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平中学高一下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753183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7.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平中学高一下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建平中学高一下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建平中学高一下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建平中学高一下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建平中学高一下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平中学高一下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建平中学高一下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平中学高一下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平中学高一下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建平中学高一下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建平中学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说明:

(1)本场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本卷总分100分。

(3)请认真答卷,并用规范文字书写。

(4)题目答案请做在答题纸上,否则不计分。

一、积累与运用(10分)

(一)按题目要求填空。

(6分)

1.良辰美景奈何天,_______________!

(汤显祖《游园》)

2.____________,乾坤日月浮。

(杜甫《登岳阳楼》)

3.彩舟云淡,__________,画图难足。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4.扣舷独啸,____________!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5.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哂”子路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按题目要求,完成第6—7题。

(4分)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A.《促织》是清代作家蒲松龄的作品,情节跌宕曲折,具有虚幻神秘色彩。

B.《窦娥冤》属于元杂剧中“本色派”作品,语言朴实无华、生动自然。

C.《雷雨》的作者曹禺,原名万家宝,代表作还有《日出》《原野》等。

D.莎士比亚的悲剧代表作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莱特》《威尼斯商人》等。

7.《红楼梦》常以花喻人,下面人物与花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黛玉:

风露清愁,莫怨东风当自嗟。

——芙蓉

B.薛宝钗:

艳冠群芳,任是无情也动人。

——牡丹

C.贾探春:

瑤池仙品,桃红又是一年春。

——桃花

D.史湘云:

香梦沉酣,只恐夜深花睡去。

——海棠

 

二、阅读(50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2题。

(10分)

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朱光潜

①北方人初看到西湖,平原人初看到峨嵋,即使是审美力薄弱的村夫,也惊讶它们的奇景;但是生长在西湖或峨嵋的人除了以居近名胜自豪以外,心里往往觉得西湖和峨嵋实在也不过如此。

新奇的地方都比熟悉的地方美,东方人初到西方,或是西方人初到东方,都往往觉得面前景物件件值得玩味。

本地人自以为不合时尚的服装和举动,在外方人看,却往往有一种美的意味。

②这些经验你一定也注意到的。

它们是什么缘故呢?

③这全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

看倒影,看过去,看旁人的境遇,看稀奇的景物,都好比站在陆地上远看海雾,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牵绊,能安闲自在地玩味目前美妙的景致。

看正身,看现在,看自己的境遇,看习见的景物,都好比乘海船遇着海雾,只知它妨碍呼吸,只嫌它耽误程期,预兆危险,没有心思去玩味它的美妙。

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

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

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④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兼容。

写实主义的理想在妙肖人生和自然,但是艺术如果真正做到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总不免把观者引回到实际人生,使他的注意力旁迁于种种无关美感的问题,不能专心致志地欣赏形象本身的美。

⑤艺术上有许多地方,乍看起来,似乎不近情理。

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带面具,穿高底鞋,表演时用歌唱的声调,不像平常说话。

埃及雕刻对于人体加以抽象化,往往千篇一律。

波斯图案画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扭曲,中世纪“哥特式”诸大教寺的雕像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延长。

中国和西方古代的画都不用远近阴影。

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遭到人们唾骂,它固然时有流弊,其实也含有至理。

这些风格的创始者都未尝不知道它不自然,但是他们的目的正在使艺术和自然之中有一种距离。

说话不押韵,不论平仄,做诗却要押韵,要论平仄,道理也是如此。

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

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们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取乎艺术呢?

⑥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

艺术都要有情感,但是只有情感不一定就是艺术,许多人本来是笨伯,而自信是可能的诗人或艺术家。

他们常埋怨道:

“可惜我不是一个文学家,否则我的生平可以写成一部很好的小说。

”富于艺术材料的生活何以不能产生艺术呢?

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

蔡琰在丢开亲生子回国时决写不出《悲愤诗》,杜甫在“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时决写不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这两首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

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

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

(节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

8.第③段划线的“无所为而为”在文中指_________(1分)。

9.下列对第①段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表现作者对村夫审美能力的鄙视态度。

B.旨在证明审美疲劳的现象普遍存在。

C.有助于激发读者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

D.证明“喜新厌旧”是人类共同的心理。

10.下列对第⑤段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波斯图案画对艺术与自然的距离亦有追求和展现。

B.艺术上的形式化是为了弥补对人生和自然的缺憾。

C.诗歌的押韵平仄是诗人对艺术与自然的距离的表达。

D.艺术的最高目的在于能充分再现真实的人生与自然。

11.下列判断与文章内容不一致的一项是()。

(2分)

A.蔡琰和杜甫的诗歌创作,都会把切身情感客观化。

B.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每个人都能创作出艺术作品。

C.任何未经客观化的主观情感,都不能成为艺术作品。

D.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才能创造艺术。

12.简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3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3—16题。

(13分)

金佛手

刘泷

①台上台下。

人们浸泡在哽咽、号啕和泪水的海洋里。

②玄色幕布尚未拉上,而于水的姐姐跳上戏台趴抚着弟弟的躯体哭喊起来。

哭声可以传播,甚至可以传染。

就怪刘恩那一刀。

本来在演戏,但到最后,刘恩竟然拔出一柄长剑,扑哧从前胸捅过于水后背。

剑芒笋尖般于后背突兀而出。

血,喷溅四溢,在阳光下,灼目如花。

③“吆西,吆西!

”岩下晋三坐在前排的太师椅上,把雪白的手套往戏台上扔。

④于水是昨天一早回的铜台沟。

于水是黑山游击队交通员。

刘恩派人报信儿,小日本盯上了铜台喇嘛庙的金佛手,要他将金佛手带回游击队,保护起来。

岂料,于水前脚进村,在刘恩家刚刚端起水碗,岩下晋三就带两名伪军闯了进来。

⑤岩下的眼睛俨然野黄蜂,鼓突,贴着于水眼睛问:

“你的,什么的干活?

“他的,良民,大大的良民。

”刘恩急忙说道。

“良民证的有?

”岩下伸出光洁白嫩的右手。

于水怔愣,刘恩扯他衣袋,说:

“太君要良民证。

⑥于水的汗水倏地出来了。

昨天,刘恩才把自己做的假证给他。

能蒙混过关吗?

他迟疑地把证件掏出来。

岩下把良民证贴近自己眼睛,觑。

纸张淡黄颜色,封皮印有喀喇沁右翼旗殷红的印章,和真的别无二致。

岩下扯过于水的手,狗一样,嗅,说:

“你的,有肥皂味,不是农夫!

⑦刘恩忙说:

“他是唱戏的,胆小,和我一样。

”“唱戏!

吆西。

明天的演,我的要看。

”这个驻扎锡伯河川的日军曹长,率日伪军在铜台沟炮楼驻守,是不能得罪的。

岩下嗜好中国戏剧,当然,他要于水演戏,乃一箭双雕:

不会演戏,一定是八路!

谁知居然演得这般好。

⑧“吆西!

人死了的,吆西!

”岩下醉了一般,踢踏着牛皮鞋回了炮楼。

刘恩这才对于水的姐姐说:

“我们这是演戏呢,是障眼法,你怎么当真了呢?

”于水忽地坐起来,说:

“吓死我了!

”于水的姐姐捶了刘恩一拳:

“把你能的,又是血又是刀的,我哪经过这个?

⑨刘恩说:

“于水,走,我们琢磨大事去。

”在暗室,刘恩点燃蜡烛,从红绸布里拿出金佛手。

佛手与真人的手相似,微握,呈莲花状,熠熠生辉,具有阳光与醍醐的温暖和力量。

刘恩说:

“这是铜台庙镇庙之宝,日本人一直觊觎呢,放在铜台沟很不安全,我们要设法将其送到游击队。

”于水说:

“嗯,鬼子把炮楼盖在了我们家门口,是该想个法子了。

”“我有法子。

”刘恩眯缝着眼,说:

“天机不可泄露。

⑩翌日,岩下找上门来,指着于水说:

“我要和你演对手戏,看你是不是好演员的干活。

⑪戏台上,按着岩下的意思,于水是捅人的人,岩下是被捅的人。

在后台,于水抓起一把真剑,却被刘恩压住手腕,递给他那柄演戏用的能够收缩的橡皮剑。

演至关键处,就见于水拔出一柄长剑,扑哧从前胸捅过岩下后背。

剑柄几近陷落,剑芒笋尖般于后背突兀而出。

血色弥漫,在阳光下,灼目如花。

⑫有顷,扑通倒地的岩下一个鲤鱼打挺跳起来,上去拍刘恩和于水的肩:

“吆西!

”之后,岩下将戏装一脱,要和于水转换角色,继续演戏。

刘恩皱下眉头,将他们引入后台,分头化装。

⑬观众屏住呼吸,瞪大了眼睛。

⑭演着演着,只见岩下拔出长剑,对准于水胸膛刺去。

于水下意识用手一挡,宝剑呼啸而至,眼睁睁的,血光四溅,噗,于水左手从腕部飞落,跌至戏台。

⑮啊!

人们大张着嘴,闭不上了。

于水哎哟一声,捂着手腕,在血泊中,翻滚。

刘恩脸色灰黄,汗水污浊,说:

“太君,你用错了剑,这是真剑。

”说罢,他接过岩下手里的宝剑,一挥,身边的桌案竟咔嚓掉了一角。

岩下眼睛直了,盯着那只血染的手,用手捂住了嘴巴。

⑯刘恩喊:

“救人要紧!

”人们套上马车,将于水和断手一同裹在棉被里,往县城拉。

在村口,岩下堵住了众人。

他粗暴地掀开棉被,拽过于水的左臂看。

左臂大部缠着纱布,尤其手腕,像肿胀的倭瓜,血迹斑斑。

岩下厌恶地挥挥手,马车绝尘而去。

⑰后记:

都夸刘恩是高手。

而今,金佛手在赤峰博物馆依旧灿烂。

刘恩后来因为制作、贩卖假粮票,身陷囹圄绝命。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13.简析第①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3分)

14.分析第②⑪两次出现“在阳光下,灼目如花”的艺术效果。

(3分)

15.下列对小说以“金佛手”为题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金佛手”是贯穿全文的叙述线索,使小说的故事情节集中紧凑而曲折有致。

B.“金佛手”是敌我矛盾冲突的焦点,凸显出游击队员保护文物的机智和勇敢。

C.保护“金佛手”是小说核心内容,两次演戏都是为迷惑岩下所设的障眼法。

D.游击队员为“金佛手”而断手,突出了其文物保护价值,深化了作品主旨。

16.结合小说中的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刘恩形象的性格特点。

(4分)

(五)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17—19题。

(6分)

【双调】沉醉东风·归田

(元)汪元亨

远城市人稠物穰,近村居水色山光。

熏陶成野叟情,铲削去时官样,演习会牧歌樵唱。

老瓦盆边醉几场,不撞入天罗地网。

达时务呼为俊杰,弃功名岂是痴呆?

脚不登王粲楼①,手莫弹冯谖铗②,赋归来竹篱茅舍。

古今陶潜是一绝,为五斗腰肢倦折。

【注】①王粲楼:

王粲作《登楼赋》,由登楼极目四望而生忧时伤事之慨,抒发眷恋故乡、怀才不遇之情。

②冯谖铗:

冯谖为孟尝君门克,因未被重用,尝弹其铗而歌曰:

“长铗归来乎?

食无鱼。

17.“沉醉东风”是这首作品的_______________(1分)

18.下列对作品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上片开首两句写景由远及近,由远方的城市写到近处的村居。

B.上片最后两句抒发了作者远离官场、回归田园的怡然自得之情。

C.下片三四两句借用典故表达了作者不愿追求功名的思想感情。

D.下片结尾两句借赞颂陶潜表明作者自己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骨气。

19.作品运用了对比手法抒情言志,试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0—23题。

(13分)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樊哙曰:

“今日之事何如?

”良曰:

“甚急!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哙曰:

“此迫矣!

臣请入,与之同命。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项王按剑而跽曰:

“客何为者?

”张良曰: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项王曰:

“壮士!

——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项王曰:

“赐之彘肩。

”则与一生彘肩。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项王曰:

“壮士!

能复饮乎?

”樊哙曰: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怀王与诸将约曰: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项王未有以应,曰:

“坐。

”樊哙从良坐。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沛公曰: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樊哙曰: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于是遂去。

乃令张良留谢。

良问曰:

“大王来何操?

”曰: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会其怒,不敢献。

公为我献之。

”张良曰:

“谨诺。

”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沛公谓张良曰: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张良入谢,曰: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项王曰:

“沛公安在?

”良曰: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

“唉!

竖子不足与谋。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鸿门宴》节选)

20.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2分)

杀人如不能举()道芷阳间行()

(2)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分)

A.目眦尽裂目眦:

眼睛。

B.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乘:

古时乘车,坐在车前担任车夫的人。

C.项王按剑而跽曰:

“客何为者?

”跽:

挺直上身跪着,警备的姿势。

D.而听细说细说:

详细的述说。

2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为之奈何公为我献之

B.相去四十里沛公已去

C.若属皆且为所虏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D.玉斗一双,欲与亚父则与斗卮酒

2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23.根据文意,推断范增断言“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的依据。

(4分)

(七)阅读下文,完成第24—27题。

(8分)

齐宣王出猎于社山,社山父老十三人相与劳王,王曰:

“父老苦矣!

”谓左右赐父老田不租。

父老皆拜,闾丘先生不拜。

王日:

“父老以为少耶?

”谓左右复赐父老无徭役,父老皆拜,阊丘先生又不拜。

王曰:

“拜者去,不拜者前。

”曰:

“寡人今观父老幸而劳之,故赐父老田不租。

父老皆拜,先生独不拜,寡人自以为少,故赐父老无徭役,父老皆拜,先生又独不拜,寡人得无有过□?

闾丘先生对曰:

“惟闻大王来游,所以为劳大王,望得寿于大王,望得富于大王,望得贵于大王。

”王曰:

“天杀生有时,非寡人所得与也,无以寿先生;仓廪虽实,以备灾害,无以富先生;大官无缺,小官卑贱,无以贵先生。

”闾丘先生对曰:

“此非人臣所敢望也。

愿大王选良富家子,有修行者以为吏,平其法度,如此臣少可以得寿焉;春秋冬夏,振之以时,无烦扰百姓,如是臣可少得以富焉;愿大王出令,令少者敬长,长者敬老,如是臣可少得以贵焉。

今大王幸赐臣田不租,然则仓廪将虚也;赐臣无徭役,然则官府无使焉。

此固非人臣之所敢望也。

”齐王曰:

“善。

愿请先生为相。

(选自刘向《说苑》)

24.第一段填入括号内的虚词恰当的一项是()。

(1分)

A.焉B.哉C.乎D.矣

25.闾丘先生两次“独不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6.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3分)

人物

对“寿”的看法

对“富”的看法

对“贵”的看法

齐宣王

增加天年

①______________

授予官职

闾丘先生

得到公平

②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

27.联系《齐桓晋文之事》,概括闾丘先生谏言体现孟子怎样的仁政思想?

(2分)

二、写作(40分)

28.口罩本是人们从事特殊职业或在在特殊场合的专用品,一场新冠病毒来袭,口罩却成为人人必备的生活日用品。

“出门就戴口罩”已然成为人们高度一致的日常行为,然而每个人从中所获得的生活体验却不尽相同。

请以“戴口罩的体验”为题,写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赏心乐事谁家院

2.吴楚东南坼

3.星河鹭起

4.不知今夕何夕

5.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6.D【清代】

7.C【C.日边红杏倚云栽——杏花】

8.不带实用目的或者态度来欣赏事物本身的美

9.C

10.D

11.B

12.①由日常经验出发,引出美和实际人生有距离/要看出美须把事物摆在适合的距离外看的观点;②先通过举例中西艺术中不自然的形式,论证了与自然和人生保有距离的艺术能弥补自然和人生的缺憾,③再通过蔡琰、杜甫诗作,论证了艺术家要把切身的情感和经验客观化,即保持距离,才能创造出艺术。

从艺术审美到艺术创作的顺序,展开层层论述。

13.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季节、地点;揭示社会背景;渲染氛围,奠定情感基调;揭示人物性格;烘托或反衬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深化文章主题。

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行文简洁而凝练,写台上台下人们“哽咽”、“号啕”的悲痛场面,(1分)为故事情节的展开设置悬念(1分),为主要人物的出场做铺垫(1分)。

14.第②段形象展现舞台上剑起血溅的场面,突出了演技的高超和表演的逼真效果;

第⑪段强化了刺杀场面的血腥;

血“在阳光下,灼目如花”,运用比喻手法,这一艺术性场景前后两次出现,形成间隔反复,前后呼应,既强化的舞台效果,由虚写到实写推动了故事情节;

也为下文写岩下要求转化角色,用真剑刺杀于水的拙劣表演做铺垫。

(与后文假戏真做的血腥、恐怖场面做了对比。

15.D

16.小说通过人物在语言、动作方面的许多传神描写,刻画了刘恩机智灵活、胆识过人、忠诚爱国的饱满形象。

如当岩下为获得金佛手而突然闯入村子,并怀疑于水是八路时,刘恩急中生智,先是谎称于水是唱戏的,是因和自己一样胆小而紧张;然后亲自编导刺剑表演以打消岩下的怀疑。

又如,在第二次表演中,当岩下提出要与于水互换角色时,刘恩只是“皱下眉头”,便果断安排表演,当岩下用真剑砍伤于水时,刘恩先是用刀咔嚓砍去桌案一角,当场验证岩下用真剑伤人的事实,借以震慑岩下的威风,然后顺势以“救人要紧”为由,将于水和断手一同裹在棉被里拉出县城,并暗中完成转移金佛手的使命。

所有这些都在刘恩的预定计划之中,足见其随机应变,胆识过人之处。

造假而绝命的结局,弄虚作假、唯利是图

一、分析人物形象的原则。

1、联系的原则。

典型人物总是生活在特定的典型环境中,他(她)与具体的生活环境、广阔的时代环境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并有其性格形成、发展的过程,故分析人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分析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往往又与作者的经历,思想有关,古人所说的“知人论世”也是这个意思,故分析人物时,有时还有必要与作者的有关情况相联系。

2、辨证的原则。

唯物辩证法主张事物诸因素的辨证统一,强调一分为二看问题。

典型人物是作者从多侧面、多角度塑造出来的,仪态万千,风采无限,是立体可感的,是复杂多样的,非一个模式能概之,非一言能蔽之。

这种人物形象可能有不少优点,也可能不乏缺点;可能是个反面人物,但也有可取之处,有看似矛盾的地方。

分析时万不可随意拔高人物形象或曲解人物形象。

运用辨证的原则,并非笼统的折中主义,而是为了准确地把握人物性格的本质特征,灵活地处理表与里、主与次、轻与重的关系,便于全面把握人物性格,切忌妄加穿凿。

二、分析人物形象时常常采用的方法

一般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是从外貌、语言、行动、心理和细节描写诸方面着手,建议考虑以下几种方法尝试一下:

1、比照法。

有比较,就会有鉴别。

如果对人物个性把握不准时,运用比照法,便一目了然。

比照法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将同一人物个性发展的不同阶段相比较。

②将同一人物在不同情况、不同场合的表现比照。

③将类似人物相比照。

④将性格相反的人物相比照。

2、找角度法。

有时换个角度,我们也许能掌握人物个性的钥匙。

譬如,从“别人”

的视觉中找。

这一点在《林黛玉进贾府》中尤为明显。

宝玉的俊才多情,可以从林黛玉的眼中看出来;王熙凤的泼辣性格,可以从贾母的戏称中看出来。

3、抓关键性语句与深入钻研相结合

17.曲牌名

18.A

19.找到1处对比+分析2分;2处对比+分析3分

(1)喧嚣的城市和清幽恬适的村庄对比。

表现了作者鄙弃官场、追求自由生活的勇气。

(2)“野叟情”和“时官样”对比。

表现了作者对“官样”的憎恶和对“野叟”的喜爱之情。

(3)污浊险恶的官场和清新优美的田园对比。

表现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憎恶以及摆脱羁绊终获自由的幸福之前。

(4)作者自己、陶渊明和王粲、冯谖对比。

表现了前者不愿追求功名富贵的归隐之情。

20.

(1)尽;秘密地

(2)C

21.D

22.

(1)做大事不必理会细枝末节,行大礼不用回避小的责备。

(2)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肉,何必告辞呢?

//还要…作什么呢?

//为什么…呢?

23.二个方面分析:

2+2分别概括出项、刘二人的不同性格及其表现即可。

24.C

25.认为大王赏赐父老不交田租、不服徭役,会使仓廪空虚,官府无使,这不是自己所希望的。

26.①赐予财富②获得赈济③受到礼待

27.闾丘先生希望齐宣王以德治国,选用良吏,公平法制,按时赈济,不烦政扰民使百姓生活安定,推行尊长敬老之之礼,使得天下民风仁爱,这正式孟子以民为本、推恩及民的仁政思想的具体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