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题52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746797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2.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题52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题52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题52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题52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题52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题52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题52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题52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题52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题52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课题52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1)中华民国的建立。

①时间: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②意义:

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诞生。

③措施:

采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年。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①原则:

主权在民、平等自由。

②内容:

a.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

b.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多数党产生。

c.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

③评价: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2.北洋政府时期:

(1)政党政治开始出现:

辛亥革命后,专制政权土崩瓦解,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

(2)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①1912年8月,国民党成立;不久,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将负责组织责任内阁。

②宋教仁组阁威胁袁世凯独裁统治,1913年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杀。

③“宋案”后,国民党发动“二次革命”,被镇压。

④国会议员受袁世凯胁迫,选举其为正式大总统后,其先后下令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

(3)袁世凯复辟:

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不久失败,之后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1)训政时期。

①纲领文件:

《训政纲领》。

②内容:

a.在训政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

b.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c.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政府总揽执行。

d.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

③评价:

违背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初衷;实质上是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

(2)披着“宪政”外衣的“独裁”:

1948年,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包含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北洋政府时期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三个时期的政治制度。

通过对国民党“训政”等时期“政府架构”、“民众训练”的了解,认识国民党及国民政府专制腐败,引导学生切实体会到在旧时代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深刻道理。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1.土地革命时期:

(1)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到1930年夏,全国已经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各级苏维埃政权也陆续建立起来。

(2)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①成立: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

大会制定了宪法大纲,通过了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

②内容:

a.宪法大纲规定,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

b.推选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2.抗日战争时期:

(1)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步扩大。

初期的根据地有陕甘宁、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等边区,抗战胜利时发展为19个根据地。

(2)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①措施:

a.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以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b.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

c.根据“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

②评价:

巩固了抗日根据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3.解放战争时期:

(1)行政区的建立——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概况:

先后在东北、华北、中南、西北等地区建立。

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

(2)《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①指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已经破产,资产阶级共和国应让位给人民共和国。

②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概况:

(1)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含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这一制度的核心是保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发展完善。

①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

“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②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其正式建立的标志。

③1957年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削弱。

④“文化大革命”期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受严重破坏和挫折;“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逐渐恢复。

⑤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的重要进展:

改进选举制度,把直接选举人大代表的范围扩大到县一级,实行差额选举;扩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固定任期,每届五年;赋予省级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确立: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2)基本内容。

①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

②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③人民政协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其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3)发展完善。

①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

②改革开放后,进一步明确这一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并提出了一整套与之相关的理论与政策。

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被写入宪法。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1)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2)坚持三个有机结合。

①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②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③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④评价:

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又借鉴了古今中外制度建设的有益成果,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3)总体评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探究点一 共和理想的追求到名存实亡——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史料一 在总统之外复设总理,是为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的标志。

①但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并不完备,其要害在于改制之后,未能确定总统府与国务院孰为最高行政中枢。

由于总统府和国务院都被赋予了相当的行政权,而《临时约法》又“并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担责任”,于是导致了一国之内同时具有两个行政中枢的二元化政体格局。

……从民初政治的实践上看,斯时真可谓政争不断。

——杨天宏《论<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设计规划》

【思维交互】:

(1)根据史料一总结《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局限性。

◆【微点拨】

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关键能力

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正确解释历史事物

关键信息

由①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的针对性

由②可知政治实践的弊端

提示:

局限性: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很大程度上是为限制袁世凯而设的,有“因人设法”之嫌,有违立法公正性,不利于民主共和建设的正常进行;且从后来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它未能真正限制袁世凯权力,也没能阻止袁世凯的复辟独裁,因此未能达到初衷;职权不明,导致政争不断、政局动荡。

史料二 民初的政党政治是资产阶级寻求中国早期政治民主化途径的伟大尝试……当时的政党政治实践之所以会失败,是有着多方面原因的。

具体而言,政党自身的严重畸形化,各党派间无休止的激烈竞争,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基础的薄弱,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根深蒂固以及由于国民民主意识的淡薄与参政能力的低下而造成的民众支持力的不足等都是民初政党政治实践失败的主要原因。

①除此之外,资产阶级政治精英对政党理念的主观认识与实践,以及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为代议制民主建立所准备的条件的不足,②也是造成此次民主政治移植失败的不可忽视的两个因素。

——整编自《论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

【思维交互】: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洋政府时期政党政治不能成功的原因。

◆【微点拨】

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

关键能力

获取和解读信息,正确解释历史事物

关键信息

由①可知政党政治失败的经济和文化因素

由②可知政党政治实践的条件严重不足

提示:

原因:

受传统政治文化影响较深;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政党仓促成立(不成熟),且党争不休;国民缺乏参政素养(或政党政治缺乏群众基础);中国没有形成适合代议制民主的政治环境;封建势力强大,军阀操控政权等。

  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革命性、民主性和局限性

1.革命性与民主性:

(1)在政治上,它不仅宣判了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死刑,而且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体制。

(2)在思想上,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树立帝制非法、民主共和合法的观念。

(3)在经济上,确认资本主义关系为合法,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4)在思想文化上,利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的集会、结社、言论、出版自由,纷纷组织党团和创办报刊,大量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新文化运动创造了条件。

(5)在对外关系上,强调中国是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启发国民爱国主义的民族感情,防止帝国主义侵略。

(6)在国际上,在20世纪初的亚洲各国当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一部最民主、最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民权宪章。

2.局限性: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虽然规定了国民拥有众多平等的权利,但它却掩盖了阶级的不平等,广大劳动人民并没有真正获得民主权利。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限制袁世凯权力的愿望及目的,但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仅凭一纸空文限制袁世凯权力的目的是很难实现的。

探究点二 不断的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史料一 中国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

苏维埃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的。

①在苏维埃政权下……只有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的分子,是没有选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之最高政权为全国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中华苏维埃政权以消灭封建剥削及彻底的改善农民生活为目的,颁布土地法,主张没收一切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雇农、贫农、中农,并以实现土地国有为目的。

中华苏维埃政权,以保障工农利益,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更使劳动群众脱离资本主义的剥削,走向社会主义制度为目的……中华苏维埃政权以彻底的将中国从帝国主义榨压之下解放出来为目的,宣布中国民族的完全自主与独立。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4年1月)

【思维交互】:

(1)结合史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宪法大纲的意义和缺陷。

◆【微点拨】

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

关键能力

获取和解读信息,正确解释历史事物

关键信息

由①可知《宪法大纲》的意义:

人民当家作主和反帝反封建等

由②及国际背景等方面的维度分析《宪法大纲》的缺陷

提示:

意义:

《宪法大纲》是第一部反映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参与国家管理的宪法性文件,体现了反帝反封建和实现民主自由的愿望,为以后民主建设和制宪工作提供了历史经验。

缺陷:

它的内容不够完备,体例也不健全,照搬苏联模式,取消资本家、富农等阶层的参政权利和政治自由,限制了民主力量的发展。

史料二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解放区的政权建设。

在陕甘宁、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苏皖等老区,继续“实施普选的彻底民主制度”,①在乡、区、县、边区四级政权建设中,除汉奸、恶霸地主、反革命分子及精神病患者外,不分阶级、党派、民族、职业、财产、性别、宗教信仰和文化程度的限制,实行平等、普遍、自由和直接选举原则,采用直接投票、投豆豆到碗、送票箱到家门等形式,②选举时,选民穿上节日盛装,妇女头戴鲜花,有的骑毛驴翻过几座大山选出自己拥护的人。

③ 

——马尚斌等《中国近代史教程(1840—1949)》

【思维交互】:

(2)根据史料二,概括解放区民主建设的特点。

◆【微点拨】

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关键能力

获取和解读信息,正确解释历史事物

关键信息

由①②③可知解放区民主建设的特点:

普遍选举、选举办法多样化和民众参与热情高等

提示:

特点:

在革命老区实行普遍选举;选举办法(形式)多样化;民众参与热情高。

比较革命根据地与抗日根据地

比较项

革命根据地

抗日根据地

指导思想

工农武装割据

全面抗战路线

斗争对象

国民党反动派

日本侵略者、顽固派、伪军

分布地区

主要在江南地区

主要在华北地区

政权性质

人民革命政权

抗日民主政权

最终结果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根据地丧失

抗击大部分日寇,根据地发展

相同点

都采取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政策,着眼于发动和依靠群众壮大力量;都通过发展生产、政权建设、武装民众等方式巩固和建设根据地

1.以下是民国初年成立的部分政党。

据此可知,当时(  )

名称

创立时间

代表人物

宗旨

统一党

1912.1

张謇

“巩固全国之统一,建设中央政府,促进共和政治”

中华民国宪政党

1912.3

伍廷芳

“博采民国宪法,确定纯粹中华共和政体”

共和党

1912.5

黎元洪

“防止分裂,便利政务进行,实行共和政治”

国民党

1912.8

孙中山、

宋教仁

“保持政治统一,维持国际和平”

民主党

1912.10

梁启超

“拥护法赋自由”“调和社会利益”

A.政党林立,国家分裂

B.政治变革推动政治转型

C.民主共和制不断完善

D.革命党人积极参政议政

【解析】选B。

根据材料中成立的政党的宗旨都为维护国家统一,追求民主政治和法治,可知民国初年由于辛亥革命以及中华民国的成立推动了中国的政治局面向民主政治转变,故B正确。

材料并未体现不同政党间的政见问题,故排除A。

材料论述的是民主政治的转变,并不是民国建立之时民主共和制的完善,故C错误;材料表格体现不出革命党人参政议政的信息,故D错误。

2.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

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解析】选B。

注意题中的关键时间“1949年”。

召开于1954年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因此A、D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确立于1956年,也不符合题意,排除C;题干表明当时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故选B。

3.2011年,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耐斯比特在他的新著《中国大趋势》中认为:

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

这里的“中国没有……陷入……争斗的局面”和“一党体制”是指(  )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解析】选A。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所以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故选A;B、C、D与题意不符,排除。

【深化点拨】新中国成立以后民主政治的建设成就

(1)逐步完善与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制定法制建设方针,健全法制,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行依法治国。

(3)加强基层民主建设。

(4)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