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第1课时word文档.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73878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第1课时word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一单元第1课时word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一单元第1课时word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一单元第1课时word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一单元第1课时word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第1课时word文档.docx

《第一单元第1课时word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第1课时word文档.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单元第1课时word文档.docx

第一单元第1课时word文档

第1课时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学考报告】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

“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考试内容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

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

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考核要求

要练说,先练胆。

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

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

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

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

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

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

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

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

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

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

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

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

必考

加试

秦统一六国

b

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

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b

秦始皇的功过

c

考点一 (加试)秦统一六国(b)

1.条件

(1)经济基础:

商鞅变法后,秦国确立了封建制度,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2)人民渴望:

战国时代频繁的战争给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无穷灾难,人民都渴望统一。

(3)个人才能:

嬴政广泛吸引各国贤士,拥有政治家的博大胸怀和气度。

(4)策略得当:

采用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的方针。

2.过程:

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完成了统一大业。

3.特点:

先弱后强、先近后远、“远交近攻”。

[图解历史]秦灭六国的顺序与特点

要点 秦统一六国的条件

史料一 天下之趋统一,势也,不统于秦,亦统于他国。

假长此不获统一,岁岁交糜烂其民而战之,其惨状将伊于胡底。

——梁启超

史料二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史记·商君列传》

思考

(1)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史料一的理解。

(2)根据史料二,概括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有利因素。

提示 

(1)理解:

①春秋战国时期争霸、兼并战争使国家由区域性统一向大一统发展,故“天下之趋统一,势也”。

②长期战乱使人民饱受战争之苦,社会经济遭受破坏,人们渴望统一。

(2)经过商鞅变法,秦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国力强盛,社会风气有较大改进,为统一天下创造了条件。

1.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

读下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  )

A.②③①⑤B.②①⑤⑥

C.①③⑤④D.④③⑤⑥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识图,能辨认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然后依据对基础知识的识记来作答。

秦灭六国的顺序是:

韩、赵、魏、楚、燕、齐,图中②为韩,④为赵,③为魏,①为楚,⑥为燕,⑤为齐,秦灭六国的顺序为②④③①⑥⑤。

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的局面。

答案 A

2.(2019·浙江金丽衢十二校联考)(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李白《古风》

阅读材料,请简述“秦王扫六合”的积极意义。

答案 

(1)意义: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战乱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

考点二 (加试)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b)

1.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b)

(1)确立皇帝制度:

自称始皇帝,集大权于一身。

(2)中央:

建立三公九卿制

官职

职责

三者关系

丞相

百官之长,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三者之间互不统属,都对皇帝负责

太尉

武官之长,管军事

御史大夫

执掌群臣奏章,负责监督百官

(3)地方:

实行郡县制,在全国设36郡,郡下设县。

[巧思妙记]数字法巧记“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2.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b)

(1)政治上: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①确立皇帝制度。

②建立三公九卿制。

③实行郡县制。

(2)军事上:

南征百越,北击匈奴,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

(3)文化上:

统一文字,以秦小篆为准。

(4)经济方面

①统一度量衡。

②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

③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驰道、直道、灵渠)。

要点1 秦朝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史料一

史料二 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令为“诏”,自称曰“朕”。

制曰: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资治通鉴》卷七《秦纪二》

思考

史料一、二与哪一制度的确立有关?

除此之外,秦朝在中央和地方还实行了什么制度?

提示 皇帝制度。

中央:

三公九卿制。

地方:

郡县制。

要点2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史料 如图为秦始皇二十六年诏版(拓本),文字如下: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

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思考

(1)指出图片中文字的字体,并根据图片写出史料中空缺的文字。

(2)秦始皇在这一诏书中颁布了什么经济措施?

有何意义?

提示 

(1)小篆;皇帝。

(2)统一度量衡。

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1.根据下图反映的现象,说明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

A.中央机构与地方机构分设

B.秦律是维护统治的保证

C.皇权至高无上

D.中央机构职责分明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秦朝的机构分工明确,最终都对皇帝负责,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答案 C

2.(2019·浙江湖州吴兴高级中学模拟)(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

——摘自《左传》《史记》等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周、秦地方政治制度。

结合所学,说明秦地方政治制度“使后无战攻之患”的原因。

答案 

(1)周:

分封制;秦:

郡县制。

原因:

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促进中央集权制形成。

考点三 秦始皇的功过(c)

1.功(千古一帝)

(1)统一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2)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3)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经济文化的交流,对后世影响深远。

2.过(一代暴君):

激化了阶级矛盾,最终导致秦朝灭亡

(1)焚书坑儒:

对思想文化严加控制,激化了社会矛盾。

(2)沉重的徭役和赋税:

修长城;大兴土木,建宫殿、骊山陵;北伐匈奴、南征百越。

(3)严刑峻法。

3.总评:

尽管暴政对秦代产生了消极影响,但秦始皇实现统一、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是对中华民族贡献巨大的杰出历史人物。

[深化认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巩固统治而采取了许多措施,如修筑长城,目的是为了阻止北方匈奴南下。

但在修筑过程中,滥用民力,在一定程度上又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对秦始皇的措施应该一分为二地去评价。

要点 评价秦始皇

史料一 秦始皇作为历史上统一中国的第一人,他的千秋功过历代都有评说。

当时有人称赞说:

“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晋朝有人指责他“无道”,视杀人如狗彘。

史料二 某历史情景剧台词

原告:

秦统一后的平民百姓。

被告:

秦始皇。

案情:

被告被控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天下后,在十五年统治期间,残暴不仁,奴役百姓,实在是一个暴君。

被告人自辩:

在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上作出了重大贡献。

陪审团:

全体学生。

思考

(1)从秦朝人对秦始皇的称赞中,我们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2)我们应该如何评价秦始皇?

提示 

(1)历史信息: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推行了郡县制,颁布了秦律,为中国历史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2)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评价秦始皇,秦始皇有功亦有过,功大于过。

“功”:

①结束长期分裂和混战局面,北击匈奴,南平百越,奠定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推动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形成;②开创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基础);③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等,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过”:

①推行暴政,压迫人民,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埋下了秦亡的祸根;②焚书坑儒,实行文化专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限制了文化发展。

1.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

“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

”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开创皇帝制度

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解析 之所以说“秦,虽死犹存”,关键是结合秦朝的历史贡献来看,尤其是秦朝建立了统一多民族的国家以及开创的一系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奠定了基础。

答案 D

2.(2019·浙江金丽衢十二校联考)(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秦始皇历来是一位充满争议的帝王。

①汉代贾谊评价:

“秦王……废王道,立私法,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②李贽评价:

“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李斯相之,天崩地拆,掀翻一个世界。

”③唐太宗则说:

“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

……始皇暴虐,至子而亡。

(2)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请您选择对秦始皇的其中一种评价扼要予以展开(只列观点,不加阐述不得分)。

答案 

(2)选择①:

焚书坑儒,摧残文化;实行暴政,大兴土木,徭役繁重;刑法严酷,滥施刑罚。

选择②:

完成了统一,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