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商穴 中府穴 尺泽穴 鱼际穴 列缺穴功用.docx
《少商穴 中府穴 尺泽穴 鱼际穴 列缺穴功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少商穴 中府穴 尺泽穴 鱼际穴 列缺穴功用.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少商穴中府穴尺泽穴鱼际穴列缺穴功用
少商穴中府穴尺泽穴鱼际穴列缺穴功用@@
1基本信息
2取穴方法
3主治疾病
4针灸操作
5临床运用
6文献记载1基本信息
大指内侧,指甲角外一分。
三棱针刺之,微出血,可泻诸脏热,不宜灸。
主颌肿喉痹,心下满胀,汗出而寒,手挛指痛,咳逆痰饮,唇干,掌热,战栗,喉鸣。
手太阴肺经腧穴有一侧11穴,左右两侧共22穴:
中府穴、云门穴、天府穴、侠白穴、尺泽穴、孔最穴、列缺穴、经渠穴、太渊穴、鱼际穴、少商穴。
其中9穴分布于上肢掌面桡侧,2穴在前胸上部。
首穴为中府穴,末穴是少商穴。
手太阴肺经主治喉、胸、肺病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流注时辰为清晨三至五点。
即寅时。
2取穴方法
拇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
解剖
有指掌固有动、静脉所形成的动、静脉网;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正中神经的掌侧固有神经的末梢神经网。
3主治疾病
①咽喉肿痛,鼻衄。
②高热,昏迷。
③癫狂。
4针灸操作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不宜灸。
5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肺炎、扁桃体炎、中风、昏迷、精神分裂症等。
三棱针点刺主治重症肺炎所致的高热、惊厥、呼吸急促和中风昏迷;配商阳主治咽喉肿痛。
1、高热:
以毫针或三棱针点刺治疗重症肺炎所致之高热、惊厥、呼吸急促患者,有较快的退热作用。
亦有用三棱针点刺少商、少泽治疗痄腮的,针1~2次即可见热退痛减。
2、上肢麻木:
可用三棱针点刺治疗中风后遗症之上肢或指端麻木,每日一次。
6文献记载
《千金方》:
“少商、大陵主咳、逆。
”
《大成》:
“咽喉肿痛,少商、天突、合谷。
”
《图翼》:
“泻诸脏之热”;“项肿”;“雀目不明”;“中风”
词条标签:
生理人体穴位针灸经脉
中府穴
编辑保护
中府是手太阴肺经穴名,出自《素问·离合真邪论》,又名膺中俞、膺俞、膺中外俞。
是肺经的募穴,手足太阴二经之交会。
目录1名称释义
2取穴方法
3针灸操作
4主治疾病
5文献记载
6临床运用
7临床治疗
8相关信息
展开1名称释义
2取穴方法
2.1解剖
3针灸操作
4主治疾病
5文献记载
5.1出处
5.2穴名
5.3穴位
5.4穴性
6临床运用
7临床治疗
7.1辩证
7.2治疗
8相关信息
8.1肺募穴
8.2肩背痛
8.3肩三针1名称释义
脾肺之气汇聚之处。
2取穴方法
1、两手叉腰立正,锁骨外侧端下缘的三角窝中心是云门穴,由此窝正中垂直往下推一条肋骨(平第一肋间隙)处即是本穴。
2、男性乳头外侧旁开两横指,往上直推三条肋骨处即是本穴(平第一肋间隙)。
3、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穴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1肋间隙处。
2.1解剖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头静脉经过和锁骨上神经中间支、第1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分布;深层有胸前神经内侧支和外侧支、胸肩峰动脉和胸外侧动脉分布。
3针灸操作
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肺脏、引起气胸。
4主治疾病
①咳嗽、气喘、胸满痛等肺部病证。
可兼治脾肺两脏之病,治疗气不足,腹胀,消化不良,水肿等。
②肩背痛。
5文献记载
5.1出处
《素问·离合真邪论》
5.2穴名
【别名】膺中府,膺俞,府中俞。
【穴义】收募三焦腑中的气态物输供手太阴肺经。
【名解】①中府。
中,与外相对,内部也。
府,脏腑也。
中府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来自脏腑。
本穴为肺经首穴,气血物质来自由胸腹包膜包裹的各个脏器,故名中府。
②膺中府、膺俞、府中俞。
膺,胸也。
俞,输送之意。
府,脏腑也。
穴名之意皆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来源于胸腹内部。
③肺募。
肺经经脉的气血物质由本穴募集并传输肺经。
5.3穴位
【定位】胸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1肋间隙处。
简易取穴法:
云门直下1寸处是穴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肱二头肌短头和喙肱肌;穴区浅层有头静脉和锁骨上神经中间支与第1肋间神经外侧皮支,深层有胸前神经内侧支、外侧支和胸肩峰动脉与胸外侧动脉搏分布。
5.4穴性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气态物,以肺气和脾气为主,分布为少气多血,即是气压低、温度高。
【运行规律】体内的温热水湿气态物由三焦腑系统跃迁到体表系统的皮部层次。
【功能作用】以水湿气态物的形式由三焦腑系统向体表系统输送高温能量、体液及各种营养物质;通过向外输送物质能量的形式来调节改变三焦腑系统和体表系统的温、压状况。
【治法】肺虚肺寒肺湿则多灸或久留针补之;肺实肺热肺燥则急泻之或用水针,莫灸。
6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等。
配肺俞主治外感和内伤咳嗽;配复溜主治肺阴虚之干咳、肺痨等。
【备注】肺之募穴
7临床治疗
7.1辩证
【功能】肃降肺气,和胃利水,止咳平喘,清泻肺热,健脾补气。
【主治】咳嗽,气喘,肺胀满,胸痛,肩背痛。
呼吸系统疾病:
支气管炎,肺炎,哮喘,肺结核,支气管扩张。
肺结核、肺与支气管疾患,常可在此穴出现压痛,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配穴举例】配意舍治胸满噎(《百症赋》);配阳交治喉痹;配定喘、内关治哮喘;配少冲治心痛、胸痛(《针灸资生经》);配间使、合谷治面肿、腹肿(《千金要方》)。
配肺俞,为俞募穴配穴法,有疏风解表,宣肺止咳的作用,主治外感咳嗽。
配复溜,有生津润燥的作用,主治肺燥热咳嗽。
配意舍,有降气宽胸的作用,主治胸满。
7.2治疗
【操作】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本穴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肺脏
【文献摘要】
《甲乙经》:
手足太阴之会。
《千金方》:
中府、阳交,主喉痹,胃满塞,寒热。
《千金翼》:
身体烦热针中府,又灸绝骨五十壮。
【现代研究】近代有报道,中府配肺俞、百劳、膏肓俞针灸并用治肺痨有效。
承淡安报告,患肺病时中府穴出现压痛反应。
实验表明针刺中府可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改善肺通气量,缓解哮喘症状,并有增加肝血流量、改善肝血液循环的作用。
1
8相关信息
8.1肺募穴
中府穴何以是肺之募穴?
肺经经脉的起始点何以在前胸上部而不在其它之处?
这是因为,其一,肺所主的物质为人体中比重最小的气态物,气态物在人体系统中通过运动后它总是向人体系统重力场中的最高位置聚集;其二,从不同的系统角度考察,人体中有多个不同系统层次的重力场对人体中的气态物起着制约作用,有局部的三焦腑重力场,有整体的脊骨重力场,而除人体系统自身的重力场之外还有地球重力场。
在以二肾为重力场坐标中心的三焦腑重力场中,离肾最远的胸上外部为最高,在以脊骨中心为人体整体重力场坐标中心的脊骨重力场中,离脊骨最远的胸上外部也是最高,而从地球重力场来看,人体无论是平趟还是直立,胸上外部都是处于三焦腑系统的高位之处。
由于上述的原因,胸上外部的中府穴就成了在人体系统及地球系统两个重力场合作用下的最高位置,因此三焦腑中的气态物在中府穴处聚集并向肺经传输,中府穴也就成为了肺经募穴。
④手足太阴之会。
中府穴为手足太阴之会,非指本穴的气血物质由手太阴和足太阴二经物质交会而成,而是指本穴的气血物质同时具有此二经气血物质的特性,以“手足太阴”名之是为了和其它的交会穴统一说法。
(中府穴的气血物质来源于三焦腑中各个脏器的气化之气,它不光包括肺的气化之气,也包括心的气化之气、脾的气化之气和肾的气化之气。
由于肺的气化之气比重最小,因此在三焦腑包膜的最高位置处所聚集的肺之气最多。
由于脾脏的燥热之故,脾脏气化的气态物中比重较小的部分它也在三焦腑包膜的最高位置处聚集并占有一定的比例。
因此,中府穴中的气血物质分布是肺气最多,脾气其次,其它脏器的气化之气很少,肾的气化之气最少,它主要体现了肺与脾二脏的气血特性,故称手足太阴之会
8.2肩背痛
肩背部筋脉、肌肉作痛。
出《素问·脏气法时论》。
因风湿或湿热相搏,痰饮流注,脏腑气血亏损等因所致。
《张氏医通·肩背痛》:
“肩背痛,不可回顾,此手太阳气郁不行也,以风药散之,通气防风汤;若面白脱色;短气者勿服,宜逍遥散加人参;火郁热盛,东垣升阳散火汤;形气虚甚,十全大补汤;肩背痛,脊强,腰似折,项似拔,此足太阳经气不行也,羌活胜湿汤。
”因湿热相搏,肩背沉重而痛者,宜当归拈痛汤;因痰饮流注者;宜导痰汤;病后,房劳后、经行后肩背痛见虚象者,以调补为主。
参见外感肩背痛、内伤肩背痛条。
8.3肩三针
分布在肩关节周围的肩髃、肩前、肩后三个穴位的合称。
肩髃:
见该条。
肩前:
在腋前皱襞头上1寸。
肩后:
在腋后皱臂头上1.5寸。
主治肩痛不举,上肢瘫痪或麻痹等。
各刺1-1.5寸。
词条标签:
生理人体穴位针灸经脉
尺泽穴
编辑保护
尺泽穴Chǐzé(LU5),出《灵枢·本输》。
别名鬼受、鬼堂。
属手太阴肺经的合(水)穴。
人体尺泽穴位于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尺,“尸”(人)与“乙”(曲肘之形象)的合字,指前臂部。
泽,浅水低凹处。
因其位置特点而名。
《黄帝内经·明堂》杨上善注:
“泽,谓陂泽水钟处也。
尺,谓从此向口有尺也。
尺之中脉注此处,留动而下,与水义同,故名尺泽。
”主治疾病为:
喉咙疼痛、感冒、肘部疼痛、手臂疼痛、心悸等。
该穴为人体手太阴肺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
目录1基本信息
2临床应用
3相关经验
4主治疾病
5现代研究
6文献资料1基本信息
2临床应用
3相关经验
4主治疾病
5现代研究
6文献资料1基本信息
解剖:
在肘关节,当肘二头肌腱之外方,肱桡肌起始部;有桡侧返动、静脉分支及头静脉;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直下为桡神经。
取穴方法:
取此穴位时应让患者采用正坐、仰掌并微曲肘的取穴姿势,尺泽穴位于人体的手臂肘部,取穴时先将手臂上举,在手臂内侧中央处有粗腱,腱的外侧外即是此穴(或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桡侧凹陷处)。
该穴上方3-4厘米处用手强压会感到疼痛处,就是“上尺泽”。
穴义:
肺经浊降的阴液在此汇聚而成小泽。
名解:
尺泽。
尺,小也。
泽,池也。
尺泽名意指侠白穴浊降之雨在地部形成的小泽。
何以侠白穴降地之雨在地部只形成小泽而非大泽。
这是因为人体的不同经脉分属不同的方位、不同的区域。
肺应秋,属西方,为经过长夏之后的时序,土地干燥(脾部肌肉要比其它经脉所属区域的干燥),侠白穴天部的雨降大部分为脾土吸收,故而在地部只能形成小泽。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量少,性温热(即是血液)。
运行规律:
气血物质的运行分二个方面,一是汇合本穴的经水循肺经下行孔最穴,二是穴内的经水不断气化并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
汇聚肺经阴液并循肺经的地部渠道运行。
2临床应用
1)治咳嗽,气喘:
尺泽,列缺、肺俞。
2)治急性咽喉肿痛∶独取尺泽,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3)治肘臂挛痛、肘关节屈伸不利∶尺泽,合谷。
4)治急性吐泻、中暑∶尺泽,委中。
用手按摩尺泽穴可有效泄除肺热。
3相关经验
部位:
取穴法有三种。
1、屈肘拱手,在大肠经曲池穴1寸横纹端。
2、屈肘仰掌,在肘窝横纹中央,大筋(肱二头肌腱)外侧凹陷中。
3、伸臂使肘窝静脉暴露,用于三棱针放血。
穴释:
尺,从此处至寸口一尺;"泽”湖泽。
针灸:
直刺1-1.5寸;灸5-10分钟
功能:
调理肺气,清热和中。
主治:
胸胁胀满,咳嗽,哮喘,咯血,鼻衄,咽喉肿痛,腹痛,吐泻,小儿惊风,上肢瘫痪,肘臂挛痛等。
按语:
尺泽系肺经之合穴。
上述三种取穴法,其治疗作用有别。
第一种取穴常配肩髃、列缺、三间治疗上肢瘫痪和肘臂痛。
第二种取穴,常配膻中、定喘治疗胸满、哮喘。
第三种取穴,属点刺放血,常配少商、合谷治疗咽喉肿痛。
配委中穴治疗急性腹痛,吐泻等。
尺泽之妙,妙在为太阴手脉之合穴,妙在为血郄之侧
一,太阴手脉(肺主气)开通太阳足脉,有麻附辛之妙,但凡痛症开为首;
二,合穴,其穴性本身及补井当补合,有井、合共用之妙;
三,血郄之侧,兼俱活血之妙,治风先治血;
4主治疾病
功效:
清宣肺气,泻火降逆。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灸之补之(灸胜补),热则凉药水针或泻针出气。
主治:
古代记述:
咳嗽、喘息、气逆、咯血、善呕、胸胁满痛、肺痨、心痛、心烦、癃闭、胃痛、腹胀、绞肠痧痛、便秘、鼻衄、喉痹、舌干、振寒、瘛疭、潮热消渴、癫疾、痿疟、腰痛、肩脊痛、风痹、手臂不能上肩,肘臂挛痛。
现代报道:
感冒、咽喉肿痛、扁桃体炎、喉炎、咽炎、支气管炎、百日咳、肺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丹毒、胎位不正、麻疹、高血压、肺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急性胃肠炎、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
操作:
直刺0.5-0.8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针感酸麻胀向前臂桡侧及拇指放散。
注意事项:
不宜疤痕灸,以免影响关节活动。
针刺时掌握肘弯深度,太深可刺过穴下陷脉,导致出血,邪气内陷而气结于内,造成手臂不能屈伸。
故直刺深度不宜超过1寸。
配伍:
配合谷穴,有行气活络,祛瘀止痛的作用,主治肘臂挛痛,肘关节屈伸不利。
配肺俞穴,有降气止咳平喘的作用,主治咳嗽,气喘。
配委中穴,有清热化湿的作用,主治吐泻。
配太渊穴,经渠治咳嗽,气喘;
配孔最穴治咳血,潮热;
配曲池穴治肘臂挛痛。
方例:
呕吐:
尺泽、大陵。
癫疾:
尺泽、然谷。
风痹手臂不举:
肩贞、尺泽。
百日咳:
尺泽、合谷。
鼻衄:
尺泽、太冲。
5现代研究
1、观察发现针刺尺泽穴,有降血压的作用。
2、实验观察,针刺尺泽对结肠蠕动有调整作用,可使正常人阑尾运动增强,排空时间缩短。
3、“合主逆气而泻”,临床证明尺泽处浅表静脉放血,对治疗呕吐、泄泻有确定疗效。
4、尺泽治疗热带嗜酸性白细胞增多症,可使嗜酸性白细胞减少。
5、尺泽处放血治疗臂丛神经痛及桡神经痛。
每3天放血1次,每次出血5-10毫升,5次后见效。
此法还用于红细胞增多症,肺水肿,高血压危象。
6文献资料
《灵枢·本输》:
“肘中之动脉也”;《针灸甲乙经》:
“在肘中,约〔纹〕上动脉。
”
《素问·刺禁论》王冰注:
“屈折之中”;《外台秘要》:
“在臂屈横纹中两筋骨罅陷者宛宛中”;
《医学入门》:
“肘横纹中大筋外”;
《循经考穴编》:
“曲手如弓,方可下针。
”
《千金方》:
主呕泻上下出,两胁下痛。
《铜人》:
治风痹肘挛,手臂不得举,喉痹上气,舌干,咳嗽唾浊,四肢暴肿,臂寒短气。
《灵光赋》:
吐血定喘补尺泽。
“尺泽者,水也。
在肘中约纹上动脉,手太阴脉之所入也,为合。
刺入三分,灸五壮。
”
“振寒瘛疭,手不伸,咳嗽唾浊,气鬲善呕,鼓颔不得汗,烦满,因为◇衄,尺泽主之,左窒刺右,右窒刺左。
”
“心膨膨痛,少气不足以息,尺泽主之”
“咳逆上气,舌干胁痛,心烦肩寒,少气不足以息,腹胀喘,尺泽主之。
”
“心痛,卒咳逆,尺泽主之,出血则已。
”
“手臂不得上头,尺泽主之。
”
“肘痛,尺泽主之。
”
“喉痹……尺泽悉主之。
”
词条标签:
生理人体穴位针灸经脉
鱼际穴
编辑保护
鱼际穴,穴位名,出自《灵枢·本输》,穴属手太阴肺经,位居肢体末端,脉气细小,故名。
目录1名词解释
2基本信息
3穴位解析
4穴位配伍
5文献记载
6临床运用
展开1名词解释
2基本信息
3穴位解析
4穴位配伍
5文献记载
6临床运用
6.1辩证
6.2治疗1名词解释
【释名】少,小;商,五音(宫、商、角、徵、羽)之一。
【别名】鬼信。
【穴义】肺经体表经脉的地部经水由本穴经内部通道回归肺脏。
【名解】1)少商。
少,与大相对,小也,阴也,指穴内气血物质虚少且属阴。
商,古指漏刻,计时之器,滴水漏下之计时漏刻也。
少商名意指本穴的气血流注方式为漏滴而下。
本穴物质为鱼际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经过上部诸穴的分流散失,因而在少商穴的经水更为稀少,流注方式就如漏刻滴下。
少商穴在拇指之端,其滴下的位置是从地之上部漏落到地之下部,即由体表经脉流向体内经脉。
2)鬼信。
鬼,与神相对,指地部或阴类之物。
信,信用。
鬼信名意指本穴流注的地部经水遵守其规律而运行。
因本穴为地之天部与地之地部的连通之所,肺经体表经水的运行为漏滴般滴向肺经体内经脉,有如计时之器的漏刻般遵守其运行规律,故名鬼信。
3)肺经井穴。
井,地之孔也。
因本穴的流注是从地之天部流向地之地部并从孔穴通道而流,故为肺经井穴。
4)本穴属木。
属木,指本穴物质表现出的五行属性。
本穴气血物质的流注方式是经水从地之天部流向地之地部,而温热水湿之气则从地之地部向天部蒸发,此向外蒸发的温热水湿之气因其水湿含量较大只能上行于天之下部,只表现出木的生发特性,并不表现出火的炎上特性,故其属木。
2基本信息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天部之气,经水量极少,经气量较多。
【运行规律】经水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经气则由地之地部外出天部。
【功能作用】将肺经体表经水导入体内,排泄体内肺经之气。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穴区内有桡神经浅支、指掌侧固有神经背支(属正中神经)和拇主要动脉分布。
【定位】
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解剖】
有拇短展肌和拇指对掌肌;血管当拇指静脉回流支;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
【主治】
①咽干,咽喉肿痛,失音。
②咳嗽,咳血。
③小儿疳积。
【操作】
直刺0.2~0.5寸,禁灸。
3穴位解析
手太阴肺经荥穴,五行属火
主酒病,虚热舌黄,身热头痛,恶风寒,伤寒汗不出,胸背痛不止,肘挛肢满,喉干,呕血,心痹,悲恐,乳痈。
胃气下溜,五脏气乱,皆在于肺者,取鱼际,足少阴俞。
4穴位配伍
配天突、合谷治咽喉肿痛(《针灸大成》);配劳宫治呕吐,配大陵治咳逆气喘(<千金要方>).配翳风治痄腮(<针灸学>).
配中冲、关冲,有醒脑开窍,泄热启闭的作用,主治中风昏迷。
配合谷,有清热利咽的作用,主治咽喉肿痛。
配大敦,有镇心涤痰,泻肝清热的作用,主治狂证。
5文献记载
《千金方》:
主耳前痛。
《铜人》:
忽腮颔肿大如升,喉中闭塞。
《图翼》:
泄诸脏之热,项肿,雀目不明,中风。
6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肺炎、扁桃体炎、咽炎、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等。
配合谷主治肺热所致的咳嗽、咽喉肿痛、失音;配孔最、天突等主治哮喘发作期;单针鱼际穴对口干舌燥者有良好的作用;治小儿疳积可用割治法。
6.1辩证
【功能】泻热开窍,回阳救逆,利咽镇痉。
【主治】咽喉肿痛,咳嗽,鼻衄,中风昏迷,中暑,呕吐,癫狂,高热,小儿惊风。
呼吸系统疾病:
扁桃体炎,腮腺炎,感冒发烧,支气管炎,肺炎,咯血;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
休克,精神分裂症,癔病,失眠;
消化系统疾病:
食道狭窄,黄疸;
五官科系统疾病:
齿龈出血,舌下肿瘤,口颊炎;
其它:
脑溢血,盗汗,小儿惊风,手指挛痛。
【配穴举例】配天突、合谷治咽喉肿痛(《针灸大成》);配劳宫治呕吐,配大陵治咳逆气喘(<千金要方>).配翳风治痄腮(<针灸学>).
配中冲、关冲,有醒脑开窍,泄热启闭的作用,主治中风昏迷。
配合谷,有清热利咽的作用,主治咽喉肿痛。
配大敦,有镇心涤痰,泻肝清热的作用,主治狂证。
6.2治疗
【操作】直刺0.1寸,或向腕平刺0.2~0.3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文献摘要】
《千金方》:
主耳前痛。
《铜人》:
忽腮颔肿大如升,喉中闭塞。
《图翼》:
泄诸脏之热,项肿,雀目不明,中风。
【现代研究】有实验表明,针少商等穴有助于因CO中毒而昏迷的病人苏醒,使血中CO性血红蛋白解离。
其针刺组针前血中CO含量为53.8%,针后15分钟即降至25.5%,而对照组则由原来的45%降至30%,二者差异显著。
实验动物苏醒之时间:
针刺组4.4分钟,而对照组为11分钟。
词条标签:
生理人体穴位针灸经脉
列缺穴
编辑保护
列缺穴在前臂部,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处。
它属于手太阴肺经穴位。
在该穴处按摩,除能治疗腕臂部病变外,还有助于治疗头部、项背部病证,故有“头项寻列缺”的歌诀流传。
目录1基本信息
2取穴方法
3临床应用
展开1基本信息
2取穴方法
3临床应用
3.1取穴方法
3.2按摩方法
3.3养生作用
3.4说明1基本信息
主治症状:
列缺穴的主治症状为:
指压列缺穴,可以使手动脉及血液流动,对于治疗骨折、伤痕等后遗症非常有效。
该穴为人体手太阴肺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
取穴方法:
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乎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解剖:
在肱桡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桡侧腕长伸肌腱内侧;有头静脉,桡动、静脉分支;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的混合支。
主治疾病:
伤风,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牙痛。
人体穴位配伍:
配合谷穴治伤风头痛项强;配肺俞穴治咳嗽气喘。
刺灸法:
向上斜刺0.3~0.5寸。
附注:
手太阴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任脉。
列缺穴,络穴,手太阴手阳明任脉之会。
别名:
童玄,腕劳。
穴义:
肺经经水在此溃缺破散,溢流四方。
名解⑴列缺。
列,裂也,破也。
缺,少也。
列缺名意指肺经经水在此破缺溃散并溢流四方,本穴物质为孔最穴下行而来的地部经水,因其位处桡骨茎突上方,下行的经水被突出的桡骨(巨石)所挡,经水在此向外溢流破散,故名列缺。
⑵童玄。
童,少儿也,与老人相对,少为阴,老为阳,此处代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水液。
玄,带赤的黑色也,即暗红色。
赤为火之色,为热,意指穴内气血特点有温热之性,黑为肾之色,表示穴内气血为水液。
童玄之名所指乃穴内气血为温性水液,即是受热后变成的红色液体——血。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即血),性温热。
运行规律:
本穴的气血走向有三支。
第一支经水流向任脉,第二支经水流向大肠经,第三支经水循肺经主干道而下行于经渠穴(当肺经经水量大并超过上述渠道的分流作用时,肺经经水则循脾部溢流)。
功能作用:
将肺经经水分穴流于任脉、大肠经。
治法:
任脉不通则向内直刺多提插捻转,表里不通则横向外刺,本经受阻则循经而通。
寒则补之,热则泻之,皆无灸,灸亦无功。
2取穴方法
寻找方法:
取此穴位时患者应正坐或仰卧,微曲肘,侧腕掌心相对,列缺穴位于手腕内侧(大拇指侧下),能感觉到脉搏跳动之处。
(或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
3临床应用
3.1取穴方法
⑴握拳,掌心向内,手腕微微向下垂,腕后桡侧可见一高骨突起,此即桡骨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