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构成平面构成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752463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7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大构成平面构成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三大构成平面构成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三大构成平面构成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三大构成平面构成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三大构成平面构成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大构成平面构成2.docx

《三大构成平面构成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大构成平面构成2.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大构成平面构成2.docx

三大构成平面构成2

第五章-图底反转

章课时:

2课时

本章目标:

了解平面构成中的图底翻转概念。

本章内容:

图与底的相关概念

图底反转的意义

图底反转的运用

5.1什么是图与底

课时:

0.5课时

形象和空间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

形象我们通常称之为“图”,其周围的空间我们称之为“底”。

一般来说,“图”与“底”是共存的。

具有前进性,在视觉上具有凝聚力的,容易成为“图”。

而起陪衬作用,具有后退感的,依赖图而存在的则成为“底”。

“图”与“底”两者间常常可以进行互换

5.2底反转的用途

案例课时:

0.5课时

由于视线在图与底之间来回转换,使图与底的意义也随之转换,当原来的图退隐成为底时,原来的底则赫然成为图,这种图与底之间的反复转换,使画面中平面性空间的表现具有双重意义。

当图与底面积相当时,立场的争夺非常激烈,由此带来图与底的不定性、波动性和它们之间的不断转换,无休无止。

由图底转换带来的动感与意趣使单纯的平面性空间显现出变化莫测的空间效果,增强了画面的可读性,使作品增添趣味和神秘感,视觉传达更具冲击力。

5.3图底反转的运用:

课时:

1课时

图底关系中以鲁宾杯最为有名。

人们在画面看到的空间是人还是杯子,完全要看他注视的角度是在图形上还是在背景上,或是看整体还是看局部

福田繁雄是日本当代天才的平面设计家,他既深谙日本传统,又掌握现代感知心理学,他的作品紧扣主题、富于幻想、令人着迷,同时又极其简洁,具有一种嬉戏般的幽默感,并善于用视幻觉来创造一种怪异的情趣。

福田繁雄与岗特兰堡(德)、切瓦斯特(美)并称“世界三大平面设计师”,他的设计理念及设计作品享誉世界,对二十世纪后半叶的设计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现行的每一平面设计教材中几乎都能发现他的作品。

其设计作品多次获国际性大奖。

由于他在设计理念及实践上的卓越成就,福田繁雄教授被西方设计界誉为“平面设计教皇”

图形递变(图例)

第六章-错视

章课时:

2课时

本章目标:

了解错视的相关概念及运用。

本章内容:

错视的相关概念

错视的分类

错视的运用

人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意思是说不要轻易听信别人的言论,要想得到正确的结论必须自己身体力行、亲眼所见。

在现实生活中,这句话在多数其情况下是成立的,但在视觉艺术的表现中,我们却发现,很多时候眼见并不一定为实。

我们生活的是一个三维立体的空间,但在实际的图形表现中,我们能够利用的表现载体更多是以平面形式存在的,设计师所面对的和要解决的问题往往是如何在二维空间内传达三维的图像信息。

在我们接受视觉信息的过程中,眼睛分辨图形的方式是恒定的——光线通过瞳孔在视网膜上呈现出图像倒影并传递给大脑,而设计师或者说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这种传递方式,那么要想打破这种视觉信息传达和接受的平衡就只能在这视觉传导过程中“欺骗”一下观察者的眼睛,利用特殊的图像语言表现手法对人的视知觉进行暗示,欺骗人的视觉感官。

6.1错视的概念及意义

错视,就是眼睛对形态的视觉把握和判断与所观察物体的现实特征有误差的现象。

错视导致视觉映像与客观真实的矛盾状况,因而使知觉系统疑惑。

由这种特殊刺激导致的视觉紧张激起心灵探索的欲望,使人感受到创造的喜悦。

错视总是伴随眼睛对形态的观察而产生,作为一种普遍的视觉现象对造型设计有极大影响,设计师都想创造出既可以预测控制又能够诱导视觉美感的作品。

在造型设计中,我们必须研究错视的规律性,利用错视的原理,使设计方案更精密、巧妙和富于创意。

 

弗雷泽螺旋

弗雷泽图形英国心理学者弗雷泽于1908年发表,这一图形是一个产生角度﹑方向错视的图形,被称作错视之王

6.2错视的分类

一、尺度错视:

尺度错视就是视觉对形的尺度判断与形的真实尺度不符的现象。

尺度错视又叫大小错视。

(一)长度的错视——长度相等的线段,由于所处环境差异或诱导因素不同,使视觉辨识产生错觉,感觉它们并不相等。

(二)面积的错视——面积相同的图形,由于图底关系不同或是周围形的诱导因素不一,产生面积上并不相同的视觉感受。

另外,向某一点集中的线形成潜在的透视结构,由于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的影响,使得同等大的形,由于处于不同的空间位置而产生视觉上大小不等的错视。

(三)角度与弧度错视——由于周围诱导因素不同,致使相等的角或弧度看起来并不相等。

二、形状错视:

视觉对形状的认知与形的真实状况不符的现象即为形状错视。

产生形状错视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一)扭曲错视——由于相关因素的诱导、干扰,或是由于背景环境的影响,会导致形的视觉映像发生变化,使形状发生不同程度的扭曲现象。

 

(二)由于本身或背景环境的线型诱导,会导致形状的变化或产生某种动感。

三、空间错视:

由于视觉判断的出发点不同,使得形象在空间中的位置或图

底之间产生矛盾的现象,即为空间错视。

(一)空间立体的错视——由于观看方向的改变,或是由于注目点的转移,形在空间中的位置也随之改变,产生忽远忽近、忽前忽后,摸棱两可的变化。

 

(二)矛盾空间——是真实空间里不存在的,只有在假象空间中才存在,存在着不和理性的空间。

(三)图底反转——视线在图与底之间切换,使图和底的意义产生变化,相互转化的现象

第七章-形式美的规律

章课时:

2课时

本章目标:

了解构成中形式美的基本规律。

本章内容:

形式美的概念

形式美的规律分类

在自然界中,各种事物都以完美的状态存在,悦目人们的视线,美化人们的心灵,这些美丽的事物都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美的因素。

如:

海螺的生长结构,符合数学秩序的规律性;向日葵的葵花籽,生长结构从小到大、从密到疏、从中心向外渐次扩散,都具有优美的比例关系和较强的韵律。

这些美的因素,通过人们的视觉器官接受以后,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逐渐形成了一整套视觉经验。

7.1形式美的概念

形式美是指自然,生活,艺术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及其规律的组合所具有的美。

简单地说形式美指的是客观事物外观形式的美。

7.2形式美的规律

对称与平衡变化与统一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

7.2.1对称:

指将中心两侧或多侧的形态,在位置、方向上作互为相对形式的构成。

这种形式带来的视觉感受趋于安定和端庄,显示出规范、严谨有序、安静、平和的形式特征。

如中国汉代画像砖上的图案构成、唐代铜镜上的纹样构成、我国传统的建筑(特别是宫殿、庙宇的建筑)形式、欧洲中世纪哥特式教堂门窗的布局.我国民间结婚用的双“喜”字、新年时家家大门上贴的门对以及一些奖章、标徽的设计等都采用了对称的形式。

在自然界中,对称美的形式也随处可见,如人的身体构造,从五官的位置到人的躯干四肢都是对称的、蝴蝶的双翅、各种树木、果实、花卉的生长结构都呈现出对称的形式美感

平衡:

形式的美感特征在于画面多个重心相互作用,对整体的和谐完

美起效应,使作品看上去舒适,各组成部分穿插得当。

它不像对称只能把作品的重心放在最稳定的中心线上而给人一种四平八稳的感觉,它的形式比较自由、活泼,画面达到一种平衡的美感即可。

因此,在平面设计中,平衡的形式没有固定的模式,它是以构成的整个印象给我们以平衡之美,因而会有较高的自由度。

如运动的人体、飞翔的鸟、奔驰的兽、水流激浪都是平衡的形式。

表现这种平衡美的时候,保持形象的动势和重心的平稳即可。

变化:

在构成中强调突出各元素的特点,使画面具有丰富多彩的不同差异性,即为变化。

在变化中要有主次之分,使局部服从整体。

变化法则的使用不仅仅是为了变化而变化,它要为画面整体效果的传达服务。

变化过多易杂乱无章,无变化又死板无趣。

变化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形体的变化,如大小、高低、粗细、曲直;方向的变化,如正反、旋转、内外;空间的变化,如前后、上下、左右;色彩的变化,如深浅、浓淡等都可产生多样化的视觉表现。

统一:

统一是一种富有秩序的安排,是设计者对画面整体美感进行调整和把握的主要方法和意图。

在此,我们要强调平面设计中的统一不是对二维平面上静止状态下多种要素机械而类似的重复,而是指多种相异的视觉要素间的和谐相构。

统一原理在设计构成中的美学意义主要表现在对设计整体美感的妥善安排上,表现在对那些复杂、富有变化的状态所构成的有秩序的组合之中。

第八章-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

章课时:

6课时

本章目标:

了解在平面构成的几种基本形式。

本章内容:

了解各项基本形式的概念

学会各项形式的的运用

8.1重复

课时:

1课时

8.1.1重复的概念

重复的一般概念是指在同一设计中,相同的形象出现过两次以上,重复是设计中比较常用的手法,以加强给人的印象,造成有规律的节奏感,使画面统一。

所谓相同,在重复的构成中主要是指形状、颜色大小等方面的相同。

重复中的基本形:

用来重复的形状称为基本形,每一基本形为一个单位,然后以重复的手法进行设计,基本形不宜复杂,以简单为主。

8.1.2重复的类型

1.基本形的重复:

在构成设计中使用同一个基本形构成的图面叫基本形的重复,这种重复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

 

 

基本形重复构成的变化形式

⑴方向的变化:

①绝对重复的方向④逐渐转移的方向

②随意不定的方向⑤近似趋同的方向

③纵横交错的方向⑥两个对称的方向

⑵位置的变化

在作用行骨格中,可以安排基本形在每个单位中做上下左右及趋向不同边角的移位,以求整体多变的效果

⑶正负的重复

可以利用基本形的正与负变化,排列为一正一负,两正两负,一正两负等不同的变化

2.骨格的重复:

如果骨格每一单位的形状和面积均完全相等,这就是一个重复的骨格,重复的骨格是规律的骨格的一种,最简单的一种。

  

骨格重复构成的变化形式

⑴宽窄变化类

1横式整体调整

将框架内垂直线和水平线做通长的整体移动,以调整纵向或横向的宽窄

②纵横式局部调整

保持框架内综合中的一项不动,另一项不作通长的整体移动,而作局部的上下或左右移动

③纵横式参差调整

将方格变成一横一纵的长方形的参差错落状,以保持垂直与水平运动间的平衡关系.

4纵横式间隔调整

将正方,扁长方,竖长方作阶梯式,旋转式或穿插式的编排.这是最好以正方为一个个小的核心,以保持整体上的纵横关系.

⑵方向变化式

1单向斜条式

保持垂直平行中的一向不变,另一项作45度角斜向变化,使空间单位出现明显的斜长条倾向

②双向斜交叉式

将综合双向各作45度角的斜向调整,将呈现空间相等的许多重复的菱形

③斜线折转式

将每个空间单位依次做左右相接或上下相接的,不同走向的转折短斜线

④双格斜向错落式

以横式或纵式为基础,将两个骨格单位为一组,做依次的对角斜线.

⑶线质变化类

1平起拱及波浪式

在水平线的每一个单位段上只做上弦弧叫拱,而只做下玄弦弧叫垂幔;若将上下弦弧相接连就呈为波浪形.

②垂直左右弧及摆动式

在垂直线的每个单位段上只做左向弧叫左弦弧;只做向右弧叫右弦弧;而左右弦弧相接则为摆动式.

③纵横螺旋式

在纵横交接的每个骨格单位里做上下弦的对角弧线,然后擦去其中一条纵线或横线,就会产生横向或纵向的螺旋式运动感.

④外拱内收穿插式

主要是在方向上尽心变化,即当弧线在上下呈现外拱,那么左右两边的弧线则内收.反之亦然.

3.重复骨格与重复基本形的关系

重复基本形纳入重复骨格内,这种形式构成的图形具有很强的秩序感和统一感.特点是基本形的连续排列,力求整体形象的完美,力求形象之间的重复和有持续的穿插关系

基本形的重复构成在形式上还分为绝对重复和相对重复两种类型.绝对重复是指基本形始终不变的反复使用;相对重复则是指基本形的方向,大小,位置,颜色等发生了变化

4.群化构成

•群化构成是基本重复构成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它不像一般重复构成那样四面连续发展,而是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因此它可以作为标志,符号等设计的一种设计手段.具有符号性特点.

4

8.2近似

课时:

1课时

8.2.1近似的概念

近似指的是在形状、大小、色彩、肌理等方面有着共同特征,它表现了在统一中呈现生动变化的效果。

近似的程度可大可小,如果近似的程度大就产生了重复感。

近似程度小就会破坏统一。

形象元素之间的关系是彼此相似而又不完全一样,是重复的轻度变异,不再重复而是趋向于某一种规律。

近似构成打破了重复构成的单调,表现出有变化又不失系列感,既统一又有对比的特征。

8.2.2近似的分类

1.形状的近似:

两个形象如果属同一族类,它们的形状均是近似的,如同人类的形象一样。

基本形的获取途径:

1组织统一类别的形、结构、性质、形状均有类似的地方

2由于切割、破损、压缩等原因造成的某一不完美的形态系列

3一组空间变形的形态

4联合或减缺出来的形态

5将几种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形态夸张变形,创造近似感

2.骨格的近似:

骨格可以不是重复而是近似的,也就是说骨格单位的形状、大小有一定变化,是近似的。

近似骨格可通过变化重复骨格网的方向、间距、线形获取,也可把近似的形态自由排列。

近似基本形在近似骨格中的排列:

1在骨格中排列时,无需追求秩序、节奏,方向位置灵活,基本形在框内空间所占面积大体相同。

2基本形可以大于骨格单位,占有两个骨格单位。

3基本形可以被骨格线切去,在框内从空间残缺显示

近似程度地把握:

近似基本形及近似骨格的近似程度要适宜,近似程度太大,统一感极强则接近重复构成;近似程度太小,变化虽大又失去了近似构成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