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试题 2.docx
《马克思试题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试题 2.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试题2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理论化的世界观体系
C、知识之总汇
D、科学之科学
2、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关系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3、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意识
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4、哲学发展史中根本对立的观点是()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C、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
D、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对立
5、贯穿哲学发展史始终的是()
A、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形而上学的斗争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C、英雄史观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观的斗争
D、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斗争
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界定的
D、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界定的
7、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
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8、“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主要说明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B.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
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也是绝对的
D.静止是相对的,运动也是相对的
9、世界上本没有鬼,可是人们能画出牛头马面人身等各种各样的鬼的图形来,这仍然表明()。
A、意识的内容来自人脑
B、意识的内容来自主观能动性
C、意识的内容来自人的思维活动
D、意识的内容来自外部世界
10、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哲学是()。
A唯心主义B.唯物主义C.二元论D.不可知论
11、下列是对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问题回答二形成的对立观点是()。
A、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
B、辩证法合形而上学
C、一元论和二元论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11、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12、“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统一
13、“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14、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A、运动
B、实践
C、精神生产
D、物质生产
15、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
A、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B、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体
C、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体
D、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
16、我国的古人说:
“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
这表达了()。
A.唯物主义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C.辩证法观点D.形而上学观点
17、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
“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变化的
C、事物的现象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18、“沉周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9、区别同质事物的依据是()
A、事物的度B、事物质的规定性C、事物量的规定性D、事物的特殊矛盾
20、“任何个别(无论怎样)都是一般”。
这句话的正确含义是()
A、特殊性就是普遍性B、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
C、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D、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
2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22、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
23、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对立统一B、联系发展C、质变量变D、肯定否定
24、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
A、抛弃
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结合
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
25、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
26、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27、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A、对立统一B、联系发展C、质变量变D、肯定否定
28、下列属于最基本的实践形式的是()
A、医生看病B、农民种田C、教师上课D、科学研究
29、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30、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
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
D、丰富了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内容
31、“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修正,”这一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观点
C、片面强调逻辑重要性的观点
D、割裂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观点
32、“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
A、归纳与演绎
B、分析与综合
C、抽象到具体
D、实践到认识
33、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
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
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
34、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35、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是()。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实践发展规律
36、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是是否承认()。
A、矛盾B、运动C、联系D、规律
多项选择题
1、恩格斯说:
“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说明:
()。
A、物质范畴和实物完全是一回事
B、物质范畴是带有普遍性的哲学范畴
C、物质范畴和实物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D、物质范畴就是各种具体实物的总和
2、鲁迅说过:
“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地挥写了。
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脖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
A、头脑中主观自生的
B、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C.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
D、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
3、意识的本质是()
A、大脑的机能B、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C、人脑中进行的各种生理过程D、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4、下列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
A、心外无物B、意志论
C、物事感觉的复合D、存天理,灭人欲
5、机械唯物主义的缺点有()。
A、形而上学性B、机械性C、直观性D、不彻底性
6、“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
A、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D、画饼不能充饥
7、“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
8、物质的根本属性是()。
A、静止B、运动C、矛盾D、发展
9、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
“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
”“皆本物之固然”,“静这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含静。
”“动、静皆动也。
”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A、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
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运动是静止的总合
10、马克思说: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
D、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11、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是指()
A、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
C、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D、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
12、实践的特点有()。
A、客观性B、自觉能动性C、社会历史性D、直观现实性
13、下列属于实践基本形式的有()。
A、阶级斗争B、农民种地C、文艺创作D、科学实验
14、恩格斯说:
“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画面。
”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
A、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
B、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C、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
15、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
A、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
B、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
C、培育出新优质品种
D、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16、某山村小镇自20世纪70年代发现矾矿以来,办了三个矾矿厂。
由于没有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每天排除大量矿烟,致使村民中大多数人患有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
这一做法从哲学上看违背了()
A、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B、事物联系复杂多样性的原理
C、事物运动发展的原理
D、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
17、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18、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因实制宜,因地制宜
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19、下列工作方法中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是()
A、“抓典型”
B、“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
C、“一切经过实验”
D、“欲擒故纵”
20、“和而不同,违而不犯”体现了的是()
A、统一性和对立性的不可分割
B、普遍性和特殊性的不可分割
C、内因与外因的不可分割
D、必然性和偶然性的不可分割
21、下列命题中属于揭示事物本质的有()
A、水往低处流
B、日出于东落于西
C、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22、下列格言中或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3、古语说:
“奢靡之始,危亡之渐。
”这句话是说,奢靡逐步发展会导致危亡。
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B、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4、下列现象属于量变的有()
A、生产力的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B、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不同的体积
C、在一定温度下鸡蛋孵出小鸡
D、由遗传和变异的矛盾引起旧物种到新物种的变化
25、“是就是,否就否。
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一观点()
A、对否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B、对肯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C、否定了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
D、否认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26、辩证的否定是()
A、事物的自我否定
B、事物发展的环节
C、事物联系的环节
D、扬弃
27、下列命题蕴涵着中国传统哲学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思想是()
A、“不平不陂,无往不复”
B、“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C、“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D、“和实生物”
28、割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会导致()
A、激变论
B、直线论
C、庸俗进化论
D、循环论
29、“脱离了整体的手是名义上的手”说明了()
A、整体依赖于部分
B、部分依赖于整体
C、整体是部分之和
D、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就丧失了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30、“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这一观点()
A、夸大了偶然性作用,是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B、把偶然性和必然性的作用相混同,是相对主义的观点
C、既承认偶然性的作,又承认必然性的作用,是辩证决定论的观点
D、说明事物发展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综合作用的结果
31、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是因为()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们是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的
D、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实践活动之中
判断分析题
1、世界观就是哲学。
2、正确的意识其根源是客观事物,错误的意识则是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
3、“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
4、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因而它的存在不需要任何条件。
5、世界统一于物质,所以意识也统一于物质。
6、承认意识的能动性同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理并不矛盾。
7、存在就是被感知。
8、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9、一切以条件为转移。
10、一切唯物主义都坚持辩证法。
11、矛盾的斗争性决定了事物的发展方向
12、个别包含一般,一般则不完全包含个别。
13、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任何量变都可以引起质变。
14、度就是关节点。
15、只要埋头苦干,就能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达到预期的目的。
16、“西方文化是一个整体,因此我们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17、“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
”
18、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19、世界万物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
思考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所包含的两个方面的内容?
2、如何理解列宁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3、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4、如何理解社会的物质性?
5、试述矛盾规律是辩证法实质和核心的原因?
6、试述矛盾基本属性及其相互辩证关系?
7、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8、试述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我们应当如何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
9、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10、试述毛泽东在《矛盾论》中阐明的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的原理以及这一原理对中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11、试述辩证的否定观,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应当对民族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的正确方针。
12、如何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
13、怎样正确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掌握这一原理有何重大意义?
14、试述唯物辩证法关于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原理及其方法论的意义。
15、什么是矛盾?
说明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及其辩证关系。
16、在实际工作中,为什么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并据此说明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对立统一关系。
17、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之间辩证关系原理,并说明它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指导意义。
18、怎样正确理解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掌握这一原理有什么方法论意义?
19、试述矛盾发展不平衡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20、试述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材料题
1、材料1:
“表象不是头脑的(生理的、心理的、心理物理的)机能。
”“思维也不是头脑的产物,甚至也不是头脑的生理机能或一般状态。
”(阿芬那留斯,转引自《列宁全集》第18卷,第225页)
材料2:
“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
材料3:
“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似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
”(列宁)
材料4:
“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话鬼,毫无对证,本来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鲁迅全集》第6卷,第219页)
材料5: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12页)
请回答:
(1)材料1、2的观点对吗?
为什么?
(2)材料3、4、5涉及了什么问题,阐述了哪些哲学原理。
2、一些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
“一阴一阳之谓道”。
“凡物必有合……有合各有阴阳”。
“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万物莫不有对”。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简析上述论点中包含的辩证法思想,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方面的基本原理及其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
3、“我们要有计划、有选择地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技术和其他文明有益的东西,我们要向青年介绍资本主义国家中进步的和有益的东西,批判资本主义国家中反动和腐朽的东西。
”
这段话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原理?
4、材料1:
《传习录》记载:
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
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
材料2:
哲学上两条基本路线的区别“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呢?
还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恩格斯主张第一条路线,即唯物主义路线”
材料3:
“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他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适合于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
请回答:
(1)上述材料说明在认识路线上存在哪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2)材料1、3表明的基本思想一致吗?
试用哲学原理分析它们各自的观点。
5、材料1:
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巨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材料2:
所以马克思竭力去做的只是一件事:
通过准确的科学研究来证明一定的社会关系秩序的必然性,同时尽可能完善的指出那些作为他的出发点和根据的事实。
为了这个目的,只要证明现有秩序的必然性,同时证明这种秩序不可避免地要过渡到另一种秩序的必然性就完全够了,而不管人们相信或不相信,意识到或没有意识到这种过渡。
马克思把社会运动看作受一定规律支配的自然历史过程,这些规律不仅不以人的意志、意识和意图为转移,反而决定人的意志、意识和意图。
材料3:
但是有人会说,经济生活的一般规律,不管是应用于现在或过去,都是一样的。
马克思否认的正是这一点。
在他看来,这样的抽象规律是不存在的……根据他的意见,恰恰相反,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它自己的规律。
一旦生活经过了一定的发展时期,由一定阶段进入别一阶段时,它就开始受另外的规律支配。
请回答:
(1)上述材料主要阐明了什么哲学原理?
(2)材料3中马克思否定了什么观点,从而说明了什么思想?
7、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处理得好,就能顺利发展;处理不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我国已进入这一时期,请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
8、材料1:
列宁指出:
“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
”他还指出:
“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辩证的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
”
材料2:
杜林说:
“矛盾的东西是一个范畴。
这个范畴只能归属于思想组合,而不能归属于现实。
”
材料3:
艾耶尔断言:
“自然界不可能有矛盾,只有在陈述中才可能有矛盾。
”
请回答:
(1)材料1的观点是什么?
是否正确?
(2)对比材料1与材料2,指出材料2的错误。
(3)对比材料1与材料3,分析材料3的错误。
9、据《淮南子·人间训》记载:
古代边塞地区有一位老翁,他的一匹马无故跑出国境丢失了。
别人都认为不幸,特地来安慰他,他却说:
“这说不定还是福呢!
”过了几个月,他的那匹马意外地带领着国外一匹骏马跑回家来。
别人都来祝贺他,他又说:
“这说不定还是祸呢!
”他的儿子见到新骏马,高高兴兴地牵着到村外试骑,一不小心掉下马来,把大腿骨跌断了。
别人又来安慰他,他还说:
“这说不定还是福呢!
”果然,过了一年,朝廷发动了战争,凡年轻人都被招去打仗,只因他儿子是跛子,没有被征去。
试说明这一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原理,并结合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10、宋朝,有一个大文学家苏东坡,是翰林院的学士,人们都称他“苏学士”。
有一天,他去拜访王安石,王安石没有在家。
他见王安石的书桌上有一首咏菊的诗,这首诗没有写完,只写了两句: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看了,心里想道:
这不是胡言乱语吗?
“西风”明明是秋风,“黄花”就是菊花,而菊花敢与秋露鏖战,是能耐寒的。
说西风“吹落黄花满地金”,岂不大错特错?
于是他诗兴大发,不能自持,便提笔做墨,续诗两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回来以后,看了这两句诗,对于苏东坡这种自以为是的作风,很不满意。
他为了让事实教训一下苏东坡,便把他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东坡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到了重九天气,连日大风。
一天,风息后,苏东坡邀请了他的好友陈季常到后园赏菊。
只见菊花纷纷落叶,满地铺金。
这时他想起给王安石续诗的事来,不禁目瞪口呆,半晌无语,恍然悔悟到自己错了。
试用所学原理分析故事中王安石犯了什么样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