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最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29976 上传时间:2023-04-03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3.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最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最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最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最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最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最新.docx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最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最新.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最新.docx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最新

2020年按照最新考点整理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完整版

教育基础知识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考点1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的概念

广义

凡是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道德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主要包括:

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

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将其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的三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3.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

培养人的活动

社会属性:

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4.教育功能

分类方式

分类结果

作用对象

个体发展功能、社会发展功能

作用方向

正向功能、负向功能

呈现形式

显性功能,隐形功能

5.教育起源与发展

学说

主张

代表人物

神话起源说

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人要顺从天意。

全部宗教

生物起源说

动物界的生存本能

利托尔诺和沛西能

心里起源说

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

梦禄

劳动起源说

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

米丁斯基和凯罗夫

5.1原始社会教育特点

①教育呈现无阶级性、公平性

②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相结合

③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④教育目的就是为了生产和生活

5.1古代社会教育特点

①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②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③内容相对丰富,但内容刻板,形式为个别教学;具有明显的保守性

④反映统治阶级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思想,明显的道统性

⑤古代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出现职业教育

5.3近代社会教育特点

①公立学校崛起

②教育的世俗化

③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④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5.4现代社会教育特点

①教育的终身化

②教育的全民化

③教育的民主化

④教育的多元化

⑤教育的国际化

⑥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考点2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学记》经典思想

⑴“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

⑵“建国君民,教学为先”阐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⑶“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阐述了启发式教学

⑷“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教学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

⑸“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藏息相辅”课内课外相结合

2.教育学的萌芽-西方

代表人物

观点

苏格拉底

雄辨论

产婆术(不断提出疑问,得出启发)

柏拉图

《理想国》教育培养未来的统治者,寓学习与游戏最早提出者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教育最高的目的,最求美德;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

昆体良

《论演说家教育》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古罗马教育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3.教育学的创立-教育学学科建立

代表人物

代表作

主要教育观点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

①泛智论②班级授课③教育原则④课程内容

卢梭

《爱弥儿》

①自然教育②儿童教育

4.教育学的创立-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

代表人物

代表作

主要教育观点

康德

《康德论教育》

①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②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

裴斯泰洛奇

《林哈德和葛笃德》《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

①按照自然法则和谐发展

②提出“教育心理学化”

③教育与生产相结合

洛克

《教育漫画》

①白板说②绅士教育

5.教育学的创立-规范教育学建立

代表人物

代表作

主要教育观点

赫尔巴特

“现代教育之父”

“科学教育的奠基人”

《普通教育学》

①培养好的社会公民

②教师:

权威作用,中心地位

③传统教育三中心:

课堂、教材、教师

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

①新三中心:

儿童、活动、经验

②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学校即社会

③一切真正的教育从经验开始

④五步探究法

⑤教育无目的

6.教育的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著作

克鲁普斯卡娅

《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 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阐述教育学教育史的教育家。

凯洛夫

《教育学》

马卡连柯

《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 他在流浪儿童和违法者的改造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其核心教育思想是集体主义教育。

加里宁

《论共产主义教育》

杨贤江

《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

7.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当代教育理论发展

代表人物

主要著作

布鲁纳

提出”结构教学论”;“发现学习” 方法《教育过程》

赞科夫

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教学与发展》

瓦根舍因

“范例教学法”《范例教学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

全面和谐教育思想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

皮亚杰

强调活动的动作教学方法

考点3小学教育的发展

1.小学教育概括

地位

基础

作用

启蒙

特点

全民、义务、基础、全面

任务

学习、观察、兴趣、认知

2.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

古代小学教育

蒙学、官学、私学

近代小学教育

1878年张焕伦创办上海正蒙书院,揭开了我国近代小学教育改革的序幕,

1896年盛宣怀创办南洋公学,次年设立示范院,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所新式师范学院,是中国师范教育的开端。

现当代小学教育

⑴“新学制”“六三三学制”规定的小学教育

⑵国民政府小学教育一沿袭'新学制”

⑷新中国的小学教育

考点4小学的组织及其运行

1.学校组织特征:

垄断性、非自愿性和公益性

 

2.学校管理

要素

管理者、管理对象、管理手段

基本内容

思想品德、教学工作、教务行政和总务工作

结构类型

直线型、职能型、直线职能型和矩阵型

基本方法

①思想政治教育方法②行政管理方法③经济管理方法④法律管理方法⑤学术管理方法

3.校长负责制的内容

①接受上级部门的统一领导

②实行校长全面负责制

③学校实行民主管理

④加强党支部的保障监督功能

4.实行校长负责制的要求

①正确处理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关系

②正确处理党政关系

③正确处理校长与职工代表大会之间的关系

④建立健全制约机制

⑤不断提高校长的自身素质

5.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具体方法与措施

①加强和完善中小学校长负责制

②推进政教分开、管办分离,依法落实学校自主办学权;

③完善学校内部的治理结构,建立自我发展与自我约束机制;

④加强民主决策,扩大民主参与

⑤完善监督检查和制约机制,规范校长权利运行

⑥完善中小学校长的任职条件和办法

⑦推进专业评价,强化外部监督

教育与社会发展

考点1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和制约作用

教育目的

课程设置、教学内容

教育的规模、速度学校结构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

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手段

产生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

考点2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

⑴决定教育的目的和性质

⑵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⑶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⑷影响部分教育内容的取舍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⑴通传播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完成政治社会化

⑵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⑶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⑷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

考点3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

⑴文化影响教育目的

⑵文化影响教育内容

⑶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

⑷文化影响教育模式

⑸文化传统制约着教育传统

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⑴教育具有继承文化的作用

⑵教育具有选择文化的作用

⑶教育具有创造文化的作用

⑷教育具有融合文化的作用

考点4教育与人口发展的关系

1.人口对教育的影响

⑴人口数量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与教育投入

⑵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的结构

⑶人口质量影响教育的质量

⑷人口流动对教育提出挑战

2.教育对人口的作用

⑴教育可以控制人口的数量

⑵教育可以提高人口素质

⑶教育可以优化人口结构

⑷教育可以促进人口合理流动

 

教育与人的发展

考点1人的身心发展

1.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发展规律

内涵

教育要求

顺序性

由低到高,由量到质的连续不断过程,具有顺序性。

循序渐进

阶段性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要有针对性

不平衡性

同一方面,在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同

不同方面,发展的起止时间、施教成熟先后不同

抓住关键期,及时施教

互补性

生理和生理;生理和心理

长善救失,扬长避短

差异性

不同人的同一方面

不同人的不同方面

不同人的不同个性心理倾向群体间差异

因材施教

 

教育目的

考点1教育目的的概述

1.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⑴国家的教育目的

⑵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⑶课程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国家教育目的→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国家教育目的

国家对培养人的总要求

学校的培养目标

办学宗旨,培养人才层次,毕业就业问题

教师的教学目标

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3.历史上主要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理论

代表人物

基本观点

个人本位论

法国卢梭

德国康德

瑞士裴斯泰洛奇

美国马斯洛

法国萨特

中国孟子

①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满足视为教育价值所在

②认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满足

③主张应根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身完善这种“天然的需要”来选择、确立教育目的

社会本位论

德国纳托普、凯兴斯泰纳

法国孔德涂尔干

中国荀子

主张教育目的不应该从人本身出发,而应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来决定。

教育制度

考点1影响学制的因素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制约着学校制度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学校教育制度的确立

3.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制约着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也是建立学制的一个制约因素

考点2我国学制的形成和发展

年代

学制

意义特点

1902年

王寅学制

我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但未实行。

1903年

癸卯学制

教育目的:

 “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反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考点1课程的类型

1.课程类型

学科课程:

各种不同学科

必修课程:

必须修习的课程

活动课程:

儿童的活动为中心

选修课程:

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

显性课程:

实际形态方式出现

隐形课程:

对学生产生潜在的影响

综合课程:

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

分科课程:

不同的教学科目

A.国家课程(全国范围内同意设置)

B.地方课程(突出地方特色与地方文化)

C.校本课程(根据学校设置)

考点3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⑴社会因素

⑵知识因素

⑶学生因素

⑷课程因素

考点4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的分类

⑴普遍性目标取向

⑵行为目标取向

⑶生成性目标取向

⑷表现性目标取向

考点5课程开发

1.课程资源开发途径:

①关注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及相应的教学材料

②关注生活,在生活中寻找资源,注重社区资源

③充分利用校内资源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

④关注最新科技动态,注重与现代科学发展的联系

2.目标评价模式

“教育评价之父”一泰勒

①确定教育方案的目标

②根据行为和内容对每个目标加以定义

③确定应用目标的情景

④确定应用目标情景的途径

考点6建国后我国历次课程改革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体目标

⑴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⑵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和可操作性

⑶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⑷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⑸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⑹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师生关系

考点1师生关系

1.教师的作用

⑴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

⑵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⑶教师是人类潜能的开发者

⑷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

2.教师的职业角色

⑴传道者角色

⑵授业解惑者角色

⑶示范者角色

⑷管理者角色

⑸朋友角色

⑹研究者角色

⑺促进者角色

3.教师劳动特点

⑴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⑵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⑶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⑷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⑸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⑹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4.师生关系的作用

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

⑵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⑶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

⑷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

 

5.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⑴尊师爱生

⑵民主平等

⑶教学相长

⑷心理相容

考点2教师职业角色的发展

1.教师的职业发展概况

第一阶段.非职业化阶段

第二阶段.教师职业化阶段

第三阶段.专]化阶段

第四阶段专业化阶段

2.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①构建教师职业道德,具备高尚的师德素养

②拓展专业知识,具备广博知识素养

③提升专业能力, 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素养

④构建专业人格,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

⑤完善专业自我,形成专业素养

3.福勒的生涯关注理论

⑴学前关注的阶段

⑵早期生存关注阶段

⑶教学情景关注阶段

⑷关注学生的阶段

4.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策略

⑴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

⑵教师的自主发展

⑶通过校本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⑷教师的行动研究

⑸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考点1按文献的处理加工程度

划分依据

名称

举例

按文献的处理加工程度

一次文献

专著、论文、调查报告、档案材料等作者本人实践为依据创作的原始文献

二次文献

题录、书目、索引、提要和文摘等

三次文献

动态综述性文献、专题述评、数据手册、年度百科大全及转题研究报告等

考点2按照文献的功能

划分依据

名称

举例

按文献的功能

(1)

事实性文献

古今中外已被发现和证实的各种形式、各种内容的时事资料,如文物、教育史学专著、各种测量表、各类教育实验报告、教育名家教育实录等。

工具性文献

题录、书目、索引、提要和文摘等

按文献的功能

(2)

理论性文献

教育专著、论文、文集、教育家评传、方法论著作等

政策性文献

规章制度、政府文件与统计资料等

经验性文献

调查报告、工作总结、经验、教育参考书、各级各类学校教科书、教学大纲等

学生指导

心理学基础知识

考点1认知过程

1.感觉

感觉的含义

感觉的分类

感觉的特性

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个体属性的反映

外部感觉:

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感觉适应:

暗适应、明适应

内部感觉:

运动感觉、平衡感觉、内脏感觉、机体感觉

感觉对比:

同时对比、继时对比

感觉后象:

正后象、负后象

感觉的补偿

联觉

2.差别感受阈值:

刚刚能引起新感觉的两个刺激的最小差别量

3.差别感受性:

引起最小差别量的新感觉

4.感受性:

感受能力

5.感觉阈限:

引起感觉的刺激量

6.感受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7.绝对感受性:

对最小刺激量的感受能力(强弱是用绝对感觉阈限值来衡量)

2.知觉

知觉的含义

知觉的分类

知觉的特性

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整体属性反映

物体知觉:

空间、时间、运动

①选择性②整体性

③理解性④恒常性

社会知觉:

刻板、晕轮、首因、近因、投射

3.注意

注意的含义

注意的分类

注意的基本特征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集中

有意注意(不随意注意)

注意的广度

无意注意(随时注意)

注意的稳定性

有意后注意(提前有预防注意,不需要意志力的注意)

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转移

⑴影响注意的广度的因素:

一个人在同一时间能够注意对象的数量(驾驶员)

⑵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

注意对象的特点、主体的意志力水平、个人的主观态度

⑶影响注意分配的因素:

同时进行的活动必须是熟练的,且外部活动必须要有内部联系

⑷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

对原活动注意程度、对象的吸引力、信号提示、个体自控能力

4.记忆

记忆的含义

记忆的分类

记忆的过程

遗忘的原因

记忆是头脑中积累和保存经验的心理过程

按照记忆内容分

记识

消退说

按照信息保持时间长短分

保持

干扰说

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回忆

压抑说

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提取失败说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①学习材料的性质

②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

③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④识记的方法

⑤时间因素

⑥情绪和动机也影响着遗忘的进程

⑦学习程度。

当达到150%的过度学习时,记忆效果表现最优

5.思维

思维的含义

思维的种类

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A.根据发展水平不同(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B.根据思维逻辑性(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C.根据思维的指向性(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D.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E.根据思维的过程(经验性思维和理论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

①流畅性:

人在面对问题时,规定的时间内有不同的想法

②变通性:

灵活性,变通性高

③独创性:

自己的新奇想法

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

⑴问题的表征方式

⑵已有的知识经验

⑶思维定势(初始为一种状态,等待命令号召,即可下一种运动)

⑷功能固着

⑸原型启发

⑹动机的强度

6.想象

想象的含义

想象的分类

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有意想象(有预定目的和自觉进行的想象)

无意想象(没有预定目的的)

再造想象(依据描述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过程)

创造想象(按照一定目的在头脑中独立创造出的新形象)

考点2情绪情感过程

1.情绪

概念: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其相应的行为反映

情绪的种类:

心境:

一种微弱、平静、持久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弥散性和长期性

激情:

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爆发性和冲动性

应激:

出乎意料的紧张和危急情况引起的情绪状态。

2.情感

概念:

个体意识到自己与客观事物的关系后而产生的稳定的、深刻的心理体验和相应的反应。

①道德感②理智感③美感

3.意志

概念:

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

意志过程中的动机冲突:

⑴双趋冲突(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⑵双避冲突(进退两难)

⑶趋避冲突(想做某事,又怕)

⑷多重趋避冲突(某事有吸引力,却害怕失败)

考点3个性心里发展

1.人格的含义:

人格是个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系统的独特的反应方式。

是个体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人格的特征:

独特、稳定、综合功能。

3.自我调控系统:

是人格中的内控或自控系统,由自我认识,自我体检和自我控制构成。

4.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①生物遗传因素

②个人主观因素

③社会文化因素

④家庭因素

5.性格

①态度:

诚实、虚伪、谦逊、骄傲

②意志:

勇敢、胆小、果断、犹豫

③情绪:

热情、冷漠、开朗、抑郁

④理智:

思维敏捷与迟钝、逻辑强或弱

6.认知风格

认知风格:

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

场独立型:

在信息加工时依照内在参照

场依存型:

在信息加工时依照外部参照

冲动型:

反应快,错误多

沉思型:

深思熟虑,错误少

小学生身心发展与学习心里

考点1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

1.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①感知运动阶段(0至2岁):

儿童主要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一般在9-12月,儿童获得客体永恒性。

②前运算阶段(2至7岁):

儿童进入智慧发展阶段,思维已表现出了符号性的特点,但其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等特征,尚未获得守恒的概念。

存在泛灵论的思维。

③具体运算阶段(7至11岁):

儿童具有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获得了守恒的概念,思维可逆。

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

④形式运算阶段(12至15岁):

儿童总体的思维特点是能够提出和检验假设,能监控和内省自己的思维活动,思维具有抽象性,思维可逆和补偿。

考点2小学生学习心里

依据学习结果分类

①言语信息

②智慧技能

③认知策略

④动作技能

⑤态度

3.依据学习目标分类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领域的目标、情感领域的目标和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其中认知领域的目标可以分为知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类。

2.依据学习方式分类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方式的不同:

奥苏伯尔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

根据学习内容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不同:

奥苏伯尔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两种。

3.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三条学习定律

①准备律

②练习律

③效果律

5.斯金纳的操作学习理论

正强化

负强化

消退

惩罚

刺激

增加奖励刺激

减少厌恶刺激

不施与

呈现厌恶刺激

目的

增加反应概率

增加反应概率

减少反应概率

减少反应概率

应用

塑造良好行为

塑造良好行为

消除不良行为

消除不良行为

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直接强化:

即对学习者作出的行为反应当场予以正或负的刺激;

替代强化:

指通过观察其他人实施行为后所得到的结果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自我强化:

指儿童根据社会对他所传递的行为判断标准,结合个人自己的理解对自己的行为表现进行正或负的强化。

5.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论

⑴学习观

①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

②学习包括获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⑵教学观

教学的目的主要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6.奥苏贝儿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①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②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实质及条件

③意义的同化

④先行组织者策略

7.加涅结论

①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加工过程

②学习存在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

③学习分阶段:

动机、了解、获得、保持、回忆、概括、操作、反馈

8.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①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

②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③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④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⑤跟进学习结果的反馈,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好的愿望

9.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①发挥课堂主渠道优势,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②课堂中正确引导

③注重激励与表扬,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教育

④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⑤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庭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合力

⑥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