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航路的开辟.docx
《新航路的开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航路的开辟.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的开辟(唐彩中学郭桥上)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想及教学策略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依据教学目标,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教育活动。
通过创设情境等方法启发、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进行认知和实践活动的能力。
具体教学策略如下:
1)、采用情景设置、体验感受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有效参与,使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生成感悟。
2)、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本课关于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过程和影响等知识都尽量使学生在老师有效的策略激发下自主探究得出,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有效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本课从改变传统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入手,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信息技术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力求在教学中让学生用心、情、理去走近历史-----感受历史-----理解历史----感悟历史。
(二)学情分析
分析学情,因材施教。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善于思考,理性思维能力已有较大提高。
初中世界历史有“新航路的开辟”一课,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过程、影响等知识有大致了解。
此外,一些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看相关影视剧、网上浏览也会了解古今中外航海家的知识。
学生有学习本课的基本的知识储备。
再加之所教学生是重点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较强,思想活跃,口才好,文学功底深,好学好问。
同时学生还表现出较强的社交、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人格动机。
他们能在课堂上表现出应有的独立性与能动性,并有趋向创造性的内在动力。
这也就为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了“物质”基础。
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分析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
因此,在教学中应用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三)教材分析
新的教学模式的另一个“物质”基础在于教材。
新编高中历史教材在知识的整体性与理论性上都有了较强突破,能力的要求也明显内化在教材的知识与理论之中。
这就为学生主体性品质的发掘提供了很好的蓝本,也为教学过程中设置认知与能力目标,从而推进学生“一般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文本。
新航路的开辟是影响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重大事件。
在此以前的世界基本上是彼此隔绝的。
由于新航路的开辟和“新大陆”的发现,打破了世界各地之间相对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重要条件,世界各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人类历史。
因此,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一历史事件具有重大的意义。
(四)教学目标
1)首先:
确定本节课的教学主题
教学主题,也可称为立意,是一节课的灵魂,是能够统帅一节课中的主要教学目标。
它决定了一节课的品味与价值。
要想让历史课直击人心,让历史课实现自己的育人使命,明确的教学主题至关重要。
中学历史教育的核心价值是为青年学生人文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奠基。
回溯历史是为了观照现在和走向未来,这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使命。
在此视野下,在认真分析学情的基础上,从高中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出发,依据本节课具体任务,我把本节课的主题定位于价值观目标上:
“关注学生情感教育,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及其爱国主义教育”。
围绕这个教学中心来安排学习目标、重难点以及教学流程。
2)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迪亚士、哥伦布等探险家开辟新航路的史实。
认识到“地理大发现”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
认识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以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为主要的线索,采用情境设置、设题引思、探究互研、体验感受的模式,引领学生重温人类历史上那些探险家艰辛的旅程,培养学生成为探究者和知识创造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探险家们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新航路的开辟是历史的进步,但其过程充满了血腥味,由此引导学生以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关注人类文明的发展。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①教学重点: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
②教学难点: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重大意义
(六)教学关键
围绕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如何由浅入深,使学生自主得到答案
(七)教学准备:
1)搜集相关历史资料,分析教材,运用多媒体设备来“创设情景,激发情意”,激发学生积极“观察(探索)——思维(研究)——迁移(运用)”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实现主体的学习认知过程。
2)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实际,编制学案,提前2天下发给学生,让学生依据学案自主学习,落实基础知识。
(八)教学过程
八)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片段一、情景导入,走近历史
设计意图与反思: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课堂导语是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导语是创设学习情境的一种方式,一段精彩的导语会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情境,引起学生对课堂的注意,勾起学习欲望,激发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这样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渴望探究,所以导入新课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之一。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
学生们经过一学期新教材的学习,历史思维能力在不断提高,已经不满足于趣味性较强的故事或影视等形式的导入方式,如何在课的起始就抓住学生,引起学生们的高度关注?
此处通过对两幅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进行比较,并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很好的起到了凝神,起兴,点题的作用。
多媒体课件展示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
15世纪的世界地图16世纪世界地图
课堂对白:
师:
这是欧洲人绘制的两幅地图,有何不同?
生1:
图1对世界认识较模糊,图2对世界认识较清晰。
生2:
图1没有画出太平洋和美洲,图2和现在的世界地图很相似。
师:
欧洲人为何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对世界认识有如此大的变化?
生(齐声):
因为新航路的开辟。
由此很自然的导出了本节课题“新航路的开辟”
教学过程片段二、创设情境,感受历史
设计意图与反思:
心理学家赫瑞特拉的实验表明:
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这说明人类获取信息主要来自视听。
既然视听是学生获取和保持信息的主要途径,教师就应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将与教学有关的信息尽可能地以视听方式展现给学生,使历史“活”起来、动起来,让学生置身于历史的氛围中,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
让学生在情理交融之中领悟道理,完成由情入理的深化。
本节课我没有按教材的编排顺序像传统的课堂一样,从新航路的背景、过程、人物、影响一一道来,而是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整合,从学生感兴趣的人物入手,出示四位航海家的图片、事迹和航海路线,通过猜图、改错、看图说路线等方式,了解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课堂对白:
(课件展示4位航海家的图片)
师:
“他第一个绕过南纬35度的死亡之角。
”他是谁?
生:
迪亚士。
师:
“他是首航印度的葡萄牙航海家,他开辟了东西方之间最短的海上航路”他是谁?
生:
达伽马
师:
哥伦布发现美洲,但认为自己到达的是印度,称当地认为印第安人。
师:
“1519——1522年,麦哲伦历时三年,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环球航行”以上这句话中有一处错误,你能找出来吗?
生:
是麦哲伦的船队完成第一次环球航行,不是麦哲伦本人。
在讲“新航路的开辟”过程时,对于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用传统的讲述法,学生往往难以听明白。
课堂上我使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分别演示了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过程。
在路经重要地点时,能自动、醒目地显示所经地点的名称。
多媒体课件把静止的课本内容用动态的丰富多彩的文字、地图、路线、声音等展现出来,学生的视觉神经和感官神经受到强烈的刺激,情绪显现出了兴奋状态。
在这种既有可见性又有可感性的教学氛围中,我没有费更多的口舌,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清晰、真实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之后,我出示了一段麦哲伦船队海上探险的史料,让学生感受航海途中的艰辛,并提出问题“航海家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和品质?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体会探险家们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此时无声的字幕和教师有声的语言相结合,极大的渲染了航海家们的悲壮,更让学生感受到了大海航行的艰难。
如此情景的创设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由被动听课为主动探究,真正体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新航路的开辟过程学完后,为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我又对巩固练习的方式进行创新,运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了两个人物的对话,让学生从人物对话中寻找知识错误,巩固所学知识。
这种生动具体的场景,给学生创设了一种鲜活的历史情境,让历史知识“活”了起来,唤起了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巩固了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片段三、提出问题,理解历史
设计意图与反思: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是本课难点。
为了进一步引发学生探究原因的兴趣,此处我采用问题情境教学法,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呈现方式,从兴趣入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让学生在不断成功的喜悦中去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达到自己解决问题的目的。
首先提出问题:
开辟新航路的过程中有那样多的困难艰辛,是什么给了航海家们这样的勇气?
引出对新航路原因探讨。
接着我设置了一个游戏,出示胡椒、肉桂等香料的图片,问:
大家猜猜图中画的是什么?
学生们兴致盎然,他们的回答的五花八门:
树皮、珍珠、香料……。
然后我诙谐生动的讲述香料在中世纪欧洲的重要性:
香料在中世纪的欧洲是一种稀有而且昂贵的商品,有许多实际的用处,中世纪古老而刻板的基督教统治西欧,基督教认为洗澡有伤风化,是堕落的根源,所以有些人终其一生不洗澡,贵族为了掩盖身上浓郁的气味,把香料做成香粉洒在身上,此外,香料可以贮藏食物,可以入药,难怪后人为哥伦布作传时第一句话就是“一切为了香料”。
正当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时,我又抛出下一个问题:
航海家们冒着生命危险穿梭于惊涛骇浪之中,仅仅是为了香料吗?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通过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互相启发,互相帮助,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
接着提出第三个问题:
如果你是当时的航海家,你觉得的要进行远洋航海还须具备什么条件?
因为此问题有趣、好玩,新颖,学生们七嘴八舌:
钱、船、航海技术……,课堂气氛热烈。
最后我出示结构图在师生共同填图的过程中完成对新航路原因、条件的知识构建。
学贵有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教学是思维的工具,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中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由此,我们依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在教学的关键处,不断设计问题情景。
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释放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和才干。
同时能敏锐地捕捉学生的疑问,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教学过程片段四、合作探究,感悟历史
设计意图与反思: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课堂上有三种学习情境:
合作、竞争与个人学习。
其中最佳情境就是合作学习的情境。
因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苏霍姆林斯基)抓住这一强烈的需求,借助合作学习的方式,让每个人感到自己与集体不可分割,实现资源集体共享,相互产生心理相容、互赖,转化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不仅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课堂的较好的方式,而且能培养学生与别人和谐共处、通力合作的能力。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但这部分内容理论性强,只是靠文字和语言,让学生去评价新航路对各大洲及全球的影响,无疑是枯燥无味,难以理解的,所以,我采取探究式学习来处理这部分内容。
课堂上,我首先出示探究题,引起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重视。
[合作探究一]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
有人说它是世界市场联系之路,有人说它是人类文明交流之路,也有人认为它是殖民掠夺之路,以及人类思想解放之路。
对此你有何看法?
请简要说明理由。
接着我提出要求:
“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你的观点应该言之有据,让我们到课本中寻找证据。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从对欧洲、对美洲、对非洲、对亚洲及对整个世界的角度来探讨产生的影响。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我设计了多种课堂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1、创设角色情景,探究新航路开辟对欧洲的影响:
让学生充当历史的“当事人”,进行角色表演,让他们去“导演”历史。
提出问题: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发生了重大变化。
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新闻记者,请你简要谈谈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学生被我的问题激发起强烈的探究欲望,积极主动地投入讨论。
然后请同学谈他在新航路开辟后发现的欧洲社会的变化。
看到时机差不多了,我又利用孩子们爱“玩”的天性,设置了一个游戏情景,让学生们从猜土豆、玉米、茶叶等农作物的产地入手,让学生在游戏中,动口、动脑、动手……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师生共同探讨新航路开辟对欧洲的影响,课文的重难点被迅速攻克。
2、创设问题情景,探究新航路开辟对美洲的影响。
首先提出问题:
1992年是哥伦布航行到美州500周年,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但也引起美洲印第安人后裔的强烈不满.他们打出的标语上写着:
“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
同学们想想为什么美洲的印第安人会打出这样的标语?
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我把我和学生们在课前搜集的关于美洲的矿产资源被掠夺,印第安人被屠杀,美洲古老文明被毁灭的一些图片、文字资料,展示给大家,让学生们通过这些感性材料,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3、创设生活情境,探究新航路开辟对非洲的影响。
利用学生们的明星崇拜心理,选取学生们非常熟悉和喜欢的球星迈克尔.乔丹作为生活情境素材,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让学生体会历史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乐趣。
出示著名球星迈克尔.乔丹的照片,提出问题:
他是什么种族的人?
他的祖先最先生活在什么地方?
为什么会来到美洲?
此问题一出,学生们立刻精神倍增,很自然的导出了对非洲的影响——罪恶的奴隶贸易。
然后,讲解新航路开辟对非洲带来的灾难:
哥伦布到达美洲的一个半世纪里面,因为疾病和屠杀,美洲印第安人减少了95%。
造成了美洲劳动力的奇缺。
于是欧洲殖民者从非洲开始贩卖黑奴。
黑奴贩卖有一条著名的路线是三角航程,满载枪支等商品的贩奴船从欧洲各港口出发,航行到非洲海岸,用运来的货物在当地交换奴隶。
他们把奴隶运到美洲,换取当地的原料和金银财宝,回到欧洲。
三段航程大体共需6个月,奴隶贩子可以连做3次生意,获利%100——%300。
15—19世纪,非洲丧失了上亿精壮人口……。
奴隶贸易的动态形势图,再配以绘声绘色的讲解,学生们如身临其境,对奴隶贸易的残酷性,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注意力很集中,学习积极性很高,原本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托尔斯泰说过: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像这样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情境,既能铺砌台阶,化难为易,使学生既因境生疑,又可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作为台阶,入境释疑,从而在愉悦的气氛中唤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最终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4、师生对话,合作探究对亚洲的影响。
师:
亚洲会因为新航路的开辟发生变化吗?
生1:
亚洲当时是世界上最繁荣﹑最文明的地区,新航路开辟之后,虽然很多欧洲国家都向亚洲殖民,但是,欧洲没有一个国家是土耳其帝国﹑印度莫卧儿帝国﹑中国大明帝国的对手,他们只能占领一些没有开化的地区,如大洋上的一些小岛,而只能等待这些帝国的衰落。
生2:
基督教重新在中国传播,传教士带来各方面的书籍和知识,并翻译出版,西方文化开始在中国传播。
中国文化学者开始在自己的著作中引用西方著作的成果,徐光启和宋应星就是突出的代表。
所谓“西学东渐”就是新航路开辟在文化上的影响。
生3:
当时,欧洲需要大量亚洲商品如印度等地的香料﹑棉布﹑中国的丝绸﹑瓷器等,欧洲商人在亚洲的活动促进了亚洲一些地区的商品生产。
暂时刺激经济发展。
师:
为什么是暂时刺激刺激亚洲的发展?
后来怎样?
生:
……
“生命”课堂是对话式课堂,它可以是学生和教师的对话,也可以是学生和学生的对话。
对话的过程就是思想、真理、意义、情感潜移默化的过程。
学生在对话中碰撞、激发出思维的火花,闪现出新鲜的见解。
对话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和策略,对话本身就是学生的思品、个性、合作精神等培养与形成的土壤,对话就是教育本身。
5、创设影视情景,激活课堂,探究新航路开辟对世界的影响
首先提出问题:
我们先看看世界市场形成前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接着播放一段从《大国崛起》中截取的录像,这段录像声音、图像都非常有感染力,深深吸引着学生。
通过让学生看录像得出“世界市场形成前各文明基本隔绝的”的结论。
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
文明一般孕育在大江大河流域,古代有那些文明的摇篮?
地图展示:
五大文明摇篮:
西亚两河流域、北非尼罗河流域、南亚印度河流域、东亚黄河长江流域和南欧爱琴海沿岸。
然后提出第三个问题:
世界市场形成后各文明间关系又是怎么样的?
展示世界市场形成后的物种交流图片。
以学生熟悉的川菜中辣椒入手,说明发现美洲等于发现了美食天堂。
美洲的农作物,如烟草、玉米、马铃薯,甜菊、花生、西红柿传到欧洲、亚洲和非洲,丰富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的饮食结构。
同样,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餐桌也有了巨大变化,欧洲的家畜,如马、牛、山羊影响和改变了北美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
美洲的烟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欧洲人和土耳其人的生活习惯……。
由学生得出结论:
新航路开辟以后,使世界上原来相互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世界各地区的联系加强。
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
各文明由分散开始走向链接,世界走向回合。
6、小组合作,感悟历史
返回[合作探究一]
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
有人说它是世界市场联系之路,有人说它是人类文明交流之路,也有人认为它是殖民掠夺之路,还有人说它是人类思想解放之路。
对此你有何看法?
请简要说明理由。
在讨论中,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自由表述并说出理由。
我也因势利导,又进一步提出
[合作探究二]
大航海时代,中国也有一位伟大航海家——郑和,假如郑和“发现”了美洲大陆,历史会如何?
这个开放性问题的提出,激活了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在学生们相互争论、相互辩驳的过程中,我适时点拨,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进行比较,强调这是两种不同经济形态下的航行,加深了学生对新航路开辟影响的理解。
比较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将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进行比较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但重要的是关注对两者航行不同原因的探讨。
虽然课程标准并没有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作相应的要求,但在教学过程中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尤其是经济上的原因是不可回避甚至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贯穿整节内容。
强调这是两种不同经济形态下的航行可以做到教学内容上的前后的呼应,更重要的是可以加深学生对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影响的理解。
设计这样一个平台,教师和学生都以真实的、完整的人格亲临“现场”,以真诚的、开放的心态彼此相待。
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学生们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同时也学会了倾听、尊重和分享别人的理解与感受,善于从别人的认识成果中获得启示;另一方面,教师作为知识信息的传递者和课堂上不同信息的接受者、倾听者、处理者,也会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获得成长和发展,感受自己存在的意义。
学生之间交流,师生之间交流,在表达各自的认识和感受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相互对话的关系,彼此倾听和分享对方的认识成果,从而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在学生们讨论热烈,在课堂气氛进入高潮时,我紧接着提出第三个问题,[合作探究三]
地理大发现展开了世界文明史转折的序幕,1500年之前,是先进的东方,落后的西方;1500年之后,是先进的西方,落后的东方;--《大国崛起》
自明代中叶以后,中国最终走上了闭关锁国的不归路,其后的几百年间,曾经如神话般的中华帝国衰落了,而自哥伦布始,西方资本主义开始了殖民扩张。
--《西方文明进程》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重读这段历史,你有何感悟?
最后在课件上打出[结束语]
在世界文明开始走向链接的时候,曾经有一个机会摆在我们面前……
在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的今天,机会再次摆在我们面前……
四教学评价
“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叶谰)。
历史教育不仅让人们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眼界和胸襟的开阔,精神境界的提高,提升人们的生命质量。
从历史经验中获得人文精神的熏陶,从前人的价值理性中汲取今天所需要的养分,这是历史的人文教育所特有和不可替代的。
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东西两半球的孤立状态,使全球联成一体,彼此交往,相互依存,使人类历史开始具有了全球性的规模,从而开创了近代人类文明的崭新时代。
因此应将其放在世界大探险时代和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进行宏观考察,结束语的选择目的是让学科的内涵得到充分的显现,引起深思,升华情感。
课堂是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主阵地,教师要立足于课堂,把学生当作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
当师生的参与、互动、协商成为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时,课堂才生机勃发、诗意交融、生命流动;课堂才使学生张扬个性、促进发展、体验成功;课堂才给学生的学习带来生气、欢乐和幸福。
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呼唤“魅力”课堂,让我们走出历史教学的荒漠,走进学生的心灵,实现教与学的双赢,构建历史的“生命”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