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儿童异常发展的教育防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06520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8.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3章儿童异常发展的教育防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第3章儿童异常发展的教育防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第3章儿童异常发展的教育防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第3章儿童异常发展的教育防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第3章儿童异常发展的教育防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3章儿童异常发展的教育防治.docx

《第3章儿童异常发展的教育防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章儿童异常发展的教育防治.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3章儿童异常发展的教育防治.docx

第3章儿童异常发展的教育防治

第三章儿童异常发展的教育防治

本章概要:

第一节儿童异常发展的病因

第二节儿童异常发展的咨询与辅导

第三节异常发展的预防与教育健康

第四节儿童异常发展的治疗

第一节儿童异常发展的病因

儿童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可以把这些因素分为易感因素、促发因素、维持因素和保护因素。

易感因素表示儿童具有产生心理问题和障碍的倾向;维持因素指心理障碍产生后,使心理问题得以持续存在的因素;保护因素则阻止问题的进一步恶化,对求助者的预后及其对治疗作出积极反应都有意义;促发因素引发心理障碍,或者使心理问题显著恶化。

易感因素、维持因素和保护因素又可进一步分为个人或环境亚因素。

个人因素是指儿童的生物和心理特征,环境因素是指儿童的心理社会环境特征,包括家庭、学校、同伴群体以及治疗的机构。

可见具体结构图

一、易感因素

易感因素表示儿童具有产生心理问题和障碍的倾向,包括:

1、个人易感因素2、环境易感因素

1、个人易感因素

1.1生物因素

•遗传因素:

双生子和领养子女的研究表明,许多心理特征如气质和智力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胎儿期和产前期并发症:

子宫内环境存在的危险源可能会危及胚胎的健康发展:

母亲因素(怀孕时的年龄、血型的不相容性、营养不良、抽烟、酗酒、吸食毒品等。

风疹、梅毒和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也会由母亲传给胎儿);产前期脑损伤;分娩并发症;阿普伽新生儿评分指数;早产儿

•身体损伤、伤害和疾病

童年晚期头部的伤害与认知损伤、去抑制机制和行为问题相关联。

这些后遗症的性质和程度取决于头部损伤的程度和位置,同时也取决于伤害和康复的社会环境。

一些慢性病以及威胁生命的疾病等都可以影响儿童的心理适应,因为它们对儿童和家庭造成了慢性的生物-心理-社会应激压力。

•气质

气质类型研究:

Chess&Thomas(1995)容易型(40%)保护因素;困难型(10%)很可能会出现心理障碍;活动慢起型(15%)

Kagan使用不同的理论框架分为:

抑制型(inhibited1/6)害羞、胆怯,面对新情景时会出现退缩行为。

多数抑制型儿童的父母都有焦虑、情绪失调问题。

因此这类气质风格可能是童年期出现焦虑和情绪失调的一个易感因素。

1.2心理因素

•智力:

IQ测验鉴别出的智力低下是行为失调的易感因素

•自尊:

低自尊可以将儿童置于行为和情绪失调的风险之中

•控制点:

相信自己难以控制外部强化源和外部情景的信念,也是容易产生行为和情绪失调的易感因素。

2、环境易感因素

个体特征使儿童有出现心理问题的潜在可能性;而且,一旦心理问题出现,这些个体易感特征也维持着心理问题。

情景易感因素同样使儿童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并在心理问题持续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环境因素可以解释许多心理特性中大约50%的变异(Plomin,1991;Rutter,1991)。

2.1早期的亲子关系

研究已经证实,亲子依恋关系的性质、父母为儿童提供与其年龄相宜智力刺激的程度,以及父母适当组合控制和温暖的教养风格对儿童日后的心理适应水平产生着重要影响。

当然,在总结上述三个领域中的重要研究发现之前,先要简单地讨论一下联结这个概念,因为对这个概念目前还存在着许多误解。

•关系联结

Klaus&Kennell(1976)认为,为了形成亲密的母子关系,在孩子出生后紧接而来的一段关键期内,母亲必须要与孩子进行肌肤之亲。

但严格的实验结果并没有支持这种联结理论(如Sluckin等人,1983)。

产后即使没有肌肤之亲,母子之间也可以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

尽管缺少实验支持,在欧洲和美洲的许多国家,联结理论仍为医院中母婴治疗方式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即使母亲或婴儿的健康状态不佳、难以进行肌肤之亲时,认为也会鼓励母婴之间进行亲密而频繁的接触。

这是因为联结理论让人们相信,母子关系联结的失败可能会使婴儿处于被忽视、被躯体虐待,以及难以茁壮成长的风险之中,尽管这种观点并没有得到研究的支持(如Gaines等人,1978)。

当然,虽然产后的即刻肌肤之亲对儿童以后的适应并非最为关键,但婴幼儿在其生命的头两年与主要看护者(特别是父母)建立起来的依恋关系性质,的确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依恋关系

MaryAinsworth《依恋模式》陌生情景试验

三种依恋类型:

安全(研究显示是一种保护因素)、焦虑、焦虑回避型依恋

•智力刺激

父母给儿童提供的感觉运动和智力刺激的水平,是影响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因素。

环境测量家庭观察量表,影响变量:

母亲对儿童的反应性、处罚强度、游戏材料的多寡、父母利用游戏与儿童进行智力活动的数量等。

•教养风格

按温暖(情感)和控制两个维度分为四种类型:

权威型、专制型、纵容型、忽视型、

体罚对儿童的影响:

Turner等1996年的调查发现,在每月遭受一次或多次体罚的儿童中,患抑郁症的人数是其他儿童的三倍。

调查结果与被调查者的的年龄、性别或社会经济地位无关。

体罚中父母的支持:

调查发现,每月受体罚不止一次的儿童,来自父母的支持并不能减少他们的心理创伤。

对于那些一年中仅受到3至11次体罚的儿童来说,父母给予的支持能够很大程度上减少体罚对他们造成的消极影响。

2.2儿童早期出现的家庭问题

•父母适应问题

父母出现抑郁、酗酒或犯罪等适应问题行为,会使儿童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原因有二:

一是出现问题的父母可能无法为儿童提供安全依恋关系、充分的智力刺激和权威型教养环境;二是儿童通过父母的示范和不经意的塑造与强化作用,学会了与父母类似的信念系统、行为模式、防御机制和应对策略。

•婚姻矛盾

婚姻满意度的变化:

随家庭生活周期的变化而变化,高水平的婚姻满意度一般出现在孩子出生前和孩子长大独立生活之后,而低水平的婚姻满意度则通常出现在孩子上学期间。

在婚姻矛盾、冲突的家庭,儿童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特别是品行问题。

婚姻矛盾乃至出现家庭暴力,会以多种方式影响儿童的心理。

首先父母间的争吵、冲突和暴力会使儿童感到痛苦,特别是当卷入冲突的人正是儿童获得安全感的重要来源时,他们的痛苦更甚。

其次,儿童对父母双方都非常忠诚,他们害怕自己对父母任何一方作出的积极反应,都会被另一方理解为背叛,并因此而遭到抛弃或虐待。

第三,儿童或许会认为自己应该对父母出现婚姻矛盾负责,因此也应该负责解决父母间的问题,或者阻止父母的冲突或暴力。

第四,婚姻失和妨碍了父母协调一致地为儿童提供最优化的养育环境。

分居或离婚的父母对孩子的家养问题进行协商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

通常,父母离婚两年以后,他们的孩子中有20%的儿童会表现出明显的情绪或行为问题。

父母之间的相互讥讽,以及通过儿童传递的矛盾冲突,是导致这些儿童出现问题的两个最重要因素。

相反,那些能够进行协商的离婚父母,他们的孩子则会表现出良好的生活适应。

•家庭生活混乱

混乱的家庭环境表现为:

成员的行为无一定之规,各成员的角色不明确,日常生活缺乏规律性等。

这样的家庭可能导致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特别是品行问题;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的成员缺少相互沟通的技能和问题解决技能。

家庭中存在多种问题,而且危机总是不断,一个紧接着下一个。

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在于,家庭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这使得儿童感到很大压力;而且这样的家庭不能为儿童提供安全型的依恋关系,不能形成权威型的教养风格来满足儿童的各种需要。

•品行异端的兄姐不恰当的角色榜样,塑造或强化了弟弟妹妹的品行问题。

2.3早期生活适应

当婴幼儿缺少足够的社会支持时,他们对安全、照料、控制或智力刺激的需要就会受到威胁,从而导致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出现心理问题。

•亲人分离或亲人亡故

与父母的分离,或父母一方的亡故,都使婴幼儿感受到强烈的丧失体验,使儿童处于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特别是抑郁问题的风险。

早期体验过丧失感的儿童在以后的生活中一般很容易产生抑郁情绪问题。

•儿童虐待

婴幼儿期,在身体、性和情感方面受到虐待的儿童也容易产生情绪和品行问题。

受虐待的儿童有被反复多次虐待的风险。

他们长大后也可能虐待他人。

•社会地位低下

家庭处于社会底层或者贫穷境地是婴幼儿长大后出现心理问题的环境易感因素。

这里还可能存在着各种中介作用机制。

比如,贫困的环境和营养不良可能消极地影响儿童的健康,很差的健康状况又消极地影响到他们日后的幸福感。

此外父母需要应对各种社会处境中的不利因素,因而他们用来满足儿童安全、照料、控制和智力刺激需要的个人资源就会被削弱很多。

•被机构领养

当婴幼儿被机构领养、面对许多看护人时,他们长大以后产生心理问题的风险较大,特别是难以与他人形成并维持良好的关系。

由于这些儿童从没有体验过稳定的依恋关系,他们便缺少一个与他人建立支持性的关系的榜样。

二、维持因素

1、个人维持因素

1.1自我调节的信念

自我效能感;低自我效能感可能会与许多心理障碍有关

归因风格:

不良的归因风格会使儿童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形成抑郁性的归因风格,而这种归因风格可能导致他们失去活力,con个人维持着自己的心理问题,如情绪低落、学业失败和不能坚持治疗等。

从学校获得的习得性无助感要到童年中期才会出现。

教师的作用(如教师的归因)习得性乐观与良好的适应高度相关。

当父母使用前后不一、不可预期的言语咒骂或身体惩罚手段来约束儿童时,儿童就会因此预期周围的其他人也将做出不可预期的攻击行为(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样),除非有确切的信息表明他们不会做出攻击行为(Crick&Dodge.1994),也就是说,只要当他人的行为含义不清时,这些儿童就会认为他人有不友好的企图。

这种敌意型的归因风格会导致挑衅行为,反过来又会引发报复或抵触行为。

这样,失常的敌对归因偏见维持着儿童在攻击行为控制方面出现的问题。

其他各种导致对情境进行错误理解的认知歪曲(出抑郁性归因风格或敌对性归因偏见外),也都会维持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如过分夸大情境中的潜在威胁的认知,会将儿童的焦虑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1.2防御机制

成熟的防御:

自我观察、幽默、自我肯定、升华

不成熟的防御:

分裂、投射、被动攻击

神经症的防御:

压抑、否认、反向形成、情感转移

1.3应对策略

人们主要在下述情境中使用应对策略,即他们感觉到应激压力与自己可以利用的资源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可分为两类:

问题中心应对策略和情绪中心应对策略。

后者适用于不可控制的应激情景(如丧失亲人),而后者适用于可控制的情景(如学校考试)。

这两种策略又都可分为有效型和无效型。

有效和无效的问题中心和情绪中心应对策略

1.4生理维持因素

2、环境维持因素

2.1家庭系统因素

•对问题行为无意识的强化:

春春、母亲,共病

•不安全的亲子依恋:

焦虑型依恋

•高压式交互作用和专制型教养

父母的批评和斥责导致儿童更多的攻击或破坏行为,最终父母放弃不管,双方会感到如释重负,这种感觉消极的强化了双方此前出现的行为,即儿童的攻击和破坏行为,父母放弃自身责任的行为。

多从极端的专制型教养风格演化而来。

这种教养风格的特征是高控制和低温暖。

•过分参与的交互作用和纵容型教养

父母情绪表达中有两个主要因素:

批评和情感过度介入反映出家庭成员对儿童心理问题的努力。

父母可能将儿童心理问题视为不服从的行为,因此通过批评来处理儿童的问题。

同样,父母也可能将儿童心理问题视为低能的行为,因此试图通过过度保护或情感上过度介入来应对儿童的问题。

而儿童则可能将父母的过度关注理解为,父母认为自己有特别严重的问题。

儿童的这种信念以及对父母关注自己的期望同时维持着自己的问题行为。

此外过度关注也使父母在无意识中强化了儿童的问题行为。

过度关注是纵容型教养方式的极端形式,特征是高温暖和干预,但控制水平很低。

•不参与的交互作用和忽视型的教养

对某些婴幼儿来说,他们的言语和认知发展迟滞就是因为亲子间存在着缺乏交流、互不关注的交互作用模式;

在童年期和青春期,互不关注的亲子关系可能会加强青少年的品行问题;

互不关注的亲子关系在任何年龄阶段上都可能使其出现低自尊感,因为儿童可以将父母的好不关注解释为父母并不珍视自己。

•前后不一的教养

•无效的沟通模式

儿童的心理问题可由混乱的亲子沟通模式的以维持。

这种沟通模式的特征是,父母对儿童没有给与恰当的倾听,或发给儿童不明确、不直接的信息。

•父母、儿童间的三角关系

•父教缺失

•婚姻失和

2.2父母自身因素

父母的某些心理特征使他们在与孩子相互作用时,更可能维持儿童的问题。

如:

父母存在着与孩子像类似的心理问题,存在着其他类型的心理问题或者出现犯罪行为,住院或被监禁等。

此外当父母关于儿童发展的知识不充分时,可能会误解孩子的问题行为,并与孩子建立维持问题的相互作用模式。

父母的心理特征表现为低自尊、外部控制点、低自我效能、有偏差的归因风格、认知歪曲、不成熟的防御,以及失能的应对策略等,都会倾向于维持而不是解决儿童的问题。

2.3社会网络

•缺乏社会支持

孤立无援的家庭非常缺乏社会支持,这样父母和儿童就只有很少的个人资源去应对心理问题,因此他们也就更可能陷入问题维持的相互作用模式中。

•家庭的高度应急水平

各种家庭应激源都会损害父母和儿童的应对能力,并导致父母与孩子间产生问题维持的相互作用模式,这些应激源包括严重的生活实践,如父母失业、严重疾病或者亲人去世,也包括细小应激事件的积累,如交通问题或者父母的争吵等。

•不适当的教育资源

不适当的教育资源是指那些不以人为本、资源贫乏的教育机构,其员工不称职、缺乏训练或者不能胜任特殊教育的要求等,这些因素都可能维持儿童的心理问题。

•异常的同伴群体关系:

青少年问题团伙

•社区问题:

•社会处境不利,较少的就业机会,媒体暴力等

2.4治疗系统问题

儿童的心理问题可能在他们及家人与各种保健、教育、青少年法庭和其他相关系统的接触过程中得以维持。

•家庭否认存在问题

•家庭对解决问题含糊不清

•家庭以前从没有处理过类似问题

•家庭抵制解释和治疗方案

•参与的专业人员缺少协调

三、保护因素

1、个人保护因素

1.1生物性保护因素好的身体健康状态

1.2心理性保护因素

•高智商

•易相处的气质

•内部控制点

•高自我效能

•乐观的归因方式

•成熟的防御机制,有效的应对策略

2、环境保护因素

2.1医疗保健系统的因素

•家庭认同存在问题

•家庭致力于解决问题

•家庭以前妥善处理过类似问题

•家庭接受解释和治疗方案

•参与的专业人员之间的良好协调

2.2家庭系统因素

•安全的亲子依恋

•权威型的教养方式

•清楚的家庭沟通

•灵活的家庭参与

•父亲参与

•高婚姻满意度

2.3父母因素

•良好的父母适应

•准确的期望和儿童发展

•父母的内部控制点

•父母高的自我效能

•安全的内部关系工作模型

•乐观的归因方式

•成熟的防御机制,有效的应对策略

2.4社会网络因素

•好的社会支持网络

•低家庭压力

•积极的教育环境:

托儿所,学前培训班,中小学,同伴群体关系

•高的社会经济地位

四、促发因素

促发因素引发心理障碍,或者使心理问题显著恶化。

•突发的生活压力

•疾病或受伤

•欺辱

•出生或丧失亲人

•分居或离婚

•父母失业

•搬家

•经济困难

五、总结

六、练习

6.1两人一组练习。

一个人扮演咨询者,另一个人扮演求助者。

咨询者用20分钟的时间,向求助者询问当他或者她情绪低落(或其他轻微问题)时,存在有哪些影响因素。

询问中涉及本节所提及的各类因素。

然后,咨询者应当列出各种与问题相关联的易感因素、促发因素、维持因素和保护因素,并与求助者一起检查他们的准确性。

两人互换角色,重复练习。

6.2本练习可以由一个人或一个小组完成。

阅读下面的案例,使用本节图中所列出的框架,辨别各种易感因素、促发因素、维持因素和保护因素。

Carla,12岁,家里的独生女。

因为她最近不能入睡,一直哭泣,父母带她前来咨询。

家庭医生和学校咨询老师都知道她的问题,正是学校的老师建议她前来咨询。

她的成长经历基本正常。

她和父母的关系一直良好。

父母能很认真地听取她的意见,但在家庭作业。

家务劳动和零用钱方面有明确的规定。

她也有一些比较亲密的朋友,还在校队打曲棍球。

Carla是一个有毅力的学生,成绩优良。

她生活中的主要问题都与母亲的疾病有关。

自Carla出生后,母亲就不断地因为抑郁情绪问题而住院治疗。

在妈妈住院期间,Carla一般和祖母生活在一起。

她来咨询前的两年里,祖母已经患有痴呆症,并于3个月前住进一家院护中心。

之后不久,Carla的妈妈也住院了。

Carla由一位以家务劳动换取膳宿的姑娘照看。

Carla的爸爸很为他担心,尽量缩减自己的工作时间。

他是一家工厂的主管,工作是倒班制,每周有3个夜班。

Carla的爸爸一直尽力按照家庭医生的建议,避免谈到母亲的抑郁和祖母的痴呆,经常带她出去玩让她高兴。

然而学校咨询老师却建议,他应该多呆在家里,和Carla谈谈母亲和祖母的问题给她带来的痛苦感受。

七、案例分析

心理访谈:

•爸爸走了我不哭:

天天,母亲;体罚之后:

春春,母亲

•我的乖女儿哪去了;放开我吧,妈妈;女儿你在想什么

第二节异常发展的咨询与辅导

一、咨询过程和初诊会谈

二、异常发展咨询的要求与原则

一、咨询过程和初诊会谈

阶段一:

计划;角色分析;日程安排

咨询的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确定请哪些人参加会谈或参与整个咨询过程,并确定初诊面谈的内容。

如果不清楚初诊都应包括哪些对象,那么就应首先进行人际关系网络分析。

1.1人际网络分析

•介绍人

•求助者

•问题儿童

•法律监护人

•主要养育者

•儿童的主要老师

•社会监管人员

•其他相关专业人员

可由关键人员组成有效治疗最简约的小组,包括求助者、法律监护人、主要养育者和儿童本人。

邀请他们参加初诊会谈。

会谈之前请家长填写初诊资料表。

下面的框架为进行儿童及家庭常规资讯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内容提要,也可以用来作为与儿童家长和其他相关人员进行面谈的模式。

1.2评估性会谈日程计划框架

转诊

•介绍人

•求助者

•问题儿童

•法律监护人

•主要养育者

•儿童的主要老师

•社会监管人员

•其他相关专业人员

评估性会谈的种类

•以儿童为中心的会谈

•与父母的会谈

•核心家庭会谈

•大家庭会谈

•与其它相关专业人员的会谈

•临床小组会

•专业机构联络会

•例行案例讨论会

现病史及维持因素

•介绍人、儿童父母及其他相关人员描述的主要问题

•问题的发展过程

•既往对问题的成功或不成功的治疗经验

•相关人员对病因及可能解决方案的看法

•否认问题

•缺乏解决问题的动机

•无意识的强化

•非安全型依恋

•高压型亲子关系

•过度照顾性亲子关系

•冷淡型亲子关系

•不协调一致的家规

•含混的沟通

•亲子间的三角关系

•混乱的家庭组织

•父亲不负责教养孩子

•父母婚姻不和

儿童发育史

出生到5岁

•5年来表现出来的突出优势

•妊娠和分娩问题

•躯体健康状况,有无任何婴幼儿疾病

•喂养和进食方式及问题

•睡眠方式,首次独睡的年龄,睡眠问题

•身体生长状况,身高或体重问题

•感觉和运动发育,运动发育迟缓问题

•大小便控制,完成如厕训练的年龄,有无任何遗尿或遗粪问题

•气质和依恋,依恋问题

•语言发育,语言发育延迟问题

•认知发育,有无任何注意、解决难题及游戏方面的问题

•社交发展和学前班适应情况,是否存在依恋问题或伙伴关系问题

•情绪调节,有无持续苦恼的情况

•控制愤怒,是否经常发脾气

6-12岁儿童

•在儿童期表现出的突出优点

•躯体健康状况和疾病

•学业表现和认知发展,和任何依恋问题

•社会规则的内化及道德发展,品行问题

•情绪调节,焦虑和抑郁

•交友与维持友谊,伙伴关系问题

12-18岁青春期

•躯体健康状况和疾病

•学业表现和认知发展,学习问题

•遵守规则情况,在家庭、学校或社区是否出现品行问题

•与伙伴关系的情况,交友和维持友谊问题,参与不良团伙问题

•情绪调节,焦虑和抑郁

•进食模式,厌食或贪食

•尝试或滥用毒品和酒精

•精神病性特征

家族史和遗传图

•目前家庭中的成员

•大家族中的成员

•其他社会关系

•重要家庭成员和相关人员的确切资料,如姓名、年龄、职业和住址

•重大疾病和心理社会问题,如住院、躯体和心理问题及犯罪

•重要保护因素和家庭成员的优势

•在家庭生活周期中的重大转折事件

•目前家庭所处的生活周期阶段

•儿童和养育者能获得的社会关系

•儿童和养育者在社会关系中所感受到应激压力

•家庭关系及亲子三角关系模式,几代人的家庭关系模式

亲子关系

•父母满足孩子(尤其是婴幼儿)安全需要的方式,是否有过因忽视而出现的问题

•父母满足孩子对身体照顾、食品、住处和衣服需要的方式,是否有过因忽视而出现问题

•父母满足孩子青少年期对情绪关怀、温暖、接纳和爱的需要的方式,是否有过因虐待或忽视而出现的问题

•父母满足孩子(尤其是儿童中期和青春期)对控制、摆脱限制和纪律的需要的方式,是否有过因惩罚、虐待或过分纵容出现的问题

•父母满足孩子(尤其是在婴幼儿期和儿童早期)对智力刺激需要的方式,是否有过因忽视而出现的年龄问题

•父母满足孩子(青春期)对与年龄相称的自主权和责任心需要的方式,是否有过因要求过高或疏于管理或过度保护而出现的问题

父母之间的关系

•所有参与养育孩子的人:

包括其亲生父母、继父母、养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

•当孩子与再婚或同居父母同住时:

父母婚姻关系的质量,以及分担照顾孩子的程度

•单亲家长获得社会支持的程度

•如父母分居/离异,一方与孩子同住,另一方定期看望孩子,双方养育孩子的配合情况

生活条件和经济来源

•家庭在社区中的地理位置,与学校、商店、大家庭等的距离,有无被孤立隔绝的问题

•人口数与房间数的比例,有无拥挤问题

•生活质量,有无安全或卫生方面的问题

•父母的经济来源、经济需求或收益权

其他专业人员和机构的参与

•参与咨询机构的名单

•各机构参与咨询的时间长短

•各机构参与咨询的原因

对儿童的观察

•儿童对问题、应对策略和防御模式的描述

•儿童对老师和父母针对自己的问题所持观点的反应

•儿童的遗传关系图和生活线

•儿童对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的感受

•儿童在认知和学业上的优势和弱点

•儿童的自尊、控制源、自我效能感和归因方式

•儿童交朋友和维持友谊的能力,以及解决社交问题的技能

•儿童对亟需保护行为的情境(虐待或自杀意图)的描述

•儿童对生活安排上需要重大变化的情境(父母监护权或领养)的描述

•儿童对未来的期望

•儿童参与个体、团体或家庭治疗的能力,以及对行为治疗方案的反应能力

与学校的接触

•目前和既往的学业表现(包括标准化测验得分或心理测验报告)

•目前和既往在体育、戏剧和其他非学业事项上的表现

•目前和既往与老师的关系

•目前和既往与同学的关系

•老师对儿童的现状所起的作用

•老师对儿童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的看法

•老师对预后的预测

•获得矫正方法的可能性

•家长和老师的合作程度

•儿童和老师的接触量

•学校对儿童良好学业成绩的期望程度

•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的程度

•老师使用表扬、鼓励性教育法的程度

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