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精品教育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06382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精品教育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精品教育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精品教育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精品教育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精品教育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精品教育doc.docx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精品教育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精品教育doc.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精品教育doc.docx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精品教育doc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

二、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教材十分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首先提出了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通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相对照;乘法算式的读法、意义与乘法算式相对照.这样形数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二个知识点:

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法,这是本节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其中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是本课的重点,识别相同加数、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学情分析:

“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学习内容,是学生刚刚接触的学习内容,对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而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

因此,只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形成“乘法”的概念。

在初步形成“乘法”的概念前,让学生通过“列加法算式”体悟遇到这种情况用加法真的很麻烦,学生有了这种体悟后,引导他们去想更好办法,就有了很大激情、动力。

四、设计理念:

本课在教学设计中力图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理解掌握乘法的意义,更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乘法知识的探索过程。

教师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探究活动,发现并认识乘法,让他们经历一次知识的“再创造”过程。

使其成为真正的学习者。

五、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2.过程性目标:

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六、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激励星。

学具准备

小棒、练习本。

七、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到公园里的游乐场去玩,好吗?

请看大屏幕(电脑出示主题图)。

请仔细观察,你都看到了些什么?

谁来说一说?

生:

喜欢玩过山车的小朋友一共有12人。

师:

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数的、算的。

2+2+2+2+2+2=12。

师:

那么,观缆车上、小火车上、都有多少人、圆桌周围共有几把椅子。

(生答)

师:

你不仅能认真观察,而且还算出了喜欢玩过山车的小朋友一共有12人,真是个有心的孩子,老师非常喜欢你!

请坐!

师:

大家的发现可真多!

“游乐园”里不仅快乐多多,而且智慧也多多!

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小精灵”去亲自感受一下吧!

我们走出公园,再去学校看看同学们在作什么?

(出示:

课件3)

师:

老师知道你们也喜欢摆学具,一会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学具,按学习小组摆出较难的图形,摆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你们组必须要摆一样的图形,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摆,老师喊听就听。

然后小组内按老师提出的问题议一议,最后由组长汇报。

(出示课件4)1、摆一个图形需要几根小棒?

2、你们组摆了几个?

3、一共用了几根小棒?

4、怎样列式?

二、下面请同学们开始摆吧!

(老师画梅花)

三、学生汇报

1、下面那组的小组长第一个告诉我们?

2、学生汇报,老师板书算式。

3、谁能把老师画的梅花,列式计算出来一共有几朵呢?

四、实践操作,引导探究

1、师:

大家开动脑筋不仅摆出了自己喜欢的图形,而且还计算出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真了不起!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黑板上这些算式!

2.引导探究。

师:

仔细观察,默默地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师:

对加数都相同,

师:

谁能吧老师画的梅花,一共有几朵,列式计算出来?

板书:

3+3+3+3+3+3=18

那么,这个算式的相同加数是几?

有几3,和是多少?

板书:

3618

师:

也就是说6个3相加的和是18.

板书:

6个3

3、请同桌的再说说其余这些算式,相同加数是几?

有几个这样的相同加数,和是多少?

(学生汇报)

师:

看来用“几个几”说真简单!

师:

请同学们看老师的这道算式,如果老师继续画梅花,那么算式会有很多3相加,算式就会很长,用什么方法让这个算式写起来更简单些?

生:

用乘法。

师:

对,现在我们就来认识乘法。

黑板上的算式,用乘法表示就是3×6=18

或6×3=18因为有6个3相加,所以数学家就在3和6中间用这样的符号“×”连起来。

3就是加法算式中相同加数,6就是算式中3的个数。

写的时候,先写3,再写6。

这种表示方法,我们把它叫做“乘法”。

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乘法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

中间这个运算符号我们把它叫做──乘号,读作:

乘。

写作X(跟读一遍)

4、师:

因为乘法是加法得来的,所以乘法就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数学家就把加号一歪,就成了乘号,写的时候,先写左斜,再写右斜。

请同学们跟老师写一遍。

师:

这个乘号人们一直使用它。

这两个算式你会读吗?

谁愿意试一试?

3×6=18读作:

3乘6等于18

6×3=18读作:

6乘3等于18

师:

读的时候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来读。

谁再来读?

同桌互相读一读!

5、乘法也有各部分的名称,乘号前后的数都叫做因数,得的数叫做积。

6、(出示课件6)下面老师再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一位同学有两只眼睛,5位同学呢?

怎样列式?

10位同学呢?

60位同学呢?

60个2相加,我们可以用乘法表示,更多个2相加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乘法表示。

所以许多的相同加数连加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乘法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请同学们读一遍。

7、我们用这样的乘法算式来代替原来的加法,你们有什么感觉?

五、练习:

1、现在用这样的乘法算式来代替原来的加法,请你把黑板上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2、我们再来看大屏幕。

(课件7、秋千)

3、接下来,男女生进行一个小比赛,请看屏幕:

(课件8、齿轮、剪刀)

4、下面的题目,同学们也会顺利完成的。

(课件9、熊猫)

5、同学们再看小猪储蓄罐,你怎样列式。

(课件10)

6、我们再来练一道(课件11、写出乘法算式,再读出来)

7、课件12.下面的算式能不能写成乘法的形式?

为什么?

六、总结反思,激发求知欲。

这节课大家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乘法在生活应用非常广泛,同学们可以说说你具体学习了什么?

八、板书:

乘法乘法的初步认识

加法:

3+3+3+3+3+3=

乘法:

3×6=18读作:

3乘6等于18

或6×3=18读作:

6乘3等于18

九:

教学反思: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

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

“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5~46页的内容。

本节课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使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感知乘法的含义;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并在合作探索乘法算式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算式的读法;最后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我在备课时,注意在深刻体会教材的编排意图的基础上,一方面充分运用了教材所呈现的数学资源,另一方面又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数学理念,对教材资源做了适当的补充与调整。

我在教学中向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把教材的主题图用课件呈现出来。

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积极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这一过程,充分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活动经验,去自主开展活动。

为了突破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的难点,新课伊始,我就创设情境,开展摆小棒游戏,教师提出思考题,并让计算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从而列出许多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

通过观察这些加法算式,并让学生想像,接着让学生在交流感受中去初步认识乘法。

第二个环节教学乘法,新授是一堂课的中心环节,提高新授的教学效率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

在课堂教学中我紧紧围绕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这个核心,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材的主源作用、旧知识的迁移作用、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师生之间的情意互动作用。

做到了理论和实践、教与学、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的有机结合。

在这里唯一不足的是,我觉得自己和学生解释的时候不够清楚,不够明白。

导致个别学生还是找不出相同加数。

而在练习中我体现了层次,做到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练习结果的处理上,做到了及时反馈评价,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弄清区别,在辨析中加深理解,在概括中把握联系,在评价中受到激励。

学生在操作、观察、思考的活动中列出了同数连加算式。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像:

“如果老师继续画梅花,所写的连加算式会怎么样呢?

”使学生体验到这样的算式真长啊,写起来真会非常麻烦。

自然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该多好哇!

”的想法,这时教师注意放手让学生在充满自信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奇思妙想”,创造出一种简单的表示方法。

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了人类创造和发现“乘法”原始过程的认识状态,探索出了不同的合并加数的简便方法。

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抽象概括出数学模型“乘法”,从中让学生真正体验了乘法的含义。

这样设计,不是教师机械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注意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并进行鼓励评价,如“小朋友和数学家的发现是一样的”,让学生感到自信,感到自己能像科学家一样探索知识,由此获得了情感体验。

当然和谐的课堂气氛需要老师去创建,我和学生是师生,是研究的伙伴,更是朋友。

在课堂上我对学生很民主,师生之间的交流,生生之间的交流,都体现了这一点。

当然,要上好一堂课,很不容易,还有许多不足,都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其实我觉得教案是固定的,但教无定法,自己应该在教学之前将知识装在心里将学生装在心里,了解并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这样能够以一当十,事倍功半。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

“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