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集中组织学习警示教育片及.docx
《关于集中组织学习警示教育片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集中组织学习警示教育片及.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集中组织学习警示教育片及
关于集中组织学习警示教育片及
先进典型材料的通知
局属各党支部、站所:
根据中央和省、州、县党委的安排部署,我局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教育、听取意见”环节要组织观看《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俄罗斯人在诉说》、《一个州长的疯狂——云南楚雄原州长受贿警示录》等警示教育片,学习杨善洲、高德荣、李开斌、李炳祥等先进典型事迹材料,学习推广“孟连经验”、“插甸经验”和“绥江经验”,认真组织开展“坚持群众路线、维护群众利益、提高群众工作水平”专题研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以先进为榜样,照镜子、找差距、明方向。
按照中央和省、州、县党委教育实践活动办的通知精神,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俄罗斯人在诉说》、《一个州长的疯狂——云南楚雄原州长受贿警示录》观看范围主要是参加教育实践活动的科级领导班子(含非领导职务)和股所级干部。
按照县委教育实践活动办要求在3月15日前组织集中观看,并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进行深刻反思,从中汲取教训、警醒自己。
二、杨善洲、高德荣、李开斌、李炳祥等先进典型事迹和“孟连经验”、“插甸经验”、“绥江经验”等先进典型材料的学习范围是参加教育实践活动的全体党员、干部,各党支部、站所于3月14日前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开展集中学习,并开展主题为“坚持群众路线、维护群众利益、提高群众工作水平”的集中学习研讨,撰写心得体会。
三、各党支部、站所将组织观看警示教育片和开展集中学习研讨的人数、讨论等情况于3月14日前报送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同时,还需推荐上报1篇优秀学习心得体会文章。
四、为便于及时组织开展学习研讨,杨善洲、高德荣、李开斌、李炳祥等先进典型事迹材料由局活动办发至各单位邮箱。
请各单位下载后及时组织学习。
附件:
1.杨善洲先进典型事迹材料
2.高德荣先进典型事迹材料
3.李开斌先进典型事迹材料
4.李炳祥先进典型事迹材料
5.“孟连经验”典型材料
6.“插甸经验”典型材料
7.“绥江经验”典型材料
中共禄丰县农业局委员会
2014年3月6日
附件1
杨善洲同志生平简介以及先进事迹材料
杨善洲同志生平简介
杨善洲同志原中共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
杨善洲(1927—2010),男,汉族,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人,1927年1月生,1951年5月参加工作,195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杨善洲同志是中共云南省委第二、第三、第四届省委委员,云南省第五、第六届人大代表,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1988年6月离休。
中国共产党党员。
杨善洲同志1951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区、县主要领导,担任地委领导近20年,工作35年来,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廉洁奉公、全心为民,勤奋工作,为保山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1986年6月,杨善洲同志退休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昆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甸县大亮山兴办林场,一干便是20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7万多亩,林场林木覆盖率达87%以上,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使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修建18公里的林区公路,架设了4公里多的输电线路,使深居大亮山附近的村寨农户,通电通路。
1991年6月被云南省委省政府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9年8月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十大绿化标兵”提名奖;2000年12月被全国环保总局授予“全国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2002年被评为全省老干部“老有所为”先进个人;2004年10月被评为全国老干部“老有所为”先进个人。
2010年5月5日,杨善洲同志把保山市委、市政府为他颁发的20万元特别贡献奖中的10万元捐赠给保山第一中学,另外10万元将捐赠给大亮山林场。
杨善洲同志于2010年10月10日15时8分因病医治无效,在云南省保山市人民医院逝世,享年83岁。
(来源:
人民网云南频道)
坚守信念绿染大亮山
——记保山市人大代表、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上)
云南日报记者程三娟
人们真正体会到杨善洲造林之举的功德无量是在这场百年一遇的旱灾中。
2010年春天,已持续半年的干旱让云南很多地方群众的饮水变得异常困难,施甸县大亮山附近群众家里的水管却依然有清甜的泉水流出,他们的水源地正是大亮山林场。
近些年,随着大亮山植被状况明显改善,山林的水源涵养功效得以很好发挥,附近村委会架起水管,将泉水从林场引到村里,通到各家各户,村民再也不用为吃水犯愁。
受旷日持久的干旱影响,水管里的流水较之以往细小了很多,但足以让附近的村民心满意足,也让他们对杨善洲的功劳更加念念不忘:
“多亏了老书记啊,要不是他,不知道现在会是什么样子。
”
1988年3月,61岁的杨善洲从保山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休,婉拒了时任省委书记普朝柱劝其搬至昆明安度晚年的邀请,执意选择回到家乡施甸县种树。
20多年过去了,曾经山秃水枯的大亮山完全变了模样:
森林郁郁葱葱,溪流四季不断;林下山珍遍地,枝头莺鸣燕歌……
一位地委书记,为何退休后选择到异常艰苦的地方去种树?
植树造林20余年,他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挑战?
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让夕阳人生散发出炫目的光彩?
“给乡亲的承诺总得兑现”
“担任地委领导期间,有乡亲不止一次找上门,让我为家乡办点事情。
我是保山地区的书记,哪能光想着自己的家乡,但毕竟心里过意不去呀,是家乡养育了我。
于是我就向他们承诺,等退休后,一定帮家乡办点实事。
”关于种树,年逾八旬的杨善洲这样解释。
为了实现“帮家乡办点实事”的承诺,杨善洲把目光锁定在施甸县城东南44公里处的大亮山。
杨善洲的家乡就在大亮山脚下的姚关镇陡坡村,儿时,母亲常带他到山上挖野菜、草药等到集市上卖。
原来这里林木参天,当年大炼钢铁时大量砍伐树木,后来当地贫困农民又大规模毁林开荒,原本翠绿的大亮山变得山秃水枯,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周边十几个村寨陷入了“一人种一亩,三亩吃不饱”的困难境地。
“再这么下去,子孙后代的日子可怎么过?
”杨善洲忧心忡忡。
退休前,杨善洲到大亮山实地考察,家乡的人听说他要回来种树就劝他:
“你到别处去种吧,这地方连野樱桃树和杞木树都不长。
”然而,他还是来了,他以普通大山之子的身份带着一颗赤子之心回来了。
退休当天,杨善洲背起铺盖,赶到了离大亮山最近的黄泥沟。
翌日,大亮山国社联营林场正式挂牌成立,那天,他们人挑马驮把粮食、行李搬到离公路14公里远的打水杆坪子,临时搭建了一个简易棚安营扎寨。
深夜,狂风四起,棚子被掀翻,倾盆大雨又不期而至,几个人只好钻到马鞍下,躲过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
就这样,杨善洲带着县里抽调的几个同志开始了艰苦创业。
很多年之后,人们都还记得杨善洲初上大亮山时的情景。
那时他住在用树杈搭起的窝棚里,脚上穿着草鞋,俨然是一个放牧的老人。
后来,得益于省里的资金支持,林场终于盖了一排简易的油毛毡房,杨善洲和工人们在里面一住就是近10年。
10年后,当他们用砖瓦平房取代油毛毡房时,破败不堪的油毛毡房已被四周的绿荫所掩盖。
1999年11月,手提砍刀给树修枝时,杨善洲不幸踩着青苔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但半年后他又执意爬上了大亮山。
从此,他再也离不开拐杖了。
2009年4月,杨善洲把自己用20年时间辛苦创办的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正式无偿移交给施甸县林业局。
有人算过一笔账:
大亮山林场共占地7.2万亩,其中5.8万亩华山松中有3万亩已郁闭成林,按1亩地种200棵树,一棵树按最低价30元计算,大亮山林场的活立木蓄积量价值已经超过3亿元。
这就是一位老地委书记帮家乡办的实事。
“没钱买苗木,只好去街上捡果核”
在杨善洲最早种树的山坡上,我们看到了一些造型优美的大树,很像巨型盆景。
“盆景要是能长这么大就好了。
”我和当地宣传部的同志开玩笑说。
“算你说对了,这些树还真是盆景移栽过来的。
”他们应道。
啊?
我惊讶地张大了嘴巴。
要把大亮山变成林海,需要大量的树苗,可没有资金去哪弄树苗呢?
杨善洲可谓绞尽了脑汁。
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每天和林工们带上工具,到处寻找树苗。
树苗太缺了,以至于他不得不把平时种下的几十盆盆景也全部移种到大亮山上。
这些原来摆放在家里的雪松、白梅、银杏,从此在山上尽情地汲取雨露和养分,自由自在地生长,如今这些庭院花木都已经成为挺拔的大树,成为装点大亮山的一抹别致的色彩。
最让人震撼的还不是这些巨型盆景,而是20年前杨善洲从街上捡回来的果核,如今已经成长为一大片繁茂的树林。
“当时没钱买苗木,怎么办呢,只好去街上捡果核。
”拄着拐杖站在大亮山上最初种树的地方,杨善洲指着一大片林子说。
在资金极其短缺的创业之初,捡果核育苗栽种成为杨善洲破解苗木困局的主要途径。
每次回到城里,他就到马路上捡别人随意扔掉的果核,然后放到家里用麻袋装好,积少成多后便用马驮到山上。
原地委书记到大街上捡别人扔掉的果核,这在当时成为轰动保山地区的新闻。
可是杨善洲不在乎,林场资金紧,省一个是一个。
“可你是地委书记啊,在大街上捡别人吃剩的果核,大家会怎么想?
”有人开导他。
“那是他们的事,不花钱就能弄到种子,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好。
”他说。
一次在街上捡果核时,杨善洲不小心撞到了一个小伙子的自行车上,小伙子大发雷霆,冲着老人破口大骂。
旁边有人赶紧过来把小伙子拉到一边,告诉他那位老人就是原来的地委书记。
小伙子顿时傻了,他怎么都不会想到这个毫不起眼的在他看来甚至有些卑微的老人会当过那么大的官。
杨善洲却丝毫不理会旁边发生的一切,依然低着头自顾自地捡他的果核。
每年的端阳花市是保山的传统节日,也是果核最多的季节。
每每这个时候,杨善洲就会发动全场林工,一起到街上去捡果核。
如今一个个小小的果核,都已在岁月轮回中演变成为一棵棵枝繁叶茂的果树。
“正是因为有老书记带着干,我们才能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一步步挺了过来。
”林场的工人说。
20多年前,初上大亮山的杨善洲头发只是灰黑,如今却已满头飘雪……
“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
大亮山林场带给当地群众的好处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显现和显著起来。
创办林场之初,省林业厅、财政厅给大亮山林场拨付了100多万元,对杨善洲造林之举给予支持。
当时,需要用钱的地方实在太多,慎重考虑后,杨善洲用这笔钱在大亮山修了一条18公里的林区公路,架起了5公里长的高压线,盖了一排简易的油毛毡房,并挤出7万元为附近的四平寨通了电。
通路、通电为植树造林奠定了基础,也大大推动了当地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
大亮山林场最显著的社会效益表现在有效解决了当地群众的人畜饮水难题。
场长董继军告诉我们:
“林场现在承担着3个乡镇11个村委会70个村民小组2.5万人的饮水供给任务和两个糖厂的蔗区灌溉任务。
”
我们来到了距离大亮山林场20多公里的陡坡村大柳水自然村,杨善洲就出生在这里。
“新中国成立前,因为饮水太困难,这里的村民婚丧嫁娶,用水都要纳入人情簿子。
”老书记说。
可是,走家串户后,我实在难以相信这个地方曾经饮水困难到那种程度,我们看到的情况是,各家各户都通了自来水管,拧开开关就有清泉汩汩流出。
大亮山林场采取的是“国社合作”营运模式,即由村社集体为单位出林地,由国家进行植树造林,产生的经济利润按一定比例双方分成。
“这些年,大亮山林场都只是进行抚育型间伐,带给当地老百姓的经济效益不是很明显。
2006年到2008年,林场共支付给村集体4万多元的分红。
”董继军说。
2006年,林场建起了一所木材加工厂,加工抚育间伐的林材。
到2008年3年间,林场共支付给当地村民间伐林木、加工林材的劳务费超过了36万元。
不久前,施甸县政府用大亮山林场做抵押,贷款1.7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其中1亿元已经支付到位。
发端于大亮山林场的植树造林热情还波及到了更广的范围:
“这些年,感觉整个施甸县的植树造林热情都在上涨。
”穿行在林海中,县委宣传部的同志感慨地说。
我们从林业部门了解到这样一组数据:
1988年施甸县的森林覆盖率为17.1%,2009年提高到了44.8%。
在担任大亮山林场义务承包人的20年间,杨善洲接受的唯一报酬是:
每月70元的伙食补助,1996年,随着物价上涨,林场将补助标准提高到了100元。
2009年底,保山市委、市政府为杨善洲颁发特别贡献奖,并给予一次性奖励20万元。
今年5月,杨善洲将其中的10万元捐给了保山一中,6万元捐给了林场和附近的村子搞建设。
“我只是在尽一名党员的职责,只要活着,我就有义务和责任帮群众办实事。
”杨善洲说,“实在干不动了,只好把林场交还给国家,但这不是说我就退休了,有我力所能及的事,我还是要接着帮老百姓办,共产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
附件2
高德荣先进事迹材料
高德荣,男,独龙族,1954年3月生,中共党员,云南省怒江州委独龙江帮扶领导小组副组长。
为了让独龙族人民早日脱贫,他毅然回到独龙江畔,手把手指导和帮助群众发展特色产业。
无论在什么岗位,他都坚持民族平等;无论办事还是重大决策,都尊重民族意愿和感情,让独龙族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
这里繁衍生息着56个民族之一的独龙族,是全国唯一的独龙族聚居区,目前有4000多独龙族居民生活于此。
1988年,高德荣任独龙江乡乡长期间,向上级争取了350万元的项目资金,扩建了独龙江乡卫生院、中心校区,新建了一个小型电站、四座人马吊桥,改善了独龙江乡的基础设施条件。
2005年2月,持续暴雪导致贡山全县的电力、交通、通讯全部中断,大量民房和农作物、牲畜受损,直接经济损失为7132万元。
时任贡山县长的高德荣亲自担任道路抢修组组长,夜以继日奔波在灾区。
10多天里,他跑遍了怒江沿岸的20几个村委会。
每到一处,他挨家挨户了解灾情、慰问灾民,深入第一线带领干部群众抢险救灾。
有一个村公路被雪崩阻断,他步行3个多小时,去看望那里的灾民,村民见到他泪水都流了出来。
2006年,已调入州人大工作的他,再一次放弃了优越的条件,主动向组织提出“把办公室设在独龙江”,协助贡山县的重大项目建设。
2010年1月,云南省委省政府启动独龙江乡整乡推进独龙族整族帮扶项目,总投资约10亿元,由他兼任州委独龙江帮扶领导小组副组长。
已58岁的他不是在下面带领群众架桥修路、发展产业,就是到上级部门争取项目和资金,忙到连儿女都很难见到他。
他根据独龙江自然气候特点,亲自带领群众在密林深处套种草果、花椒、重楼等,发展中蜂养殖。
如今,独龙江畔草果飘香,“蜜”香四溢;一幢幢别墅式的农家小楼拔地而起,平整的柏油路通向各村各寨;独龙族人和城里人一样享受上网、通话、看数字电视……截至2012年末,独龙江帮扶“六大工程”累计完成投资7.1亿元。
高德荣正在计划打通独龙江和高黎贡山与毗邻国家的口岸通道,让美丽的独龙江成为滇西北最富魅力的旅游胜地。
(中国文明网)
倾心为民的独龙族“老县长”
——云南干部高德荣践行群众路线事迹感人
在全国唯一的独龙族聚居区云南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独龙族干部高德荣多年来从改善交通条件着手,手把手帮扶群众发展致富产业;任州领导后,为了群众早日脱贫,申请坚守独龙江;他不求回报,不谋私利,群众尊称他“老县长”,称他是群众路线的模范践行者。
心系群众坚守独龙江
独龙江乡有逾4000名独龙族群众,偏远闭塞等因素叠加,贫穷落后。
通县城90多公里的简易公路1999年修通,现在仍有半年因大雪封山而中断。
59岁的高德荣1975年毕业于怒江州师范学校并留校工作。
他任过乡长、县长等职,甚至放弃到省里工作的机会。
“独龙江的落后和贫困让他放不下。
”贡山县政协原主席赵学煌说,老县长幼年家贫,是党和政府及乡亲养育他长大,与独龙族乡亲血肉相连的感情与生俱来。
“第一次见老县长,感觉样子就跟村里老大爹一样。
”双拉娃村村民王丽萍说。
在这位“老大爹”的多年帮扶下,王丽萍家种包谷、洋芋、苦荞,养猪羊,两个孩子也上了学,去年还买了辆摩托车。
高德荣的车里常备着些大米、油等,下乡时遇到贫困群众,他总是给予帮助。
“这些年,他的工资大部分是这样花出去的。
”赵学煌说。
高德荣说:
“自己的私事再大也是小事,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1988年,任独龙江乡乡长的他带着两位干部直奔昆明,向有关部门反映独龙江的贫困问题。
他的真诚和独龙江的困难打动了领导,给独龙江乡安排350万元。
于是他领着大家扩建了乡卫生院、中心校、四座人马吊桥等。
快要封山和开山时高德荣常驻守雪山,与交通部门人员刨开雪堆开辟运输通道。
2007年5月,高德荣等人被雪崩掩埋,幸亏被及时发现获救。
“这样的经历太多了,在独龙江工作你顾不了这些危险。
”高德荣说。
丙当村小组护林员木新荣和老县长相识多年,多次一起巡山,老县长和木新荣一样用砍刀开路,啃干粮喝冷水睡防雨布。
木新荣说,他还送给我摄像机让多拍珍稀动物,做好记录,让我好好看好这片山林。
高德荣2006年2月当选怒江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根据工作需要,州里同意了他回独龙江的请求。
于是他把“办公室”搬进了独龙江。
2012年,他卸任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只保留“州委独龙江帮扶领导小组副组长”的头衔。
他说,这个我愿继续担任,因独龙族群众还没有脱贫。
干到前头带动群众发展
“老县长”的“办公室”在田间地头、施工现场、火塘边。
当地许多村民养蜂,但蜜蜂进洞筑巢比例低和产量不高的问题经常困扰着大家。
养蜂收入高,高德荣就带头养蜂,总结经验,很快蜂箱“存桶”率达到50%。
现在,他碰到养殖户都要传授经验。
“独龙江的草果种植也是老县长带头的。
”独龙江乡党委书记和国雄说,2007年高德荣就邀请专家开始探索种植草果,并带头种。
独龙江乡适宜草果生长,草果现在成了当地重要产业。
全乡去年亩产超500公斤的有20户,全乡草果收成达到80吨。
巴坡村新农村指导员李明富说,在巴坡村,老县长自己拿出种苗,把村干部喊来手把手教。
“我在这里做指导员三个多月,在村里见到他几十次,一来就在基地和群众家里住几天。
示范的草果有收获了,价格不错,群众就跟着种。
巴坡村蜜蜂养殖已有2000箱,草果也种了2500多亩。
”
离乡政府三四公里的地方有一排房屋,院子里养了鱼、猪,种了菜,这是高德荣的工作站,也是他培训当地群众的“基地”。
培训内容丰富,从政策到法律、科技,延伸到家庭成员间的相处之道,他可以说上一天。
乡亲们很喜欢听他讲,常常是几十名群众围坐在他身边。
培训时间也不固定,一有时间他就宰猪、杀鸡,组织群众们来“基地”培训,晚了大家伙就睡在工作站里。
2010年,省里启动“独龙江乡整乡推进•独龙族整族帮扶”项目。
面对独龙族人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机会,他把“办公室”设在独龙江的决心更加坚定。
“上级照顾我们,兄弟民族支援我们。
但不要总想伸手要,要多想如何放手干。
”
现在,高德荣酝酿着更大的愿望:
公路向北延伸进西藏,向东连接迪庆,从根本上解决怒江州交通“瓶颈”问题,将独龙江与西藏察隅、云南迪庆的梅里雪山合成一个环行旅游线路,让美丽的独龙江成为旅游胜地。
令人敬畏讲原则的老县长
多年来,高德荣竭尽所能,把国家对少数民族群众的扶持政策落实好,督促实施好帮扶工程,让群众得实惠。
很多人对他又敬又畏。
“畏”的是他讲原则,事情做得不对,工作干得不好,他绝不留情严厉批评。
而“敬”的是他身正风清,敬业奉献,不谋私利。
当地群众一说老县长就说他“良心好”。
但干部们找他谈工作,却犹豫再三,准备好才“敢”去。
独龙江乡副乡长余金成说,老县长性子直、脾气烈,对独龙江了如指掌,对扶持政策烂熟在心。
谈工作一项政策、一个内容没说对,他能马上指出,如关键问题答不上,还会当场批评。
1996年独龙江简易公路挖建中,高德荣提出,要力争最大限度保护好沿途的植被资源。
每一次下工地、进村子,发现有乱砍乱伐,他当场严批,还向乡林业站举报。
乡林业自然保护所副所长和小阳说,这三年,老县长举报的案件就不下10件。
贡山县林业局局长肖永福说,老县长一人对独龙江动植物的保护,超过我们几个森管员的力量。
在“独龙江乡整乡推进•独龙族整族帮扶”工作中,高德荣负责现场督战安居房建设、交通道路等项目工程的总体推进。
做帮扶项目的各施工队负责人,很“怕”老县长,因为老县长常在各项目点巡查,哪个项目点是什么情况,进度如何,他了如指掌。
每当施工队因为主观因素而影响了工程质量、进度和安全工作时,老县长会直言不讳地指出。
儿子高黎明印象中的父亲一直忙,从小到大陪伴他们的大多都是母亲。
高黎明毕业后回贡山考公务员,连考3年才考上。
有人认为父亲身为州级领导,给儿子安排个工作很简单。
但父亲对他说:
“好好用功,多看看书。
”“任州领导后按规定可安排一套房子,但他没有要,连现金补贴也没有要”,高黎明说。
年近六旬的高德荣,现仍奋战在帮扶工程的一线。
他说:
“看到群众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是我最大的快乐。
”
附件3
李开斌先进事迹材料
李开斌,云南省楚雄州农科所研究员、水稻育种栽培站站长,1958年2月出生,1997年6月入党,中专文化。
从楚雄州中等农业学校毕业后成为一名专职农技推广员的李开斌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
从事“楚粳”水稻新品种选育研究及示范推广工作。
是他,主持育成云南省唯一的一个超级稻品种“楚粳27号”,实现了云南省超级稻品种零的突破;“楚粳27号”百亩示范方验收亩产均连续超过900千克,居国内高原粳稻领先水平。
该品种2006年云南省推广种植155.30万亩,2007年160.58万亩,2008年达162.88万亩,连年刷新云南省单个水稻品种年推广最大面积110万亩的历史纪录。
该品种选育成果2007年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也是他,2009年,在云南省弥渡县百亩示范方验收平均亩产988.77千克,创水稻百亩平均亩产世界纪录,成功克服了水稻育种中高产与优质难以结合的重大技术难题。
仍然是他,大胆创新,充分利用温室,采用“集团混合法”连续加代与株选鉴定相结合的育种技术,使单个品种的育成时间缩短了2—3年,达到一年多育成1个品种,选育技术独特,成效显著……
从事水稻育种工作35年来,李开斌同志先后主持育种成具有丰产性好、适应性广、抗病性强、米质优良等特点的“楚粳系列”水稻品种23个,其中有7个品种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部分品种还被引种到卢旺达、玻利维亚等国家。
经他育种成功的“楚粳27号”使云南省超级稻品种实现零的突破,该品种2007—2010年被列入云南省重点推广的超级稻品种,示范产量达到国内高原粳稻领先水平;“楚粳28号”连续3年创水稻百亩平均亩产世界纪录,并且米质达国家优质米一级标准,该品种的育种成功克服了中高产与优质难于结合的重大技术难题,实现了高原粳稻区超级稻品种高产与优质的统一。
多年来,“楚粳系列”品种累计推广种植4657.61万亩,增产稻谷30.61亿公斤,实现农民增收64.28亿元,李开斌也因此被人们称为云岭大地的“袁隆平”。
李开斌同志1994年被评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997年被评为云南省“八五”科技攻关先进工作者,2010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2011年评为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
目前,“楚粳系列”品种享誉省内外,不仅成为云南省推广应用面积最大的主栽品种,而且与云南省毗邻的四川、贵州也广泛种植,部分品种曾引种到卢旺达、玻利维亚等国家。
面对那么多的成果和荣誉,李开斌这位水稻育种专家没有把它看成是终点。
如今,他仍整天忙碌在温室和田间地头,彰显着他对人生的追求,诠释着新时期的“铁人精神”。
高原水稻专家李开斌:
让更多农民受益
今年55岁的李开斌是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农科所水稻育种栽培站站长。
多年以来,他带领团队潜心“楚粳”系列水稻品种选育研究,克服了高产与优质难以兼顾的问题,在高原超级粳稻育种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
“楚粳”系列中的“楚粳28号”连续4年创下高产纪录,2010年,百亩方验收平均亩产1002.11公斤,其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高原超级粳稻育种国际先进水平。
李开斌先后完成“楚粳系列”选育品种23个,其中4个被评为云南省优质稻品种;7个获得国家新品种权。
李开斌选育的“楚粳”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