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属与超越档案学学科属性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00205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归属与超越档案学学科属性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归属与超越档案学学科属性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归属与超越档案学学科属性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归属与超越档案学学科属性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归属与超越档案学学科属性研究.docx

《归属与超越档案学学科属性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归属与超越档案学学科属性研究.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归属与超越档案学学科属性研究.docx

归属与超越档案学学科属性研究

归属与超越:

档案学学科属性研究

    学科属性问题决定着学科发展的方向,在学术研究中具有基础地位。

笼统地说档案学是综合学科、应用学科或管理学科并不能满足人们的学术期待,事实上,建立在具体实务基础上的学科,诸如银行学、图书馆学、土地资源管理等等,都具有综合学科、应用学科或管理学科的某些特征。

而档案学的“自然科学化”、“社会科学化”和“人文科学化”诉求,也是一厢情愿的依附,并最终导致档案学本身缺乏学科独立性和创新性。

需要对这种依附状态进行适度颠覆。

  一、自然科学视野中的档案学

  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世界档案馆运动兴起,亟须能够胜任具体工作的馆员。

因此,“最初的档案学教育就是从职业技术训练中发展而来的”[1]。

当时的档案学缺乏以科学为基点的长远规划,还没有从“自在”走向“自为”。

  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以其“实证”信念使自己更像“科学”,并成为人文社会科学门类的学科竞相效法的目标。

诚然,“如果说古典力学是成熟科学的理想形式,那么生物学,尤其是进化理论,则成了社会思想各种主导流派更为直接的灵感”。

在此背景下,档案学也和其他学科门类一样,努力以自然科学的方法与程序来规范自身,并希望最终能够成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学科。

直到今天,档案学的自然科学化诉求仍然是学者们追逐的目标。

自然科学视野中的档案学研究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第一,误以为科技即科学

  “科学”作为西方文明的产物,长期被中国学者所误读。

余英时指出:

“中国‘五四’以来所向往的西方科学,如果细加分析即可见其中‘科学’的成分少,‘科技’的成分多,一直到今天仍然如此,甚至变本加厉。

……中国人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西方‘为真理而真理’、‘为知识而知识’的精神。

我们所追求的仍是用‘科技’来达到‘富强’的目的。

”以科技为科学,在档案学研究中也不乏表征。

例如,认为“有关档案存贮技术、传递技术方面的分支学科具有明显的自然科学属性”;又如,认为“现代科学技术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与发展,极大地激发了档案科学精神,档案科学精神体现在崇尚科学,尊重科学,重视科学技术在档案工作中的作用,积极研究与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设备与手段来提高档案工作效率”。

  第二,重视其他具体自然科学在档案学研究中的运用

  科学的实质是逻辑实证精神。

档案学想要成为一门“科学”,就必须遵循自然科学的模式,其逻辑框架应该阐述类似自然科学的问题。

然而,在现实档案学研究中,科学理性更多地表现为其他具体自然科学在档案学研究中的运用。

例如,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系统思维与辩证法结合运用的产物;档案存储环境控制技术、有害生物防治技术和修复技术、有关档案变质的各种因素等问题的研究,直接涉及生物学、物理学及天文学领域;而档案缩微复制技术、计算机辅助档案管理研究则与现代光电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进展有关。

  第三,自然科学化不是档案学的发展取向

  档案学的自然科学化只是整个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化的一部分,是自然主义方法论在20世纪初强势地位的一种必然反映,其突出意义是解决了档案学的相关“技术”问题。

然而,“在档案技术装备不断更新的同时,档案利用率却持续低迷”。

同样,1898年荷兰学者缪勒、斐斯、福罗英《档案整理与编目手册》以来注重科学实证“精神”所带来的学术效力,也没有提升档案学的学科地位。

这表明档案学并不完全符合自然科学的学科规定性,自然科学的方法或自然主义的方法论不能直接套用于档案学研究。

  二、社会科学视野中的档案学

  在自然科学化道路上的迷失,使得档案学努力成为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

学者们宣称,“档案学是一门社会科学”。

事实上,档案学的社会科学化诉求由来已久。

早在官僚体制下,档案作为行政管理的附庸,一直与行政学、政治学渊源甚密。

英国档案学家詹金逊甚至认为“鉴定原则在于查明档案文件原初的行政目的”。

以社会科学化为诉求的档案学研究,根据某些社会因果关系解释档案馆活动——尽管,馆员和用户作为档案活动的主体能够明白自己的目标及其实现手段,但档案学家仍需揭示出促使我们这样做、而我们又不知道的真正原因。

总体上,社会科学视野中的档案学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和其他具体社会科学门类相结合

  在认识到档案和档案工作中隐含着若干类似社会科学发展中的某种价值选择之后,档案学开始比过去更多地向社会科学的邻近学科开放。

由此出现了与社会科学相关学科交叉而形成的一些档案学的分支学科,如档案社会学、档案美学、档案馆管理学、档案馆经济学、档案馆哲学、档案心理学等分支学科。

目前,无论是档案学整体的社会科学化还是有关分支学科的社会科学化都已是不争的事实,这无疑超越了以往档案及档案管理“内部”的狭窄领域,拓展了学科视野。

  第二,设法使档案学的理论发展和社会理论的原则相结合

  在档案学社会科学化研究中,学者们秉承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论断,一方面,以社会理论为原则演绎档案学的学科理论;另一方面,在档案学史研究中,努力揭示档案学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内在联系,从而将档案学史视为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发展的一个经典注脚。

这固然扩大了方法学手段,但遭到了脱离实际的批评。

  第三,社会科学化不是档案学的发展取向

  应该说,档案学在建立自己的学术谱系时,对于社会科学有着天然的认同感。

但正像国际档案理事会电子文件委员会在1997年制定的《电子文件管理指南》所指出的那样,档案馆应在归档文件的整个生命周期,指导和监督由其他参与者采取的措施,这些参与者汇集了文件的责任者、管理员、制定法规和行为准则的领导以及调配资源的负责人。

因此,档案和档案工作无可避免地要涉及人的精神和价值问题,档案学必然具有人文学科的某些特征。

而在社会科学的学科规定性中,其研究对象必须是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研究旨趣是揭示社会规律。

档案和档案工作虽然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但该现象和活动时刻涉及人及其价值问题,本质上表明档案学并不完全符合“社会科学”的学科规定性。

所以,通过“社会科学化”使档案学真正成为社会科学意义上的“学科”,总体上是失败的。

  三、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档案学

  在18世纪自然科学兴起和19世纪学科制度化完成之前,档案学和几乎所有学科一样都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人文知识。

以“实证”为核心价值的学科制度化,促使了人文与科学的分途,并使得作为一门人文知识的档案学接受了科学的洗礼,它的人文取向得到了及时“纠正”,并出现了上述“自然科学化”和“社会科学化”诉求。

以文件生命周期为代表的实证理论,甚至成为现代档案学成熟的标志[10]。

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档案学研究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第一,关注“人”自身的研究

  档案和档案工作中的人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人在档案收集、整理、鉴定、保存和利用中的主体认识和现实感受成为研究的重点,表现出强烈的人文关怀。

这样,“关注人——档案业务工作者、档案行政管理者、档案教育工作者、档案学研究者、档案利用者——的未来行为与整体行为,关注更大时空内的人的社会责任,从而构建现代档案学的新体系”[11],成为档案学界的学术目标。

20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技术在档案理论与实践中实现无限扩容。

面对新一轮的档案学“技治主义”,人文性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其实质是要找回一个与物质世界相呼应的人的精神世界。

  第二,重视人的价值

  在具体研究中强调档案和档案工作的“应然理想”而不是“知识真理”。

以人文信念摒弃科学实证,其动力源自“人的发现”,而“人的特有本性在于其价值性”[12],由此导致了档案学研究中价值论范式的产生。

价值论范式立足于人的主体价值,在研究取向上致力于从实然到应然的转变,意味着人对自我主体地位的确认以及对自身认识之自觉程度的提高。

由此,“一些过去不为档案学关注的问题,比如:

档案工作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科技文化发展与档案工作改革问题、档案信息总量飞速增加与档案部门适应问题、信息时代来临与档案工作对策问题、档案工作国际化问题等等,陆续进入档案学关注的视野”[13]。

显然,价值论范式的理论思考受到了西方人文主义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而其现实基础则是档案由传统的国家管理模式向社会管理模式的转变。

  第三,人文科学化不是档案学的发展取向

  人文科学视野下的相关研究围绕“价值”概念建立档案学理论,努力解决现实档案工作中的价值问题,从而影响人们的价值观,表达某种最终目标或善良愿望。

其基本思路是:

预设某个理想,然后希望现实档案工作能够达到理论所描绘的那个理想图景。

这一研究思路不是基于具体“事实”,而是基于自我的主观“价值”想像,从而将价值问题与事实问题对立了起来。

例如,提倡档案个性化服务的理想是善良的,但人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考虑这部分用户的个性难免会顾此失彼地无视那部分用户的个性;考虑全体用户的个性,则会失去个性。

其症结在于:

研究者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档案世界,形成了外在评论式的研究,从而既悬置了事实问题,也遮蔽了价值问题,个性化服务的价值弘扬变成社会和档案学者赏赐给用户的恩典。

显见,由于事实与价值的对立,使得人文档案学也未能构成关于档案学的完整表述。

尽管,作为一种学术视角与价值选择,人文档案学自有其学术意义,但档案学作为一门学科在整体上并不符合人文科学的学科规定性。

  四、构建超越学科依附的、具有自主学科地位的档案学

  在目前的自然、社会、人文学科三分体系中,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分别固守客观性和价值性的两端,社会科学以客观性与价值性的双重关联而处在二者之间。

在这种学科分类框架下,档案学的学科属性是模糊的。

早期的档案学研究混迹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两者思维方式的互竞与妥协也几乎完整地表现在档案学的发展历程中。

“人文”概念的提出,使得档案学增添了视角,并从二元对立的传统学科分类模式中分离了出来。

人们发现,档案学与价值、性质等人文科学的范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档案和档案工作中,始终存在无法实证或未经证实的理论而又为人们所相信并信仰。

例如,法国《穑月7日档案法令》第37条所规定的“每个公民都有权了解在任一档案库房保存的档案的内容”,就是一个人文价值选择,它在本质上是不可论证的。

所以,E·希格斯认为,《穑月7日档案法令》是浪漫主义的,“因为将一切档案向公众开放,只能是革命时期的权宜之策,事实证明任何统治者都难以完全做到”[12]。

相反,一些经过“实证”的结论却可能很快被抛弃。

例如,某些基于“科学实证”的鉴定方法在现实档案鉴定中反而表现出无能。

  我们认为,科学、社会和人文都只反映了档案学的某一侧面,而没有也不可能反映档案学的全部本质属性,因而未能有效地提升档案学的学科地位。

它们的历史功绩更多地在于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揭示了档案学发展的多种路径。

总体上,档案学既然以研究档案、档案工作以及档案学自身的有关问题为职志,就必然涉及人和社会,不能仅仅借用自然科学中的实证和逻辑来建立档案学。

同样,档案学也不可能是典型的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不能简单地套用社会、人文科学的视角和方法来建构档案学科的理论体系。

因为,社会科学以“社会”为核心,是“社会”之学;而人文科学以“人”为核心,是“人”学。

档案学同时关注“社会”与“人”,档案与社会、档案与人,是档案学的永恒命题。

所以说,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的学科标准都不能规范与框定档案学的发展。

  我们相信,档案学有自身学科的特殊性,档案学科需要建立的是以档案与档案工作为起点和终点的独立科学。

档案学虽然需要相关学科的加入并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结论,但它的学科独立性不应受相关学科介入的影响。

诚如李财富、丁华东指出:

“档案学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还是依靠自我发展,鲜明的学科特色只能出自自我创新,真正的动力也只能来源于档案学界内部而非其他学界。

”[15]惟其如此,档案学才有希望构建为一门成功整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学科优势的新的综合性学科。

  注释:

  [1]谭琤培:

《对档案学学科性质研究的新见解(下)》,《兰台世界》2000年第7期。

  [英]吉登斯·安东尼:

《为社会学辩护》,周云红、陶传进、徐阳译,北京:

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潘玉民:

《档案科学研究需用科学精神》,《档案学通讯》2001年第4期。

  余英时:

《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谭琤培:

《对档案学学科性质研究的新见解(上)》,《兰台世界》2000年第6期。

  李圭雄、黄力: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档案工作中的融合与共建》,《湖北档案》2004年第9期。

  [13]蔡丽娜、张利:

《也谈档案学的学科定位》,《档案学通讯》2005年第3期。

  武文秀:

《国外现代档案学思想的总体特点分析》,《湖北档案》2008年第4期。

  [10]傅荣校、韩云云、陆加敏:

《论档案学研究角度的转变》,《浙江档案》2008年第5期。

  [11]王协舟:

《基于学术评价视阈的中国档案学阐释与批判》,《档案学通讯》2008年第1期。

  [12]常江、胡海波:

《从实在论走向价值论的当代哲学》,《理论探讨》2007年第1期。

  [14]胡明想:

《人文主义档案精神》,《档案学研究》2002年第5期。

  [15]李财富、丁华东:

《档案学理论前沿与学科发展》,《档案管理》2006年第4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