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冲刺实验探究题答案与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19102 上传时间:2023-04-03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760.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冲刺实验探究题答案与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中考冲刺实验探究题答案与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中考冲刺实验探究题答案与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中考冲刺实验探究题答案与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中考冲刺实验探究题答案与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冲刺实验探究题答案与解析.docx

《中考冲刺实验探究题答案与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冲刺实验探究题答案与解析.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冲刺实验探究题答案与解析.docx

中考冲刺实验探究题答案与解析

中考真题——实验探究题答案与解析

1.(2022·安徽)如图是实验室中常见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 锥形瓶 。

(2)用装置A进行实验时,首先应 ③ (填序号)

①加药品②加热③检查装置气密性

(3)用A装置制取气体的不足之处是 不能控制反应的速率 。

(4)若要收集干燥的CO2,可将含有水蒸气的CO2从装置B的 m (填“m”成“n”)端导入,试剂X是 浓硫酸 ;再用装置 E (填“C”或“D”或“E”)收集。

(5)向集满CO2的集气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Ca(OH)2=CaCO3↓+H2O 。

【分析】

(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和用途进行分析;

(2)根据制取气体的步骤进行分析;

(3)根据装置A的特点进行分析;

(4)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分析;

(5)根据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进行分析。

【解答】解:

(1)仪器a的名称是锥形瓶;

(2)用装置A进行实验时,首先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然后再装入药品制取气体;

(3)装置A的缺点是不能控制反应的速率,浪费药品等;

(4)二氧化碳不和浓硫酸反应,可用浓硫酸进行干燥,可将含有水蒸气的CO2从装置B的m端导入,试剂X是浓硫酸;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再用装置E收集;

(5)二氧化碳能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CO2+Ca(OH)2=CaCO3↓+H2O。

故答案为:

(1)锥形瓶;

(2)③;

(3)不能控制反应的速率;

(4)m浓硫酸E;

(5)CO2+Ca(OH)2=CaCO3↓+H2O。

【点评】本考点主要考查了仪器的名称、制取气体的步骤,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综合性比较强。

2.(2022·安徽)某兴趣小组为探究金属活动性强弱,分别做了镁、铝、铜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

(1)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

铝比铜 强 (填“强”或“弱”)。

写出镁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Mg+2HCl=MgCl2+H2↑ 。

(2)小芳同学做镁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时,发现试管中出现灰白色沉淀,该小组同学对灰白色沉淀的成分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假设】假设一:

含有氯化镁

假设二:

含有镁粉

假设三:

含有氢氧化镁

……

【查阅资料】①氯化镁易溶于水;②在一定条件下,镁可与冷水缓慢反应。

【设计并进行实验】各取少量灰白色沉淀加入2支试管中,进行如下实验:

编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1

加入适量蒸馏水、搅拌

沉淀未见减少

实验2

加入适量稀盐酸

沉淀全部溶解,没有气泡产生

【得出结论】由实验1可知,假设 一 不成立;由实验2可知,沉淀中不含 镁粉 。

假设三 可能成立 (填“成立”或“可能成立”或“不成立”)。

【实验反思】实验后同学们请教老师得知,灰白色沉淀的主要成分是碱式氯化镁,碱式氯化镁受热易分解产生氯化氢气体。

于是小芳再取少量灰白色沉淀于试管中加热,并将蘸有紫色石蕊溶液的滤纸条悬于试管口,预期的实验现象是 滤纸条变红 。

注意:

若答对第(3)小题奖励4分,化学试卷总分不超过60分。

(3)为探究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碱式氯化镁的条件,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在小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和去除氧化膜的镁带,观察实验现象,并测量溶液pH的变化。

结果见下表:

时间/min

0

2

4

8

12

16

20

24

溶液pH

实验现象

镁带溶解较快,产生大量气泡,无沉淀生成

镁带缓慢溶解,产生气泡速率减慢,溶液变浑浊,烧杯底部有灰白色沉淀

根据表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①请描述溶液pH变化的规律并解释原因:

 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pH由﹣逐渐增大,镁与盐酸反应,消耗盐酸使溶液pH增大,盐酸消耗完后,镁继续与水缓慢反应使溶液呈碱性 。

②请对生成碱式氯化镁的条件提出猜想,并设计实验证明猜想:

 猜想:

与镁条的长度有关,实验方案:

分别取1cm、2cm、3cm、4cm长度的去除氧化膜的镁条于4支试管中,再各加入5mL5%的稀盐酸,观察实验现象 。

【分析】

(1)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进行分析解答。

(2)【设计并进行实验】根据氯化镁易溶于水,结合酸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解答。

【实验反思】灰白色沉淀的主要成分是碱式氯化镁,碱式氯化镁受热易分解产生氯化氢气体,进行分析解答。

(3)①根据镁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镁可与冷水缓慢反应,进行分析解答。

②根据题意,可猜想与镁条的长度有关,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

(1)由金属活动性顺序,铝比铜活动性强。

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溶液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Mg+2HCl=MgCl2+H2↑。

(2)【设计并进行实验】在一定条件下,镁可与冷水缓慢反应,加入适量蒸馏水、搅拌,沉淀未见减少,说明不含易溶于水的氯化镁,则假设一不成立。

加入适量稀盐酸,沉淀全部溶解,没有气泡产生,说明不含镁粉,因为镁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

氢氧化镁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会出现沉淀全部溶解,没有气泡产生,则假设三可能成立。

【实验反思】灰白色沉淀的主要成分是碱式氯化镁,碱式氯化镁受热易分解产生氯化氢气体,小芳再取少量灰白色沉淀于试管中加热,并将蘸有紫色石蕊溶液的滤纸条悬于试管口,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盐酸,盐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预期的实验现象是滤纸条变红。

(3)①镁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稀盐酸反应完,镁继续与水缓慢反应生成碱性溶液,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pH由﹣逐渐增大,镁与盐酸反应,消耗盐酸使溶液pH增大,盐酸消耗完后,镁继续与水缓慢反应使溶液呈碱性。

②由题意,可猜想与镁条的长度有关,分别取1cm、2cm、3cm、4cm长度的去除氧化膜的镁条于4支试管中,再各加入5mL5%的稀盐酸,观察实验现象。

故答案为:

(1)强;Mg+2HCl=MgCl2+H2↑

(2)一;镁粉;可能成立;滤纸条变红;

(3)①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pH由﹣逐渐增大,镁与盐酸反应,消耗盐酸使溶液pH增大,盐酸消耗完后,镁继续与水缓慢反应使溶液呈碱性。

②猜想:

与镁条的长度有关,实验方案:

分别取1cm、2cm、3cm、4cm长度的去除氧化膜的镁条于4支试管中,再各加入5mL5%的稀盐酸,观察实验现象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明确实验目的和提供的资料,熟练掌握化学性质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3.(2022·北京)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挤出浓盐酸。

(1)实验现象是 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红 。

(2)该实验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 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 。

【分析】

(1)根据浓盐酸具有挥发性,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分子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

(1)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挤出浓盐酸,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溶于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中的水形成盐酸,盐酸显酸性,能使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红。

(2)两者没有直接接触,该实验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

故答案为:

(1)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红;

(2)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酸的化学性质、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分子的基本性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2022·北京)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

(1)高锰酸钾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2KMnO4

K2MnO4+MnO2+O2↑ 。

(2)能说明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为二氧化碳的现象是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

【分析】

(1)制取装置包括加热和不需加热两种,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如果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

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

(2)能说明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为二氧化碳的现象是: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解答】解:

(1)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和氧气,要注意配平;故答案为:

2KMnO4

K2MnO4+MnO2+O2↑;

(2)能说明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为二氧化碳的现象是: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故答案为: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点评】本考点主要考查了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综合性比较强。

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

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5.(2022·北京)用粗木棍在涂有蜡的锌板上写“明”“和”两个字,露出下面的锌板。

向“明”字上滴加CuSO4溶液,向“和”字上滴加盐酸。

(1)“明”字上的现象是 “明”字位置上逐渐出现红色固体,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 。

(2)“和”字上产生气泡,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Zn+2HCl═ZnCl2+H2↑ 。

【分析】

(1)根据锌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锌溶液和铜,进行分析解答。

(2)锌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溶液和氢气,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

(1)锌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锌溶液和铜,“明”字上的现象是“明”字位置上逐渐出现红色固体,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

(2)锌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溶液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Zn+2HCl═ZnCl2+H2↑。

故答案为:

(1)“明”字位置上逐渐出现红色固体,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

(2)Zn+2HCl═ZnCl2+H2↑。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解题时要注意溶液颜色的变化。

6.(2022·北京)用图1装置进行实验,先后将溶液快速全部推入,测得一段时间内压强变化如图2所示。

(1)先推入的溶液是 氢氧化钠溶液 。

(2)bc段压强不变,原因是 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充分反应,反应停止 。

(3)cd段压强变大,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Na2CO3+2HCl═2NaCl+H2O+CO2↑ 。

【分析】根据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使压强减小,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使压强增大,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

(1)由一段时间内压强变化图,压强先减小,先推入的溶液是氢氧化钠溶液。

(2)bc段压强不变,原因是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充分反应,反应停止。

(3)cd段压强变大,是因为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2HCl═2NaCl+H2O+CO2↑。

故答案为:

(1)氢氧化钠溶液;

(2)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充分反应,反应停止;

(3)Na2CO3+2HCl═2NaCl+H2O+CO2↑。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碳酸钠的化学性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7.(2022·北京)请从A~D中任选三个作答,若均作答,按前三个计分。

如图,在一只烧杯中进行实验。

补全实验方案。

序号

目的

步骤

A

探究 盐酸能否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 

①加入NaOH溶液;②滴加酚酞溶液;③加入适量盐酸

B

检验NaCl中混有Na2CO3

①加入少量样品;②加入适量水至全部溶解;

③加入 稀盐酸 

C

验证KCl不能无限溶解

20℃时,①加入100g水;②加入18gKCl;③加入 超过16g的氯化钾 (已知:

20℃时,KCl的溶解度为34g)

D

配制 50g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 。

①加入;②加入水;③搅拌至全部溶解

【分析】A、根据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色,酸性、中性溶液不能使酚酞变色进行分析;

B、根据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会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C、根据20℃时,KCl的溶解度为34g,可知100g水中最多可以溶解34g的氯化钾进行分析;

D、根据配制一定质量分数氯化钠溶液的步骤进行分析。

【解答】解:

A、氢氧化钠溶液可使酚酞溶液变红色,在滴加盐酸后红色褪去,可知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分数反应;

B、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会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所以取样品,滴加碳酸钠后,有气泡产生,说明氯化钠中含有碳酸钠;

C、20℃时,KCl的溶解度为34g,可知100g水中最多可以溶解34g的氯化钾,所以在100g水中加入18g的氯化钾后,再加入超过16g的氯化钾,固体没有完全溶解,可知氯化钾不能无限溶解;

D、由操作步骤可知,题目是在配制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

×100%=5%,所以实验目的为配制50g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

故答案为:

序号

目的

步骤

A

探究盐酸能否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

①加入NaOH溶液;②滴加酚酞溶液;③加入适量盐酸

B

检验NaCl中混有Na2CO3

①加入少量样品;②加入适量水至全部溶解;

③加入稀盐酸

C

验证KCl不能无限溶解

20℃时,①加入100g水;②加入18gKCl;③加入超过16g的氯化钾

D

配制50g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

①加入;②加入水;③搅拌至全部溶解

【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8.(2022·北京)如图“黑面包”实验中,蔗糖(C12H22O11)变黑,体积膨胀,变成疏松的炭,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提出问题】改变糖的种类、浓硫酸的体积、水的滴数和温度是否会影响实验效果呢?

【进行实验】分别取5g糖粉进行实验,根据前2min的现象对实验效果进行评分,

记录如下:

表1实验记录。

实验

浓硫酸体积/mL

水的滴数

温度/℃

效果得分

1

蔗糖

4

5

22

65

2

蔗糖

5

10

30

81

3

蔗糖

6

15

50

93

4

冰糖

4

10

50

91

5

冰糖

5

15

22

88

6

冰糖

a

5

30

75

7

葡萄糖

4

15

30

0

8

葡萄糖

5

5

50

0

9

葡萄糖

6

10

22

0

【处理数据】分析表1,计算效果得分均值,结果如下:

表2效果得分均值

因素

浓硫酸体积/mL

水的滴数

温度/℃

蔗糖

冰糖

葡萄糖

4

5

6

5

10

15

22

30

50

均值

0

依据均值推断最佳实验方案,均值越高,效果越好。

【解释与结论】

(1)蔗糖变成黑色的炭,发生了 化学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推测放出的气体含SO2,从元素守恒角度说明理由:

 浓硫酸中含有硫、氧元素,蔗糖中也含有氧元素,所以生成物中也会含有硫、氧元素 。

(3)实验6中,a为 6 mL。

(4)根据表2推断,“黑面包”实验最好选择5g冰糖、5mL浓硫酸、 15 滴水和50℃。

【反思与评价】

(5)表2中,22℃对应的均值为,计算该值所依据的3个数据分别是 65、88、0 。

(6)综合分析,使实验3的效果得分高于实验4的因素有 浓硫酸的体积和水的滴数 。

【分析】

(1)根据蔗糖变成炭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炭生成,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进行分析判断。

(3)根据表1,当蔗糖、葡萄糖质量相同时,选用的浓硫酸的体积均为4mL、5mL、6mL,进行分析解答。

(4)根据均值越高,效果越好,进行分析解答。

(5)根据表2中22℃对应的均值为,进行分析解答。

(6)根据实验3和实验4均为50℃,糖的种类、浓硫酸的体积和水的滴数不同,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

(1)蔗糖变成黑色的炭,有新物质炭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推测放出的气体含SO2,从元素守恒角度,反应物硫酸中含有硫、氧元素,蔗糖中含有碳元素和氧元素,生成物的气体可能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则含有二氧化硫。

(3)根据表1,当蔗糖、葡萄糖质量相同时,选用的浓硫酸的体积均为4mL、5mL、6mL,所以冰糖选用的浓硫酸的体积应为4mL、5mL、6mL,即a为6mL。

(4)均值越高,效果越好,表2中均值最高时应选择的是5g冰糖,5mL浓硫酸,15滴水和50℃。

(5)表2中22℃对应的均值为,来自于表1实验中的实验1、实验5和实验9,对应的65、88和0三个数据的均值。

(6)实验3和实验4均为50℃,糖的种类、浓硫酸的体积和水的滴数不同,表2中冰糖比蔗糖的效果好,浓硫酸的体积为6mL比4mL好,水的滴数为15时效果最好,故实验3的效果得分高于实验4的因素是浓硫酸的体积和水的滴数。

故答案为:

(1)化学;

(2)浓硫酸中含有硫、氧元素,蔗糖中也含有氧元素,所以生成物中也会含有硫、氧元素;

(3)6;

(4)15;

(5)65、88、0;

(6)浓硫酸的体积和水的滴数。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理解题意、明确实验目的、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变化的特征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0.(2022·福建)用如图所示装置模拟废液(含CuSO4、MgSO4及一些不溶物)净化实验、步骤如下:

Ⅰ往沉降槽中加入适量絮凝剂(混凝剂)甲,加速沉降;

Ⅱ往反应槽中缓慢加入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

至沉淀完全;

Ⅲ通过盛装有活性炭的水槽后。

调节溶液的pH=7,存在指定容器中。

(1)测得原废液pH=5,显 酸性 (填“酸性”“碱性”或“中性”)。

(2)甲是 明矾 (写物质名称);操作X可使固体与液体分离,操作X是 过滤 ;活性炭的作用是 吸附 。

(3)反应槽中生成沉淀的化学方程式为 CuSO4+2NaOH=Cu(OH)2↓+Na2SO4 (写一个)。

【分析】

(1)根据pH和溶液酸碱性的关系进行分析;

(2)根据常用的絮凝剂、操作的特征、活性炭的用途进行分析;

(3)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进行分析。

【解答】解:

(1)pH<7溶液呈酸性;pH=7溶液呈中性;pH>7溶液呈碱性。

测得原废液pH=5,显酸性;

(2)甲是一种常用的絮凝剂,加速沉降,常用的絮凝剂是明矾;操作X可使固体与液体分离,操作X是过滤;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所以活性炭的作用是吸附;

(3)在反应槽中生成沉淀的反应有两个:

①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钠,化学方程式为:

CuSO4+2NaOH=Cu(OH)2↓+Na2SO4;②硫酸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硫酸钠,化学方程式为:

MgSO4+2NaOH=Mg(OH)2↓+Na2SO4。

故答案为:

(1)酸性;

(2)明矾;过滤;吸附;

(3)CuSO4+2NaOH=Cu(OH)2↓+Na2SO4(或MgSO4+2NaOH=Mg(OH)2↓+Na2SO4)。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1.(2022·福建)实验室制取氧气并模拟氢氧焰实验。

(1)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二氧化锰作催化剂)

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

2H2O+O2↑ 。

②仪器A的名称为 锥形瓶 。

现用下列仪器组装氧气的发生装置,应选用的仪器有 ACD (填标号)。

③欲用浓硫酸干燥氧气,应从装置F的 a (填“a”或“b”)处通入气体。

(2)模拟氢氧焰实验:

按图2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①关闭K,通入氢气,点燃。

为保证安全,点燃氢气之前应先 验纯 。

将铁丝网放在火焰上灼烧,铁丝网只发红,不熔断。

②打开K,通入氧气,火焰更明亮,铁丝熔断,说明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 浓度 有关。

【分析】

(1)制取装置包括加热和不需加热两种,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如果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

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

(2)按图2所示装置,①关闭K,通入氢气,点燃,为保证安全,点燃氢气之前应先验纯;②打开K,通入氧气,火焰更明亮,铁丝熔断,说明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解答】解:

(1)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水和氧气,要注意配平;锥形瓶是常用的反应容器;现用下列仪器组装氧气的发生装置,应选用的仪器有ACD;欲用浓硫酸干燥氧气,应从装置F的长管进入;故答案为:

①2H2O2

2H2O+O2↑;②锥形瓶;ACD;③a;

(2)按图2所示装置,①关闭K,通入氢气,点燃,为保证安全,点燃氢气之前应先验纯;②打开K,通入氧气,火焰更明亮,铁丝熔断,说明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故答案为:

①验纯;②浓度;

【点评】本考点主要考查了仪器的名称、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综合性比较强。

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

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12.(2022·福建)某兴趣小组开展“测定密闭容器中某种气体的体积分数”的探究实验。

【实验1】按图1所示装置,用红磷燃烧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实验2】按图2所示装置,在集气瓶内壁用水均匀涂附铁粉除氧剂(其中辅助成分不干扰实验),利用铁锈蚀原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1)实验1中,红磷燃烧的主要现象是 产生了大量的白烟 。

红磷熄灭后,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K,水能倒吸入集气瓶的原因是 氧气被消耗,集气瓶内气体压强小于大气压 。

(2)为提高实验的准确性,以上两个实验都需要注意的事项是 装置的气密性要良好 (写一点)。

(3)实验过程中,连接数字传感器,测得实验1、实验2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分别如图3、图4所示。

依据图3,图4信息, 实验2 (填“实验1”或“实验2”)的测定方法更准确,判断依据是 反应后,实验1集气瓶内剩余氧气的体积分是%,实验2集气瓶内氧气几乎要耗尽 。

(4)结合你的学习经验,若要寻找红磷或铁粉除氧剂的替代物,用图1或图2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该替代物应满足的条件是 能够和氧气反应,生成物不影响测定结果 (写两点)。

【实验3】测定用排空气法收集到的集气瓶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

(5)甲同学设计图5所示装置进行测定。

浓NaOH溶液的作用是 2NaOH+CO2=Na2CO3+H2O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6)乙同学提出,仅利用图6所示装置,在不添加其他试剂的前提下,也能测得集气瓶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

为达到实验目的,操作方法是 用冰水冷却集气瓶,打开K 。

【分析】

(1)根据红磷燃烧的现象和瓶内压强的变化分析回答;

(2)根据测定空其中氧气体积分数实验的注意事项分析回答;

(3)根据要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应将氧气反应完全更准确分析;

(4)根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的原理分析回答;

(5)根据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6)根据密闭装置中气体的压强与温度的关系分析。

【解答】解:

(1)实验1中,红磷燃烧的主要现象是:

产生了大量的白烟等。

红磷熄灭后,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K,水能倒吸入集气瓶的原因是:

氧气被消耗,集气瓶内气体压强小于大气压。

(2)为提高实验的准确性,以上两个实验都需要注意的事项是装置的气密性要良好等。

(3)实验过程中,连接数字传感器,测得实验1、实验2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分别如图3、图4所示。

依据图3,图4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