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基本概况.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732803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4.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基本概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云南省基本概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云南省基本概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云南省基本概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云南省基本概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基本概况.docx

《云南省基本概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基本概况.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省基本概况.docx

云南省基本概况

云南省情概况

云南简称滇或云,地处我国西南边陲。

全省东西最大横距864.9公里,南北最大横距990公里,总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8位。

全省有25个县(市)与老挝、缅甸、越南3国毗邻,国境线长达4060公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通向东南亚、南亚的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云南地形地貌复杂,气候多样,地上地下资源十分丰富,是祖国的一块待开发的宝地。

2011年末,全省人口4596.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533.7万人,占总人口的33.37%。

在25个世居少数民族中,有15个为独有民族,有16个民族跨境而居,是全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

全省辖16个州市,其中8个省辖市,8个民族自治州。

共有129个县市区,其中12个市辖区,9个县级市,79个县,29个民族自治县。

省情主要特点如下。

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云南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

云南先后发现了距今1500万年前的开远森林古猿、距今800万年前的禄丰腊玛古猿、距今170—250万年前的元谋猿人和智人的化石,元谋猿人化石是迄今我国发现最早的人类化石,将我国人类进化史向前推进了二百万年,为中国是人类起源地之一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较“元谋猿人”稍晚的人类遗迹化石,在云南各地都有发现,如“西畴人”、“昆明人”、“丽江人”、“昭通人”等属人类旧石器时代的化石。

新石器时代的人类遗迹在云南各地也发现了几十处,如昆明附近的石寨山和元谋的大墩子新石器文化层等,说明云南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之一。

1984年7月和1988年1月在澄江县帽天山和昆明岷山一带发掘出土的“澄江动物化石群”,以其门类丰富、个体完整、保存完好的动物软体组织印痕,为人类打开了不可多得的探索距今5.5亿和5.3亿年前地球生命演化进程的“窗口”。

与距今6.5亿年的澳大利亚“伊迪卡拉动物化石群”和距今5.15亿年的加拿大“伯吉斯动物化石群”一道,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地球“生命大爆发”和动物早期演化史更为完整的谱系,被称为“地球历史早期生物演化实例的三大奇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上溯夏、商时期,中国域内共分九洲,云南属粱州的一部分。

公元前3世纪战国末期,秦楚两国竞相进入西南地区。

公元前279年,楚顷襄王派庄蹻通过黔中郡向西南进兵,其时,秦夺楚黔中地,庄蹻无路得返,遂“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建立了滇国。

《史记》载:

“庄蹻留王滇池,分侯支党,传数百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修筑了一条经四川宜宾至云南曲靖的“五尺道”,沟通了云南与内地的联系。

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是云南全省疆域和境内行政区划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派蒙唐扩建“五尺道”,改名“西南夷道”;派王然于等深入云南腹地考察并与民族首领联络;派郭昌率兵进入滇池地区。

滇王常羌率先归附,西汉王朝封其为“滇王”,颁授金质“滇王之印”,并先后正式在云南设益州郡(今晋宁县)等4郡,奠定了云南省疆域范围和县级行政区划的基础。

东汉时期,中央王朝统治向西发展,于公元69年在今保山设立永昌都,奠定了云南西部疆域的基础。

公元618年,唐王朝建立,即任命少数民族首领爨宏达任昆州刺史。

公元730年,南诏统一“六诏”后,在洱海地区建立了南诏政权,公元738年唐王朝册封南诏皮罗阁为“云南王”。

到唐太宗时,唐王朝在云南设置的州县恢复到汉晋时期规模。

南诏政权大量役使奴隶修建了许多著名的城市宫殿园林和佛塔寺庙,如大理三塔,昆明东西寺塔,苍山高河水灌溉工程,昆明金汁河、银汁河水利工程等,成为古代云南国土开发史上的鼎盛时期。

经过历代不断地修建道路,到唐代,蜀布、筇竹杖等内地物资经云南源源不断运往南亚、西亚,形成了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

公元1274年,元朝设置“云南行中书省”,自此,“云南”作为省一级区划名称开始载入史册。

其时,著名政治家赛典赤·瞻思丁担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并将省治由大理迁到中庆(昆明)。

昆明作为云南省会亦从元朝开始。

明代,朝廷取消“行省”设立“云南承宣布政使司”(相当于省政府),同时设置“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号称“三司”,实行三权分立。

在布政司下设府、州、县三级。

明代治理云南、任用官吏时的基本规则是,“三江之外宜土不宜流,三江之内宜流不宜土”(“三江”指澜沧江、怒江、红河),即位于内地的府、州、县长官由朝廷委派并有任期(流官);位于边远或少数民族地区的府、州、县、宣慰司、安抚司长官由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并可世袭(土官),或者以流官为主,土官为辅,“土流兼治”,正式建立了土司制度。

元、明朝时期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的“以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是中国封建民族政策的一个发展。

明代云南的手工业和商业,特别是矿冶业迅速发展,银、铜的产量居全国第一,“合八省之产,不敌云南之半”。

清代沿袭明制设承宣布政使司,下设道府、州、县,并在一些地区推行“改土归流”,废除土司特权,任命流官统治,而在边远地区,仍实行土司制度。

鸦片战争以后,法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法越南条约》,将云南划为法国的势力范围,从1889年起,蒙自、蛮耗、河口等地先后被划为商埠,1905年昆明被辟为商埠;1910年滇越铁路建成,云南大锡等物资主要由铁路运输出口。

辛亥革命后,废府、厅、州,只保留县,边疆部分地区仍保留土司制度。

民国17年废道设省。

在推翻清朝的封建帝制,建立和维护民主共和国的进程中,云南发挥了重要作用。

先后有1907年的河口起义,1911年的“重九起义”和1916年的护国运动,形成“以一隅而为天下先”的声势。

护国运动后,云南处于军阀统治之中。

抗日战争时期,云南成为全国抗战的大后方,是安置内迁企业和发展战时工业的基地。

1938年,北大、清华、南开等著名大学南迁组建西南联合大学,具有“五·四”、“一二·九”革命传统的进步师生和各方爱国人士聚集昆明,云南抗日救亡运动更加蓬勃开展。

抗战初期,仅1000多万人口的云南,先后派遣20多万子弟为挽救民族危亡,跋山涉水,浴血疆场。

抗战中,云南各族人民作出的重大贡献,即修筑了滇缅公路。

滇缅公路由昆明至畹町,全长950.4公里,沿途越高山、过激流、穿峡谷,全线共建桥梁529座,涵洞1443个。

公路自1937年12月开工,到1938年8月全线开通,出动各族民工10万余人,牺牲民工三千人以上,工伤致残者万余人。

在中国沿海口岸被日军侵占后,滇缅公路成为中国重要的国际交通线,支持抗战的大动脉。

中共中央对云南在抗日战争中作出的牺牲和贡献给予高度评价,朱德总司令在1938年8月20日给龙云的信中说:

“抗战军兴,滇省输送20万军队于前线,输送物资,贡献于国家民族都尤多。

抗战胜利后,云南各族人民在中共云南党组织的领导下,在昆明等城市高举“反内战”、“争民主”的旗帜,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爱国民主运动,昆明被称为国民党统治区的“民主堡垒”。

1945年,在昆明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一”惨案。

沈钧儒、郭沫若、柳亚子、史良等主持了重庆各界对“一二·一”惨案死难者的追悼、公祭大会。

董必武、王若飞代表中共中央送了花圈。

12月9日周恩来在延安各界青年纪念“一二·九”10周年大会上讲话时指出,“昆明惨案就是新的‘一二·九’”。

毛泽东在12月15日写的《一九四六年解放区工作的方针》一文中,号召全党和解放区军民援助以昆明罢课为标志的国民党统治区的民主活动。

此后,一个以学生运动为主、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的反内战、争民主的爱国运动,席卷国统区,揭开了解放战争时期第二条战线的序幕。

1949年12月9日晚10时,云南省政府主席卢汉宣布起义,国民党云南省政府所在地昆明五华山升起五星红旗。

当晚,卢汉向毛泽东、朱德发了脱离国民党中央政府,归向人民的起义通电。

1950年2月云南全省获得解放。

当年12月25日,在昆明举行云南省各族各界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标志着云南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

云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有特色的科技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部分,也涌现出各民族的杰出人物。

明代晋宁人郑和(回族)曾七下西洋,出使过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和东非等30多个国家,是世界航海史的创始人。

在工程科学方面,清道光年间的吴其睿、徐金生所著的《滇南矿产工程图略》,被认为是继《天工开物》后我国的又一部冶炼专著;清雍正年间,云南黄士杰、著名布衣诗人孙髥翁,经过调查勘测,分别撰写了《六河总图说》和《盘龙江水利图说》,为后人兴修滇池地区的水利工程提供了基础资料。

在医药方面,明朝初年蓝茂撰写的《滇南本草》,较之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早100多年;民国初年,曲焕章创制的云南白药也享誉海内外。

云南历史上还出现了一批成就显著的数学家,如清道光年间李彪著有《律吕算法》和《筹算法》,宋演著有《勾股一贯述》,以及林绍清的《合算术》等都是很有见地的数学著作;在数学方面最有成就的熊庆来,是国际著名数学家、教育家,他的关于无穷级的定义,被国际数学界名为“熊氏无穷级”。

在植物学方面,有明朝赵壁著《茶花谱》,张志淳著《永昌工芳记》,现代学者方瞿仙所著《滇南茶花小志》等。

云南历代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和学者,为后人留下众多艺术珍品。

公元405年东晋时期立于曲靖的爨宝子碑和公元458年刘宋时期立于陆良的爨龙颜碑,其书法艺术在我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历代书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南碑中的瑰宝、书法的神品。

大理国画师张胜温创作的《张胜温画卷》,长33米,描绘人物637个,技艺娴熟,画工精细,被认为既是艺术“旷世天才的神品”,又是具有珍贵学术价值的传世之物。

明末晋宁人担当和尚、清代昆明人钱沣的书法、绘画也颇负盛名。

在文学、诗歌方面,有明代江阴人徐霞客写《滇游日记》,万历年间西双版纳傣族和尚祜巴勐著的西典诗论《论傣族诗歌》。

明代文学家、史学家、诗人杨升庵,在云南居住37年,为传播中原文化,促进汉文化与兄弟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作出杰出贡献;他在云南留下的400多种书目和180多种传本,不仅是文学、史学名著,而且成为考察研究云南民族文化和风土人情的珍贵资料。

清初昆明人孙髯翁撰写的大观楼180字长联,气魄宏大,雄视古今,被誉为海内第一长联。

清末剑川白族人赵藩为成都武侯祠撰写的对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准确地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治蜀经验,为后世政治家所传诵。

到了近代,伟大的人民音乐家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传遍全世界;广南人柯仲平,在延安时期被誉为“狂飚诗人”;腾冲人艾思奇,是中外有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

此外,保山的杜文秀(回族)、弥渡的李文学(彝族)、龙陵的李鑫、祥云的王德三、彝良的罗炳辉(彝族)、大理的周保中(白族)等等,在中国和云南革命斗争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二、山川壮美地缘通达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疆,位于东经97°32′至106°12′,北纬21°08′至29°15′之间。

东西横跨864.9公里,南北纵距990公里,总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4.1%,居全国第8位。

全省山区、半山区面积占94%,坝区占6%,耕地面积4200多万亩,人均占有耕地1亩左右,是多民族的边疆山区省。

云南位于青藏高原南延地带。

西部为横断山脉及其他山脉,东部属云贵高原,南部为中低山谷平地。

全省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形成明显的阶梯:

滇西北的中甸海拔3385米,滇中的昆明海拔1887米,滇南的河口海拔仅76.4米。

域内地势、地貌、山脉走向、河流分布等差异极大,构成了堪称“地质博物馆”的地貌特征。

滇西北高黎贡山为缅甸伊洛瓦底江的上游恩梅开江与澜沧江的分水岭;云岭自德钦至大理为澜沧江与长江上游金沙江的分水岭,形成了气势极为雄伟的山川骈列、高山峡谷相间的地貌形态,山岭与峡谷相对高差超过1000米。

在5000米以上的极高山顶部,常有永久积雪,形成奇异、雄伟的山岳冰川地貌。

金沙江“虎跳涧”大峡谷位于丽江玉龙雪山与哈巴雪山之间,峡谷相对高差达3000余米,为世界著名的峡谷之一。

怒江峡谷南北长300余公里,人称“东方大峡谷”。

梅里雪山卡格博峰与澜沧江边海拔1980米的西当铁索桥,从河谷到山顶直线距离约12公里,高差达4760米,在10余公里的范围内,呈现出亚热带干热河谷到冰雪世界的奇异景观,充分展示了云南奇异的地貌特征。

在云南辽阔的山地和高原上,镶嵌着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山间盆地,俗称“坝子”,有的成群成带分布;有的孤立分散;有的呈一定方向排列,成为城镇所在地及农业生产的主要基地。

全省有1平方公里以上小坝子1440多个,其中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坝子49个,面积最大的陆良坝子,面积达772平方公里。

云南境内河川湖泊纵横,分属澜沧江、金沙江、怒江、红河、珠江、伊洛瓦底江等六大水系,共有河流600多条,加上40多个天然湖泊,构成了山岭纵横,水系交织,谷纵渊深,湖泊棋布的特色。

湖泊主要有滇池、抚仙湖、杞麓湖、洱海、泸沽湖、程海。

在滇西一带还散布有火山湖,如双海、青海;冰斗积水而成的有当珠湖、楚干错湖等。

众多的高原湖泊如星宿般撒播在高原之上,显得格外晶莹瑰丽。

云南省东面与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为邻,东北面以金沙江为界与四川省隔江相望,西北面紧靠西藏自治区;西面与缅甸接壤;南面和老挝、越南毗邻,边境线长4060公里。

其中,中缅边界1997公里,中老边界710公里,中越边界1353公里。

全省8个边境州市的25个边境县市,与3个邻国的6个省、邦32个县市、镇接壤,其中11个县市与邻国城镇隔江隔界相望。

处一隅而连四方接三国的特殊区位,使云南成为我国南疆的重要门户,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云南特殊的地缘优势日益凸现于世人面前。

云南与东南亚国家“山岭同脉、江河同源”,自古以来有着十分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

早在2000多年前,云南就是中国陆路通向印度和东南亚的门户,是中华民族和上述地区人民友好交往和开展经济贸易的重要通道。

早在张骞通西域以前,就有两条以四川成都为起点,经云南延伸到东南亚和南亚各国的对外通道。

这条西南通道就是“蜀身毒道”,即“南方丝绸之路”,在增进中外交往、促进中外贸易和抵御外侮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扩大对外开放的今天,云南通往周边国家的公路、铁路、航空、航运进一步开通,形成了3条较为集中的对外通道:

一是源于“南方丝绸之路”的西路通道,即德宏、怒江州和临沧、保山方向。

沿滇缅(昆畹)公路、中印(史迪威)公路和广大铁路西进,通过瑞丽、畹町、腾冲、孟定、片马等口岸出境,可分别到达缅甸和印度。

二是东路通道,即红河、文山州方向。

滇越铁路、昆河公路由昆明到河口,昆河公路还在开远分流到麻栗坡和金水河,从这3个口岸可达越南。

三是中路通道,即西双版纳和普洱方向,由澜沧江——湄公河1条水路、昆洛公路及其支线、中老公路、思澜公路3条对外公路以及景洪机场,形成了通往老挝、缅甸、泰国交界地带的通道,并经泰国的公路、铁路和湄公河河道到达曼谷、马来西亚和新加坡。

目前,全省已建成国家级口岸13个,省级口岸7个,边民互市点100多个,开通了30多条边境通道和众多边民互市点,成为我国的对外“窗口”和联结东南亚、南亚的重要桥头堡。

三、气候多样资源丰富

云南具有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

全省季风气候特征极为明显,冬季盛行干燥的大陆季风,夏季盛行温润的海洋季风。

加之地形地貌复杂,境内高山深谷纵横交错,形成了独特的立体气候类型。

有的地区长冬无夏,春秋较短;有的终年如夏,一雨成秋;有的四季如春,一雨成冬。

其主要特点是:

温差小,日温差大。

由于地处低纬度高原,空气稀薄、干燥,各地太阳光热的多少除随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而增减外,也受云雨的影响。

夏季,阴雨天多,太阳光被云遮蔽,最热天平均气温在19—22℃之间。

冬季受干暖气流控制,晴天多,日照充足,温度较高,最冷月平均温度在6—8℃以上,年温差一般只有10—12℃。

但阴雨天气温较低,早晚较凉,中午较热;冬、春两季,日温差可达12—20℃。

降水充沛,干湿分明,分布不均。

全省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

85%的雨量集中在5—10月的雨季,以6、7、8三个月降水量最多,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

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天晴日暖,风高物燥,雨雪很少,其降水量只占全年的15%,常有春旱出现。

在地域分布上降水很不均匀,最多的如江城、金平、西盟等地,年降水量可达2200—2700毫米;最少的如宾川仅有584毫米。

气候变化异常,无霜期长。

全省8个纬度间的温度差异,呈现出寒、热、温三带气候。

在南、中、北部,从河谷到山顶,都存在着因高度上升而产生的气候类型差异。

“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成为云南多样气候类型的生动写照,反映了“立体气候”的特点。

“四季如春”的气候主要是在海拔1500—2000米的地带。

云南南部地区全年无霜,文山、蒙自、普洱以及临沧、德宏等地无霜期达300—330天;中部的昆明、玉溪、楚雄等地约250天;比较寒冷的昭通和丽江达210—220天。

此外,云南光照条件优越,每年每平方厘米为90—150千卡,仅次于西藏、青海、内蒙等省区。

云南具有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等多种气候类型,植物、动物资源十分丰富,独特的地质构造,形成了具有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香料王国”、“药物宝库”、“花卉之乡”之称。

云南丰富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资源条件。

主要自然资源有:

植物资源。

云南有高等植物1.8万多种,占全国植物种类的60%;有林地面积1287.3万公顷,占全国有林地面积的8.1%,居第四位;有林地覆盖率为33.6%,加上灌木林地林木覆盖率为443%;全省活立木总蓄积量为14.2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三位。

云南具有利用价值高的材用树木、经济林木、药用植物、香料植物、观赏植物等,具有较大潜在经济优势。

材用树木以云南松、思茅松、云杉等树种蓄积量为多;经济林木以茶叶、橡胶、八角、油桐、油茶、核桃、板栗、柑桔、咖啡、芒果等为主,并具一定规模,茶叶和橡胶已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

各种林副产品和山林特产资源也比较丰富。

云南有中草药2000多种,三七、天麻、云木香、云黄连、云茯苓等在传统中药中享有很高声誉。

云南香料植物种类较多,已知的有69科400余种。

动物资源。

全省已知脊椎动物1638种,占全国总数的549%。

全国见于名录的昆虫2.5万种,云南有1万余种。

稀有珍贵动物较多,如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野牛、野象、印支虎、滇金丝猴、蜂猴、长臂猿、白尾稍虹雉、绿孔雀等37种;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有弥猴、小熊猫、穿山甲、蟒等65种。

矿产资源。

云南地跨哀牢山断裂、扬子准地台、华南加里东褶皱3个成矿构造单元,矿产品种繁多,已发现矿产142种,其中92种矿产已探明储量;有54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十位,其中,储量居全国前三位的有铅、锌、锡、磷、铜、银等25种。

云南矿产资源在经济价值上有四大特点:

一是矿产资源品种多、储量大。

现已探明20余种有色金属和贵金属储量。

云南的铜、锡久负盛名。

铜矿储量仅次于江西、西藏,锡矿和铅矿储量居全国首位,而且品位高,含银量较富;黑色金属中的富铁矿和富锰矿储量均居全国首位。

二是化工原料和非金属矿产潜力大。

盐类远景储量较大,磷、盐类矿藏分布在滇中,交通方便,便于开发。

三是资源分布广,大型矿床相对集中。

大矿集中、小矿分散的特点,既有利于国家以大型企业开采大矿床,又有利于地方和群众就地开采小矿,可以充分发挥矿产资源的优势。

四是伴生矿多,经济价值高。

如兰坪铅锌矿伴生着丰富的锗、银、镉等贵金属,如能综合利用,仅伴生矿的价值就相当于主矿价值的1/2。

能源资源。

云南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0364万千瓦,占全国总蕴藏量的15.3%,仅次于四川,居全国第二位。

云南江河落差大,而且沿岸多为峡谷,决定了云南水能资源开发具有两大特点:

一是干流开发价值大于支流,有利于兴建大型和特大型水电站;二是开发工程量相对较小,且水库淹没损失小,技术经济指标优越。

云南煤炭资源品种齐全,无烟煤、烟煤、褐煤均有分布,已探明储量为177亿吨,居全国第九位,在南方13省区中名列第二。

云南地热资源丰富,全省有各种温泉706处,数量多、流量大,每年从温泉中流出的热水约3.6亿立方米,在全国仅次于西藏,居第二位。

腾冲地热资源优越,热海地下20多米深处,水温高达145℃。

云南资源开发较早的为矿冶业,银、铜、锡等主要矿业的开采冶炼历史悠久,明清之际达到鼎盛时期。

解放后,经过多年的自然资源普查,正逐步有计划地开发利用各类资源。

烟、糖、茶形成优势,“两烟”已成为云南经济支柱。

近年来,正加紧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矿业、旅游业和电力产业的建设,力争使资源优势尽快转变经济优势。

随着云南经济、技术的发展和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丰富的自然资源将为云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四、民族众多风物迷人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

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56个民族云南均有,居住在云南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13.54%。

全省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3.53%。

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土地面积27.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70.2%。

全省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25个。

其中,人口超过100万的民族有5个,即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壮族;人口超过10万不到100万的民族有9个,即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景颇族、藏族;人口超过1万不到10万的民族有8个,即布朗族、布依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蒙古族;人口超过5000人,不足1万人的民族有3个,即水族、满族、独龙族。

此外还有仡佬族、土族、土家族、侗族等世居民族。

云南众多的民族,堪称祖国多民族大家庭的缩影。

云南处在青藏高原连接中南半岛的中间地带,自古以来不仅是众多民族生息繁衍之地,而且又是各民族沿横断山脉南北迁徙的走廊。

因此,云南不仅民族众多,而且民族的自然分布和社会发展与内地民族省区有着不同特点。

少数民族分布随地理环境、地形地貌的变化,呈现各民族立体分布。

各民族分布为大杂居与小聚居交错,以村寨为聚居点,也有少数村寨多民族杂居。

人口较多的民族当中,多数人口相对集中在几个地区,少数人口分散在各地,全省没有单一的民族地、县。

如彝族多数相对集中在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一些县,以及哀牢山、无量山和小凉山地区,其他分散在各地,全省绝大多数县都有彝族居住。

藏族、怒族、傈僳族、独龙族、纳西族、普米族等主要分布在滇西北高原地区,白族主要分布在滇西地区,傣族、景颇族、拉祜族、布朗族、佤族等主要分布在滇西南地区,哈尼族主要分布在滇南地区,壮族、苗族、瑶族等主要分布在滇东南地区。

云南各民族都保持本民族的语言、服饰和风俗习惯,不容易与其他民族同化融合;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杂居的各民族之间又都互相影响。

云南的民族分布及由此形成的民族关系,与我国其他单一民族地区相比,情形就显得较为特殊。

不仅是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而且是跨境而居民族最多的省份。

全省25个少数民族中,跨境而居的民族有13个,即傣族、壮族、苗族、彝族、哈尼族、佤族、拉祜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傈僳族、独龙族。

另外,还有未识别民族的克木人也是跨境而居。

这13个民族及克木人分别跨越中越、中老、中缅边境,境外分布在越南北部、老挝北部、缅甸东北部的广阔地区,有的还延伸到泰国、柬埔寨和印度。

各民族在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国内反动阶级统治的长期斗争中,形成了政治上的共同要求和民族的优良品格。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英法帝国主义将魔爪伸到云南,云南各族人民为保卫自己的家园和国家领土完整,奋起进行了英勇的反侵略斗争。

比较著名的有:

1875年滇西腾越地区的景颇族、傣族与清朝驻边爱国官兵密切配合,击退英军入侵的“马嘉理事件”;1900—1910年滇西北片马地区的傈僳、景颇等民族配合当地驻军抗击英军占领的“片马事件”;1934年滇西南班洪、班老地区的佤族、傣族组成抗英武装与入侵英军展开殊死战斗的“班洪事件”。

此外,还有19世纪末期马关县猛洞(现属麻栗坡县)苗族首领项崇周领导滇东南边境苗、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