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学习题.docx
《实验诊断学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诊断学习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验诊断学习题
第一部分血液的一般检验
名词解释
1.核右移:
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化学药物治疗后。
2.核左移:
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及杆状核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
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
3.棒状小体:
白细胞细胞质中出现呈红色的杆状物质,长约1-6um,1条或数条不等,称为棒状小体,其对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如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部分亚型呈阳性,而急淋则不出现棒状小体。
4.网积红细胞:
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
表明骨髓造血功能的指标。
5.红细胞沉降率:
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等
6.中毒颗粒:
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较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深蓝紫色或蓝黑色的颗粒称为中毒颗粒,多见于较严重的化脓性感和大面积烧伤等情况。
7.贫血:
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低限,称为贫血。
8.小红细胞:
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中央淡染区扩大,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
见于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
9.血细胞比容:
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问答题
1.网织红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答:
网织红细胞计数(Ret)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1)判断骨髓增生能力,判断贫血类型:
①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造血
功能旺盛。
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尤其急性溶血)、急性失血;造血恢复期可见Ret
短暂和迅速增高,是骨髓功能恢复较敏感的指标;②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
髓造血功能低下,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危
象。
(2)评价疗效,判断病情变化:
Ret是贫血患者随访检查的项目之一。
(3)骨髓移植后监测骨髓造血恢复。
2.红细胞沉降率(血沉)病理性增快的临床意义:
答:
病理性增快可见于:
①各种炎症:
感染是血沉加快最常见的原因,如急性
细菌性感染;结核病、结缔组织炎症、风湿热等慢性炎症于活动期血沉增快,病
情好转时血沉减慢,故血沉(ESR)可动态观察病情变化。
②组织损伤及坏死:
见于较大范围组织损伤或手术创伤。
心肌梗死时血沉增快,而心绞痛时血沉多正
常,可作为两者鉴别指标。
③恶性肿瘤血沉增快,而良性肿瘤血沉多正常。
④高
球蛋白血症。
⑤贫血。
⑥高胆固醇血症。
血沉是较为常用而缺乏特异性的指标,
血沉常作为疾病是否活动的监测指标。
3.试述中性粒细胞病理变化的临床意义。
答:
1)急性感染,特别是化脓性球菌感染如败血症,大叶性肺炎等;2)严重的组织损伤,如手术创伤,大面积烧伤,急性心肌梗死等;3)急性溶血;4)急性大出血,特别是内出血如脾破裂,肝破裂等;5)急性中毒,如代谢性中毒或化学性药物中毒;6)恶性肿瘤和白血病。
4.简述白细胞增多的常见生理情况及特点。
答:
饱餐,情绪激动,运动,高温,严寒等,新生儿,胎儿期,妊娠>5个月后及分娩等可见白细胞增多。
其特点:
都是一过性的,通常不伴有白细胞质量的变化。
5.简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
答:
⑴过敏性疾病;⑵寄生虫病;⑶皮肤病;⑷血液病;⑸某些恶性肿瘤;⑹某些传染病;⑺其它,如风湿性疾病常伴有增多。
第二部分骨髓细胞学检查
名词解释
1.粒红比值:
骨髓中粒细胞系的百分数除以有核红细胞系的百分数,参考值为2~4:
1。
2.巨幼细胞贫血:
是由于叶酸及(或)维生素B12缺乏使DNA合成障碍所引起的一组贫血。
3.Ph染色体:
Ph染色体典型的核型为t(q:
22)(q34:
q11),是慢粒的遗传标志。
4.白血病:
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其特征是造血组织中一系或多系细胞恶性增殖并浸润肝、脾、淋巴结等组织器官。
5.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由于获得性骨髓造血干细胞受损导致一系、多系细胞减少,骨髓中增生活跃伴病态造血的一组疾病。
6.Auer小体:
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白血病细胞细胞质出现紫红色棒状、针状,一根或多根。
在原始细胞中出现,对诊断AML有意义。
简述题
1.试述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期骨髓象特征:
骨髓增生极度活跃、原粒+早幼粒细胞<10%、嗜碱性粒细胞和或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巨核细胞增多、Ph染色体阳性。
2.缺铁性贫血的骨髓象表现:
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红系增生明显,幼红细胞胞体小,胞浆少且兰,边缘不齐,常有核质发育失衡,成熟红细胞大小不等,中央淡染区扩大,粒系增生相对减低,巨核细胞无变化,外铁染色消失
3.骨髓穿刺的适应症:
造血系统疾病,血液病及相关疾病,恶性肿瘤骨髓转移,类脂质沉积病,不明原因的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贫血,寄生虫感染性疾病
4.骨髓穿刺的禁忌症:
对严重的凝血因子缺陷病,如血友病等禁忌骨穿。
第三部分止血、凝血障碍的检查
名词解释
1.出血时间:
将皮肤毛细血管刺破后,血液自然流出到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
2.二期止血缺陷:
指凝血和抗凝血异常所致的止血障碍。
3.一期止血缺陷:
指血小板和血管壁异常所致的止血障碍。
4.外源性凝血途径:
当组织和血管损伤后,TF释放、Ⅶa激活形成复合物(TF-FⅦa),该复合物可激活FX的过程。
5.内源性凝血途径:
当血管壁损伤后,Ⅻa激活到形成复合物(FⅧa-Ca2+-FⅨa-PF3),该复合物可激活FX的过程。
6.凝血共同途径:
指激活FX到纤维蛋白形成的过程。
7.抗凝血系统:
指抗凝血酶,蛋白C,蛋白S等,它们对血液中被激活凝血因子能进行灭活。
简述题
1.简述DIC的实验诊断标准?
答:
同时有下列3项以上异常:
1)血小板计数进行性下降<100X109/L(白血
病,肝病<50X109/L);2)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1.5g/L(肝病<1.0g/L,白血病<1.8g/L)或4.0g/L或呈进行性下降;3)3P试验阳性,或血浆FDP>20mg/L,(肝病>60mg/L)或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正常增高4倍以上(阳性);
4)PT延长或缩短3秒以上(肝病>5秒),APTT延长或缩短10秒以上;
5)AT-Ⅲ活性<60%(不适用于肝病)或蛋白C(PC)活性降低。
2.何为INR,试述其临床意义?
答:
INR为国际标准化比值,即PTR(凝血酶原比值),指被检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S)与正常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S)的比值,参考值1.0±0.1,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
国人以INR为2.0-3.0为宜。
3.简述正常的止血机制?
答:
有效的血小板,完整的血管壁,凝血系统,抗凝系统、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以
及血液流变学等功能完整性和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之间的平衡和生理性调节。
4.简述血管的止血作用:
答:
止血功能:
(1)收缩反应
(2)激活血小板(3)激活内外源凝血系统(4)局部血粘
度的增高。
5.简述血小板的止血作用?
答:
血小板作用:
(1)血小板粘附作用
(2)血小板聚集作用(3)释放反应(4)
促凝功能(5).维持血管的完整性血小板GPIb-Ⅸ经VWF介导粘附于胶原;
血小板GPIIb/IIIa经Fg介导相互粘附;白色血栓形成等血型鉴定
名词解释
1.血型系统:
由若干个相互关联的抗原抗体组成的血型体系,称为血型系统。
2.何为交叉配血:
受血者血清加供血者红细胞悬液相配一管为主侧;供血者血清加受血者红细胞液相配的一管为次侧;两者合称为交叉配血。
第四部分尿液检查、肾功能检查
名词解释
1.管型:
在一定条件下,肾脏滤出的蛋白质以及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远曲)、集合管中凝固后,可形成圆柱形蛋白聚体而随尿液排出,称为管型。
尿中出现多量管型表示肾实质有病理性变化。
2.酮体:
是β-羟丁酸、乙酰乙酸、丙酮的总称。
3.选择性蛋白尿:
肾小球病变较轻时,只有中小分子量的蛋白质(以清蛋白为主,并有少量的小分子蛋白)从尿中排出,而大分子量蛋白质(如IgA,IgG等)排出较少,此种蛋白尿称为选择性蛋白尿,半定量多在+++~++++,典型病种是肾病综合征。
4.本-周氏蛋白(BJP):
是免疫球蛋白的轻链,能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当浓度超过近曲小管重吸收的极限时,可自尿中排出。
5.镜下血尿:
尿外观变化不明显,离心沉淀后,镜检时每高倍视野红细胞平均大于3个,称镜下血尿。
6.血尿:
尿内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称为血尿。
7.蛋白尿:
当尿蛋白含量〉100mg/L或〉150mg/24h(小儿)4mg/m2/h),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反应即成为蛋白尿。
8.胆红素尿:
尿内含有大量的结合胆红素,尿液成豆油样改变,振荡后出现黄色泡沫且不易消失。
9.肉眼血尿:
每升尿中含血量超过1ml时即可出现淡红色,称肉眼血尿。
10.肾小球源性血尿:
由于红细胞通过有病理改变的肾小球基膜时,受到挤压损
伤,其后在各肾小管中受到不同酸碱度和渗透压变化的影响,使红细胞出现大小
形态及血红蛋白含量变化,此种血尿称为肾小球源性血尿。
常见于各类肾小球疾
病。
11.肾性糖尿:
血糖浓度正常,由于肾小管病变导致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降低所
致,即肾阈值下降产生的糖尿,又称肾性糖尿。
12.多尿:
尿量多于2500ml/24h,称多尿。
可见于肾脏疾病和某些内分泌疾病。
13.肾清除率:
系指双肾于单位时间内,能将若干毫升血浆中所含的某物质全部
加以清除而言,用m1/分或L/24小时表示。
14.肾小球滤过率:
单位时间内经肾小球滤出的血浆液体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
15.内生肌酐清除率:
肾单位时间内,把若干毫升血液中的内生肌酐全部清除出
去,称为内生肌酐清除率。
16.少尿:
尿量少于400ml/24h或17ml/h,称少尿。
可见于休克、肾实质性改变及肾路梗阻等。
简答题
1.病理情况下尿中形成哪几种管型?
答:
细胞管型、颗粒管型、透明管型、脂肪管型、蜡样管型
2.肾小管性蛋白尿形成机理?
答:
炎症或中毒等因素引起近曲小管对低分子量蛋白质重吸收减弱所致。
3.病理性尿液外观有哪些改变?
答:
血尿、血红蛋白尿、胆红素尿、脓尿、菌尿、乳糜尿
4.尿蛋白产生的机制?
答:
当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断裂或电荷屏障改变,使大量高、中、低分子量的蛋白漏出,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而出现于终尿中。
5.如何鉴别混浊尿?
答:
①尿酸盐沉淀:
加热或加碱可溶解;②磷酸盐或碳酸盐沉淀:
加酸后可溶解;
③脓尿和菌尿:
加热或加酸均不能使浑浊消失。
6.简述各种病理性蛋白尿形成原因及常见疾病。
答:
1)肾小球性蛋白尿:
各种原因导致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原尿中蛋白超过肾小球重吸收能力所致,常见于肾病综合征、肾小球肾炎以及糖尿病、高血压、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病早期;2)肾小管性蛋白尿:
因近端肾小管病变,影响尿中蛋白重吸收所致,可见于肾盂肾炎,氨基甙类抗生素、解热镇痛药、重金属对肾小管损伤,以及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等;3)混合类蛋白尿:
肾小球和肾小管均发生病变所致。
上述可产生肾小球性或肾小管性蛋白尿的疾病进一步发展,均可形成混合性蛋白尿;4)组织性蛋白尿:
由于肾组织破坏或肾小管分泌的蛋白所致,一般仅为轻度蛋白尿;5)一过性蛋白尿:
以血浆中出现异常增多的低分子蛋白,超过肾小管重吸收阈值所致,常见于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尿、凝溶蛋白尿。
7.简要说明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常用指标及评价。
答:
肾小球滤过功能常用指标有:
1)血肌酐(Cr):
临床常用,但严重损伤时才会出现改变,敏感性差;2)生肌酐清除率(Ccr):
在严格控制外源性肌酐,内生肌酐相对稳定的条件下,Ccr与GFR有较好的相关性,能相对较早地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3)血尿素(BU):
体内尿素的生成不如肌酐稳定,且受肾外影响因素大,特异性,灵敏性均差;4)血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蛋白C(cystainC):
灵敏性高、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可靠指标,比其他指标均敏感。
8、试述尿红细胞形态检查的临床意义
答:
尿红细胞形态检查主要是用相差显微镜观察尿中红细胞的形态,肾小球源
性血尿时,由于红细胞通过有病理改变的肾小球基膜时,受到挤压损伤,其后在
漫长的各段肾小管中受到不同pH和渗透压变化的影响,使红细胞出现大小、形
态及血红蛋白含量的变化,见于各类肾小球疾病,而非肾小球源性血尿,主要指
肾小球以下部位和泌尿通路上的出血,多与毛细血管破裂出血有关,不存在通过
肾小球基膜裂孔,因此形态可完全正常,呈均一型,见于尿路系统炎症、结石、
肿瘤等。
9.内生肌酐清除率检测的临床意义。
答:
内生肌酐清除率检测的临床意义如下:
①判断肾小球损害的敏感指标:
Ccr<50
%时Scr正常;②评估肾功能损害程度:
肾功能衰竭临床分期依据;③指导治疗:
临床常用指导利尿药,抗菌素的使用等。
10.肾脏的主要功能及肾功能检测方法。
答:
肾脏的主要功能:
肾脏的主要功能是生成尿液,以维持体内水、电解质、蛋白质和酸碱等代谢平衡。
同时兼有内分泌功能如产生肾素、红细胞生成素、活性维生素D等,调节血压、钙磷代谢和红细胞生成等。
临床常用的肾功能检查方法包括:
(1)肾小球功能检查:
①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②血BUN及Cr浓度测定。
(2)肾小管功能试验:
①远端肾单位功能试验:
包括浓缩稀释功能试验和尿渗量测定;②近端肾单位功能试验:
包括对小分子蛋白的重吸收功能测定和肾小管葡萄糖最大重吸收量试验;③尿酸化功能测定。
第五章临床常用的生物化学检查
名词解释
1.耐糖现象:
正常人口服一定量的葡萄糖后,在短时间内暂时升高的血糖即可降至空腹水平。
2.血清C—肽:
C-肽(C-peptide)是胰岛素原在蛋白水解酶作用下,转变为胰岛素的过程中裂解出来的肽类,胰岛B细胞在分泌胰岛素的同时,释放等克分子的C肽,测定C肽可以了解胰岛素的分泌.代谢和胰岛B细胞的储备功能。
3.糖化血红蛋白:
HbA1c是血红蛋白ß链末端氨基酸与葡萄糖类进行缩合而成的酮氨化物,一旦形成不再解离。
它可以反映2-3个月血糖的平均水平,是糖尿病控制良好与否的指标。
4.OGTT:
是检测葡萄糖代谢功能的试验,主要用于诊断症状不明显或血糖升高不
明显的可疑糖尿病。
5.同工酶:
是指具有相同的催化活性,但化学结构、物理性质存在一定差异的一类酶。
6.糖耐量异常:
是指当糖代谢紊乱时,口服一定量的葡萄糖后,血糖急剧升高,或升高不明显,但短时间内不能恢复空腹水平。
7.胰岛素释放试验:
在进行OGTT的同时,于餐前、餐后30分钟、60分钟、120分钟、180分钟各抽一次血,检测血清胰岛素的变化。
借以了解胰岛B细胞的基础状态和储备功能。
简述题
1.简述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在诊断糖尿病的临床应用?
答:
诊断糖尿病:
①如有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当随机血糖>11.1mmol/L;②空腹血糖>7.0mmol/L;③口服葡萄糖耐量试(OGTT),2小时血糖值>11.1mmol/L。
以上3条单独符合1条,即可作为诊断依据和标准,但要求在第一次测定后,隔一段日期,再用以上方法再复查一次,若结果仍符合诊断标准时,诊断即可确立。
2.简述糖化血红蛋白(GHb)检测的临床意义?
答:
①.用于糖尿病诊断和疗效的观察指标。
②.区别糖尿病性高血糖和应激性高
血糖:
前者升高,后者正常。
③预测血管并发症。
3.简述血清脂蛋白分类及其与冠心病发病率的关系/
答:
各种脂蛋白因所含脂类及蛋白质的不同,其密度、颗粒大小、表面电荷的不同等,可将其分为四类,根据密度从低到高分别为:
CM、VLDL、LDL、HDL。
脂蛋白电泳时可脂蛋白分为CM、ß脂蛋白、前ß脂蛋白、a脂蛋白。
与冠心病发病率成正相关的有CM、VLDL、LDL。
与冠心病发病率成负相关的有HDL。
5.简述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血清学指标有哪些,特异性、灵敏度如何?
答:
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酸脱氢酶(LD)及其同工酶(LDI)、(TnT)、肌钙蛋白I(Tnl)、肌红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均有升高,其中Mb、CK-MB亚型出现最早改变,CK-MB,CK-MB亚型、TnT灵敏度高,CK-MB、CK-MB亚型、TnI、TnT特异性高。
6.超速离心法将血清脂蛋白分为几类?
血清TC和TG测定标本采集有何要求?
答:
超速离心法将血清脂蛋白分为五类:
①CM(乳糜颗粒);②VLDL(极低密度脂蛋白);③IDL(中间密度脂蛋白);④LDL(低密度脂蛋白);⑤HDL(高密度脂蛋白)。
测定TC和TG的血标本,要求:
在空腹12h后静脉采血,尽快分离血清(或血浆)进行测定。
7.试论述OGTT、血清胰岛素、C肽同时测定的临床意义?
答:
OGTT是检查患者是否有糖代谢紊乱的指标,当患者空腹血糖正常或稍高,
偶有尿糖,而糖尿病症状又不明显时,常用OGTT来明确诊断。
胰岛素由胰岛B细
胞分泌,受血糖浓度的调控。
检测血糖和胰岛素可能准确在反映胰岛B细胞的储备能力。
C—肽是胰岛素原转变为胰岛素的过程中释放出来由31个氨基酸组成的片段。
血清C—肽水平可以反映胰岛素的分泌、代谢和胰岛B细胞功能。
糖尿病患者血糖和胰岛素的浓度曲线呈分离现象;糖尿病伴胰岛B细胞瘤患者,血清胰岛素与C—肽浓度均升高;高胰岛素血症或胰岛B细胞瘤患者,空腹血糖降低,胰岛素/血清比值>0.4;胰岛B细胞瘤术后血清C肽仍升高提示肿瘤未完全被切除或有复发。
8.试论述心肌酶谱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意义?
答:
CK-MB、CK-MB亚型、Mb、CTnT、CTnI在发病后2~6小时出现,8-20小时达峰值,消失也较快。
对诊断急性心肌损伤的灵敏度高,特异性好,LDH、AST峰值出现迟,消失也迟,不宜选用。
第六部分:
肝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第一节肝脏病常用实验室检查
名词解释
1.旁路胆红素:
由非血红蛋白物质和骨髓中无效造血的血红蛋白所形成的胆红素称为旁路胆红素。
2.维生素K依赖因子:
肝脏在合成Ⅱ,Ⅶ,Ⅸ,X因子过程中需要维生素K的促进作用,当维生素缺乏时,这些因子合成减少,因此这4种因子称为维生素K依赖因子。
3.胆酶分离:
急性重症肝炎时,病程初期转氨酶升高,以AST升高显著,如在症状恶化时,黄疸进行性加深,酶活性反而降低,即出现“胆酶分离”现象,提示肝细胞严重坏死,预后不佳。
问答题
1.简述肝脏疾病有关的酶及其主要临床意义?
答:
1)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为非特异性细胞内功能酶,是肝细胞损害的标志;2)ALP(碱性磷酸酶)、Υ-GT(Υ-谷氨酰基转移酶)为胆汁郁积的指标,骨骼疾病时ALP可增高,酒精性肝损害时Υ-GT增高;3)MAO(单胺氧化酶)、PH(脯氨酰羟化酶)为肝纤维化的酶学指标;4)ChE(胆碱酯酶)为肝实质损害致肝功不全时及有机磷中毒时减低。
2.试述肝酶的生成部位?
答:
反映肝细胞变性或坏死的酶:
这类酶存在于正常肝细胞中,如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等;反映肝细胞胆汁淤滞的酶:
这些酶属于胆道系统的酶,位于肝细胞毛细胆管一侧的微绒毛及上皮细胞上,如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等;反映肝细胞酶合成功能的酶:
与胆碱酯酶等,由肝细胞合成后,释放入血保持一定浓度。
第七部分临床常用的免疫学检验
名词解释
1.免疫球蛋白:
是指具有抗体活性和(或)抗体样结构的球蛋白,由浆细胞产生,
存在于机体的血液、体液、外分泌液和某些细胞的膜上。
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
功能,但抗体必须与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后才能启动效应功能。
2.M蛋白:
或称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它是一种单克隆B细胞增殖产生的具有相同结构和电泳迁移率的免疫球蛋白分子及其片段。
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患者的血液中。
3.补体:
是一组具有酶原活性的糖蛋白,它由传统的9种成分C1(C1q、Clr,、C1s)一C9,旁路途径的3种成分及其衍生物,B、D、P、H、I等因子组成。
补体、体液因子与免疫细胞共同参与灭活病原体的免疫反应,也参与破坏自身组织或自身细胞而造成的免疫损伤。
4.肿瘤标志物:
是指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增殖过程中,由肿瘤细胞的基因表达而合成分泌的或是由机体对肿瘤细胞反应而异常产生和升高的,反映肿瘤存在和生长的一类物质。
这类物质可反映恶变各阶段表型及基因特征性,存在于细胞、组织或体液中。
肿瘤标志物检测对肿瘤普查、辅助诊断、观察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5.抗核抗体:
ANA是指抗细胞核成分的自身抗体的总称。
这种抗体无器官和种族性。
免疫荧光法检测有4种图像,可反映不同的自身抗体类型,提示不同自身免疫病的可能性。
6.自身免疫:
泛指机体免疫系统受某些内因、外因或遗传因素作用产生针对自
身正常或变性的组织、器官、细胞、蛋白质等自身抗原发生的免疫应答反应,出
现自身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现象。
7.自身免疫病(AID):
因自身免疫招致组织器官损伤或功能障碍所致疾病。
按受累器官组织的范围可分为器官特异性和非器官特异性及中间型三类。
对其诊断主要做自身抗体的检查。
问答题
1.免疫球蛋白检测的意义
答:
免疫球蛋白是体液免疫应答中的重要产物,检测体液中的免疫球蛋白可以判
断机体体液免疫功能状态,辅助诊断其相关的疾病。
2.补体检测的意义
答:
补体系统可看作是一个严格控制的含有免疫分子的系统,主要参与启动和协
调宿主对入侵异物的分子应答和细胞应答,检测血清补体对评估自身免疫疾病,
肝病、先天性不足的免疫应答状态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3.试论述TGAb,TMAb的临床意义
答:
TGAb为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MAb为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若血清水平升高,提示有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如桥本甲状腺炎等。
4.试论述CRP检测的临床意义
答:
CRP是由肝脏合成,能与肺炎双球菌C多糖起反应的急性时相蛋白。
CRP能结合多种细菌、真菌、原虫以及核酸、磷脂酰胆碱等,有激活补体,促进吞噬和调节免疫作用。
广泛存在于血液及其他体液中。
化脓感染、组织坏死、恶性肿瘤、
活动性自身免疫病、器官移植急性排斥等疾病时血清CRP升高;而病毒感染、自身免疫病稳定期、功能性疾病时,血清CRP不升高。
测定CRP有助于上述疾病的辅助诊断和鉴别诊断。
5.试论述评估机体体液免疫状态的实验指标有哪些?
答:
①血清蛋白电泳可以初步从α、β、γ球蛋白的相对含量判断是否有严重的
体液免疫缺陷,或者发现异常的球蛋白(如M蛋白等);②血清免疫球蛋白(1gG、
A、M、E)定量测定可以判断体液免疫的功能状态;③B细胞数量的检测可以判断
体液免疫缺陷或增殖等。
6.疑为SLE的患者可做那些自身抗体检测?
答:
SLE患者血清中可测到ANA、抗ds—DNA、Anti-Sm、Anti—URNP、Anti—
SSA、Anti-SSB、抗组蛋白抗体等自身抗体。
在疾病活动期,ANA的检出率为95
%以上,dsDNA、Anti-SM的检出率为20%~30%左右。
第八部分体液检查、粪便检查
第二节痰液检测——简述题
1.简述痰液标本检测时应注意什么。
答:
①避免混入唾液和鼻咽部分泌物;②一般检查以清晨第一口痰为宜;③做细菌学检查时应将痰液留于无菌容器中,并及时送检;④作细胞学检查时,需要收集上午9~10时的新鲜痰液;⑤作浓集法检查结核分枝杆菌时,最好留12~24小时的痰液送检;⑥观察痰液量及分层时应留24小时痰液,必要时加入防腐剂;⑦对无痰或少痰者,可与化痰药物、雾化吸入;⑧为避免痰液经口腔或咽部的细菌污染,可作环甲膜吸取痰液送细菌学检查。
第三节浆膜腔积液及脑脊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