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试题AB卷及答案要点教学提纲.docx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试题AB卷及答案要点教学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试题AB卷及答案要点教学提纲.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试题AB卷及答案要点教学提纲
A卷
一、名词解释:
(4*8=32分)
1、组织
2、正式组织
3、激励
4、团队情商
二、简答题;(4*12=48分)
1、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2、简述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
3、晕轮效应及启示
4、简述组织文化
三、论述题:
20分
试述优势动机理论及其对管理工作的意义。
B卷
一、名词解释
非正式组织
第一印象效应
从众
组织文化
二、简答题
组织存在的条件
设计有效激励机制的原则
高效团队的特征
公平理论的启示
三、论述题
群体发展的五阶段模型
组织行为学考试A卷答案要点
一、名词解释:
(4*8=32分)
1、组织
一群人的集合、有机系统、共同的明确的目标、整合资源、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2、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是指人们按照一定的规则,为完成某一共同的目标,正式组织起来的人群集合体。
正式组织有三个基本要素,即协作意愿、共同目标和信息沟通。
这三个要素是正式组织产生的充分必要条件。
在正式组织中,其成员之间保持着形式上的协作关系,以完成组织目标为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人们经常将“正式”与“不变”、“稳定”联系在一起。
在实践中,正式组织在保持其相对稳定性的同时必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发现和使用人才,并根据组织环境的变化调整正式组织的结构。
3、激励
激励理论是关于如何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原则和方法的概括总结。
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动机来自需要,由需要确定人们的行为目标,激励则作用于人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
激励的目的在于激发人的正确行为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充分发挥人的智力效应,做出最大成绩。
4、团队情商
团队情商是指一个团体的综合情绪控制调节能力。
团队是由个体结合而成的,但它不是简单的人群组合,它是由一群心理上相互认知;行为上相互支持、相互影响;利益上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目标上有共同向往的人们结合在一起的人群集合体。
由此,我们可以将团队情商理解为团队的共同价值观、荣誉感和使命感。
现代组织中的许多工作都是由各种团队去完成的。
为此,团队的工作气氛以及凝聚力对工作绩效有着深刻的影响。
团队能否和谐,不仅取决于其中每个成员的情商,更取决于团队整体的情商。
高情商的团队,成员之间往往具有亲和力和凝聚力,团队显示出高涨的士气;低情商的团队,士气低落,人心涣散,缺乏战斗力,因而所在单位也不会有好的发展。
二、简答题;(4*12=48分)
1、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任何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特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存在于组织之外并对组织产生一定影响作用的外部事物和现象就构成通常所说的组织环境。
组织和环境的关系:
不同组织对环境要素的依赖程度各不相同。
组织(系统)和环境相互作用,不断的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
组织和环境相互作用具体表现为组织和环境中的各种要素、其他组织和个人的相互作用,这些与组织直接作用的其他组织和个人称为利益相关者。
组织必须正视环境存在,适应环境变化,不断调整、改革,才能获得发展。
组织要适应环境的变化,必须有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及时、准确的感知环境变化,同时要始终保持结构的灵活性。
组织也会影响环境,组织的存在本身就为了增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组织活动的结果必然会对环境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组织要为优化社会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尽其“社会责任”。
2、简述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有五种基本需要: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这些需要属于不同层次,构成一个需要的“金字塔”。
马斯洛指出,只有低级需要基本满足之后,才会出现高一级的需要,也就是说,人的基本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具有连续性。
五个层次需要包括:
生理需要,即物质需求,这是直接与生存有关的需要。
它具有自我保存和种族延续的意义,在人类各种基本需要中占有最强的优势,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正是人们对物质的需求,人们才会不断的寻求更舒适的物质享受,物质社会的发展才会日新月异。
只有生理需求得到了满足,人们才会有更高层次的追求。
安全需要,如果生理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出现安全需要。
安全需求是人们对于周围环境的依赖和信赖。
归属和爱的需要(社交需要),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基本满足之后,归属和爱的需要就会产生。
归属需要就是参加和依附于一定组织的需要,爱的需要包括给予爱和接受爱,归属和爱的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个人就会感到孤独和空虚。
尊重需要,尊重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
自尊和他人对自己的尊重。
这种需要的满足会使人建立自信,使人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有价值的、有能力的、有力量的。
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导致自卑感、无助感和失落感。
自我实现的需要,上述几种需要得到合理满足后,自我实现的需要才会出现了。
这种需要是一种创造、发挥个人潜能、实现自我理想、实现个人价值的需要。
3、晕轮效应及启示
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
他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
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
这就好象刮风天气前夜月亮周围出现的圆环(月晕),其实呢,圆环不过是月亮光的扩大化而已。
据此,桑戴克为这一心理现象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称“晕轮效应”,也称作“光环作用”。
启示:
首先对人对事要防止以点代面、以偏概全。
其次要防止把自己的主张强加于人,避免以己度人的投射倾向。
4、简述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具有三个层次:
观念层、制度行为层、器物层。
作用:
导向、规范、凝聚、激励、整合及辐射作用。
三、论述题:
20分
试述优势动机理论及其对管理工作的意义。
动机原意是引起动作。
心理学上把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愿望、信念等心理因素叫动机。
需要转化为动机的条件:
需要要达到一定的强度;需要对象的确定。
同一动机可以引起多种行为、同一行为可出自不同动机、一种行为可能同时为多种动机所推动、合理的动机可能引起不合理的甚至错误的行为、错误的动机有时外表被积极的行为所掩盖。
优势动机指在全部动机结构中占最强有力地位的动机。
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常常不只存在一个动机,而是同时存在着很多动机,但其中最优势的动机决定着一个人在当时的活动。
管理上,在激励机制的设计上,组织目标设置必须是受激励者所迫切需要的,这样才能产生优势动机,进而引起组织需要的行为。
B卷答案要点
一、名词解释:
(4*8=32分)
1、非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的对称。
它是人们在共同的工作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以感情、喜好等情绪为基础的松散的、没有正式规定的群体。
人们在正式组织所安排的共同工作和在相互接触中,必然会以感情、性格、爱好相投为基础形成若干人群,这些群体不受正式组织的行政部门和管理层次等的限制,也没有明确规定的正式结构,但在其内部也会形成一些特定的关系结构,自然涌现出自己的“头头”,形成一些不成文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非正式组织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人们追求一种在正式组织内无法达到的感情需求的满足。
2、第一印象效应
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第一印象效应。
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
是在短时间内以片面的资料为依据形成的印象。
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
3、从众
从众是指在群体活动中,当个人与多数人的意见和行为不一致时,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和行为,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相一致的意见和行为方式的现象。
从众也就是我们日常俗语中所说的“随大流”。
促使一个人在合作中产生从众行为的因素有多种,一般认为主要有:
小组里有较优势的学生存在;个性特质如智力的低、胆小、顾虑多、意志不坚定、自信心差、过于重视他人并依赖他人者等;小组人数的规模等因素。
4、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具有三个层次:
观念层、制度行为层、器物层。
作用:
导向、规范、凝聚、激励、整合及辐射作用。
二、简答题;(4*12=48分)
1、组织存在的条件
第一、人组成的集合;第二、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第三、组织是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的
2、设计有效激励机制的原则
第一、根据员工的个人需要,制定适当的行为规范和分配制度,以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达到组织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一致。
第二、目标设置必须是受激励者所迫切需要的,以产生优势动机,进而产生组织需要的行为。
3、高效团队的特征
具有对共同目标的信念;对团队有高度的承诺与投入;团队成员有相互信任和依赖感;团队成员全力投入并通过协商做出决策;自由畅通的信息沟通;公开表达情感和不同意见;团队自己解决其中的冲突;离职、缺席、事故、错误和抱怨的低发生率。
4、公平理论的启示
基本要点是:
人的工作积极性不仅与个人实际报酬多少有关,而且与人们对报酬的分配是否感到公平更为密切。
人们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付出的劳动代价及其所得到的报酬与他人进行比较,并对公平与否做出判断。
公平感直接影响职工的工作动机和行为。
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讲,动机的激发过程实际上是人与人进行比较,做出公平与否的判断,并据以指导行为的过程。
启示:
影响激励效果的不仅有报酬的绝对值,还有报酬的相对值;激励时应力求公正,使等式在客观上成立,尽管有主管判断上的误差,也不致造成严重的不公平感;在激励的过程中应注意对被激励者公平心里的疏导,引导树立正确的公平观。
三、论述题:
20分
群体发展的五阶段模型
第一阶段:
形成阶段,它以群体在目的,结构,领导方面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为特点。
当群体成员把自己视为群体的一分子思考问题时,这一阶段就结束了。
第二阶段:
群体成员虽然接受了群体的存在,但却抵制着群体对个体所施加的控制,进一步,存在由谁控制群体的问题上发生冲突。
这一阶段结束时,群体内部出现了比较明朗的领导层级,群体成员在发展方向上也达成了共识。
第三阶段:
规范阶段。
群体进一步发展了密切的群内关系,同时也表现除了内聚力。
当群体结构比较稳定,群体成员也对那些正确的成员行为达成共识时,这阶段就结束了。
第四阶段:
执行阶段,此时群体的结构发挥着最大作用,并得到广泛认同,群体的主要精力从互相了解认识进入到了完成当前的工作任务上。
第五阶段:
存在于临时群体,解散阶段,人们不在关心工作业绩而是善后适宜。
《组织行为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激励
2.群体
3.组织文化
4.组织变革
二、单项选择题
1.将人视为自私自利、好逸恶劳的是哪一种假设?
()
A.经济人B.社会人
C.自我实现人D.复杂人
2.弗洛依德认为个性中不受社会道德规范约束的部分是()。
A.自我B.本我
C.超我D.忘我
3.通过社会知觉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这种知觉属于()。
A.知觉防御B.晕轮效应
C.首因效应D.定型效应
4.当一个人在爱情问题上受到挫折后并未消沉,而是更加努力学习和工作,使工作做出了显著的成绩。
这种行为反应是()。
A.坚持原有目标的行为反应B.升化的行为反应
C.反向的行为反应D.放弃的行为反应
5.如果职工A认为和职工B相比,自己报酬偏低,但他并无怨言,根据公平理论,A为了增加报酬会采取以下哪种行为()。
A.增加自己的投入B.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