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就业服务模式及其对我国就业问题的启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764285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欧美就业服务模式及其对我国就业问题的启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欧美就业服务模式及其对我国就业问题的启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欧美就业服务模式及其对我国就业问题的启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欧美就业服务模式及其对我国就业问题的启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欧美就业服务模式及其对我国就业问题的启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欧美就业服务模式及其对我国就业问题的启示.docx

《欧美就业服务模式及其对我国就业问题的启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欧美就业服务模式及其对我国就业问题的启示.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欧美就业服务模式及其对我国就业问题的启示.docx

欧美就业服务模式及其对我国就业问题的启示

欧美就业服务模式及其对我国就业问题的启示

  [摘要]随着工薪收入方式的普遍化,劳动者对工作岗位依赖性的增加,就业人数的增加和就业率的降低不仅会带来各种社会矛盾,而且将减少了总需求,影响经济的正常运转。

本文详细介绍欧美各国就业模式的特点,并以美国及德国的服务模式作为个案分析其对我国就业的启示,提出我国就业工作的出路在于选择“以就业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模式,以及应该完善城市再就业服务体系等方式来促进我国的就业,提升就业环境。

  [关键词]欧美就业模式我国就业就业服务体系

  一、我国的就业现状及隐忧

  十六大以来,我国就业总量稳步增长,新增就业人数继续增加。

2003年至2006年,全国每年实现新增就业人数分别为859万人、890万人、970万人和1184万人,其中2006年新增就业人数首次突破1000万人。

2002年至2006年,有2000多万国有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有530多万人是再就业的困难群体。

  然而,我国就业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2007年,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任务仍然很重。

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向失业保险制度并轨后,目前没有就业的下岗职工还有100多万人,再就业难度大。

国有企业关闭破产职工安置任务重,2006年至2008年将涉及职工351万人。

部分已再就业人员特别是灵活就业人员就业不稳定。

与此同时,历年来我们国家又出现了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新问题。

2007年高校毕业生近500万人,压力进一步加大。

此外,随着进城务工政策和环境的不断改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仍将保持较大规模。

  从微观经济角度看,下岗分流、减人裁人可以提高企业效益,但从宏观经济角度看,是劳动力资源的闲置,造成经济损失。

  二战以后的西方福利国家政策,给了失业者基本的生活保障;虽然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但大大缓和了因失业而引发的社会矛盾。

特别是美国和德的就业模式,尤其值得我们借鉴。

  二、欧美的就业特点及模式

  1.西方各国就业服务的特点

  西方各国就业服务的基本内容是为劳动者提供就业信息和职业培训,帮助劳动者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近年来,西方各国就业服务的主要特点是:

  第一,就业服务由政府公共机构提供,或者由政府出资向私人机构购买,就业服务机构与企业、学校及其他社会机构结成广泛的合作伙伴关系,缩短求职者与用人机构、培训机构之间的距离,通过加强对劳动者的培训和再培训,提高劳动者的适应性和流动性,以减少结构性失业。

  第二,以持续的经济增长创造就业。

西方各国更强调其国民经济的全球竞争力,形成了在经济增长中拓展就业空间的思路。

以美国为例,美国在经济不景气阶段扶持中小企业,尤其是大力支持风险性中小企业的过程中,设立中小企业开发中心,在政策、法律、投资、科研、人员培训上对中小企业给与支持等。

这些措施实施使美国经济日渐复苏,至2000年上半年,美国增加了1700万个就业机会,实现了一次就业奇迹。

  第三,尽可能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为失业者提供人性化的、高效率的便捷服务。

信息手段的现代化,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就业服务的效率,也使就业服务的内容和方式发生了变化。

个案分析:

欧美的就业特点

  在西方国家,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为失业者提供高效率、多层次的就业服务,已经成为各国政府一项重要的公共服务职能。

下面重点介绍一下美国和德国的经验。

  

(1)美国就业中心的“一站式服务”

  为提高公共就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美国近几年提出了“一站式服务”的理念。

目前全美国大约有2000所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将全部改建成“一站式就业服务中心”,并将服务向社区和院校延伸。

这一目标已写进美国《劳动力投资法案》。

“一站式服务”即美国将职业培训机构和失业保险服务并入职业介绍中心合署办公,并与社会上的其它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为求职者和用人机构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务。

服务对象拓展到社区内的各类人员,包括中小学和职业学校的在校学生。

服务内容从过去单纯的提供职业指导和咨询,拓宽到为求职者提供学习和培训方面的服务。

同时将参加学习和培训作为领取失业救济的重要条件。

  美国就业服务的信息化建设也是领先的。

例如,随着就业服务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美国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对象已经分化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为就业能力较强的初次求职者或自愿转换工作的人员,他们可以通过“一站式就业服务中心”提供的设施实现自我服务;第二类为需要中心提供基本服务的短期失业者,他们要接受基本能力测试,在工作人员指导下,通过学习使用AJB、ATB,自己选择学习、培训项目,掌握求职技巧等;第三类为长期失业人员、困难群体、因产业结构调整而大规模失业的特殊群体等,在基本能力测试、就业咨询、学习、培训、领取社会救济等方面都需要帮助,成为中心重点工作对象。

  从发展趋势来看,在信息手段自动化以后,就业服务机构应更多地关注困难群体和开展个性化的服务。

  

  三方合作的德国职业培训制度

  职业培训是就业服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职前培训、在职培训和转岗培训。

多数国家的专业培训机构,正在朝着与社会伙伴合作办学的方向发展。

即在职业培训的办学体制、方向、内容等方面,在雇主组织、工会组织和政府三者之间建立起协商与合作机制。

这种机制的建立,使职业培训向“需求导向型”模式又迈进了一步。

  三方合作的德国职业培训制度在世界上最具特色,以德国特有的“双轨制”职业教育为基础的,集中体现了雇主、雇员和政府三大社会力量的协商与合作机制。

《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对前述三方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作出了明确规定。

合作的第一方是工商界的行业协会、手工业协会等雇主组织。

它们的职责是:

根据本行业的需要提出对职业培训的具体要求;承诺为职业培训提供的各种支持;负责考核和验收培训的成果。

  第二方是工会组织。

工会组织在职业培训中的首要责任和目标是维护学员的根本利益。

从这一目标出发,密切关注职业培训的内容、方式和时间,以及培训期间学员的福利待遇、安全卫生和培训后的就业去向等一系列问题,并积极参与讨论和决策。

  第三方是主管职业培训工作的有关行政部门,包括联邦教科部及各州文教部、联邦劳工部及其下属各专业机构。

政府主管部门是三方合作中的主导力量,负责制定培训政策、监督政策的执行情况,落实培训计划等。

当雇主组织和工会组织在某些问题上意见不一致时,政府主管部门便及时介入进行调解,使矛盾尽快得到化解。

  三、从欧美经验得到的启示

  鉴于失业问题对于经济发展的至关重要影响,我国政府就不能把它当作一个短期问题来处理。

因此,欧美国家有关缓解就业问题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和借鉴。

  1.选择以“以就业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模式

  目前我国劳动力资源占世界总量的26%,而自然资源、资本资源占世界比重均不足10%。

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应当选择“以就业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模式,也决定了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应成为中央和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实施促进扩大就业、缓解失业的劳动力政策是最优先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

  第一,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为主的服务业。

同时积极发展信息业、咨询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法律、会计等中介社会服务组织。

  第二,则要积极开拓国际劳务市场,有步骤、有组织地促进劳务出口,坚决打击非法移民。

鼓励国内居民和下岗职工海外就学、就业和生活;鼓励国内厂商到国外竞争,对外承包工程。

以职业培训为中心完善城市再就业服务体系

  由于长期以来的条块分割,各个城市的再就业服务体系之间是割裂的,职业培训工作也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

因此,有必要借鉴国外经验,联合各方面的社会力量,建立起一个高效率的职业培训体系,完善各类城市的服务体系,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各地定期公布有关信息,使各部门、企业工资收入透明化,促进向全社会平均工资率趋近。

发展灵活性、统一性、公平性劳动力市场,实行“平等国民待遇”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建立有利于促进就业的失业保险政策。

无论是发放基本生活费还是领取失业保险金,都必须以促进再就业和就业为目标。

失业保障应当进行三方协调

  从国际经验来看,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和经济体制下,各种缓解就业矛盾措施的作用都是有限的,较高的失业率在今后一个时期还会长期存在。

从这样的前景考虑,基于商业原则的失业保险制度只能发挥十分有限的作用,应当从三个方面进行协调:

即促使失业人员尽快就业,法律督促雇主不得随意解雇员工或支付一定的赔偿金,完善社会救济基金。

  近年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缓解就业压力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政府购买工作岗位,安置下岗工人就业;扩大高等院校教育招生等。

但从长远来看,还需要结合中国的国情,积极探索增加就业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刘羊:

2006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首次突破千万人.新华社,2006年12月23日09:

48:

02

  王列军丁宁宁:

有关就业问题国际经验及对我国启示,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和劳动保障部国际劳工与信息研究所联合课题组共同完成,2004年3月1日

  胡鞍钢:

胡鞍钢谈下半年经济走势.经济日报,2002年7月19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