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财务评价.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28245 上传时间:2023-04-03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80.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一章财务评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第十一章财务评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第十一章财务评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第十一章财务评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第十一章财务评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一章财务评价.docx

《第十一章财务评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一章财务评价.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一章财务评价.docx

第十一章财务评价

第十一章财务评价

本章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财务评价的内容、原则与一般程序,掌握财务评价的比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比率分析法。

财务短期偿债能力与长期偿债能力评价。

营运能力评价。

盈利能力评价。

财务状况综合评价。

上市公司财务评价。

,了解财务评价的意义与目的。

本章知识要点:

一、财务评价概述

二、财务评价基本方法

三、企业财务比率基本评价

四、企业财务状况综合评价

五、上市公司财务评价

本章教学内容:

第一节财务评价概述

一、财务评价的基本涵义

财务评价的涵义:

以收集、处理与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关的信息为起点,以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报告为主要依据,结合财务相关环境资料,对企业已完成的经营成果进行考核,对企业目前财务状况进行评估,对企业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据以为相关决策者提供决策信息支持的系统分析评判过程。

(一)财务评价的主体是财务信息使用者

财务信息使用者大致可划分为现实利益主体、潜在利益主体和决策服务主体三个方面。

1.现实利益主体:

目前与企业存在经济利益关系的经济组织或个人,主要是企业股东、债权人及经营者等;

2.潜在利益主体:

即将对企业实施投资行为的资本持有人;

3.决策服务主体:

需利用对企业的财务评价,为企业各利益主体的投资决策提供决策信息支持的有关组织或个人,如投资研究与咨询机构等。

须加说明,这里的决策服务主体并非排除在企业的利益主体范围之外,决策服务主体与企业现实利益主体及潜在利益主体之间存在着交叉或重叠的关系。

(二)财务评价的依据是企业财务报告及相关环境信息

1.财务报告包括财务报表和报表附注两个部分;

2.相关环境信息则是指非财务性质的,或受某些条件限制而在财务报告所无法披露的,对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业绩的现状及其变化趋势存在或将产生影响的各种环境信息,具体又可分为企业内部环境信息和外部环境信息两个方面。

须加说明,财务报告信息与环境信息并无明确的区分界限,事实上,财务报告信息中的许多内容所反映的也是有关企业财务的环境因素,例如报表附注中有关基本会计假设的说明,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说明,企业规模及其变化的说明,以及会计政策及其变更的说明等均属于财务环境方面的信息。

(三)财务评价的视角是多元的

1.从性质上看,财务评价的视角包括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及各项财务能力(主要是偿债能力、获利能力和经营能力等);

2.从时间上看,财务评价的视角包括财务现状、财务趋势及财务前景;

3.从与投资决策的相关性看,财务评价的视角则包括投资的预期收益与风险等。

上述各项财务评价视角的内容之间也是相互交叉、相互重叠的,例如,无论是财务现状与前景的评价,还是预期收益与风险的评价,均须从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及内在财务能力等方面分析,而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及财务能力的每一个方面均须从现状、趋势、前景以及对预期收益与风险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考察和评价。

(四)财务评价的目的在于为特定决策提供理性的财务信息支持

理性的财务信息:

能够反映企业财务各构成内容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能够揭示企业财务变化趋势和特征的财务分析与评判信息。

二、财务评价的目的

总目标:

评价和判断企业的财务能力。

企业财务评价是以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三大能力分析为重心的。

1.债权人对财务评价的要求

企业债权人:

主动或被动提供资金给企业的团体或个人,由此而形成企业能以货币计量的需要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

在短期债务中,债权人主要考察企业资产的变现质量和营业现金流量;

在长期债务中,债权人还需分析企业资本结构、利息支付能力、资产营运能力等。

2.投资者对财务评价的要求

股东是企业的投资人和所有者,也是企业风险的承担者。

普遍股股东等投资人比债权人更重视对企业的财务评价。

股东对企业财务分析的主要要求是:

(1)股票市场价值。

(2)企业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

3.政府部门对财务评价的要求

政府部门包括工商管理部门、税务征收部门和业务指导与监管部门。

4.企业管理者对财务评价的要求

企业管理人员通过财务评价达到如下基本目的:

(1)对企业财务能力作出综合评价,对企业经营管理各环节的工作业绩及协调程度作出正确考核,以落实经营管理责任,提高经营实力。

(2)通过对外报表分析和内部报表分析的结合,对各项主要财务经营指标变动情况进行控制和检查,寻找影响指标变动的原因及成绩和问题。

(3)通过财务评价,科学地规划未来,预测财务经营状况的变动趋势,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措施,引导企业经营处于良性循环。

三、财务评价的内容

通过对资金在企业生产经营中运行状况及结果的全面分析,基本上能达到财务评价的目标。

企业经营资金的运行状态,运行结果及所表现出来的财务能力,主要是通过经营资金的增殖性、流动性、安全性三种性态体现的。

1.经营资金的增殖性通过利润及经营成果表现,反映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通过盈利能力分析,可以考察反映投入资金获利程度。

2.经营资金的流动性通过资产变现速度快慢表现,反映了企业的偿债能力。

通过偿债能力的分析,可以了解企业支付能力大小,判断企业信用状况。

3.经营资金的安全性通过资金的来源、分析、回收等过程表现,反映了企业的营运能力。

通过营运能力分析,可以判断企业生产经营的可靠程度,反映资金运转的稳定性。

经营资金的增殖性、流动性、安全性三种性态及所属指标,再加上外部投资者对企业的评价判断,形成了财务评价的基本体系。

1.盈利能力是财务评价的中心

(1)可以根据利润等盈利指标的实现情况,从生产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寻找提高盈利的潜力。

(2)盈利能力的提高,会大大改善企业财务状况,促使偿债能力的改善。

从投资者角度考察,企业盈利能力增强,会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使股票交易活跃。

2.偿债能力是保证盈利能力的条件

保证足够的偿债能力,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是企业借入资金的前提。

只要借入资金的周转速度快,借款利率低于资金利润率,那么大量的借入资金是获取大量盈利的有效保证。

3.营运能力是创造盈利能力的基础

营运能力是具体生产经营过程是否顺利的表现,是创造经营成果的基础,也是保证债务偿付的前提。

四、财务评价的基本原则

财务评价的基本原则应由输出信息所应达到的质量标准和加工处理信息的基本规则两大方面组成。

信息的质量标准体现了财务评价的信息使用者对财务评价信息的质量要求,主要解决“什么是有用的财务评价信息”的问题,是财务评价目标的表现形式;

信息处理的基本规则是为保证财务评价目标实现,主要解决“如何提供有用的财务评价信息”的问题,对财务评价人员选择财务评价方法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一)财务评价的信息质量标准

1.相关性

概念:

相关性原则指财务评价信息必须与经济决策相关,以避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失误。

特征:

(1)可预测性,财务评价信息必须能起到预测未来的作用;

(2)反馈性,财务评价信息必须能反映企业整体及各部门各环节的经营绩效;

(3)及时性,不及时的信息不可能影响经济决策。

2.可靠性

概念:

可靠性原则指财务评价信息能否被信赖的程度。

特征:

(1)客观性,财务评价信息应能与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经济事实保持一致,能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

(2)精确性,指财务分析人员所测算数据的允许误差程度。

真实性不强,精确程度低,可靠性就不容易达到。

3.可比性

包括:

(1)行业可比性,即评价结果应能在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进行比较。

(2)期间可比性,即评价结果应能就同一企业的不同期间进行比较。

4.可理解性

概念:

可理解性原则主要指财务评价主体出具的评价报告应能为信息使用者所理解。

包括:

(1)评价指标选择的常规性。

(2)报告陈述的通俗性。

(二)财务评价的信息处理规则

1.一致性。

一致性原则指对同一企业不同时期要尽量依据相同的概念、采用相同的指标、使用相同的方法和程序来处理信息,在对不同企业进行比较分析时也应尽量保持一致性。

2.适应性。

适应性原则指所提供的财务评价信息对使用者决策过程的满足程度和协调程度。

适应性原则是相关性原则的具体要求,但它与一致性原则有一定矛盾。

3.系统性。

系统性原则要求财务分析方法、程度、指标能相互配合,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体系。

具体指:

(1)综合性,即应把分析对象看成一个有机整体,全面分析与重点分析相结合,在重点分析时力求全面性;

(2)经济性,即应尽量减少数据的数量和重复处理过程,降低信息加工成本。

4.稳健性。

为避免决策者决策失误,在财务分析提供信息时,应尽量保持谨慎稳健态度,不高估经营业绩,不低估风险和可能的损失,以增强信息的可靠性。

五、财务评价的一般程序

(一)搜集评价资料

1.从时间看既要有反映历史及现状的资料,又要有反映未来趋势和前景的资料;

2.从空间看,既要有所评价企业的财务资料,又要有国内外同行业其他企业的相关财务资料;

3.从性质看,既要有财务核算资料,又要有相关的财务预算资料;

4.从形态上看,既要有定量方面的资料,又要有定性方面的资料。

须加指出,评价资料的搜集并非多多益善,而是应在相关性的前提下体现系统性,也就是说,应当从特定视角的评价需要出发,充分搜集与该评价目的相关的评价资料。

(二)鉴别评价资料

主要是评价人员凭借其专业知识和经验,通过对财务报表各项目数据的构成及其在不同期间变化情况的考察,查明有无异常情况,若发现异常情况,则应深入分析研究,以辩真伪,去伪存真。

对于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会计报表,评价人员应对该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执业道德及社会声誉等情况予以充分了解,以便合理地确认审计结论的可靠性。

(三)选择和计算相关财务比率

对于财务比率的选择和计算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符合可比性原则要求,并与评价目的相配合。

(2)合理界定指标的内涵与外延,所界定指标的内涵及外延要与构成同一财务比率的其它指标具有内在关联性。

指标的内涵及外延不同,据以计算的财务比率值也就不同,因此,在计算有关财务比率时应合理地界定指标的内涵及外延。

(四)进行比较分析和因素分析

股权投资者需要借助财务评价信息来预测各企业的股权投资价值及其变动趋势,以便在不同企业之间选择投资对象,信贷人则需要借助财务评价信息来评估各企业的信贷风险,以便合理做出信贷决策。

因此,应将财务比率值在不同企业以及同一企业的不同期间进行比较,揭示横向差异和纵向趋势,并进行深入分析,找出致使差异形成的各项因素,并确定是主观因素还是客观因素,是内部因素还是外部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差异的影响程度。

尚需指出,企业财务比率的高低与其经营性质尤为相关,企业经营性质不同,客观上存在着经营特点、经营风险及收益水平的差异,从而使财务比率值的高低有别。

在进行上述比较分析时,应注意不同企业以及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的经营性质的差异。

(五)形成综合评价结论

包括对企业过去期间内经营绩效的评判与企业未来财务前景的评估两个方面。

第二节财务评价基本方法

一、比较分析法

1.概念:

对不同时期和空间的同质财务指标进行对比,以确定其增减差异,用以评价财务指标状况优劣的方法。

2.作用:

揭示客观存在的差异,利用这种差异考察任务完成情况,显示财务指标变动趋势,从而评价企业经营管理的工作绩效。

3.优点:

可以找出指标数值的数距,描述财务经营的状况,提出所应分析的问题。

4.缺点:

不能测定指标数值变动的原因,

5.分类:

根据所考察的对象和分析要求。

(一)直比分析类型

1.概念:

将同一指标二个数值进行直接对比的分析方法。

2.公式:

(1)绝对差异=实际数—基准数

主要揭示指标数值的变化数量,直观地判断指标变动规模的大小。

绝对差异也就是指标的增减额。

(2)

主要揭示指标数值的变动程度或幅度,判断指标相对变动的水平。

相对差异也就是指标的增减率。

(二)趋势分析类型

1.概念:

将不同时期同一指标的数值进行对比,以确定时间动态数列(把反映某种经济现象发展的一系列指标数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成的数列叫时间动态数列)增减变动趋势的分析方法。

2.作用:

能从动态上考察指标的发展特征和变化规律,得出上升、下降或稳定不变等结论,从而鉴定企业管理水平,据以对企业未来变动方向做出预测。

3.确定基期方法:

(1)以某一选定时期为基期,即固定基期,以后各期数值均以该期数值作为共同基期数值进行比较,这种比较说明了各期累积变化情况,称为定比;

(2)以相邻上期为基期,即移动基期,各期数值分别与前期数值比较,基期不固定而且顺次移动,这种比较说明了各期逐期变化情况,称为环比。

4.比较指标:

(1)增长量指标

增长量指标反映某项经济指标在一定时期由所增长或减少的绝对数额,它是比较期数值与基期数值的绝对差异。

逐期增长量=Kn-Kn-1=K2-K1,K3-K2,K4-K3,……

累积增长量=Kn-K1=K2-K1,K3-K1,K4-K1,……

(2)发展速度指标

a.概念:

发展速度指标表明某种经济指标在一定时间内的发展速度,它是全部时间动态数列中各个比较期数值与基期数值的相对比率或相对差异。

b.公式:

c.定期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对比

区别:

两者选定的基期不同。

联系:

从长期来看,两者是相互联结的,即最后一期的定基发展速度(即全时间动态数列中的总定基发展速度)等于各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

d.平均发展速度:

反映总时期内发展变化的一般水平,是环比发展速度的平均值,也就是最后一期定基发展速度的平均值。

e.增长速度=发展速度—1

二、因素分析法

1.概念:

因素分析法是指为深入分析某一指标,而将该指标按构成因素进行分解,分别测定各因素变动对该项指标影响程度的一种分析方法。

2.作用:

揭示指标差异的成因,以便更深入、全面地理解和认识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情况。

3.类型:

因素分析法主要包括因素替代法和因素分摊法两大类型,较常使用的是因素替代法,本教材着重介绍因素替代法。

因素替代法(也称连锁替代法)

(1)基本原理:

总体指标是受各种有相互依存关系的连锁因素的相互影响的,首先把总指标分解为各项有次序性的连锁因素;然后顺次地把其中一个因素视为可变,其它因素暂时视为不变,依次逐项进行替代,每一次替代在上一次基础上进行;最后将每一次替代后的结果反向两两相减,测算出各项因素变动对总体指标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向。

(2)步骤:

假定某个指标K是受三个连锁因素a,b,c的影响,三个连锁因素的依次关系为K=a×b×c,则有:

基期指标K0=a0×b0×c0

实际指标K1=a1×b1×c1

第一步:

确定分析对象。

对总体指标的因素分析,一般是分析该指标用比较分析法所计算出的绝对差异,即分析对象为:

△K=K1—K0

第二步:

进行因素替代。

我们假定影响指标的因素是依次变动的,当某个因素由基期数值变为实际数值时,就会引起指标数值的变动。

因此:

基期数值a0×b0×c0=K0

替代a因素a1×b0×c0=Ka

替代b因素a1×b1×c0=Kb

替代c因素a1×b1×c1=Kc

第三步:

测算各因素的影响。

各因素变化后总体指标的数值与因素变化前总体指标的数值的差额,就是该因素变动对总指标的影响。

即有:

a因素的影响=Ka-K0=(a1-a0)×b0×c0

b因素的影响=Kb-Ka=a1×(b1-b0)×c0

c因素的影响=Kc-Kb=a1×b1×(c1-c0)

因素影响的汇总∑=Kc-K0=K1-K0=△K

三、比率分析法

1.概念:

比率分析法是通过计算互为相关的经济指标之间的相对数值,从而考察和衡量企业经营活动效果的分析方法。

2.对比“比率分析法”与“比较分析法”

相同点:

都是将两个数据进行对比

不同点:

(1)比较分析法一般主要是对同质的指标进行比较,而比率分析法主要是将不同质但相关的不同指标进行比较。

(2)比较分析法的分析结果主要强调绝对差异的大小,相对差异只是绝对差异的辅助说明;比率分析法的分析结果则纯粹以相对数值表示,以说明指标数值之间的相互关系。

3.分类:

按它们在分析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主要分为动态比率、相关比率和结构比率。

定基发展速度、环比发展速度等动态趋势比率已构成比较分析法的一部分内容,因此下面在比率分析法中着重介绍相关比率和结构比率的分析指标类型。

(一)相关比率

(1)概念:

相关比率是把企业经济活动中两个性质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指标,以其中某项指标数值为基数和而求得的两个指标数值之比,用以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经济效益。

(2)模型:

如果将甲、乙两个性质不同但又相关的指标进行比率化,以乙指标数值为比较基数,则相关比率的基本模型是:

(3)特征:

强调指标间的相关性,而不是对指标本身变动作直接比较。

(4)作用:

能反映各项财务指标间的比例关系是否合理,便于加强管理控制,对财务经营活动各环节进行协调平衡。

(5)优点:

形成比较灵活,可根据分析需要进行组合。

(二)结构比率

(1)概念:

计算某项经济指标各个组成部分占指标总体的比重,以分析其构成内容的特征和构成合理性,进一步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性。

(2)模型:

(3)优点:

可以显示总指标的内部构架,表现各项目间的联系以及在总指标中所占地位的重要程度,便于分清主次因素,突出分析工作的重点。

(4)对比“动态趋势比率”和“结构比率”

在比率分析中,动态趋势比率要求计算的是同一指标不同时期数比值,是一种同质关系;结构比率要求分子指标是分母指标的组成部分,是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包含关系。

在对财务报表分析时,趋势比率是对财务报表中某一财务指标进行横向分析,而报表的结构比率可以显示出报表中各指标项目相互间垂直关系,是对财务指标进行的纵向分析。

趋势分析与结构分析可以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以更深入地揭示经营成果和问题。

第三节企业财务比率基本评价

1.偿债能力:

在一定期间内企业能否及时偿还到期债务的清偿能力。

2.偿债能力分为长期偿债能力和短期偿债能力。

(1)长期偿债能力,是企业保证未来到期债务(一年以上)及时偿付的可靠程度,在资产负债表中对长期偿债能力的分析,主要是通过负债比率、权益比率、固定比率等财务结构比率和资源结构比率反映的。

(2)短期偿债能力,是企业短期内及时偿付债务的信用程度,主要是指企业对日常经营债务的支付能力。

本质上是一种资产变现能力。

反映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主要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等。

一、短期偿债能力比率

(一)流动比率

流动比率是用比率形式反映的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间的对比关系,说明企业日常支付能力。

计算式为:

比率值愈高,表明企业流动资产对流动负债的保障程度愈高,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愈强。

但该比率值并非愈高愈好。

因为比率值过高,从优化资本结构和提高资本金利用效率方面考虑,可能表明企业的负债较少,没有充分发挥负债的财务杠杆效应;也可能是资产存量过大,资产利用效率不高。

流动比率一般在1.5~2.0之间比较恰当,

在分析流动比率时应注意两个问题:

(1)不同行业对流动比率的要求并不一致。

(2)流动比率的高低有时也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

因为有时流动比率高,主要是由于大量存货和待摊销费用造成的,实际的支付能力并不是很充足。

(二)速动比率

速动比率(也称快速流动比率)是企业流动资产中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反映企业的即时支付能力。

计算式为,

其中:

速动资产=货币性资产+结算性资产

=现金+短期有价证券+应收帐款净额

或=流动资产-存货类资产-其他流动资产

=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票据+应收账款+一年内到期的长期投资……

比率值愈高,表明企业速动资产对流动负债的保障程度愈高,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愈强。

速动比率一般在0.6~1.0之间比较恰当,一般来说,速动比率要求保持在1左右是正常的。

当然,也要视行业性质而定。

应收帐款的回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的大小,因此,在考察这两个比率指标数值时,要扣除坏帐准备后的应收帐款净额计算,并结合应收帐款周转期指标进行综合分析评价。

(三)现金比率

现金比率反映了企业的即刻变现能力,它比速动比率所反映的即时支付能力更迅速。

计算式为:

现金及其等价物包括已经是现金形式的货币资金、肯定可以出售的短期有价证券、基本上无回收风险的一年内到期的长期投资等项目。

这个比率太高,不一定是好现象,可能是企业不善于利用现金资源,及时把现金投入经营以获取更多的利用造成的。

现金比率一般只要求保持在0.2左右。

现金比率只是速动比率指标的辅助比率。

因为一般只有在企业财务发生困难时,才能用现金比率衡量企业最坏情况下的短期偿债能力。

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是衡量和反映短期偿债能力最主要的指标。

根据日本银行1997年度《主要企业经营分析》调查资料,日本各行业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实际数值如图表11-3所示①,图表11-4则反映了全美制造企业自1947年至1992年流动比率和速度比率的变化趋势②。

图表11-3日本各行业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实际数值

行业

制造

商业

建筑

房地产

运输

电力

服务

行业平均

流动比率

1.504

1.338

1.573

2.003

1.701

1.089

1.578

1.351

速动比率

1.110

0.916

0.974

0.984

1.018

0.686

1.168

0.930

 

 

图表11-4全美制造业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趋势

注:

A线:

1947年—1992年,全美制造企业流动比率趋势。

B线:

1947—1992年,全美制造企业速动比率趋势。

二、长期偿债能力比率

企业对长期债务的清偿义务,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财务本金的偿还,二是债务利息的支付。

因此,用于评价长期偿债能力的基本财务指标主要有资产负债率和利息保障倍数两项。

(一)资产负债率

1.概念:

企业在一定时点(通常为期末)的负债总额对资产总额的比率,或者说负债总额占资产总额的百分比。

以资产负债表资料为依据,用于从静态方面评价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

2.计算公式:

比率值愈低,表明企业资产对负债的保障程度愈高,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愈强,否则反之。

3.不同利益主体的立场:

债权人,只关心贷款的安全程度,即能否按期足额地收回贷款本金和利息,因此,他们总是希望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越低越好。

股东,关心的主要是举债的财务杠杆效益,即总资本报酬率是否高于借入资本的利息率。

当总资本报酬率高于借款利率时,资产负债率愈大愈好,否则反之。

经营者,关心的通常是如何实现收益与风险的最佳组合,即以适度的风险获取最大的收益。

因此,他们在进行借入资本决策时,将会全面考虑和充分预计负债经营的收益和风险,权衡利弊得失,以求实现收益和风险的最佳组合。

4.注意:

(1)结合营业周期分析

营业周期:

从付款购买存货开始到销售存货并收回现金为止的这段时间,包括存货周转天数和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两个部分。

(2)结合资产构成分析

资产构成:

在企业资产总额中流动资产与固定及长期资产各自所占的比例。

(3)结合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4)结合客观经济环境分析

1)结合市场利率分析。

2)结合通货胀缩情况分析。

(5)结合企业的会计政策、资产质量等进行分析

(二)利息保障倍数

1.概念:

利息保障倍数,是指企业息税前利润(EBIT)对利息费用的比率,用于衡量企业偿付借款利息的能力。

以利润表资料为依据,用于从动态方面评价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

2.计算公式:

其中,息税前利润=营业性收入-经营性成本

或=税前利润总额+利息费用

3.该比率值愈高,表明企业的承息能力愈强,否则反之。

从长远看,该比率值至少应大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