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语言教师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787108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6.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之语言教师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诗歌鉴赏之语言教师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诗歌鉴赏之语言教师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诗歌鉴赏之语言教师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诗歌鉴赏之语言教师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之语言教师用.docx

《诗歌鉴赏之语言教师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之语言教师用.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歌鉴赏之语言教师用.docx

诗歌鉴赏之语言教师用

诗歌鉴赏之语言

——炼字教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培养通过品味语言从而把握古代诗歌的习惯。

2、掌握古代诗歌炼字炼句题的解题方法。

二、知识链接

1、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

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

2、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词有“词眼”。

“诗眼”大致分为两类:

一是一首诗内容的凝聚点,表现诗的主旨,这是全诗的诗眼。

如王维《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诗中的“不得意”三字,显然是有深意的。

不仅交待友人归隐的原因,表现他失意不满的情绪;同时也从侧面表达诗人自己对现实愤懑不平的心情。

这三字是理解这首诗题旨的钥匙。

再如李清照的《醉花阴》,这首重阳词,情景交融,写出了女主人公多愁善感,怜花自怜的性格情态。

结尾句: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一个“瘦”字,是全篇的词眼。

形象地概括了全篇词意,画龙点晴,使形象与环境显得十分协调。

二是一句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一个字,或增强诗歌的形象性,使诗歌充满情趣,给人以丰富的想像;或使诗意更精确;或使诗句翻出新意。

这是局部的诗眼。

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颈联中“关”和“出”是诗眼。

细细品味一“关”一“出”,就感受到春天到来时杏花盛开的浓烈的生命活力。

3、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

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

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1)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2)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

①主语后置。

崔颢《黄鹤楼》诗: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象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②宾语前置。

杜甫《月夜》诗: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

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

这里的“湿”和“寒”都是所谓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

辛弃疾《贺新郎》词:

“把酒长亭说。

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

”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

原来作者是把他们二人都用来比喻友人陈亮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

宾语“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

另如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诗: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怜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

③主、宾换位。

叶梦得《贺新郎》词: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

”也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

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

再如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卢纶《塞下曲》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林暗风惊草)等。

④定语的位置

在偏正词组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情况。

诗词曲定语的位置却相当灵活,往往可以离它所修饰开的中心语而挪前挪后。

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a.定语挪前。

王昌龄《从军行》诗: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

刘叉《从军行》诗: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闻横笛声)都是同类的例子。

陆游《昼卧》诗:

“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

”(帐里生香雾,枕边积书山。

b.定语挪后。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意即“一月夜飞渡镜湖”。

“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飞渡”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是“月”。

又《春夜喜雨》诗: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锦官城花重)

⑤以宾语面貌出现的状语。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笑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实际上“秋风”、“春风”都不受“动”、“笑”的支配,而是分别表示“在秋风中动”、“在春风中笑”的意思。

这类情况在诗词中比较常见,例如:

杜甫《秋兴》八首之二: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朝晖中千家山郭静,日日于江楼翠微中坐。

)李商隐《安定城楼》诗: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永忆江湖白发时归。

)都是同类的例子。

其他:

苏轼《念奴娇》词: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应笑我多情。

)如毛泽东词“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学生可以很快重排为“寒秋,(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湘江北去”;更为典型的、学生再熟悉不过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学生亦能很快重排为“欲目穷千里”。

还有“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无觅英雄孙仲谋处)

语序颠倒的原因:

第一、是声律的要求。

第二、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突出强调作用)。

其实,诗词曲中特殊词序的出现,声律的要求和修辞的需要往往是兼而有之的。

如王昌龄《从军行》、杜甫《春夜喜雨》二例,定语“孤城”挪前而“锦官城”移后,除了为符合七绝和五律的平仄格式外,目的还在于突出和强调玉门关所处孤立突兀的地势以及春雨后诗人想象中繁花坠落的景象。

(3)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诗词的省略跟意象的组合有关。

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

这就要求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

如: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复》),“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这都是些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修辞上叫列锦),其中的每一个词或词组,都能使人想象出特定的景象、特定的情境,展现了耐人寻味的艺术天地。

这两句诗,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

诗人选择了江湖、夜雨、十年灯,做了动人的抒写,江湖让人想起辗转和漂泊,杜甫在《梦李白》中曾有“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的诗句,夜雨更能引人的思乡之情,李商隐在《夜雨寄北》曾有“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的诗句,人在江湖,又逢夜雨,使人备感萧瑟,夜雨之时,需要点灯,所以诗人接下来选择了灯这个意象,“灯”是个常用字,而十年灯,则是作者的独创,当它与“江湖、夜雨”组合在一起时,就能激发人一连串的想象:

两个朋友,各自漂泊,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而这种情景已持续了十年之久。

这就是意象组合,它以极其简省的笔墨,创设了极其丰厚的意蕴,为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意象组合是古诗的一大特点,使用意象组合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更有与马致远《秋思》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另一位元曲大家白朴的《秋思》: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4、在阅读时,哪些词常常成为关健词,为作者有意炼字?

——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虚词、叠韵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词性改变的活用词

①动词——巧用动词。

可使诗歌意象化静为动。

形象生动。

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

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的,主要就是常常充当谓语的动词,这样,具象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离开了炼动词,炼字艺术就会黯然失色。

例1.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

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哀江南》孔尚任):

在这里,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留”、“见”,其妙处就在“剩”虽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另外“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

“留”则无这么多含义。

“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

例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王之涣):

这里动词“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杜甫):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例4.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登岳阳楼》杜甫):

“蒸”、“撼”具有夸张色彩。

②形容词——巧用形容词,可绘景摹状。

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例6.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凉州词》王之涣):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例7.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夜喜雨》杜甫):

“细”字,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这也是形容词用得妙。

例8.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行宫》元稹):

本是表热闹的宫花的“红”,却形容之以表冷清的“寂寞”,运用矛盾修辞法,更觉合情深婉。

③数量词——运用虚数,虚化烘托。

增强表现力;运用确数,精炼有力,诗意隽永。

富于趣味。

古诗词中数字的运用,有时是用虚数,不可当真,但可使诗歌借助夸张,增强表现力。

有时用确数。

使诗词精炼有力.含意丰富。

A.用虚数——虚化烘托,增强表现力。

例1.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小园赋》庚信):

“一”“二”“三”“两”,了了几笔,鱼不一定就这么大,竹未必就这么多,但却写出了鱼虽小而有趣,竹虽少而有味的境界。

例9.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成阳城西楼晚眺》许诨):

登城“一”望,思乡之愁,“万”里无际。

未必只望一眼,愁又怎能以“万里”计,但对比中有夸张,增强了表现力,把思乡之愁写得极富感染力。

B.用确数——精炼有力,诗意隽永。

富于趣味

例10.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早梅》齐己):

这首诗中,“一”原作“数”,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

这是数词用得妙。

例11.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惜牡丹花》自居易):

作者看到满院盛开的红牡丹时,想到有一天它们会枝残叶败,红衰香褪,禁不住无限感伤,惆怅之情油然而生。

可到了晚上,遍数群花,“唯有两枝残”——满院的牡丹正盛开着呢。

“唯有”“两枝”,语气肯定,数字确切,见出诗人赏花之细。

将诗人怜花的一片痴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有时,诗人会虚数、确数同时运用,达到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渲染气氛,强化诗情的效果。

例12.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宫词>张祜》:

这首诗中,连用数字,且既有虚数,又有确数。

“二十”可以认为是确数,“三千”“一声”“双”都可认为是虚数。

“三千”——何其远也;“二十”——何其久也;“一声”——未必一声,而只写一声;“双泪”——何多怨也。

全诗句句都用了数日字,把事情、问题、情感表达得清晰、准确,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也使诗句特别精炼有力。

④虚词——获得疏通文气。

开合呼应,悠扬委曲。

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例13.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上兜率寺》杜甫):

这里,“自”是表关系的介词,但与“有”合在一起,远近数千里,上下数百年,只在“有”与“自”两字间,而吞纳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皆见于言外。

这是介词的妙用。

例14.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怨》王昌龄):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

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

所遇者:

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

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

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这是副词用得妙。

⑤在形式上与众不同的特殊词。

主要是叠韵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实际上是一类特殊的形容词或副词——增强韵律感、节奏感,摹拟声音形态。

使诗文更生动更形象。

A.叠韵词。

叠词作用不外两种: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例15.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例16.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竹枝词>其一》刘禹锡);例17.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王安石);例18.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声声慢》李清照)。

B.拟声词。

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

作用有一:

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例19.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浪淘沙》李煜);例20.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杜甫)

C.表颜色的词。

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却是相近的,就是一般用颜色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欣赏时,要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

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

例2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扬州慢》姜夔);例22.红藕香残玉簟秋。

(《一剪梅》李清照);例23.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蜀相》杜甫)

⑥词性改变的活用词——化腐朽为神奇。

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使这些词在特定的语境中,起到不同寻常的作用,而成为一句诗或一首诗中的关健词,甚至成为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

词性的活用,大的方面有实字虚用,虚字实用,小的方面有名词动用、形容词动用等。

例24.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

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

(《临行与故游赠别》何逊)

本诗描写的是与友人惜别的情景。

“夜雨”二句渲染与友人话别时的环境气氛,是历来传诵的名句。

后一句“晓灯暗离室”写室内:

天已破晓,油灯将要燃尽,充满离愁的屋子显得一片昏暗。

这里,一个“暗”字用得尤其妙。

破晓之际屋子感觉上比较暗,比黑夜中燃灯要暗,比白天更要暗,是一个特殊的时间段,作者在这里用一个暗字,恰到好处地写出了这种不同,又与朋友相别的情事相合,显示了作者观察之细致。

这是形容词用作动词之妙。

例25.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磐音。

(《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诗旨在赞美后禅院景色之幽静,抒发寄情山水之胸怀。

山光美好而使鸟儿感到愉悦,潭影幽深而使心性感到空灵。

例26.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州》王安石)

句中“绿”字的运用,被推为讲求炼字的典范,据说王安石曾先后用过“到”、“入”、“过”、“满”等等十几个字,最后才选定“绿”字。

可以说,一个“绿”字,形容词动用,写出了江南的一片春色。

与此句类似的还有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中“红”、“绿”二字。

例27.“风老莺雏,雨肥梅子”(《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周邦彦)’

一“老”一“肥”,形作动用,把莺雏长大,梅子成熟写得形象生动,呼之欲出。

想那黄口雏鸟从昂首待哺的娇憨,慢慢长满了一身羽毛,再到展翅离巢,不是一天一日的时光,更待其中亲鸟的艰劳,形态种种,时日漫漫,到后来只得了一个。

老”字,当真浓酽醉人。

梅子几经风雨,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

“肥”字写出了动态,梅子成熟的过程;写出了形态,梅子黄黄肥肥的圆甜,黄中晕红的丰润。

请大家认真阅读上面的材料,以便对诗歌的语言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三、课前预习

例1、(2014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

秋暮吟望 

小阁高栖老一枝,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释:

“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 “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3分)。

  

例1答案:

(1)常,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著落日之色;“偏”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

这两个字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心绪与情感。

 

四、质疑探究【典题导航】

例1、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注]安禅,佛家语。

指闭目静坐。

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

所谓“诗眼”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后来也指全诗中最精彩关键的一句。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例1答案:

分别是“咽”“冷”。

山中的流泉由于岸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月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这两字运用拟人与通感的手法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描绘出山中幽暗冷寂的景象,暗示诗人抛弃世俗热闹的隐逸情怀。

(黑体为高考所给答案)

 

例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①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

闲居。

②素秋:

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

请简述理由。

例2答案:

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

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

如果认为用“对”或其它词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考查形式

1、诗中的某个词有何妙处?

为什么?

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直接鉴赏关键词)

2、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

为什么?

(找出关键词并鉴赏)

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

为什么?

(比较鉴赏)

方法总结

1、找出诗眼或关键字。

2、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可略)

3、手法及作用:

手法主要是修辞;作用可以使用一些术语,如“生动形象(传神)”“化抽象为具体(化虚为实)”“把某物写活了,赋以人的情感”“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使画面活了起来”“增加了动感”等等。

4、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对象[景(意境)、物、人、事]什么样的特征。

(最关键)

5、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灵活变通:

答题时以上五点不一定面面俱到,根据具体情况,有时一两点即可。

以上五点顺序也可灵活把握。

同时炼两个字的最好分开单独赏析,当然有时也可合并,视具体情况而定。

6、比较炼字题:

先回答哪一个更好,然后①两个字都赏析,或者②重点赏析一个,另一个最后提一下,如“而某字却达不到这种效果。

”但必须提及。

当然也可以回答两个都好。

五、检测反馈

1、(2014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发罗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

(3分)

1、【答案】“背”是背着,也就是方向相反。

诗人独自一人朝着与返乡的大雁相反的方向前行,用返乡的雁反衬出客居边塞的诗人孤独寂寞的飘泊之感和浓重的思乡之情。

2、(2014大纲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和“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2、“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颜色显现了出来。

“随”字形象的表现了山道峰回路转,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通幽的遐想。

 

3、(2013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6分)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

②息机:

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⑴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

(2分)

⑴(要点)“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

(意思对即可。

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2分)

 

诗歌鉴赏之语言

——炼句教学案

一、课前预习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江阴浮远堂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

请作简要分析。

例1答案:

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的最为强烈和集中。

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地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心理。

二、质疑探究【典题导航】

例1、(2012年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

鹧鸪天预报[金]王寂

秋后亭皋①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

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

吾老矣,久忘机②,沙鸥相对不惊飞③。

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

[注]①亭皋:

水边的平地。

②忘机:

消除机心。

机心,巧诈之心。

③沙鸥相对不惊飞:

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

(1)“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两句写出了山水的变化,请分析其巧妙之处。

(4分)

答案示例:

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水的变化。

“晓云散去山腰瘦”写出了晓云散去后山峰的清秀,暗含着晓云弥漫时想象中山峰的壮阔;“宿雨来时水面肥”既表现出夜里下雨之后的宽阔,又暗含着下雨之前水面的窄狭。

(2)作者为何说“荒却溪南旧钓矶”?

(2分)

例2答案: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歌从诗句开始,然后从整体上思考。

答案示例:

因为钓鱼是有机心之事,作者已忘机而不在钓鱼所以说荒废了旧钓矶。

 

考查形式

1、前人认为,“某句”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或很感人、意蕴丰富等),你对此有何看法?

请作简要分析。

2、诗中的“某句”,还有另外一种版本为“……”。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比较鉴赏)

方法总结

可以思考从下面几个角度炼句:

1、从该诗句所写内容(解释或概括诗句内容),所写对象[景(意境)、物、人、事]特征的角度。

2、从该诗句的表现手法(包括修辞)和语言特色的角度。

3、从该诗句所体现的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角度。

4、从该诗句与主旨的关系(是如何更好的表现主旨的)的角度。

5、比较鉴赏同炼字方法总结。

三、检测反馈

1、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