整理稿 自然辩证法.docx
《整理稿 自然辩证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稿 自然辩证法.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整理稿自然辩证法
⒈什么是自然辩证法,它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性质是什么?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自然辩证法以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作为中心线索。
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中:
自然界是客体;人是主体;科学技术是中介。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是:
一是作为客体的自然界;二是作为主体的人认识和实践活动;三是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
学科内容:
⒈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所要研究和揭示的是:
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发展过程;自然界运动发展的规律性;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⒉辩证唯物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
所要研究和揭示的是:
科学问题与科学事实;科学抽象与科学思维;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技术研究与技术开发;现代系统科学方法。
⒊辩证唯物主义科学技术观
辩证唯物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所要研究和揭示的是:
科学技术的性质、作用和体系结构;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规律性;各种社会因素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科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性质: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具有哲学性质的学科。
这是因为:
第一,在哲学研究的三大领域中,自然辩证法研究其中一大领域。
第二,自然辩证法是从整体上揭示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及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逻辑相并列。
三者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而相互区别。
自然辩证法主要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历史唯物主义主要研究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辩证逻辑主要研究人类的思维活动,揭示思维的一般规律。
三者又因研究对象以及研究任务的过渡而相互联系。
解决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的一切科学技术活动都是在人类社会中展开的;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一切社会活动又必须以人类对自然界的支配与改造为前提;辩证逻辑关于思维问题的研究是把它作为客观现实的矛盾运动在思维中的反映来加以考察的。
在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层次上,自然辩证法处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技术的中间层次。
这一特殊地位决定了它有重要作用:
第一,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理论证据和基础,丰富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二,对科学技术具有指导作用,促进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⒉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是什么?
(1)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2)树立大科学观和大技术观
(3)培养和提高综合素质能力
硕士研究生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改善知识结构。
培养和提高科学的理论思维能力和科学技术实践能力。
提高贯彻执行科技政策的自觉性,使科研活动更加有的放矢,有助于执行和修正政策、评价技术后果等。
有助于增强哲学素养。
一章:
3、何谓自然观?
它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何关系?
自然与自然观
1.自然概念
基本含义:
1.客观世界;2.自然而然。
1.天然自然;2.人化自然;3.人工自然。
1.未知自然;2.天然自然;3.初知自然;4.初至自然;5.人化自然;6.人工自然.(黄楠森、赵光武)
2.自然观
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3.自然观的演化史
古代自然观
中世纪的自然观(神学和宗教意义)
近代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
现代自然观(辩证法形态,在继续进化之中)
自然观贯穿于自然科学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自然科学的发展局限于自然观,同时又推动着自然观向前发展。
(需要再扩展)
4.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那几个重要形态?
评述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历史渊源
古代朴素自然观的产生,标志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宗教和神话的藩篱,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
古代自然观坚持从自然界本身去寻找对自然界的解释,坚持在自然界的总体联系和运动、变化、发展中认识自然界,形成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一方面在哲学上成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渊源;另一方面在科学上孕育了许多在以后得到发展和证实的天才预见。
恩格斯说:
“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
因此,如果理论自然科学想要追溯自己今天的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希腊人那里去。
”
重要形态:
1、古代自然科学和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古希腊自然观、中国古代自然观、中世纪宗教神学自然观)
2、近代自然科学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自然观(近代科学革命和实验科学的诞生、经典力学建立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3、19世纪自然科学和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和历史地位
1、基本特点——直观性、思辩性和猜测性
它正确地把握了自然界总画面的一般性质,却不能具体说明自然界的联系;这种自然观想从自然界本身寻求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但缺乏足够的经验知识,对部分和细节不清楚,对于这些不清楚就用哲学来进行思辩和猜测,用猜测来填补知识的空白,用思辩来编制自洽的理论,因而古代人的自然观是笼统的,带有直观性、思辩性和猜测性的特点。
古代人在科学研究中产生了观察方法、带有原始性质的实验方法,初步建立了以演绎为主的逻辑方法体系。
形式逻辑体系的建立意义重大。
古代科技的发生与发展由生产实践决定,但古代人尚未对科学技术在生产和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规律进行专门研究,也就不会形成科学技术观的学说。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知识分子的涌现,是古代物质文化发展的杠杆。
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自然科学与生产实践、科学家与工匠的脱离,对科技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大贡献和局限性
重大贡献
①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代朴素自然观直观性、思辩性和猜测性。
②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强调自然的外在独立性,是对上帝创世说否定。
③机械唯物主义强调经验和实证的方法主张用分析还原的方法去研究对象,这种研究方法对于自然科学的发展是完全必要的。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性质与局限性
(1)机械性
它承认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按规律运动着,但它用纯粹力学的观点来考察和解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把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形式,否认了无机界和有机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的联系。
(2)形而上学性
孤立地考察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撇开它的广泛的联系,不是把自然界看作是运动,而是看作是静止的,不是看作是变化的,而是看作是永恒不变的。
(3)不彻底性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割裂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认为自然界是孤立于人的实践领域之外的原始的自然存在物。
这种观点必然导致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割裂,最终陷入唯心主义和神学目的论。
5、简述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自然哲学思想渊源
自然科学基础:
1、生产方式的发展与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
18世纪下半叶开始,在欧洲发生以蒸汽机为主要标志的近代以来第一次技术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也有力地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到19世纪,自然科学研究从分门别类搜集材料的阶段进入对经验材料进行综合整理和理论概括的阶段
2、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理论自然科学的主要成就
(1)“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
(2)地质“渐变论”
(3)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4)尿素的人工合成
(5)细胞学说
(6)生物进化论
(7)电磁场理论
(8)元素周期律
自然哲学思想渊源:
1、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直接先驱:
德国古典哲学
这一时期,基于自然科学得成就,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出现了辩证思维的观点,康德、谢林用引力和斥力的对立统一来说明自然界,黑格尔在唯心主义体系中论证了辩证法的一系列范畴。
德国古典自然哲学最主要的价值,即在于把整个世界描述为一个“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单纯事物的集合体,并且明确地提出了矛盾是运动、发展的源泉的思想。
恩格斯:
“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巨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
2、马克思、恩格斯对德国古典自然科学的批判和继承
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
但是,黑格尔把辩证发展的源泉归结为“绝对精神”。
在他看来,自然界和人类出现以前就存在着所谓“绝对精神”,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它的派生物。
由于他不是把客观物质世界而是把“绝对精神”看作是事物发展的主体和承担者,因而他的辩证法是不彻底的。
其辩证法思想的魅力被他的唯心主义体系所窒息,失去了应有的光彩。
6、论述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和特征,重大意义
(1)基本思想:
物质观;意识观;运动观;时空观;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对立统一的矛盾观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实践基础上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统一。
(2)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唯物论与辩证法统一;
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
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
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
2、重大意义
第一,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第二,为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
第四,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章:
7、阐述系统自然观产生的现代自然科学基础
1、现代自然科学革命概况(相对论、量子力学和分子生物学等)
20世纪的科学革命广泛地发生在宇观、宏观和微观三大层次上,使整个自然科学形成一个前沿不断扩大的多层次的综合的整体。
(1)物理学革命:
十九世纪中叶,麦克斯韦建立了电磁场理论,并预言了以光速C传播的电磁波的存在
黑体辐射:
相对论的建立:
1905年,爱因斯坦创立狭义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的意义:
新时空观,时空特性与运动有关;质量和能量的相当性。
1916年,爱因斯坦创立广义相对论,揭示了时间、空间、运动、物质的统一性,时空结构和性质与物质分布的关联性
量子力学:
(2)生物学的革命性进展
微观方向:
分子生物学,DNA双螺旋结构(1953年)
宏观方向:
生态学
(3)化学的发展
(4)天文学的进展
(5)地质学革命
2、新技术革命
1945-1955年,原子能技术
1955-1965年,人造卫星(航天技术)
1965-1975年,基因重组技术
1975-1985年,PC
1985-1995年,软件技术
1995-网络技术
3、系统科学
系统科学是把对象作为组织性、复杂性系统从整体上进行研究,以揭示其运动规律和实际处理这类系统的科学。
20世纪40年代兴起的控制论(维纳)、信息论(申农)、系统论(贝塔朗菲),是系统科学研究的第一批成果。
以系统的观点看自然界,提出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等新范畴,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和开放性。
70年代前后,相继出现耗散结构论(普里高津)、协同论(哈肯)、突变论(托姆)、超循环论(埃根)等非平衡系统自组织理论,以及混沌理论、分形理论,这是系统科学发展的新进展。
8、阐述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和思想及其重要意义。
1、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
自然界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系统不仅是确定的,而且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自然界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
2、系统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从存在到演化(演化过程中时间的不可逆性)
(2)确定性与非确定性的统一(内在随机性)
(3)简单性与复杂性的统一
简单对象是线性的、解析的、平衡态的、规则的、有序的、确定的、可逆的、可作严格逻辑分析的对象。
现实世界的复杂系统则是非线性的、非解析的、非平衡态的、不规则的、无序的、不确定的、不可逆的、不可作严格逻辑分析的对象。
必须将追求简单性和探索复杂性结合起来。
(4)线性和非线性的统一
以往的科学基本上是以线性系统为研究对象的线性科学;
20世纪80年代的分形理论、混沌理论刮起“非线性风暴”,现实世界中的非线性问题不是少见的例外而是普遍现象,线性问题才是少见的例外。
3、重要意义
1、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首先,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
其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开放性、动态性和自组织性。
再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时间的不可逆性,提出了“内部时间”概念,论证了时空与物质运动的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丰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最后,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在循环中有序与无序、进化与退化的辩证统一,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运动、发展的大循环思想。
(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
2、提供了系统思维方式
所谓系统思维方式,是把对象当作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它根据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特征。
9、什么是“系统”?
如何理解系统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方式?
1、何谓系统
物质联系的系统方式
自然界的物质性主要回答存在着的“是什么”的问题;“如何存在”由系统方式和运动形式来回答。
物质普遍联系的基本形式——系统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元素(要素)按照一定的结构组成的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要点:
1)任何系统必须有两个以上的要素构成。
2)系统诸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作用,形成了特定的结构。
3)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性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4)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出特定的功能。
2、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
从微观的基本粒子到宇宙的总星系,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天然自然到人工自然,从人类社会到人类思维,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无一不自成系统。
在非生物界如基本粒子、原子、分子、地上物体、地球、太阳系、银河系、星系团、超星系团、总星系等等;在生物界如生物大分子、细胞、个体、群体、生态系统等等。
10、何谓演化与进化?
怎样理解自然界的进化是一个不断发生对称性破缺的过程?
(有难度,咨询老师)
英语都是evolution,但实际上二者是有区别的。
演化是一种具有不可逆性的运动形态,而进化则是一种具有特定方向的演化。
所谓进化,是指事物的上升的、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的不可逆过程或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增长。
演化比进化具有更宽泛的含义,演化除了进化之意义以外,还包括了事物的下降的,从有序到无序的过程。
对称和破缺
与自然系统有序化相联系、相对应的是对称性破缺。
所谓对称,是指在一定变换下的不变性。
对应着无序状态。
破缺是指在一定变换下所表现的可变性,或对称性的降低,对应有序状态。
自然界的进化就是一个不断发生对称性破缺的过程
11、阐释自组织的概念以及自然界演化的自组织机制、基本条件
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能够形成有序结构,或从低序向高序的方向演化。
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自组织——系统自发的组织化、有序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自组织的条件
——开放系统:
——远离平衡态:
系统处于远离平衡态,在较强的耗散中,利用负熵流建立和维持的有序结构,称为耗散结构。
“非平衡是有序之源”。
——涨落:
涨落是系统演化的诱因。
——非线性相互作用:
非线性的正反馈作用把微小的偏差迅速放大,使系统失稳形成新的有序结构。
12、怎样理解自然界循环发展的无限性?
1、恩格斯关于物质永恒循环的思想
宇宙的演化是“物质赖以运动的一个永恒的循环”。
运动不灭:
数量上、质量上
物质不灭:
“物质在其一切变化中仍永远是物质,它的任何一个属性任何时候都不会丧失”。
从质的不灭性来理解物质不灭原理。
2、自组织理论和混沌理论:
进化和退化的交替
自然界的演化,既不是单调地走向有序和进化,也不是单调地走向无序和退化。
有序和无序的不断转化,进化和退化的不断交替,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物质循环中。
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
3、现代宇宙学对于宇宙未来演化的推断
宇宙未来演化的趋势取决于宇宙的质量密度。
临界密度:
约5×10-30g/cm-3
宇宙膨胀现象。
(多普勒效应,星系谱线的红移现象)
三章:
13、简述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特征。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离不开自然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2、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马克思明确地提出人创造环境的思想。
主张依靠积极的、能动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性。
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建设自然、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
3、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
所谓自然生产力,是“不需要代价的——未经人类加工就已经存在的。
”如气候、水分、土壤、森林、矿藏;社会生产力是在自然生产力的基础上通过人的劳动制造出来的。
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它制约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4、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
5、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1、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
人类生存与发展所依赖的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个组成部分,这两个组成部分是相互关联的、统一的。
自然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社会则是自然进化的产物,社会本身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2、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一方面,人是具有自然力的社会存在物,为改造自然界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和内在动力,是改造世界的主体力量,具有能动性。
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他的血肉之躯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的,永远不可能完全摆脱外部自然和自身自然的制约,在任何时候,人的能动性的发挥都不是无限的、绝对的,而是有限的、相对的。
3、人的内在尺度和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
所谓人的内在尺度,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个表征,表现了人的能动活动区别于动物本能活动的创造性、能动性。
人将外在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内化为自己的需要、本性和能力,以此为尺度进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
所谓自然的外在尺度,就是自然界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和规律,人的活动必须在正确反映外部必然性的基础上遵从客观规律。
人的活动必须体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4、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统一
所谓自然主义,就是遵循自然,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实施自然主义要求人的活动遵从生态规律,具有较强的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并在实践中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和自然环境。
所谓人道主义,是指所有人都享有公正和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实施人道主义,不但对人,而且对人以外的生命也要给予必要的关怀。
共产主义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本质的统一”,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一致。
14、简述生态危机概念及全球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反思生态危机的根源
生态危机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
(1)人口激增,人口问题反映了人口数量与环境容量的矛盾。
饥饿人口不断增加。
地球表面的生态资源是有限的,目前还看不到大规模向太空移民的可靠前景。
(2)自然资源消耗、短缺(森林资源,土地资源(一方面是城市建设,二是耕地退化),物种加速灭绝、燃料和金属矿物资源处于危机之中)
(3)环境污染由人类的活动引入环境的物质和能量,造成危害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及生态系统稳定的现象。
(大气污染、废水、废物污染,土地污染,温度升高,自然环境恶劣。
)
对于生态危机的反思
首先,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
过去三、四个世纪,人把自己视为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夸大人的主体性。
“人为自然界立法”
其次,与社会问题息息相关,是社会异化的产物。
资本主义制度、发达国家占据制高点的全球化、污染转嫁、环境危机转移、战争和核军备竞赛等。
第三,是传统工业生产方式(粗放式生产经营)的必然结果。
第四,是由于传统的发展观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单纯地追求经济增长(不计算资源消耗、不计算环境代价)所致。
15、简述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
是以生命的维持、生长、发育和演替为主要内容的活系统。
2、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
一是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二是每一种生物物种都占据着特定的生态位,各种生物之间以食物关系构成了相互依赖的食物链或食物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影响整个生命系统的生存。
3、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
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由外来能量的输入维持。
外来能量的输入及其在系统内的流动、消耗、转化,形成了生态系统复杂的反馈联系,使系统具有自我调控、保持平衡的能力。
4、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
生态系统的动态过程由系统内的物质运动决定的。
植物光合作用-食草动物-食肉动物-食腐动物-微生物分解为化合物和元素-回到环境。
5、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
维持生态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来的稳定状态,不是单纯的消极适应和回归自然,而是遵循生态规律,自觉地积极地保护自然。
那种认为人类对生态平衡的任何干预都是破坏生态平衡的观点是错误的。
生态系统在人为的有益影响下,可以建立新的平衡,达到更合理的结构、更高的效能和更好的生态效益。
结论
①生态自然观主张把人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改变成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与公民,人是这个共同体的平等一员和公民,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
统治关系——共存关系。
②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
主奴关系——伙伴关系。
③人与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
索取关系——互补关系;权利与义务分离——权利与义务统一。
16、简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谈谈自己的看法
“可持续发展”一词,最早出现在1980年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上
1987年世界环境发展与发展委员会出版了《我们共同的为来》的报告。
首次将可持续定义为:
“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战略的确认和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参与。
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原则
发展原则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发展的必要性,认为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停止发展。
(不发展就会退步,小国寡民、缓慢停滞绝不是理想社会模式)
第二,发展不纯粹是一个经济现象,发展是集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多因素于一体的完整现象,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立脚点是人类社会,即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
第三,发展是人类共同和普遍的权利,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享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利。
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权利尤为重要,只有发展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