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三14章综合测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09451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00.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必修三14章综合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生物必修三14章综合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生物必修三14章综合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生物必修三14章综合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生物必修三14章综合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必修三14章综合测试题.docx

《生物必修三14章综合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必修三14章综合测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必修三14章综合测试题.docx

生物必修三14章综合测试题

2013—2014高二生物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

蓟县杨家楼中学

抓紧时间作答,祝考试顺利

一.选择题(该题共60小题,每题一分)

1.下面对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间的物质联系的正确表述是()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B.组织液是体内所有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C.在人体的体液中,细胞内液约占1/3,细胞外液约占2/3

D.血浆和组织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淋巴中蛋白质较少

3.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A.O2、CO2、血红蛋白、H+B.过氧化氢酶、抗体、激素、H2O

C.纤维蛋白原、Ca2+、载体D.Na+、HPO42―、葡萄糖、氨基酸

4.人体内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可发生许多生化反应,其中有

A.蛋白质消化分解成氨基酸B.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

C.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D.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5.下列各因素中,不直接影响稳态的是()

A.温度B.酶C.pHD.渗透压

6.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

A.K+B.Na+C.C1—D.Na+和C1—

7.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A.神经调节B.神经—体液—免疫调节C.体液调节D.神经—体液调节

8.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B.内环境的稳态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状态

C.内环境稳态能使内环境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等理化性质处于一种不变状态

D.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9.下列关于反射弧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B.感受器接受刺激后能产生兴奋

C.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D.效应器由运动神经元的神经末梢组成

10.右图表示人体神经元的结构。

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发生反射时,神经冲动在Ⅱ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

双向传导

B.神经冲动传到Ⅲ部位时,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

C.只有兴奋时,Ⅲ才能合成神经递质

D.突触一般不含有Ⅰ部位的结构

11.下列膜电位变化的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由静息状态转变为兴奋状态的是()

12.如图为与某种肌肉纤维连接的运动神经元模式图。

相继在1、2、3、4四处刺激神经元。

每个刺激都产生冲动。

分别在哪些位置上刺激,将分别使II、III肌肉纤维和I、II、III肌肉纤维收缩()

A.3和1

B.4和2

C.3、4和1、2

D.2和4

13.关于突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

B.突触可分为轴突→胞体型和轴突→树突型

C.神经递质经突触间隙,跨过突触后膜进入下一个神经元使其兴奋

D.兴奋经过突触时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14.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呼吸急促、走路不稳、语无伦次,在①小脑、②大脑皮层、③脑干三个结构中,与此反应相对应的结构分别是()

A.③①②B.①②③C.③②①D.②①③

15.下列有关促胰液素发现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沃泰默实验其中一组对照组排除盐酸作用于胰腺分泌胰液

B.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胰腺分泌的

C.斯他林和贝利斯在沃泰默研究基础上,勇于向权威观点挑战,大胆质疑与创新是成功的关键

D.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作用于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16.人的神经系统中,有些神经细胞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合成与分泌激素。

这些细胞位于

A.大脑皮层B.垂体C.下丘脑D.脊髓

17.右图为哺乳动物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在寒冷的环境中,激素③的分泌增加与大脑皮层有关

B.切除垂体以后,①的分泌会增加,③的分泌会立即停止

C.切除甲状腺后,①和②的分泌会减少,机体代谢降低

D.给动物注射过量③,反馈调节使①和②的分泌会增加

18.右图表示某种生命活动中的一种调节机制。

下列有关该图含义的说法正确的是()

A.若甲代表下丘脑,则乙代表的是垂体

B.若甲代表下丘脑,则乙代表甲状腺激素

C.若甲代表胰岛B细胞,则乙代表的物质是胰岛素

D.若甲代表排尿反射中枢,则乙代表的结构是膀胱

19.如图横轴表示正常狗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纵轴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含量,下列表示狗体内两种激素含量变化关系最恰当的是()

 

20.下列关于人体激素的阐述,不正确的是()

A.是有机分子B.使靶细胞发生生理变化

C.是信息分子D.只运输给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

21.下列关于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神经调节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但作用范围比较广泛

B.体液调节缓慢,作用范围广泛,作用时间持久

C.神经调节通过反射弧完成,而体液调节则是通过体液运输调节

D.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而以神经调节为主

22.下丘脑对高等哺乳动物稳态的维持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下列有关下丘脑的说法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

②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产生冷觉和热觉。

③下丘脑与生物的节律控制有关。

④如果切断小白鼠的下丘脑与大脑皮层的神经联系,小白鼠还能保持体温的基本恒定。

⑤下丘脑的某一区域通过神经的作用可以使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

A.①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③④

23.一位在南极科学考察站工作的科学家,由温暖的室内来到寒冷的户外时,会发生相应的生理变化,其中与右图变化趋势相符的是()

A.汗腺的分泌量B.皮肤血管血流量

C.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D.身体的体温变化

24.下列关于人体的免疫的说法正确的有()

A.免疫系统只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两部分

B.T细胞是在胸腺中成熟的,而B细胞是在骨髓中成熟的

C.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D.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25.下图为人体的体液免疫图解,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细胞①~⑤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B.细胞④能分泌抗体

C.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主要侵入细胞②,

使其大量死亡

D.细胞③由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而来,细胞②由胸腺细胞分裂分化而来

26.下列关于细胞免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细胞免疫过程中包括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的阶段

B.效应T细胞可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并使之分泌抗体

C.细胞免疫直接对抗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和癌细胞

D.被激活的T细胞可分化出记忆T细胞和效应T细胞

27.(07广东)某患儿胸腺先天性缺失,与正常儿童相比,该患儿()

A.仍有部分细胞免疫功能B.仍有部分体液免疫功能

C.体内的B淋巴细胞数目显著减少D.体内的T淋巴细胞数目增加

28.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是()

A.病原体感染机体而引发的疾病,有传染性

B.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发的疾病,无传染性

C.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而引发的疾病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而引发的过敏反应

29.(08广东)以下关于艾滋病(AIDS)的叙述,错误的是()

①AIDS患者出现病症直接原因是其它病原体感染

②HIV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B淋巴细胞

③HIV侵入人体后存在潜伏期,原因是潜伏期HIV复制能力较弱

④感染HIV的人称为AIDS患者,应尽快治疗

⑤目前还没有根治AIDS的特效药

A.②③⑤B.①④⑤C.②③④D.①②③

30.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清除体内的()

①衰老细胞②正常白细胞③正常红细胞④畸变细胞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①④

31.关于免疫在生活中的应用,下列实例中科学的是()

A.给患者注射肉毒杆菌抗毒素(抗体)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发挥体液免疫作用

B.注射乙肝疫苗是为了使机体产生更强的非特异性免疫

C.使用免疫抑制剂能降低器官移植时的免疫排斥反应

D.服用抗过敏药可增强机体的特异性免疫

32.比较动物激素和植物激素的特点,错误的是()

A.都是由内分泌腺分泌的B.对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具有调节作用

C.体内含量极少D.都是活细胞产生的

33.胚芽鞘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弯曲生长的部位分别是()

A.尖端、尖端、尖端B.尖端、尖端、尖端下面的部分

C.尖端、尖端下面的部分、尖端下面的部分D.尖端、尖端下面的部分、尖端

34.为了验证胚芽鞘尖端确实能产生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用胚芽鞘和琼脂块等材料进行实验时,对照实验的设计思路是()

A.完整胚芽鞘分别置于单侧光照射和黑暗条件下

B.胚芽鞘尖端和未处理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C.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和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D.胚芽鞘尖端和置于胚芽鞘尖端一段时间后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35.“朵朵葵花向太阳”的生理基础是()

A.茎的向光侧生长素分布多B.茎的背光侧细胞分裂快

C.光合作用需要更多的光D.茎的背光侧细胞伸长的快

36.引起植物体内生长素分布不均匀的因素有()

A.温度、湿度B.空气、地心引力C.空气、阳光D.单侧光、地心引力

37.用燕麦幼苗做下图所示的两组实验。

甲组:

将切下的胚芽鞘尖端③水平放置,分别取两个琼脂块①、②紧贴在③的切面上,数小时后如甲图所示处理。

乙组:

将附有琼脂块X和Y的胚芽鞘顶端放在旋转器上匀速旋转,数小时后如乙图所示处理。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④向左弯曲生长

B.⑤向左弯曲生长

C.甲组实验证明了植物的根具有向地性    

D.乙组实验证明了植物的茎具有向光性

38.用同位素14C标记的吲哚乙酸来处理一段枝条一端,然后探测另一端是否含有放射性14C的吲哚乙酸存在。

枝条及标记位置如图所示,则下列有关处理方法及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A.处理甲图中的A端,不可能在甲图中的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B.处理乙图中的A端,能在乙图中的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C.处理乙图中的B端,能在乙图中的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D.处理甲图中的B端,能在甲图中的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39.如图所示实验中,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小块分别放在甲、乙、丙三株切去尖端的幼苗断面的不同位置上.然后从左侧以单侧光照射一段时间。

下面实验结果中不正确的是()

A.甲、乙、丙都弯向光源生长

B.甲向右弯曲生长

C.乙直立生长

D.丙向左侧弯曲生长

40.用燕麦胚芽鞘及幼苗⑦⑧进行如下实验,一段时间后,会引起弯曲现象的是(→表示单侧光)()

 

A.②⑤⑦B.①②③⑤⑧C.①③④⑥⑦D.②⑤⑧

41.当缺乏氧气或有呼吸抑制剂时,生长素的极性运输的速度将()

A.加快B.减慢C.不变D.不能确定

42.下列有关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长素主要在叶原基、嫩叶和发育着的种子中产生

B.成熟的叶片和根尖产生的生长素很少

C.生长素对植物的生长作用,往往有两重性

D.生长素只分布在植物生长旺盛的部位

43.下列现象能证明植物生长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具有两重性的是:

()

①植物茎的向光性生长②植物茎的背重力性生长

③植物根的向重力性生长④顶端优势

A.①②③B.③④C.④D.②④

44.烟草“打顶”有利于烟叶产量和品质的提高,但“打顶”后腋芽的生长会影响烟草的产量和品质,为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在“打顶”后于伤口施用()

A.细胞分裂素B.乙烯生成物C.赤霉素类物质D.生长素类物质

45.下列关于“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探究过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正式实验前先做一个预实验,目的是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

B.找准枝条的上下端,防止颠倒

C.所用每个枝条都应留3~4个芽D.此探究活动中不存在对照实验

46.下图中A、B为两插条扦插一段时间后的生长情况示意图,其主要原因是()

A.芽能发育成枝条

B.芽能进行光合作用

C.芽能产生生长素促进生根

D.芽能产生生长素促进生长

47.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生理作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顶芽生长占优势时侧芽生长素的合成受到抑制

B.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光照方向无关

C.草莓果实的自然生长过程与生长素无关而与乙烯有关

D.温特的实验中生长素从胚芽鞘尖端基部进入琼脂块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48.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植物激素是一类化学物质B.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含量很少

C.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D.植物激素促进植物生长

49.能影响豌豆体内乙烯合成的因素包括()

①遗传物质②温度③生长素浓度

A.②③B.②C.①②③D.①③

50.下来事实能证明赤霉素是高等植物自身能合成的天然物质的是()

A.感染赤霉菌而患恶苗病的水稻植株要比周围健康的植株高50%以上

B.将赤霉菌培养基的滤液喷到水稻幼苗上,没有感染赤霉菌的幼苗也出现恶苗病的症状

C.从豆荚未成熟的种子中分离得到赤霉素晶体

D.从真菌培养液中提取出赤霉素

51.右图表示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结构,这两个种群的数量今后发展的趋势是()

A.甲与乙都显著增长

B.甲与乙都相对稳定

C.甲显著增长,乙稳定发展

D.甲稳定发展,乙显著增长

52.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随机取样B.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

C.根据调查数据估算该种群密度D.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

53.进行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时,宜采用的做法是()

A.选取多种植物为调查对象B.必须要逐一计数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

C.对某种植物的调查常采用标记重捕法D.样方内各年龄段的植物均需统计

5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B.2003年,广东省人口的出生率为1.329%

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

D.由于微甘菊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

55.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

A.人口的男女性别比例       B.出生率、死亡率

C.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       D.人口的不同年龄组成的比例

56.在昆虫繁殖季节,使用特定的性引诱剂,可以将某种昆虫的雄性成虫诱杀。

其结果与不使用性引诱剂相比,将是()

①改变子代的性别比例②改变子代的种群密度

③改变子代的基因频率④改变子代种群的空间特征

A.①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57.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

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

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D.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步降低

58.右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为有效防止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

控制种群密度

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

之间呈正相关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

可防止c点出现

D.研究种群的变化规律以及影响变化的因素,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59.下图表示某种兔迁入新的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第3年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兔种群的密度,第一次捕获50只全部标志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共捕获未标志的60只,标志的20只。

估算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是

A.150只B.小于100只C.200只D.大于300只

60.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其中操作错误的是()

A.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B.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

C.在血球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培养液

D.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二.简答题

61.如图是人体某局部组织的模式图,箭头表示物质交换方向,A、B、C表示结构,a、b、c、d表示液体。

请据图分析回答:

(6分)

(1)人体内环境是指__________液,a~d中不属

于内环境组分的是__________。

(2)此图表示了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其中图中B的结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___。

(填标号)

(3)正常人d内的pH通常维持在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直接起调节作用的是血液中的____________物质。

62.图A表示反射弧和脊髓结构图,图B表示神经纤维局部放大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据图回答问题。

(10分)

(1)在图C中,表示兴奋部位的是_________(填字母)。

(2)⑥处的结构名称是________。

在⑥处发生的信号转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兴奋的传递只能是___________,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_____________释放,然后作用于[]_______________([]内填图A中的数字)。

(3)图A中,轴突末梢细小分支最末端形成的膨大结构叫_____________。

(4)动作电位沿着神经纤维传导时,神经纤维细胞膜内侧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动作电位传导方向________(相同、相反)。

(5)婴幼儿常会“尿床”,而成年人却能主动控制排尿,这一事实说明排尿反射中枢在脊髓,但脊髓中的低级中枢受位于_________________的高级中枢控制。

(6)若将药物放在⑤,刺激③,肌肉收缩;将药物放在⑥,刺激③,肌肉不收缩。

该实验结果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兴奋在___________________(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突触处的传递)有阻断作用。

63.下图是人体内的血糖平衡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9分)

 

(1)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mg/dL。

(2)血糖升高和血糖降低所引发产生的物质①和②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人刚进食后,血液中①物质将_____(增加、不变、减少)。

胰岛素分泌增加时,胰高血糖素分泌_____(增加、不变、减少)。

在调节血糖平衡方面,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表现为_________作用。

(4)从图中可以看出,人体内血糖平衡的调节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共同作用的结果。

(5)与胰高血糖素有协同作用的激素是_________________。

64.下图为人体内特异性免疫的过程示意图,其中数字代表相应的生理活动,据图回答:

(6分)

(1)禽流感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能会导致⑦⑧协同作战,⑦⑧过程的区别是效应T细胞可与_______密切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而浆细胞通过分泌特异性________与_______结合而发挥免疫作用。

某些T细胞产生的作用于B细胞的“某物质”是指__________。

(2)在众多类型的免疫细胞中,不能直接识别抗原的是________;

A.吞噬细胞B.T细胞C.B细胞D.记忆细胞E.浆细胞F.效应T细胞

(3)利用抗原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特点,人们常用减毒、杀死的病原生物制成疫苗。

注射疫苗一段时间后,当机体再次接触与该疫苗相应的抗原时,相应的记忆细胞能迅速________________,快速产生大量抗体,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65.下图是生长素浓度与其作用关系图。

回答下列问题:

(5分)

 

(1)曲线       段表示生长素在该浓度范围内可促进植物生长,曲线      段表示生长素在该浓度范围内可抑制植物生长,由此可知生长素的作用特点                  。

(2)向光生长的幼苗,若其背光一侧的生长素浓度为D点对应的浓度,则向光一侧的生长素浓度范围对应曲线           段。

(3)具有顶端优势的植物,其最靠近顶芽的侧芽所含生长素的浓度       (高或低)于E点。

66.下图中,曲线Ⅰ、Ⅱ、Ⅲ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其未来种群数量变化三种可能的情况。

(4分)

 

(1)图中曲线________说明该种群对其栖息地的破坏程度较轻。

图中阴影部分可能引起该种群的______________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物种进化。

(2)人类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过度利用也会导致出现图中的三种情况。

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表现为“J”型增长,因此需控制“J”型增长数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中的_____参数,以实现人口和野生动物资源的协调发展。

2013—2014高二生物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

01~10CADDBDBCDB;11~20DCCABCABDD;21~30ADCBCBBCCD;

31~40CABCDDACAD;41~50BDBDDCBDCC;51~60CBDCDBDBDC;

二、简答题

61.

(1)细胞外液;a

(2)毛细淋巴管;b、d(3)7.35~7.45;缓冲

62.

(1)b;

(2)突触;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单向的;[9]突触前膜;[7]突触后膜;

(3)突触小体;(4)相同;(5)大脑皮层;(6)突触处的传递

63.

(1)80~120;

(2)胰岛素、胰高血糖素;(3)增加;减少;拮抗;

(4)神经调节;体液调节;(5)肾上腺素;

64.

(1)靶细胞抗体相应抗原淋巴因子

(2)E;(3)增殖、分化

65.

(1)AE     EF     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或两重性)(或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促进生长,超出一定的浓度范围抑制生长)

(2)AB (3)高

66.

(1)I;基因频率;

(2)Nt=N0λt;λ;

 

2013—2014高二生物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

01~10CADDBDBCDB;11~20DCCABCABDD;21~30ADCBCBBCCD;

31~40CABCDDACAD;41~50BDBDDCBDCC;51~60CBDCDBDBDC;

二、简答题

61.

(1)细胞外液;a

(2)毛细淋巴管;b、d(3)7.35~7.45;缓冲

62.

(1)b;

(2)突触;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单向的;[9]突触前膜;[7]突触后膜;

(3)突触小体;(4)相同;(5)大脑皮层;(6)突触处的传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