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山西省阳泉市第二中学高一分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05181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山西省阳泉市第二中学高一分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学年山西省阳泉市第二中学高一分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学年山西省阳泉市第二中学高一分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学年山西省阳泉市第二中学高一分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学年山西省阳泉市第二中学高一分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山西省阳泉市第二中学高一分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山西省阳泉市第二中学高一分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山西省阳泉市第二中学高一分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山西省阳泉市第二中学高一分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山西省阳泉市第二中学高一分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山西省阳泉市二中2019-2020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

“跟帖文化”的长与短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跟帖文化”开始流行。

它已经不仅仅存在于网上,而且逐渐扩展到纸媒,形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所谓“跟帖文化”,其实就是在网上的正文之后跟进点评的一种文化现象。

“跟帖”跟在新闻、评论和博客文章等之后,每个人看完正文之后都有机插一句话,讲一点看法。

这种跟帖最好地体现了众生平等的参与诉求。

现在网络讨论问题,往往是由纸媒先“爆料”,抛出一个话题,然后网上的“跟帖”再反应。

“跟帖文化”类似于“评点文化”,“跟帖”有点像传统的“评点”,往往只是一两句话,点明自己对于上面正文的看法,或赞同,或反对,或激起互相讨论。

这些跟帖往往是口无遮拦,臧否人物和事件态度鲜明,观点清楚。

“跟帖”无需署名,几乎不必为言论负责,基本上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现在许多文化和社会热点的形成,并不是在新闻报道发表或者文章发表之后,而是在大量的跟帖形成了一种让任何人忽视不得的网络“公意”之后,一个“事件”就突然被凸现了出来。

“跟帖文化”最好地反映了互联网文化的特色,也给了原来在现实社会中没有太多向社会发言的机会的人一个最好的机会。

现在的“草根”很大程度上就是靠着“跟帖”浮现出来的“群体意识”,显示了任何人不可小觑的力量。

“跟帖文化”的特色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瞬间性,也就是在新闻或者文章发表后的一瞬间就会有反应:

好恶是非的判断,道德高下的评判。

由于是在互联网上,原来仅仅靠电视和纸媒难以传播的事情,今天完全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会迅速变成人难以控制的影响。

其次是直觉性,网民的判断并不是依赖全面资讯的理性分析,而是从感觉和经验出发的推断。

第三是群体性,如果仅仅是一个人的匿名跟帖谁也不会注意,但一旦形成来势汹汹的“公意”潮流,而且被视为“民意”,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这种“跟帖文化”当然是一种文化民主的展现,也是公众发表意见的一个渠道。

它当然也就是一种另类的舆论监督,让社会的一些问题和毛病在这种看起来虚拟却又有许多现实性的“公意”之下无所遁形。

对于是非对错一眼就能看明白的事情,“跟帖文化”的力量能够有效地促进问题的解决。

“跟帖文化”也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特点,这就使得事实相当容易被扭曲,观点容易被误导,往往大家慷慨激昂了半天,原始的事实却没有根据,不仅浪费了大家的义愤,而且给当事人造成伤害。

这其实也给某些人刻意地误导公众的情绪带来了可能性。

更重要的是,这种非理性反而使得公众理性讨论问题的空间缩小,往往两种或多种意见不可能得到坦诚平等的交流。

世界上许多事情是非并不那么分明,价值有正负两面,牵扯面广,而且很复杂和很难处理。

 

“跟帖文化”在这时候就往往具有负面的作用,它经常会压抑不同意见,让心里有自己另外想法的人看到势头不对就噤声不言。

有些观点和问题其实是值得更加理性地认知和讨论的。

但不同意见一旦变成了“跟帖”抨击的对象,往往就遭到道德的讨伐,最后消失。

结果问题仍然存在,并不可能因为“跟帖”的痛斥而消失。

同时由于“跟帖文化”的草根性格,草根网民对于问题的理解往往并不全面,就依靠拉高道德上的尺度来显示自己发言的合法性和力度,使得发言立于不败之地。

而一些纸媒也难免由于这样的声势而跟进,使得理性探讨的空间被压缩,使得更多可能有专业意见或其他看法的人被“震慑”而选择沉默。

最近许多人批评“跟帖文化”是“网络暴力”,此说过于偏激,但也确实反映出“跟帖文化”明显的弱点。

(有删改)

1.下列关于“跟帖文化”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跟帖文化”是网民在新闻、评论和博客文章等之后,用简短的语句跟帖发表自己的看法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

B.“跟帖文化”是一种文化民主的展现,它给人们提供了发表自己观点的一个互动平台,体现了众生平等的参与诉求。

C.“跟帖文化”类似于“评点文化”,虽然可以激浊扬清,可以臧否人物和事件,但纸媒的观点往往起决定作用。

D.“跟帖文化”是网络文化的一部分,它既有瞬间性、直觉性特点,又有群体性、草根性特点。

2.下列表述,不属于“跟帖文化”的局限性的一项是(  )

A.跟帖往往在新闻或文章发表后的一瞬间就出现,而且在互联网上不受时空的限制,人难以控制,很容易形成巨大的影响力。

B.网民往往难以对事情的真相进行全面了解和理性分析,而是仅凭感觉和经验推断就轻易跟帖进行道德评判,容易被人误导。

C.网民非理性跟帖压缩了公众理性讨论的空间,使得不同意见在网络上很难得到坦诚平等的交流,有的问题难以得到真正解决。

D.草根性出身决定很多网民对问题的理解往往不全面不深刻,网民经常将言语上升到道德的高度来党同伐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跟帖无需署名,所以网民不必为言论负责,在讨论时臧否人物和事件态度鲜明,观点清楚,容易激起互相讨论。

B.在“跟帖文化”流行的时代,文化和社会热点的形成需借助大量网络跟帖形成网络“公意”,而依靠传统的新闻报道或发表文章很难达到这一效果。

C.“跟帖文化”能够针砭时弊,起到很好的舆论监督作用,让丑恶现象无所遁形,并能促进根深蒂固的社会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D.网络“跟帖”形成的群体性力量有时会造成很大的声势,会迫使一些持不同看法甚至有专业意见的人选择沉默,也会吸引一些纸媒关注和跟进。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1分)

童塘情怀

孙江月

①我家老屋前就是童塘。

②童塘的四堤长着不同的树和各色的杂花野草。

东堤是一处高高的土丘,土丘上是一抹黛色的柑橘树,秋深之时,硕果累累,如万家灯火。

南堤和西堤是密密匝匝的翠竹林和香蕉树,那是鸟雀栖息的天堂。

北堤是疏落的桃树、李树、梨树。

不用说,童塘的风光就四时分明了。

③开春,惹你眼花缭乱的,莫过于童塘的桃树、李树、梨树了。

它们总是以浪漫的姿态,尽情地开满堤岸——那开着的是要出嫁的大姑娘,脸上抹着胭脂儿,浓浓的,是要乘了东风的长车去远方吗?

未开的,是带着羞涩的童女,在母怀里瑟缩着,脸上还挂着串串儿水晶,汪汪的,是惜别姐姐出嫁前的泪滴吗?

东风硬朗的时候,桃花、李花、梨花便纷纷扬扬落满池塘。

盈盈春水,荡起千朵万朵花瓣。

那花瓣真是千树之精英,万花之芳魂呀!

④而到仲春或谷雨,童塘的蛙们就开始热闹起来,大大小小的蛙儿在塘里游荡着,欢乐着。

它们是春天的使者,是大自然的交响。

它们没有佯装和矫饰,也没有奢望和企图。

它们“哇哇”地朝天歌咏,犹如学堂孩子们“琅琅”的书声一样淳朴、自然。

⑤夏天,最吸引人的就是塘中的荷,只要散步童塘,就会立马遥想古今。

⑥在这样好的诗境地,你尽可以扮一个渔翁,撑一竹长竿,望着荷香弥漫的童塘,作一个闲钓的姿势,仅此即足以迷醉你的思想性灵。

如果你还不满足,那好,“莲动知鱼游”的古典诗歌意象即能从你眼下生出:

弥望的田田的叶子,缓缓的从你的眸子里裂开一道缝,那是一尾尾自由的生灵向你漫游过来了,随即,弥望的田田的叶子又柔柔地合拢而去……

⑦在满月的夜晚,塘中的荷最是袅娜、惬意。

它们顶着月光,隆起朵儿,时而含着笑靥,时而打着盹。

南风吹来,晶莹的露珠便从荷的玉盘上滑下去,化入宁静的碧水。

这会儿有一只蛙,不,是两只!

像受着了“惊”,从另一株肥腴的荷叶上,来了一个蛙泳的姿势——“哐”的一声,跳入了碧清的水里。

我明白:

这瞬息的动姿绝非是“惊鸿照影”之写意,亦非是“沙鸟带声飞”抑或“池花对影落”——噢,那分明是一对拥入水中的完美的“翡翠恋人”呀!

⑧童塘的秋天,更使我热爱,尤其是菊花、蜜蜂、蝴蝶。

这菊花儿是一种清瘦耐寒的单瓣型的小黄花,是花中的隐逸之君。

只要你嗅了它,你的精神就会来;碰了它,你的情感就会来。

那一丛丛,一片片,蓬蓬勃勃密匝匝的野菊花在塘边开着,它的香似一层薄薄的雾缦,又似一缕缕梦幻的轻纱,笼罩着童塘的整个容颜。

⑨这季节,蜜蜂和蝴蝶是最平常的客人,它们朝饮木兰,夕餐秋菊,常三三两两,成群结队飞来,像赶集似的,嬉逐于菊丛。

⑩童塘的冬天也是令人迷醉的。

瞧,那高高的立在塘际的青秆儿,不是别的,是刚刚从深秋中拔节过来的野生芭茅,花冠蓬垂着,一吊一吊的,像只只雪白的苍鹭。

低矮的,是丛生在塘畔的蔓草仙藤,它们或隐或露,隐着的是它们冷峻的思想,露着的是它们直面大地的情怀。

严霜下,它们愈冷愈苍翠,愈冷愈精神,或紫或蓝或白,静静地开着点点小花,并溢发出阵阵扑鼻的幽远的清香。

⑪雪毕竟是要下来的,这是童塘的福气。

童塘的雪从不激越,亦不猥琐;它飘飞如青杨之花絮,坠地如慈母之抚摩;它飞在树上,柔而轻,像催春的白梅;撒在地上,薄而白,像铺地的玉帛。

⑫呵,童塘!

银装素裹的童塘哦,即是四时风光分明的最后诗章。

那诗章是圣洁的,无暇的,是天国精灵之所在,是大自然恩赐于人类的一面明洁的镜子!

(《人民日报》,有删节)

4.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语言清新、朴素而又简洁自然。

作者通过描写和想象,一幅清新、美丽的童塘景象通过优美的语言映现在读者面前。

B.文章善于运用比喻、拟人、夸张、通感等多种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创造出引人入胜的意境。

C.文章描写景物有动景,也有静景,动静相映;有远景,有近景,远近结合。

D.本文以"童塘情怀"为题,以"我家老屋前就是童塘"入笔,以"银装素裹的童塘"收笔,中间抒写了童塘四季不同的景色,很有章法。

5.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⑦段画线部分。

(4分)

6.作者写了童塘春夏秋冬四季的哪些景物?

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二、古诗文阅读(28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7-10题。

(15分)

君子曰:

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7.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使之然也B.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金就砺则利D.君子生非异也

8.下列对句中加粗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复挺者挺:

B.吾尝跂而望矣跂:

提起脚后跟

C.而闻者彰彰:

清楚

D.假舆马者假:

驾驶

9.下列选项“而”字用法和意义都不同的一项是( )

A.吾尝终日而思矣顺风而呼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登高而招

C而青于蓝而绝江河

D.蟹六跪而二螯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分)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4分)

(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题。

(7分)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2、新停:

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的“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

B.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C.尾联的“繁霜鬓”对“浊酒杯”,能使读者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

D.全诗情景交融,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

但落笔的角度相同,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

12《登高》前四句所绘的秋景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4分)

(三)名篇默写

13.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14.屈原《离骚》中写以荷叶莲花为衣裙,运用象征手法,表现自己对高洁品质的追求,有不被世俗所污的情趣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15.《短歌行》中运用比兴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诗人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9分)

每一个生命,甚至每一个小小的细胞中,都包含着一个无穷无尽的宇宙。

庄子道,“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亚原子世界的精度和深远宇宙的广度通过量子力学的理论融会贯通,庄子的思想竟与现代科学暗自相合,不得不_________。

探索广袤宇宙的星辰大海和研究精巧的细胞内原子运行规律是人类扩展认知的两个基本方向。

人们一方面用空间天文卫星来观测大尺度时空维度中的奇观,另一方面也运用冷冻电子显微镜来探索细胞内部微观世界各式各样复杂而又精巧的结构。

随着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入,细胞内部丰富的物质结构和有序的协调机制令人__________。

据估计,一个普通的动物细胞内,各类蛋白质分子机器的总数超过十的十二到十三次方数量级,其它各类功能性的小分子更是__________。

这些大大小小的生物分子或穿梭于各种功能迥异的细胞器之间,或锚定于某一特定的膜结构浮游其上,如果化身为一个原子置于其间,(    )。

即便物质结构纷繁复杂,但细胞内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受到精细的限制,从物质代谢到能量供应,再到细胞分裂、分化、自噬等整体水平上的行为,无不是__________,其中的奥妙令人神往。

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啧啧称奇    叹为观止    不计其数    井井有条

B.交口称誉    叹为观止    不胜枚举    顺理成章

C.啧啧称奇    望洋兴叹    不胜枚举    井井有条

D.交口称誉    望洋兴叹    不计其数    顺理成章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物质结构尽管纷繁复杂,但细胞内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受到精细的控制

B.虽然物质结构纷繁复杂,但细胞内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受到精细的控制

C.物质结构虽然纷繁复杂,但细胞内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受到精细的调控

D.尽管物质结构纷繁复杂,但细胞内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受到精细的调控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奇景瀚如星海,会令你慨叹它的壮阔。

B.这壮阔的奇景瀚如星海,一定会令你慨叹。

C.你一定会慨叹这奇景如此壮阔,瀚如星海。

D.你一定会慨叹如此壮阔的奇景,瀚如星海。

19.下面是某大学举办迎新晚会通知的片段,其中有三处不合书面语体以及语气等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3分)

为了招呼大一新生,我校打算举办迎新晚会,校团委和校学生会联合组织,经过精心排演,9月20日晚在学校万人体育场正式演出,恳请全体大一新生按时参加。

四、作文(40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作文。

踏着时空的经纬,我们一路走来,有很多东西,注定只属于曾经。

比如昨天,比如初中,又比如一段曾经的想象,又比如一个秋天的黄昏,比如过去的2019年……虽然早已渺如云烟,杳无踪迹,可它对我们的今天,仍然有着非凡的意义。

请以“告别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文体不限,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补充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书写工整。

——★参*考*答*案★——

1.『答案』C

纸媒先“爆料”拋出话题,但其观点并不起决定作用。

2.『答案』A

其影响有两面性,不能简单视作局限性。

3.『答案』D

A.强加因果。

B.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

C.“并能促进根深蒂固的社会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与文意不符。

4.『答案』D

A项“通过描写和想象”中的“想象”说法不对。

B项说“夸张”手法不对。

C项“有远景,有近景,远近结合”分析不恰当。

5.『答案』采用以动衬静、动静相映的表现手法,用蛙的动来反衬夜的静,构成了一幅夜色清幽、气氛恬静,富有情趣的月夜荷塘图,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愉悦和丰富的美感;

6.『答案』

(1)春季:

桃花、李花、梨花开满堤岸,蛙声一片。

夏季:

游鱼跳蛙,月下荷塘。

秋天:

菊花盛开,蜂蝶嬉逐。

冬天:

野生芭茅,蔓草仙藤,无暇白雪。

(2)寄寓了作者对老屋前童塘的留念、喜爱之情。

7.『答案』C

8.『答案』D

9.『答案』B第一个表递进,第二个表承接

10.『答案』略

11.『答案』D落笔角度不同

12.『答案』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使顿生悲情;接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自然而生,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

(画面2分,情感2分)

13.『答案』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14.『答案』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15.『答案』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16.『答案』A

17.『答案』D

18.『答案』C

19.『答案』①“招呼”改为“欢迎”;②“打算”改为“计划”;③“恳请”改为“希望”。

20.『答案』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