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四 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试题部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770224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4.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十四 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试题部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专题十四 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试题部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专题十四 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试题部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专题十四 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试题部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专题十四 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试题部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十四 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试题部分.docx

《专题十四 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试题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十四 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试题部分.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十四 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试题部分.docx

专题十四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试题部分

专题十四 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

探考情悟真题

【考情探究】

考纲

要求

五年考情

出处

常考题型

  考点

年份  

理解

分析

评价

正确解读传统文化经典

2019

21.“夫子自道”在句中的意思是      。

子贡认为孔子的“我无能”是  的说法。

 

22.尧、舜是孔子、孟子推崇的“仁者”,按孔子说法,应该“不忧”;按孟子说法,却又会“忧”。

根据材料,简述孔子、孟子这么说的原因。

《论语》

《孟子》

填空题

简答题

2018

21.第一则材料中“梦见周公”的含义是什么?

22.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

《论语》

2017

21.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区分,其中颜渊属于   ,子贡属于   。

 

22.一说“吾与女,弗如也”中的“与”为连词,可断为“吾与女弗如也”。

根据这样断句,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教育技巧。

《论语》

2016

23.从这段文字看,“节用”的含义是

(不超过6个字)

24.根据选文,理解并概括墨子的“为政”思想。

自选模块,材料选自《墨子·节用》

2015

23.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言,我善养吾     ”一句的注释。

 

24.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

自选模块,材料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

预测热度

★★★★★

★★★★★

 

分析解读

  1.从2017年起,《<论语>选读》被列入限定性选修,在全国上下重视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这种变化也是大势所趋。

与前几年泛泛考查传统文化不同的是,题目中必定会出现《论语》的内容,出题者可以考查《论语》课内与课外材料的互证与比较,也可引《论语》中的一则或一段后人对其进行研究、讨论的材料,亦可将《论语》中的内容与其他诸子百家的著作内容结合起来进行考查。

总之,这类题往往针对传统文化经典中有现实意义的观点,如为政观、义利观、交友观、教育观和个人修养等,要求学生依据文段,联系现实,回答问题。

2.本题一般设两道主观题,近三年分值为6分。

第一小题难度稍低,往往采用填空题的形式,设2分;第二小题采用简答题的形式,设4分。

3.复习时,应在掌握《<论语>选读》教材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扩大阅读面,对诸子百家的基本思想多有涉猎,还要加强自己的文言理解能力,这样才能有效解题。

【真题探秘】

(2019浙江,21—22,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子曰:

“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

“夫子自道也。

”(《论语·宪问》)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

(《孟子·滕文公上》)

  [注] 相传尧传天下给舜,舜传天下给禹。

(1)“夫子自道”在句中的意思是        。

子贡认为孔子的“我无能”是     的说法。

(2分) 

答案 先生在说自己 自谦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句的能力,体现了热爱中华文化的学科素养,增强学生的品德修养。

“夫子”是主语,“道”可解释为“说,谈论”,故“夫子自道”的意思是“老师(先生)在说(谈论)自己”。

“夫子自道也”体现了子贡对老师的高度评价,“我无能”体现了孔子一贯的谦虚品格。

 

(2)尧、舜是孔子、孟子推崇的“仁者”,按孔子说法,应该“不忧”;按孟子说法,却又会“忧”。

根据材料,简述孔子、孟子这么说的原因。

(4分)

答案 ①孔子认为有仁德者修为高超,乐天知命,所以面对人生各种不如意境遇时,都能“不忧”。

②孟子立足尧、舜帝王身份,认为他们因为没有得到理想的继承者而为天下百姓“忧”。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思想内容的能力,体现了发展辩证思维的学科素养,弘扬了仁者心忧天下的传统文化。

分析孔孟说法不同的原因时,要理解材料的意思。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表现在诸多方面,如“仁者爱人”“仁者安仁”等,故“仁者不忧”并非“仁者没有忧虑”,而是仁者有高尚的情操,能坦然面对苦难。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的意思是尧把得不到舜作为自己的继承人而忧虑,尧的忧虑是家国之忧——怎样才能找到让天下大治的继承者。

综上,我们要辩证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孔孟说法虽不同,但二者并不冲突。

  核心考点:

此题考查对传统文化经典《论语》和《孟子》的阅读理解。

审题关键:

①根据教材《<论语>选读》了解孔子这一人物;②读懂第一则材料中“我无能”的意思。

解题方法:

①读懂材料,“我无能”指的是孔子自己做不到的意思;②了解孔子“不忧”“不惑”“不惧”的意思。

易错警示:

①材料本身易懂,但要联系说话者所处的情境理解;②语言表达要规范。

命题规律:

①从浙江卷近几年的出题情况看,第一小题均包含对材料和课内所学内容的理解;②命题的形式一般为填空或简答,难度不高;③从分值设定来看,都是2分。

能力要求:

①能读懂阅读材料;②积累相关的文化常识内容。

 

核心考点:

本题考查对传统文化经典的分析理解。

审题关键:

①读懂第一则材料中“君子”一词的意思,理解孔子“仁”的思想核心;②题目中有“简述”二字,分析清楚,不用展开论说。

解题方法:

首先要仔细阅读材料,理解材料的意思,理清对“仁者”的解说内容;其次,注意材料中仁者与尧、舜帝王身份的不同,强调了不同的角度。

易错警示:

①容易弄错材料中关键词的意思,导致理解错误;②作答时要注意题目的要求。

命题规律:

①浙江卷分析类题目与课内所学关系紧密,重点在对相关语句的理解上;②对内容的理解分析是考查热点;③分值一般为4分。

能力要求:

①能读懂阅读材料;②积累相关的文化常识内容。

  [参考译文]

孔子说:

“君子的学说(主张)有三个方面,我都没有能力达到:

仁德的人不为苦难忧虑,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

”子贡说:

“老师这是在说自己啊!

(《论语·宪问》)

尧把没有得到舜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当作忧虑,舜把没有得到大禹、皋陶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当作忧虑。

(《孟子·滕文公上》)

【考点集训】

1.(2019杭州质量调研,21—22,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子曰: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宪问》)

  子曰:

“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学而》)

  子曰: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里仁》)

(1)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说“耻”的原因。

(2分)

(2)今天,我们如何看待孔子的言行观?

(4分)

答案 

(1)言过其行,言行不一。

(2)①孔子强调言行一致,反对言过其行,是正确的。

②对于“讷于言而敏于行”,有轻视语言表达的倾向。

在今天“敏于行”固然重要,但“敏于言”也不可忽视。

③注重实际行动是对的,不要过分花言巧语,但适当地把话说得漂亮一点也不为过。

(意思符合即可)

[参考译文]

孔子说:

“有修养的人认为说得好听做得不够是羞耻的。

(《论语·宪问》)

  孔子说:

“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论语·学而》)

 

 孔子说:

“君子说话讲究谨慎,而行动追求敏捷。

(《论语·里仁》)

2.(2019金、丽、衢十二校联考,21—22,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曰: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

”(《论语·八佾》)

  材料二:

子曰: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

(1)材料一中,孔子说的“礼”具体指        。

孔子认为礼也是一个人生存于社会的根本,他教育儿子孔鲤“        ”。

(2分) 

(2)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

(4分)

答案 

(1)周代的礼仪制度 不学礼,无以立

(2)主旨:

以诗歌来感发意志,以礼的精神规范自己的行为,最后在音乐的教育熏陶下实现最高人格的养成。

分析:

诗书礼乐是中国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兴”“立”“成”是儒家思想中关于一个人学习发展的过程规律,是一个人从初始立身到教化影响他人的过程。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说:

“周代的礼仪制度是参照夏朝和商朝制定的,多么丰富多彩啊!

我主张周代的(礼仪制度)。

  材料二 孔子说:

“(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成就于学乐。

3.(2019绍兴月考,21—22,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①子曰:

“乡原,德之贼也。

”(《论语·阳货》)

  ②子贡曰:

“君子亦有恶乎?

”子曰:

“有恶。

”(《论语·阳货》)

  ③子曰:

“恶似而非者:

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

”(《孟子·尽心下》)

(1)被孔子称为“德之贼”的是什么样的人?

(2分)

(2)孔子为什么会厌恶“莠”和“紫”?

综合阅读材料简析原因。

(4分)

答案 

(1)“德之贼”即乡原,是没有原则、是非不分、表里不一的“好好先生”。

(或:

被乡民视为忠厚朴实,实则同于流俗、合于污世的人。

(2)“莠”作为杂草,与禾苗很相像,生长在禾苗堆里会使莠禾不分;“紫”作为颜色,与朱红色接近,会搞乱正宗的朱红色。

两者的共同特点是“似是而非”,这在有原则、讲正名的孔子眼里,是绝不允许存在的。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

“没有原则的老好人,是道德的破坏者。

  ②子贡说:

“君子也有厌恶的人吗?

”孔子说:

“有厌恶的人。

③孔子说:

“厌恶那些似是而非的东西:

厌恶杂草,怕的是它搞乱禾苗;厌恶花言巧语,怕的是它搞乱正义;厌恶夸夸其谈,怕的是它搞乱诚信;厌恶郑国的乐曲,怕的是它搞乱雅乐;厌恶紫色,怕的是它搞乱正宗的朱红色。

【方法集训】

1.(2019台州中学统练,21—22,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①子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②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③哀公问于有若曰:

“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对曰:

“盍彻乎?

”曰:

“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对曰: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论语·颜渊》)

(1)从第①②两则材料看,“为政以德”的关键在于执政者        。

(2分) 

(2)结合第③则材料,分析说明执政者应该具有怎样的经济与政治思想。

(4分)

答案 

(1)以身作则(或率先垂范)

(2)有若主张施行十分抽一的田税制度(或“彻”),并认为国君富足与否取决于百姓。

执政者应该“藏富于民”(或“轻徭薄赋”),“以民为本”(或“仁爱百姓”)。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

“在位者自身端正,不下命令事情也能行得通;自身不端正,下了命令老百姓也不服从。

”(《论语·子路》)

  ②季康子问孔子什么是为政之道,说:

“如果杀掉不守道义的人,来亲近道德高尚的人,怎么样?

”孔子答道:

“您治理国政,哪里用得着杀人呢?

您向往善道,百姓也就会从善了。

君子的道德好比风,小人的道德好比草。

草受风吹拂,一定顺风倒伏。

”(《论语·颜渊》)

  ③哀公向有若问道:

“年景饥荒,用度不足,怎么办?

”有若答道:

“为什么不用十分抽一的彻法呢?

”哀公说:

“十分抽二,我还感到不足,怎么能用十分抽一呢?

”有若答道:

“老百姓富足了,您怎么会一个人不富足呢?

老百姓不富足,您怎么会一个人富足呢?

”(《论语·颜渊》)

2.(2019湖、丽、衢三地市教学质检,21—22,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颜渊、季路侍。

子曰:

“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

“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

“愿闻子之志。

子曰: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公冶长》)

(1)用自己的话概括颜渊、季路的“志”。

(2分)

(2)简要分析孔子与颜渊、季路“志”的异同。

(4分)

答案 

(1)季路追求重义轻财,有福同享;颜渊追求谦虚低调,愿做默默无闻的人。

(2)孔子安仁,主张对不同的人施行不同的爱,各得其所,使人民安居乐业。

子路侧重物质分享,求仁。

颜渊侧重个人修养,不违仁。

三人都怀抱仁心,践行仁道。

[参考译文]

颜渊、季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

孔子说:

“你们何不说说自己的志向?

子路说:

“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裘,同我的朋友共享用,即使用坏了也不悔恨。

颜渊说:

“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子路说:

“愿意听听您的志向。

孔子说:

“(我的志向是,)对老者,使他们安逸;对朋友,使他们信任我;对年轻人,使他们怀念我。

”(《论语·公冶长》)

3.(2019诸暨适应性考试,21—22,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孔子曰: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

子贡问友。

子曰: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论语·颜渊》)

君人者不可以不慎取臣,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

友者,所以相有也。

道不同,何以相有也?

均薪施火,火就燥;平地注水,水流湿。

夫类之相从也,如此之著也,以友观人,焉所疑?

取友善人,不可不慎,是德之基也。

(《荀子·大略》)

(1)上述前两则材料着重体现了儒家     、     的交友观。

(每空限四字作答)(2分) 

(2)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儒家“交友观”的具体要求。

(4分)

答案 

(1)诚实守信 适中(度)交往(和而不同)

(2)①有标准地选择朋友。

交往要看他是否博学多才,更要看他的品行,要正直诚信(友直、友谅)。

②交往要遵从适中的原则。

交往既要诚实(“忠告”“善道”),又要适度(“不可则止”),避免自讨没趣。

③要谨慎地选择朋友。

荀子认为交友关系到德行,劝告人们要慎重择友;要以“仁”为标准,选择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

[参考译文]

孔子说:

“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

跟正直的人交朋友,跟诚信的人交朋友,跟博学多闻的人交朋友,便有益了。

跟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跟态度伪善的人交朋友,跟夸夸其谈的人交朋友,便有害了。

(《论语·季氏》)

子贡问什么是交友之道。

孔子说:

“对朋友忠言相告,好好劝导,不听就作罢,不要自讨羞辱。

(《论语·颜渊》)

君主不可以不小心地选取臣子,百姓不可以不小心地选择朋友。

朋友,是为了互相友好的。

奉行的大道不同,用什么来互相友好呢?

把柴草均匀地铺好而点上火,火就向干燥的地方燃烧;在平地上倒上水,水就向潮湿的地方流去。

同类是相互依从的,是如此明显,根据朋友来观察人,有什么怀疑?

选择朋友,与人为善,不能不小心,这是道德的根基。

(《荀子·大略》)

【五年高考】

A组 自主命题·浙江卷题组

1.(2018浙江,21—22,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子曰:

“甚矣吾衰也!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论语·述而》)

子曰:

“如有周公之才之美①,使②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论语·泰伯》)

[注] ①才之美:

美好的才华。

②使:

假使。

(1)第一则材料中“梦见周公”的含义是什么?

(2分)

(2)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

(4分)

答案 

(1)“梦见周公”表明孔子对周代文化的推崇和向往。

(2)①主旨在于说明德、才的关系,孔子强调德重于才。

②“周公之才之美”,是极言其才干之优异;“骄”“吝”则是恶劣的品质。

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品德不好,即使才华出众也不足称道。

[参考译文]

孔子说:

“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呀!

我好长时间没再梦见周公了。

”(《论语·述而》)

孔子说:

“一个人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华,但如果他骄傲又吝啬,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

”(《论语·泰伯》)

 

2.(2017浙江,21—22,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

(2)题。

  子谓子贡曰:

“女与回也孰愈?

”对曰:

“赐也何敢望回?

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

”子曰:

“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论语·公冶长》)

子谓颜渊曰: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论语·述而》)

(1)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区分,其中颜渊属于     ,子贡属于     。

(2分) 

(2)一说“吾与女,弗如也”中的“与”为连词,可断为“吾与女弗如也”。

根据这样断句,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教育技巧。

(4分)

答案 

(1)德行 言语

(2)①平等待人。

孔子常常以自己与弟子同列,来说明同具某种修养,或同有某种不足,体现出平等待人的教育家风度。

②善于勉励。

孔子自称与颜回同样具有“用舍行藏”的修养,意在勉励颜回更加精进。

孔子对子贡的一番话,意在安慰子贡,并勉励他取法乎上,再加深造。

[参考译文]

孔子问子贡说:

“你和颜回谁更强一点?

”子贡回答说:

“我怎么敢和颜回比较?

颜回听说一件事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听说一件事只可以推知两件事。

”孔子说:

“不如他;我同意你的话,不如他。

”(《论语·公冶长》)

孔子对颜渊说:

“有人任用,就施展抱负;没人任用,就退隐全身。

只有我和你能做到这样了!

”(《论语·述而》)

 

3.(2016浙江,23—24,5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

(2)题。

  《墨子·节用》:

“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

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

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①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②不劳,其兴利多矣。

[注] ①加用:

更有用、更有价值。

②德:

通“得”。

(1)从这段文字看,“节用”的含义是      。

(不超过6个字)(1分)

(2)根据选文,理解并概括墨子的“为政”思想。

(4分)

答案 

(1)去无用之费

(2)①不赞成通过对外掠夺来增强国力。

②合理地节约用度。

③珍惜人力物力,减轻百姓负担。

[参考译文]

圣人在一国施政,一国的财利可以加倍增长;大到施政于天下,天下的财利可以加倍增长。

这种财利的加倍,并不是靠向外掠夺土地,而是根据国家情况而省去无用之费,因而足以加倍。

圣明的君主当政,他发布命令,举办事业,使用民力和财物,没有不是有益于实用才去做的。

所以使用财物不浪费,民众能不劳苦,他兴起的利益也就很多。

4.(2015浙江,23—24,5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

浩然,盛大流行之貌。

气,即所谓体之充者。

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

盖惟知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惧,此其所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

  (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

(1)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言,我善养吾     ”一句的注释。

(2分) 

(2)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

(3分)

答案 

(1)浩然之气

(2)①知言,能明道义,于事无疑。

②养气,能配道义,于事无惧。

[参考译文]

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的人,竭尽自己的心了解事物的原理,对于天下所有的言论,没有不探究挖掘它根本的原理,来知道它是非对错得失的原因由来的。

浩然,是很强势的水流行进的情状。

气,就是使身体充盈的。

本来气是很强大的,像强势水流行进的样子,不养它就会衰竭。

只有孟子善于养气,使它像开始那样充盈。

只有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才能够明晓道义,而且对于天下的事再没有疑惑;养气,那么就能辅助道义,而且对于天下事再没有畏惧的。

这是他担当重任能不使他的心意惊动的原因。

教师用书专用(5—10)

5.(2014浙江,23—24,5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题。

  孔子曰: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

子曰:

“孰谓微生高①直?

或乞醯②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论语·公冶长》)

[注] ①微生高:

春秋时鲁国人。

②醯(xī):

醋。

(1)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的    观。

(1分) 

(2)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

对孔子这种评价,你怎么看?

(4分)

答案 

(1)择友

(2)第一问:

醋是小物,有就说有,无就说无,微生高应据实相告。

而他却向邻居求讨,以应求者,用意委曲,并非正直之人,因此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

第二问:

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为人处世要实事求是,要正直。

其目的在教诲弟子养成君子品格,于细微事不可不谨。

[参考译文]

孔子说:

“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

跟正直的人交朋友,跟诚信的人交朋友,跟博学多闻的人交朋友,便有益了。

跟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跟态度伪善的人交朋友,跟夸夸其谈的人交朋友,便有害了。

孔子说:

“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爽?

有人向他讨点醋,(他不说自己没有,)却到邻人那里转讨一点给人。

6.(2013浙江,23—24,5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子贡曰: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

“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论语·学而》)

子曰:

“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论语·宪问》)

  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子路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皆所谓不耻    者。

(宋·真德秀《西山读书记》)

(1)补出上面材料的空缺部分。

(2分)

        

(2)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观点。

(3分)

答案 

(1)颜子 恶衣恶食

(2)①贫穷而不抱怨是困难的,富有而不骄横是容易的,故处贫难,处富易,这是孔子对人之常情的体认。

②处于贫穷时不仅要保持气节,更要安贫乐道;处于富有时不仅要不骄横,更要谦逊好礼。

[参考译文]

子贡说:

“(一个人)贫穷却不谄媚,富贵却不骄横,怎么样?

”孔子说:

“可以。

但比不上贫困但乐于追求道,富贵而又喜欢礼(的人)。

”(《论语·学而》)

孔子说:

“贫穷而不抱怨是困难的,富有而不骄横是容易的。

”(《论语·宪问》)

颜回一箪食物一瓢冷水,也不改变他快乐的态度;子路穿着破旧的衣服,跟穿着贵重裘衣的人站在一起而不感觉到羞耻。

这些都是不因不好的食物衣服感觉到耻辱的人。

(宋·真德秀《西山读书记》)

7.(2012浙江,23—24,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论语·乡党》:

“厩焚。

子退朝,曰:

‘伤人乎?

’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

“厩焚。

子退朝,曰:

‘伤人乎?

’‘不。

’问马。

(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

(2分)

① 

② 

(2)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

(3分)

答案 

(1)①贵人贱马。

②人、马并重(或“先人后马”)。

(2)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

因为孔子的“仁”并非兼爱,他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

[参考译文]

马棚失了火。

孔子从朝廷回来,说:

“伤人了吗?

”不问马。

8.(2011浙江,23—24,5分)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

(1)—

(2)题。

子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①也,而用②其不得为非也。

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③;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

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

(《韩非子》)

[注] ①为吾善:

自我完善。

②用:

使。

③不什数:

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

(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

(1分)

孔子:

 

韩非子:

 

(2)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

(4分)

答案 

(1)孔子:

为政以德(或“以德、礼治国”) 

韩非子:

以法治国

(2)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