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民族生活的地域和环境不同.docx
《蒙古民族生活的地域和环境不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蒙古民族生活的地域和环境不同.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蒙古民族生活的地域和环境不同
蒙古民族生活的地域和环境不同
由于蒙古民族生活的地域和环境不同;从事的经济活动不同;所追求的审美要求不同,便产生了蒙古包的五大基本特点。
蒙古包呈下圆上锥形状,圆形锥顶是蒙古包的一大特点。
原因有三;首先,独特的自然环境决定了蒙古包的圆形锥顶外形。
其次,蒙古包的“圆,锥”形状蕴含着蒙古民族对天地日月的认识和崇拜。
再次,蒙古包的“圆形”寄托着蒙古民族的美好愿望。
蒙古包呈白颜色,白色是蒙古包的又一个基本特点。
蒙古人认为白色象征着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纯洁和真诚,光明和希望,富有和高贵,所以蒙古民族以自己崇拜的白色作为蒙古包的基本颜色。
蒙古包的独特造型,具有了记时性功能,这是蒙古包与其他任何居室相区别的一大特点。
早期的蒙古包一般由四个哈那组成,每个哈那可安装14根乌尼,4个哈那工安装56根乌尼,再加上门框上安装4根乌尼,一个蒙古包一共 就60根乌尼杆。
每个乌尼杆之间成6度角,围绕天窗的60根乌尼杆形成360度角。
蒙古包的这种角度分配与现代的钟表相一致。
日出到日落,阳光从天窗射入蒙古包内,每天的光线在包内顺时针饶一圈,牧民根据光线射在不同的位置,把一昼分为12——14个小时,而且给每个小时给予准确的命名,以便准确的安排生产和生活。
蒙古包在搭建和迁居过程中,具有不破坏周围生态环境和特点。
蒙古包具有完全符合游牧经济生活需要的特点。
蒙古包是蒙古游牧人民族传统的住房。
古称穹庐,又称毡帐、于游牧。
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
蒙古包是许多蒙古人的日常居住地,大多数的蒙古人终年赶着他们的山羊、绵羊、牦牛、马和骆驼寻找新的牧场。
蒙古包随牧经常搬迁。
冬营地设包房,一般要寻找山湾或洼地,这样一则牲畜的饮料易得,二则可避暴风雪侵袭,夏营地,要到高处和通风的地点设包。
这样可以防止牲畜受热,人住凉爽,少蚊蝇。
春、秋两季移场主要看水草情形而定。
蒙古包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
据《黑鞑事略》记载:
“穹庐有二样:
燕京之制,用柳木为骨,正如南方罘思,可以卷舒,面前开门,上如伞骨,顶开一窍,谓之天窗,皆以毡为衣,马上可载。
草地之制,以柳木组定成硬圈,径用毡挞定,不可卷舒,车上载行。
”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穹庐或毡帐逐渐被蒙古包代替。
蒙古包呈圆形尖顶,顶上和四周以一至两层厚毡覆盖。
普通蒙古包,顶高100-150尺,围墙高约50尺左右,包门朝南或东南开。
包内四大结构为:
哈那(即蒙古包围墙支架)、天窗(蒙语“套脑”)、椽子和门。
蒙古包以哈那的多少区分大小,通常分为40个、60个、80个、100个和120个哈那。
120个哈那的蒙古包,在草原是罕见的,面积可达6000多平方米,远看如同一座城堡。
过去几十个如此大的蒙古包聚在一起,十分壮观。
此外,蒙古族住所的式样还有解放前喇嘛住庙宇。
王公的府邸多选自然环境优美、水源充足、建筑壮观的庙宇式建筑。
蒙古人用羊胃形容自己的毡包,因为十三世纪的蒙古包其形如此。
蒙古包顶上圆中有尖,中间宽大浑圆,下面可以算作"准圆"这种形式特点,使草原上的沙暴和风雪,受到蒙古包的缓冲以后,会在它后面适当的距离,形成一个新月形的缓坡堆积下来。
这是因为蒙古包没有菱角,光滑溜圆,呈流线型形状。
包顶是拱形的,承受力最强(如桥梁之拱形)形成一个强固的整体。
大风来了,承受巨大的反作用力。
上面的沙子流走了,下面的沙子在后面堆积起来。
搭盖坚固的蒙古包,可以经受冬春的十级大风。
蒙古包还能经得住草原上的大雨,这归功于它的形态构造。
雨季蒙古包的架木要相对搭得“陡”一些,再把顶毡盖上,雨雪很难侵入。
包顶又是圆的,雨水只能从顶毡上顺着流走。
但是,雨天蒙古包的压力会增加,而且蒙古包承受二千---三千斤的压力,是很寻常的事。
蒙古包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蒙古人很懂得力学知识,架木制造的十分科学,把压力都分担了。
蒙古地方自古奇寒,然而蒙古人世世代代居住蒙古包,没听说一个冻坏的。
因为其一,包内有火,牛羊的粪就是最好的燃料。
其二,冬天毡包外面加厚,里面又绑毡子一层,隔风性能较好。
其三,还可以在包内盘暖炕,加上皮褥皮被怎么会冷呢?
蒙古包冬暖夏凉。
因为它系球体,通体发白,有较好的反光作用。
其背面还可以开风窗,还可把围毡边撩起来。
适应游牧
蒙古族是游牧民族,从事游牧生产,蒙古包的应运而生,给千万里长距离的自由迁徙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1.搭盖迅速:
搭盖蒙古包,什么季节,什么地方都行。
只要地面平整一些,周围水草好就行。
蒙古包因为是一种组合式的房屋,各个部件都是单独的,一个女人都可以搭起来。
到一个新的地方,把它从车上或骆驼乘上卸下来,等人生着火熬好茶的时间,一座蒙古包就搭起来了。
2.拆卸容易:
拆卸蒙古包,比搭盖还容易几倍。
围绳、带子都是活叩,很容易解开。
带子一解开,毡子和架木就自动分离。
哈那、乌尼、套瑙都是分根分片的,三下五除二就可以拆卸开并折叠起来。
紧急情况下,一个人很快能卸完。
3.装载方便:
蒙古包的架木--哈那、乌尼、套瑙、门、都是分开的。
外面覆盖的顶毡、围毡都是单个的,任何一件,一个女人都可以举起来放在车上。
蒙古包用骆驼驮运,用车装载,都特别适合。
千百年来已经形成固定程式,想也不想就装载完了。
4.搬迁轻便:
除了套瑙以外,架木全用轻木头做成,以便搬迁是轻便易行。
蒙古包自古以来就是为游牧经济服务的,除了必要的生活用品,没有多余的东西。
如果是有钱人家,就把东西放在轿车里,去什么地方都很方便。
一般的人家,有两三峰骆驼或两三辆勒勒车就行了。
放牧也好,打仗也好,都是连家一起走的。
所以蒙古语有一个习惯的说法,把"家园"称为---格日特日格(家车)。
修造方便
蒙古民族一直自己制造蒙古包。
蒙古高原有的是山林,木料不用发愁。
剪下羊毛擀毡子,外面搭的东西就有了。
剪下驼马鬃、尾,就可以搓成围绳和带子。
所用的料全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蒙古包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可以拆卸。
哪个部件坏了、旧了,就可以把它换掉。
蒙古包可以扩大,可以缩小。
但是习惯上,蒙古人不喜欢缩小。
儿子成家的时候,都要盖一座小巧的新包。
以备今后生儿育女,扩大毡包。
扩大毡包的时候,把套瑙换掉,增加乌尼、哈那就行了。
蒙古包这种制作容易,修理简便的特点,使蒙古人使用它到现在。
追问
帮我简要概括一下要得体要连贯还要有蒙古包的外形特点.布局.内部结构.优点及文化内涵.传统习惯
回答
蒙古包(Mongolianyurts)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
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
游牧特色住房蒙古包(20张)产和游牧生活。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纳600多人;小者可以容纳20个人。
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搭建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蒙古包的大小先画一个圆圈,然后就可以开始按照圈的大小搭建。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族居住和使用。
蒙古包是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
“包”是“家”、“屋”的意思。
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成网状,几块连接,围成圆形,上盖伞骨状圆顶,与侧壁连接。
帐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用绳索固定。
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装门板,帐顶留一圆形天窗,以便蒙古包-国画谭翃晶作品
[1]采光、通风,排放炊烟,夜间或风雨雪天覆以毡。
蒙古包最小的直径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数百人。
辽阔的草原是蒙古民族纵马征战和自由放牧的大舞台,最适合游牧民族的居舍就是蒙古包。
蒙古包,这是游牧民族特有的文化模式,它伴随着蒙古民族走过了漫长的年代。
:
真正的蒙古包,是客厅是卧室,地面铺着羊毛毡子,蒙古包中间是炉子主要烧牛粪等,取暖烧热水等等
蒙古包的内部布局和装饰
2011-01-14来源:
订车网 转载【已有评论0条】
蒙古包里的陈设,主要是继承了老祖宗敬奉香火、神佛的传统,同时也跟男女的不同分工有关系。
再则这种陈设形成的固定规矩所以能保持不变,还在于蒙古包的形状近千年没有改变 ,因此一切都是现成的,一代一代继承就可以了,蒙古包里的空间分三个圆圈,东西的摆布分为八个座次。
不仅八方都有安放东西的地方,正中还有安排香火(灶火)的地方,因此也可以说有九个座次。
1、香火
有些学者认为,香火(灶火)布局在座位正中,跟古代的火崇拜有关。
蒙古包里摆放东西的时候,最先就是安放灶火(支火撑)。
决定包之核心——香火放置的那一点时,要在坠绳上拴以重物,其垂下来正对的地方,就是支放火撑的中心点。
火撑的四条腿,要使两两的连接线正好与套脑纵木平行。
火撑外框放置的时候,以火撑为中心,四周距离相等,而后安排出门的地板。
火撑古代是青铜的,有三条腿。
后来变成生铁的,成四条腿。
三条腿火撑以前,大概连腿也没有,支三块石头,生火烤肉吃,或者用泥锅煮饭也未可知。
火撑和锅灶安放的时候,提倡放得端正,如果稍偏一点,可以向西北偏,决不能向东南偏。
故有“ 财主人家的锅,向西北偏斜”的说法。
这主要是怕福气冲门(东南方)跑掉。
锅旁放茶壶和火盆。
茶壶嘴冲着灶火,不能直接对着客人。
2、铺垫
火撑支好以后 ,在包里环形的空间里铺垫子。
如包里无桌子家具等物,垫子一直铺到墙根。
蒙古包的毡垫子有“毡包八垫”的说法。
由四大主垫、四个三角垫组成。
四大主垫的前面紧靠火撑圈儿的四边,后边紧靠哈那的围墙。
包内空间是环形的,四大毡垫铺下以后就会出现三角形的空白,故得用三角形铺垫补齐。
包不大的话,也可用四大块铺地。
门口镶木地板的话,八个铺垫也可以不用。
东西多的人家,铺毡垫前先摆被桌、箱柜等物。
铺时先从北面开始,八个毡垫铺下以后 ,上面还可以放长方垫子。
作为装饰,西边、北面各铺一对。
火撑圈儿(木头所制)的西边,要留一块放碗桌的地方。
北面也要留出相同的放碗桌的地方。
铺毡垫须看正反。
新建的包的一定要正面朝上。
贵客和官宦人登门的时候,一定要在北面(正面)铺新毡垫,有条件的铺栽绒坐垫。
坐垫上的毛都顺着火撑(香火),否则视为对客不敬,而专门找碴儿的人,就背向香火坐下。
3、靠墙根摆放物品的座次
从正北开始,西北、西、西南方都放男人用的东西,相反的东北、东、东南半边都放女人用的东西。
巴尔虎部人给儿子娶亲的时候,西半部东西都是自己准备,东半部留下让女方准备。
女方来的时候,车驮齐来,把东半部的墙根围子、毡垫、被桌、箱子、碗架都带来了,甚至带来了盛满奶水的奶桶。
这种安排,与蒙古人男右女左的座次直接关系,也与男女分工不同有关。
不是封建主义重男轻女的反映。
甲、神位
西北面放佛桌,上置佛像和佛龛。
佛龛中主要安放佛象,有时也在里面或上面放经书或召福的香斗、箭等。
佛龛前要放香烛、佛灯、供品、香炉。
佛龛平日不开,佛爷也不取出来。
供奉佛爷或正月的时候,要将佛爷请出来,在怀前举灯敬香,供奉食品。
扯起一条或几条哈达,从乌尼上吊住,上面悬挂彩带流苏之物。
这些哈达,除原有的一条外,都是这家人或其族人过年时献的,所以越来越多。
本来,黄教的佛象应供奉在正北方。
因为蒙古族一直以西北为尊,古代的神物一直供奉在西北。
黄教进来以后,便在西北供奉起佛爷来。
乙、男人用品摆放之地
蒙古包的西半边,是男人用品摆放之地。
赞词中打开西面箱子见到的东西,全是男人用的,就是一个证明。
里面多有狩猎、征战之具。
苏尼特男人用的马头琴也放在西边,每天拉一支《老马》,马群就不会走失。
套马杆上的套索也吊在同样的地方,凡是马鞍具、套索,凡是人践踏过的地方也都不能放,这也说明蒙古人对马的热爱。
丙、马鞍具摆放之地
蒙古包西南,哈那的头上挂着狍角或丫形木头做的钩子。
上面挂着马笼头、嚼子、马绊、鞭子、刷子等物。
挂时嚼子、扯绳等要盘好,好象准备拿走似的。
鼻儿对着香火。
嚼子的口铁不能碰着门槛,
放在酸奶缸的北面或挂在马鞍上。
放马鞍的时候,要顺着墙根立起来,使前鞍鞒朝上,骑座向着佛爷。
如果嚼子、马绊、鞭子不分开,笼头、嚼子就要挂在前鞍鞒上,顺着左首向着香火放好,鞭子也挂在前鞍鞒上,顺着右首的垂下去。
马绊要挂在右首捎绳的活扣上。
苏尼特讳马绊挂在左首捎绳上,这跟葬礼有关系。
马鞍如要挂在包里,可以在哈那头或乌尼上拴根绳子挂上,也可以在专门放马鞍的架子上,前鞍鞒向前,就象在马身上那样放好。
门后面不放东西,再靠后可以放酸奶缸之类。
这也是奇事一桩。
本来捣奶子是妇女的活计,怎么放在了西边?
原来在蒙古人的历史上,挤马奶和做酸马奶(也算马奶酒)是男人们的事。
鲁布鲁克的游记(十三世纪)里就清楚地记述了这一点。
丁、被桌摆放之地
在北面,放着被桌。
儿了要成家时一定要给一张这种桌子。
这种桌子,铺着专门制作的栽绒毯子,上绣三种样子的双滚边花纹,两头分别横放一个枕头,中间是新郎新娘的衣服被褥。
新郎的枕头放在被桌的头部,而新娘的放在尾部。
枕头向着香火,其面用四方的木头制作,用蟒缎蒙皮,库锦饰花,四角用银线镶出来。
新郎的枕头自家准备,新娘的枕头从娘家带来。
被桌上放衣服的时候,袍子的领口一定要朝着佛爷。
袍子的胸部放在上首,男人的衣服放在上层,女人的衣服在下层。
在叠垛衣服的时候,如放在北面,则领口朝西;如放在西面,则领口朝北,但不能朝门,因为死人的衣服才这样收拾的。
戊、女人用品摆放之地紧挨被桌的东北方,是放女人的箱子(脚箱)的地方,为一对,是从娘家拿来的,里面有女子的四季衣服、首饰、化妆品等用具。
己、食品摆放之地
毡包的东墙上是放碗的地方。
碗架分好几层,可以放许多东西,各有各的地方:
碗盏、锅灶、勺子、茶、奶等。
放置也有规矩:
肉食、奶食、水等不混放,尤其奶食和肉食不能放在一起。
因为奶里混进荤腥容易发霉,对做酸奶不利。
此外,也跟蒙古人崇尚白色,不希望别的颜色污染有关。
奶、茶要放在上面,水桶放地上或碗架的南头。
盘碗中间最尊贵的是条盘(盛放羊背的),放在东边最尊贵的上首(靠北)。
蒙古人家有三个福圈:
家一个,院一个,野外一个。
家里的一个就是条盘。
条盘放在东横木靠前、碗架上面或挂在哈那头上。
除了主人,别人不能动它。
初成家的年轻夫妇,在新包里头一顿饭(肉食),就是用条盘给端上来的。
新郎的一份是脖上(胸椎),新娘的一份是胸茬。
家具中最尊贵的是奶桶 ,不能乱放。
这是因为先白后红饮食习惯造成的。
另外奶桶亦可用作召福的香斗。
另外茶是饮品之尊,所以对捣茶的工具——碓子、斧子是不能乱放的,要放在碗架下层。
给新郎准备新包时,别的可以缺少,唯有碓子、斧子却不能少,因为民间有讲究:
“碓子斧子在一起,亲家夫妻不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