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用书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人文地理专题13人口的变化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776513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562.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用书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人文地理专题13人口的变化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教师用书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人文地理专题13人口的变化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教师用书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人文地理专题13人口的变化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教师用书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人文地理专题13人口的变化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教师用书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人文地理专题13人口的变化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用书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人文地理专题13人口的变化新人教版.docx

《教师用书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人文地理专题13人口的变化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用书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人文地理专题13人口的变化新人教版.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用书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人文地理专题13人口的变化新人教版.docx

教师用书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人文地理专题13人口的变化新人教版

第2部分人文地理专题13人口的变化

模块考情分析与备考策略

[五年高考分析]

年份

新课标全国卷

题号

题型

分值

考点

2015年

新课标全国卷Ⅰ

3

选择题

4分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5

选择题

8分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新课标全国卷Ⅱ

1~3

选择题

12分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生态农业)

6~7

选择题

8分

工业区位因素

36

综合题

22分

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及其影响

37(3)

综合题

6分

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014年

新课标全国卷Ⅰ

4~5

选择题

8分

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

10~11

选择题

8分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

37

综合题

22分

工业区位因素,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新课标全国卷Ⅱ

1~2

选择题

8分

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1

选择题

4分

农业地域类型

37

(2)(3)(4)

综合题

18分

农业区位因素

2013年

新课标全国卷Ⅰ

1~3

选择题

12分

农业区位因素,交通运输方式

7~8

选择题

8分

人口自然增长与人口迁移

36(3)

综合题

8分

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新课标全国卷Ⅱ

1~2

选择题

8分

人口迁移

3~5

选择题

12分

农业区位因素,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7(3)(4)

综合题

10分

工业区位因素,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012年

新课标全国卷

1~3

选择题

12分

农业区位因素

8~9

选择题

8分

工业区位因素

36

综合题

22分

工业区位因素,工业集聚,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7(3)

综合题

8分

农业区位因素

2011年

新课标全国卷

1~2

选择题

8分

工业联系

3~5

选择题

12分

农业区位因素

9~11

选择题

12分

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

37

综合题

18分

工业区位因素

[模块备考策略]

从各类地理试题特点来看,有关地理区位因素分析与评价的试题属于应用性综合试题,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着力于考查比较、分析、评价地理事物和现象,并尝试创造性地解释和解决生活中许多实际问题。

这部分内容是人文地理学科发展中最具生命力的部分,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此类问题的重视,从纵、横两方面去分析,以“四大原则”去选择。

一、纵向的“线”——六大“区位”

围绕区位因素,涉及的人文地理规律主要有人口变化规律、城市分布和城市化规律、商业中心的分布规律等;人文地理原理主要有城市布局原理、农业布局原理、工业布局原理、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原理等。

理解、掌握和运用这些规律、原理对复习人文地理极为重要,而区位分析则是理解掌握和运用这些规律的前提。

在区位分析中,总结各类区位分析的一般规律,其分析角度如下表所示:

自然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

农业区位

地形、气候、土壤和水源等

工业基础、交通、市场、政策、技术、劳动力、历史等

工业区位

原料、燃料、地形、水源等

农业基础、交通、市场、政策、技术、劳动力、环境、历史等

城市区位

地形、气候、河流等

交通、政治、宗教、军事、科技、旅游等

交通区位

地形、地势、地质、气候、河流等

交通量多少、经济点多少、占耕地多少

港口区位

水域:

港阔水深、不冻不淤、避风为优;

陆域:

地平便于筑港

陆上交通便利;经济腹地广阔;以城市为依托C

商业区位

地势平坦

市场最优、交通最优

[例1](2015·全国卷Ⅱ)1996年我国与M国签订海洋渔业发展合作规划,至2010年我国有20多家沿海渔业企业(总部设在国内)在M国从事渔业捕捞和渔业产品加工,产品除满足M国需求外,还远销其他国家。

图示意M国的位置。

据此完成下题。

中资企业在M国从事渔业捕捞和渔业产品加工的主要目的是(  )

A.满足我国需求    B.拓展国际市场

C.提高技术水平D.增加当地就业

解题关键:

根据经纬度及海陆轮廓特征判断M国为非洲国家摩洛哥。

由材料可知,中资企业在M国从事渔业捕捞和渔业产品加工,产品除满足M国需求外,还远销其他国家。

答案:

B

二、横向的“线”——区位因素的分级线索

1.区位因素的不同层级要求

(1)我们要根据具体需要,将各要素进行分解和细化。

例如若要从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来分析,则需要具体到:

光照(喜光作物、喜阴作物)、热量(决定了耕作制度)、降水(决定了耕地类型)、气象灾害(包括旱灾、洪灾、台风等灾害性天气)。

分析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有时需要细化到:

消费市场(市场需要的产品品种和数量;空间市场包括区内市场和区外市场;时间市场包括应季市场与反季市场)、交通条件(运输方式的特点及其组合选择,原料产地、能源基地及消费市场的空间距离)、劳动力(劳动力的数量、素质、雇佣总成本)、农业基础(粮棉产量和副食性基地产品的产量)、政府政策(政策、资金及管理)、科学技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数量及劳动力技术素质)、土地价格(按照城市地价递减规律选择人类活动的空间)等。

(2)特殊因素都是开放性的,与地理事实联系密切,而且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迅速变化的。

2.区位因素的不同影响程度

(1)主导因素的把握:

多样化的区位因素中,存在主导因素(多用于社会经济因素之中)或限制性因素(多用于自然因素及环境因素之中)。

工业区位选择分为不同导向型,是区位主导因素的另一种具体描述方式,包括原料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动力导向型、劳动力导向型及技术导向型等类型。

农业区位更多考查的是限制性因素,热量因素常常成为高纬度地区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水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经常成为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2)区位因素的变化:

相对自然条件而言,社会经济因素往往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革而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例2](2015·全国卷Ⅰ)甘德国际机场(下图)曾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空枢纽之一,当时几乎所有横跨北大西洋的航班都要经停该机场补充燃料。

如今,横跨北大西洋的航班不再需要经停此地。

据此完成

(1)~

(2)题。

(1)导致甘德国际机场成为世界上最繁忙机场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经济

C.位置 D.人口

(2)甘德国际机场失去国际航空枢纽地位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区经济发展缓慢

B.横跨北大西洋航班减少

C.飞机飞行成本降低

D.飞机制造技术进步

解题关题:

(1)题,从图中分析甘德地处横跨北大西洋航线的中心位置,北大西洋两岸又是经济发达的欧美地区,地区之间联系密切,因此甘德国际机场成为世界上最繁忙机场,C项正确。

(2)题,从材料可知甘德机场是横跨北大西洋航班经停补充燃料所在地,随着飞机制造技术进步,飞机能耗在降低且可装载的燃料越来越多,因此大部分飞机不需要在中途补充燃料,所以也就不需要经停甘德机场,D项正确。

答案:

(1)C 

(2)D 

三、区位选择的四大原则

1.可持续原则

这是区位选择的核心原则。

三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是具体布置运作、综合评价的基本出发点。

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基础,它强调工农发展要与资源、环境协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条件,工农业生产布局后既要生存发展,有量的增长,更要改善产品质量、提高效益、节能节料,清洁生产;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目的,工农业发展要促进就业,改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

2.主导性原则

不同的产业部门,其投资要素中各要素所占的比例不同,区位选择中一般是看是否满足其主导性需求。

如装配工业类(普通服装)要看是否有廉价劳动力;冶金工业(炼铝业)看是否有廉价动力和原料;饮料业(啤酒)看是否有广阔的市场。

花卉业主导因素是市场和水源;宁夏平原水稻种植业的主导因素是水源;南疆长绒棉种植业的主导因素是昼夜温差大。

3.因地制宜原则

因不同的自然环境制宜,因不同的经济环境制宜,具体分析某地区区位,把握区位联系的特殊性。

细心地分析给定的环境特点,发挥“比较优势”是合理进行产业布局的基本方法。

如“珠三角”区位优势是具有中国南方“门户”的位置——邻近港澳台、面向东南亚,对外贸易的优势无限,宜大力发展外需性产业;武汉的区位优势是具有中国中部“中心”的位置——“九省通衢”,对内贸易的优势无限,宜大力发展内需性产业;上海的区位优势是具有中国“大地理中心”的位置——长江流域出海口、南北沿海航线的中点,对内、对外均有无限优势,发展内、外需性产业均宜。

4.因时制宜原则

区位因素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

除了静态地从综合、主导方面分析区位因素外,更要从发展变化角度进行分析、评价。

例如,钢铁工业分布的历史演变为:

早期趋于煤矿产地;中期趋向于铁矿产地;现代趋向于市场,临海分布。

专题十三 人口的变化

考纲展示

重点关注

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3.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1)通过比较识记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地区分布及代表性国家,熟悉常见的人口问题。

(2)理解记忆造成人口模式转变、人口迁移等的原因及其带来的问题、影响。

(3)提高对不同形状的人口增长模式图、年龄构成图、人口迁移图的判读能力

考点三十六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高考指数★★★★☆)

1.人口的自然增长

(1)影响因素: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由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2)人口增长的特点:

①人口增长的总趋势是不断加快。

②人口增长存在着地区差异:

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很快。

2.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

(2)模式及分布:

人口增长模式

特点

人口增长速度

原因

判断方法

典型代表

原始型(“高—高—低”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缓慢

生产力水平低下,医疗卫生条件差

出生率、死亡率均在4%左右,自然增长率在1%以下

极少数落后的发展中国家

传统型(“高—低—高”型)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迅速

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水平提高

出生率一般在3%左右,死亡率在1%以上,自然增长率在2%左右

印度等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现代型(“低—低—低”型)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缓慢,甚至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

受经济、文化等的影响,人们的生育意愿不强

出生率、死亡率一般都在1%左右,自然增长率在1%左右或低于1%

英国等发达国家

(3)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首先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

(4)

3.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人口数量

持续增长势头居高不下

保持相对稳定,欧洲甚至呈现负增长

面临人口问题

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0~14岁的儿童比重过大

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

人口问题的影响

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大,就业困难

劳动力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

解决人口问题的途径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采取鼓励生育的政策,接纳来自海外的移民

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1)根据所处历史发展阶段判断,如农业社会是传统型。

(2)根据发展水平判断:

一般地说,发达国家属于现代型,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属于传统型,少数发展中国家属于现代型(如中国。

(3)根据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数值特征来判断:

①原始型:

出生率、死亡率均在4%左右,自然增长率在1%以下,接近于0,甚至是负值。

②传统型:

出生率一般在3%左右,死亡率在1%以上,自然增长率在2%左右。

③现代型:

出生率、死亡率一般都在1%左右,自然增长率在1%以下,接近于0,甚至是负值。

④根据坐标图中的坐标值判断

图1

图2

(2015·福建卷)下图示意我国不同生育率方案预测的2050年人口结构。

读图完成1~2题。

1.c方案与a方案的人口结构比较,差异最大的是(  )

A.人口性别比  B.老年人口比重

C.青壮年人口比重D.少儿人口比重

2.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判断,三种生育率方案(  )

A.a方案较合理B.b方案较合理

C.c方案较合理D.均不合理

解析:

1.D 2.B 第1题,a方案出生率较低,但是老龄化问题突出;c方案出生率较高,少儿人口比重较高,因而两个方案相比,c方案少儿人口比重差异最明显,所以D正确。

第2题,a方案少儿人口比重太小,将来会出现严重的劳动力短缺和老龄化问题;c方案青壮年人口比重较小,社会负担过重;而b方案老年人口比重、青壮年人口比重和少儿人口比重都较合适。

故选B。

(2014·课标全国卷Ⅰ)图1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

读图1,完成第3~4题。

图1

3.图2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图中,符合该国人口增长特征的是(  )

图2

A.① B.②

C.③ D.④

4.该国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为(  )

A.1910—1930年B.1930—1950年

C.1950—1970年D.1970—1990年

解题关键:

第3题,数量关系转换:

移民占总人口比例=

×100%⇒总人口=

第4题,读取图1中横坐标各年份移民人数及相应的移民占总人口比例,并计算各年份人口总数,据此判断符合该国人口增长特征的图示及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

答案:

3.A 4.C

(2014·江苏卷)1980年我国开始执行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胎的计划生育政策,2013年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图1是1978年以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图,图2是我国未来基于不同生育政策的出生人口规模预测图。

读图,回答5~6题。

5.1980年我国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后(  )

A.人口规模开始下降 B.人口规模持续增加

C.人口增速开始减慢D.人口规模保持稳定

6.不同生育政策可能对我国未来人口产生的影响是(  )

A.全面放开二孩,人口增长速度将持续增加

B.生育政策不变,人口规模在未来30年持续下降

C.放开单独二孩,人口年龄结构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D.放开单独二孩,人口出生率在未来30年持续上升

解析:

5.B 6.C 第5题,由图示可知,1980年后人口自然增长率波动上升到1987年前后开始持续下降,故C项错误。

自然增长率一直大于0,所以人口数量一直在增加,故A、D项错误,B项正确。

第6题,全面放开二孩,人口增长速度在短期内会有所增加,但从长期来看是波动下降的。

故A项错误。

生育政策不变,人口自然增长速度会降低,但人口总量还是在增加的。

故B项错误。

放开单独二孩,出生人口增加,青少年儿童比重增加,可减缓或降低老龄化,故C项正确。

放开单独二孩,由图示可知,未来30年人口出生率总体上是下降的,故D项错误。

(2014·福建卷)人口抚养比是指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数之比。

下图示意1980~2030年我国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的变化趋势。

读图,回答7~8题。

7.2015年前后我国老年抚养比变化明显,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性别比例    B.医疗水平

C.教育程度D.年龄结构

8.随着我国人口抚养比的变化,2025年后可能出现(  )

A.人口迁移加剧B.劳动力渐不足

C.人口分布不均D.社会负担减轻

解题关键:

第7题,老年抚养比由老年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计算得出,即老年抚养比的变化取决于老年人口数和劳动年龄人口数的对比关系变化。

第8题,据图可知2025年后老年抚养比超过少儿抚养比。

答案:

7.D 8.B

考点三十七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高考指数★☆☆☆☆)

1.环境人口容量

(1)实质:

某地环境承载力的直观反映。

(2)制约因素:

资源、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地区开放程度、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

2.人口合理容量

(1)实质:

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意义:

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的制定,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谋求措施

世界

各国、各地区

发展中国家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建立公平的秩序

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比较

环境人口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

考虑的基础

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

人口数量与生态系统相协调,与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估算的角度

仅从自然资源的角度估算,把人均消费水平压缩到最低所估算的最大抚养人口数量

根据现有的消费水平,参照可预见的生活及生产力水平、资源储量和消费量变动情况,估算的未来某一时期某一区域所能容纳的最适宜的人口规模

意义

体现的是人口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存”,是一个警戒值

体现了人口“发展”层面上的意义,更具有现实意义,是一个合理值

大小关系

某一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

二者与制约因素的相关性表现

(注:

横轴表示的是各制约因素的影响程度)

(2013·上海卷)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能够容纳的享有合理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由于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的差异,图示的四个城市的人口容量也不同。

读图,完成1~2题。

1.有人口学专家采用下列公式估算理论人口容量,理论人口容量=a×b/c,其中a为耕地面积,b为熟制,c为每年人均粮食消费所需的耕地面积。

假设图示四个城市耕地面积、年人均粮食消费量均大致相同,按照该公式估算,四个城市中理论人口容量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在各种自然资源中,对人口容量影响最为明显的是水资源。

据下图判断,四市中人口数量尚未达到人口最大容量的城市代码是(  )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解析:

1.D 2.C 第1题,根据材料的描述,四个城市耕地面积、年人均粮食消费量大致相同,则人口容量与作物熟制成正比,④地纬度最低,热量充足,一年内作物成熟的次数(作物熟制)最多,故人口容量最大。

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①④两市的人均用水总量并没有超过人均水资源总量,说明两市还有多余的水资源,还能养活更多的人口,故①④两市的人口数量还没有达到人口最大容量。

(2015·丰台模拟)读下表(数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完成第3~4题。

省级行政区

面积(万平方千米)

总人口数(万人)

人口出生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

北京市

1.64

2115

8.93

4.41

天津市

1.19

1472

8.28

2.28

吉林省

18.74

2751

5.36

0.32

湖南省

21.18

6691

13.50

6.54

广西壮族自治区

23.67

4719

14.28

7.93

3.表中(  )

A.天津市年净增人口数最低

B.吉林省的人口死亡率最高

C.湖南省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

D.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口密度最高

4.北京市环境人口容量(  )

A.小于现有的总人口数

B.首要影响因素是科技水平

C.与人口合理容量相同

D.与地区开放程度呈正相关

解析:

3.C 4.D 第3题,根据表格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可知,吉林年净增人口最少,湖南死亡率最高,天津市人口密度最大,湖南省的人口增长模式符合现代型的特点。

第4题,环境人口容量与地区的开放程度呈正相关,其首要的影响因素为资源,环境人口容量是区域最大的人口数量,因而大于目前的人口数量。

考点三十八 人口迁移(高考指数★★★★☆)

1.国际人口迁移

迁移时段

特点

方向

19世纪以前

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欧洲人迁移到美洲和大洋洲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欧洲变为迁入地,拉丁美洲变为迁出地,西亚、北非的石油输出国成为迁入地区

2.中国国内人口迁移

时代

影响因素

迁移特点

流向

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地迁移

由东部地区迁往东北、西北和西南边疆地区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

迁移量增大,流向变化

①由内地迁往东部沿海城市和工矿区;②由农村迁往城市

3.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及人口迁移的影响

常见人口迁移示意图的判读方法

人口迁移分为人口的迁入和迁出,表示人口迁移既要有数量变化,又要有方向变化。

表示人口迁移的图示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用统计图来显示人口迁移状况,常见的有坐标图、饼状图、统计表格等。

在坐标图中,可以用正轴表示迁入,负轴表示迁出;也可以用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迁入和迁出。

而在饼状图中一般是有一个表示迁入(或流入),另一个表示迁出(或流出)。

在这类图示中,往往还会涉及净迁入(或净迁出)的计算问题,即用一个地区的迁入人口减去迁出人口,就是该地区的净迁入人口。

一般可依如下程序去判读:

①读图名→②读坐标(或图例)→③读数据(大小及变化趋势)→④分析数据→⑤用文字概括联系→⑥进行图表转换(或图图转换)。

(2)与区域地图相结合,表现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人口迁移状况。

区域地图可以是世界或地区简图的复合图,也可以是其他变式图,如上海高考卷中曾出现的我国四大地区之间的人口流动示意图。

(3)以经纬网图为背景,展示人口重心迁移是较为新颖的人口迁移示意图。

注意从起点和终点的经纬度坐标上,归纳人口迁移的方向。

(2015·北京卷)下图为某网上商城通过大数据分析绘制的“城市牵挂”示意图。

由于迁出人口比例较高,甲地网购收货量中,从异地下订单的寄达商品所占比例最高,从而成为2014年全国最受异地牵挂的城市。

读图,回答下题。

1.据图可推断,甲地人口迁出比例(  )

A.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高

B.直辖市比省级行政中心高

C.珠江三角洲比四川盆地高

D.内陆城市比沿海城市高

解析:

选C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人口迁出比例南方比北方高,沿海城市比内陆城市高,故A错误;重庆市的人口迁出比例并不高,故B项错误;珠江三角洲比四川盆地高,故C项正确。

2.(2015·广东卷)下图为2005年~2012年我国某省常住人口数量变化图。

由图可推断该省是(  )

A.海南 B.四川

C.广东 D.浙江

解析:

选B 人口折线图的纵坐标为人口总数,横坐标为年份,图示该省份为人口总数在8000万以上的人口大省,包括广东、四川、山东、河南,选项中只有四川、广东符合要求。

该省常住人口数量处于下降趋势,人口迁出为主要形式,四川省为劳务输出大省,符合题目要求。

(2015·山东卷)近年来,我国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心化现象。

完成第3~4题。

3.这种空心化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自然环境好

B.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小

C.城乡收入差距大

D.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4.“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带来(  )

A.土地资源浪费B.农业发展水平提高

C.城乡协调发展D.农村老龄化程度降低

解题关键:

(1)是正确理解“空心化”的含义,“空心化”是指农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工作,导致农村人口减少的现象;导致农村劳动力迁向城市的主要原因是城乡收入差距大,大城市就业机会多,生活条件等都优于农村,吸引了农村劳动力迁向城市,造成了农村空心化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