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文言文复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784422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0.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下文言文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七下文言文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七下文言文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七下文言文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七下文言文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下文言文复习.docx

《七下文言文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下文言文复习.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下文言文复习.docx

七下文言文复习

七下文言文复习

5.伤(哀伤,叹息)仲永

一文学常识

作者: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荆国公,谥号:

文。

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二对译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属于)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曾经)识书具(书写工具),

金溪的平民方仲永,世代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书写工具,

忽啼(放声哭)求之(代词,指代书写工具),父异(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焉,借旁近(邻居)与(给)之(代词,指仲永),

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诧异,从邻居家借来给仲永,

即(立即,马上)书(写)诗四句,并自(自己)为(题写)其(这首诗)名。

其(这首诗)诗以(把)养(赡养)父母、收(团结)族为(作为)意,

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了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把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

传一(全)乡秀才观之。

自是(从此)指物作诗立就(立刻完成),

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仲永能立刻完成。

其文理(文采和道理)皆有可(值得)观者(……的地方)。

邑人(同县的人)奇(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奇)之,稍稍(渐渐)宾客(意动用法,以…为宾客)其父,或(有的人)以(用)钱币乞(求取)之。

父利(认为…有利可图)其然(这样)也

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这件事感到惊奇。

渐渐以宾客

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做有利可图,

日(每天)扳(扳:

通攀,牵、引)仲永环(四处)谒(拜访)于(到)邑人,不使学。

每天牵着仲永到同县的人那里四处拜访,不让他学习。

余闻(听说)之也久(很久)。

明道中,从先人(先父)还家,于(在)舅家见之。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从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了他,

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相当)前时之(助词,的)闻(名声)。

又七年,还自(从)扬州,

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让他作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当。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

复(又)到舅家问焉(代词,代仲永的情况),曰:

泯然(消失)众人(常人)矣。

再次到舅舅家问起仲永的情况,舅舅回答说:

“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子曰:

仲永之(助词,的)通悟(通达聪慧),受(承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胜过,超过)于(比)材人(有才能的人)远矣

王先生说:

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他的天资,远远胜过有才能的人(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卒(最终)之(助词,无意,补足音节)为(成为)众人,则其受于(被)人者不至(到)也。

彼其(他)受之天也,

他最终成为一个常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他这样天生聪明,

如此其(加强肯定语气)贤也,不受之人,且(尚且)为众人;

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

今(现在)夫(那些)不受之天,固(本来)众人,又不受之人,得(能够)为(成为)众人而已(停止)耶?

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三、重点词

1、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

2、词类活用:

父异焉:

形容词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邑人奇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奇

稍稍宾客其父:

名词意动用法,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

父利其然也:

名词意动用法,认为……有利可图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名词做状语,每天

3、一词多义:

之:

1.助词的仲永之通悟不能称前时之闻补足音节,不译卒之为众人

2.代词借旁近与之(仲永)忽啼求之(书写工具)或以钱币乞之(仲永题诗)余闻之也久(这件事)受之天也(天赋)

于:

比贤于材人远矣被受于人者不至到环谒于邑人在于舅家见之

以:

介词,把其诗以养父母介词,用或以钱币乞之

闻:

动词,听说余闻之也久名词,名声不能称前时之闻

焉:

兼词“于之”在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语气助词,不译见贤思齐焉

代词父异焉代仲永要文具这件事

复到舅家问焉代仲永的情况

其:

其诗以养父母这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代仲永的诗

如此其贤也语气词,加强肯定语气

为:

并自为其名题写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当作

卒之为众人成为

4、古今异义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

此,与“自”组合意为“从此”。

今义:

判断动词)

2、或以钱币乞之(古义:

不定代词,有的。

今义:

或许,或者。

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

文采和道理。

今义:

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4、稍稍宾客其父(古义:

渐渐。

今义:

稍微。

5、泯然众人矣(古义:

平常人。

今义:

许多人,大家。

四、课文理解(用原文回答问题)

1、文中交代方仲永的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的句子是: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2、第一段中刻画出方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的句子是: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方仲永五岁作诗能“指物作诗立就”,而且“文理皆有可观者”;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不能称前时之闻”;二十岁就“泯然众人矣”。

4、幼年时的方仲永有令人称奇的表现是: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父亲“不使学”的原因的句子是: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6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

不使学。

7、点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的三个字是:

不使学。

8、揭示仲永由“奇人”转变为“凡人”的原因的语句是: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9、在作者看来,方仲永“卒之为众人”的原因是:

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0、点明方仲永天赋消失的一句话是:

泯然众人矣。

11、交代方仲永小时候是位“奇才”,长大后却变成一位平庸无奇的人的原因的语句是: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2、仲永变成普通人的个人、直接原因的语句是:

不使学。

13、仲永变成普通人的道理、根本原因的语句是: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4、在第二段中表明作者写《伤仲永》目的的句子是: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5、在学业上,不管天生聪明与否,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受于人”或“受之人”。

16、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有三个阶段,请分别引用文中原句回答:

⑴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⑵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⑶泯然众人矣。

17、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由于:

“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

至此作者认为在"受之天"和"受之人"的两个因素中,后天教育因素对于一个人的成才更为重要。

18、“不能称前时之闻”中的“前时之闻”具体指: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五、课文内容

一、(1-2):

叙述方仲永由神童到平庸的故事。

二、(3):

阐明作者观点,议论点明原因,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六、简答题

主旨: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强调后天教育是一个人成才的关键。

本文是一篇随笔,叙事部分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然后进行议论,揭示道理。

本文叙事先扬后抑。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从方仲永来看,是“其父利其然,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

从道理上说,正象作者后面的议论一样,方仲永“受之于天”而“卒之为众人矣”,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的正常的教育。

3、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

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发人深思。

(文章告诉我们:

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后者更重要,即强调后天教育是一个人成才的关键。

(二)综合简答题

1、《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作者为什么要“伤”仲永?

哀伤、叹息。

因为仲永天资非凡,如果接受后天的教育,必成大器,但结果由于“受于人者不至”,最终“泯然众人”,由于人为的原因而最终走向平庸,因而作者对他感到十分可惜。

(或:

因为仲永原本天才,没有得到后天良好的教育,而变的平庸。

2、“伤”的具体内涵有哪些?

⑴ 因仲永的悲剧而“伤”,幼时天资过人最终却“泯然众人”。

⑵“伤”社会上如仲永之父贪财短视的可悲之辈。

⑶“伤”邑人闻听盛名趋之若鹜的不良心态。

这也正是文中感慨“受于人者不至也”的深远意味。

3、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

答:

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

4、“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和对方仲永天资过人的有力衬托。

5、开头介绍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表明其家庭绝无诗礼的熏陶。

6、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

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作者这样写,暗示其前途无量,与后文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形成对照,引人深思,体现了“伤”的含义。

7、本文为什么详写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这样安排更见作者匠心,能更好地表现文章主旨。

把仲永的天赋之高渲染得越浓,其才能泯灭引起的哀伤之意才会越深,作者的痛切之感、肺腑之情就会更有感染力。

8、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

答:

为了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人的才能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让读者领悟到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

9、“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答:

承上启下

10、文中"邑人奇之"的"奇"有什么含义?

答:

"奇"是"以……为奇"的意思。

但不止是好奇,也会有尊重人才的意思,表明仲永的才能得到全县人的承认。

11、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

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愚昧无知。

12、作为家长,在发现孩子天资聪慧时应该怎样做?

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做的?

他为什么会这样做?

答:

因材施教,及时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使其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不使学”;父利其然也、世隶耕、“邑人”的“捧杀”。

13、作者为何只追究仲永父亲的责任而不写仲永自身的失职?

作者把方仲永放在值得哀怜的位置上,重点表现对他的同情惋惜,强调其父“不使学”是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且后文所说“受之人”是说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而不是说人自身的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侧重点不同。

14、你怎样看待方仲永的父亲的做法?

答:

方仲永的父亲贪图小利却断送了仲永的前途,这是相当愚昧无知的,是让人鄙弃的。

15、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

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的才能。

第二阶段:

写方仲永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

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16、“不能称前时之闻”中的“前时之闻”具体指什么?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17、“泯然众人矣”一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对方仲永"泯然众人"感到哀伤、惋惜。

18、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从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答:

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

19、本文中仲永由天资过人到平庸无七的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

(仲永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答:

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不继续努力学习新知识,也很难取的成就。

20、方仲永这一故事的结局是什么?

读完本文,你悟出什么道理?

(本文作者要讲述的道理是什么?

答:

泯然众人矣。

说明了人的天资与后人成材的关系。

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受教育,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21、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述了什么道理?

对作者的评论你有什么看法?

答:

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的重要性,形象地说明了后天学习对人发展的重要性。

人的才能并非天生不变,教育和学习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很重要的。

22、你认为资质聪明的人怎样才能成才?

答:

不骄傲,勤努力,发扬自己的长处,继续发展。

23、你认为人的天资和后天教育培养是什么关系?

哪方面更重要?

答:

二者相辅相成,后天教育更为重要。

24、如果你天资聪颖,是一个方仲永式的神童,你将怎样做?

答:

如果我是个神童,我也会努力学习,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学习将会落后,我要勇于进取,敢为人先,将来更好地回报社会。

25、如果你学习成绩一般,你是否会自暴自弃?

答:

如果我成绩一般,我也会加倍努力,以为我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26、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写几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答:

1、方仲永空有天资智,朱买臣全靠勤奋功。

2、聪慧无为伤仲永,勤奋有成勉后生。

27、文中的"受之天"指的什么?

"受之人"又指的什么?

答:

"受之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

"受之人"指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

28、课文在叙述故事后还有一段议论,以往的课文删去了这一段,我们今天所读的教材没有删,你认为删了好还是没删好?

为什么?

如:

删去则行文更简洁,让读者通过事例去体会所说明的道理,更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不删,则文章叙事说理步步推进,并辨证地说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性,使读者理解更深刻。

29、结合社会现状和自身实际,请你思考:

成才的关键究竟是什么?

如:

一个人的成功是基于多种因素的,只是它们各自所占的比重不等而已。

也许有人会说:

天赋是成才的关键,没有天赋,不能成才。

也许有人说:

天赋有利于成才。

也许有人会说:

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天赋不足,后天可以补偿。

……

30、仲永的故事是真的吗?

作者力图写真,人物有名有姓,哪里人氏、身份家世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仲永如何神奇也有明明白白的细节描写,还有“父异焉”“邑人奇之”的确证,另外叙事所用见闻录的方式,使仲永成为“我”生活视野里的一个真真切切的人,叫人不得不信。

现在我们争论故事的真假已无多大意义,仲永现象不乏其例,作者意在用仲永之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3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在语言特色上有什么特点。

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

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于众”的必然结果。

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32、作者写这样一个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本文通过叙述方仲永因为父亲“不使学”,而从神童到“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说明了天资固然重要,但没有良好的后天教育,再好的天赋也不能得以发挥。

告诉我们要努力学习。

七.拓展

关于天才的名言: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

天才就是长期劳动的结果。

——牛顿

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

——爱因斯坦

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

——巴尔扎克

八、强化训练一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世隶()耕。

2.未尝()识书具()3.父异焉()4.借旁近与()之5.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6.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7.自是()指物作诗立就()8.其文理()皆有可观者9.邑人奇()之10.稍稍宾客()其父11.或()以钱币乞()之。

12.父利( )其也。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14.余闻()之也久。

15.从()先人还家16.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17.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18.泯然()众人矣。

19.仲永之通悟()20.其受()之于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1.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22.且()为众人23.固()众人。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1.忽啼求之()2.借旁近与之()

3.邑人奇之()4.于舅家见之()

5.或以钱币乞之()

三、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或以钱币乞之。

4.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5.则其受于人者不至。

6.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7.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四、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的作者是()时的(),他的字是(),号()是杰出的()家、()家,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伤仲永”的“伤”的意思是()

2.伤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

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如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4.最后一段的议论说明了什么道理?

5读了《方仲永》这篇文章后,你有什么感想?

八、强化训练二

1、《伤仲永》的作者是代的王安石。

他字,号,是杰出的家、

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父异焉⑸环谒于邑人

⑵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⑹泯然众人矣

⑶稍稍宾客其父。

⑺贤于材人远矣

⑷或以钱币乞之。

⑻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⑼“养父母”养:

赡养。

⑽“传一乡秀才观之”一:

全。

⑾“或以钱币乞之”或:

有的人。

⑿邑人:

同县的人

⒀“从先人还家”从:

跟从。

⒁“前时之闻”:

名声。

⒂“卒之为众人”卒:

最终。

众:

普通。

⒃“如此其贤也”贤:

(有)才能。

⒄“且为众人”且:

尚且。

⒅“固众人”固:

本来。

3、《伤仲永》中文题包含的感情是:

(  )(3分)

A、痛心惋惜  B、哀怜惋惜  C、哀怜痛心  D、痛苦惋惜

4、方仲永为什么“泯然众人矣”?

(  )(3分)

A、十二三岁  B、或以钱币乞之 

C、父利其然也  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5、解释下列各句中的词语(10分) 

⑴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日:

) 

⑵忽啼求之。

(啼:

) 

⑶父利其然也。

(利:

) 

⑷稍稍客宾其父。

(宾客:

⑸或以钱币乞之。

(或:

6、解释下列多义词:

(3分)

⑴自:

并自为其名()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⑵书:

即书诗四句()

未尝识书具()

⑶然:

父利其然也()

泯然众人矣()

7、指出下列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

(  )(2分)

A、王子曰: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B、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C、泯然众人矣  D、余闻之也久

8、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⑴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⑵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9、对《伤仲永》一文有关内容理解错误的是:

(  )(3分)

A、方仲永从五岁起表现了超凡的才华,但到十二三岁却并不突出了,到二十岁左右时才能衰竭,与普通人没有差别了。

 

B、方仲永刚开始做诗时,不仅才思敏捷,反应极快,而且他的诗在内容和文采上都有令人欣赏的地方。

C、方仲永的“邑人”都是十分重视人才的,从“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两句可以看出。

D、方仲永由一名天才儿童最后而成为一个普通人,其最根本的原因是“不使学”,也就是“受于人者不至也”。

 

10、《伤仲永》的作者是时的王安石,他是杰出的家、家,是之一。

(4分)

11、第一段“余闻之也久”在文章中的作用是。

(3分) 

12、点明方仲永结局的一句是。

(3分) 

13、第二段中点明方仲永成为“众人”原因的一句是。

(3分)

14、在第二段中表明作者写《伤仲永》目的的句子是什么?

(3分)

15、在学业上,不管天生聪明与否,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用原文回答)。

(2分)

参考答案

3、B 4、D 5、⑴每天⑵哭着⑶以……为利⑷以……为宾客⑸有的人⑹去上任⑺保卫⑻四面环绕⑼什么时候⑽动词,争春 6、⑴自己;从⑵写;用来书写⑶作诗;……的样子 7、B 8、略 9、C 10、北宋;政治;文学;唐宋八大家 11、承上启下 12、泯然众人也 13、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4、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5、“受于人”或“受之人”

孙权劝学

 初(当初,当时),权谓(告诉,对…….说)吕蒙曰:

“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你)今当涂(当道,当权)掌事(掌管政事),不可不学!

”蒙辞(推托)以(用)军中多务。

权曰:

“孤(古时王侯的自称岂(难道)欲卿治经(研究经书)为(成为)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邪(yé)(通“耶”,语气词)!

但(只)当涉猎(粗略的读),见(了解)往事(历史)耳(罢了)。

卿言多务,孰(谁)若(比得上)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好处)。

”蒙乃(于是,就)始就学。

及(到了…的时候)鲁肃过(到)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非复(不再是)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重新)刮目(擦眼睛)相待(另眼相看),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何见事(认清事物)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通假字

卿今当涂掌事涂:

通“途”,道路。

邪(yé):

通“耶”,语气词,表反问

一词多义

当:

但当涉猎(助动词,应当)当涂掌事(动词:

正)

见:

见往事耳(了解)大兄何见事晚乎(认清)

古今异义

博士:

古,当时古代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一种学位

往事:

古:

指历史。

今:

过去的事

但:

【但当涉猎】古:

只今:

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告诉我们的道理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6)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近的人也要学习,让社会也一起进步。

7)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

8)劝人要讲究策略。

9)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10)只要发奋学习,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本文成语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口技》

【原文再现】

京中有善(擅长)口技者。

会(恰逢,正赶上)宾客大宴(宴请),于(在)厅事之东北角,施(设置,安放)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罢了)。

众宾团坐(围绕而坐)。

少顷(一会儿),但(只)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通“座”,座位)寂然(安静的样子),无敢哗者(……的人)。

遥(远远地)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打哈欠)伸(伸懒腰),其夫呓语(说梦话)。

既而(不久,紧接着)儿醒,大啼。

夫亦醒。

妇抚儿乳(喂奶),儿含乳(乳头)啼,妇拍而呜(指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之(他,指小孩)。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连续不断地说话)。

当是时(这时候),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