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山大附中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
《山西省山大附中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山大附中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西省山大附中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山西省山大附中2012届高三4月月考语文试题
山西大学附中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高三月4月月考
语文试题
(考查时间:
150分钟)(考查内容:
综合)
第卷阅读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每小题3分)
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节选)(袁行霈)
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之一,就是选择包容。
包容,是中华文明固有的思想。
早在《尚书》中就有这样的话:
有容,德乃大。
(《周书君陈》)意思是:
有所包容,所成就的功德才能巨大。
《老子》也说:
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
(第十六章)意思是:
有所包容,就能臻于公,进而臻于王,臻于天,臻于道,臻于久。
这些虽然都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但在中华文明中具有普遍的意义。
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中国人常用海纳百川来形容一个人的气度胸襟,这四个字也可以用来形容中华文明的品格。
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
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又证明,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还有许多文化遗存散布在全国各地。
中华文明的组成,既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
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
整合的模式是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
汉族和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都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例如:
我们引为骄傲的山西应县木塔那样精美的建筑,便是契丹族所建立的辽代的杰作;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满族所建立的清朝,出现了康乾盛世。
这些都为中华文明增添了精彩的一页。
我们还可以以战国和唐代为例进一步说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
战国时代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不同的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这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我想强调的是,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不只体现在统治者的包容性上,也体现在整个社会的包容性上。
孔子有弟子三千,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其它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这说明社会的包容度很大。
包容,也是唐代文明鼎盛的一个重要标志,这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儒、释、道三家并用;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重视以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等等。
仅以政府的将军为例,如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都是少数民族。
而日本的阿倍仲麻吕(晁衡)、新罗的崔致远都曾远离故国在唐朝任职。
中华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
文明的发展需要包容,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唯包容才能百川汇海,唯包容才能不断壮大。
(节选自《新华文摘》,略有改动)
1.下列与中华文明中统治者的包容性没有关系的一项是(
)
A.《尚书》中的有容,徳乃大,《老子》中的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是在告诫统治者要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来统治天下。
B.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唐朝统治者注重通过科举考试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建立功业。
C.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满族所建立的清朝,出现了康乾盛世: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D.唐朝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唐朝政府的军队中就有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少数民族的人做了将军。
2.下列对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中华文明的许多文化遗存除了散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外,还散布在全国各地。
B.除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外,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也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
C.契丹族建立了精美的山西应县木塔,日本的阿倍仲麻吕(晁衡)、新罗的崔致远曾在唐朝任职,这些分别证明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以及外国人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D.中华文明的演进是多种文明因素按照以华夏文明为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相互作用的模式进行整合的过程。
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国社会的包容性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因为战国时代出现了儒家、墨家、道家等不同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的局面。
B.孔子有弟子三千,同时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而且其它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致使当时社会的包容度很大。
zxxk
C.认为,包容是中华文明固有的思想,唯有包容文明才能不断壮大。
由此可见,华夏文明发展史上所有鼎盛阶段都具有很大的包容性。
zxxk[来源:
学科网ZXXK]
D.唐代儒、释、道三家并用,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说明唐朝文明的包容性在思想、艺术等很多领域中都有所体现。
例如,在唐代诗歌中就可见一斑。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
康熙中举博学鸿词,以疾不与试。
二十七年,成进士,廷对,论西北赋轻而役重,东南役均而赋重,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
阅者以其言戆,置二甲。
三十三年,授广东昌化知县,到官,首定赋役,均粮于米,均役于粮。
裁革杂征,相率以力耕为业。
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
一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
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
元淳时步行阁里间,周咨疾苦,煦妪如家人。
琼郡处海外,军将多骄横,崖州尤甚。
元淳尝署州事,守备黄镇中以非刑杀人,游击余虎纵不问;且贪,索黎人献纳。
元淳访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
总督石琳下琼州总兵会讯,元淳申牍曰:
私揭不应发审,镇臣不应侵官,必挫执法之气,灰任事之心。
元淳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贻州县羞也。
初鞫是狱,镇中令甲士百人佩刀入署,元淳据案怒叱曰:
吾奉命治事,守备敢令甲士劫持,是藐国法也。
镇中气慑,疾挥去,卒定谳,论罪如律。
崖人为语曰:
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
而总督卒因元淳倔强,坐不检验失实,会赦免。
复欲于计典黜之,巡抚萧永藻初授事,曰:
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
为言于总督,乃已。
元淳自奉俭约,在官惟目供韭一束。
喜接诸生,讲论至夜分不倦。
屡乞病未果,竟以劳卒于官。
昌化额田四百余顷,半沦于海,赋不及二千,浮粮居三之一,民重困。
元淳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无应者。
乾隆三年,元淳子正靖官御史,疏以入告,竟获俞旨免焉。
(选自《清史稿·列传第二百六十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博学鸿词,以疾不与试
与:
参加。
B.卒定谳,论罪如律
论:
议论
C.一权量,定法度
一:
统一。
D.复欲于计典
黜之
黜:
罢免。
5.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陶元淳关心民生疾苦的一组是()
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
时步行间里问,周咨疾苦
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
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
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
疏以入告,竟获俞旨免焉
A.
B.
C.
D.zxxk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元淳爱民如子,关心民生疾苦。
初任昌化县知县时,厘定赋役,裁减额外的赋税,减轻了百姓负担,使百姓相率以力耕为业,发展了当地农业生产,城中人口得以增多。
B.陶元淳为官刚正,不怕得罪上司。
在任崖州知州时,守备黄镇中违法杀人,陶元淳依法审案被诬陷,总督下令琼州总兵会讯。
陶元淳得知后上书申辩,总督终因陶元淳的倔强而赦免了他。
C.陶元淳一身正气,不惧威胁。
在他初审黄镇中违法杀人的案子时,黄镇中命令披甲操刀的士兵冲人衙以武力相威逼,陶元淳全无惧色,拍案怒斥,黄镇中气慑而退。
D.陶元淳力行节约,生活俭朴,为官时平日所吃,只是韭一束;他喜欢与读书人交往,常常与他们讨论问题到三更半夜也不知疲倦。
他多次因病请求辞官而不得允许,终因积劳成疾而病故于任上。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元淳访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
(5分)
(2)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8.本诗的开头很别致,请结合全诗分析它的作用。
(5分)
9.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进行赏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6分)
10.在横线处写出诗文的原句。
(见答题纸)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零用钱
(美)RW威尔
当潜在的雇主翻看他的简历时,乔巴斯托恩坐在那里,尽可能让自己的双腿不要发颤。
他知道那些记录对他不利,但他在心里默默祈祷,别让那些缺点被读到,毕竟是圣诞节了。
威斯科特先生停下来,抬起头问道:
巴斯托恩先生,这里说你曾经因为盗窃被判入狱,是吗?
乔感到喉咙干涩、胃部收缩,他知道接下去是什么结果,他无力地说:
是的,但是……有环境因素———。
总是有环境因素的,巴斯托恩先生,然而———又来了……
———我们是家庭生意,不需要增加人手了,我希望你好运,早日找到工作。
这年头,大家都不容易。
我知道。
乔说完,站起来握了握威斯科特先生伸出的手。
威斯科特先生送乔到门口,好像怕他顺手偷走东西似的。
乔咬着嘴唇,不知道怎样跟阿贝说,他没能为她买一份圣诞礼物,因为没人愿意雇用他,或者跟她说两年前他在上班的地方偷100美元是为了圣诞节能取暖,说这些都没有什么意义。
阿贝只知道爸爸今年圣诞节没有给她买礼物。
走到威斯科特的店门口,乔想再努力一下。
他对挡在门口的威斯科特说:
求求你了,今天是圣诞节,我有一个8岁的女儿……
很抱歉,巴斯托恩先生。
威斯科特挥了挥手,打断了他的话,你应该知道,没有人会信一个小偷说的话。
乔看了看四周,威斯科特刚才实际上说得很大声。
还好,周围只有两个人,一个穿着大衣的人轻快地走过,还有一个老乞丐从街道对面的公园走过来。
乔大声说:
你说得对,但我这回改正还不行吗?
可是,威斯科特不再理他。
雪开始下了,乔拉起他的衣领,把手插进衣袋里,走过街道对面,跟那老乞丐擦肩而过时,对那老乞丐微笑了一下。
老乞丐也回了一个微笑,问道:
你可以给我一点零钱吗,我要买一杯热咖啡暖暖我这把老骨头。
乔在他的口袋里摸索了一会儿,他的左手没有摸到什么东西,但他的右手抓出了两个两角五分的硬币、两个一角的硬币和五个五分的硬币、五个一分的硬币。
乔把那些硬币放入老乞丐摊开的双手中,笑着说:
你运气好,我想这么多应该够了。
祝你圣诞快乐!
那老乞丐说:
年轻人,我也祝你圣诞快乐!
那老乞丐走到对面,进了威斯科特先生的店,乔把手放回口袋里,继续向前走。
那个刚才穿大衣走过的人正在人行道边跟一个老妇人说话。
乔看向人行道,看到了一个钱包。
乔把它捡起来,发现里面有几张信用卡和几百美元现金。
他的祈祷灵验了,他可以用这些钱给阿贝买辆单车,一个玩具屋子,甚至他可以用这些钱去旅社开个房,让阿贝不用到监狱附近去看他。
或许珍尼斯也跟他们在一起,再一次全家人一起过圣诞节。
不行。
如果阿贝知道这钱是捡到的她会怎么想?
乔猜得出钱包是谁的,他看看那个穿大衣的人,又看看钱包。
在一张信用卡的旁边有一张证件,乔从上面的相片确认了钱包是那个穿大衣的人的。
乔偷过钱,那时是急了,但他本身不坏。
那个穿大衣的人跟那老妇人说了再见,又开始往前走了,脚步还是那么轻快。
乔慢跑赶上去,喊道:
先生,打扰一下。
我想你掉了钱包了。
那人停下来,过身,眼睛睁大了,说:
啊,是,那是我的钱包。
他接过钱包,立即清点里面的东西。
乔没有等他点完就走了。
他向马洛大街,向监狱附近走去。
突然,他看到珍尼斯带着阿贝走过来,阿贝一看到他就伸开双臂向他跑来。
乔抱着她,笑着,眼睛却湿了,他说:
圣诞快乐,孩子,我很抱歉,没有为你买什么礼物。
阿贝笑得很开心,她撒娇似的说:
哦,爸爸,别那样想。
妈妈说来带你回家,我非常高兴。
乔愧疚地看向珍尼斯,想确认阿贝说的是不是真的。
珍尼斯说:
乔,是你回家的时候了。
两行热泪从乔的眼里流下来。
乔的室友迈克拿着个无绳跑过来,喊道:
乔,你的,是一个叫威斯科特的人打来的。
乔对里说了一声喂?
如果你愿意,明天来上班吧。
威斯科特先生在里说。
我愿意。
我可以问一下吗,是什么使你改变主意的?
乔的胸中涌起了一股暖流。
是我跟我爸爸喝的那杯咖啡。
(选自2011年7月《文学报》)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还好,周围只有两个人,一个穿着大衣的人轻快地走过,还有一个老乞丐从街道对面的公园走过来。
这里表现了乔紧张不安,怕别人听到他来找工作的事。
B.乔没有等他点完就走了。
他向马洛大街,向监狱附近走去。
这写出了乔把钱包还给失主时并不要求回报的心理。
C.以‘是我跟我爸爸喝的那杯咖啡’结束全文,出乎乔的意料,也出乎我们的意料,从而使整个故事的情节显得跌宕起伏,令人回味无穷。
D.从小说,我们可以看出,威斯科特先生为了试探乔,特意设置了穿大衣的人丢钱包和父亲扮演的老乞丐乞讨零钱这两个情景。
E.读了这篇小说后,我们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一个人不管以前做错了什么,只要存有一颗善良的心,就会有好报,这是这篇小说揭示的唯一的主题。
(2)在小说的开端部分乔的处境是怎样的?
请简要分析小说这样写的作用。
(6分)
(3)文中的乔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分)
(4)这篇小说从乔找工作写起,到他找到工作结束,那么小说的题目可以由零用钱改换成求职吗?
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
《陈寅恪的精神与思想》(文/刘斌)
清华大学王观堂(王国维)纪念碑铭: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固得以发扬。
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
先生一以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
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
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
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
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世,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陈寅恪
碑文表现出陈寅恪对王国维辞世的痛惜和对其精神思想的推重。
陈寅恪作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的杰出代表,其思想是独特的、自由的;其人格是伟大的、极富个性的。
他对中国历史所进行的整体性思考,他对中国学术所进行的深刻探究,他对中国文化的与众不同的审视,都是高标独立、卓尔不的。
他的博大深邃的学术研究,他的特立独行的学术精神,都是当前的中国学术界所缺乏因之也是所特需的。
可以说,陈寅恪的一生经历了20世纪中国数不清的风浪,但他从不为形势所左右,始终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五四以后,全盘西化论独尊一时,而他却以自己的勇气坚称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
面对喧嚣一时的政治思潮,陈寅恪做到不卑不亢,我行我素。
虽然他有时迫于时势,噤不得发,但却无所畏惧,依然论学论治,迥异时流。
并随着岁月的流逝,愈加坚定了自己逆流而动的信念,所以在暮年的时候,他能欣慰地对世人宣称:
默念平生固未尝侮食自矜,曲学阿世,似可告慰友朋。
《陈寅恪学术文化随笔》一书的封底上写着:
在20世纪的学术追问中,学者们以其超迈的胸襟为这个骚动的世界留下了一座座学术思想的纪念碑,它赫然镌刻着:
重建文化,再铸国魂。
陈寅恪所提倡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说到底与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实际是一致的。
1913年,陈寅恪在《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一文中写道,求中国学术之独立实吾民族生死一大事。
对于当时学术不能独立的状况,陈寅恪十分悲愤,认为吾国大学之职责,在求本国学术之独立。
1929年,他在北大史学系毕业生赠言中写道:
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
这同时说明陈寅恪十分重视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
陈寅恪游学各国,广泛接触西方文化。
但在中西关系上,他坚持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1932年,陈寅恪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中郑重指出,吸收外来文化,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收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他维护民族文化地位的态度,同样反映出所坚持的民族独立精神。
陈寅恪对中华民族学术文化的真情,和他的家庭分不开。
他的祖父陈宝箴、父亲陈立三在戊戌变法时,在湖南实行新政,对教育、文化、经济等方面进行改革,卓有成效。
1937年7月,日本侵华军队进占北平,陈立三忧愤至极,绝食而亡。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目睹父祖的行为,加之平时所受熏陶,自然培育了他高尚的情操和独立的人格。
陈寅恪自1929年为王国维撰写碑文,到1964年完成《柳如是别传》,一生尊崇道义和气节,并以自己的残病之身,教书育人,笔耕不辍,这些都是在爱国、爱中华民族、爱学术文化的思想情感支配下完成的。
为此,他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献身学术,寻找重建学术文化的途径,才是他所能选择的正确的人生道路,也是唯一的选择。
作为独具人格魅力的现代知识分子,陈寅恪还有着强烈的使命意识。
1927年,王国维的逝世给陈寅恪以巨大的震动,而他在遗书中的文化托命,对陈寅恪的影响之大更是贯穿终生。
陈寅恪在王国维的挽联序中也写道:
十七年家国久销魂,犹余剩水残山,留与累臣供一死;五千卷牙签新手触,待检玄文奇字,谬承遗命伤身。
至此陈寅恪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即如何以自己的科研成果,如何以自己的学术研究,重新唤起国人对学术文化的信心,从而振奋民族精神,拯救中华民族。
基于这样的使命,陈寅恪首先把自己的目光向中古史的研究,因为在他看来,中古时期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既有国家的大分裂,又有民族的大融合,同时,外有佛教思想的输入,内有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的移植与交流,并且在以后数百年的分裂与动荡之中迎来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
于是从1927年开始之后的50多年间,他始终洋溢着表彰我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生命热情,并以弘扬中华民族学术文化为使命,怀着其终必振复的信念,致力于学术研究。
历大半个世纪岁月的消磨,陈寅恪百折不挠,矢志不渝,在近、现代的中国学者中无人能出其右。
这种难能可贵的使命意识,使他不仅仅作为一个历史学大师而存在,更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而存在。
作为一代大师,陈寅恪为海内外学人树立了一个高峻的标格,使人们觉悟一种严肃的学术追求,一种理性的文化心态。
陈一生守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的是凭自己的睿智和胆识,实践一条现代知识分子终将会走通的续命河汾之路,意欲建构自成一体的知识分子价值体系。
虽然历史造成了先生之不幸,但其超迈的胸襟和独造的胆识在现代文化史上铸造了一个鲜活的灵魂,先生的风骨为后世学者所景仰,先生的思想也必将为后世学者所宏扬。
(节选自《陈寅恪传》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5分)
A.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一句可见陈寅恪对于自己的思想被旧文化所局限和禁锢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
B.……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世,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从王国维的纪念碑铭可见,在陈寅恪看来,王国维的独立与自由精神是伟大而永恒的。
C.把碑铭和挽联序起来理解,可以看出,陈寅恪认为:
王国维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样一种中华文化的精神;这种精神可以历经千年万载,与天地同久,与日月星争辉。
D.1929年,陈寅恪在北大史学系毕业生赠言中写道:
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
这说明他认为应该坚守民族文化,抵制对外国文化的输入和汲取。
E.陈寅恪一生尊崇道义和气节,在爱国、爱中华民族、爱学术文化的思想情感支配下以自己的残病之身,教书育人,笔耕不辍,探其根源,与他自幼的家庭环境分不开。
(2)请用一句话概括陈寅恪先生的精神与思想的核心内涵。
然后再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他的这种精神与思想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6分)
(3)结合文本,具体阐释,陈寅恪先生对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进行研究的动因是什么?
(6分)
(4)文章结尾说这种难能可贵的使命意识,使他不仅仅作为一个历史学大师而存在,更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而存在。
结合全文阐释,陈寅恪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
(8分)
第卷表达(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当的一项是(
)(3分)
A.女性的文笔,常以柔情似水、细腻委婉见长,虽非个个如此,但说大多数是这样,应该算是持平之论。
B.面对战略上的调整,该公司必须做出选择:
要么联手业内巨头,强势逼宫,使对手就范;要么急流勇退,套现获利,回归软件市场。
C.自第三分钟朴智星被断球后,曼联队在五分钟内竟然无法控制局面,而阿森纳队排山倒海般地高速狂攻,压得曼联喘不过气来。
D.
现在少数媒体放着有重要新闻价值的素材不去挖掘,反倒抓住某些明星的一点逸闻就笔走龙蛇,这种做法真是令人费解。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在与默克尔就欧债问题交换意见时,温家宝表示,中国支持维护欧元稳定,但要想真正解决欧债问题,关键在于欧盟自身起决定性作用。
B.最近,严寒天气袭击北半球,乌克兰3200所学校停课,波兰数千人饮水问题难以解决,冻死的人越来越多,谁能否认这场灾难没有对人们产生大的影响呢?
C.瑞典沃纳什堡地方法院19日下午宣布,批准瑞典萨博汽车公司提出的破产,至此,拥有六十年辉煌历史的萨博汽车公司走到了尽头,这让很多车迷黯然神伤。
D.针对长治市公务员考录违规事件,国家公务员局表示,这是一起有关工作人员违反法律法规,恣意破坏考录秩序的恶劣事件,严重违背了公务员录用的公平公正原则。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内心里拥有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积淀在我们血液里的和融化在我们脚步中的,都是这样一点一滴播撒和积累下的善。
_________,从而形成一泓循环的水流,_________,________
_。
看见贫穷而情不白禁地产生同情
看见寒冷而愿意去雪中送炭
才会看见弱小而自觉前去扶助
我们在感动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感动着
滋润着我们哪怕苦涩而艰难的日子
帮助我们度过相濡以沫的人生
A.
B.
C.
D.
16.下面几个话语情境分别存在表述不当之处,请指出并加以修改,使之准确、得体。
(5分)
情境一电视剧《新水浒传》中,晁盖送给捕头雷横十两银子,雷横一边接过银子一边说:
多谢晁大哥,那我就笑纳了。
情境二某杂志上的一条请柬:
我明白乔迁新居,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府上备下薄酒……
情境三
记者连载报道:
滨河游园开放后,我已多次光顾,不论是春天的姹紫嫣红,还是冬天的玉树琼枝,我都领略过。
……
情境
四电台新闻广播稿:
5日以来的多场豪雨,造成阿里山景区道路阻断……滞留游客可望明日返回住地。
17.在中国有这样一儿童,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将他们留在了农村。
这个特殊的体被称为留守儿童。
下面是某省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部分调查数据:
项目
百分比(%)
非常想父母
65.0
害怕陌生人
40.0
觉得自己很一般
52.7
认为应该和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