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经理培训师阅读课件doc 96页.docx
《销售经理培训师阅读课件doc 96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销售经理培训师阅读课件doc 96页.docx(8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销售经理培训师阅读课件doc96页
《知道更要做到:
打造超强行动力》
强力推荐销售经理、培训师阅读
如何改变这种只重“知道”、不重“做到”的“知道文化”,如何前进一步,从“知道”变为“做到”,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大问题。
每一个希望从平凡走向卓越的个人、企业和其他组织都不能忽视它。
令人欣喜的是,借助古今中外最伟大的人类智慧,通过自己长期艰苦的实践和探索,笔者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本书就将笔者寻找答案的过程和结果,一一呈现给大家。
...
周士渊,著名演说家、习惯研究专家,是我国广义习惯的提出者和开拓者。
上海宝山人,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留校任教后,曾陷入九死一生的绝境,肉体和精神几乎化为一片废墟,幸而得到无数善良人的关爱,加上他自身的顽强拼搏,才使他反败为胜,在生命的废墟上重新崛起。
此后,他努力进取,不断探索卓越人生之路;1983-1988年旁听了北京大学的人文主干课程;后曾在全国各地巡回讲学,深受欢迎;1990年从清华园投身商海,曾任公司总经理、某跨国公司亚洲批发商会秘书长等职,成绩斐然;1998年后辞去一切商务活动,专职从事感悟人生、启迪智慧的成功学研究,并进行培训和公众演讲,以启迪更多的人走上卓越人生之路,曾在北京大学百年大讲堂、郑州人民会堂、石家庄人民会堂、湖南科技大学体育馆、广东兴宁文化广场等地进行大规模公众演讲。
独特的经历、传奇的人生、不屈不挠的精神,使他的演讲既真挚感人、催人泪下,又激动人心、催人奋进,极富感染力。
第一部分 行动力告诉我们:
知道不如做到
行动力告诉我们:
知道不如做到
我的巨大的疑惑与好奇:
一个隐藏着的成功秘密
在美国某公司的一次促销会上,销售经理请与会者都站起来,看看自己的座椅下面有什么东西。
结果每个按照要求做的人都在自己的椅子下面发现了钱——最少的捡到一枚硬币,最多的有人捡到了100美元。
这位经理说:
“这些钱谁捡到就归谁了,但你们知道我为什么这样做吗?
”与会人员用眼神和表情相互交换了意见之后,面面相觑,不明白经理的用意。
最后经理一字一顿地说:
“我只不过想告诉你们一个最容易被忽视甚至忘掉的道理:
坐着不动是永远也赚不到钱的!
”
是的,很多人都知道“坐着不动是永远也赚不到钱的”,要取得收获就要有所行动。
但我们怎样行动才能取得成功呢?
靠凝结着人类智慧的行动。
再多的知识、再伟大的智慧,如果不能应用到行动上,也将只是毫无意义的资料。
同样,一个人的行动如果没有凝结着相应的知识和智慧,就只能是盲动,是没有意义的行动;只有凝聚着智慧的行动,才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才能够取得成功。
所以,知道,更要做到。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呢?
经过痛苦的实践和长期的摸索,我终于找到了答案——一个凝结着毕生心血的答案。
这一切要从我那不堪回首的经历说起。
路漫漫兮,我上下而求索
那是个不堪回首的清华园之夜——1971年8月4日深夜,我由躯体健康引发了精神抑郁,又从精神抑郁导致精神崩溃。
而就在那一夜,我下定了最后的决心,决意要离开这个我依然无限眷恋的世界(详情请见本书所附《一个关于我的真实故事》)。
当时的情景真是不堪回首啊!
而就从那一夜、那一天开始,作为一个中国最高学府里的天之骄子,我顷刻间便从一条顺畅无比、充满希望的金色大道猛地跌进了一个深不见底的万丈深渊。
而当我睁开双眼,发现自己已鲜血淋淋、气息奄奄,离死神仅一步之遥。
当我生命垂危之际,善良的白衣天使用她们温暖的生命之手,把我拉回了人间。
但今后的人生之路毕竟要用我自己的双脚去走啊!
我本已是绝望才做出了这样的事,而经历了那晚几乎九死而无一生的自我摧残,更是愈加地绝望了。
可既然大家这样全力地抢救我,难道我还要重蹈覆辙吗?
可不这样,我又怎么去走今后的路?
又怎么去面对我无法面对但又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呢?
在这以后的10年中,也就是从我25岁到35岁这人生最宝贵的黄金岁月里,我面对的正是这种我无法面对但又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先后病休四五年、住院两三年、动了三次手术,成了清华园有名的重病号。
而恰恰就在这时,“四人帮”粉碎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春天到来了。
与我当年一起留校的同学几乎都上了研究生,他们一个个进修的进修,深造的深造,出国的出国,留洋的留洋,人人都摩拳擦掌,准备在未来的岁月里大干一番。
可我呢?
依然长病不起,孤苦伶仃,只能独自躺在病床上长吁短叹,不知这苦苦长夜、漫漫严冬何时才是尽头。
啊,
前路难,前路难,
难于上青天!
人生多少梦,
迷失红尘间。
……这就是那些年我最真实的写照!
但是,在这痛苦长夜和漫漫严冬里,作为一个脉搏还在跳动、脑中还有思维的人,尤其作为一个已受到水木清华那么多年熏染的人,我何尝不渴望黎明、不渴望春风、不渴望也能像我当年的老同学们一样,去伸展拳脚、施展才干,在我们这个新生的共和国大显身手啊!
因此那么多年,我虽躺在病榻,但醒着或梦着,脑海里却始终没有静息。
我考问人生、探索成败、寻觅真谛,恍如当年的屈原,在漫漫的人生路上,上下求索。
一个巨大的疑惑与好奇
读到此,你脑海中也许也会产生一个巨大的疑惑与好奇——究竟这传奇故事中哪句话有如此魅力,竟能对你的人生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呢?
要了解这句关键的话,就请你先听我简单介绍一下这个传奇故事。
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耶稣时代,地点在中东耶路撒冷。
当时有一位名叫海菲的喂骆驼的少年仆人,正在一个小村镇千方百计推销他手中的一件红色的羊皮袍。
因为他的主人——当时世界上最成功的商人柏萨罗许诺,如果海菲能推销掉这件袍子,主人便可将自己成功的全部奥秘传给他,并让一个他看中的最美丽的少女做他的妻子。
而当年海菲的主人曾在那里推销掉了几百件类似的袍子。
但哪里想到,历尽了千辛万苦,海菲不仅没能推销掉那件袍子,却在一个狂风呼啸的寒夜,由于不忍看到一个刚诞生在马槽里的婴儿受冻,把那件对他意义如此重大的袍子盖在了那婴儿身上,送给了这个全家人都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穷苦人家(据说耶稣2000多年前便是降临在当地的一个马槽里)。
当海菲返回驻地见到主人时,他无颜以对。
因为他感到自己辜负了主人的希望,不仅没能卖出那皮袍,反而将它送给了素不相识的人。
但没有料到的是,正是海菲的这一举动,最后打动了他的主人,使他下决心把自己珍藏了几十年的成功秘籍——十卷最珍贵的羊皮卷传给眼前这位纯正少年。
而这位当初喂骆驼的少年仆人,按着这十卷羊皮卷上所写文字的指引,最后也成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商人。
这就是那个有关十卷羊皮卷的传奇故事。
了解了这个故事,我就可以向你介绍这故事中那句引起了我巨大疑惑和好奇、并使我后半生发生根本转变的话。
这句话是这样说的:
“这头一卷里隐藏着一个秘密,能领悟它的智者历史上寥寥无几。
”
记得那天读到这句话时,不知为什么,我的双眼像被止住了似地不能动弹,而脑海随即产生了一个巨大的疑惑与好奇:
“这第一卷羊皮卷里隐藏着一个秘密,而‘能够领悟它的智者,历史上寥寥无几’。
那如果我能把这个隐藏的秘密挖出来、领悟它,我岂不就成了‘历史上寥寥无几的智者?
’”
当时,一想到此,我简直两眼放光、精神陡增,一种罕有的勃勃“野心”从我胸中升腾而起——我倒要看看这隐藏在第一卷的秘密究竟是什么?
因此我暗下决心:
即使掘地千尺,也要把这个秘密给挖掘出来,以让自己也跻身于“世界上寥寥无几的智者”之列。
“秘密”揭晓,大感意外
这说起来有点像《天方夜谭》,当我掘地千尺后,得到的结果,竟使我大感意外。
为什么?
原来,诚如我前面所谈,由于我的特殊经历,我在相当一段时间里痴迷于各种人物传记、励志读物、成功学,对于那些书中的许多成功原则——诸如情商、心态、创新、价值观、道德观、人际沟通、自我超越、自我突破等,早就耳熟能详、如数家珍,但当我怀着极大的好奇,对第一卷羊皮卷里那个隐藏着的成功秘密进行一遍又一遍地深究、细挖、筛选、甄别后,一个不能回避的事实严酷地摆在我面前,令我一时几乎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
为什么?
因为这结论太出人意料了——这秘密竟是两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熟悉得不能再熟悉、平常得不能再平常,以至我们从小耳朵听得都快磨出老茧的字,两个毫无任何神秘色彩可言的字——
“习惯”!
你听了一定也大感意外吧——“怎么可能是这两个字呢?
这两个字,怎么能配得上如此传奇的故事,如此伟大的商人,如此神秘的羊皮卷,和‘风靡西方商业世界的《圣经》’这顶如此迷人的桂冠呢?
”
其实,当我最初明了这一点的霎那间,我内心何尝不是如此,简直有些“大惑不解”。
但是,随着我对这两个字的深入探究和挖掘,随着我近十年孜孜不倦地研究和实践,我当初的疑惑不仅慢慢化解了,而且“习惯”这两个字简直像一座丰碑,已越来越高地耸立在我的生命世界里,以致让我感到对这两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熟悉得不能再熟悉、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字,已经要去远远地仰视了…
“知道”远不等于“做到”
我的一个重大发现:
“知道文化”
对“习惯”这两个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字,我如今为何会像一座丰碑似地去远远地仰视它呢?
如果你深入了解了自从揭开那个谜底以后我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你可能就会很容易理解了。
这谜底揭开后我思考的第一个问题,便是以往自己从未深究的有关“知道”和“做到”的问题。
因为有一天我似乎突然悟到了一个最普通的常识——“知道”不等于“做到”,甚至远不等于“做到”!
什么都知道,说起来一套又一套,谈起来一个比一个头头是道,但就是做不到。
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缘于我学车时轧死三个“警察”的故事。
大概在十年前,我到驾校学开汽车。
在学车的几个月中,我印象最深的便是挨骂。
可以说,我年过半百加起来挨过的骂,恐怕也没有这几个月多。
一次,我们在教练场上经过一个十字路口,当时正值我在练车。
“左转弯!
”右座上的教练突然对我发令。
“左转弯!
”根据要求,我嘴里应了一下,同时战战兢兢地把着方向盘,向左转去。
你一定知道,刚学车的人把着方向盘都有些紧张,再加上教练场上来往车辆很多,因此很容易发慌,注意了这个,忘了那个,弄得手忙脚乱。
等我好不容易转到左边道上,刚想松一口气,突然右边一声大骂,劈头盖脸冲我而来:
“你没长眼睛!
你轧死一个“警察”知道不知道?
!
”
我听了猛吃一惊:
怎么?
我轧死了一个“警察”?
!
还没等我回过神来,右侧的吼声又跟着冲了过来:
“你没看到那十字路中间画的圈?
那是什么?
是岗亭!
岗亭里是什么?
是警察!
是警察,你怎么还敢大模大样轧过去?
!
”
后面这一骂,可把我给骂醒了——原来是这么回事!
可我以前不知道啊,俗话不是说“不知道不为过”吗?
但问题就出在这“不知道不为过”上。
这第一次也许是教练为了痛快痛快他的嘴,故意不先给你说,因此我确实不知道。
那第二次我应该知道了吧,第三次更应该知道了吧。
但没想到第二次过那儿,我又轧死了一个“警察”;而第三次呢,我又轧死了一个。
到第三次,教练几乎怒不可遏了:
“你轧死三个‘警察’了,你知道不知道!
!
!
”时至今日,这教练的怒骂声仿佛还在我的耳边,令我终生难忘。
这就是我学车时“轧死三个‘警察’”的故事。
这件事也使我第一次想到一个重大的哲学问题——“知道”和“做到”的关系。
你看,我第一次确是不“知道”,第二次、第三次我“知道”了,但为什么还没“做到”呢?
可见“知道”是一码事,但“做到”是另一码事。
“知道”固然重要,但“做到为王”,最重要的还是要“做到”啊!
许多重要的东西,如果我们“知道”了而没“做到”,甚至远没有“做到”,那就很值得我们思考了。
而伴随我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竟然引出了又一个令我吃惊的重大发现。
带有强烈中国印记的文化
我发现,在我们整个社会生活中弥漫着一种极强的、带有我们中国特色的文化——“知道文化”。
对此,只要我们稍加考察,便会发现如下现象:
我们谁都知道读书可贵,但究竟有多少人在经常读书?
我们谁都知道运动重要,但究竟有多少人在时常运动?
我们谁都知道心态关键,但究竟有多少人能善加控制?
我们谁都知道忠诚敬业,但究竟有多少员工确实如此?
我们谁都知道信守承诺,但究竟有多少商家做到这点?
我们谁都知道公正廉洁,但究竟有多少官员问心无愧?
我们谁都知道戒烟限酒,但究竟有多少烟民戒了烟、又究竟有多少酒仙限了酒呢?
……是的,“知道”却没“做到”,这在我们个人生活和整个社会生活中已变得俯拾皆是,见怪不怪,习以为常。
而如果对以上种种我们尚可以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话,那对以下报道,我们就不能不好好反思、深刻反省了。
这篇报道写的是在泰国某著名旅游景点足以令我们每个国人都汗颜的事。
据报道,就在这个景点,就在这个世界各国旅客都熙来攘往的著名旅游景点,却处处醒目地用中文写着如下警示——
“此处不能进去!
”
“此处不能洗手!
”
“请不要骑上马背!
”
“请不要骑上大象!
”
“请保持清洁!
”
……在这个世界著名旅游景点,全世界的游客都有,全世界的语言都有,全世界的文字都有,但为何惟独用我们特有的文字写着这样令人刺目的警示呢?
难道我们不“知道”不应乱闯禁区吗?
难道我们不“知道”不应在碧水中洗手吗?
难道我们不“知道”不应骑到那些专供观赏的木马、石象上吗?
难道我们不“知道”应该保持清洁吗?
不,对于这些我们每个人全知道、全明白、全清楚!
但既然全知道、全明白、全清楚,那为何人家还惟独用如此刺眼的方式专门向我们警示呢?
我认为这原因不是别的,而是因为我们全社会都弥漫着一种我们特有的、可悲可叹的、带有强烈中国特色的文化,这种文化摡括起来就是四个字——“知道文化”——一说起来全知道,一个比一个谈得头头是道,但就是应做做不到!
这种“知道文化”几乎成了我们的专利,我们的印记,而且正在极大地侵蚀着我们的国民性,危害着我们的民族素质,降低着我们的国际声誉。
难怪我国一位旅游界的前辈不无感慨地说,一到海外,我们的游客就特别容易辨认:
一是过马路不走人行道的;二是上车抢坐不排队的;三是在公共场合大声聊天旁若无人的;四是向旅游车窗外随手扔易拉罐的;五是围着浴巾在宾馆过道内来回串门的;六是借豪华客房的台灯罩晒裤衩、晾胸罩的……
说到此,有关这种典型的“知道文化”的种种,难道还不值得我们去反思、去反省、去研讨、去深究吗?
以上就是笔者所发现的、带有我们强烈中国印记的“知道文化”。
寻找“知道文化”的破解之道
关于“知道文化”的论断,不知你是否觉得笔者下得有些武断,很有些当年柏杨先生《丑陋的中国人》的味道,也很有些像当年的鲁迅,对此“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但此刻,当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觉得我与这两位先辈的内心感觉是截然不同的。
我之不同,一是因为我从当年“文革”的极端荒唐到如今我们中华的腾飞在即,仿佛看到了事物发展的一种内在规律性——否极泰来。
因为很显然,当事物发展到某种极致的时候,其内部一定会凝聚起一种强烈的、伟大的,甚至是冲天的、势不可挡的力量,从而使事物从一个方向逆转到另一个方向,恰如我们阴阳两极的互相转变。
因此我坚信,我们这种如今正引起越来越多国人强烈关注的“知道文化”,也一定会否极泰来,开始向着充满希望的方向迅捷逆转。
我之不同,还因为纵观中外古今,任何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国民性和民族性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变的、可升可降的,根本不存在什么天生的优劣之分。
试想,世界上有两个以纯正、高贵血统自居的民族,他们如今也的确展现了一种令人羡慕的民族素质。
然而就在半个多世纪前,他们一个在西方曾使几百万无辜犹太人惨遭不幸,一个在东方曾使几千万我们的同胞生灵涂炭,其行为现在回忆起来依然令人发指。
因此笔者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妄自菲薄、自惭形秽、自怨自艾。
只要我们发现问题、正视问题、万众一心,尤其借2008年在我国举办奥运会的大好契机,全民动员、奋起直追,赶超他们只是个时间问题,就如我们这20多年来奥运会金牌的节节攀升。
当然,笔者与之不同,更因为笔者不仅从理论上找到了这一问题的破解之道,而且还以亲身实践,证明了这条破解之道的切实可行和行之有效,而这正是笔者在下面要一一向你展示的。
说到此,还请你与我一起回到那个久违的秘密,回到那个隐藏在第一卷羊皮卷中的那个只有“历史上寥寥无几的智者”才能领悟的秘密,因为我们正在急切寻找的“破解之道”,原来就在这个秘密之中。
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
“知道文化”的破解之道:
“广义习惯”
在我们回到那个秘密,揭开“知道文化”的破解之道以前,请允许我先给你讲一个关于足球门将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西方一个著名的“足球之乡”。
一天,这个“足球之乡”的一幢居民楼突然发生了一场大火。
刹那间,火势汹涌,人声鼎沸,浓烟裹着红红的火舌,眼看就要吞噬整幢大楼。
这时,楼下惊恐的人群猛然发现浓烟中一个阳台上,被困着一位妇女。
那妇女怀抱着一个婴儿,正焦急万分,不知如何是好。
但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人群中有人大喊起来。
原来,有人发现,一位妇孺皆知、最富盛名的足球门将正好在场。
于是人们齐声大喊着让那位母亲快把那婴儿扔下来,扔给那门将,并自动闪开了道。
情急中,那位母亲果然看到了那位她十分熟悉的门将,于是,就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婴儿向他扔去,也顾不了其他什么。
那门将见婴儿朝自己飞来,便一个箭步扑过去,把那婴儿稳稳地接在自己手里中。
全场人顿时一片欢呼。
但哪知这个门将刚接过婴儿,便来了个使全场人都始料未及的动作——
只见他顺势把手中的婴儿向上一抛,随即便对准婴儿,飞起一脚。
“啊!
”全场人几乎同时惊叫起来,一个个变得目瞪口呆……这就是有关一个足球门将的故事。
这个故事也许多少有些虚构,但我听后却感慨无穷。
我感慨什么呢?
我感慨自己仿佛第一次真正理解了两个字的含意。
这两个字便是“习惯”,就是隐藏在第一卷羊皮卷中的那个秘密,就是你我当初知道后都很有些大感意外的那个秘密。
而现在看来,我们当初之所以会不约而同地对此大感意外,很可能是由于这两个字对于我们来说过于熟悉,因此我们反而谁也未曾去深究过它——深究它的确切定义、深究它的科学内涵、深究它的内在规律、深究它对我们人类的无穷价值。
而上面所讲的足球门将的故事难道不值得引起我们的思索——如此奇闻,究竟原因何在?
原因当然既简单又肯定——那就是“习惯”,是因为习惯使然。
而正是听了这个故事,我对第一卷羊皮卷中的一句关键之话才恍然大悟:
“我们的行为受到品味、情感、偏见、欲望、爱、恐惧、环境和习惯的影响,其中最厉害的就是习惯了。
”
是啊,这个故事不是再充分不过地说明了这一点吗——在所有影响我们行为的因素中,“最厉害的就是习惯”!
“最厉害的就是习惯。
”请千万别疏忽了这句话。
因为世界上每个人都最关心自己的命运和前程。
而命运当然是由你的行为造成的——好的行为,造成好的命运;坏的行为,造成坏的命运。
而现在我们清楚了,习惯是影响我们命运诸因素中“最厉害”的一种。
既然如此,那你我从今往后怎么还能对这两个字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漠不关心,不给以足够的重视呢?
按说我们应该将其放在首位才明智啊!
否则我们何谈对自己的命运负责呢?
而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命运都不负责任,那又何谈其他呢?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老祖宗几千年前就留下的谆谆教诲,而如果我们现在连最基本的“修身”都不去做,那又何谈“齐家”、“治国”、“平天下”呢?
对“最厉害的就是习惯”的质疑
我们前面谈及了第一卷羊皮卷中的一个重要论断:
在影响我们行为的诸因素中,最厉害的便是习惯。
由于这一论断对我们人生太重要了,因此我们必须加以质疑,否则会贻误自己和他人。
那实际情形是否确实如此呢?
经过认真探索,我发现,实际情形确实如此。
对此容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成了习惯,触发时通常没有中间过程
如果你仔细思考,是不是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一旦某种行为成了习惯,触发时通常没有中间过程。
实际上我们从刚才足球门将的故事中已经看到了这一点——由于他过于熟练那一整套动作,结果竟做出了那样不可思议的事。
这原因何在?
显然不在别处,而在习惯。
由此可见,某种东西一旦成了我们的习惯,它就会不经我们的意识、越过我们的意识,立即产生相应的行为,这之间常常连起码的缓冲、过渡、中间过程都没有。
这就是习惯的厉害了,它竟能越过我们的意识自行其是、自作主张、为所欲为,连一声招呼也不打,就直奔它的主题和目标而去。
因此一旦成了习惯,结果几乎就只能是必然。
我们人类的行为大部分是习惯性的
如果再仔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人类的行为大部分是习惯性的,这也是习惯的厉害之处。
比如说话,你的语速、语调、抑扬顿挫,甚至你惯用的口气等都可以说是习惯性的,是带有你强烈的个性特点的。
因此别人一听,就知道是你在说话,而不是其他人在说话。
再比如走路:
你的步速、节奏、力度、模样,是外八字还是内八字、是挺胸抬头还是弯腰驼背,甚至你走路时是前脚掌用力还是后脚掌用力、是鞋前跟磨得厉害还是鞋后跟磨得厉害等,这些几乎都是习惯性,是带有你强烈的个性特点的。
如果再仔细想想:
我们如何发问、如何思考、如何激动、如何生气,甚至生气时如何拉开序幕、如何渐入高潮、如何自下台阶等,这一切似乎也都是习惯性的,各有其特点、各有其模式(当然,以上种种都含有若干先天的因素,但主要是由后天不同环境所形成的不同习惯所致)。
据说对于一个抽烟的人,如何抽烟、如何吐烟圈、吐出的烟圈是何形状等,这种种也几乎都是习惯性的。
而正因为此,日本警方在5、6年前还成功抓获了一个潜逃了30年的恐怖集团女首犯。
请看如下报道——《容貌易改,习性难变》:
日本警方10月8日在日本西部一个小城的旅馆中逮捕了潜逃了30年的重信房子。
为了捉拿这个创建了日本恐怖主义组织——“赤军旅”及其军事组织“赤军”的女人,日本警方费尽了心血。
但是,有谁知道,重信房子竟是由于她抽烟时的一个小习惯被警方认出而被捕的。
据说,55岁的重信房子年轻时非常漂亮,可经过几十年的沧桑,容貌已今非昔比。
但容貌易改,习性难变,重信房子非但依然抽烟,而且还能吐出完整的烟圈,如同吸烟斗一样。
而就是这样一个看来毫不起眼的小习惯,使警察终于认出了她来……从以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人类的行为大部分是习惯性的,这应该毋庸置疑!
既然如此,习惯之厉害也就可想而知了。
顺便说,你刚才之所以能看到这条趣闻,实际也缘于习惯——因为我有剪报的习惯。
习惯是我们人类大脑最优秀的软件
经过深入思考,笔者还发现,习惯竟是上帝为我们人类大脑——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硬件特地精心配置的最优秀的软件(当然是指好习惯而非坏习惯),如果这一点没有错的话,那我们就更知道习惯的厉害了。
对此我们先来研究一例——2004年雅典奥运会最后一场中国女排与俄罗斯女排的殊死搏杀。
你思考一下,如此惊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