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达标检测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01493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2.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单元达标检测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二单元达标检测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二单元达标检测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二单元达标检测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二单元达标检测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达标检测二.docx

《第二单元达标检测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单元达标检测二.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单元达标检测二.docx

第二单元达标检测二

单元达标检测

(二) 单独成册 对应学生用书第95页

说明: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项羽究竟死于何地

《史记》问世至今已两千年,随着这部巨著的流传,项羽自杀于乌江似是无疑的了。

其实,这是历史上的讹误。

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是乌江而是东城,即今安徽定远东南(距乌江约三百里)。

《史记·项羽本纪》论赞中就曾点明,项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

只不过一般人不去注意这点罢了。

《汉书·灌婴传》也记载:

“项籍败垓下去也,婴以御史大夫将车骑别追项籍至东城,破之。

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皆赐爵列侯。

”那么,司马迁何以在《史记》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一段生动的描述呢?

这段描述仅为民间传闻,理由有三:

(一)项王垓下被围时已兵疲食尽,“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又“汉军围之数重”。

当时,项羽已“自度不得脱”,又何以能忽而来到三百里之外的乌江呢?

再说,项羽垓下之败,其势是急转直下的,纵乌江亭长有救籍之心,又何以会料事如神,预先舣船以待?

(二)《史记·项羽本纪》通篇叙事谨严而缜密,尤其是对战事的描述,双方渡江涉河、斩关夺隘时的地理形势,都能于回旋曲折之中,给人以条理分明、江山如望之感。

东城之后却为何三百里沙场竟无所交代,情节亦淡然松弛了呢?

司马迁只说“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巧借一“欲”字将流传在乌江的一段民间佳话与东城真实的血战情节缝缀弥合了。

这就是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多年来频频质疑并做出种种臆度误解的根源所在。

(三)项羽崛起于吴中,“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在南征北战中,吴中子弟以及江东父老与项羽是建立了感情的。

因而,在他死后即传说起“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

司马迁曾游历过此地,自然有充分的机会采撷到这些民间传闻,以完善这个英雄形象,也实在是十分自然的。

其实,项羽“身死东城”,从来有史迹为证。

高达数丈的虞姬墓至今犹在,《定远县志》载:

“虞姬墓即嗟虞墩,县南六十里近东城。

”关于阴陵、东城两地,《定远县志》记载得则更为明确:

“阴陵城,县西北六十里,镆邪山南,周围二里。

……羽溃围南山驰,汉骑将灌婴追羽过淮,羽过阴陵迷失道即此。

”“东城,县东南五十里。

项羽至阴陵迷失道,汉追及之,羽复引而至东城即此。

项羽殉难前在定远县境内留下的遗址遗迹,除阴陵、东城,至今仍存有十余处。

从霸王寨(项王迷路处)到刘会桥(为汉军追及处),从下马铺到嗟虞墩,构成了项王在这块土地上与汉军周旋的一条完整路线。

1.从文中看,下列不属于项羽殉难于东城的证据的一项是(  )

A.《史记》《汉书》等史书中都有项羽兵败并死于东城的记载。

B.据史料记载来看,项羽东城突围的可能性极小。

C.定远县内的许多遗址、遗迹均证实项羽“身死东城”。

D.项羽崛起吴中,兵败垓下,愧对江东父老,无颜东渡乌江。

解析:

D项文中无此信息,属无中生有。

答案:

D

2.下列各项不属于对项羽同情或肯定的一项是(  )

A.《史记》中有“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生动描写。

B.乌江一带流传着“项羽欲东渡,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

C.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频频质疑并做出种种臆度误解。

D.作者认为司马迁利用民间传闻来完善项羽这一英雄形象。

解析:

A、B、D分别表现了司马迁、江东父老和本文作者对项羽的同情或肯定,而C项却没有。

答案:

C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司马迁知道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在乌江而在东城。

B.项羽从嗟虞墩到阴陵,再到东城,最后死在东城。

C.《史记》记述项羽败至东城和东城到乌江的细致程度不一样。

D.项羽战死前的主要活动都在安徽定远县境内。

解析:

由文中倒数第二段可知项羽应该是从阴陵到嗟虞墩,再到东城的。

答案:

B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蛮师傅

韩少功

莫求带着两个村干部,来到我家言不及义地东拉西扯,喝茶,抽烟,翻翻桌上的报纸,看上去无事不登三宝殿,但又迟迟不入正题。

最后莫求犹犹豫豫地说:

“到山上走走,如何?

走就走吧。

他们显然不是拉我去观光。

爬到蕉冲和梅峒之间的大岭上,走完一截新泥翻滚的路坯子,正题才出现在前面。

原来公路开挖到这里以后,碰到了前面一个陡崖。

往左边挖吧,坡度不大,但可能遇到岩层;往右边挖吧,没有岩层,但必须远远地绕路减坡。

他们不知下一步如何才能省工,要我来做个决断。

我吃了一惊。

开路这样的大工程,他们既无测量也无设计,一个瞎子也想摸上天?

或者说,他们迈开两脚就是测量,摸摸脑袋就是设计,一台挖土机挖到哪里算哪里,再来一次土法上马大跃进么?

怪不得他们不久前闯下大祸。

一台推土机一步踩空,几个筋斗翻下山去,把竹林哗啦啦压倒一大片。

莫求当时脸色惨白,喊一声“娘”,差点晕了过去,好半天醒过神来,要大家赶快下山,说人肯定是没有了,但有只手,有只脚,都要捡回来,到时候请万裁缝拿针线连一下。

没料到那一次居然老天保佑,司机不但没死,而且毛发未损,从砸瘪了的驾驶室里钻出来,拍泥打灰,还是大活人一个。

翻车没翻出教训,倒翻出了更大的贼胆。

他们把推土机卸成几块,嘿哟嘿哟分头搬上山,胳膊大腿一凑,耳朵鼻子一拼,又成了一台推土机,又要继续开工。

几双眼睛盯着我,只等我一言定乾坤。

“老韩你读书多,”莫求递来一根烟,“你说说,这条路到底应该往左还是往右?

“我如何懂得这一套?

“你连外国都去过,什么路没有看见过?

你就不要谦虚了。

“这不是谦虚,是我真的不懂。

“你当过主席的人,”——莫求知道我当过什么协会的主席,“书都写了好多本,还不比我们的水平高?

还不比乡政府贺麻子的水平高?

我没法让他明白,读书人并不万能,就算当了十个鸟主席,也没法设计出公路。

这事还是只能去找路桥设计院。

但我后来明白,我这样说也是犯傻。

他们虽然一直自称蛮电工、蛮木工、蛮砌匠、蛮司机,但也都是脔心七窍,对工程设计一事岂能不懂?

只是手里少了钱,就没法去懂,只能装不懂。

莫求对我说,他们从各方筹集来的资金总共才六万多,若去找设计院,连半张图纸都买不回,修什么屁路?

我们沉默了很久。

最后,我也只能跟着他们蛮干。

我提议大家在林子里再钻一遍,把两条路线实地再考察一下,但愿最终能达成共识。

在太阳下山之前,我们总算重新会合了。

我脸上被草叶割出好几道血痕,衣衫也汗了个透湿。

这还不算什么。

最倒霉的是老贵,被马蜂蜇了一下,哇哇大叫,眼泪双流,在林子里狗一样钻来窜去,说要捉住那只马蜂来“原汁化原毒”。

但这一切代价仍未换来共识,合议时还是有的要往左,有的要往右,一堆蛮师傅,谁也不服谁。

太阳已经落山了,天色渐暗。

这种神仙会不宜再开下去,起码老贵的蜇伤也痛得他受不住。

事情还是回到了原点。

莫求盯着我:

“你说说看,挖哪边?

我心一横:

“左边!

”反对方没有吱声。

“你们硬要我唱戏,就不准往台上丢草鞋!

“那是当然,那是当然。

”他们都这样说。

“好马不吃回头草,是团狗屎也要吃了它!

”我又补上一句,权当是在荒山野岭上再当一回主席。

我的会员们纷纷说:

左边就左边,狗屎也要吃了它!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方案确实是半团狗屎:

开挖遇到的岩层,比估计的要硬得多,费了我们好多人工和炸药。

一次山体崩塌,还差点闹出人命。

好在一俊遮百丑,公路总算通了,大家也就不再说什么。

至于另一些方案会不会是狗屎,会不会是更大的狗屎,因为未能实施,就没法验证。

但有一条基本上可以肯定:

如果久拖不决,如果空谈坐等,等有了大钱以后再找设计院按部就班——那我们什么也干不成。

那样的话,我们看上去多了一些科学,其实一定是更可笑的狗屎。

(选自《小说选刊》)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文中“把两条路线实地再考察一下,但愿最终能达成共识”,可见我也是一个蛮干者,让大家达成共识,更可见出“我”不敢承担责任。

B.文中“只是手里少了钱,就没法去懂,只能装不懂”,可见这些人都是金钱至上,为了钱,不惜蛮干,甚至不惜有生命危险。

C.文章语言朴实,富于乡土气息,比如人物的名字“莫求”,人物的对话“狗屎”等基本都是乡村的语言,给人以亲切之感。

D.小说的结尾“我”的相关评论含蓄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在表达情感的同时引起人们的深刻思考。

解析:

A项中“不敢承担责任”错误,“我”不是推托,而是不懂;B项“金钱至上”错误,这些人没钱去学,不是不去学;D项“含蓄”表达主旨错误,应是“直接”。

答案:

C

5.分析小说中“我”的形象特征。

(5分)

答:

解析:

这是一道分析人物形象的题目,注意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中分析总结,得到答案,要在文中有依据,各点之间不要重合。

答案:

①在村民眼中“我”是一个有见识的读书人,他们找“我”商量修路的事;②“我”有自知之明,不知道怎么修路就说不知道;③“我”又是一个事实逼迫下的“蛮干者”,因为无奈只好说出自己的想法。

④“我”是一个善于反思者,最后点出事件的根源。

6.小说结尾说:

“那样的话,我们看上去多了一些科学,其实一定是更可笑的狗屎。

”反映出作者的一种什么心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分)

答:

解析:

这是一道探究题,作为一道论述题,首先要分析出作者是什么观点,然后结合全文找到论据,必须有理有据。

但不要脱离文本,更不要背离主流观点作答。

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往往就体现在探究题上,我们不要为思维创新而创新。

答案:

蛮师傅们的做法虽然缺少科学性,但却值得这样做。

①蛮师傅们在没有设计院按部就班设计的情况下用少量的资金修通了公路,虽然不科学,但比等有了足够的资金再设计修路,要实用得多;②蛮师傅们为早日改变山村面貌而修公路,虽然有些蛮干,但比空谈坐等要好得多;③这句话阐释了一个道理,做事情不能空谈坐等,那样将什么也干不成。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飞虎将军”陈纳德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正遭受着日本法西斯的疯狂蹂躏。

战争中,从空中给予日本敌机致命打击的,是赫赫有名的美国“飞虎队”,其队长则是有着“飞虎将军”美称的陈纳德。

1937年,中日之战一触即发,增强中国空军作战能力迫在眉睫。

当时,陈纳德已经从美国空军退役,他的朋友,在中国担任中央信托局机要顾问的霍勃鲁克非常欣赏他精湛的飞行技术和过人的军事才能,推荐他来华担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顾问,并给他寄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的亲笔邀请信。

5月,陈纳德来到上海作为期三个月的考察。

在上海,陈纳德受到民众的热情欢迎和宋美龄的接见。

他在日记中写道:

“我终于在中国了。

希望能在这里为正在争取民族团结和争取新生活的人民效劳。

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陈纳德听到消息,当即决定留在中国,表示愿在任何能尽其所能的岗位上服务。

他认为“中国对日之战,是美国也将卷入的太平洋之战的序幕”,他要为中国,也为自己即将卷入战争的祖国尽一份力量。

此后,陈纳德在芷江、昆明等地筹建航校,训练飞行员,悉心传授战斗机飞行技术和作战战术,他多年前的军事理论著作《防御性追击的作用》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同时,他着手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地面空袭警报系统,以便战斗机驾驶员及时拦击敌机。

为了增强空军的战斗力,1940年10月,陈纳德赴美招募志愿者。

虽遭遇了很多挫折,但从未放弃。

经过将近一年的艰苦努力,志愿队组建成功,后被编入美国陆军航空队。

1942年(原卷如此。

应为“1941年”。

——编者注)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太平洋战争全面展开。

20日,志愿队在昆明和日军进行第一次正面交锋。

日军来犯的10架轰炸机有6架被击落,逃跑的4架中又有3架损于途中。

而志愿队的飞机全部安全返航,只有1名驾驶员受轻伤。

首战告捷,给饱受日机轰炸的昆明人民以极大的鼓舞。

当天晚上,昆明各界人士为志愿队举行了盛大的庆功会。

陈纳德深受感动,热泪不禁涌出……报纸头版头条报道战斗经过,称美国志愿队的飞机是“飞虎”,“飞虎队”从此成为志愿队的代称。

次日清晨,陈纳德收到驻扎在缅甸首都仰光的第三中队的报告,说有敌机在附近出没。

陈纳德立即复电说:

“据过去日本人的惯例,侦察机出现区域的地面重要军事目标,将会在次日,最迟不超过三日遭到空袭,务必严加戒备。

”果然不出所料,23日开始,日军连续空袭仰光,飞虎队第三中队和英国皇家空军迎头痛击,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仰光的连续空战,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陈纳德也从一个鲜为人知的、退役的美国陆军航空队上尉,成为名扬天下的新闻人物。

此后,飞虎队又在怒江阻截战、桂林保卫战等战役中,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沉重打击了日本法西斯,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

陈纳德1942年晋升为准将后,主动向中国政府提出停发津贴。

1943年晋升为少将,同年12月,成为美国著名的《时代》杂志的封面人物。

1958年临终前又晋升为中将。

抗战八年,陈纳德领导的飞虎队和中国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1945年飞虎队解散时,陈纳德受到中国国民政府的最高嘉奖。

在中国,陈纳德还收获了爱情,1947年和中国记者陈香梅喜结良缘。

陈纳德的命运和中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如他所说的,“我虽然是美国人,但我和中国发生了如此密切的关系,大家共患难,同生死,所以我也算是半个中国人”。

陈纳德去世后,安葬在美国阿林顿公墓。

墓碑正面镌刻着他生前获得的各种奖章和勋章,背面写着“陈纳德将军之墓”七个中文大字。

(摘编自赵家业《陈纳德》)

相关链接

①抗战初期,美国政府对日本侵华战争持“中立”态度,日本人知道有美国顾问在华帮助中国,要求美国下令让他们离开。

美国国务院发布撤回命令,但陈纳德拒不执行,他斩钉截铁地说:

“日本人离开中国时,我会高高兴兴地离开中国。

”(XX百科)

②中国人的友谊最宝贵的表现,莫过于在日军占领区冒着生命危险搭救被追杀的美国飞行员和从那些地区不断地送来情报……为了扩建在成都郊外的飞机跑道,那里一下子就聚集了三十余万民工,三个月就完成了全部工程。

(《陈纳德回忆录》)

③1990年,美国发行了纪念陈纳德将军的邮票。

当年的飞虎队队员每年军人节都要到华盛顿祭奠他。

在中国,重庆要建飞虎队纪念馆,昆明把从城里到机场的一条公路,重新命名为陈纳德路。

(《北京青年报》2007年11月12日)

7.下列对陈纳德人格魅力概括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强烈的正义感,过人的勇气。

“七七事变”后立即决定留在中国支援抗战。

B.意志坚定、百折不挠。

克服重重困难,招募志愿者来华。

C.冒险大胆,好大喜功。

经常率领飞虎队深入敌后。

D.直诚正直,善良友爱。

主动要求国民政府停发津贴,飞虎队队员每年组织悼念活动。

解析:

C项,飞虎队大多在前线拦截、阻击日军飞机,并未深入敌后。

“好大喜功”文中并未体现出来。

答案:

C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在霍勃鲁克的大力推荐下,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亲自给陈纳德写去邀请信,陈纳德接信后当即决定来中国支援抗日。

B.为扩建成都郊外的飞机跑道,三十多万民工只用三个月就完成全部工程,陈纳德认为,这是中国人民对飞虎队深厚友谊的最宝贵表现。

C.陈纳德凭着精湛的飞行技术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为中国抗战立下赫赫战功,自己也从一名退役上尉成为闻名全球的“飞虎将军”。

D.作为一位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令日军闻风丧胆的飞虎队队长,陈纳德曾经登上美国著名的《时代》杂志的封面。

E.为帮助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飞虎队在中国浴血奋战,做出杰出的贡献,因此被国民政府授予最高嘉奖。

解析:

本题考查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A项中“当即决定”,说法不正确,由原文第二段“陈纳德来到上海作为期三个月的考察”可知陈纳德先进行了考察,并未“当即决定”。

B项中“这是中国人民对飞虎队深厚友谊的最宝贵表现”,说法不准确,根据原文“相关链接②”,“中国人的友谊最宝贵的表现,莫过于在日军占领区冒着生命危险搭救被追杀的美国飞行员和从那些地区不断地送来情报”可知B项应是“……最宝贵表现之一”。

E项中“被国民政府授予最高嘉奖”的是陈纳德,而不是飞虎队,由原文倒数第二段“1945年飞虎队解散时,陈纳德受到中国国民政府的最高嘉奖”可知。

答案:

CD

9.为什么陈纳德说自己是“半个中国人”?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5分)

答:

解析:

本题为探究性题目,具有开放性,回答时应在联系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题干中的条件和要求。

从“半个中国人”入手分析,说明陈纳德和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答案:

①陈纳德精湛的飞行技术,过人的军事才能,在受聘担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顾问期间,得到了充分的施展;②率领飞虎队在中国境内进行反法西斯斗争;③在中国抗战期间立下了赫赫战功,从一个退休上尉晋升为将军,事业达到辉煌的顶峰;④率飞虎队与中国人民协同作战,生死与共,结下深厚的友谊;⑤受到国民政府的最高嘉奖;⑥和中国女子陈香梅产生感情并结为连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

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慈训。

幼而卓荦,初读《诗》,舍书叹曰:

“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

”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

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

仁寿初,迁瀛州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

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诣阙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

帝谓曰:

“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良二千石,可谓兼美矣。

”大业六年,车驾幸江都,谓护儿曰:

“衣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

”乃赐物二千段,并牛酒,令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

仍令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

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

“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

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

”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

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

“公意乃尔,朕复何望!

”护儿因不敢言。

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

是日旦将朝,见执。

护儿曰:

“陛下今何在?

”左右曰:

“今被执矣。

”护儿叹曰:

“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乃遇害。

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不事产业。

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算,每览兵法,曰:

“此亦岂异人意也!

”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

(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B.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C.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D.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理解句意,注意标志性词语,抓住名词、动词分析。

“淮南”“白土村”“疆场”“军旅”“志”“开皇初”“广陵”“役”后应断开。

应为平定淮南,而不是“定淮南所”,排除A、B两项,应为“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而不是“数见军旅护儿”,排除C项,可见D项正确。

答案:

D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对常见文言文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

C项错在“长子继承”,应为“嫡长子继承”。

答案:

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来护儿少有大志,成年后秀拔于群。

他自幼而孤,得到吴氏教诲,立下为国杀敌、求取功名的志向;长大以后,更是雄略超群,志气英发。

B.来护儿推行善政,深受百姓拥戴。

在瀛州刺史任上,他声名远闻,屡受嘉奖;炀帝时,百姓舍不得他回朝廷任职,上书请愿者达数百人。

C.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

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D.来护儿廉于财利,用兵极有谋略。

他信守承诺,注重友情,轻视钱财,不置产业;善待士卒,处事严明,谋略多合兵法,部属争相尽力。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对文章大意的理解和归纳概括能力。

C项错误在强加因果,“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错,炀帝也已被抓。

A.从原文“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

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慈训。

幼而卓荦,初读《诗》,舍书叹曰:

‘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

’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

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可知该项正确。

B.从原文“迁瀛州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

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诣阙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可知该项正确。

D.从原文最后“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不事产业。

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算,每览兵法,曰:

‘此亦岂异人意也!

’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可见该项正确。

答案:

C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5分)

译文:

(2)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5分)

译文: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句抓住关键词“军旅”“咨怨”“游幸”。

“军旅”译为“战事”,“咨怨”可翻译为“叹息怨恨”,“游幸”译为“巡游”。

(2)句抓住关键词“凶逆”“王室”“泉壤”。

“凶逆”可译为“凶恶悖逆之人”,“王室”译为“朝廷”,“泉壤”可译为“九泉、泉下”,宾语前置“何言”应为“言何”,译为“说什么”。

答案:

(1)陛下兴起战事,易引起百姓叹息怨恨。

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担心不合适。

(2)不能清除凶恶悖逆之人,终致朝廷落到如此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

【参考译文】

来护儿字崇善,还未记事的时候就成了孤儿,由伯母吴氏抚养。

吴氏对他关怀教育,给予他很多慈母般的训诲。

来护儿年纪虽小,但聪明出众,刚开始读《诗》,放下书感叹道:

“大丈夫生活在世应该为国家消灭贼兵,以取得功名!

”众人为他的话感到惊奇,认为其志向豪壮。

等到长大成人,雄才大略超乎常人,志气英伟高远。

遇上周朝的军队平定淮南,来护儿所住的白土村,正处于两国交兵的战场,经常见到军队,来护儿常常慨然有建立功名的志向。

到了隋文帝开皇初年,宇文忻等人镇守广陵,平定陈国之战,来护儿立有战功,晋官位上开府,赏赐帛一千段。

仁寿初年,来护儿改任瀛州刺史,因善于治政而闻名,频频受到慰劳和勉励。

炀帝即位,来护儿被召入朝,百姓拽住他的车恋恋不舍,以致多日不能出境,到朝中上书请求将来护儿留下来的人,前后有几百人。

炀帝对他说:

“当初国家没安定的时候,卿是有名的将领。

如今天下安定了,卿又成为很好的刺史,可以说是双美兼而有了。

”大业六年,炀帝车驾巡幸江都,对来护儿说:

“穿着华丽的衣服白天巡游,是古人看重的,卿如今就是这样。

”于是赏赐给来护儿绸缎二千段以及牛和酒,令他去拜谒先人的坟墓,宴请乡里的父老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