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结构的规范训练.docx
《议论文结构的规范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议论文结构的规范训练.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议论文结构的规范训练
议论文结构的规范训练
议论文结构的规范训练
目前,我们考生写议论有三大弊端:
一是入不了“格”,二是入不了“理”,三是入不了“题”。
常式规范法就是要解决入不了“格”的问题。
它是指最常用的也是几乎任何情况下都建议使用的结构。
常格掌握了,变格才有可能。
议论文写作有没有一个便捷的套路?
就一般而言,议论文写作是有一个便捷的套路,那就是古人常说“起承合”。
所谓起,就是开门见山端出论点;所谓承,就是分析论点,指出如此会怎样,不如此又会怎样;所谓,就是而说开去,用举例的方式证明论点,因而也是全文的主体部分;所谓合,就是全文结尾,与开头部分遥相呼应,再次肯定论点。
运用这样一种便捷的套路,它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一可以节省宝贵的时间,因为轻车熟路;二来眉清目秀,极有条理;三不会引起阅读歧义。
实践中,可以将“起承合”具体细化为以下训练思路:
一个原则,两套思路,二种模式
一个原则。
谋局布篇时,一定要遵循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原则,集中火力,攻其一点。
两条要求:
完整,清晰。
到了高三,大多数同学写议论文能基本做到有头有尾,因此,训练的重点应该放在清晰上。
例:
(广东高考作文题)
古时东瓯(今浙江南部沿海一带)人住的是茅屋,经常发生火灾,为此痛苦不已。
有个东瓯商人到晋国去,听说晋国有个叫冯妇的人善于搏虎,凡是他出现之处,就无虎。
东瓯商人回去后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国君。
由于东瓯话“火”和“虎”的读音毫无区别,国君误以为冯妇善于“扑火”,便以隆重的礼节从晋国请来了冯妇。
第二天市场上失火了,大家跑去告诉冯妇,冯妇捋起袖子跟着众人跑出去,却找不到虎。
大火烧到王宫,大家推着冯妇往火里冲,冯妇被活活烧死。
那个商人也因此而获罪。
(据《郁离子
冯妇》改编)上述寓言中的人物由于语言沟通的问题,彼此一再产生误解,以致冯妇葬身火海。
此可见,语言上的沟通成功与否,有时影响巨大。
请以“语言与沟通”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结合个人见闻、感受或学习语言的体会。
[注意]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也可不用。
立意自定。
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题目自拟。
不少于800
字。
不得抄袭。
语言,架起沟通的桥梁
人类与其它动物不同的其中一个地方,就是人类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语言为人类彼此间的沟通架起了一座桥梁。
通过这座桥梁,我们才能了解彼此的需要,感受彼此的心情,分享彼此的悲喜。
语言,有时是化解误会的良药。
赵国的大将廉颇因妒忌相如被赵王器重,扬言要使他难堪。
而相如却处处避免发生冲突。
众人不解。
相如的一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道出了他的用意。
这句话亦使廉颇瞬间消除了对相如的偏见,负荆请罪,最终与相如成为刎颈之交。
相如的那句掷地有声的话化成了两位大臣心灵的桥梁,使他们的心能够得到沟通,使廉颇能够了解到相如的人格。
语言,是传递信息的载体,通过语言,许多误会得以消除,那么,心灵的隔阂也可以被冲移了。
语言,是传递关爱与理解的信鸽。
现代许多家长抱怨说孩子总是不听自己的话,许多孩子也埋怨家长老是不理解自己,总是束缚自己。
这种状况发生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太少。
有的家长什么都不让孩子做,只要求他好好读书,不要分心,这不能算是关爱。
真正的关爱应该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
有一些家庭会每天腾出一点时间来,让大家能够说出内心所想的和所希望的,父母仔细聆听儿女的惊讶声,儿女默默记信父母的教诲和期望。
彼此的了解促进了彼此的沟通。
语言就像信鸽一样,把一方的心声传送到另一方,从而理解得以建立,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理解,令家长找到表达关爱的最佳方式,亦令孩子体恤家长,懂得该如何报答父母,彼此的语言交流,令沟通与理解的大门敝开。
语言上的交流如果不得当,就会造成沟通上的误解。
正如冯妇葬身火海的寓言,语言在沟通上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学好语言的表达,对沟通是裨益巨大的,架好这座沟通的桥梁,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彼此理解。
有了语言,沟通才会变得顺畅;有了语言,沟通才会如此的多姿多彩。
【简评】这是一篇很规范的高考议论文,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新颖的材料,更没有惊世骇俗的观点,但它得了57分的高分。
凭什么?
除了准确的审题、朴素的说理及丰富的材料外,我想一条重要的原因就是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可见,议论文结构的恰当安排也是赢取高分的一大亮点。
两套思路。
叔本华说:
“谁想得清楚,谁就说得清楚。
”这话很有道理。
考场上,谁想得清楚,谁就写得清楚;谁写得清楚,谁就能得高分。
议论的思路有千千万万,但简单典型、适合于同学们训练的就是两种。
一是三段论式,基本思路是:
提出问题(提出中心论点)——分析问题(论证中心论点,可以把中心论点分成几个分论点,也可以正反两方面论证)——解决问题。
前面文章就是这个思路: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语言为人类彼此间的沟通架起了一座桥梁,中间两段围绕中心论点从两方面进行分析论证,最后两段解决怎样沟通的问题。
例:
2008年全国卷高考作文题:
材料作文:
南太平洋的小岛上,有很多绿海龟孵化小龟的沙穴。
一天黄昏,一只幼龟探头探脑地爬出来。
一只老鹰直冲下来要叼走它。
一位好心的游客发现了它,连忙跑过去赶走老鹰,护着小龟爬进大海。
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沙穴里成群的幼龟鱼贯而出——原来,先出来的那幼龟是个“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缩回去,现在它安全到达大海,错误的信息使幼龟们争先恐后地爬到毫无遮挡的海滩。
好心的游客走了,原先那只在等待时机的老鹰又飞回来了,其它老鹰也跟过来了。
不要说你是好心
好心,也许是雨中送伞,雪中送炭,但也可以是抱薪救火,火上浇油。
当你抱着柴木冲向火场时,请不要使用这个好听的借口,不要说你是好心。
不要说你是好心,当你暴虎冯河、黔驴技穷之时。
农夫与蛇的故事众人皆知:
好心的农夫看到被冰冻住、奄奄一息的蛇,便用温暖的胸怀融化冰雪,蛇苏醒了,却反咬农夫一口,农夫赔上了自己的生命。
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去拯救那些难以拯救的小人。
可在我看来,这也是农夫自不量力的表现,总以为自己可以拯救别人并不让自己受伤。
现实生活中此类事情屡屡皆是,不知有多少人以为自己可以赤手空拳地救出那些溺水、跳楼之人,却因为缺乏工具及技巧而害死别人,甚至自己也赔上一条命。
这种“好心”,难道会被接受吗?
不要说你是好心,当你背叛社会、振振有辞之时。
害人不浅的“法轮功”创始人李洪志扬言要“拯救世人”,却不知让多少原本甜蜜美满的家庭妻离子散,痛不欲生。
达赖怀抱“解放西藏”的可笑梦想,策动一些人在“314”中为所欲为、打砸抢烧。
在这血淋淋的现实之下,一切借口变得一文不值,—切行为变得肮脏而荒唐,就算百般说明其动机是出于“好心”,怕也没人会相信;这种“好心”,决不是好心。
不要说你是好心,当你违背规律、统治自然之时。
一个又一个马戏团,一位又一位“驯化师”……小朋友们可以坐在老虎背上照相,大象可以投篮。
从“驯化师”微笑的表情中,我看到的却是人类对自然的残酷统治。
在大家的欢声笑语中,我听到的却是野生华南虎只能以个位计的噩耗。
在这样的现状下,人类是好心才驯化老虎的解释似乎有些苍白。
真正好心的人早起“放虎归山”,组建基金会开始了华南虎的野化工作,当我们以为每天投食、动物们吃喝无忧就是好心时,却剥夺了它们野外生存的能力,这种“好心”,不要也罢。
所有那些类似于好心的“好心”,我想都是源于我们太过于高估自己,却低估了人心,低估了社会,低估了自然中的一切客观存在,也只有在有一天我们真正能将自己与他人、社会、自然放到一个平等的位置时,我们才不会“好心”办坏事,也才会好心得“名正言顺”。
这是一篇2008年(全国卷)作文。
思维的敏捷性、准确性和深刻性是成就一篇高考优秀作丈的三个基本思维要素,也是本文成功的根本原因。
敏锐地发现了题目材料(海龟和老鹰)所展示出来的广阔的思维空间,并迅速地确定了自己立意的出发点——“好心办坏事”,但文章的高明和深刻之处却在于没有简单地诠释和图解“好心办坏事”的一般表现,而是第一段提出论点或论题(不要说你是好心。
)然后从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三个不同的方面选取事例。
对所谓的“好心”深入加以剖析论证,鞭辟入里,发人深省。
最后一段解决问题(只有在有一天我们真正能将自己与他人、社会、自然放到一个平等的位置时,我们才不会“好心”办坏事,也才会好心得“名正言顺”。
)其中对法轮功和拉萨“314”事件进行批判的一段尤为深刻,显示了一个中学生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思想水平。
全文结构严谨,首尾照应,层次清晰。
语言流畅,文句有表现力,词语的运用准确到位,连“暴虎冯河”这样不大常用的成语也用得十分妥帖,其表达能力和语言水平值得称道。
二是因果分析式,基本思路是: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例:
学然后知不足
雄鹰只有当它搏击蓝天时,才知道天空是多么辽阔,而自己又是多么的渺小;小溪只有在奔入大海时,才知道海洋是多么宽广,而自己又是多么微不足道;同样,一个人只有当他
学得愈多时,才知道学海无涯,而自己学到的知识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罢了,他才懂得要永
无止境地进取,用句古人的话说,就是“学然后知不足”。
(提出论点——即论点是什么)
有些人往往不愿意学习,不愿学习当然就与未知领域接触得少,也就不知道未知领域是多么深远奥妙,自然不会感到自己的不足,反而以为自己还很有知识。
这正如井底之蛙,不愿跳出井口,不知天高地厚而自鸣得意。
我国南朝梁文学家江淹,早年以文章著名,被誉为“江南才子”,后来他不思进取,不愿继续学习,最后留下了“江郎才尽”的笑话。
我国古代还有这样一则寓言,讲的是一个楚国人学习驾船的故事。
起初他的师傅在平静的水面教他,不几日,他便能操舟自如。
于是他以为自己“尽操舟之术”,不愿继续学习,,就辞别了师傅。
后来他驾舟到江里去,江里浪涛翻滚,他只落得“四顾胆落,坠桨失舵”。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深入学习就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也就不能真正掌握一门知识。
(从反面入手,举例论证不愿意学习自然不会感到自己的不足。
)
相反,学习就能使人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学得愈多,就愈感到不足。
著名科学家芝诺曾经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说明这个道理。
他用一个圆的内部来表示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而用圆的外部表示未知的知识,他说一个人知识越多,这个圆就越大,这个圆的周长也就越大,与未知域的接触也越大。
因此,他对他的学生说: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不知道的东西比你们多些。
”这位科学家正是始终不满足,不断地进取,才在科学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从正面论证,分析了学习的好处,)
学然后知不足,首先必须学,而且要不断地学,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较多的知识,才能更感到自己的不足,也只有永不满足,才能促使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取。
鲁迅先生说:
“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列宁说:
“最有害的,就是自以为我们总还懂得一点什么。
”巴甫洛夫说:
“你们在任何时候也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
不管别人怎样器重你们,你们总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没有知识。
’”这些教诲,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要不断进取,永不满足。
朱熹有诗云:
“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
”如果把知识比作那渠中的清水,那么学习就是知识源泉的源头。
只有永不满足地学习,才能使知识的源泉永不干涸,永远流出清澈的泉水,浇灌出智慧的花朵,结出丰收的硕果。
(用名言事例最后总结归纳就如何做)
【简评】此文是严格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一思路来构思行文的,开头第一段提出论点是什么,第二、三段从正反两方面写为什么说“学然后知不足”,第四、五段写如何做(即“永不满足地学习”)。
整篇文章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想不得高分都难。
二种模式。
根据名家所写的经典议论文和近几年高考优秀作文总结出三种基本结构模式,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实践证明,也是用之有效的。
模式一:
中心论点加分论点式。
这是非常典范的议论文结构模式,许多名篇都是采用这种模式的。
例如《说“勤”》的结构提纲:
中心论点:
“俗话说:
‘一勤天下无难事。
’唐代文学家韩愈说:
‘业精于勤。
’学业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
”
分论点一:
勤出成果。
分论点二:
勤出智慧。
这种模式最适合高考考场快速成文,也是最简单易学的。
因此,教学中指导中要把它当作重中之重来训练。
要注意几个细节。
首先肯定是要有论点,不仅要有中心论点,而且还要有分论点。
论点一定要用一句或几句话明确地表述出来。
其次,还要注意将论点放在恰当、醒目的位置。
具体要求:
中心论点一般放在第一段的末尾,如果句子比较长,还可以单独放一段(第二段);分论点一般放在每一段的开头。
分论点的提炼和表述是重点。
一篇议论文至少要有两个分论点,最好有三到四个;
分论点的语言要精练,一般控制在15字内;
分论点句子的结构要一致,使中间几段构成排比或准排比段;
分论点的表述要尽量紧扣话题的关键字眼,以保证每一段都扣题;
几个分论点应尽量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三个问题。
如何确定分论点?
(一)内容上:
可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方面确定分论点
例如:
话题《找准位置》
从“是什么”的角度:
1、找准位置就是正确地认识自己;
2、找准位置就是要不断超越;
3、找准位置就是敢于放弃。
从“为什么”的角度:
1、找准自己的位置有利于实现自己的价值;
2、找准自己的位置有利于服务社会;
3、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名留青史;
从“怎么样”的角度:
1、找准自己的位置需要知己知彼;
2、找准自己的位置需要审时度势
3、找准自己的位置需要不懈追求;
4、找准自己的位置需要把握机遇;
5、找准自己的位置需要敢于放弃。
也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
话题《诗意地生活》
1.诗意地生活就是心灵闲适、胸怀坦荡地生活(是什么)
2.只有诗意地生活的人才能保持自己的操守(为什么)
3.诗意地生活需要淡泊名利;诗意地生活需要高洁的品行(怎么样)
范文:
几个分论点围绕“是什么”展开——
读书的艺术
闲时沏上一壶茶,在缕缕轻雾中捧起一本书,品着茶香,嗅着书香,反复咀嚼,品味着每一个字,每一句话……这便是我闲时的最大乐趣。
有人说,读书是一种艺术。
是的,读书实在如此。
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
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当你枯燥烦闷,读书能使你心情愉悦;当你迷茫惆怅时,读书能平静你的心,让你看清前路;当你心情愉快时,读书能让你发现身边更多美好的事物,让你更加享受生活。
读书是一种最美丽的享受。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
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读书是一种学习的过程。
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读诗使人高雅,读史使人明智。
读每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悬梁刺股”、“萤窗映雪”,自古以来,勤奋读书,提升自我是每一个人的毕生追求。
读书是一种最优雅的素质,能塑造人的精神,升华人的思想。
读书是一种充实人生的艺术。
没有书的人生就像空心的竹子一样,空洞无物。
书本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犹太人让孩子们亲吻涂有蜂蜜的书本,是为了让他们记住:
书本是甜的,要让甜蜜充满人生就要读书。
读书是一本人生最难得的存折,一点一滴地积累,你会发现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读书是一种感悟人生的艺术。
读杜甫的诗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读李白的诗使人领悟官场的腐败,读鲁迅的文章使人认清社会的黑暗,读巴金的文章使人感到未来的希望。
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朋友,教会我们如何去看待人生。
读书是人生的一门最不缺少的功课,阅读书籍,感悟人生,助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书是灯,读书照亮了前面的路;书是桥,读书接通了彼此的岸;书是帆,读书推动了人生的船。
读书是一门人生的艺术,因为读书,人生才更精彩!
例:
几个分论点围绕“为什么”展开——
人生需要阅读
在人生的漫漫旅途中,我们阅读过不少书籍。
阅读能使我们的旅途少一份寂寞,多一分快乐;少一分忧愁,多一分激情,它能使我们孤单的心灵找到一处归宿,寄托我们的“酸甜苦辣”,它也能使我们脑海满载知识,丰富生活,故人生需要阅读。
人生需要阅读,它犹如东方缓升的启明星,启蒙我们愚昧的思想。
在民国时期,中国的处境相当艰难,多少受封建思想毒害的中国同胞被受欺凌,多少中华儿女在愚昧无知思想中挣扎。
当他阅读了鲁迅笔下的《狂人日记》、《呐喊》等著作时,他们最终从阅读中觉醒,他们成功挣脱,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救国革命先导,最终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
阅读能使人的思想得到净化滤去腐朽落后的思想,启蒙着我们,引领着我们,激发了我们,故阅读在人生中必不可少。
人生需要阅读,它犹如一位无私的老师,赋予我们无穷的知识,引领我们走向成功。
著名思想家、哲学家马克思从小就喜欢阅读。
在英国时,他每日都会到英国国家图书馆阅读书籍,他每天就和书籍相伴,从阅读中不断吸允无穷的知识,从阅读中寻找走向社会主义成功的道路,最终《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使多少无产阶级走向革命的成功。
如果马克思不是如此孜孜不倦的阅读、吸收知识,他能完成这么伟大的著作吗?
可见,人生需要阅读。
人生需要阅读,它犹如“百味瓶”,使我们品味到生活的“酸甜苦辣”,丰富了我们的情感生活。
阅读过《红楼梦》,你是否领悟到林黛玉多愁善感的一面?
阅读过《三国演义》,你是否领悟到关羽忠义的一面?
又云:
读《陈情表》不流泪者为不孝,读《出师表》不流泪者为不忠,这一切都是在阅读中所感悟,在阅读中触动你的情感,在阅读中渗透如你的心灵,丰富你的情感。
人生中缺少阅读将是可怕的,那我们将会变得孤陋寡闻,会流失情感,更会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枯燥无味,因此,人生需要阅读。
例:
几个分论点围绕“怎么样”展开——
稳中求胜
梁山智有吴用,道有公孙,武更是好汉如云。
英雄如雨,却以宋江为首。
蜀国谋赖孔明,勇让关张,却以刘备为王,东木西金,南水北火,却以戍土居中。
何也?
宋公明为人沉稳,刘备做事敦厚,戍土谦稳厚实,终脱颖而出,施展风采,各得其所,故曰:
为人沉稳,稳中求胜,吉。
沉稳从志而来。
一个人若没有远大的志向,只沉迷于现实的花花世界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
班超投笔从戎,志在报国,在对匈奴一战中从容不迫,沉稳冷静,终弘扬国威,不教胡马度阴山。
林则徐斩钉截铁,志在禁烟,在与洋人交涉中不卑不亢,稳中含刚,终虎门销烟,让洋人胆战心寒。
有远大的志向,眼光便放得远,心胸便沉稳下来,故曰:
非有志者不能稳也。
沉稳从难而来。
一个人若没有经历无数的挫折与磨难,身陷蜜水与襁褓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一遇困境,便心浮气躁,岂能成所谓大事者哉。
君不见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没有经历磨难,便无法形成沉稳的性格,也就无法取得辉煌的成就。
始皇建秦以来,不居安思危,身陷声色犬马,终心浮气躁,毫无沉稳。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倘若秦王不念纷奢,经历磨难,以求沉稳,则可递三世以至万世而为君。
沉稳从无欲而来。
孟子曰:
“无欲者,可王矣。
”无欲就是没有私欲,作大事者,不能因蝇头私利而毁坏全局,只有这样才能练就出沉稳的性格,赢得最终的胜利。
如来佛祖抛除私欲,性格沉稳,终修成正果,普渡众生,诸葛孔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终运筹帷幄,功成名就。
有了私欲,心中自然无法沉稳下来,遇事则慌,处事则乱。
霸王以一己私欲,赶走亚父,气走韩信,终被困垓下,遗憾千古,长使英雄泪满襟。
霸王之败,后人哀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则必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
宋公明以沉稳之心赢得了好汉的拥护,刘备以沉稳之心赢得了半壁江山,而自然界的大山以沉稳的性格也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
让我们拥有一颗和大山一样沉稳的心吧,在我们的人生中也变化出不同的色彩来。
【点评】:
这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
文章在亮出中心论点“为人沉稳,稳中求胜”之后,便从三个方面展开了充分的论述:
“沉稳从志而来,沉稳从难而来,沉稳从无欲而来”。
这三个分论点,是从如何做到“沉稳”的角度,“层层深入”。
再者,文中所用例证,均采自高中语文课本。
文中提到的人物如宋江、刘备、孔明、班超、林则徐、秦始皇、楚霸王等,均为人所熟知。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将古典诗文如《出塞》、《过秦论》、《阿房宫赋》及名人如孟子、孔明等的“名句”“信手拈来”,且运用得十分熨帖。
(二)角度上:
也可以从“横向”(并列式)、“纵向”(递进式)、“对比”确定分论点
“横向”(并列式):
指几个分论点之间是并列式的,没有明显的先后之分,从几个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
范文1
世界因多彩而精彩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世界因万物而多彩,因多彩而精彩。
在这个多元又多极的世界,每一天都有新鲜事物的产生。
很多问题本来就没有一定的答案,如果有,也只有高下之分,而无对错之分。
何必去穷究根底,追求统一呢?
还记得历史课上那个教完古代史后的必答题:
你最喜欢哪个朝代?
往往答案是无奇不有,让老师眼花缭乱。
谁也没有想去评出一个大众化的“最爱”,那本身就是无益之举,何必要统一呢?
“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呀!
战国时的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秦时的明月汉时的雄关,西晋竹林七贤的隐逸,三国的鼎足之势,还有唐的风华与宋的儒雅,元的四海归一以及明清的肃穆庄严,无一不美;无一不留下千古的传奇。
所以我说,历史因多彩而精彩。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吟咏着徐志摩的佳句,我也轻轻掀开文学神秘的面纱。
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放,李商隐“留得枯荷听雨声”的低沉,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旷达,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各有千秋。
所以我说,文学因多彩而精彩。
你可以在梅雨潭边感受朱自清描述的绿色的陶醉,你也可以在西湖边聆听柳浪与黄莺的对答;你可以小桥流水人家,也可以古道西风瘦马;你可以手持长剑,独立朔漠,感受“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你也可以手握画笔,船头簪花写韵,领略一下“斜风细雨不须归”的闲适。
从西域到东海,从朔北到江南,绮丽的风光给世界增添了一抹耀眼的亮色。
所以我说,自然因多彩而精彩。
何必再去争论红楼中的花魁呢?
不正是有了宝钗的端庄,黛玉的优雅,湘云的开朗,妙玉的清高,熙凤的泼辣,还有晴雯的俏丽,紫鹃的聪慧,平儿的细致,大观园才得以流光,《红楼梦》才得以溢彩吗?
不正是因为有了各种个性迥异的人,才构成了这么丰富的社会吗?
所以我说,人类因多彩而精彩。
是的,太多了。
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那就借我一双慧眼吧!
用它,去领略春华与秋实,夏炎与冬寒;用它,去笑对阴睛圆缺,云来雁往。
只因我相信,只有万花齐放,才是春满人间,那又何必去追求一枝独秀呢?
因为世界因多彩而精彩。
范文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拳王阿里33岁那年与挑战者弗雷泽进行第3次较量。
在进行到第14回合时,阿里已筋疲力尽,几乎再无丝毫力气迎战第15回合了。
然而他拼命坚持着,因为他心里知道,对方肯定和自己一样,如果在精神上压倒对方,就有胜出的可能。
于是他竭力保持坚毅的表情和永不低头的气势,双目如电,令弗雷泽不寒而栗,以为阿里还存有旺盛的体力,阿里的教练发现弗雷泽已有放弃的念头,便使眼色暗示阿里。
阿里精神一振,更加顽强地坚持着,果然在关键时刻,对手认输了。
卫冕成功的阿里还未走到擂台中央,便眼前一黑,双腿无力地跪倒在地上。
弗雷泽见此情景,如遭雷击,并为此抱憾终生。
根据以上材料,自拟文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议论文。
成功源于坚持的力量
微不足道的沙砾要经过痛苦过才能变成价值连城的珍珠,靠的是坚持的力量;展翅飞翔的雄鹰要经过多次的尝试才能在空中自由翱翔,靠的是坚持的力量;盛气凌人的梅花要经过寒风的茉莉才能凌寒独自开,靠的也是坚持的力量。
平庸无闻的人要经历种种磨难才能成为一个成功、举世闻名的人,靠的又何尝不是坚持的力量。
学习上的成功源于对目标孜孜不倦的坚持。
目标是学习的动力,没有目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