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769690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韶关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韶关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韶关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韶关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韶关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韶关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docx

《韶关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韶关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韶关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docx

韶关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

韶关市2010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

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目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组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

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擢升/濯足  惬意/挟制  答理/答复  舌苔/苔藓

B.俊俏/陡峭  羞赧/赦免  叱咤/惊诧  寡廉鲜耻/牛皮癣

C.修葺/编辑  弹劾/惊骇  圈养/圈点  追溯/朔月

D.曲笔/曲解  俾使/裨益  坎坷/苛求  犄角/畸形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二手房交易环节征收的营业税、所得税以及相关税费,虽然是抑制炒房的不得已之举,但客观上也“误伤”了合理的二手房交易。

鼓励二手房交易的关键在于政府合理减免普通二手房交易的相关税费。

至于有人担心此举会刺激炒楼,其实通过严格的甄别,完全有可以对大批量进货和出货业主的交易行为进行限制。

在楼市处于非理性状态的今天,通过鼓励盘活存量,或许能够为市场提供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扼住信马由缰般飞涨的楼价。

A.减免     B.甄别      C.源头活水     D.信马由缰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近日,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在接受央视《小丫跑两会》采访时就透露,广东计划花一年时间内解决60万左右流动人口的入户问题。

B.有消息称,教育部目前正酝酿对严格的小学入学年龄规定“松绑”,在学位允许的情况下,可考虑接收将满6周岁的儿童入学。

C.对于广大百姓关注的住房问题,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中指出,要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住房。

D.随着“双转移”战略的实施,在我市打工的外来人员逐年增长,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大多数选择铁路作为北上返乡的交通工具。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

当前小沈阳这种演艺风格的走红,更加说明我们国家文化价值有所滑坡。

①无疑要承担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神圣和崇高也一道消解的风险

②使艺术再次回到人性和原生态的功能

③的确有对虚假的神圣和崇高再度消解

④纵容社会文化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⑤但如果艺术家在这种现象面前不能保持足够的理智,随波逐流

⑥以小沈阳为代表的俗文化能走红

A.④②③⑤⑥①  B。

④②⑥③①⑤   C。

⑥③②⑤④①   D。

⑥③④②⑤①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22分)

哀穆先生文并序 (北宋 苏舜钦)

呜呼!

穆伯长以明道元年夏,客死于淮西道中,友人苏叔才子美作诗悼之,遣人驰吊之;痛夫道不光予,又次其一二行,以鉴于世,为文哀之。

先生字伯长,名修。

幼嗜书,不事章句,必求道之本原,皆记士徒无意处,熟评论之。

性刚峭,喜于背俗,不肯下与庸人小合,愿交者多,固拒之。

议事坚明,上下合古,皆可录。

然好诋卿弼,斥言时病,谨细后生畏闻之。

又独为古文,其语深峭宏大,羞为礼部格诗赋①。

咸平中,举进士,得出身,调泰州司理参军。

牧守称其才,贰郡者恶之。

又尝以言忤贰郡者②,守病告,贰郡者私黠吏,使诬告先生赂。

具狱,聚左证,后召先生,使众参考之,由是贬池州。

中道窜,诣阙下,叩登闻鼓称冤,会贰郡者死,复受谴于朝。

后累恩得为蔡州参军。

先生自废来,读书益勤,为文章益根柢于道,然耻以文干有位,以故困甚。

张文节守亳,亳之士豪者作佛庙,文节使以骑召先生作记。

记成,竟不窜士名。

士以白金五斤遗之,曰:

“枉先生之文,愿以此为寿。

”又使周旋者曰:

“士所以遗者,乞载名于石,图不朽耳。

”既而亟召士让之,投金庭下,遂俶装去郡。

士谢之,终不受。

常语人曰:

“宁区区糊口为旅人,终不为匪人辱吾文也。

”天圣末,丞相有欲置为学官者,耻诣谒之,竟不得。

常客京师南河邸中,往往醉,暮归逿地,如不省持者。

夜半邸人犹闻其诵吟喟叹声因隙窥之则张灯危坐苦矉③执卷以至曙用是贷其资母丧徒跣自负榇成葬日诵《孝经》《丧记》未尝观佛书饭浮屠氏也。

识者怜哀之,或厚遗,则必为盗取去;不然且病,或妻子卒。

后得柳子厚文,刻货之,值售者甚少,逾年积得百缗,一子辄死。

将还淮西,道遇病,气结塞胸中不下,遂卒。

嘻吁!

天之厌文久矣,先生竟以黜废穷苦终其身,顾其道宜不容于今世。

然由赋数踦只④,常罹兵贼、恶少辈辱困,其节行至死不变。

有孤,懦且幼,遣文散坠不收,伯长之道竟已矣乎!

初,先生死,梁坚自解以书走上党遗予,欲访其文,俾予集序之。

去年赴举京师,历问人,终不复得一篇,惟有《任中正尚书家庙碑》、《静胜亭记》、《徐生墓志》、《蔡州塔记》,皆平昔所为,又不足成卷。

余作文哀之,道不胜于命,命不会于时,吁嗟!

先生竟胡为!

【注】⑴礼部格诗赋:

题目、用韵等都有一定格式要求的诗赋。

是当时文人考取进士以致身通显的敲门砖。

⑵贰郡者:

指通判。

宋代的通判并非州的一般副职,而是具有与知州联署公文和监视知州的实权。

⑶苦矉:

使劲睁大眼睛。

⑷赋数踦只:

旧指天命不好。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肯下与庸人小合 下:

屈就,放弃操守  B.贰郡者私黠吏   私:

暗地里

C.贰郡者恶之       恶:

嫉恨             D.既而亟召士让之 让:

责备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客死于淮西道中        性刚峭,喜于背俗,

B.又尝以言忤贰郡者      先生竟以黜废穷苦终其身

C.终不为匪人辱吾文也    或厚遗,则必为盗取去

D.天之厌文久矣          伯长之道竟已矣乎    

7.下列各句中,都能表现穆修性格刚直清峻的一组是(3分)

①然好诋卿弼,斥言时病

②牧守称其才,贰郡者恶之

③士谢之,终不受

④丞相有欲置为学官者,耻诣谒之,竟不得

⑤先生竟以黜废穷苦终其身

⑥先生竟胡为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③④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穆修做泰州司理参军时,遭贰郡者的诬告而被贬,他中途逃跑,鸣鼓喊冤,这反映了他倔强的冒死不认输的斗争精神。

B.亳州有豪士作佛庙,他派人去请穆修为之撰写记文,穆修鄙其为人,记文写成后,却不写上豪士的名字。

C.穆修提倡古文,他刻印售卖古文运动倡导者柳宗元的文集,但卖出甚少,获利甚微,一个孩子因贫困而死去。

D.穆修愤世嫉俗,既为人所敬仰,亦为人所畏惧。

作者怀着沉痛的心情,通过几个典型事例生动刻画了这一极具个性、正直倔强的文人形象。

9.翻译和断句。

(10分)

⑴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4分)

夜半邸人犹闻其诵吟喟叹声因隙窥之则张灯危坐苦矉执卷以至曙用是贷其资母丧徒跣自负榇成葬日诵《孝经》《丧记》未尝观佛书饭浮屠氏也。

⑵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

①    皆记士徒无意处,熟评论之。

 

②士所以遗者,乞载名于石,图不朽耳。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

岁暮归南山①

孟浩然

北阙②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 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③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 松月夜窗虚。

[注]①该诗写于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考进士落第之后。

②北阙:

指帝宫。

③青阳:

指春天。

⑴这首诗是在诗人心绪极端复杂的情况下写出来的,请分点概括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

(4分)

⑵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松月夜窗虚”的妙处。

(3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⑴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    。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不亦远乎(《论语》)

⑵   ,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

   ,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庄子《逍遥游》)

⑶登高而招,     ,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

(荀子《劝学》)

⑷沧海月明珠有泪,          。

此情可待成追忆,           。

(李商隐《锦瑟》)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智慧之书     余光中

知识爆炸不一定就是智慧增高。

我相信,今人的知识一定胜过古人,但智慧则未必。

新知识往往比旧知识丰富、正确,但是真正的智慧却难分新旧。

知识,只要收到就行了。

智慧却需要再三玩味,反复咀嚼,不断印证。

如果一本书愈读愈有味,而所获也愈丰,大概就是智慧之书了。

据说《天路历程》的作者班扬,生平只熟读一部书:

《圣经》。

弥尔顿是基督教的大诗人,当然也熟读《圣经》,不过他更博览群书。

其结果,班扬的成就也不比弥尔顿逊色多少。

真能善读一本智慧之书的读者,离真理总不会太远,无论知识怎么爆炸也会得鱼忘筌的吧。

叔本华说:

“只要是重要的书,就应该立刻再读一遍。

”他所谓的重要的书,正是我所谓的智慧之书。

要考验一本书是否不朽,最可靠的试金石当然是时间。

古人的经典之作,已经有时间为我们鉴定过了;今人的呢,可以看看是否经得起一读再读。

一切创作之中,最耐读的恐怕是诗了。

就我而言,“峨眉山月半轮秋”和“岐王宅里寻常见”,我读了几十年,几百遍了,却并未读厌,所以赵翼的话“至今已觉不新鲜”,是说错了。

其实,散文、小说、戏剧甚至各种知识性文章等等,只要是杰作,自然也都耐读。

奇怪的是,诗最短,应该一览无遗,却时常一览不尽。

相反地,卷帙浩繁、令人读来废寝忘食的许多侦探故事和武侠小说,往往不能引人看第二遍。

凡以情节取胜的作品,真相大白之后也就完了。

真正好的小说,很少依赖情节。

诗最少情节,就连叙事诗的情节,也比小说稀薄,所以诗最耐读。

朱光潜说他拿到一本新书,往往选翻一两页,如果发现文字不好,就不读下去了。

我要买书时,也是如此。

这种态度,不能斥为形式主义,因为一个人必须想得清楚,才能写得清楚;反之,文字夹杂不清的人,思想一定也混乱。

所以文字不好的书,不读也罢。

有人立刻会说,文字清楚的书,也有一些浅薄得不值一读。

当然不错,可是文字既然清楚,浅薄的内容也就一目了然,无可久遁。

倒是偶尔有一些书,文字虽然不够清楚,内容却有其分量,未可一概抹杀。

某些哲学家之言便是如此。

不过这样的哲学家,我也只能称为有分量的哲学家,无法称为清晰动人的作家。

如果有一位哲学家的哲学与唐君毅的相当或相近,而文字却比较清畅,我宁可读他的书,不读唐书。

一位作家如果在文字表达上不为读者着想,那就有一点“目无读者”,也就不能怪读者可能“目无作家”了。

朱光潜的试金法,颇有道理。

凡是值得读的智慧之书,都值得精读,而且再三诵读。

古人所谓的“一目十行”,只是修辞上的夸张。

“一目十行”只有两种情形:

一是那本书不值得读,二是那个人不会读书。

精读一本书或一篇作品,也有两种情形。

一是主动精读,那当然自由得很;二是被迫精读,那就是以该书或该文为评论、翻译或教课的对象。

要把一本书论好、译好或教好,怎能不加精读?

所以评论家(包括编者、选家、注家)、翻译家、教师等等都是很特殊的读者,被迫的精读者。

这种读者一方面为势所迫,只许读通,不许读错,一方面较有专业训练,当然读得更精。

经得起这批特殊读者再三精读的书,想必是佳作。

经得起他们读上几十年几百年的书,一定成为经典了。

普通的读者呢,当然也有他们的影响力,但是往往接受特殊读者的“意见领导”。

1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5分)

A.班扬与弥尔顿相比,成就并不逊色多少;这说明知识多不一定就意味着智慧高。

B.古人的经典之作可以让人一读再读,不会生厌;“至今已觉不新鲜”一说未必准确。

C.诗歌最短却时常令人一览不尽,是因为它最少情节,不需以此取胜。

D.一个人必须想得清楚,才能写出清楚的文字;文字夹杂不清,常常意味着写作的人思想混乱。

E.被迫精读者因为有专业训练而且“为势所迫”,所以精读能力要比主动精读者更强。

13.对作者称为“有分量的哲学家”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分)

A.其人写作,虽有一定的内容,但文字表达却不太清楚。

B.他们思想混乱,因而文字夹杂不清,浅薄得不值一读。

C.他们的作品亦有可取之处,不能一概抹杀。

D.他们称不上“清晰动人的作家”,是因为在文字上有点“目无读者”。

14.在作者看来,知识与智慧的区别是什么?

(4分)

 

 

15.从全文看,对于智慧之书的试金法是什么?

(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本大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两个大都市    王安忆

即便是上海的寺庙也是人间烟火,而北京的民宅俚巷都有着庄严肃穆之感。

北京的四合院是有等级的,是家长制的。

它偏正分明,主次有别。

它正襟危坐,慎言笃行。

它也是叫人肃然起敬的。

它是那种正宗传人的样子,理所当然,不由分说。

当你走在两面高墙之下的巷道,会有压力之感,那巷道也是有权力的。

上海的民居是平易近人的,老城厢尽是那种近乎明清市井小说中的板壁小楼。

带花园的新式里弄房子,且是一枝红杏出墙来的。

那些雕花栏杆的阳台,则是供上演西装旗袍剧的。

豪富们的洋房,是眉飞色舞,极尽张扬的,富字挂在脸上,显得天真浮浅而非老于世故,既要拒人于门外,又想招人进来参观,有点沉不住气。

走在皇城根下的北京人有着深邃睿智的表情,他们的背影有一种从容追忆的神色。

护城河则往事如烟地静淌。

北京埋藏着许多辉煌的场景,还有惊心动魄的场景,如今已经沉寂在北京人心里。

北京人的心是藏着许多事的。

他们说出话来都有些源远流长似的,他们清脆的口音和如珠妙语已经过数朝数代的锤炼,他们的俏皮话也显得那么文雅,骂人也骂得有文明:

瞧您这德行!

他们个个都有些诗人的气质,出口成章的,他们还都有些历史学家的气质,语言的背后有着许多典故。

他们对人对事有一股潇洒劲,洞察世态的样子。

上海人则要粗鲁得多,他们在几十年的殖民期里速成学来一些绅士和淑女的规矩,把些皮毛当学问。

他们心中没多少往事的,只有20年的繁华旧梦,这梦是做也做不完的,如今也还沉醉其中。

他们都不太惯于回忆这一类沉思的活动,却挺能梦想,他们做起梦来有点海阔天空的,他们像孩子似的被自己的美梦乐开了怀,他们行动的结果好坏各一份,他们的梦想则一半成真一半成假。

他们是现实的,讲究效果的,以成败论英雄的。

他们的言语是直接的,赤裸裸的,没有铺垫和伏笔的。

他们把“利”字挂在口上,大言不惭的。

他们的骂人话都是以贫为耻,没什么历史观,也不讲精神价值的。

北京和上海相比更富于艺术感,后者则更具实用精神。

北京是感性的,倘若要去一个地方,不是凭地址路名,而是要以环境特征指示的:

过了街口,朝北走,再过一个巷口,巷口有棵树,等等的。

这富有人情味,有点诗情画意,使你觉得,这街,这巷,与你都有些渊源关系似的。

上海这城市却是数学化的,以坐标和数字编码组成,无论是多么矮小破陋的房屋都有编码,是严丝密缝的。

上海是一个千位数,街道是百位数,弄堂是十位数,房屋是个位数,倘若是那种有着支弄的弄堂,便要加上小数点了。

于是在这城市生活,就变得有些抽象化了,不是贴肤的那种,而是依着理念的一种,就好像标在地图上的一个存在。

北京是智慧的,上海却是凭公式计算的。

因此北京是深奥难懂,要有灵感和学问的;上海则简单易解,可以以理类推。

北京是美,上海是管用。

如今,北京的幽雅却也是拆散了重来,高贵的京剧零散成一把两把胡琴,在花园的旮旯里吱吱呀呀地拉,清脆的北京话里夹杂进没有来历的流行语,好像要来同上海合流。

高架桥,超高楼,大商场,是拿来主义的,虽是有些贴不上,却是摩登,也还是个美。

上海则是俗的,是埋头做生计的,螺蛳壳里做道场的,这生计越做越精致,竟也做出了一份幽雅,这幽雅是精工车床上车出来的,可以复制的,是商品化的。

如今这商品源源打向北京,像要一举攻城之战似的。

(选自王安忆《两个大都市》有删改)

 

16.从作者的角度来看,幽雅的北京和俗的上海的发展趋势怎样?

(4分)

 

 

17.有人评价王安忆的语言优雅古典,但她又“尽可能地用口语的、平白如话的字句”。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试结合文本举例阐明你的观点。

(5分)

 

 

18.北京和上海分别有怎样的人文精神?

他们形成这种精神的原因是什么?

(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人淡如菊”的华裔女建筑师

她是一名华裔女性,她的作品遍布美国各地,她的最新荣誉是获得2009年度美国国家艺术奖章,并在白宫接受了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亲自授勋。

这是美国官方给予艺术家的最高荣誉。

她——就是林璎。

林璎印象:

出自名门却人淡如菊

林璎的名字被人熟知是近几年的事情。

似乎每当述说她的背景时,都要提起那个显赫的林氏家族,以及她从未谋面的姑母、民国第一才女、我国第一批接受西方建筑科学教育的女建筑师——林徽因。

的确,林璎继承了这个家族得天独厚的艺术才华。

如今,50岁的林璎依旧透着书斋学子的单纯。

面对媒体,她不愿过多上镜;当有人走近她索取邮件地址时,她警惕地向后挪开身子,拒绝来者要求。

林璎的长相也确实和中学时代的林徽因有几分相似,人淡如菊,浓浓的书卷气质。

  林璎的父亲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林家的女人,每一位都个性倔犟,才华横溢而心想事成。

林璎的才情,正是和姑妈林徽因一脉相承。

林璎虽出自名门,却并不肤浅和浮躁,这在她的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她的人和设计作品都展现了勇气,沉着智慧,朴实无华,没有过多的设计痕迹,没有浮夸的装饰,运用来自大自然的灵感去设计,不去破坏,而是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她的“月相”、“成行的芦苇”、“雪崩”等众多设计作品,都流溢着一种宁静、优雅而潜流的美,一种无声思考的美,一种充满力量的美。

一夜成名:

21岁设计越战纪念碑

林璎虽然性情淡泊,但是她充满才华和曲折的人生却开始得惊天动地。

1980年秋天,美国国家建筑家学会为越战纪念碑在全国范围内征集设计方案。

还在耶鲁大学建筑系读大四的林璎,在大师云集的1421个设计方案中,以看似简单却蕴含了无限力量的设计作品脱颖而出。

一个评委会委员说:

她的作品很简约,但是越看就越觉得它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是永恒的纪念碑。

林璎的设计引起了广泛争议。

退伍军人协会却表示不满。

他们从政治上施加压力,要求评审委员会更改原设计。

在最后的决定会议上,林璎以其独有的倔犟和勇气赢得胜利。

林璎一夜成名。

曾经饱受争议的越战纪念碑,如今已成为美国华盛顿最吸引人的建筑物之一,每年都有400多万人到此参观。

“记忆地图”:

第五座纪念碑为环保而建

林璎说,虽然她生长在一个几乎遗忘了中国传统的环境里,但她却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东方式的审美对她的影响。

她说:

“从学生时代起,我对东方建筑的兴趣就远胜于对欧洲建筑。

  从越战、民权到女权、印第安人,林璎为美国设计了4座具有标志意义的纪念碑。

第5座纪念碑“什么在消逝·空屋”是她自己的选题:

环保。

“什么在消逝·空屋”并不是一座建筑物,而是一个呼吁保护濒危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的大型声音及多媒体互动装置。

它被安置在北京当代艺术中心的地下展厅。

游览者手拿一块有机玻璃正对地上的投影设备,那些已经灭绝和濒临灭绝的动物就会在眼前一一呈现:

有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的象牙喙啄木鸟、有正在消融的北极上孤单的北极熊、有大西洋里变得越来越小的鳕鱼、还有已经灭绝的北美信鸽。

“什么在消逝·空屋”计划将至少持续十年。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把属于他自己的记忆、或者是父辈们的记忆中的事物添加到这张“地图”中……将2050年时人类可能面临的情境通过这种方式展现出来,绘制出一张属于未来的“地图”。

  林璎用她的设计和艺术来呼吁人们保护地球,保护环境。

正如她所说,纪念碑的存在,是为了告诉下一代什么是意义,而不是“丢掉一些东西,又丢掉另一些东西。

(2010年3月1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张红李佳佳 有删改)

19.“人淡如菊”是一种拒绝霸气的平和和执着,文章哪些具体方面体现林璎“人淡如菊”的特质。

(4分)

 

 

20.“虽然她生长在一个几乎遗忘了中国传统的环境里,但她却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东方式的审美对她的影响。

”从文中,你能够看出东方式审美对她有哪些影响呢?

(5分)

 

 

21.文章中提到林璎的“第5座纪念碑‘什么在消逝·空屋’”,但紧接着又说“‘什么在消逝·空屋’并不是一座建筑物”。

你觉得这矛盾吗?

为什么?

(6分)

 

 

五、本大题两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6分)

西方的许多著名大学,都明文规定学校教师必须诚实守信,不允许老师以任何形式剽窃他人的成果,即使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也不能随随便便地占用他人的东西,如果引用了他人的话,就要明确指出,要是不加以说明,就被认为不诚实,是一种剽窃行为。

美国波士顿大学就发生过一起老师讲课引用别人的话而没有加以说明,因而被撤职的事情。

这位老师是新受聘到波士顿大学并刚担任传播系主任的十分有名的教授,他在上课时用了某个杂志上的话,因刚讲完这句话下课铃就响了,所以来不及交待出处就下课了。

一位学生把这个情况向校长作了反映,结果,面对校长的询问,这位老师承认了自己的失误并立即提出辞职。

后经多位老师的挽留,学校才在撤销其系主任职务之后留下了他。

这位教授在第二天上课时,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向学生就自己的失误作出道歉。

试写出这件事情对我们治理学术界剽窃之顽疾的三点启发。

(不超过30个字)

                                                                             

                                                                          

 

23.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一般人都比较容易接受赞扬的话,不太容易接受批评。

遇到批评时,可以用委婉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帮助对方克服弱点。

试运用婉言表意法把下面一段话补充完整。

不超过75个字。

(6分)

李强同学上课时经常在下面看课外书,影响了学习成绩。

刘老师去家访,想要告诫学生家长关心孩子的学习。

刘老师说:

“                        。

”李强爸爸听了很高兴。

刘老师又笑着说:

“                            。

 

六、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晒”,在广东方言里有“炫耀”的意思,如:

晒命:

向别人吹嘘自己的身世。

“晒”,也有“公开”的意思,如:

权力必须晒在阳光下,必须加强监督。

“晒”,在网络上流行就是本着“分享你的一切,晒出你的一切可以晒的东西”的指导思想,在网络上与人分享、展示自己的资源,如:

晒心情,日记;晒房子,晒衣服;晒摄影作品,晒旅游心得等等。

当然也有一些人把他人的隐私也晒到网上,美其名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