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784469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59.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docx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docx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课时教案

第一单元课题认识容量和升第1课时总第1个教案

教学目标

⒈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体会计量容量需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升的容量观念,通过实验操作体会1升有多少。

思考与调整(二次备课)

2、让学生学会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⒊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认识容量的含义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

容量单位1升的观念的建立。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茶杯、水、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烧杯等。

教学程序:

口算练习:

160×5=4×250=0×518=10×76=36×10=

15×6=24×3=5×18=26×40=7×15=

32×30=40×15=60×12=23×30=30×50=

5×700=200÷40=1000÷10=80÷16=90÷30=

一、先学探究

1.什么是容量?

2、取出两个差不多大小的容器,想办法比较,谁的容量大一些?

谁的容量小一些?

2.完成P12页,“想想做做”第1题和第2题。

3.你知道关于“升”的哪些知识呢?

从家里找出正好装1升的水的容器,用1升的容器倒水测量家里脸盆、水桶等容量,将1升的容器带进课堂。

2、学情预判

 

3、后教预设

1.谈话: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升与毫升这两个计量单位吗?

在哪里见过?

(指名学生回答)

师:

看来升与毫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极广,几乎随时随地可能接触到。

今天开始我们要来学习升和毫升。

2.出示两个茶杯(粗细相同,高度不一样),引出容量。

谈话:

这两个茶杯都是空的,仔细观察,再比一比,这两个茶杯哪一个能盛比较多的水?

师:

比较高的那个茶杯能盛的水多,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大一些;盛水少的,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少一些。

(板书:

容量)

我们可以说:

较高的那个茶杯的容量要比较矮的那个茶杯的容量大。

讨论:

在小组内说说看,你对容量是怎样理解的?

举例说明。

3.出示两个冷水壶(黑把手水壶的容量比红把手水壶稍大一些),比较容量大小,引出升。

(1)问:

你知道哪个冷水壶的容量大一些吗?

有什么办法证明呢?

(2)倒水实验。

根据学生提议的办法教师实验:

把黑把手水壶装满水,倒入红把手水壶中,(或把红把手水壶装满水,倒入黑把手水壶中)比较两个水壶的大小。

(3)问:

你知道黑把手水壶的容量是多少吗?

你能借助杯子说说它的容量吗?

(准备两套大小不同的杯子)学生实验,把一壶水往杯子里倒,如果倒入较小的杯子,大约5杯水;如果倒入较大的杯子,大约4杯水。

杯子的大小不同,倒的结果也不一样。

(4)提问:

通过刚才的实验,你有什么发现?

你能说说这个水壶的容量是多少吗?

学生充分交流意见,引出要统一容量单位。

师:

为了准确测量或计量容器的容量,要用统一的容量单位。

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作单位。

(板书:

升)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升。

电脑呈现超市里的一些瓶装、桶装液体物品,放大食油桶上的“净含量4升”。

问:

这里的“净含量”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用“净含量”表示而不用容量表示呢?

谈话:

升是一个国际上通用的单位,可以用英文字母L表示,(板书:

L)所以我们看到的几L就表示几升。

4.出示例2

5.问:

你知道关于“升”的哪些知识呢?

观察物品。

1升到底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呢?

认识量杯上的1升。

了解:

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的容量是1升。

各小组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问:

什么形状?

量出它的长、宽、高,得出长度都是1分米。

在正方体里到满水,再倒入量杯

问:

长、宽、高都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容量是多少?

师:

我们说一个容器能盛水的多少就是它的容量,现在这个长、宽、高都是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里所盛的水是1升。

学生展示几个容量刚好是1升的容器。

三、反馈完善

1.“练一练”第1题。

问:

观察三幅图,哪个容器的容量最大?

为什么?

比较3各容器的容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2.“练一练”2题。

问:

你见过题目中的3个容器吗?

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和容量吗?

在小组里再举些例子说一说。

3.拓展知识。

知道了1升水有多少,那么想不想知道1升水有多重?

想一想,怎样称出1升水的重量?

(若学生有困难,可以提示:

可以先称出一个1升的空量杯有多重,再倒入1升水,称出此时有多重,相减就是1升水的重量)

学生分组活动,各组汇报称法和结果。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1升水正好是1千克。

谈话:

关于升,你还知道些什么?

还想了解些什么?

一个健康成人,每天平均要喝大约2~3升水。

小明每次洗手大约要用20秒,水龙头20秒能流多少升水呢?

水龙头20秒大约能流6升水,如果把水龙头开小后,水龙头大约能流2升水。

全校约有学生1000人,每人每天洗3次手,如果洗手时都把水龙头拧小些,全校同学一天大约可以节约用水多少升?

看到这些数据,你想到些什么?

四、反思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些什么?

还想了解些什么?

五、布置作业

《补充习题》P页

板书设计:

认识容量和升

容量:

一个容器所能盛的液体的多少

升L

 

教后反思

(第篇)

 

课时教案

第二单元课题认识毫升第2课时总第2个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初步形成1毫升的观念;在实验操作的情境中,进一步感受1毫升的含义,知道1升=1000毫升,能进行升和毫升之间的换算。

思考与调整(二次备课)

2.让学生在应用练习中,感受一些小容器的容量,体验毫升的应用价值。

3.让学生在课前课后的实践活动中,学会积累与查找资料,继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使学生正确认识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正确认识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量杯、量筒、滴管、各种小容器等。

教学程序:

口算练习:

98÷14=420÷3=6×1300=130×50=200×48=

930-660=530+280=84÷21=180×50=80×50=

190×20=200×16=30×330=3×140=600+12=

960÷8=6×9+5=8×4+7=200—3÷3=12+20÷4

一、先学探究

1.说说你对毫升的认识,记录下来。

2.1升=()毫升,自己选用合适的方法进行测量。

买一瓶100毫升的饮料,数一数你要多少口才能把它喝完。

再算一算,喝一大口大约有多少毫升?

把空瓶带进课堂并记录下来。

二、学情预判

 

三、后教预设

1.谈话:

前面同学还提过“毫升”这个词语,那么毫升到底是什么呢,我们今天就来认识它。

2.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带来的不同容器,看看它们的容量各是多少,在小组里跟同学们交流。

师:

像这样容量有100毫升、250毫升……的容器,它们的容量比我们前面接触倒的容器,如锅、盆、水桶等的容量小得多。

像以上计量比较少的液体,常用毫升作单位,毫升可以用符号“mL(ml)”表示。

4.体会1毫升大约是多少。

谈话:

饮料瓶的容量是500毫升,钙奶瓶的容量是100毫升。

那么1毫升是多少呢?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探讨。

(出示25ml量筒)这个量筒的容量用什么单位名称?

你从哪里可以看到?

里面装的水有多少?

(出示实物,教师巡回走动,让学生观察)

我们来实验一下这1毫升水大约有几滴?

教师把这1毫升水吸入滴管,再一滴滴地滴入量筒,让学生观察、数数。

课件再出示展示。

小结:

4滴水大约是1毫升。

学生分组,动手用滴管向量筒里滴入1毫升的水,数出滴数,再在班内交流。

5.学习升与毫升的换算

(1)谈话:

我们已认识了1毫升大约有多少,1升等于多少毫升呢?

(2)学生汇报课前先学操作结果。

(3)集体验证:

同学们看看这个烧杯里有多少毫升水?

(教师在容器中分别倒入100毫升、250毫升、500毫升水,让学生看刻度说出容器里的水有多少毫升)

提示:

看量杯的刻度时应该怎样看?

看前面水位的刻度还是后面的水位的刻度?

拿出1升的自制容器,提问:

观察一下,500毫升的水有这么多,够不够1升?

那么1升水有多少毫升呢?

你们打算怎样实验?

学生分小组实验。

汇报是怎样实验的,得出了什么结论。

学生汇报后,教师板书:

1升=1000毫升。

6、试一试

矿泉水有几毫升?

倒满几杯水?

一杯水几毫升?

先估一估,再验证。

三、反馈完善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学生看图说出每个容器里的药水各有几毫升。

指名基础较弱的同学多说说,再让学生齐读。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师:

拿出茶杯、碗和小盆,再用量筒量出50毫升水倒入这些容器中,看看水面各在哪里。

再倒入50毫升水看一看,估计每个容器盛满水大约有多少毫升,你能实验验证吗?

3.完成“练一练”第3题。

先指名说出每种饮料的容量,再说出各需要多少瓶才正好是1升。

100mL×10=1000mL=1L10瓶

200mL×5=1000mL=1L5瓶

250mL×4=1000mL=1L4瓶

名数改写,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说说想法。

四、反思总结

1.今天你又学到了什么知识,和以前学习的哪些知识有关?

五、布置作业

《补充习题》P页

板书设计:

认识毫升

毫升mL

1000mL=1L

100mL×10=1000mL=1L10瓶

200mL×5=1000mL=1L5瓶

250mL×4=1000mL=1L4瓶

 

教后反思

(第篇)

 

课时教案

第一单元课题练习一第3课时总第3个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的认识升与毫升,了解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思考与调整(二次备课)

2、使学生加深对升和毫升的实际体验,同时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升和毫升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进一步认识升与毫升并进行正确的换算,并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上下一样粗的瓶子、量杯等。

教学程序:

口算练习

8600-4200=240×4=640÷80=15×10=450÷5=

12×11=160×30=220×40=104×5=21×4—4=

56÷4=145+55=46+49+51=201×10=

一、知识再现

1.学生说说,我们学了哪两个容量单位?

用符号怎么来表示?

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1升=1000毫升)

2.练习一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指名口答。

(3)学生汇报后,教师追问:

为什么这么想?

3.练习一第2、5题

指名学生读题,要求:

请根据自己对升感受说出比1升大的容器。

请根据自己对毫升感受说出几口喝完100毫升的饮料?

再算出一口喝了几毫升?

4、练习一第3、6题。

学生独立思考并打钩,集体交流。

如有做错的学生指名分析错误。

二、基本练习(升与毫升的换算)

1.练习一第4、10题。

(1)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

(2)教师指名说说各自的想法。

教师追问:

7000毫升是多少升呢?

8升是多少毫升呢?

小结:

在不同容量单位的数比较大小时,可以把升转化成以毫升为单位的数,也可以把毫升转化为以升为单位的数。

判断前要使得左右两边的数的单位名称统一。

2.练习二第9题。

(1)出示图。

(2)请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这四个量杯,提问:

你能看出每个量杯里水面所在的刻度是多少吗?

每个量杯里各有多少毫升水?

提示:

书上画的是立体图,所以应该看前面一条刻度。

(3)学生独立计算。

问:

这四个量杯的水合起来比1升少还是比1升多?

说说各自的想法。

再说一说这些水比1升多多少毫升呢?

三、综合练习(常用量器估计容量的练习)

1、练习一的第7、8题。

请根据自己对升和毫升感受完成连一连。

2、练习一的第11题。

学生看懂题图,说说图中的数学信息?

提一个数学问题?

学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

3、动手做

根据题目要求:

做一个1升的量器,并分别标出

升、

升和

升。

思考为什么要上下一样粗的瓶?

那种下面粗些、上面细些的瓶可以吗?

出示带来的容器,如锅、碗、盆等。

(1)用自制的量器盛1升水。

(2)把水倒入自带容器里,观察水面高度。

(3)全组同学一起讨论,估计这些容器的容量各是多少升,再量一量。

看哪组估计的水平高。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互相交流。

五、布置作业

《补充习题》P页

六、课后延伸。

(练习一第12题)

课后延伸请大家课后到商店看一看,哪些物品用毫升作单位,各是多少毫升;哪些物品用升做单位,各是多少升,并做好记录。

 

板书设计:

练习一

升L

毫升mL

1升=1000毫升

7000毫升○8升7000毫升○8升

7升8000毫升

 

教后反思

(第篇)

 

课时教案

第一单元课题单元测试和评讲第1、2课时总第4、5个教案

在籍学生数

参加测试人数

缺考学生姓名

各分数段

人数

100分

90-99分

80-89分

70-79分

60-69分

60分以下

总分

平均分

及格率

掌握

情况

再测

课时教案

第二单元课题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第1课时总第6个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整十数或几百几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以及两、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笔算方法的探索过程。

思考与调整(二次备课)

2、能正确地进行口算和笔算,并会演算;会进行简单的时间单位的换算。

3、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并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能积极与同学交流学习的思考。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教学难点

注意口算、估算、笔算的优化组合。

教具、学具准备

挂图、视频展示等。

教学程序:

一、口算

42÷6﹦63÷9﹦12÷6﹦8÷4﹦9÷3﹦

24÷8﹦18÷2﹦32÷8﹦10÷5﹦6÷2﹦

二、先学提纲

1、观察课本插图,说说从画面上能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2、这个问题你会列式解答吗?

能说说你是怎么口算的吗?

3、尝试着在自备本上完成该竖式

4、完成试一试,想办法通过验算,检查自己算对了没有。

三、交流共享

【板块一】交流先学1、2、3,深入认识

1、学情预判

 

2、后教预设

指出: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像这道题,我们可以用刚才大家所说的方法进行口算,还可以笔算。

结合学生说的:

6÷2=3,比较两题,特意写成60÷20=30,问:

对吗?

为什么?

生:

可以验算:

30乘20等于600,说明这个得数是错的。

那比较两题,你能说说什么变了?

什么没变?

像这样的变化,你还能写一个算式吗?

2、笔算:

指名板演,着重提问:

3为什么要写在商的个位上?

(引导学生理解:

因为60里面有3个20,商是3,所以3应该写在商的个位上。

强调:

3写在不同的位置上,其大小是不同的,我们在写竖式的时候一定要对号入座,写清楚写规范。

验算:

写竖式的时候问:

3应该写在哪个数字的下面?

指出:

这样写,可以使计算变得更简单

3、指导写“答句”。

指板书问:

我们这个算式是解决了什么问题?

指出:

这个算式是为解决问题而列而算,那完整的解题过程还要有一个回答。

把书上的得数填写完。

并读一读。

指出:

书上只要我们填写一个答案,但我们在做作业的时候要求根据问题把话写完整。

这也是四年级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新要求。

【板块二】交流先学4,交流提升,得出一般计算方法。

1、学情预判

 

2、后教预设

指名板演。

讲评板演题。

(板演时是没有空格子的,所以更要注意商所在的位置。

第1题:

96里面对多有4个20,所以4要写在个位上。

余数是16,符合比除数小的规定。

第2题:

15除以30不够除,所以要考虑150里面有几个30,商5应该写在个位上。

检查验算过程,指出:

通过验算我们可以及时知道自己做对了没有,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大家要养成这个好习惯。

三、反馈完善:

1完成第8页上的题组练习:

做完后,请学生说说你发现了上下两题之间有什么特点?

(注意学生在发言的时候要求不宜过高,适当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再举例来说明,比如:

4÷2=2,所以40÷20=2;或是100÷20=5,算是时候可以看成10÷2=5……)

这题应该为前面已经说过规律,再加上时间的关系,我就直接让学生很快地算,并交流得数。

允许学生一边写,一边小声地说,余数要比除数小……

完成后,全班交流答案。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四、全课总结。

五、布置作业:

课内:

补充习题第页。

课外:

当堂反馈第页。

六、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第篇)

 

 

课时教案

第二单元课题_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商是两位数)第2课时

总第7个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并掌握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思考与调整(二次备课)

2、让学生通过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商是一位数和商是两位数的计算过程的比较,初步概括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方法。

并能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比较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商是一位数和商是两位数的计算过程。

教具准备

挂图、视频展示等。

教学程序:

一、情景导入:

选取学生昨天作业中的错题,板书:

640÷80=80

问,这题是错的,现在请大家说说错的理由。

1、80×80=64002、640里面有(8)个803、想64÷8=8

4、64÷80,不够商1,所以不能在竖式的4的上面商8;而是要看640除以80,商要写在个位上。

指出:

做题的时候要多想一想,这样就可以减少错误。

二、口算

40÷20=90÷30=120÷60=400÷80=

450÷50=270÷30=720÷90=560÷70=

三、先学提纲

1、出示情境图,从画面上,能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2、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3、学习计算方法:

(1)估计:

你能估计商大约是多少吗?

说说你为什么会这么估?

(2)笔算,先完成:

这题该怎么商?

说说自己的想法?

(3)验算。

请学生自己在本子验算一遍,看商是否正确

(4)比较:

与复习题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5)答句,注意要写完整的答句,读一读。

4、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书上的2题,做完后和同桌交流自己是怎么算的?

两题做一比较,自己有哪些发现?

,体会怎样除?

商写的位置?

,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该如何笔算。

四、交流共享

【板块一】.交流先学1、2、3,深入认识

1、学情预判

 

2、后教预设

针对第3题说说为什么这么估?

(1)(300里面有10个30,600里面有20个30,所以380里面应该有十几个30;商在10~20之间……

(2)(先看38÷30,38里面有1个30,所以先商1)

着重探讨:

1写在哪一位上?

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3)重点查没有验算的人

(4)指出:

两题的除数都是整十数,但昨天学的商是一位数,今天学习的商是两位数。

你能通过这两题,发现什么时候商会是一位数?

什么时候商会是两位数吗?

(这个问题是尝试性的,要求不宜过高。

【板块二】.交流先学4,交流提升,得出一般方法

1、学情预判

 

2、后教预设

(1)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说商的最高位在哪一位,理解商的首位的定位方法。

(2)在谈发现时要注意有价值。

(3)在总结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计算方法时,让学生联系两题的计算过程来表述,要从高位起,先用被除数前两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如果前两位不够商1,就要看被除数的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哪一位上面写商,还要注意每次除后余下的数要比除数小。

五、检测完善:

1、学生在自备本上完成第9页上的练一练。

2、做完之后先同桌互相检查一下有没有什么错误,再把一些典型错误全班讲解。

2、找错,先找出错在哪里?

再改正过来。

(这里例举的都是一些典型的错误,要让学生能清楚地认识到错误以及正确的方法,避免同样的错误在自己的作业中出现。

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交流,注意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

六、全课总结。

七、布置作业:

课内:

补充习题第页。

课外:

当堂反馈第页。

八、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第篇)

 

课时教案

第二单元课题练习二第3课时总第8个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加强新旧除法之间的联系。

思考与调整(二次备课)

2、进一步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口算和笔算,提高计算能力。

3、通过一些题目的练习,使学生发现计算中的一些规律,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口算和笔算。

教学难点

理解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商是一位数或两位数的区别,特别是商的位置。

教具准备

挂图、视频展示等。

教学程序:

一、口算

210÷340÷5160÷40350÷70

210÷30400÷50160÷80720÷90

先让学生独立口算,口算完了,请学生一边检查自己是否算对,一边把上下两题作一比较,看看两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指名回答。

(第1组:

除以3,先看21,除得的7写在十位上,得数是70;除以30,21不够除,要用210除以30,商写在个位上。

两题被除数一样,除以3比较小得数比较大……

第2组:

40里面有8个5,400里面有8个50,所以得数都是8;下面一题的被除数和除数分别都比上面一题多一个0,但结果不变……

第3组:

被除数一样,但除数正好是2倍,得数正好是一半;÷80也可以看成是÷40÷2,所以得数是上一题的一半……

第4组:

为了计算的方便,也可以分别把被除数和除数的1个0不看,这样算出来的得数是不变的……)

指出:

掌握一些计算的技巧,可以使题目变得更简单,更容易计算。

二、先学提纲

1、思考第10页第2题

怎么来估算商是多少?

说说你的方法?

2、试做第3、6题

通过验算确定做得准确与否。

3、试做第5题

要求:

弄清题意和图意,找出数量之间的关系。

4、试做第7题

要求:

通过观察比较初步感受其中隐含的规律。

三、学情预判

 

四、基础练习

1、先比一比,再口算。

第11页第10题。

全班交流:

上面一题个位乘得的结果不要进位,而下面的要考虑进位问题,所以上面的题更为简单。

指出:

口算的时候,要注意进位问题。

24÷248÷496÷378÷2

34÷248÷396÷678÷3

学生先独立计算,一边计算一边体会:

上下两题哪题计算的时候感觉更容易?

为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