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语文散文学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791496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64.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语文散文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届高三语文散文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届高三语文散文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届高三语文散文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届高三语文散文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语文散文学案.docx

《届高三语文散文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语文散文学案.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语文散文学案.docx

届高三语文散文学案

天津一中2019-2020-2高三年级语文学案

散文

2004年

春从心出刘心武

愿乘火车,喜欢那窗外舒卷的田园画面;愿乘轮船,喜欢那船头劈开的浪花飞溅;愿乘飞机,喜欢那舷窗外的云海无边……旅行之乐,在起点,在终点,更在那前往中的沿途浏览。

愿有机会,被准允一个人进入没有演出的剧场,随便选一个适中的座位,静静地坐在那里,凝望那垂闭的大幕,在万籁俱寂中,以回忆,以想象,以对自己钟爱的编剧、导演和演员的深深感激,以对艺术的敬畏与对审美的忠贞,从心灵里,演绎出一幕又一幕的活剧,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神秘莫测,难以言喻……啊啊,那是怎样的一种超级享受!

当近照堆积如山时,我们厌倦了摄影,甚至消退了清理回味的兴致。

可是,我们对旧照片的窥视欲久盛不衰。

难道,非得当岁月梳篦过的残照,零星如梳齿上的断发时,我们才能懂得珍惜,生发出琴弦般颤动的情愫么?

以往,害怕走进书店,是因为总觉得那陈列出的新书,有许许多多都应该抓紧购买,而自己囊中羞涩,欲壑难填——甚至仅仅是站在书店的橱窗前,便有一种受到特殊强刺激的感觉,怦然心动,难以自持;常常是,进去时拼命告诫自己不得癫狂,而出来时却囊空如洗,抱着一大包书,踽踽独行在长街之上,因为连乘公共汽车的钱也没留下,步行抱书回家真乃苦难的历程……及至回到家中,洗手沏茶,仰坐观书,那一份优哉游哉的劲头,噫,亚赛小神仙!

如今呢,害怕走进书店,是因为那些花花绿绿的出版物,虽然呈现着满坑满谷之势,不像以往那样隔着柜台,大半还得有劳售货员取拿,可以随意自选,浏览听便,可是,竟往往很难遇上一两本想买下的书,甚至带去打算购书的费用,竟有花不出去的苦闷;终于淘出购得数种,打“的”回到家中,照例洗手沏茶,倚在沙发上展读,那纸张没得说是雪白挺括的,装帧得也颇称“雅皮”,但仅是头一章,便几乎每页都有别字蹦出,如沙石硌牙,好不扫兴!

书中毕竟有人生,人生毕竟一部书;书林杂芜,仍要耐心从中淘出善本精品,人生诡谲,仍要坚韧地追求活着的真谛。

冬去春来,朋友打来电话,兴奋地报告,他那窗外的晴空中,出现了多年不见的南来雁群,一会儿呈一字,一会儿呈人字,跃然翩飞,引出他心中酽酽的诗意,多年不曾写诗的他,一时竟挥就了五首新作!

放下电话,我也久久不能平静。

我们的生命都只有一次。

生命中的青春也只有一回。

我们生命中最辉煌的时刻也只有那么一段。

这都很像北国的春天,会飘然而至,绣出万紫千红,却又会匆匆而去,甚至伴随着阵阵沙风,在你不经意时,已经落红满地。

现代人里,谁还会像林黛玉那样哀伤地葬花?

一时间你会觉得有许多俗众熙熙攘攘,无情地在你跟前践着落花去追名逐利,于是你惆怅,你喟叹……但是,我鼓励自己,也劝告别人,像我那朋友一样,诗意地看待生命,看待青春,看待成败得失,看待生关死劫;需知,有一种春天是永存的,那便是从心灵滋生出来的,大雁跋涉般的豪情……

(1)作者在开篇强调“旅行之乐,在起点,在终点,更在那前往中的沿途浏览”,文中二、三、四段的哪些内容具体体现了人生旅途中的“浏览”?

(4分)

(2)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书中毕竟有人生,人生毕竟一部书”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4分)

(3)从全文看,第六段“朋友打来电话”这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6分)

(4)下面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开篇以“愿乘火车”、“愿乘轮船”、“愿乘飞机”的排比句式实写了旅行之乐,句式整齐,领起全篇。

B.文章以追寻和思考人生的真谛为主线,脉络清晰,篇末以点睛之笔,揭示了“春从心出”的深刻含义。

C.第三段中“琴弦般颤动的情愫”是指对人生的热爱和珍惜之情,语言新颖、贴切、形象。

D.第四段中作者对“以往”和“如今”“害怕走进书店”的原因进行分析,目的在于突出如今生命水平的提高。

E.作者巧妙地以“零星如梳齿上的断发”比喻往昔岁月的痕迹,以“沙石硌牙”比喻阅读时遇到别字时的感受。

 

2005年

看树高林瑜

在乡村学校,十多年了,我总喜欢看树。

在四季的轮回中,树像这幽静的村庄,呈现它自己的色彩。

面对一棵树,我所追寻的只是树与天空构成的一种最纯朴的风景,然而这一切给人的感觉,却像心灵散发的一阵阵光芒。

在春天的田野,我曾看过一棵树。

那是一个已被水珠打湿的傍晚,我轻轻地抚摸着一棵枝干像盘龙一样的榕树,它的庞大的树身盖住了一大片庄稼。

和煦的风从耳边掠过,心霎时像一泓明静的湖水,一向被忙碌踩乱的日子在心中渐渐沉静了下来。

这时,风是最美的问候,把那些曾在往事中褶皱的情感抚摸得平平展展的,似乎把人的每一缕思绪都变得那么纯粹而葱茏了。

从此,每当春天,我的心就成了温柔的绿色。

在夏天的山道上,我推着满装学生课本的三轮车,看过树。

阳光火一般灿烂,山道上是一棵棵苦楝树。

它们尽力伸着腰肢,向我展示着一种青春的动感与奔放,碧绿的叶子润润地生长着。

那树阴给我的心遮上了一把清凉的伞。

于是,我用歌声开始装点这长长的山路,用昂扬的心情把不经意间掉进心里的那一点点孤独赶走。

这时,最好掬一捧山道旁清澈的泉水,让那一阵阵清凉去廓清那迷茫的视野。

然后再摘几片大大的叶子,把阳光全装在心底。

在秋天的乡村,我带着学生们,看过树,我对他们说,秋天的每一棵树,都负载着一颗成熟的心灵。

一棵树也许滋润不了万物,但它能滋润自己的每一片叶子,养熟自己的每一个果子。

他们脸上荡满欢笑,如一个个红透的果。

然后他们一个个把心贴紧树,紧紧地去拥抱那些树。

这时我突然觉得,对于他们,面对一棵树,竟是一种最美的完善。

在老家冬天的高原上,我曾和父亲赶路,看过树。

那是一排白杨,它们和我们一样,在朔风中感受一种寒冷。

它们是钻天杨,很高大,但脚下却牢牢地抓住一方泥土,头顶一片苍天,在风与雪中挺直着躯干,就像一杆杆坚强的旗帜。

我知道,这是一种与脆弱无关的美丽。

那一刻,我们只是和树一样在凛冽的冰雪中遥望自己的远方。

那是一排挂满冰霜的树,然而它们却至今虔诚地站着,在我记忆的春天。

我喜欢看树,也爱思索树。

人的一生就像一条长路,许多人走不到向往的尽头,而树的一生像一片叶子,竟能把一生几乎完美地走完,直到将每一片叶子都染成金黄。

我不曾想这是为什么,但我明白,树的四季都在承受烈日和风雨,它坦然地以一种坚毅面对一树同样的叶子。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哲人的话:

“永远不要哀叹,像树叶一样用一生绿着,最后成熟一个金色的梦。

”这是关于一片叶子的名言。

我想,这也是关于每一棵树的名言。

很多时候,我在想,不管谁怎么说,我总渴望像树一样活着,坦然地正视自己的一生。

(1)请赏析“风是最美的问候,把那些曾在往事中褶皱的情感抚摸得平展展的”这句话。

(3分)

(2)请你用自己的话表述作者在四季看树时内心受到的影响和启迪。

(8分)

(3)你怎样理解“我总渴望像树一样活着,坦然地正视自己的一生。

”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3分)

(4)下列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描述树的特征表达对人生的感悟。

B.本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其中“树的一生像一片叶子,竟能把一生几乎完美地走完”一句用了比喻和比拟的方法。

C.“我喜欢看树,也爱思索树。

”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前面写树转到后面写人。

D.文中提到树“能够滋润自己的每一片叶子”“直到将每一片叶子都染成金黄”,委婉地传达出一位乡村教师对学生深沉的爱。

E.文章最后一段中哲人的话,把树的形象描绘得更加具体、逼真,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2006年

造心毕淑敏

蜜蜂会造蜂巢。

蚂蚁会造蚁穴。

人会造房屋,机器,造美丽的艺术品和动听的歌。

但是,对于我们最重要最宝贵的东西──自己的心,谁是它的建造者?

我们的心,是长久地不知不觉地以自己的双手,塑造而成。

造心先得有材料。

有的心是用钢铁造的,沉黑无比。

有的心是用冰雪造的,高洁酷寒。

有的心是用丝绸造的,柔滑飘逸。

有的心是用玻璃造的,晶莹脆薄。

有的心是用竹子造的,锋利多刺。

有的心是用木头造的,安稳麻木。

有的心是用红土造的,粗糙朴素。

有的心是用黄连造的,苦楚不堪。

有的心是用垃圾造的,面目可憎。

有的心是用谎言造的,百孔千疮。

有的心是用尸骸造的,腐恶熏天。

有的心是用眼镜蛇唾液造的,剧毒凶残。

造心要有手艺。

一只灵巧的心,缝制得如同金丝荷包。

一罐古朴的心,淳厚得好似百年老酒。

一枚机敏的心,感应快捷电光石火。

一颗潦草的心,门可罗雀疏可走马。

一滩胡乱堆就的心,乏善可陈杂乱无章。

一片编织荆棘的心,暗设机关处处陷阱。

一道半是细腻半是马虎的心,好似白蚁蛀咬的断堤。

一朵绣花枕头内里虚空的心,是假冒伪劣心界的水货。

心的边疆,可以造的很大很大。

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

没有一片乌云,可以覆盖心灵辽阔的疆域。

没有哪次地震火山,可以彻底颠覆心灵的宏伟建筑。

没有任何风暴,可以冻结心灵深处喷涌的温泉。

没有某种天灾人祸,可以在秋天,让心的田野颗粒无收。

心的规模,也可能缩得很小很小,只能容纳一个家,一个人,一粒芝麻,一滴病毒。

一丝雨,就把它淹没了。

一缕风,就把它粉碎了。

一句流言,就让它痛不欲生。

一个阴谋,就置它万劫不复。

心可以很硬,超过人世间已知的任何一款金属。

心可以很软,如泣如诉如绢如帛。

心可以很韧,千百次的折损委屈,依旧平整如初。

心可以很脆,一个不小心,顿时香消玉碎。

优等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

因为人生有太多的压榨和当头一击,会与独行的心灵,在暗夜狭路相逢。

如果没有精心的特别设计,简陋的心,很易横遭伤害一蹶不振,也许从此破罐破摔,再无生机。

没有自我康复本领的心灵,是不设防的大门。

一汪小伤,便漏尽全身膏血。

一星火药,烧毁绵延的城堡。

心为血之海,那里汇聚着每个人的品格智慧精力情操,心的质量就是人的质量。

有一颗仁慈之心,会爱世界爱人爱生活,爱自身也爱大家。

有一颗自强之心,会勤学苦练百折不挠,宠辱不惊大智若愚。

有一颗尊严之心,会珍惜自然善待万物。

有一颗流量充沛羽翼丰满的心,会乘上幻想的航天飞机,抚摸月亮的肩膀。

当以我手塑我心的时候,一定要找好样板,郑重设计,万不可草率行事。

造心当然免不了失败,也很可能会推倒重来。

不必气馁,但也不可过于大意。

因为心灵的本质,是一种缓慢而精细的物体,太多的揉搓,会破坏它的灵性与感动。

造好的心,如同造好的船。

当它下水远航时,蓝天在头上飘荡,海鸥在前面飞翔,那是一个神圣的时刻。

会有台风,会有巨涛。

但一颗美好的心,即使巨轮沉没,它的颗粒也会在海浪中,无畏而快乐地燃烧。

(选自《百年中国性灵散文》,有删节)

(1)用自己的话概括第三、四段主要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6分)

(2)请赏析“心的边疆,可以造得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这句话。

(4分)

(3)文中说“我们的心,是长久地不知不觉地以自己的双手,塑造而成”,又说“当以我手塑我心的时候,一定要找好样板,郑重设计,万不可草率行事”,你如何理解这两种说法的异同?

(4分)

(4)下列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开头借鉴诗歌的表现手法,以蜜蜂造巢、蚂蚁造穴起兴,引出人类要塑造美好心灵的话题。

B.“心可以很硬”这一段运用了比喻、排比、借代、夸张的修辞方法,语言生动形象。

C.“心的质量就是人的质量”,这里的“心”指人的精神世界,包含品格、智慧、情操等在文中的意思是说人的精神决定的成就。

D.结尾以船喻心,以下水远航象征开启新的人生之路,喻指美好的心灵可以使人直面困难,承受挫折,永葆生命的活力。

E.本文意象新奇、联想丰富、文笔灵动,是一篇优美的富有哲理的散文。

 

2007年

雪野里的精灵要存葆

东坡居士面对邈远天昊,苍茫坤舆,曾浩叹“寄蜉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我真正体味出这两句话的奥义,是在多次晋谒了一棵巨树之后。

那是莒县城西定林寺中的银杏树。

它苍劲葱郁,主枝周逸旁出,状若硕大无朋的莲花。

我第一次站在它下面时,顿被一种强大的生命光波所震慑,所征服,所溶解。

它那骑游时空的灵魄,吐纳古今的恢宏,剪裁春秋的博大,抽黄谢绿的顽强,都使我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卑微。

后来,我又多次拜谒它,每每都会对苏轼的话产生新的感悟。

它的前句喻生命短暂如蜉蝣,后句指生命渺小如沧海一粟。

人类虽然可以嘲笑“朝菌不如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但站在这棵古树前,仰望着无涯无际的时空,我们便会感到:

在宇宙间,地球仅是一粒微尘,人生更如蜉蝣、朝菌,只不过俄尔一瞬,稍纵即逝。

博大与渺小,久远与暂短,都是相对而言的。

定林寺里的古银杏无疑是一支巍峨峥嵘的生命进行曲。

后来我在雪野中两次偶然所见,则又领略了弱小生命吟出的生的礼赞。

那是七十年代末的一个暮冬,我到崂山顶峰的驻军观察哨采访。

大雪后的崂山,峰若玉雕,石似晶铸。

我与哨长挟石踏雪,拽枝腾挪,来到一向阳处的山坳。

这里,我猛然发现,向阳的竹林边,竟有柔草如茵,毛茸茸,青翠翠,密匝匝,在这银色的世界里,织出了一小片绿毯。

哨长在这绿毯边沿旁的一巨石前,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扒开雪层,并唤我过去观看。

当我走至巨石下,呈现我面前的竟是一片美妍的小花。

小花一株株、一簇簇,攒攒挤挤,比肩争头。

这些小花仅比米粒儿稍大,白的、紫的、蓝的、红的、黄的,五颜六色,星星点点。

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

我惊异地看着这些小生命,它们也仿佛睁着深情的眼睛凝望着我……这些米粒般大小的生命,像是在告喻我:

希冀、渴望、追恋、向往,是一切生命的本质。

即使天冷了地冷了宇宙的一切都冷了,它们也会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决不肯把生命的蓬帆轻易降落。

这些美的萌芽,是春的启明星,正在呼唤着春蕊的艳丽,春树的繁茂,春蚕的吐丝……

前年元宵节前夕,我应长白山林场友人之邀,曾到雪国一游。

一日下午,我和友人在莽莽的安睡着的一片杉林里漫游。

蓦地,有几点蓝色的彩光在雪地里闪动,一下跃入我的眼帘,燃亮了我的双瞳。

我趋前蹲下细瞧,竟是几朵蓝色的小花。

这蓝色的小生命,由纤纤的细茎挑着,那吹弹得破的花萼,显得那样稚嫩和孱弱。

这雪国中的蓝色小生命,纤细里充溢着坚韧,孱弱里蕴藏着刚强,微小里含纳着博大;这小小的生命里,也浸透着星的璀璨,月的妩媚,日的明丽。

它们以小小的蓝色火焰与巨大的寒流搏击,它们以火热的心律终于鼓破了厚厚的冰窖,它们是这漫漫雪国里生命的精灵!

友人告诉我,这蓝色的小花名叫“白头翁”。

定林寺中的银杏树,崂山雪地的小花小草,还有这雪国中的“白头翁”,都是造物主无与伦比的杰作,都是生命的奇观……

人们惯常喜爱吟诵参天的大树,喜爱聆听它们博大生命的浩歌。

但浩歌是一种境界,寂寞也是一种境界。

浩歌是夏的宣言与旗帜,寂寞则是春的预报和序曲。

天无私覆,地无私载。

对憧憬着春天却不能轰轰烈烈、大红大紫的众多的小花小草,谁也没有权利去有意或无意地践踏它们……(选自《新世纪文学选刊》2008年8月号,有删改)

(1)文章把小花称作“雪野里的精灵”,意在表现小花的哪些特点?

(4分)

(2)赏析“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

(4分)

 

(3)文章说“浩歌是一种境界,寂寞也是一种境界”。

两种“境界”分别指什么?

二者有何相同点?

(6分)

(4)下一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银杏树以其在时空中的伟大,谱写了巍峨峥嵘的生命进行曲,“我”从第一次见到它开始,就一直感到自己的渺小与卑微。

B.文章提到古人嘲笑“朝菌”、“蟪蛄”生命短暂的话,目的是以人的浅薄自大来衬托小花小草的伟大。

C.“它们也会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其中的“美”,不仅指小花的外观,也指它们的精神。

D.本文先以苏轼的话开篇,然后用生活中的三个场景,从三个角度说明生命的力量,最后收束全文,含意深远。

E.结尾一段的意思是,我们应像天地公平地对待万物一样,善待那些弱小生命。

 

2008年

敦煌

大地苍凉而贫瘠,宕泉河已经干涸,只剩时间和风在河床上流淌。

一段最鲜活的历史就住在这贫瘠的表皮下……

这是历史的另一种写法。

我,越过历史上那些小脚婆姨的时代,越过阉割了的宦官的时代,走进地层,走进敦煌,一下接通我们文明的另一个源流。

时光早已远去,那些曾经吹过旷野的风还留在衣带上;描绘的手早已化入尘埃,他们手底流溢出来的色彩还在;丰美的水草已成荒漠,从那里生长起来的繁荣却留在洞窟里。

一场色彩与线条的盛会:

灵动的肢体,飘飞的衣带,蘸着宝石的颜色自如地流转,在古中国的历史上,漫漫黄沙下,原来掩藏着这般自由的灵魂,这般高扬飘逸,这般酣畅淋漓,这般辉煌壮丽!

当一个美丽的飞天曳着长长的衣带绕楼穿窗而过时,我们的灵魂也跟着飘飘悠悠,仿佛鱼鳝从水中一滑而过,人怎么可以把一根带子舞成这样,像一条河,像一道绵长的波浪线,像沙丘上飞舞的风。

一个民族用它的灵魂在这根带子上舞过千年。

洞窟外面,风把沙丘牵动过一轮又一轮,一千多年的风一直在上面吹拂,河水跟着它在流淌,桑叶上的阳光在上面闪烁,生命在上面歌唱。

从绸带的飘飞里,我听到已故强劲的音乐。

那是生命的狂欢。

生命在洞壁上奔涌了一千年。

一匹迈着舞步的马。

绘画人将灵魂里的歌声流泻到马步上——大地就是琴键,马蹄踩踏在音乐上。

一股泉流般的乐音从马蹄下升起,把你和马一起浸入其中。

一位美丽的女菩萨。

一千多年前的泥土,竟然塑造出这般鲜活的肉体,让人油然而生爱心。

她就像是邻居家年轻的少妇,脸上洋溢着愉快的光辉,丰腴的手臂叫人想偷偷伸过手去摸上一摸,瞧她那隐然含笑的样子,应该是不会生气的。

神和佛在这里传达着人间的欢娱。

一幅童子嬉戏图,嬉戏中的儿童,那份童稚天真,那份童趣,或许他们天生地一下就接近了真正的经义?

他们都是谁?

是些什么样的人,从春到夏从秋到冬把一生的时光都留在洞窟?

我惊叹于那些一笔一画抄出来的经书,一个字一个字,一行一行最终排成一张纸,一张纸接一张纸码成垛堆成山,多少生命成年累月就这样抄下来,一生做着同一件事情,生命逝去了,他们的痕迹还在。

一个人终其一生,将生命专注在一件事情上,不管那是什么,这本身就是值得尊敬的。

当众多的生命为某一件事情聚集到一起,甚至一代接一代专注于同一件事情时,这便是伟大——敦哉煌也!

看看那一尊顶天立地山一般高大的佛像。

山做成的身躯,自然有着山的气象,山的沉静,山的大度,山的厚重。

可是,在它的宏大中却不失细腻:

那平静的面容,眉宇间充满会通天地得之于心的灵光,那是从灵魂从生命中流溢出来的光辉;那跟修长的手指,当它沿着一定的坡度微微往上一翘时,你感到那上面倾注了多少灵魂的美丽;还有那手臂的自然垂下,衣身上的皱痕……在生的追求拓展到死后,神在众多的生命中坐直了身子,让后来的人惊叹生命的伟大。

他们是些关注灵魂的人。

穷其一生,只为把灵魂安置在洞窟里。

在这一行行规规整整的字迹里,在这大处着笔美轮美奂的神像壁画里,我看到古人专注的眼神,就在这些神像后面,他们是真正的神。

就是他们,让生命在面前的洞壁上飞扬起来,让自己的精神顶天立地站在这里,以至多少年以后,一见之下,就把我们这些为外物所困扰所同化的现代人,一下带到云端。

敦煌等在它的洞窟里,等待它的颜色再度回到地面,等待它的声音在风中传响,等待它的底气来到我们身上,鸣沙山,沉默千年的沙石。

也在朝我们的臂腿发出鸣响。

(1)本文对敦煌的哪些描写再现了“最鲜活的历史”?

(4分)

 

(2)综观全文,如何理解“这是历史的另一种写法”。

(4分)

 

(3)赏析本文第五自然段画线的文字。

(6分)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开篇写大地的苍凉贫瘠、宕泉河的干涸,是为了表明敦煌已成历史,曾经有过的文明已消逝。

B.文中写到漫漫黄沙下,掩藏着自由的灵魂,高扬飘逸,酣畅淋漓,辉煌壮丽,这是对生命的赞美。

C.文中第六自然段“一股泉流般的乐音从马蹄下升起,把你和马一起浸入其中”采用的是比拟和借代的修辞手法。

D.文中对美丽女菩萨生动而细腻的描写,表现了凡人的思想和情感。

E.文中写“沉默千年的沙石”,是用以静衬动的手法,更好地体现鸣沙山的鸣响。

 

2009年

老屋楚岩

绿锈斑斑的铜制钥匙插进去,往上一提,然后把门环一拧,门就开了,推开它,门吱呀一声发出沉重的叹息;同时,门楣上扑簌簌地往下掉落阵阵尘灰。

我离家已经整整九个年头。

开始几年,老伴依然和这老屋厮守。

每个星期六下午,我如同“候鸟”一样飞回乡下,与老伴相聚。

彼时的老屋在我心中,如同鸟儿的归巢。

当我在人生的天空飞累了,可以在此睡个甜甜的觉,亦可躲避外界的风风雨雨。

十年以前,我拼尽全力,把所得一个子儿一个子儿地积攒起来,带领妻子和未成年的儿女,每天傍晚到水塘里挖沙,又一担一担地挑回家准备改造旧屋。

儿女们累的哭了,我就用美丽的语言,给他们描述住进新屋那种舒坦和惬意……

我们的村子原是一个破败落后的小村。

小山坡下,拥挤着几百间各式各样的屋子。

这些屋子,当年都是低矮的泥砖建筑,显得零乱、破败、萧条和风雨飘摇。

记不清什么时候起,村民省吃俭用,累死累活,自己用田野的泥巴作成泥砖,陆续盖起来了部分泥砖结构的新房子。

后来,有人盖起了红砖的屋子。

再后来,更有人盖起来了水泥的楼房。

这一切,仿佛是悄悄进行的,又仿佛是大张旗鼓雷厉风行地涌现出来的。

站在高处极目望去,在蔚蓝色的天空下水泥结构的楼房,红砖的屋子、泥砖的屋子与旧时留下来的厕所、猪栏、杂物间交叉错落,黑色的、灰色的、暗红色的瓦面,和新式的水泥银灰色的屋顶,相互映衬,如同白发苍苍的老人、朝气蓬勃的小伙、打扮入时的靓女、天真烂漫的小孩拥挤在一起,年龄老幼不同,衣着斑斓各异。

在一片古老和新潮的交替中,我家的老屋显然算不得十分苍老,但显然已经宛如我一样,成了个年近六旬的初老之人,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

关上咿呀作响的木门,我到一位朋友家去做客。

我们是同龄人,他高我矮,他瘦我胖。

儿时,我们一起光着屁股在村前的水塘中戏水,后来又一道去放牛,在田边戽水[用戽hù斗汲水]捉鱼。

当晚霞在天边辉映出红色或紫橙色的霞光,我们把斗笠挂在身后,骑在水牛背上,慢悠悠晃悠悠一高一低地回家来。

如今,这位高高瘦瘦的牧童早已发福,成了个红光满面的大胖子,而他家建筑的气势、屋里的摆设,更是把我震住了。

啊!

十多米长五层高的新楼,琉璃瓦顶,外表装修白绿相见的马赛克,光彩照人。

客厅里,一色的欧式家具,真皮沙发,彩电、录像机、音响一应俱全。

当年,我的老朋友也有一间老屋,是泥砖盖的,和我的老屋相比,显得太破旧。

而今天他的这间新屋,据说是两年前盖起的。

沧海桑田;世间更迭,十多年前,当我盖新房时啧啧称赞,认为我有本事攒钱。

而历史以一时难测的高速冲向前方。

面对他的新屋,曾经自慰于自己的新屋在村中还算时髦的我,不得不自惭形秽了。

那么再过若干年,老朋友的这幢新楼,是否又会变成旧屋而显得落伍呢……

朋友家里,不断有青年男女进进出出,汽车摩托车响声不断,那是老朋友的儿子和他的朋友们,他们都是来探望朋友的小孙孙的。

年轻人全都衣着新潮,说话嗓门高,行动快捷,偶然我问起他儿子这幢新楼如何,刚刚做起了爸爸的小伙子回答说:

“我爸思想太老土,简直不可救药。

当年叫他不要这样盖的,至少要留一个停车场,他偏不接受。

你看吧,才两年,门前的车子拥挤不堪,什么新楼,现在已经成了历史文物了!

看来,我刚才的疑问,已经有了肯定的回答。

(1)文中“如同鸟儿的归巢”和“宛如……年近六旬的初老之人”两处分别体现出作者对自家老屋怎样的情感?

(4分)

(2)第五段划线部分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趣?

语言表达有何特点?

这段文字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6分)

 

(3)请你结合对文中“历史以一时难测的高速冲向前方”这句话的理解,分析本文主旨。

为凸显文章主旨,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4分)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开头一系列的细节描写,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将寂寥尘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