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考研真题及解析.docx
《普通心理学考研真题及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心理学考研真题及解析.docx(9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通心理学考研真题及解析
普通心理学2007到2016真题及答案解析
2007年
1、以内省法作为主要研究手段的心理学派是C
A、格式塔 B、人本主义 C、构造主义 D、行为主义
构造主义:
内省法机能主义:
内省法,客观观察法行为主义:
实验法
格式塔学派:
实验法精神分析:
自由联想,释梦
人本主义:
对成功人士的个案研究认知心理学:
反应时记录法,口语报告法,计算机模拟
2、通过搜集和分析某人过去和现在有关方面的资料,以推知其行为原因的方法是:
B
A、调查法 B、个案法 C、测验法 D、观察法
调查法是以大家所关心或了解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就问题,让受调查者自有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该方法广泛地用于教育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
在使用调查法时应注意
(1)取样的代表性,避免抽样误差
(2)被试的反应会受到社会赞许性的影响。
调查法索然应用起来比较容易,收集数据比较快,但是它也有一些不足
(1)不够严谨
(2)不能揭示因果关系(3)受研究者主观性的影响较大。
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或少数几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
研究的结果往往缺乏普遍性,只适合某些个别情况
测验法是指预先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三个基本要求,信度,效度,标准化
观察法:
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在以下条件下采用:
(1)对所研究的对象无法控制,
(2)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的出现可能产生影响(3)由于社会道德的要求,不能对某种现象进行直接控制。
缺点:
结果难以检验和证实;结果难以进行精确的分析;研究者缺乏主动性,感兴趣的现象没有出现;观察的结果容易各取所需。
3、有关大脑两半球功能单侧化的研究表明,大多数人的言语活动中枢在C
A、杏仁核 B、边缘系统 C、大脑左半球 D、大脑右半球
杏仁核与恐惧情感有关。
边缘系统与动物的本能活动,还有记忆,情绪有密切关系。
大脑左半球:
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逻辑推理。
右半球:
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音乐,艺术欣赏,舞蹈雕塑。
4、根据拉什利的脑功能“整体说”,学习活动的效率与大脑受损伤的面积及部位之间的关系是:
A
A、与面积大小成反比,与部位无关
B、与面积大小成正比,与部位无关
C、与面积大小成反比,与部位有关
D、与面积大小成正比,与部位有关
整体说:
19c中叶,弗罗伦斯发用鸡和鸽子做实验发现,动物行为损伤的程度与切除皮层的大小有关,与特定部位无关。
20c中叶,拉什利用白鼠走迷宫做实验支持了整体说,他提出了均势原理(大脑皮层的各部位几乎以均等的程度对学习发生作用)和总体活动原理(大脑是以总体发生作用的,学习活动的效率与大脑损伤的面积大小有关,与损伤部位无关)。
5、电风扇高速转动时,人们看到的不再是一扇一扇的叶片,而是一个整体的圆盘在旋转,这种现象反映的是D
A、视觉掩蔽 B、视觉适应 C、运动后效 D、闪光融合
视觉掩蔽:
在某种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觉察,这种效应称为视觉掩蔽
视觉适应:
由于视觉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视分析器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包括明适应和暗适应
运动后效:
属于似动知觉的一种,在注视一个方向的运动物体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朝相反的方向运动。
这就是运动后效。
闪光融合:
我们看到一系列的闪光,当每分钟的次数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人眼就不再感到闪光,而感到是一种固定或连续的光。
在视觉中,这种现象称为闪光融合现象。
例如,使用交流电的日光灯,虽然每秒钟闪动约100次,但我们并没有感到它是断续的。
还有比如电影。
6、在汤里放10克盐,要使汤的咸味尝起来刚好有差异,需要增加2克盐。
根据韦伯定律,如果最初放20克盐,要使汤的咸味刚好有变化,则需要加盐B
A、2克 B、4克 C、6克 D、8克
韦伯定律:
K=△I/I,只有使用中等强度的刺激,韦伯分数才是一个常数。
7、“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体现了知觉的C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知觉选择性:
如鹤立鸡群,万绿丛中一点红。
(知觉对象和背景可以相互转化,知觉中对象和背景的关系,不仅存在于空间的刺激组合中,而且存在于时间系列中)
知觉整体性:
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整体的能力。
(知觉整体大大提高了人们知觉事物的能力,但同时整体知觉也可能抑制个别成分的知觉)
知觉理解性:
如乱点组成的骑马图形,人们在根据提示之后发现马,体现了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理解性的作用:
理解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开;理解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理解还能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人们已有的知识结构在对知觉理解性有重要作用)。
知觉恒常性:
包括形状,大小,明度,颜色恒常性,知觉恒常性受视觉线索和知识经验的影响。
8、把下图知觉为圆形时,遵循的知觉组织原则是A
A、闭合原则 B、连续原则 C、相似原则 D、视轴辐合
知觉的组织原则:
邻近性,相似性,对称性,良好连续,共同命运,封闭,线条朝向,简单性。
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深度知觉单眼线索的是D
A、空气透视 B、结构梯度 C、运动视差 D、视轴辐合
深度知觉:
关于物体远近或深度的知觉,也叫距离知觉。
深度知觉的线索有:
肌肉线索(生理线索)
(1)眼睛的调节
(2)双眼视轴辐合(属于双眼线索)
单眼线索:
对象重叠,线条透视,空气透视,相对高度,纹理梯度,运动视差与运动透视
双眼线索:
两眼视差,立体电影就是运用了双眼视差
10、注视下图时,出现的小正方形时而凸起时而凹陷的现象称为A
A、注意起伏 B、注意转移 C、注意分配 D、注意分散
注意起伏:
人的感受性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的状态,而是间歇地加强和减弱,叫注意起伏
注意转移:
当环境和任务发生变化时,注意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转到另一对象或活动上
注意分配:
在同一时间内,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
注意分散:
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转到无关对象上去得现象叫注意分散
注意的四个品质:
注意广度,注意稳定性,注意分配,注意转移
11、上课时,学生被突然飞进来的小鸟吸引,这种心理现象是B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前注意 D、随意后注意
随意注意,也叫有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注意形式,是人类所特有的。
其影响因素有活动的目的和任务,兴趣特点(间接兴趣),活动的组织性,过去的经验,人格特征。
不随意注意:
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影响因素:
刺激物本身的特征(强度,新异性,刺激物与周围事物之间的对比关系等),人本身的状态,如人的需要,兴趣,态度,当时的情绪和精神状态,已有的知识经验都会影响到不随意注意。
随意后注意,与一定任务目的相联系,同时又不需要意志努力,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通常表现为,喜欢上某件事情,并沉浸其中。
对活动本身的直接兴趣是培养随意后注意的关键。
12、在人工概念形成过程中,有人每次采用一种假设,逐次进行检验,保留正确的假设,放弃错误的假设,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根据布鲁纳的研究,这个人使用的策略是D
A、保守性聚集 B、冒险性聚集 C、同时性扫描 D、继时性扫描
布鲁纳等人的假设检验说认为,概念形成的过程是不断的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
被试根据对实验材料的分析、综合与主试提供的反馈,提出种种假设,当某种假设被证明是正确的,概念也就形成了。
布鲁纳提出了人工概念形成的四种策略:
(1)保守性聚焦。
它是指把第一个肯定实例所包含的全部属性都看做未知概念的有关属性,以后只改变其中的一个属性。
如果改变这一属性的实例被证实为肯定实例,那么这一属性就是未知概念的无关属性。
相反,如果改变这一属性后的实例被判定为否定实例,那么这一属性就是未知概念的有关属性。
(2)冒险性聚焦。
它是指把第一个肯定实例所包含的全部属性都看做未知概念的有关属性,但同时改变焦点卡片上一个以上的属性。
这种策略带有冒险性,不能保证一定成功,但有可能短期内发现概念。
(3)同时性扫描。
它是指根据第一个肯定实例所包含的全属性提出全部可能的假设,然后逐个加以验证。
采用这种假设,记忆负担重,难度比较大。
(4)继时性扫描。
它是指在已形成的部分假设的基础上,根据主试的反馈,每次只考验一种假设,如果这种假设被证实是正确的,就保留它,否则就采用另一种假设。
这四种策略相比,保守性聚焦给记忆带来的负担最轻,因此,它是一种更有效的概念形成策略。
而根据定义可知,这个人使用的是继时性扫描。
13、小张阅读《西游记》时,根据文字描述在脑中呈现出孙悟空形象,这是B
A、创造想象 B、再造想象 C、无意想象 D、幻想
创造想象是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头脑中独立的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具有首创性,独立性和新颖性的特点,在创造想象中,原型启发很重要。
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无意想象也叫不随意想象。
当人们的意识减弱时,人们往往会在某种刺激条件下,不由自主的想象某种事物,这就是无意想象
幻想是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
它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
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都属于有意想象。
14、演讲采用的言语形式主要是D
A、书面言语 B、内部言语 C、对话言语 D、独白言语
言语活动通常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两类。
外部言语包括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口头言语有包括对话言语和独白言语。
书面言语:
一个人借助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阅读别人的语言。
具有严谨性,展开性,计划性。
对话言语:
两个人或者几个人直接交际时的言语活动,是一种最基本的言语形式。
特点:
情境性,简略性,反应性,是对对话双方的直接交际。
独白言语:
个人独自进行的,与叙述思想情感相联系的,较长而连贯的言语,特点:
是说话者独自进行的言语活动,具有展开性,是有准备有计划的言语活动。
内部言语:
自问自答或不出声的言语形式,它是在外部言语的基础上产生的。
具有隐蔽性和简略性。
15、某患者发音器官正常,但说话困难,出现“电报式”言语,其病变可能发生在:
B
A、威尔尼克区 B、布洛卡区 C、潘菲尔德区 D、角回
威尔尼克区:
言语听觉中枢,位于大脑左半球颞叶颞上回,损伤会引起接受性失语症,是一种语言是失认证。
布洛卡区:
言语运动中枢,位于左半球第三额回后部,损伤会引起运动性失语症或表达性失语症。
说话困难,电报式语言。
(当大脑额叶严重受到损伤时,病人会丧失说话的愿望,发生自主性主动言语的障碍)
潘菲尔德发现颞叶与记忆有关。
角回:
言语视觉中枢,威尔尼克区上方,顶—枕叶交界处。
负责书面言语和口语之间的转化,损坏会引起听—视的失语症。
16、引发动机的外在条件是A
A、诱因 B、需要 C、兴趣 D、信念
诱因:
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外部刺激物,它具有激发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
需要:
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的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
信念:
是意志行为的基础,是个体动机目标与其整体长远目标相互的统一,没有信念人们就不会有意志,更不会有积极主动性的行为
17、“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反映了人的需要具有C
A、整体性 B、选择性 C、层次性 D、动力性
18、小徐骑车经过路口,突然窜出一个小孩,他急忙刹车。
停车后,心砰砰乱跳,并出了一身冷汗,这时他才感到“太可怕了”。
这种现象所支持的情绪理论时A
A、詹姆斯-兰格理论
B、坎农-巴德理论
C、阿诺德“评定-兴奋”理论
D、沙赫特“认知-评价”理论
詹姆斯—兰格理论,情绪的外周理论,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詹姆斯认识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特别与血管变化有关
坎农—巴德学说坎农认为情绪的中心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认为刺激的情境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
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
刺激—评估-情绪。
此理论概括了詹姆斯以来的情绪理论和20c中叶情绪生理学的研究成果,重视大脑皮层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提出了情绪通过皮层认知评价才能得以产生的重要观点,是情绪理论的一大突破。
沙赫特—辛格的情绪二因素说,认为情绪经验来源于对刺激情境和自身身体唤醒的两方面的认知,指出情绪的产生关键取决于认知因素。
19、当荻悉北京取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时,人们欣喜若狂。
此时的情绪状态是:
B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热情
心境,一种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弥漫性,它使个体对所有事物都有着同样的态度体验。
激情是一种爆发性的、强烈而短暂情绪状态。
激情状态能使人的认识范围缩小,分析能力受到抑制,自我控制能力减弱等。
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
应激状态能够使有机体发生一系列的生物性反应,这些变化有利于有机体应对突如其来的环境刺激,塞里将这种变化称为适应性综合征。
20、普拉切克认为情绪的三个维度是C
A、愉快-不愉快、紧张-松弛、激动-平静(冯特)
B、愉快-不愉快、注意-拒绝、激活水平(施洛博格)
C、强度、相似度、两极性(普拉切克)
D、愉快度、紧张度、确信度(伊扎德)还有激动度四个维度
2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成分的是D
A、逻辑-数学智力
B、空间智力
C、社交智力
D、情绪智力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成分:
.逻辑数学智力.语言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关系智力.内省智力.自然智力
22、“大五”人格结构模型中的五个因素是外倾性、开放性、情绪稳定性、宜人性和:
C
A、习俗性 B、自制性 C、责任心 D、特异性
情绪稳定性:
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
外向性:
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
开放性:
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求异、智能
宜人性:
信任、直率、利他、依从、谦虚、移情
责任心:
胜任、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
23、根据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具有强、平衡、不灵活特点的神经类型,对应的气质类型是C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巴甫洛夫指出,高级神经活动的两个基本过程有三个基本特性,这就是它们的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
(一)强、平衡而灵活的类型(多血质)
这是一种健康、坚强、充满活力的神经活动类型。
巴甫洛夫认为这是一种最完善的类型,这种类型的人比其他类型的人能较好地与环境维持平衡。
这种类型的人受刺激时活泼、灵敏,没有受刺激时倾向于昏沉。
他们很容易建立抑制性条件反射。
在不良的环境中,这种类型的人也难以出现神经性疾病。
(二)强、平衡而不灵活的类型(粘液质)
这种类型与前一种类型的特点一样,能够良好地适应环境。
这种类型的个体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都强,而且平衡,很容易建立阳性与阴性的条件反射,而且一旦建立就比较稳定不易改造。
这是一种坚韧而行动迟缓的类型。
由于神经过程不灵活,这种类型的个体很难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
这种类型的个体即使生活在不良的环境中,也很难出现神经性疾病。
(三)强而不平衡的类型(胆汁质)
这种类型的个体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容易建立阳性条件反射,但很难建立阴性条件反射,在必要的情况下,也很难阻碍这种类型个体的活动。
这是一种容易兴奋、不受约束的类型,所以也称为不可遏制型。
在特定的要求个体有强的抑制的情境中,这种类型的个体倾向于抑郁和昏沉,或者产生难以遏制的行为或攻击性行为。
(四)弱型(抑郁质)
这种类型的个体需要特殊的环境才能生存,他们难以建立条件反射。
这种类型的个体神经细胞很弱,所以正常强度的刺激也会引起他们的保护性抑制,在刺激作用下,会产生错乱,甚至衰竭。
这种类型的个体常见于神经官能症,他们也很难对抑制性刺激作出反应。
环境中的快速、经常性的变化会引起行为错乱。
弱型具有一定的保护性。
他们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生活才有价值。
强、平衡而灵活的类型又称为活泼型;强、平衡而不灵活的类型又称为安静型;强而不平衡的类型又称为兴奋型;弱型又称为抑制型。
从理论上讲可以组合成12种不同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但是,有些类型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例如,神经过程不平衡的人,不管他是兴奋过程占优势还是抑制过程占优势,两种神经过程之间的转化都是不灵活的。
因而,强、不平衡、灵活或弱、不平衡、灵活的组合是不存在的。
24、人格的核心成分是C
A、气质 B、能力 C、性格 D、意志
性格是在后天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异。
76.简要说明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能力水平有高低差异,呈正态分布。
(2)能力发展的类型差异。
能力按照不同的方式结合起来,表现
出类型上的差异。
(3)能力发展的早晚差异。
有的人能力表现较早,有的人能力表
现较晚。
(4)能力发展的性别差异。
男女在数学能力,言语能力,空间能力表现出差异。
81.试述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各自的含义及它们之问的区别。
(1)内隐记忆是指在无意识状态下,个体已有的经验对当前任务
产生影响作用的记忆,是个体过去经验对当前活动的一种无意识影响。
外显记忆是指人在意识的控制下,主动搜集某些知识经验来完成
当前任务时表现出来的记忆,是过去经验对个体当前活动的一种有意
识影响。
(2)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区别:
①信息加工水平不影响内隐记忆的效果,但对外显记忆的影响
明显。
②一般而言,内隐记忆的消退速度比外显记忆慢。
③外显记忆的成绩随识记数目的增加而逐渐下降,但内隐记忆则
不受其影响。
④感觉通道的改变会影响内隐记忆,但不影响外显记忆。
⑤外显记忆容易受到无关因素的干扰,但内隐记忆很少受到
影响。
2008
1.强调心理学不应该以意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派是(D)
A.构造主义B.机能主义C.人本主义D.行为主义
构造主义主张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向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
机能主义研究意识的功能,
人本主义学派认为心理学应该以正常人为对象,研究人类不同于动物的一些复杂经验。
行为主义不但反对构造主义的心理结构与意识元素的观念,而且根本不同意构造主义与机能主义将意识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主题。
行为主义学派认为心理学的对象应该是可观察的行为。
2.现代心理学诞生和发展的两个重要历史渊源是哲学和(A)
A.生理学B.社会学C.人类学D.物理学
现代心理学诞生的两大历史重要渊源是哲学和生理学。
3.通过裂脑人研究来揭示大脑两半球功能单侧化的科学家是(C)
A.布洛卡(P.Broca)B.拉什利(K.S.Lashley)
C.斯佩里(R.Sperry)D.威尔尼克(C.Wernicke)
布洛卡:
言语运动区的发现。
拉什利:
用白鼠走迷宫实验证明脑机能学说中的整体说斯佩里:
通过裂脑人研究来揭示大脑两半球功能单侧化威尔尼克:
发现言语听觉中枢。
4.颜色视觉的三个基本属性是(D)
A.色调、波长、照度B.色调、明度、照度
C.波长、明度、饱和度D.色调、明度、饱和度
颜色的三个属性:
色调、明度、饱和度
声音的三个基本物理属性:
频率、振幅和波形
5.视觉感受野位于(C)
A.外侧膝状体B.额叶C.视网膜D.视觉皮层
视觉感受野是指网膜上的一定区域或范围,当它受到刺激时,能激活视觉系统与这个区域有联系的各层神经细胞的活动。
网膜上的这个区域就是这些神经细胞的感受野。
6.频率理论在解释听觉现象时,使用的声音频率范围是(A)
A.500HZ以下B.1000~5000HZ
C.5000~10000HzD.10000Hz以上
频率理论由物理学家罗·费尔得提出。
理论认为,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的频率运动的。
振动的数量与声音原有的频率相适应。
如果我们听到一种频率低的声音,联接的卵圆窗的镫骨每次振动次数较少,因而使基底膜的振动次数也较少;声音的振动频率提高,镫骨和基底膜都将发生较快的振动。
由于人耳基底膜不能作1000Hz以上的快速振动,但能够接受超过1000Hz以上的声音,因而这个理论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共鸣理论在赫尔姆霍茨看来,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就像竖琴的琴弦一样,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
声音刺激的频率高,由短纤维发生共鸣作出反应;声音刺激的频率低,由长纤维发生共鸣。
人耳基底膜约有24000条横纤维,它们分别反应不同频率的声音,基底膜的振动引起听觉细胞的兴奋,从而产生不同的音调。
该理论强调了基底膜的振动部位对产生声音的作用,因而也叫位置理论。
行波理论是冯.贝克西基底膜的振动是以行波方式进行的:
内淋巴的振动首先在靠近卵圆窗孔处引起基底膜的振动,此波动再以行波的沿基底膜向耳蜗的顶部方向传播。
不同频率的声音引起的行波都从基底膜的底部即靠近卵圆窗处开始。
频率越低,传播越远,最大行波振幅出现的部位越靠近基底膜顶部,且最大振幅出现后,行波很快消失;高频率的声音引起的基底膜振动只局限于卵圆窗附近。
神经齐射理论由韦弗尔提出。
认为当声音频率低于400Hz以下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频率对应的。
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对它们单独作出反应。
在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
个别纤维具有较低的发放频率,它们联合“齐射”,就可以反应频率较高的声音。
用齐射原则可以对5000Hz以下的声音进行频率分析。
频率超过5000Hz,位置理论是对频率进行编码的唯一基础。
7.观众把篮球比赛中穿着不同服装的运动员相应地归为不同的球队,这体现了知觉组织的(D)
A.对称性原则B.邻近性原则C.连续性原则D.相似性原则
知觉组织的相似性:
视野中相似的成分容易组成图形。
8.小张去车站接一位陌生客人,他的预期会影响对这位客人的辨认。
这种知觉的加工方式主要是(C)
A.“全或无”加工B.颉颃加工
C.自上而下的加工D.自下而上的加工
自上而下加工(概念驱动)与自下而上的加工(数据驱动)同为知觉的加工机制。
指知觉者的习得的经验、期望、动机,引导着知觉者在知觉过程中的信息选择、整合、和表征的建构,也称为建构知觉理论。
自下而上的加工又叫数据驱动加工,是加工外界得来的信息,是对刺激物的加工
9.检验注意过滤器理论经常使用的实验范式是(A)
A.双耳分析B.语义启动C.双任务操作D.视觉搜索
双耳分听是过滤器理论用到的实验范式。
10.随年龄增长,个体的快速眼动睡眠量(B)
A.越来越多B.越来越少
C.呈U型变化D.呈倒U型变化
每个夜晚快速眼动睡眠最开始一般持续5到10分钟,之后每一次时间都慢慢增长,最后一次快速眼动睡眠长达1小时;但随年龄增长,个体的快速眼动睡眠量会越来越少。
11.长时记忆最主要的编码方式是(C)
A.视觉编码B.听觉编码C.语义编码D.形象编码
感觉记忆的编码形式主要依赖于刺激的物理特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短时记忆的主要编码是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长时记忆的最主要编码方式是语义编码。
12.在对系列呈现的学习材料进行自由回忆时,最后呈现的材料遗忘少。
这种现象称为(D)
A.首因效应B.启动效应C.词优效应D.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最开始出现的刺激在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效应。
近因效应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
词优效应,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
当一个字出现在词中的时候,会比它出现在一个彼此间毫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