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看法和建议.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11613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0.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对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看法和建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我对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看法和建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我对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看法和建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我对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看法和建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我对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看法和建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对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看法和建议.docx

《我对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看法和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对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看法和建议.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对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看法和建议.docx

我对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看法和建议

我对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看法和建议

武汉市钢城八中陈正斌

语文是是基础课程,而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点,甚至可以说是半壁江山。

无论是在中考还是高考中,作文都占据了较大的分值比例。

初中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由于年龄和阅历以及自身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对语文尤其是作文存在畏难情绪,很多学生认为,作文没意思,老师让我写,我才写,如果不是考试,我根本不会去写。

这导致学生作文积极性不高,常常是用一种应付的心态来面对写作,作文水平自然就不会太高。

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就必须让学生走出对作文的误区,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兴趣成为学生作文的动力源泉。

首先要消除学生对作文的“胆怯”心理。

要紧密结合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调整和完善。

在教学内容上,要结合学生所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引导他们利用自身具备的知识进行一定的思考;要教学方式上,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方式,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创作灵感;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观察技巧,让他们养成用日记留住生活的良好习惯,让他们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体验对生活的种种感悟,这样在无形中,既让他们积累了写作素材,又丰富人生阅历;要适时对学生的写作予以点播,尤其是在其不吐不快时,这样便可激发其写作的欲望。

只要学生转变了对作文的态度,有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学生自然就能写出好文章。

其次是要采取多种评价手段,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在课堂上朗读学生的优秀的作文,在学习园地张贴学生的优秀的作文,在报刊杂志发表学生的优秀的作文,对于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积极性无疑非常有帮助。

当然,这种表扬和激励不能老是局限几个优生,我们不要善于发现中等生、差生在作文中的进步,哪怕只是一个比喻、一段话、一个小故事,只要有可取或借鉴之处,就要及时采取表扬或鼓励,让更多的学生能在作文中去获取成功的喜悦,逐渐培养他们对作文的兴趣。

二、从“模仿”入手,消除畏难情绪,教材可作为写作范例使用。

模仿他人的优秀作文,不失一种教会学生写作的一种好方法。

尤其是对作文不太感兴趣的学生,借鉴和模仿范文,也可以培养学生对写作的的兴趣。

这在一定程度上,既可以降低学习难度,也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且针对性也强。

即使开始很机械,也应得到老师的肯定。

比《羚羊木雕》《捅马蜂窝》教学生从课内模仿。

通过“模仿”进行作文教学,教师不要急于求成,要讲求一定的教学方法,从句子到片段,从篇章结构到谋篇布局,只有循序渐进,才能让学生从逐步去体会范文的各种写作方法与技巧,从而实现写作能力的提高。

当然模仿只是第一步,通过模仿实现学生在写作技巧与方法上的创新,才是仿写的最根本目的。

三、先说后写,用口语为写作开道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看到有些学生说起来没完没了,可是写作起来时却就蔫了,说话时的滔滔不绝到下笔时的绞尽脑汁,这里显然是转化不灵的缘故。

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我们让学生将自己要讲的话先写下来,让其在大家面前来读一下,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说话词不达意,条理不清的毛病。

同时多次的训练也能增强学生词汇的丰富性,表达的准确和思维的严密。

说话不打草稿,如果说话打草稿的话,那会是什么样子呢?

必定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让说得更具体,写得更规范。

在作文课时老师讲完要求和内容后,可让学生来三分钟的演讲,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给其他同学启示,将说与写有机结合,使学生写起作文来,中心明确,条理清晰,兴趣倍增的同时,写作水平也会得到提高。

四、改进考核评价方式,多视角评价学生作文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开放改进考核评价方式,将师评、自评、互评有机结合,多视角、多维度地关照每一篇文章。

学生写好一篇文章后,首先自己作出一个评价,然后将自己的作文交给家长阅读一下,听一下他们的见解,让他们写下对自己作文的评价。

之后再将作文交给自己小组的同学,互相评价一下,在自己交出作文的同时,自己也去评价别人的作文,这样可以看一下自己的作文和别人的作文有哪些方面的差别,别人在哪些方面好,自己又有哪些不足,然后扬长避短,反复修改。

在做好这些之后,将自己的作文交给老师评价。

最后,在班内或小组开展作文展览,让学生通过阅读、欣赏和讨论,学会自我诊断、学会相互提高,从而实现写作能力的不断提高。

总之,结合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有针对性的改进作文教学的方式与方法,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激发学生写作热情,让学生在作文教学中去体会成功的喜悦和写作的快乐,才能真正实现语文作文教学的目标。

 

问渠哪得清如许

---挖掘课本资源培养作文素养

单位:

武汉市钢城八中

姓名:

陈正斌

叶圣陶先生曾提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但是该如何用好这个例子却是大有讲究。

现在大多数语文老师很重视利用语文教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却不注意用好这个例子去培养学生的作文素养。

这样不仅使语文教材的使用价值大打折扣,也给自己的作文教学带来很多麻烦。

作文教学没有统编作文教材,老师上作文课必须自己准备教学内容。

如果不能很好地利用手上的语文教材,势必要花很多的精力去准备范文还要想办法把它呈现给全班同学,是不是给自己带来很多的麻烦?

所以充分挖掘课本资源,充分利用好语文教材这个例子来培养学生的作文素养,虽然不是捷径也至少是一种高效率的方法。

如何挖掘课本资源资源培养作文素养呢?

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多年的探索,现在以本地区采用的鄂教版语文初中教材为例,谈谈我的作法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充分发掘课本资源,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解决作文立意问题。

我个人认为,学生的作文能力无非是两个方面的能力。

一方面是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的高低决定他作文立意的深浅。

另一方面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方面能力的高低决定学生作文的文采。

其中前者有决定意义,因为文章的好坏是由文章的内容决定的。

因此作文教学必须着力于对学生上述两个方面能力的培养。

可是现在的作文教学往往侧重于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却忽视发展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作文课讲文章如何开头结尾、如何起承转合、如何谋篇布局等作文方法很多,对如何发展学生思想认识水平却束手无策,所以作文教学效果总难让人满意。

要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必须设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尤其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层次。

学生阅读的层次高,理性思维才能得到发展,在教学上也就可以向他们提出高一点的要求。

为此笔者曾要求学生每周必须读两篇课外文章,并要求他们作好读书笔记摘录好词好句或写读后感以此来督促他们认真读课外书。

可是坚持下来,效果并不明显。

因为不加干涉地让学生自由选读课外读物只能保证学生阅读的量,而保证不了质。

许多学生的阅读内容仍旧停留在浅显通俗的层次上,知识型的居多,思辩型的少。

书虽然读了不少,思想认识水平并没有多大长进。

对作文的帮助也就有限。

后来我将课内外阅读结合起来,在指导学生学好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延伸勾连,及时补充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对某一个话题有全面的了解,形成自己的认识并逐步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

比如在教《蝈蝈》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就适时的补充欧阳修的《画眉鸟》、白居易的《护生画集》及其它的谈论人与自然关系的文章给学生阅读,并要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写读后感。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然观学会尊重自然界的各种生命。

再比如邓小平的《科学是第一生产力》这篇文章。

对文章的观点学生是熟悉的,但不一定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我给他们补充了几篇如钱学森回国后对我国导弹事业的贡献之类的文章。

让他们充分了解科技进步对生产力的巨大促进作用。

后来学生在遇到类似的谈知识、科学技术重要性的话题时总能侃侃而谈,例子也是信手拈来。

再如在讲述《背影》这篇传统课文时,我不仅给他们补充了很多其它的歌颂父爱的文章,形成一个父爱系列加深他们对父爱的认识。

我还给他们介绍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及《读者》杂志上一篇谈现在父亲局限的文章。

让学生全面地认识父子关系,正确处理与父亲的关系。

有人可能会说平时阅读教学不就是在发展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吗?

我们平时确有发展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作用。

可是语文课本教材内容过于零碎课文之间的内容几乎没有关联。

这些零碎的内容是难以让学生形成对某个问题的看法的。

学生必须吸收大量信息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所以要给学生提供相关话题的不同文章。

有些人可能会怀疑这样处理教材只能适用于某些课文不是每篇课文都适用。

其实不然。

每一篇课文只要我们肯动脑筋,总能在某一方面找到突破点形成某方面的关联构成一个系列。

可能还有人担心补充如此多的课外阅读时间够吗?

其实只要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时间是不成问题的。

因为轻松的阅读本身就是一种休息它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

由于有课内课文激起的对这一话题的兴趣,加上补充的文章有时和课文观点并不一致,学生对这类课外阅读一般是比较感兴趣的。

由于这样处理教材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在不同观点的冲击下一定会不断调整修正自己的看法最后形成对某一问题的观点。

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就上了一个台阶。

一篇课文加深对一个问题的认识,一个学期有二十几篇课文,几年下来该涉及多少话题,是不是能触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呢?

而且经过这样长期的训练,学生的眼界被打开了,思考问题的方法得到了训练遇到什么问题总能比一般的没有接受训练的学生看得深想得远,作文也就能说别人所不能说,想别人所不能想,作文还愁得不到提高吗?

反正我自己所带班级是深受其益的。

二、充分发掘课本资源,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

以前给学生布置作文总是感觉很难。

要么题目过于陈旧,学生提不起兴趣;要么离学生生活太远,学生觉得没有东西写。

而且也不好指导,因为布置作文时不一定手头都有现成的资料。

后来我改变策略,将作文设题和阅读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学生感受深的地方、有疑问的地方、与作者观点相左的地方设题让学生写作文。

我发现利用好语文教材这个例子,不仅可以发掘课文思想的闪光点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

还可以发掘学生的写作兴趣点,启发学生观察生活的不同角度,解决他们写什么的问题。

如教学《你一定会听见的》这篇课文,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后,学生被课文生动的描写及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深深打动。

我又及时补充了一些音乐欣赏的文章给学生阅读。

然后我又不失时机的要求学生听一首喜爱的音乐,把自己听到的和感受到的写下来。

学生把作文交上来后,让我感到十分惊喜。

有了课文及补充的一系列文章打底子,学生大都能从不同的角度把自己听到的音乐生动地再现出来,感受也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谈显得诚恳实在。

虽然有着很重的模仿痕迹,但进步也是实实在在可以看得见的。

再比如教学《理想》这首诗时,我要学生将这篇课文和《只要翻过那座山》及后面的《万里长城》联系起来,并给他们补充了一些和“理想”有关的文章,然后要学生以“理想”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学生写的作文内容上有谈自己的理想的,有歌颂别人执着追求理想的,有谈人生应该树立怎样的理想的;形式上有写记叙文的,有写议论文的,还有写诗歌的。

不管学生作文怎么样,至少学生的思路打开了。

通过这次作文他们知道在一个话题下面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表达自己的思想。

这对一个初一下学期的学生来说是不是一个很大的收获呢?

我发现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发掘他们的兴奋点布置相应的作文练习,往往能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他们乐于写而且觉得有话可写,即使作文基础较差的同学,因为有课文这个例子在那里作文似乎也不是那么难了。

三、充分发掘课本资源,教给学生写作方法解决学生怎么写的问题

我把初中学生的作文训练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初一为记叙文训练阶段,初二为随笔类作文训练阶段,初三上学期为议论文训练阶段,初三下学期为应试作文的强化训练阶段。

每一个阶段又分解成不同的训练点。

如初一上学期侧重训练叙事的记叙文,可以分解成叙事的顺序,叙事的详略,叙事的线索等要点。

而初一上学期的教材恰好给我们提供了落实这些训练点的很好的范例。

如《羚羊木雕》特殊的叙述顺序,《最后一片藤叶》以藤叶作为叙事线索及巧设悬念的结构安排,《捅马蜂窝》最后部分在深化主题方面的作用等,都应该充分发掘出来作为写作的范文给学生分析讲解,让学生去欣赏模仿。

初一下学期侧重训练写人的记叙文,我把训练分解成中心的确立、材料的选择、外貌的刻画、细节描写等要点。

《心声》《我的老师》《芦花荡》《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等课文无疑是落实这些要点的极好的范例,应该引导学生仔细鉴赏,认真学习。

学生刻画人物往往缺乏细节描写,使人物缺乏感人的力量。

因此在落实写细节这个训练重点时,我总是要学生阅读《我的老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两课的相关段落,分析人物的性格,并要求明确指出是从哪里了解到人物的性格的。

然后要求学生模仿课文写一两个细节来反映一个人的性格,文中不能提到这个人的性格特点。

写完后在全班朗读自己所写细节,由其他同学根据所写细节来概括这个人的性格,看是否和自己所要反映的性格相符,以此来判定细节描写是否成功。

几乎每届学生我都要学生做这样的训练,效果都不错。

通过鉴赏和模仿,学生都能明白写人的作文有细节描写与没有细节描写是不一样的,在作文中都能努力去写好细节。

初二的课文如《滋味》《第一次真好》《说几句爱海的孩子气的话》《海思》《我的“长生果”》等课文又为学生写随笔类的文章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总之教材选用的课文大多是十分经典的范文,不仅可以用来作阅读训练的材料,也是很好的学生习作的例文。

如果我们在使用教材时不能充分发掘它们在写作教学上的作用实在是可惜。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要始终树立读写结合的思想。

每一篇课文不仅要当作阅读训练材料,更要充分发掘其在写作教学中的价值。

大到立意深刻,结构安排有独到之处,小到课题新颖、点题巧妙。

只要在写作上对学生有借鉴作用都不应放过,应指导学生品味鉴赏,借鉴模仿。

作文训练的方式也应该灵活多变。

可以对作者的观点进行反驳,可以对作者的话题作进一步的引申,可以将作者提到而没有展开的话题展开来说,也可以是句段的仿写、改写、缩写、续写等等。

只要肯动脑筋,语文教材为我们的作文教学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资源,是完全可以帮助我们搞好作文教学的。

以上就是我在充分挖掘课本资源培养学生作文素养方面的一些作法,自己认为在培养学生作文素养上还是有一定的效果的。

我带的几届学生中考成绩都比较好,指导学生曾获“楚才”杯作文竞赛二等奖。

这在我以前所呆的边远地区学校可谓是破天荒。

这所学校以附近农村孩子和民工子弟居多,很多学生家庭报纸都难以找到一张更不用说其它读物,充分挖掘课本资源大概刚好弥补了他们家庭条件的不足。

追求真实、扎实、高效的课堂教学

语文优质课反思——-上优质课的法宝

作者单位:

青山区钢城八中

作者姓名:

陈正斌

我从师范专科学校到中学任教,当时大家都认为优质课是“表演的艺术”:

优美的嗓音,迷人的姿态、漂亮的板书是它的三项基本原则。

而我在这些方面无疑是个“落后者”,语速过快、不喜做作、字迹不佳,均是我的硬伤,所以上优质课的欲望并不强烈。

教学有法贵在得法

让阅读的枝头缀满个性的花朵

作者单位:

武汉市钢城八中

作者姓名:

陈正斌

 

努力打造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

——新课程理念下对教材使用和教学过程的一点探索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应该是五彩斑斓的,蕴涵着无穷生命力的。

因此,教师应该用变化的、动态的、预设生成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着力建构开放和谐、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从如何处理教材和教学过程两方面,对打造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努力提高课堂效率作了初步的思考和探索。

一、灵活处理教材,避免照本宣科使课堂生动起来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所以教科书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老师和学生可以根据教与学中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宽、重组,或添或删,灵活使用教材,使教材更具开放性应尽量避免照本宣科,使课堂变得灵动起来。

1、融入教材情景,与教材互动

旧的教学理念,强调对教材的掌握,硬性的将学生和教材割裂开来,学生与教材是两个没有交集的世界。

“纸上得来终觉浅”学生虽然在老师启发下也能懂但终究不深刻。

创设情景,让学生参与到教材创设的情境中去担任一定的角色,设身处地的去体会课文中人物的感情思想,学生所得就会深刻的多。

融入教材情景,与教材互动,可以让学生担任课文中的人物,去体会再现人物此时此地的心情和情感;也可以在课文原有角色的基础上,增添新角色,让学生扮演或担任。

由学生参与课文中发生的事件,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自主地感受理解。

例如学习《桃花源记》一课,让学生担任记者,来到桃花源的现场进行采访。

小记者们的问题还真不少:

“请问渔人,你来到这个地方,第一感觉是什么?

”“请问桃源人,你们是否愿回到外面的世界?

”“如何开发桃园,请谈谈你的设想。

”……面对小记者们的提问,扮演渔人、桃源中人的同学一一作答。

采访完之后,记者们马上作现场报道或写新闻报道。

这样,让学生通过体验新角色,把自己融入课文情景,自始自终处于人为创设的大语言交际场景中,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兴致勃勃地参与教学过程,实现了课文和学生的深层对话,突破了教材的束缚,教学中生成了出人意料的新体验、新思维。

2、找准教材突破点,让教学生动起来

教材所选课文可以说都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

但我们在教学时由于切入的角度不对,虽然老师被教材深深打动陶醉不已,学生却并不领情使课堂显得非常沉闷。

因此对每一篇文章来说,如果我们能够找准突破点启迪学生新的思维,新的想象,使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教学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课堂教学就会变得生动而富有灵性。

笔者在《斑羚飞渡》一文的教学中,尝试着设计了新的训练,让学生与课文之间做了一次情感交流,深有开启学生发散思维、打动学生心灵的感触。

《斑羚飞渡》是一篇极其悲壮感人的散文。

我在备课中反复诵读此文,每次都被斑羚种群那种最本质、最原始、最淳朴的自救自生精神感动得潸然泪下。

镰刀头羊、老斑羚那种为了种群的生存,毫不畏惧、甘愿牺牲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

在较圆满地欣赏了《斑羚飞渡》一文的精妙之后,我尝试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探讨。

我给学生布置了书面作业,要求以"这是一次──飞渡"为题,完成一篇课堂随笔,学生的思维极其活跃,真正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学生的填写情况可谓是百花齐放,如"生死抉择的"、"跨越生死线的","超越生命极限的"、"心灵升华的","启示人类的"等等。

学生一改往日作文的头痛惆怅,写起来神采飞扬,妙笔生花。

由此看来,学生经过与语文的内在交流后,所产生的丰富的联想和心灵的震撼,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的最佳表现,是任何一位教师在课堂上精彩的说教所不及的。

我们在教学每一篇课文时都应找准突破口,尽量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我们的教学变得生动活泼。

3、不拘泥于教材,拓展课堂的深度

语文不仅仅是语文,它蕴含着天文、地理、历史、科学、美学,甚至流淌着音乐。

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教材时完全可以打破学科间的隔阂,向邻近学科开放,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整合中开阔学生的视野,产生更多的感受,拓展课堂的深度和广度,增加课堂吸引力。

例如在学习《听泉》一课时,我让学生边看课文边听阿炳的《二泉映月》二胡演奏曲,来感受阿炳的生活遭际、个性气质和特有的精神世界,面对生活的窘迫和苦难的压力,他对不幸遭遇不妥协不屈服的抗争意志,在悲怆激昂的音乐中得到了很好地体现。

,在阅读中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阅读感受和内心体验。

4.发散教材,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语文课仅仅靠课本是不行的,必须把书本变厚,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的开放必须是有机的、有效的。

所谓“有机”就是课外阅读不仅要与课文相关,而且阅读是由教师引导、有时间保证,有读后反馈。

所谓“有效”,就是学生进行的课外阅读确实丰富了对课文作研究的材料,有助于提高课内阅读的效率。

教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在通读课文之后,我向学生推荐阅读《凯轮海特》人物传记。

到第二课时深读时,学生由于及时了解了人物的详情,丰富了研究材料,课堂交流时表述的头头是道,取得了良好的、出人意料的阅读效果。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对于丰富学生的体验,了解更多的知识,是大有裨益的,也有助于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开放教学过程,在良好的互动中使课堂生动起来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也不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应让教学过程走向开放,在良好的互动中使课堂生动起来。

教师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可以依据学生心理的、情感的、知识的需要随时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艺术地将教学常式和变式相结合。

正如布鲁姆所说:

“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及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1.灵活的板块设计,促进课堂动态生成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我们设计教学过程往往丝丝入扣,环环相接,追求精致完美,滴水不漏。

而从动态生成的观点来看,教学过程应该向“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板块型”教学设计转变。

在教学中可将教学分为若干板块,每个板块之间没有纷繁的头绪,没有生硬的环节,板块之间可以随机自由调整。

这样有助于课堂的动态生成。

例在执教《春》一文时,我根据学情反馈,发现他们对课文内容很熟悉,上课时,我及时作出调整,把“字词教学”板块挪后,把“读通课文,理清脉络”板块舍去,直奔重点板块,进行品读赏读的学习。

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欣赏课文,品味课文,使他们享有充分的“自主选择”的权利,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

2.引导自读自悟,使课堂灵动飞扬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因此,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在教学中,由于个人生活经验与相关知识积累不同,所以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也是千人千面,常常因许多不同声音的存在而让人感到耳目一新。

例如在学习《安塞腰鼓》一课,同学们尽情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安塞腰鼓是古代激励边关将士冲锋杀敌、浴血奋战的号角”,“是将士们征战凯旋的欢迎曲”,“它气势磅礴,它置死地而后生,它充满激情与力量,它是生命的舞蹈与狂欢”……学生读出了涌动的灵气,这样的自悟自得,抛却了固定程式的束缚,使课堂中自由陈述的气氛很浓。

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发表独特的见解,张扬个性;分享学习成果,体验成功快乐,学生在教师搭建的平台上展现生命的色彩。

3.激励思考,使课堂生动起来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教师与学生共同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景,激励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进行扎扎实实地独立思考学习,获得独特感受与体验。

然后再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彼此交流启发,共同探讨,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是单一的,以此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意识和习惯,培养他们辨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用他们喜欢的方法探究,分析、解决这些问题。

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去读文章,并且主动地进行讨论交流,在自主探究中获取知识的乐趣。

总之,课堂是师生生命的一段独特经历,我们无法预料其中的每一个细节。

教师要重视挖掘教材内涵和拓展外延,充分发挥文本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并且注重在师生互动交流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始料未及的体验、出现的偏差、甚至与预计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将其作为一种新的、不可重复的、可开发的教育资源,使学生不断生成问题,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生成新的知识,有新的收获。

由此,我们深切的感悟到,语文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新课程呼唤动态生成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要从关注生命的高度,细心地呵护学生,积极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学生充分发扬自主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机盎然的舞台。

 

浅谈教师面对减负的应对策略

钢城八中:

陈正斌

减轻中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