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理工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1111.docx
《桂林理工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111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桂林理工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1111.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桂林理工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1111
桂林理工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浅析恭城旅游业的发展
助学单位桂林理工大学
毕业时间2016年6月
本科专业旅游管理
学生张丽红
指导教师张亢亢
二〇一四年11月
浅析恭城旅游业的发展
摘要
旅游业在经济增长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许多地方将旅游业列为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不断加大旅游项目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而民俗文化旅游已成为旅游发展的新趋势,以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展现民族地域风俗的民俗文化旅游越来越受到重视。
民俗文化——是恭城瑶族自治县旅游文化的重要核心。
其旅游的文化性决定了恭城应把民俗旅游资源作为旅游经济的潜在资源。
关键词:
恭城瑶乡;民俗旅游业;恭城旅游文化
SustainableDevelopmentofTourisminGongchengYaoruralfolk
ZHANGLi-hong
Abstract:
Tourismplaysineconomicgrowthincreasinglyimportantroleinmanypartsofthetourismindustryastheleadingindustryorpillarindustries,increasingeffortstodeveloptourismprojectsandtourismresources,andfolkculturaltourismhasbecomeanewtourismdevelopmenttrendstopromotethenationalfolkculture,localcustomsandfolkshowethnicculturaltourismmoreandmoreattention.Folkculture-isanimportantcoreofGongchengYaoAutonomousCountytourismculture.ItstourismculturedeterminestheGongchengshouldfolktourismresourcesasapotentialresourceoftourismeconomy.
Keywords:
GongchengYaovillage,Folkcustomtourism,Gongchengtourismculture
目录
摘要I
目录I
1恭城旅游概况1
1.1恭城旅游现状1
1.2恭城旅游的发展特色1
2恭城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2
2.1注重自然风光,淡化人文资源的挖掘2
2.2文化内涵不够丰富3
2.3缺乏正确的旅游管理3
2.4交通及景区配套服务不够完善3
2.5旅游区人才缺乏4
3恭城旅游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4
3.1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宣传相关产品4
3.2明确发展路线,开发模式4
3.3加强管理,加大投入5
3.4改善交通,提高景区价值5
3.5注意培养旅游人才5
3.5.1加快少数民族旅游人才5
3.5.2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5
3.5.3积极发展生态旅游6
结论7
致谢8
参考文献9
浅析恭城旅游业的发展
民俗旅游资源就是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具有一定的旅游功能和旅游价值的民俗现象的总和。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俗旅游资源就是我国旅游开发的热点之一。
民俗旅游资源的核心内容是民俗现象,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民俗风情,是民俗旅游资源最主要的构成要素。
各个民族、各个地区因其受到不同历史文化、自然环境、民族传统、科技水平等的作用,在生产和生活各个方而表现出来的特殊的民俗现象。
民俗旅游良性发展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以恭城瑶乡族民俗为例,分析恭城民俗旅游的发展。
1恭城旅游概况
1.1恭城旅游现状
恭城县是一个古老的县城。
她于隋末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开始置县,至今已有1380多年的历史,是桂林市唯一的瑶族自治县。
恭城县地貌似天然的大八卦图,茶江以"S"形绕越整个城区,更添瑶乡之神秘。
恭城山清水秀,古迹众多。
恭城自古处于中原进入两广的交通要道,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互相交融,造就了独特的瑶乡地域文化,全国四大孔庙之一的文庙和全国关帝庙十大理事之一的武庙相邻而建,互相辉映;周渭祠、湖南会馆、东寨瑶族古民居建筑精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考古价值。
自然景观独特,森林覆盖率78%,充分展现了“观自然景观,品瑶乡风情”的旅游文化内涵,是镶嵌在桂林大旅游圈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生态文化旅游跃上新台阶。
依托红岩、横山、社山、大岭山、潮水岩等"富裕生态家园"示范点,以"节会"为载体,把生态田园风光与民族文化、民族风情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逐步树立了自己的品牌。
"桃花节"成为大桂林春季旅游新亮点,以红岩为代表的农家乐休闲旅游越做越红火,2005年红岩村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但民俗文化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诸如:
民俗文化不断消失、民俗旅游环境破坏加剧、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等等。
严重影响和制约着该地区民俗文化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结合广西恭城瑶族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民俗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寻恭城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道路是必需的。
1.2恭城旅游的发展特色
恭城县位于桂林市东南部,距桂林市108公里,(阳朔至恭城42公里,由桂林经阳朔至恭城)。
县内有文庙、武庙、周王庙、湖南会馆等四大古建筑群,分别形成"文"、"武"、"官"、"商"、"情"等浓郁的游览氛围。
特别是建于明代文、武两庙,气势恢宏,蔚为壮观,为恭城赢得了"华南小曲阜"的美誉。
庙内浮雕、石刻做工精巧,镂空木雕工艺高超细腻,脊山彩陶人物花饰别具一格。
走进这里,就象进了一座古老的艺术殿堂。
文、武两庙并存一地,一文一武,一张一弛,相互辉映,实为全国仅有。
孔子、关公圣像供人们顶礼膜拜,朝圣揽胜。
多姿多彩的瑶家风情,将还给您一个酣畅的瑶乡梦幻。
有两千年历史的傩戏,在四百年前的舞台上表演,绝对原汁原味。
被乾隆皇帝赐名为"爽神汤"的恭城油茶,风韵独具,闻香垂涎,将使您一饱口福。
由于生态农业的发展,近年来,生态旅游悄然兴起。
阳春三月,大岭山桃园,万亩桃花相映红,金秋时节,茶江两岸处处水果飘香,果不醉客客自醉。
恭城地方小吃十分丰富,尤以恭城油茶著名--"恭城油茶喷喷香,又有茶叶又有姜,当年乾隆喝两碗,给它取名爽神汤",由于它独特的制作方式、诱人的浓酽清香、舒心怡神的饮后感,早已名播广西誉满八桂。
与油茶佐餐的瑶乡风味小吃品目繁多,排散、柚叶粑、萝卜粑、船上粑、芋头糕等三十余种特色糕点,形成瑶乡小吃饮食魅力,为游客津津乐道。
总之,灿烂的民俗风情文化是恭城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能一一挖掘出来,将给恭城旅游业大增光彩。
现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民族分布。
2恭城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注重自然风光,淡化人文资源的挖掘
虽然恭城的桃花节是依赖山水风光的自然景观而存在,但是作为一项旅游项目,应该注重当地的民族风情节令习俗,居住地民俗,生产习俗和游艺竞技民俗等结合起来。
恭城是旅游开发项目主要有:
以自然风光为主的总投资为2075万元,年营业收入1430万元,年均接待游客为36万次;以人文资源为主的总投资为650万元,年营业收入为350万元,年均接待游客为23万次。
可以看出恭城现在以生态旅游为重点,辅以三庙一馆文化旅游的开发模式,对少数民族的文化资源利用严重不足。
由于瑶族在恭城的人口中占大部分,但是其文化资源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开发。
民族风情的旅游还没有呈现一定的规模,只见零散的分布在各个生态旅游项目中。
虽然农家乐是生态和瑶族文化、饮食并重的发展,但是还没有形成规范性行业,还处在农民自主开发阶段。
2.2文化内涵不够丰富
文化是一种资源,是旅游产品的生命力潜在。
在发展民族旅游与自然风光相融合的旅游项目时,注意强调文化和内涵,否则附加值不高。
旅游项目策划需要文化赋予,需要文化提升,需要文化刺激,只有充分挖掘文化内涵,才能彰显旅游产品特色文化,使其成为旅游产品的核心卖点,旅游产品是富含文化底蕴的高尚精神产品。
恭城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时,不善于挖掘文化内涵,不注意运用自己独有的文化激活旅游,文化与旅游结合不够,不能相益得彰,相互促进,策划的项目显得底气不足,苍白无力,致使项目建成旅游市场,产品附加值不高。
很多民族风情园和少数民族园并不是在当地文化历史的发展基础上开发的,导致了旅游开发与少数民族历史文化脱节,不能反映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和饮食习惯,进而影响这些项目的发展。
在利用少数民族节日时表演化使得传统的文化节日变得虚假和肤浅。
表演化使生活中原有的节日和民间歌舞等民俗活动变得和预先设计好的舞台戏剧和舞台文艺,不在据有生活中原有的意义和功能。
2.3缺乏正确的旅游管理
恭城瑶乡民俗旅游发展缺少统一规划和管理,恭城瑶乡虽然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并未引起政府的大力重视,只是出了少部分精力在旅游方面,而过度重视农业发展。
有相当的部分环境质量高、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上乘,且具有科学考察价值的重点旅游资源得不到更深层次的开发,利用效率不高。
部分地方因管理不当,造成景观的破坏和景点的重复建设,大大损害了恭城瑶乡旅游地的形象。
2.4交通及景区配套服务不够完善
虽然恭城瑶族自治县的交通问题近年来有所改善,但旅游景点总体的可进入性仍然很差,因为民俗风情越为浓厚的少数民族景区,越是地处偏远、闭塞且交通十分不便的环境当中,甚至有些景点还未通公路。
这些严重阻碍了广西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另外,许多民俗风情旅游的景点还未形成市场意识、服务意识,以及统一规范的旅游商品市场,各方面的服务还没有规范化。
导致游客单纯观赏,未给当地形成任何的经济效益。
整体还是给人较零乱的印象,旅游环境和服务建设都有待改善。
2.5旅游区人才缺乏
旅游人才匮乏旅游业作为以服务为产业的主要构成因素的特种行业,其从业人员既要数量多又要素质高。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相对落后,旅游人才培养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培养机制不健全,人才匮乏,导致经营管理效率低,服务质量不到位等问题。
另外,受经济利益影响,民族地区一些优秀的民俗人才流失到东部沿海或其它地区,使民俗旅游的文化含量下降。
3恭城旅游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3.1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宣传相关产品
少数民族开发过程中应该加强广告宣传意识,为少数民族的旅游做足了宣传的功夫。
由于桂林的民族风情的开发过程中,很多都不注意加大宣传其品牌的内涵,只是以自然风光为卖点,等游客去到旅游点后才介绍当地的一些民族风情和有关节日。
显然存在对民族风情的宣传不足的现象。
有同时将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同时的宣传投放到市场,达到相互融合的作用。
这样既有利于增强抓源头的主动意识,又有利于强化开拓市场的能动观念,同时对提高相关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具有积极意义。
加强创立和扶持具有文化特征的知名品牌,对提升产品和服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具有重要作用。
3.2明确发展路线,开发模式
1.民族文化旅游:
发展理念:
文化旅游促进生态旅游,创建瑶族之都;发展策略:
人才策略;开发范围:
整个恭城、三庙一馆、瑶族节日、饮食;利用的资源:
对游客产生吸引力的文化资源和农业生态资源。
2.农业生态旅游:
发展理念:
生态旅游,大力发展农家乐,与文化旅游协同发展;发展策略:
政府引导,农民自主开发策略;开发范围:
整个恭城;利用资源:
农业示范园、恭城的柿子产业、桃花节、农家乐。
从这个路线可以看出:
民族文化旅游模式是以恭城地区"三庙一馆"和融入农家乐中的瑶族文化、饮食为中心,与瑶族节日并重发展,着力打造瑶族之都而提出的。
;路线可以利用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及农业景观资源的互补性,营造不同的旅游氛围。
通过互相拉动的作用,推进恭城县文化游、生态游两个旅游主题的共同发展。
3.3加强管理,加大投入
从管理的角度来看,政府应该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扩大恭城瑶乡民俗旅游的知名度,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招商引资,吸纳更多的外来企业前来投资发展。
当一个地区企业发展快了,旅游服务业自然也就跟着步伐慢慢兴盛。
同时也要有针对性的民俗旅游项目进行资金投入,加强对外宣传和提高本身的价值,打造成为桂林的著名旅游项目。
3.4改善交通,提高景区价值
交通是制约一个地方发展脚步的重要障碍,同时它也是影响该地旅游发展的石子,要想得到有效的发展,改善交通是首要的条件,只有交通发达了,景区的路好走,外地的游客才有前来的欲望,否则再好的景区也没有人来观赏。
灌阳经恭城至平乐高速公路项目列入全国高速公路网,前期工作全部完成;火车站站前广场和进站道路规划完成,全面启动征地工作。
完成全(州)沙(子)公路六岭段改建、栗木—龙虎公路建设,九板—共和等4条建制村公路竣工通车。
实施了锰矿—同乐、西河—乐湾、桐竹—山狮角等8个连通工程,(平安)里陂经北溪至(莲花)高桂公路、茶江大桥扩建工程进展顺利。
电力保障得到加强。
投入资金4200万元,西河—燕岩、虎尾—峻山35千伏输变电线路、栗桂变电站配套线路、观音变电站改造工程全部完工;电业基地开工建设。
此外,景区的本身价值也是吸引游客的先决条件之一,一个没有任何特别之处的景区是不会有人去欣赏的,所以打造高质量景区,提高景区服务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
3.5注意培养旅游人才
3.5.1加快少数民族旅游人才
加快少数民族旅游人才培养要注意培养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人才,既包括专业表演人才、又包括管理人才和研究人员。
民族地区旅游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旅游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方向。
利用高校、大专、中专、职校、旅游培训中心构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基地;通过岗位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一些急需的专业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可采取从发达地区引进的办法,以满足生态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多种要求,为民族地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3.5.2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是对旅游业发展未来状态的科学设计,要使旅游业得到持续发展,必须有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
旅游业发展的多元化目标与旅游行业的跨行业特点和公众参与性,要求旅游发展规划必须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系统性原则出发,它不仅要求对旅游功能系统结构、要素结构进行综合设计,还要对其依存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系统进行综合考虑;既要考虑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和保护,又要考虑旅游服务设施的配套、旅游客源市场的开拓,更要紧密结合所依托的区域或城市的总体发展规划和相关行业的配套发展,力求形成“大旅游”发展格局。
3.5.3积极发展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一种与生态环境保护直接相关、以协调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关系为目标的旅游形式,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方式。
生态旅游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美学价值的同时,寻求适宜的利润和环境资源价值的维护,通过约束旅游者和开发商的行为,使之共同分担维护景观资源价值的成本,从而使当地居民也成为生态旅游的直接受益者。
结论
旅游业是当今各国大力发展的产业,是可持续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民俗文化对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依赖以及对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影响又使它必须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相协调。
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是要我们在对自身民俗资源充分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对其资源进行有效而又合理的开发,注意处理开发和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用科学的指导方针指导各项开发和利用,走一条具有广西民族风俗特色的民俗旅游道路。
致谢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张亢亢老师,在写论文的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障碍,都是老师您不厌其烦地帮助我进行论文的修改。
其次我要感谢学校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让我能够在这好好学习,教予我许多以前未知的东西,最后我要衷心感谢我的爸爸妈妈,是他们辛勤与劳苦的付出才有我的今天。
参考文献
[1]吴忠军《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
[2]李志刚《桂林旅游业:
规划与发展》中国旅游出版社
[3]张河清《区域民族旅游开发导论》中国旅游出版社
[4]林卫红.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f.q题与对策[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
[5]李立华.论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策略[J].山地学报,2000
[6]罗永常.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3
[7]张利群.论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J].民族艺术.2001
[8]薛群慧张晓萍.浅析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
[9]顾涛.中国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2
[10]戴凡.旅游持续发展行动战略[J].旅游学刊,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