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行程问题多次相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02535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11.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行程问题多次相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解析行程问题多次相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解析行程问题多次相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解析行程问题多次相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解析行程问题多次相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析行程问题多次相遇.docx

《解析行程问题多次相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行程问题多次相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解析行程问题多次相遇.docx

解析行程问题多次相遇

解析行程问题—“屡次相遇〞

行程问题是行测数学运算中必考题型。

同时也是相对较难解决的一种题型。

而路程=速度×时间是行程问题中最根本公式。

这个根本公式中暗含着的正反比关系也是考生在复习过程中需要重点注意的地方。

正因如此,比例思想是我们解决行程问题的常用方法。

其次,数形结合也是不可或缺的工具。

即对于行程问题,最主要的是根据题干信息画出行程图,理清路程、速度、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而解题。

行程问题实际上还包含很多小的模块,比方:

简单的相遇和追及、屡次相遇问题、流水行船、时钟问题、牛吃草问题等等。

在此,中公教育专家宋丽娜将对于比拟难以掌握的屡次相遇问题详细的阐述下其中蕴含的原理、公式及考题。

(1)最根本的屡次相遇问题是指两人同时从不同的地点同时相向而行,在第一次相遇后没停,继续向前走到打对方终点后返回再次相遇,如此循环往返的过程是屡次相遇问题。

根本模型如下:

从出发开场到

等等依次类推到第n次相遇。

在此运动过程中,根本规律如下:

(1)从出发开场,到第n次相遇:

每一次相遇会比前一次夺走2个全程;即:

路程和具有的特点是1:

2:

2:

2:

……,含义是第一次走1个全程,第二次开场都增加2个全程;

(2)由于二者在运动过程中,速度和是不变的,故每次相遇所用时间和路程和成正比,假设设第一次相遇的时间为t,那么第一次到第二次所用时间为2t,依次类推,每次相遇所用的时间关系也为1:

2;2:

2……,含义是第一次相遇用时间t,第二次开场相遇时间都会增加2t的时间;

(3)各自所走路程也满足这个关系。

设第一次相遇甲走路程为S0,那么从第二次相遇开场甲走的路程会增加2S0,即关系式仍为1:

2:

2:

2……。

例题1:

甲从A地、乙从B地同时以均匀的速度相向而行,第一次相遇离A地6千米,继续前进,到达对方起点后立即返回,在离B地3千米处第二次相遇,那么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A.10B.12C.18D.15

【答案】D。

解析:

直线屡次相遇问题。

第一次相遇时,两人走的总路程为A、B之间的路程,即1个AB全程。

第二次相遇时,甲、乙两人共走了3个全程,即两人分别走了第一次相遇时各自所走路程的3倍。

故第一次相遇甲走了6千米,第二次相遇时甲共走过了6×3=18千米,此时甲距离B地3千米,所以两地相距18-3=15千米。

例题2.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乙的速度是甲的2/3,两人相遇后继续前进,甲到达B地,乙到达A地立即返回。

两人第二次相遇的地点距离第一次相遇的地点3000米,求A,B两地的距离是()米。

A.6000B.6500C.7000D.7500

【答案】D。

解析:

甲、乙速度比为3∶2,设全程长度为5份。

第一次相遇甲、乙共走一个全程,乙走了2份(距离B地2份);从第一次相遇到第二次相遇甲、乙共走两个全程,乙走了4份。

因此第二次相遇时乙共走了6份,相当于到达甲地后又往回走了1份路程(距离B地4份)。

两次相遇地点相隔2份,总路程为3000÷2×5=7500米。

(2)假设甲乙二人同时从一样地点出发,乙比甲块,乙到终点后返回与甲第一相遇,然后继续走第二次相遇,如此反复的运动过程,具有什么规律呢?

其实,无非就是第一相遇二者走的路程和变为了2个全程而已,之后和最根本的屡次相遇问题没有变化。

只是上述所有的比例关系变为2:

2:

2:

2:

……而已。

例题3:

A、B两地相距540千米,甲乙两车往返于A、B两地,都是到达一地后离地返回,乙车较甲车块。

设两辆车同时同A第出发第一次和第二次相遇都在途中P点,那么到两辆车第三次相遇为止,乙车共走了多少千米?

【答案】2160千米。

解析:

第一次相遇甲乙共走了2个全程,从出发到第二次相遇,甲乙共走了4个全程,乙块,相遇在P点,且从第一次相遇到第二次相遇,乙走的路程与第一次相遇走的路程一样。

又从第一次相遇到第二次相遇乙从P点又回到P点,那么设全程为3分,第一次相遇甲走了2份,乙走了4份。

到第二次相遇,乙又走了4份,到第三次相遇,乙又夺走4份。

4份路程共(540÷3)×4=720千米,到第三次相遇走了720×3=2160千米。

上述两种屡次相遇模型是常考点。

只要区分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就可快速解决屡次相遇问题。

深度剖析“屡次相遇问题〞解题技巧

教育中国-中国网edu.china..  时间:

2012-09-1216:

05  责任编辑:

随着近几年公务员考试“高烧不退〞的现象持续升温,国考试题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行程问题做为一种每年必考的题型,在试题的创新性上有很大的出题空间。

综观几年的真题,常规题型虽是每年考试的“主力〞,但更加复杂的“屡次相遇〞问题已在这两年里初试锋芒。

笔者通过归纳总结,对屡次相遇问题可能在今后考试中出现的几种模型一一向大家进展展示,希望对备考的广阔考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屡次相遇〞问题有直线型和环型两种模型。

相对来讲,直线型出题的模型更加复杂。

环型只是单纯的周期问题。

现在我们分开一一进展讲解。

首先,来看直线型屡次相遇问题。

一、直线型

直线型屡次相遇问题宏观上分“两岸型〞和“单岸型〞两种。

“两岸型〞是指甲、乙两人从路的两端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单岸型〞是指甲、乙两人从路的一端同时出发同向而行。

现在分开向大家一一介绍:

〔一〕两岸型

     两岸型甲、乙两人相遇分两种情况,可以是迎面碰头相遇,也可以是反面追及相遇。

题干如果没有明确说明是哪种相遇,考生对两种情况均应做出思考。

1、迎面碰头相遇:

如下列图,甲、乙两人从A、B两地同时相向而行,第一次迎面相遇在a处,〔为清楚表示两人走的路程,将两人的路线分开画出〕那么共走了1个全程,到达对岸b后两人转向第二次迎面相遇在c处,共走了3个全程,那么从第一次相遇到第二次相遇走过的路程是第一次相遇的2倍。

之后的每次相遇都多走了2个全程。

所以第三次相遇共走了5个全程,依次类推得出:

第n次相遇两人走的路程和为〔2n-1〕S,S为全程。

而第二次相遇多走的路程是第一次相遇的2倍,分开看每个人都是2倍关系,经常可以用这个2倍关系解题。

即对于甲和乙而言从a到c走过的路程是从起点到a的2倍。

                   相遇次数     全程个数    再走全程数

                       1            1           1

                       2            3           2

                       3            5           2

                       4            7           2

                       …            …          …

                       n           2n-1         2

2、反面追及相遇

与迎面相遇类似,反面相遇同样是甲、乙两人从A、B两地同时出发,如下列图,此时可假设全程为4份,甲1分钟走1份,乙1分钟走5份。

那么第一次反面追及相遇在a处,再经过1分钟,两人在b处迎面相遇,到第3分钟,甲走3份,乙走15份,两人在c处相遇。

我们可以观察,第一次反面相遇时,两人的路程差是1个全程,第二次反面相遇时,两人的路程差为3个全程。

同样第二次相遇多走的路程是第一次相遇的2倍,单看每个人多走的路程也是第一次的2倍。

依次类推,得:

第n次反面追及相遇两人的路程差为〔2n-1〕S。

〔二〕单岸型

     单岸型是两人同时从一端出发,与两岸型相似,单岸型也有迎面碰头相遇和反面追及相遇两种情况。

1、迎面碰头相遇:

    如下列图,假设甲、乙两人同时从A端出发,假设全程为3份,甲每分钟走2份,乙每分钟走4份,那么甲乙第一次迎面相遇在a处,此时甲走了2份,乙走了4份,再过1分钟,甲共走了4份,乙共走了8份,在b处迎面相遇,那么第二次相遇多走的跟第一次相遇一样,依次类推,可得出:

当第n次碰头相遇时,两人的路程和为2ns。

2、反面追及相遇

    与迎面相遇相似,假设全程为3份,甲每分钟走1份,乙每分钟走7份,那么第一次反面相遇在a处,2分钟后甲走了2份,乙走了14份,两人在b处相遇。

第一次相遇,两人走的路程差为2S,第二次相遇两人走的路程差为4S,依次类推,可以得出:

当第n次追及相遇时,两人的路程差为2ns。

“直线型〞总结〔熟记〕

      ①两岸型:

               第n次迎面碰头相遇,两人的路程和是〔2n-1〕S。

               第n次反面追及相遇,两人的路程差是〔2n-1〕S。

      ②单岸型:

               第n次迎面碰头相遇,两人的路程和为2ns。

               第n次反面追及相遇,两人的路程差为2ns。

下面列出几种今后可能会考到的直线型屡次相遇问题常见的模型:

{模型一}:

根据2倍关系求AB两地的距离。

【例1】甲、乙两人在A、B两地间往返散步,甲从A,乙从B同时出发,第一次相遇点距B

 60米,当乙从A处返回时走了10米第二次与甲相遇。

A、B相距多少米?

        A、150           B、170            C、180            D、200

【答案及解析】B。

如下列图,第一次相遇在a处,第二次相遇在b处,aB的距离为60,Ab的距离为10。

以乙为研究对象,根据2倍关系,乙从a到A,再到b共走了第一次相遇的2倍,即为60×2=120米,Ab为10,那么Aa的距离为120-10=110米,那么AB距离为110+60=170米。

 

{模型二}:

告诉两人的速度和给定时间,求相遇次数。

【例2】甲、乙两人在长30米的泳池游泳,甲每分钟游37.5米,乙每分钟游52.5米。

 两人同时分别从泳池的两端出发,触壁后原路返回,如是往返。

如果不计转向的时间,那么

 从出发开场计算的1分50秒两人共相遇多少次?

        A、2             B、3            C、4               D、5

【答案及解析】B。

题目没说是迎面还是反面,所以两种相遇的次数都应该计算。

分开讨论,如是是迎面相遇,那么走的全程的个数为

个,根据迎面相遇n次,走的全程为2n-1=5,求得n=3;如果是反面相遇,那么走的全程数为

,故在1分50秒,不能反面相遇。

所以共相遇3次。

{模型三}:

告诉两人的速度和任意两次迎面相遇的距离,求AB两地的距离。

【例3】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在A、B间不断往返行驶。

甲车每小时行

 2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0千米,两车第10次与第18次迎面相遇的地点相距60千米,

 那么A、B相距多少千米?

        A、95             B、100          C、105              D、110

【答案及解析】C。

走一样时间,甲乙走的路程比为20:

50=2:

5。

将全程看成7份,那么第一次相遇走1个全程时,甲走2份,乙走5份。

以甲为研究对象〔也可以以乙〕,第10次迎面相遇走的全程数为2×10-1=19个,甲走1个全程走2份,那么走19个全程可走19×2=38份。

7份是一个全程,那么38份共有38÷7=5…3份〔当商是偶数时从甲的一端数,0也是偶数;当商是奇数时从乙的一端数,比方第1个全程在乙的一端,第2个全程在甲的一端〕从乙端数3份。

同理当第18次相遇,甲走的份数为〔2×18-1〕×2=70份。

共有70÷7=10个全程,10为偶数在甲的端点。

如下列图:

 

那么第10次相遇与第18次相遇共有4份为60千米,所以AB长为

千米。

♦点评:

对于给定任意两次的距离,主要是根据速度转化为全程的份数,找一个为研究对象,看在相遇次数走的全程数,从而转化为份数,然后根据一个全程的份数,将研究对象走的总份数去掉全程的个数看剩余的份数,注意由全程的个数决定剩余的份数从哪一端数。

【例4】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在A、B间不断往返行驶。

甲车每小时行

 4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36千米,两车第2次与第3次迎面相遇的地点相距40千米,

 那么A、B相距多少千米?

        A、90             B、180           C、270             D、110

【答案及解析】A。

法一:

同上题。

一样时间,甲、乙路程比为45:

36=5:

4,那么将全程分成9份。

那么一个全程时甲走5份,乙走4份。

以甲为研究对象,第2次相遇,走的全程数为2×2-1=3个,那么甲走的份数为3×5=15份,一个全程为9份,那么第2次相遇甲走的份数转化为全程的个数为15÷9=1…6份,那么从乙端数6份。

第3次相遇走的份数为〔2×3-1〕×5=25份,转化为全程的个数为25÷9=2…7,那么从甲端数7份。

如下列图:

由图第2次和第3次相遇之间共有4份为40千米,那么AB相距

=90千米。

法二:

在此引入“沙漏模型〞。

利用沙漏模型解题的前提是题干中两人的速度。

将速度转化为一样路程的条件下两人的时间比,那么以时间为刻度,画出两人到达对岸的路线图,两人走的路线图相交的点即为两人相遇的地点。

s-t图中的路线因像古代记时间的沙漏故称为“沙漏模型〞。

此题中,甲、乙走到端点用的时间比为36:

45=4:

5。

如下列图:

    根据路线图看出甲乙第2次相遇和第3次相遇的交点E和O,根据三角形相似,可得CE:

EG=3:

6=1:

2,那么求得第2次相遇距A地的比例为S/3,同理DO:

ON=7:

2,那么第3次相遇距A地的比例为7S/9,那么两次相遇比例为

为40千米,那么S=90千米。

♦点评:

考生如果能掌握“沙漏〞模型,那么会直观快速的提高解题速度。

用交点判断是迎面相遇还是反面相遇的技巧:

看相交的两条线是由同一岸引出还是两岸,同一岸那么说明是反面相遇,不同岸那么说明是迎面相遇。

    用时注意:

一般题干预及到的相遇次数较少时可画,相遇次数太多,那么会花费大量时间,不利于提高速度;画时的单位刻度要看时间比,如果时间比中的数据较大可把刻度画大。

{模型四}:

告诉两人的速度,相遇次数较少时,利用s-t图形成“沙漏〞模型速解。

【例5】A、B两地相距950米。

甲、乙两人同时由A地出发往返锻炼半小时。

甲步行,每

 分钟走40米;乙跑步,每分钟行150米。

那么甲、乙二人第几次迎面相遇时距B地最近。

        A、1             B、2              C、3               D、4

【答案及解析】B。

利用“沙漏模型〞。

甲乙走到端点用的时间比为150:

40=15:

4,半小时两人共走的全程数为

个。

对于单岸型,相遇6个全程,那么是迎面第三次相遇〔由前边公式推出〕画出s-t图:

    观察上图可知,可第3次迎面相遇的过程中,甲乙有一次反面相遇〔交点由同一点引出〕。

而在三次迎面相遇中第2次相遇离B地最近,并且可根据三角形相似求出离B地的距离。

【例6】河道赛道长120米,水流速度为2米/秒,甲船静水速度为6米/秒,乙船静水速度

 为4米/秒。

比赛进展两次往返,甲、乙同时从起点出发,先顺水航行,问多少秒后甲、

 乙船第二次迎面相遇?

        A、48            B、50             C、52             D、54

【答案及解析】C。

由题知,得出如下关系:

 

顺流

逆流

8〔15〕

4〔30〕

6〔20〕

2〔60〕

             注:

〔〕中为走完全程的时间。

假设A到B是顺流,由上表可知甲、乙两人第2次迎面相遇共有4个全程。

由于甲的速度快,那么第2次相遇前甲已走了2个全程。

共15+30=45秒。

当第45秒时乙走了一个顺流全程20秒和25秒的逆流,走的路程为25×2=50米,那么在剩余的70米,甲乙分别以顺流和逆流相遇时间为t,那么有70=〔8+2〕×t,求得t=7秒,那么共用时间45+7=52秒。

此题同样可用“沙漏模型〞解决。

根据上表中的速度关系,可得出一个全程时的时间关系如下:

 

顺流

逆流

3

6

4

12

根据时间的关系,得出s-t图像,如下:

    观察上图,可看出第二次迎面相遇在P点,以甲为研究对象计算时间,此时甲走了一个顺流,一个逆流,另外EP段为顺流,根据三角形相似可求出走EP用的时间EP:

PN=EF:

MN=7:

8,由上表,求出走EP用的时间为

,那么甲共走的时间为15+30+7=52。

二、环型

环型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甲、乙两人同地同时反向迎面相遇〔不可能反面相遇〕,一种是甲、乙两人同地同时同向反面追及相遇〔不可能迎面相遇〕。

分开讨论如下:

〔一〕甲、乙两人从A地同时反向出发:

如下列图,一个周长分成4份,假设甲是顺时针每分钟走1份到B,乙是逆时针每分钟走3份到B,那么第一次相遇两人走了1个周长,那么再过1分仲,甲再走1份到C,同样乙走3份也到C,那么第二次相遇共走了2个周长,依次类推,可得出:

第n次迎面相遇共走了n圈。

〔二〕甲、乙两人从A地同时同向出发:

如下列图,全程分成4份。

假设甲、乙两人都是顺时针同时出发,甲每分钟走1份,乙每分钟走5份,那么1分钟后两人在B处第一次反面追及相遇,两人走的路程差为1个周长。

再过1分钟后,甲到C处,乙也到C处,两人第二次反面追及相遇,多走的路程差同样为一个周长,依次类推,可以得出:

第n次反面追及相遇,路程差为n圈。

环型屡次相遇问题相比照拟简单,当甲、乙不在同一地点出发时相对具有难度。

比方在直径两端出发。

考生可通过下面的例题把握。

【例1】老和老王两个人在周长为400米的圆形池塘边散步。

老每分钟走9米,老王每

 分钟走16米。

现在两个人从同一点反方向行走,那么出发后多少分钟他们第三次相遇?

        A、33             B、45              C、48              D、56

【答案及解析】C。

第一次迎面相遇时间为400÷〔9+16〕=16,那么第三次迎面相遇时间为16×3=48。

【例2】小明、小亮从400米环形跑道的同一点出发,背向而行。

当他们第一次相遇时,小

 明转身往回跑;再次相遇时,小亮转身往回跑;以后的每次相遇分别是小明和小亮两人交

 替调转方向,小明速度3米/秒,小亮速度5米/秒,那么在两人第30次相遇时小明共跑了

 多少米?

        A、11250           B、11350           C、11420          D、11480

【答案及解析】A。

由题意知,第1次是迎面相遇,第2次是反面追及相遇,之后都是迎面与反面相遇交替。

那么在30次相遇中,迎面相遇15次,反面相遇15次。

迎面相遇一次用时为400÷〔3+5〕=50,反面相遇一次用时为400÷〔5-3〕=200,那么30次相遇共用时为

15×〔50+200〕=3750s,那么小时在这段时间里跑的路程为3750×3=11250米。

【例3】甲、乙两人分别从一圆形场地的直径两端点同时开场以匀速按相反方向绕此圆形路

 线运动,当乙走了100米以后,他们第一次相遇,在甲走完一周前60米处又第二次相遇,

 那么这个圆形场地的周长为多少米?

        A、320              B、360            C、420            D、480

【答案及解析】D。

如下列图,假设甲、乙分别在直径A、B两端以顺时针和逆时针运动。

第1次相遇在C点距B点100米,第2次相遇在D点,距A点60米。

当在直径端点两岸行走时,可将环型转化为直线型,那么第2次相遇每个人走的路都是第1次相遇的2倍。

以乙为研究对象,那么从C到D走的路是B到C的2倍,即200米,因AD为60米,那么CA为200-60=140米,所以半个周长为100+140=240米,周长为240×2=480米。

 

总结

对于屡次相遇问题,近几年随着题目难度的上升,会逐渐成为考试的主角。

考生在备考中要有意识的培养上述几种模型的解题技巧,尤其是直线型的屡次相遇问题,对于给定两者速度的题目,且相遇次数较少时能熟练运用“沙漏模型〞解题,可直观有效地提高解题的速度。

对于环型,不像直线型那么复杂,注意处理好相遇次数,是迎面还是追及相遇,运用公式可快速解题。

最后希望上述几种模型的解题技巧对各位考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同时祝各位充分备考的考生能取得一个理想的成绩!

联系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