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
《新版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版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新版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1.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救救我吧,人类
我是浩瀚宇宙中的一颗行星,穿着一件厚厚的空气外衣,在外衣里面还穿着蓝色、绿色、褐色的花衣裳,自古以来,人类便在我的怀抱中生活。
人类给我起了一个漂亮的名字——“地球”。
起初,我十分健壮,山清水秀。
但是,随着一幢幢楼房的崛起,一片片工地的开发,成千上万吨的垃圾,形形色色的污染物,使我渐渐地生起病来。
人类的垃圾,工厂排出的废水,绝大部分侵入了我的血液里,使海洋、河流的生物危在旦夕,人类的生命也受到了威胁。
所以,我患上了一种“水源污染”病。
愈来愈多的车辆、工厂排出的废气,使保护我的大气层也受到侵害,我的呼吸道感染,体温急剧上升,病情恶化,我得了“空气污染”病。
人类建筑的打桩声,工厂的机器声,汽车的鸣笛声,冷气机的隆隆声……这声那声在我耳边回荡,使我听力下降。
我又不幸得了“声音污染”病。
更令我胆战心惊的是人类砍伐树木,毁坏农田,毁掉我的绿衣裳,损害了健康的皮肤,使我变得面黄肌瘦,百病交加。
救救我吧,人类!
让我恢复原来美丽的面孔,让我为你们——我的孩子们,做一个好母亲吧!
(1)根据意思写出选文中的四字词语。
①山山水水十分清幽秀丽,形容风景优美。
________
②形容事物种类繁多,各式各样。
________
③形容人营养不良或有病的样子。
________
(2)文中省略号的作用是( )
A. 表示引文的省略 B. 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C. 表示列举的省略 D. 表示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3)文中具体写到“我”患的疾病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后面的词语“________”可以看出“我”患的还不止这些病。
(4)联系前后文想一想,地球变成面黄肌瘦的原因是什么?
(5)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地球母亲早日痊愈呢?
【答案】
(1)山清水秀;形形色色;面黄肌瘦
(2)C
(3)“水源污染”病;“空气污染”病;“声音污染”病;百病交加
(4)地球变得面黄肌瘦的原因是人类砍伐树木,毁坏农田,毁掉地球的绿衣裳,损害了健康的皮肤。
(5)提示:
从保护水源、空气,减少噪声等方面具体来说。
【解析】【分析】
(1)解答本题首先理解给出的词语的解释,根据意思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即可。
(2)本题已经给出了省略号的作用,做题时根据语境进行选择即可。
(3)仔细阅读文章,抓住文章中关键性的语句进行填写。
(4)根据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概括。
(5)结合社会和自身实际进行解答。
故答案为:
⑴①山清水秀;②形形色色;③面黄肌瘦;⑵C;⑶“水源污染”病|“空气污染”病|“声音污染”病|百病交加;⑷地球变得面黄肌瘦的原因是人类砍伐树木,毁坏农田,毁掉地球的绿衣裳,损害了健康的皮肤。
⑸提示:
从保护水源、空气,减少噪声等方面具体来说。
【点评】
(1)本题考查的是对词语意思的掌握,解答本题首先理解给出的词语的解释,在理解的基础上,仔细阅读短文从中找出与意思对应的词语。
(2)本题主要考查的省略号的作用,不同的语境作用也不相同,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解答。
(3)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筛选能力。
做题时要根据题意并结合语段内容进行筛选。
(4)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
做题时要仔细阅读文章,抓住关键性的语句进行概括。
(5)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联系实际解答即可。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儿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
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怎样小的小船呢?
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船两头都系(xì jì)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眼前(昏 晕)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shì sì)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 捎)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得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1)在括号内选择正确的读音或字。
系________(xì jì)着 (昏 晕)________暗
似________(shì sì)乎 (稍 捎)________微
(2)文中怎样描写小船的小?
用波浪线划出。
(3)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我经过孔隙时的感受?
(4)解释划线的字。
颜色各异________ 变化多端________ 或浓或谈________
(5)读句子完成填空。
①怎样小的小船呢?
两个人并排仰,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这话采用了________的修辞方法。
②无论花朵的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这句话采用了________的修辞方法。
③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这句采用________的说明方法。
④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这话采用了________的说明方法。
(6)写四个描写大海的四字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假如你是双龙洞的小导游,请你根据短文的描述,展开合理的想象,设计“外洞”或“孔隙”的解说词。
【答案】
(1)jì;昏;sì;稍
(2)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3)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shì sì)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 捎)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4)不同;头绪;有的
(5)设问;拟人;打比方;列数字
(6)汹涌澎湃;大浪滔天;滔滔不绝;波涛汹涌(无边无际、奔腾不息)
(7)亲爱的游客同志,大家好!
古人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上小船”,游了外洞,我们就要坐船经过孔隙进入内洞。
请各位游客格外小心,因为孔隙十分窄,船很小,每次只能并排躺两个人。
人一定要仰卧在船里,身子要紧贴着船身。
千万别抬头看,如果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如果你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朝你挤压过来,你可以闭上眼睛。
你躺好以后,说一声“行了”,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就在内洞里面拉绳子,船就会进到内洞。
要出内洞时,在外洞的工作人员就在洞外拉绳子,船就出来。
双龙洞以洞中有洞、卧船入洞为特色,下面我们就来享受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入洞方式吧,你一定会有独特的感受。
【解析】【分析】
(1)字形、字音题的考查只要求识记字形、字音而不要求拼写,即侧重于考查识记、辨别、确定汉字、字音的能力,准确地判断其正确与否。
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侧重的是“常用字的字音”。
考查主要涉及同音字、形声字、形近字、多音字、习惯性误读字、方言字、统读字、难读字等。
多音字、习惯性误读字是考试的重点、形声字、形近字次之。
多音字、难读字是“认读”的难点。
复习时应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把记忆和训练结合起来。
(2)、(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4)要求学生结合词语理解字义。
颜色各异:
形容颜色各不相同,颜色繁多。
异:
不同。
变化多端:
形容变化极多。
也指变化很大。
端:
头绪。
或浓或谈:
有的是淡的,有的是浓的或:
有的。
(5)①现提出问题(怎样小的小船呢?
)然后紧接着回答(两个人并排仰,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这话采用了设问的修辞方法。
②把“花朵的叶子”当作人来写,赋予它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这句话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③把“洞口”比作“桥洞”,这句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④“一千或是八百人”。
这话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6)本题考查分类掌握成语的能力。
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和识记,做起来就不难。
书写时注意同音字、形近字的区别,要依据词语的意思来记忆。
(7)解说词是口头解释、说明事物的文体。
往往事先拟好文稿,通过对事物的准确描述、渲染,感染观众或听众,使其了解事物的实情、状态和意义,力争收到宣传效果。
解说词帮助观众在观看实物和形象的过程中加深感受,发挥视觉作用的同时发挥听觉作用。
解说词是视觉感受的补充。
故答案为:
(1)jì、昏、sì、稍
(2)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3)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shì sì)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 捎)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4)不同、头绪、有的(5)①设问、②拟人、③打比方、④列数字(6)汹涌澎湃、大浪滔天、滔滔不绝、波涛汹涌(无边无际、奔腾不息)(7)亲爱的游客同志,大家好!
古人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上小船”,游了外洞,我们就要坐船经过孔隙进入内洞。
请各位游客格外小心,因为孔隙十分窄,船很小,每次只能并排躺两个人。
人一定要仰卧在船里,身子要紧贴着船身。
千万别抬头看,如果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如果你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朝你挤压过来,你可以闭上眼睛。
你躺好以后,说一声“行了”,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就在内洞里面拉绳子,船就会进到内洞。
要出内洞时,在外洞的工作人员就在洞外拉绳子,船就出来。
双龙洞以洞中有洞、卧船入洞为特色,下面我们就来享受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入洞方式吧,你一定会有独特的感受。
【点评】
(1)这道题目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是语文学习中最基础的知识。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读、多记、多写,才能够准确无误书写出来。
(2)、(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词语理解字义的能力。
(5)①、②考查学生对设问、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③、④此题考查说明方法,抓住标志性词语,判断说明方法。
(6)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
平时一定要对一些文中的、课外阅读中的词语、句子多做一些摘抄、积累,分类整理,加强背诵,此题会迎刃而解。
(7)此题主要考查学生拟写解说词的能力。
3.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九寨沟(节选)
一进入景区,就像到了一个童话世界。
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
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
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石块色彩斑斓。
从河谷至山坡,遍布着原始森林。
每当天气晴朗时,蓝天、白云、雪峰、森林,都倒映在湖水中,构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难怪人们把这些湖泊叫做“五花海”“五彩池”呢。
由于河谷高低不平,湖泊与湖泊之间恰似一级级天然的台阶。
由此形成的一道道高低错落的瀑布,宛如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
继续向纵深行进,四处林深叶茂,游人逐渐稀少。
注意,这时你已经走到珍稀动物经常出没的地区。
也许,就在不远处,有一只体态粗壮的金丝猴,正攀吊在一棵大树上,眨巴着一对机灵的小眼睛向你窥视。
也许,会有一群善于奔跑的羚羊突然窜出来,还没等你看清它们,又消失在前方的丛林中。
也许,你的运气好,会在远处密密的竹丛中,发现一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正若无其事地坐在那里咀嚼鲜嫩的竹叶。
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
(选自《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2017年第1期)
(1)根据意思写出选文中的四字词语。
①形容憨态十分明显,好像可以用手捧住一样。
________
②指风景优美,耐人寻味。
就像诗画里所描摹的能给人以美感的意境。
________
(2)读句子,完成填空。
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
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
其中的“________”“________”这些词语写出了湖泊多,“________”写出了颜色多。
(3)选文主要是从哪两个方面来介绍九寨沟的?
(4)读画线句子,从文中找出瀑布形成的原因。
(5)读选文的最后一段话,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
(1)憨态可掬;诗情画意
(2)比喻;大大小小的湖泊;颗颗宝石;大大小小;颗颗;彩带
(3)选文主要是从美丽景观和珍稀动物两个方面来介绍九寨沟的。
(4)由于河谷高低不平,湖泊与湖泊之间恰似一级级天然的台阶,由此就形成了一道道高低错落的瀑布。
(5)示例:
我体会到作者对九寨沟神奇的自然景观的赞美,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解析】【分析】
(1)此题是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熟练掌握词语和意思。
单就根据意思写词语来说会有很多近义词,但结合课文内容来分析,词语就锁定在短文中了。
(2)本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明白比喻这一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
所谓“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4)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5)把握思想感情,解答本题应根据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
⑴①憨态可掬;②诗情画意;⑵比喻;大大小小的湖泊;颗颗宝石;大大小小;颗颗;彩带;⑶选文主要是从美丽景观和珍稀动物两个方面来介绍九寨沟的。
⑷由于河谷高低不平,湖泊与湖泊之间恰似一级级天然的台阶,由此就形成了一道道高低错落的瀑布。
⑸示例:
我体会到作者对九寨沟神奇的自然景观的赞美,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2)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5)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在一片河坡上,早先有过一个很像样的小村庄。
、
村里住着几十户人家。
家家都有一两把很锋利的斧头。
谁家想盖房子,谁家想造梨,就拎起斧头到山坡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树木变成各家各户一间间,一栋栋的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紫烟消失在天空中了。
不管怎样,河坡上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
然而,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
在一个雨水奇多的8月,大雨没喘气儿,一连下了5天5夜,到第6天黎明,雨才停下来,可是,小村庄却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向了何处。
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哪些锋利的斧头。
(1)“然而”一词在文中的作用是:
________。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减少——________ 这样——________ 消失——________
(3)这个小村庄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案】
(1)表示转折
(2)增加;那样;出现
(3)要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
为了眼前的利益,破坏环境,是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的。
【解析】【分析】⑴词语理解的考查。
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⑵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反义词。
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如:
减少:
去掉一部分。
根据其意思,减少的反义词可以是“增加、增长、增多、增添、添加”中其中之一。
其他依次类推。
消失:
逐渐减少以至没有或[人或事物]由近及远逐渐到看不见;不复存在。
⑶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
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
⑴表示转折;⑵增加;那样;出现;⑶要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
为了眼前的利益,破坏环境,是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的。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对词语意思的掌握能力。
⑵主要测试学生对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反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⑶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5.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盛开在废墟上的花朵
很久以前,为了开辟新的街道,伦敦拆除了许多旧楼房。
然而,因为种种原因,新路久久没能开工,旧楼房的废墟晾在那里,任凭日晒雨淋。
有一天,一群自然科学家来到了这里,发现在这一片废墟上,竟长出了一片野花野草。
令人惊奇的是,其中一些花草在英国从来没有见到过,它们通常只生长在地中海沿岸国家。
这些被拆除的楼房,大多都是在古罗马人沿着泰晤士河进攻英国的时候建造的。
这些花草的种子多半就是那个时候被带到这里的,它们被压在沉重的石头砖瓦之下,一年又一年,丧失了生长发芽的机会。
而一旦见到了阳光,它们就立刻恢复了勃勃生机,绽开了一朵朵美丽的鲜花。
其实,人的生命也是如此。
在生命的旅途中,我们常常会遭遇各种挫折和失败,这时,不要心灰意冷,不要轻易言败。
只要心头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努力地去找,总会找到帮助自己度过难关的那“一缕阳光”。
一旦有了阳光照耀,定能萌发出新的生机,绽放出新的美丽。
(1)仿照例子,在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________楼房 ________机会 ________难关 ________生机
(2)照样子,写词语。
勃勃生机(AABC式)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一群________来到伦敦发现在________。
(4)为什么说“它们被压在沉重的石头砖瓦之下,一年又一年”,从文中找出依据,用“________”画出来。
(5)“只要心头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努力地去找,总会找到帮助自己度过难关的那‘一缕阳光’。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1)拆除;丧失;度过;萌发
(2)皑皑白雪;熊熊大火;翩翩飞舞
(3)自然科学家;废墟上长出了野花野草
(4)其中一些花草在英国从来没有见到过,它们通常只生长在地中海沿岸国家。
这些被拆除的楼房,大多都是在古罗马人沿着泰晤士河进攻英国的时候建造的,这些花草的种子多半就是那个时候被带到这里的
(5)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相信自己只要努力,一定能够冲破阻碍,闯过难关,看到明媚的阳光。
【解析】【分析】
(1)词语搭配就是前一个词语和后一个词语搭配得当,能将意思表达得更好,更准确。
此题从结构上看是“动词+名词”。
(2)从给出的词语“勃勃生机”来看,是AABC式结构,即第一个和第二个字是一样的。
(3)本题主要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带着问题读课文,然后结合前后句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5)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
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故答案为:
⑴拆除;丧失;度过;萌发;⑵示例:
皑皑白雪;熊熊大火;翩翩飞舞;⑶自然科学家;废墟上长出了野花野草;⑷其中一些花草在英国从来没有见到过,它们通常只生长在地中海沿岸国家。
这些被拆除的楼房,大多都是在古罗马人沿着泰晤士河进攻英国的时候建造的,这些花草的种子多半就是那个时候被带到这里的。
⑸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相信自己只要努力,一定能够冲破阻碍,闯过难关,看到明媚的阳光。
【点评】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词语的搭配的能力,在于平时的词语积累和对课文的掌握。
这些词语都是课文中的,只要对课文内容熟练掌握,做起来就不难。
(2)分析要仿写的词语,从中找出规律,找出规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积累好词好句,为写作奠定基础。
(3)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下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5)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6.命题作文
同学们,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历来有登高的习俗。
登高可以理解为登上某一座高山,也可以理解为攀登上某一个人生的高峰,你有过类似的登高经历吗?
请以“登高”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1.字数600字以上。
2.书写工整。
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班级姓名。
【答案】登高
题记:
登高不一定能够望远,但望远必须登高。
是谁在暗夜里点亮心灯?
是谁在风雨后送来彩虹?
是信念,是我们登上高峰的信念。
我们希望看到彩虹,所以必须历经风雨;我们希望看到山尖最美的日出,所以必须登山;我们希望寻找世间最瑰丽的风景,所以必须远足。
因为我们有所希望,所以我们必须付出。
人们总是相信,世间最美丽的风景总是隐匿在不为人知的密林深处。
古人留有“世之奇伟、瑰怪之观,常在于险远”的诗句;今人留下探索原始天坑、原始森林的足迹。
不论是古人的记录还是今人的实践,都向人们昭示着:
无限风光在险峰。
世间最美的风景不仅隐藏在险远之处,更藏匿在每一个探索者的足下和心里。
路是被人踩出来的,理想是靠不懈的追求实现的,美好的生活也是因艰辛的努力而得来的。
人类在探寻美丽风景的征程上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足迹:
从欧洲封建王室开辟新航路到中国明朝徐霞客游遍湍流峻岭,从西方的《马可波罗行记》到东方的《水经注》都留下了人类为追求梦想而留下的足迹。
他们为了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有的付出了毕生的精力,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但最终他们站到了高处,看到了远处。
他们不仅升华了自己的生命,更提升了人类历史的高度。
要望远必须登高,但是登高却不一定可以望远。
中国古代的甘英出使大秦,因为陆路不同,虽然他经历了两次共计数十年的艰苦的跋涉,但最终并未到达大秦,并未完成国君交予的使命。
后来,大秦派使者从水路到达了中国,这才实现了中国与大秦的交流与往来。
两者同样都付出了努力,甚至前者的努力更为艰辛,但收获的结果却截然不同。
望远的愿望想必人人都有,登高的决心或许也人人都有。
但最终可以成功的登上高处,望见自己心中神往的风景的人就不多了。
因为,望远不仅需要登高的决心和毅力,更需要登高的技巧和方法。
人们应该记住:
登高不一定能够望远,但望远必须登高。
【解析】
【详解】
从作文题目的内涵上看,这道题属于寓意型命题,题目中的“登高”可以理解为知识、能力、思想、认识、修养、道德、人格等上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登高”以后会怎样,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既有表面的意义,也有其比喻、象征等隐含意义。
针对寓意型命题,则要理解清楚题目的寓意是什么,它可以比喻什么或象征什么。
我们可以理解为只有“登高”,才能“望远”,或者要想望得更远,必须登得更高。
也可以理解为因为“登高”,所以能“望远”,或因为期待“望远”,所以需要“登高”。
还可以理解为“登高”是为了“望远”,或者为了想望得更远,我们就要登得更高。
立意:
只有登高,你才能欣赏到更多更远的风景;只有登高,你才能延伸出更长更远的思绪;只有登高,你才能品味出生命更重更远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