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18699 上传时间:2023-04-03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233.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原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马原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马原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马原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马原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原复习资料.docx

《马原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复习资料.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原复习资料.docx

马原复习资料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重点: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世界观,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三.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和三个理论来源的关系¥¥¥

三个组成部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

三个理论来源:

(1)19世纪的德国古典哲学

(2)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

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就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不失时机地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和革命人民夺取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开始变为现实,从而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这四大理论成果。

五.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核心是实事求是。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例题:

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实现共产主义是全人类解放的根本体现。

人类解放包括(ACD)

A.从自然界的压迫下解放出来

B.从客观规律的制约下解放出来

C.从旧的社会关系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D.从旧的传统观念的禁锢下解放出来

2)【辨析】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答案要点]:

这一说法不准确。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因为只有用发展了的理论才能指导发展了的实践。

3)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表明(A)

A.马克思主义政党以工人阶级为基础

B.马克思主义政党即工人阶级本身

C.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阶级性是其先进性的根本前提

D.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决定了工人阶级的先进性

4)【辨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答案要点]:

这一说法是错误的。

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

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的反映。

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现实联系完全被颠倒了。

因而,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不彻底的。

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做哲学的出发点,大胆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

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宗教幻想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人的本质的虚幻的反映。

但是,由于他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所以只能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历史,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

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留下的唯心主义的印记表明,在有关历史和时代的重大问题上,资产阶级哲学大师们的建树不能不受到历史和时代的局限。

答: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不是简单地加以拼凑,而是进行了彻底的改造。

首先,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对他的体系和范畴进行了革命的改造。

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改造了他的人本主义唯物论,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5)【辨析】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了,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答题要点:

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它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

列宁以一个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深刻分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历史条件的变化,认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出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生前不曾有的新变化、新特点,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已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绝对规律。

由此,他科学地剖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深刻矛盾和统治危机,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

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不失时机地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和革命人民夺取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开始变为现实,从而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这四大理论成果。

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都是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实践进程中实现的,也都是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现实服务的。

在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及时提出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凝结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血,集中了亿万人民的智慧,汲取了世界各国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是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而奋斗的根本指针。

6)为什么必须始终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

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引导我们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世界形势变化的本质,不被历史长河中的旋涡和逆流所迷惑,不断增强辨别、抵制各种错误思潮侵蚀的能力,提高解决建设和改革中各种实际问题的本领。

只有学习、掌握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才能更好地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主旋律,才能有效地整合各种各样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共同的意志。

作为新一代大学生,一定要认真学习、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和学风,自觉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

7)怎样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不动摇;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坚持。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哲学基本问题及其主要内容¥¥¥

1: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2: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首先,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唯物主义。

其次,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辩证法。

最后,而无论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反作用于物质,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只能在实践中发生,在实践中实现。

方法论意义: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世界统一于物质

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五.世界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运动着的物质世界

世界是在时间和空间中按照其固有的规律永恒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1、运动的含义: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标志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1)凡物质都是运动的,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凡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没有不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3、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静止是指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六.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是人类活动的最重要形式,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最根本方式。

实践的观点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七.联系和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

(二)对立统一规律----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世界的普遍联系必然引起永恒的运动和发展。

唯物辩证法用发展的观点来说明世界的这种存在状态。

八.对立统一规律基本内容(实质和核心)¥¥¥

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是贯穿于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主线,是理解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的焦点;它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方法。

9.质量互变规律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十.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完整过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1)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对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

(2)坚持否定之否定规律,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正确对待前进与曲折。

11.矛盾分析法¥¥¥

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1)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

(2)“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3)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

(4)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

(5)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蕴涵着矛盾分析法

原因与结果

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

12.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辩证关系:

(1)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区别。

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2)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依存。

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矛盾的特殊性包含和体现普遍性。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意义:

(1)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2)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

例题:

(1)对天体的演变,张衡认为:

“元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与先。

”朱熹认为“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

”这两种观点的分歧体现了(A)

(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

(B)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

(C)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歧

(D)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2)物质和运动两种错误倾向:

割裂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的关系,就会导致两种错误倾向:

A:

唯心主义:

设想无物质的运动。

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设想不运动的物质。

(3)运动和静止两种错误倾向:

A:

形而上学不变论:

夸大相对静止而否定绝对运动

B:

相对主义诡辩论

(4)海的“贯通东流”水系的形成年代。

如果说上游的沉积物从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顺廷而下能到达下游,这就表是胀江贯通了,这就是物源示踪。

我国科学家采用这一方法以研究长江中下游盆地沉积物的来源,从而判别长江上游的物质何时到达下游,间接指示了长江贯通东流的时限。

他们经过10多年的研究,提出长江贯通东流的时间距今约2300多万年。

这一研究成果从一个侧面显示出

  A.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物质运动是永恒的

  B.时间和空间的通过物质运动的变化表现出来的

  C.时间和空间是指标示物质运动的观念形式

  D.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答案】ABD

【答案解析】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物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的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题干中长江的年龄和范围体现了时空的有限性。

所以,ABD选项正确。

C选项否认了时空的客观性,所以错误。

(5)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

"这形象地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联系的。

静止是(C)

A.运动的普遍状态B.运动的内在原因

C.运动的衡量尺度D.运动的存在方式

(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生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新生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之后,是新出现的事物(BCD)

B.新生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C.新生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D.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生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7)科学家洛伦兹说:

“可预言:

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得克萨斯引起龙卷风。

”这种“蝴蝶效应”的说法(D)

A.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

B.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

C.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

D.说明了一种事物、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中介”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

(8)材料1

2014年11月19日,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大会的贺词中指出,互联网真正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让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李克强总理20日下午在杭州会见出席大会的中外代表并同他们座谈,他表示,互联网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改变了人类世界的空间轴、时间轴和思想维度。

中国接入互联网20年来,已发展成为世界互联网大国,不仅培育起一个巨大市场,也促生了许多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创造了上千万就业岗位,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大学生因此实现了事业梦,人生梦。

目前,全世界网民数量达到了30亿人,普及率达40%,全球范围内实现了网络互联、信息互通。

即使是世界上最偏僻的一角,只要接入互联网,就接入了人类这个大家庭。

同住地球村的“居民”,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极大的拉近了距离,互联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潜力最大、合作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形成了世界网络大市场;一个短小的视频通过全世界网民的点击,可以一夜之间成为全球流行文化的宠儿;提供高速的移动通信和无线宽带服务,几乎已是各国旅游“设施”的标配。

当然,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类问题,如网络信息安全、网络犯罪等,甚至对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形成了新的挑战。

互联网到底是阿里巴巴的宝库,还是潘多拉的魔盒?

这取决于“命运共同体”如何认真应对,谋求共治。

从这样的视野来看,已走过20年岁月的中国互联网,站在了大有可为的新起点上。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4年11月21日)

材料2

中国互联网从1994年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至今,实现了20年的高速发展,不仅在技术层面一再突破,而且带来了新的思维理念,有人把他概括为“互联网思维”。

对何谓“互联网思维”目前还没有定论。

然而,打破思维定势,主动革新自我是互联网思维不变的主题,意味着“便捷、互动、用户至上”等理念。

这些理念让人们不断感受到互联网带来的变化与变革。

如果把沃尔玛等传统龙头企业比作大象,那么互联网上的小商户只能叫蚂蚁。

数百万只蚂蚁聚合起来,吃掉大象并非没有可能。

试想,如果没有互联网,任何一家传统商业企业要想把数百万个商家和近亿客户装进来是不可想象的。

既然去中心的互联网更有利于“蚂蚁”生存,“大象”要彻底摆脱危机,可能就要让自己某种程度上也变成“蚂蚁”,至少自身要具备“蚂蚁”的特性。

道理很简单,在互联网环境下与灵活的“蚂蚁军团”作战,庞大的体量以及传统组织形式带来的大企业病,很可能让“大象”的优势转变为劣势。

只有彻底改变基因,让:

“象”内部产生无数个热衷创业的“蚂蚁”,这仗才有的打,毕竟,和蚂蚁打仗,大象有力用不上,但更庞大、更强大的蚁群则成为最后的胜者。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4年5月5日、5月26日等)

(1)联系自身实际,分析为什么“互联网到底是阿里巴巴的宝库,还是潘多拉的魔盒”取决于互联网的“命运共同体”?

(5分)

(2)怎样以辩证的思维方式认识与处理“蚂蚁”与“大象”的关系?

(5分)

【答案要点】

(1)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在矛盾群中又存在着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所以我们必须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趋利避害,抓住其积极的作用,避免其消极作用。

第二,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积极方面,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2)第一,唯物辩证法认为,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趋势和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得到发展。

由于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要求我们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第二,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在“大象”和“蚂蚁”的竞争中,“大象”要学习“蚂蚁”军团灵活的作战特点,创造条件,使自己的劣势转变为优势,通过竞争使“大象”和”蚂蚁”同时得到发展。

(9)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在一次报告中以“一支粉笔多长为好”为例来讲解他所倡导的优选法。

对此,他解释道:

“每只粉笔都要丢掉一段一定短的粉笔头,但就这一点来说,愈长愈好。

但太长了,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而且容易折断。

每断一次,必然浪费一个粉笔头,反而不合适。

因而就出现了粉笔多长合适的问题—这就是一个优选问题。

”所谓优选问题,从辩证法的角度看。

就是要(C)

A.注重量的积累

B.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

C.坚持适度原则

D.全面考虑事物属性的多样性

(10)有一则箴言:

“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

”“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C)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

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D.有其因必有其果

(11)有这样一道数学题:

“90%×90%×90%×90%×90%=?

”其答案是约“59%,90分环节考打点折扣,得出的成绩就是不及格。

这里蕴含的辩证法道理是(B)

 A.肯定中包含否定 

 B.量变引起质变

 C.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

 D.可能和现实是相互转化的

(12)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是土壤形成的五大关键成土因素。

母质是土壤形成物质基础的初始无机养分的最初来源。

气候导致矿物的风化和合成,有机质的形成和积累,土壤中物质的迁移,分解和合成。

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最活跃的因素。

地形可以使物质在地表进行再分配,使土壤及母质在接受光、热、水等条件方面发生差异。

时间是阐明土壤形成发展的历史动态过程,母质、气候、生物和地形等对成工过程的作用随着时间延续而加强。

土壤的生产过程说明(ABD)

A.事物总是作为过程而存在

B.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C.事物的发展总是呈现出线性上升的态势

D.事物的产生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13)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说,绝不会有人去组织一个“月食党”以促进或阻止月食的到来,但要进行社会革命就必须组织革命党,这是因为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有所不同,它是(C)

A.不具有重复性的客观规律

B.由多数人的意志决定的

C.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D.比自然规律更易于认识的规律

(1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人类每天都在产生垃圾,垃圾总量一天比一天多,由此带来的问题非常棘手。

不产生垃圾是不可能的。

既然如此,那就退而求其次,倡导大家减少垃圾。

然而,减到多少才是少?

这里并没有一个标准。

而且从总体上看,生产和消费必然产生垃圾,减少垃圾很可能抑制生产和消费。

接着往后退,把垃圾收集起来填埋或者焚烧。

但填埋只是把垃圾从地上转移到地下,既与人争地,也有再次污染土壤和水源的隐患。

焚烧不过是把污染从地上移到空中,产生二恶英等有害物质。

于是,人们进一步追问:

还有没有比填埋、焚烧更好的出路?

这时候,一句“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让人茅塞顿开,垃圾可以回收利用,乃再生资源。

但变废为“宝”前提是垃圾的分类投放——别把垃圾放错了地方。

何谓放错?

到处乱扔是放错,收集时搅混在一起也是放错。

不同的垃圾只有往不同的地方放,才能实现资源的价值。

即使还免不了要填埋、焚烧那些没有利用价值的垃圾,也得把它们分出来。

垃圾分类举手之劳换出绿色,好处多多不言而喻,但如何让人们乐而为之?

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