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考点汇总.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79116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0.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考点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古代汉语》考点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古代汉语》考点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古代汉语》考点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古代汉语》考点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考点汇总.docx

《《古代汉语》考点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考点汇总.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汉语》考点汇总.docx

《古代汉语》考点汇总

《古代汉语》考点汇总

《古代汉语》考点汇总

1:

古代汉语:

古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即“五四”运动以前的汉族语言。

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是古代汉族的群众语言。

广义的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

一个是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及其后人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言;另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古代白话。

狭义的的古代汉语书面语就是指文言。

文言:

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代模仿的这种语言。

文言文:

用文言语言写成的文章作品。

古白话:

六朝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近古书面语。

古白话文:

用古白话写成的文章作品。

2:

文言是古代汉语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

文言语言是一种十分成熟的书面语言,有鲜明的语言规律。

文言语言是记录我国古代文献资料的基本语言,要了解古代中国,必须从文言语言入手。

1.直音法:

用同音字来注音。

不足:

(1)没有同音字无法注音。

(2)如果同音字比被注音字还难认读,则无注音作用。

2.反切法:

用两个汉字来给一个汉字注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不足:

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化,有的反切已经切不出来现在的读音了。

3.叶音法:

为诗歌押韵临时改变一个字的读音注音。

错误:

主观上强改字音,毫无根据。

4.譬况法:

通过打比方或简单描述发音部位与发音方法来为汉字注音。

5.读若法:

东汉时产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给汉字注音。

三、几种常用的工具书

1.查检字音字义

(1)《康熙字典》古代收录汉字最多的字典。

张玉书、陈廷敬等奉康熙皇帝令编写,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

体例:

1.用二百一十四个部首编排汉字,部首以笔画为序。

2.将各部首分别归入以十二地支命名的十二集中,每集又分上中下三卷。

3.释字显著因,后释义,各义之下一般引古书为证。

不足:

错误较多。

(王引之《字典考证》)

(2)《汉语大字典》目前收录汉字最多的字典,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编成,收录汉字56000个左右。

字形:

反映字形演变过程,列出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形体。

字音:

用汉语拼音注音,并收录中古的反切,还标明上古的韵部等。

字义:

释义详尽,并收有语言例证。

2.查词语典故《词源》《辞海》

(1)体例:

1部首法排列汉字,分为二百一十四个部首。

2先解释单字的含义,再收释以改字起首的复音词语或词组等。

3复音词语或词组按字数由少到多排列,同字数的按第二、三个字的笔画数从少到多排列。

(2)修订:

1958年修订。

《辞海》综合性的工具书。

《词源》研读古籍的专用工具书。

3.查虚词和特殊词语

(1)《助字辨略》清·刘淇著,1711年出版。

体例:

按四声分卷,依韵排列。

内容:

取材从先秦到元代,内容包括经传、诸子、史书、小说等。

缺点:

对虚词的分类标准不统一,内部体例欠严密。

(2)《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1819年出版。

体例:

按古声母排列,共分为十卷。

内容:

以经传的虚词为主,以子书与其他书的材料为辅,东汉以后的一概不录。

缺点:

收字太少。

(3)《词诠》杨树达著,1928年出版。

体例:

按注音字母顺序排列。

解释虚词是先标明词类,然后释义,再举例说明。

缺点:

分类过于琐细。

(4)《诗词曲语词汇释》张相著,1953年出版。

内容:

主要是研究唐、宋、元、明诗词曲中习用的特殊词语。

体例:

每条先诗后词再曲。

第二章汉字的结构和发展

一、“六书”理论

六书:

古人总结的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其中只有前四种与汉字的形体结构有关,后两种与汉字的形体结构无关。

1.象形许慎:

“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创造汉字。

(描画轮廓的:

日、月、鸟、鱼。

描画具有特征部分的:

牛、羊。

2.指事许慎:

“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是一种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法。

(纯符号的指事字:

上、下。

象形字加上符号的:

亦、本、末。

3.会意许慎:

“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

”会意是由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让人们看了可以体会出其意义的造字法。

步、逐、鬥、莫、牧。

4.形声许慎:

“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由意符和声符两部分组合造字,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

杞、问、物、江、裹。

5.转注许慎:

“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说文》:

“考,老也。

”又:

“老,考也。

6.假借许慎:

“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我、而、其。

二、形声字的结构与汉字的部首

1.形声字的结构

形声字的六种形体结构:

a左形右声(基本结构)b左声右形c上形下声d上声下形e内形外声f内声外形

2.汉字的部首:

部首就是义符,义符是相对声符而言的,部首就是它统领的字而言的。

许慎最早提出部首的概念,他的《说文解字》用了540个偏旁作部首。

三、汉字的形体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大篆、小篆)——隶书(章草)——楷书——草书(今草、狂草)——行书(行楷、行草)

隶变:

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演变称为“隶变”,也叫“隶定”、“隶古定”等。

隶变之前的汉字称为“古文字”,隶变之后的汉字称为“今文字”。

隶变是汉字形体演变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古文字与今文字的分水岭。

它把小篆圆转的曲线变成了方折的笔画,使汉字的形体变得平直方正,并大量改造与简化汉字形体,从此,汉字的象形意味大部分丧失了。

四、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有三种情况不能认为是异体字:

1.意义相近,后代读音相同,古音不同的字。

(举例)

2.自古就音同,但意义的广狭不同的字。

(举例)

3.偶尔通用的字(用字时的通假字)。

第三章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情况:

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的。

(举例)作用:

保证了汉语的稳定性。

能够保持语言的稳定性,词义基本未变的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词汇”。

2.古今词义完全不同的。

(举例)此类词是学习古代汉语的重点词汇。

3.古今词义发展变化的。

(举例)

二、古今词义在范围上的差异

有三种情况:

1.词义扩大(词义扩大时词义发展的重要途径)2.词义缩小3词义转移(举例)

三、古今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

1.褒贬不同2.轻重不同(举例)

四、分析古今词义的异同应该注意的问题

1.“古”与“今”的历史性:

在分析古今词义的异同时,古与今是个历史概念。

先秦为古,两汉为今;两汉为古,则六朝是今。

古今不是一刀分开的。

2.古汉语的词以单音节词为主:

古汉语的词以单音节词为主,不要误把古汉语的词按双音节词来分析。

消息:

古:

消散与增长。

第四章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一、本义及其本义的探求

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但不一定都是最原始意义,是与词形相应的能有文献资料证明的最古意义。

1.探求本义的步骤:

第一步:

分析字形

(1)利用六书理论分析汉字的形体。

(2)结合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分析汉字的形体。

第二步:

考核文献

(1)看看古代文献中是否有这样的解释。

(2)看看古代文献中是否有这样的用法。

2.探求本义要注意的问题:

(1)注意字形的讹变。

(2)注意字形与字义之间的关系。

二、引申义及其引申义的分析

所谓引申义,就是从本义演化发展来的意义。

它是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

1.如何分析一个字词的引申意义:

应当从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上去分析,根据引申义与本义距离的远近,可以把引申义分为直接引申与间接引申两类。

2.词义引申的基本方式:

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

3.考察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时要注意的问题:

字音的变化,字形的变化。

第五章词类或用问题

一、词类活用的内涵: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原来的语法功能,具备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和词汇意义,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词类活用”。

二、使动用法

破读:

用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该词不同的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

三、意动用法

四、名词用如动词

五、名词用作状语

六、词类活用的条件

文言文中为什么经常词类活用?

a早起没有为一些行为动作专造动词。

如:

衣(“穿”早期是穿透的意思)。

b为了表达的丰富与新颖。

如:

春风又绿江南岸。

第六章古代汉语的词序

一、词序是汉语表达意义的重要语法手段

词序:

也叫“语序”,即语言中词语组合的先后顺序。

对于靠词形变化表达意义的语言而言,词序对它的约束力并不大。

词序在汉语中却十分重要。

汉语的词序一般不能随意变化,如果词序变化了,句子的意义往往也要随之变化。

如:

我打你。

你打我。

汉语的词序历史上比较固定,从古到今没有太大的变化。

即基本词序为:

主语——谓语——宾语

二、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中,在一定的语法条件下,宾语可以从谓语中心语的后面移至谓语中心语的前面,这种现象我们称其为“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主要有以下几种:

1疑问代词作宾语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3宾语用代词复指4无标志的宾语前置

三、古代汉语的行为数量表示法

现代汉语表示行为数量,一般是吧数词与动量词构成的数量词组放在动词的后面作补语,如“看两遍”、“踢三脚”。

而古代汉语中却不是这样的,其方法是:

1一般的方法:

将数词直接放在动词之前作状语表示行为数量。

与现代的差别:

a不用动量词b数词的位置在动词之前。

2强调的方法:

在表示动作的词语后加“者”,将数词置于句尾作谓语表示行为数量。

第七章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一、古今汉语判断句的差异: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由判断词“是”构成,“是”用于联系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并帮助表示判断。

古汉语的判断句则不是用判断词“是”,而是将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直接联系在一起,靠判断句主语与谓语的语义关系进行判断。

有时在主语后加代词“者”,复指主语,引出谓语。

在谓语后加语气词“也”,表达判断语气,帮助判断。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否定用“不”,古代汉语判断否定用“非”。

二、古汉语判断句的形式

1无“者”、“也”句2有“者”句3有“也”句4有“者”、“也”句(举例)

三、古汉语判断句中“是”的词性与作用

四、古汉语判断句中“为”、“维(惟)”、“乃”、“即”的词性与作用

五、古汉语判断句的活用问题:

古今汉语中,都有一些句子采用判断句形式,但其主语与谓语之间并不是一般的判断关系,而是其他关系,我们称之为“判断句的活用”。

判断句活用所表达的内容很多,如:

1表达比喻内容2表达条件、目的等内容3表达因果关系

第八章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一、所谓被动,即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的受事者、承受者,而不是发出者、施事者。

(注意“意念被动句”、“无标识的被动句”)

被动句式:

从句子结构本身就能刊物主语被动性质的句式叫做“被动句式”。

二、古汉语常见被动句式:

“于”、“为”、“见”、“被”。

(注意其构成和特点)

第九章副词

一、副词的性质

副词:

用来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行为动作、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可能性和否定等作用的词。

副词是半实半虚的词:

实词的性质:

有一定的词汇意义,能独立充当句子的次要成分。

虚词的性质:

不能单独表示一种实物、一种实情或一种事实,不能作句子的主要成分主语、谓语等。

二、程度副词

三、范围副词

四、时间副词

五、情态副词

六、否定副词

七、表敬副词

第十章代词

一、人称代词

先秦时期没有真正地第三人称代词,“之(泛指)”、“其(特指)”本是指示代词,借用为第三人称代词。

要注意的是:

“其”一般只作定语,“之”一般只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

三、疑问代词

四、无定代词

五、辅助性代词“者”或“所”

第十一章介词、连词

一、介词:

介词的作用是用在名词、代词或者名词性词组的前面,组成介词的结构,作动词或形容词的状语或补语,表示时间、处所、目的、原因、方式、对象。

“于”、“以”、“为”。

二、连词:

连词是用来联结词、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