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965.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778084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38.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96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96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96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96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96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965.docx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96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965.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965.docx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965

备课

备课总的要求是课前有思考、有思路,能说课。

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如新任教师、成熟教师、优秀教师)可以有不同的备课要求,教案要因人而异;教案要留有发展的空间,注重实效。

新课程下的教学常规应加大对备课组活动的管理,形成个人研究与集体研究相结合的备课制度。

备课应该牢牢把握“个人领悟、集体研究、把握课标、重组资源”的原则,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最终能够形成具有教师个人风格的教案。

譬如,在实践中,有人提出“备课”要做到“五有”、“五备”:

即脑中有“纲”(课程标准),胸中有“本”(教材),目中有“人”(学生),心中有“数”(差异),手中有“法”(方法)。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其基本要求是:

1、学习课程标准(或大纲)

《课程标准》(或《大纲》)是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师应首先认真学习领会《课程标准》(或《大纲》),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原则以及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学要求和任务,整体把握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和衔接。

2、钻研教材(或材料)

深入钻研教材,通过感知教材——理解教材—掌握教材的过程,着重把握施教年级的教学内容在整体安排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和突出重点,适当分散难点,做到内容、目标心中有数,合理安排。

3、了解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

备课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力求全面了解每个学生思想状况和兴趣态度,了解每个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水平,了解每个学生学习方法和习惯,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以利于因材施教,提高教学实效性。

4、设计课堂整体思路

在编写教案前对整堂课的教学应有总体的设计,这是个头脑预演过程,是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的前奏,很有实际意义。

总体思路应考虑目标、内容、条件等各因素彼此协调平衡,要考虑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合理组合,要有弹性,便于整体把握,优选教学手段和教学法。

5、编写教案

教案是教师统筹规划教学活动的设计方案,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

其内容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具及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等。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版

具体如下:

【教学内容】:

()版本第()章第()节内容。

【教材分析】:

1.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

2.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为什么学本节内容),

【学情分析】:

1.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学生作业或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等是比较有效的学习者分析的测量手段。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

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

3.学生认知障碍点:

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注意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进行分析。

一是知识与能力、二是过程与方法、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和难点要分开写。

重点是本节课学习的重要内容,难点是本节课不容易理解的内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根据教材内容自制的多媒体课件以及(  )等教具。

学生准备:

以小组为单位准备( )等学具。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很清楚地再现。

数学教学过程又分为两类,新授课教学过程与复习课教学过程。

分别包括以下步骤:

新授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二、自主练习、小组探究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复习课教学过程:

一.问题回顾,再现新知。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一)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二)综合练习,应用新知。

(三)拓展练习,发展新知

三.梳理总结,提升认知。

【板书设计】:

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设计评价方案,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

另外,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1.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教学理论、学习方法的认知变化。

2.反思教学设计的落实情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等,避免空谈出现的问题而不思考出现的原因,也不思考解决方案。

3.对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对以前教学方式进行的改进,通过设计教学反馈,实际的改进效果如何。

4.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

有什么新想法吗?

或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

对你有什么启发?

 

教学设计模板

教材内容:

 

(       )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  )年级(  )册第(  )页至第( )页的内容。

 

《    》是小学数学课本第  册(    修)的第    章“      ”的第 节内容。

本节是在学习了     之后编排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   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       打下基础,所以  是本章的重要内容。

此外,《        》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教学目标:

 

⒈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对比等学习活动,认识(  ),理解(  ),掌握(  ),探究和发现(  ),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⒉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自主发展。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并发现(或理解并掌握)(),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探索( )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难点:

学情分析:

 

( )年级的学生生动活泼、富有好胜心理,并且大部分学生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课堂上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因此,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多种活动,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而使学生轻松学到知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根据教材内容自制的多媒体课件以及(  )等教具。

学生准备:

以小组为单位准备( )等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二、自主练习、小组探究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第一环节: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首先,我播放根据教材内容自制多媒体动画,引出课本主题图。

接着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提出与有关的数学问题。

教师指出本课要重点研究的几个问题是:

(  )。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

精彩的开头,不仅能使学生很快由抵制状态进入兴奋状态,还能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成自我需要,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在这个环节中,我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引入,更接近学生生活,更能让学生接受,从而激发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快速的进入学习高潮] 

第二环节:

自主练习、小组探究

本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活动。

活动一:

活动二:

 

活动三:

 „„„„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根据这一教学理念,在本环节中,我前后组织学生进行了几次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保持高度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的活动过程中,始终以愉悦的心情,亲身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参与意识;让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同时也掌握和体会数学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实现自主体验,获得自主发展。

第三环节:

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设计有针对性、层次分明的练习题组(基本题、变式题、拓展题、开放题)。

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第四环节:

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这一环节,我利用课件展示以下几个问题:

 

⑴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⑵ 你有什么收获?

 ⑶ 你有什么感想?

⑷ 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⑸ 你还有什么疑惑?

⑹ 你感觉自己今天表现如何?

你感觉你组内的其他同学表现如何?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位学生充分发言,交流学习所得。

在评价方面:

先让学生自评,接着让学生互评,最后教师表扬全班学生,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

通过交流学习所得,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第五环节:

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练习题组设计如下:

主要设计本课学习的练习题,通过学生做练习来反馈知识的掌握程度。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

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完善。

同时强化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新授课

分数除法问题(两个量的关系)

教学内容: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信息窗3第2课时(第32页),自主练习6-14题,新课堂第25页(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应用题解题方法,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2.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到题中的数量关系,列方程解决数学问题。

3.对比练习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感知单位“1”已知和未知的解题方法的不同。

4.进一步培养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教学难点:

弄清题意,会用线段图的方式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提出问题,复习旧知。

谈话: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方程解决分数除法问题,你知道解题步骤吗?

学生:

读题、画线段图分析题意、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

用方程解决问题

教师随机板书如下:

 

2.承上启下,揭示课题。

过渡语:

同学们上节课用方程解决问题时,能借助线段图分析题意,找等量关系,再列方程解决问题,相信同学们在这节课会有更出色的表现,今天我们继续探索有关于分数除法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

分数除法问题)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提出问题,明确目标。

教师出示教材32页第2个红点例题。

第二小组有6人,是第一小组的

第一小组有多少人?

提出要求:

读题,找出题目中的数学信息和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

学生汇报,教师随机板书如下:

第一小组:

多少人?

第二小组:

6人,是第一小组的

2.画线段图,分析题意,完善课题。

教师提出要求:

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表示你理解的题意。

需要提示:

题目中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是两个独立的数量,需要画出两条线段表示两个量的关系。

(板书:

两个量的关系)

学生独立画图,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线段图,交流解题思路。

教师提出汇报要求:

说说你画的线段图所表示的题意,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

预设:

学生画的线段图会出现两种情况

一是用2条线段表示2个量的关系,如下图:

教师在实物展台上展示学生的线段图,学生说出自己理解的题意,并说出解题思路。

二是用一条线段表示2个量的关系,如下图:

预设:

会有极少部分学生会用一个线段图表示题意,教师先不要急于否定,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后,如果解题思路正确,给与肯定,对于线段图和2条线段图比较后再做点评,让学生通过比较感悟出2个独立的量用两条线段表示的必要性。

4.根据线段图,找出等量关系。

过渡语:

观察线段图,找出等量关系?

学生:

第一组的

是第二组的人数(6人)。

教师随机板书:

教师多找几名学生说出此题的等量关系,正确的给与肯定,不合理的给与纠正。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提出要求,解决问题

教师提出要求:

根据等量关系,用自己的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

学生解题,教师巡视,对于学困生给与指导。

2.汇报交流、质疑评价。

(1)用方程解决问题

预设方法一:

列方程解决问题:

解:

设第一小组的人数为x人。

x=6

x=6÷

x=8

答:

第一小组有8人。

针对学生的方程,教师提出要求:

你是根据什么等量关系列式计算的?

(2)用算术法解决问题

预设方法二:

算式法:

=8人

答:

第一小组有8人。

教师提出质疑:

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呢?

预设:

因为已知第一组的

是6人,求第一小组的人数,就是求单位“1”这个总量的。

这个6人是总量的

,这个6人是“单位1”和

的乘积,求单位1要用6除以

只要学生说的合理,教师都要给与肯定。

3.检验结果,培养习惯。

教师提出要求:

解决此题,既可以用算术法,也可以列方程解决,怎样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呢?

学生:

可以把结果带入题目中检验;可以用这两种方法的结果互相检验。

四、回顾整理,总结提升

1.对比两种解法,体会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教师提出要求:

此题用了方程和算式方法,比较它们,你喜欢哪种方法?

预设:

一些学生会喜欢算术方法,理由是书写简洁;

一些学生会喜欢方程方法,根据题找出等量关系后,列方程解决便于理解。

教师小结:

虽然列方程解决数学问题解答步骤多一些,但思维过程简单,便于解答稍复杂的数学问题。

2.对于信息窗3红点1和红点2两个问题,找出异同。

(1)教师出示红点1的数学问题:

导语:

我们回顾红点1的数学问题:

课件出示:

红点1、2的问题:

第一布艺兴趣小组做了8个蝴蝶结,完成了本组计划的

;第一小组计划做了多少个蝴蝶结?

第二小组有6人,是第一小组的

第一小组有多少人?

教师提出数学问题:

比较第一个问题和第个二问题,它们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引导学生从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上加以说明。

相同点:

都是求“已知一个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求这个数;

不同点:

第一个问题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第二个问题是2个独立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2)如何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求这个数?

学生汇报,教师总结:

画线段图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

过渡语:

通过刚才的研究,掌握了“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求这个数”下面就让我们用这节课掌握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一)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1.教师出示教材第33页第4题。

(巩固教学目标1的学习效果)。

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金鱼的寿命可达30年,相当于鳗鱼的

,鳗鱼的寿命是多少年?

分析:

这是一道分数除法问题。

建议:

引导学生先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再列方程解决问题。

2.教师出示教材第33页第6、9、第34页11、12题。

(巩固教学目标2的学习效果)。

分析:

这几题都是分数除法问题。

建议:

引导学生先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再列方程解决问题。

也可以让学生用算式方法解决。

(二)对比练习,应用新知

3.教师出示教材第32页第2题。

(巩固教学目标3的学习效果)。

分析:

此题是根据线段图列示计算的题目。

建议:

练习时,先让学生根据线段图独立列示解答。

交流时重点分析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提示:

从图上可以看出,它们的数量关系是相同的,但已知量与未知量不同,因此解答方法也不同。

4.教师出示教材第34页第13题。

(巩固教学目标3的学习效果)。

分析:

此题是一道用分数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

建议:

交流时,引导学生说出数量关系对2个小题进行对比。

提示:

(1)题是除法的应用,可用方程解答;第

(2)题是乘法的应用,可列示解答。

(三)全课总结。

过渡语:

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在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时,不仅可以用方程解决,还可以用算术方法解决。

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学生:

画线段图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

教师:

希望大家今后能灵活地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分数除法问题(两个量的关系)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

回味课堂,我感觉亮点之处有:

(1)复习旧知,总结解题方法,为探索进行铺垫。

这是“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第二课时”,在教学时,先承上启下,复习第一课时用方程解决数学问题的一般步骤,为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提供参考。

(2)吃透教材,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列方程解决数学问题的优越性。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方程解决时,只需要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顺向思考,就能找到等量关系,便于理解。

但是有些学生认为,用方程解决数学问题,写起来步骤太复杂,所以,不愿列方程解决问题。

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先通过画图找出等量关系,再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并通过让学生说“为什么这样解决”来体会列方程解决数学问题的便于理解的优越性。

(3)注重通过对比,体会不同。

有比较,才有不同。

本节课有3次对比,一是通过对比,区分部分与整理、2个独立的数量如果用线段图表示;二是通过对比列方程和用算术法,感知列方程的顺向思维理解题意的优越性;三是通过习题第13、14题,对比单位“1”已知与未知的解题思路的不同。

2.使用建议。

(1)培养学生用线段图分析题意的意识。

教学时,要注重渗透画图解决数学问题,哪怕学生理解的很到位,也要画线段图来表示2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用画线段图分析题意的意识。

(2)培养学生先找等量关系再列方程的习惯。

列方程解决数学问题时,培养学生找等量关系再列方程的习惯。

3.需破解的问题:

教材可否增设一道“用线段图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的题目,引导、培养学生养成画线段图分析题意的习惯。

相关联接:

相关配套练习见《数学新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第32页。

 

复习课

分数除法问题练习

教学内容:

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信息窗3第33-36页自主练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熟悉分数除法的意义,巩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2.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进一步弄清“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和相应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数量间的内在联系、解题思路的联系和区别,更好地掌握这些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3.培养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学会绘制线段图,掌握用线段图理解分析题意的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解答这类应用题。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运用分数乘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回顾、再现新知。

1.板书课题。

师:

前面我们一起学习了“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对这部分知识进行练习巩固。

板书课题:

分数除法问题练习

出示目标:

进一步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解答这类应用题。

2.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温馨提示:

交流解决的步骤和方法。

重点是让学生说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通过问题的解决,唤起学生对刚学过知识的回忆,巩固新知,为后面的练习做准备。

3.知识回顾:

学生回顾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质疑:

怎样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预设:

要先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然后确定单位“1”,最后再设未知数列方程或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进行列式解答。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谈话:

刚才我们对分数除以整数的有关知识进行了回顾,现在老师要检验一下大家掌握的怎么样,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1.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1)出示课本自主练习第33页,第6题

温馨提示:

(1)引导提问

把什么看做单位“1”?

②如何求单位“1”的量?

③具体量是多少?

占单位“1”的几分之几?

④怎样列式计算?

(2)看图列算式。

温馨提示:

注意观察两幅线段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已知量和未知量不同时,解答方法也不同。

2.综合练习,应用新知。

(1)出示课本自主练习第34页,第13题

 

温馨提示:

(1)题是除法的应用,可用方程解答。

(2)是乘法的应用,可列算式解答。

比较两题的解法为什么不同?

(2)出示课本自主练习第34页,第15题

 

温馨提示:

说一说题中的数量关系。

单位“1”的量已知吗?

用什么方法解答?

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3)算一算,比一比,你能发现什么?

温馨提示:

算一算,比一比。

想一想当商大于(小于或等于)被除数时,除数和1之间有什么关系?

(4)出示课本自主练习第35页,第18题

温馨提示:

独立思考,并完成列式计算。

3.拓展练习,发展新知。

(1)出示课本自主练习第35页,第18题

 

温馨提示:

独立思考,并完成列式计算。

(2)已知a÷

=b=c÷

并且a、b、c都大于0。

请把a、b、c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

三、梳理总结,提识升认。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我相信大家会有很大收获。

在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时,一般先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关系找出等量关系,然后列方程解答。

四、当堂检测,达标训练。

《新课堂》第32~33页中的1~4题。

板书设计:

分数除法问题练习

在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时,要先找出等量关系,然后列方程或用算术方法解答。

使用说明:

1.生活化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实例,特别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些素材,如黄埔大桥的长度、某网站对中央电视台2008年春节联欢晚会的满意程度调查数据等这些生活化的素材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练习题设计的有层次、有梯度。

本节课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通过多样的练习,进一步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解答这类应用题。

2.使用建议:

分数乘、除法问题,从关键句可以看出谁与谁作比较,谁是单位“1”的数量,让学生知道关键句的理解是我们解决分数应用题的关键,它对我们列出正确的算式是至关重要的。

3.需破解的问题:

如何设置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题目中的关键句”从列式求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