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台上下台生张立齐内蒙支教的点滴记录.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728008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讲台上下台生张立齐内蒙支教的点滴记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讲台上下台生张立齐内蒙支教的点滴记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讲台上下台生张立齐内蒙支教的点滴记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讲台上下台生张立齐内蒙支教的点滴记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讲台上下台生张立齐内蒙支教的点滴记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讲台上下台生张立齐内蒙支教的点滴记录.docx

《讲台上下台生张立齐内蒙支教的点滴记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讲台上下台生张立齐内蒙支教的点滴记录.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讲台上下台生张立齐内蒙支教的点滴记录.docx

讲台上下台生张立齐内蒙支教的点滴记录

讲台上下——台生张立齐内蒙支教的点滴记录

第一集:

从台湾到北京从北京到内蒙

(出片花)

从台湾到内蒙,他是学生,也是老师。

从校园到草原,他是追梦人,也是造梦师。

系列报道《讲台上下——台生张立齐内蒙支教的点滴记录》。

(片花止)

(出车站广播)

各位旅客,您在上下车时请注意站台边缘与车厢之间的空隙……

(渐弱)(压混)

3月17日晚8:

30。

北京北站候车大厅。

张立齐准时来到2559次列车的检票口前候车。

候车大厅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出现在记者眼前的这位台湾学生朴实无华:

鼻梁上一副厚厚的眼镜,身着黑色绒大衣、有些发白的米色休闲裤,只有一口道地的闽南口音还能找到些许台湾的痕迹。

(出录音)

张立齐:

你好,你好!

我叫立齐。

记者:

你出生就在台中吗?

张立齐:

我在台中出生,应该说出生长大在台中,大学本科的时候在台南,待了四年,大学后还工作,后来我去金门读研究生……

(录音渐弱)(压混)

作为北京大学第十七届研究生支教团的志愿者,张立齐从2015年9月开始,在大板第四中学支教一年。

大板四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也就是张立齐在历史课本中读过的“热河省巴林右翼旗”。

那里距离北京580多公里,需要坐九个小时的火车和两个半小时的长途汽车。

听起来辛苦的行程,张立齐记不清走过多少次了。

候车时,他意外遇到了一同在大板四中支教的师弟孙琪松。

(出录音)

记者:

你也是在那边支教?

孙琪松:

对,我是北大研究生支教团的。

张立齐:

我们是一起去支教的,我本来以为说我们两个会坐不同的火车,结果居然是同一班火车。

记者:

一年吗?

张立齐:

对,一次都是一年。

孙琪松:

大学生西部计划,每年都在做。

上个世纪末这个世纪初开始就做,我们是第十七届。

记者:

那台湾学生多吗?

孙琪松:

不多。

他是第一个,他应该是中国大陆第一个。

张立齐:

这个是这样,从过去到现在,官方的支教项目的话,台湾人是不能参加的,我这个算是经过了很多个程序。

因为我就特别想去,争取了快两年的时间。

(录音止)

从台湾到北京,即将30岁的张立齐走过了一条曲折的路。

他大学时读的是工科,金融危机后所在的工厂不景气,他又到金门大学大陆研究所攻读硕士,导师是曾担任中国国民党大陆事务部主任的高辉。

(出录音)

张立齐:

他那时候是国民党的大陆事务部的主任,他非常支持的就是台湾跟大陆之间有很好的这种交往,当他的秘书这两年的时间,其实眼界是开阔很多。

(录音止)

2008年后两岸关系开始融冰,在协助导师处理两岸事务期间,张立齐亲身见证了两岸关系发生的新变化。

他深刻感受到,台湾基层民众对大陆的认知仍然停留在表面,要想认识真实的大陆,最好的办法就是亲身到大陆走一走看一看。

于是,他萌生了到大陆求学深造的念头。

(出录音)

张立齐:

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在台北,看到的听到的都是一种片面的东西,我自己做交流什么的,每次都是大城市,都是住饭店,或者说都是蜻蜓点水。

其实,我想更好地了解大陆这边的变化。

(录音止)

对于很多台湾年轻人而言,到大陆求学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张立齐更多的是追求心中的理想与情感。

2013年他如愿进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攻读博士,选择了“民族与宗教”作为研究方向。

为了完成这一课题,他一入学就在寻找去少数民族地区支教的机会,不过,台湾身份意外成为了一个障碍。

(出录音)

张立齐:

主要是因为台湾的身份不让去,很多台湾人有这个想法但没有渠道,或者是说试过一两个渠道被拒绝之后就心灰意冷。

(录音止)

随着两岸交流交往不断深入,台湾同胞参与大陆经济、社会建设的意愿更加强烈,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比如张立齐申报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早在2003年启动,之前并没有台生申请参加的先例,申报系统也没有设置招募台生志愿者这一选项。

张立齐2014年第一次申请就被拒绝,这让他有些着急,毕竟还有一年就要博士毕业了,如果申请再不成功,自己的“支教梦”真的就无法实现了。

(出录音)

张立齐:

其实这种心态是很焦灼的,就是我想要做一些事情,为祖国奉献一点个人力所能及的事情,可是有个身份障碍。

(录音止)

对于北京大学而言,张立齐的支教申请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

如果批准张立齐的申请,就要减少一个大陆学生的名额,也就意味着要少培养一名学生干部。

(出录音)

张立齐:

一开始这个项目我是排挤性的,我去了他们就会少培养一个人,少培养一个学生骨干,所以我是挤到别人的名额。

在身份的问题上面,那我是台胞证,身份证我没有怎么办,用什么方法解决?

也是经过了反复地操作。

我相信未来如果要扩大体验式的交流,这种繁琐的程序要慢慢地把它破除掉。

(录音止)

考虑到张立齐已经是第二次报名,相关部门研究会商后,最终决定批准张立齐的支教申请。

经过笔试、面试、体检等程序后,2015年9月,张立齐开始了期待已久的支教生活。

一边是北大的学业,一边是支教任务,他开始奔忙在北京到大板四中的旅途上。

(出车站背景音)

各位旅客,由北京北开往赤峰的2559次列车还有10分钟就要开车了……

(录音渐弱)(压混)

检过票后,张立齐匆忙奔向自己的车厢。

背后鼓鼓的行囊里装着他送给学生的书,还有一台刚刚买的咖啡机。

大板四中是一所新成立的初级中学,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仍在完善,张立齐每次回北京都像蚂蚁搬家一样,带回一些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

九个小时后,张立齐将在赤峰火车站迎接新一天的黎明。

随身携带的课程表上显示,明天他将有两节初二年级的历史课,内容是土地改革。

(背景音扬起)

 

讲台上下——台生张立齐内蒙支教的点滴记录

第二集:

台湾老师的历史课

(出片花)

从台湾到内蒙,他是学生,也是老师。

从校园到草原,他是追梦人,也是造梦师。

系列报道《讲台上下——台生张立齐内蒙支教的点滴记录》。

(片花止)

从赤峰市赶到大板四中已近上午十点,张立齐顾不上回宿舍休息,直接背着行囊来到办公室备课。

(出录音)

张立齐:

其实我还没备课。

今天下午主要讲土地改革这一块,重点会先讲一下反腐,这门课比较短。

(录音止)

张立齐的教学量是全校最高的,负责教初一四个班的地理和初二两个班的历史,是全校唯一一个跨年级跨学科教学的老师。

因为立场不同、政治视角不同,两岸对于一些历史史实的判断、定论也不同,这些认知差异直接体现在历史教科书上,比如下午要讲的“土地改革”在两岸就是完全不同的版本。

(出录音)

张立齐:

台湾也讲土地改革,但不讲大陆的土地改革。

蒋介石到台湾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土改。

台湾老的老师他会告诉小朋友说,大陆也土改,就是斗地主,就是杀人放火。

国民党就是为了跟他们对抗(才)到台湾来。

(录音止)

看到两岸历史教科书上的不同,张立齐常常会心一笑。

不过,这些差异并没有给他的教学造成多少困扰,毕竟他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就是中国近代史,硕士论文更是以红军长征为主题,两岸的这些不同反而丰富了他的课堂教学。

在与记者交流时,教导主任陈新军下课回到办公室,听到张立齐在谈课堂教学上的困难,忍不住插话。

(出录音)

陈新军:

他的第一困难就是普通话不过关。

属于闽南语,他们那地方。

记者:

他的口音学生应该是能听懂吧?

陈新军:

一开始不适应,慢慢地他也在努力地改变,把语速放慢了,学生也慢慢就适应了。

(录音止)

接近十一点,同办公室的老师告诉张立齐,“读书交流会”要开始了。

张立齐放下教案,急匆匆赶到图书室。

图书室的书并不多,学校一千六百多名学生,但书只有两千本,而且很多都是从书店买来的旧书和打折书,稍微新一些的都是北京大学捐赠的。

在图书室书架上,张立齐意外发现了自己当年捐赠的图书。

(出录音)

张立齐:

我今天看那个柜子里面的书看得还蛮开心的,就是有好多我们那时候捐过来的,每一本都有我的手印。

那时候我们还没来,我们在学校里面募了三天。

(录音止)

读书交流会结束时已近中午,张立齐匆匆赶到食堂吃了一口饭,顾不上休息又回到办公室准备教案。

坐了一夜的火车,张立齐感到有些疲倦,便从背囊里取出咖啡机,煮上一杯咖啡提神。

上午的读书交流会上,校长焦志远提出要在图书室配上咖啡机,这让张立齐感到有些意外。

(出录音)

张立齐:

我就觉得今天蛮巧的。

今天这个咖啡机我弄来,校长就说,来,我们以后要有咖啡机。

我没有跟他有任何的那个(交流)。

其实我们在城市里面的思路就已经比这边快了,更何况(我)是从台湾过来的话,有很多思路是相对比较快的。

天地广阔,所以我就放手去干。

(录音止)

(出上课铃声)(压混)

下午五点,张立齐准时站在初二(12)班的讲台上。

这已经是他今天的第二堂课。

(出录音)

张立齐:

练习册你们回去做了吗?

学生:

做了。

张立齐:

好。

我们今天讲土地改革。

1949年新中国成立,对吧。

马上就有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

(压混)

课堂上的张立齐完全没有学生的稚气。

短短四十分钟,他围绕土地改革从大陆讲到台湾,从历史讲到现实,从中国讲到全球,行走两岸的经历也融入他的教学中。

而学生们眼前的这位台湾老师,一会儿是严厉的师长,一会儿又变成了充满活力的兄长,对他的课则是又爱又怕:

爱的是他开放灵活的教学形式,课件、动漫、小故事让课堂充满生趣;怕的是随时会被他抽到回答问题,上课时不能有一点走神。

(出录音)

张立齐:

你们看了之后,回答一个问题,土改前和土改后,我们国家的农业有什么样的差别?

有没有人想讲讲看?

(示意学生韩天雪回答)你用萌萌的眼神看着我。

韩天雪:

土地改革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地提高。

张立齐:

你是照着课本念吗?

能不能有点自己的想法呢?

韩天雪:

就是改革之后,农民咋着也能吃饱了。

张立齐:

吃饱就满足了吗?

韩天雪:

能维持自己的生活。

张立齐:

来,坐吧坐吧。

我们讲的就是一个心情的问题,你整天替别人干活,没有收入,不给你钱又骂你,你高兴吗?

学生:

不高兴。

张立齐:

当然不高兴,对不对?

但是今天你做什么事情,就可以得到自己的收获,这个积极性就提高起来了。

下一次上课,要讲的是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我希望就是你们作业写的比我讲的还前面。

以后上课,我有机会找同学出来给大家讲一两段,就是让你们有更多的机会在课堂上发言主导。

有没有好刺激的感觉?

很刺激,对吧。

(压混)

张立齐说,他理解的“教育”是“教”和“育”的结合,老师既要“教学”,更要“育人”。

因而,他在课堂上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走上讲台勇敢地展现自我。

教导主任陈新军:

(出录音)

陈新军:

他的这个教学风格就是把更多的他所知道的传授给大家,并不像这地方的老师对成绩看得很重,而他是把学生的做人做事放在第一位。

(录音止)(出《追梦赤子心》片段)

课程尾声,张立齐准备了一个简短的动漫,帮助学生消化理解上一堂课“抗美援朝”的内容。

片子播放大半,下课铃声响起,开饭时间到了,很多学生仍留在教室里,围在张立齐身边等待片子播放完毕。

片尾曲《追梦赤子心》响起,张立齐看着屏幕上的歌词一句一句闪过,怔怔出神。

还有十天,他将在这座草原小镇上迎来自己三十岁的生日。

(乐扬起)

向前跑迎着冷眼和嘲笑

  生命的广阔不历经磨难怎能感到

  命运它无法让我们跪地求饶

  就算鲜血洒满了怀抱

(渐隐)

 

讲台上下——台生张立齐内蒙支教的点滴记录

第三集:

体验大陆从心开始

(出片花)

从台湾到内蒙,他是学生,也是老师。

从校园到草原,他是追梦人,也是造梦师。

系列报道《讲台上下——台生张立齐内蒙支教的点滴记录》。

(片花止)

下午5:

40,夜幕早早降临到大板镇,这座草原小镇北边的大板四中也进入了晚饭时间。

正在节食减肥的张立齐站在餐厅门口犹豫了一会,还是决定进去看看里面是否有可口的饭菜。

(出录音)

张立齐:

食堂按照我们的总结,就是茄子、土豆、芹菜,就是这三个轮流炒,难得会有一天有鸡腿、鸡蛋、豆腐。

只要有鸡腿跟鸡蛋、豆腐,我们就觉得很幸福。

(录音止)

与以往一样,食堂只有一个土豆茄子炖肉,并没有期待的鸡腿、鸡蛋或豆腐。

看到张老师过来,好多孩子围过来打招呼。

(出录音)

张立齐:

你们就这样吃饱了?

记者:

你们能吃饱吗?

学生:

能。

张立齐:

觉得好吃吗?

说实话。

学生:

好吃。

张立齐:

好吃?

学生:

好吃!

张立齐:

多好吃?

学生:

特别好吃!

记者:

只有一个菜?

张立齐:

对。

他们每天一餐就是这样子。

学校这个学生的饮食营养其实是不够的,跟城里的孩子比那差太多了。

学校没钱。

记者:

那老师的呢?

张立齐:

老师的跟学生吃一样的。

(录音止)

与大城市的初中相比,大板四中的后勤经费有限,学生课余时间还要种菜弥补伙食经费的不足。

支教生活的艰苦是张立齐在台湾时从未体验过的。

这里没有台北的喧嚣,也没有北京的忙碌,张立齐放低了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渐渐学会与艰苦做朋友。

经常有人问他为什么会到内蒙古支教,他会开玩笑地说,因为这里有好吃的羊肉啊。

而实际上,几年前他就已经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出录音)

张立齐:

我有个很简单的想法就是,我们是台湾人,可你跟大陆之间有什么关系?

像我这一年的时间,你对这个国家做了你该做的事情,尽了你一个公民的义务。

(录音止)

正准备打饭时,张立齐接到教导主任陈新军打来的电话,邀请他去学校旁边的小餐馆改善伙食。

陈新军是北大支教团的学校联系人,经常带他们小聚,帮他们解决教学和生活上的实际困难。

北大支教同学原来叫他“陈主任”,后来就直接叫“陈哥”了。

去小餐馆的路上,张立齐发现一名家庭贫困的学生没去吃饭,就把自己的饭卡塞给了他。

(出录音)

张立齐:

主要是我们有饭卡,但我们不一定会在学校吃。

那个孩子也是跟我比较投缘的,上课也会比较认真,看他没去吃饭就知道又有什么事情这样子。

(录音止)

陈新军点了内蒙特色的手把肉、羊血肠、奶茶。

支教以来,这些美食已成了张立齐的最爱。

看到餐桌上还有校长焦志远,张立齐的话匣子又打开了。

(出录音)

张立齐:

我觉得食堂这一块特别不规范。

焦志远:

嗯。

张立齐:

所有的学生没有人管就不会自觉地排队。

这点我觉得我非常痛心,我每次都得吼。

我觉得这可能是要从上到下来配合食堂管理。

焦志远:

它这是一个综合的事情……

(压混)

张立齐反映的问题让焦校长也很头痛:

学校老师本来就少,加上食堂就餐面积小而就餐学生多,的确存在着管理漏洞。

(出录音)

焦志远:

确实是存在这个问题。

那么咱们学校需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管理,一方面是老师管,另一方面还要学生组织起来,让学生自我管理,成立学生会,而且需要咱们的班主任,还要得需要家长配合,更需要学校制定的制度。

(录音止)

从去年开始,焦校长心中的台湾不仅是距离2800多公里的海岛,也是“先进”的代名词。

在张立齐支教前四个月,台湾生命教育专家王淑媛曾专程到大板四中开展培训,比如倡导老师应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将生命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等,来自台湾的教学理念给学校带来了很多新变化。

(出录音)

焦志远:

咱们这儿离台湾远,上回王教授……

张立齐:

王教授这也很特别……

焦志远:

她主要搞生命教育。

台湾最先比咱们搞生命教育要早一些。

她到大陆主要是北京、上海、山东这些学校分别讲学。

到咱们这专门对北方进行支援,边疆嘛。

张立齐:

他们本来就是写板书什么的,现在有一个新的转换。

上学期王教授过来,校长就要推这个事情,就希望这边老师能够现代化一点,能够把这个电子设备用得更好一点,这就起到影响了。

(录音止)

支教毕竟是短暂的,张立齐也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为学生打开一个新世界。

曾读过工科的他经常教孩子们制作一些简易的科技用品,希望乡村里的孩子也能跟上时代的潮流;他还带着当地老师一起做PPT、做动画、做网页,希望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这一年,张立齐如海绵一样积蓄着能量,也在用心感知着真实的大陆。

他看到了《狼图腾》里描述的漫天风雪,也喜欢上了在草原上放声高歌;他的简体字写得越来越流畅,普通话说得更加字正腔圆;他习惯了在北京与内蒙之间奔忙,也感受到了大陆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他学会了与孤独相处,也学会了独立与坚强。

(出录音)

记者:

假如说支教的最后一天了,你跟校长想说什么话?

张立齐:

我会再回来的。

焦志远:

欢迎欢迎!

(笑声)

张立齐:

我比较喜欢融入这个地方。

焦志远:

大部分台湾人都是对这个北上广这些地方,但是你可以从另一个视角看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张立齐:

我自己有个感觉,就是说台湾人会觉得大陆很落后,是因为他们认为的大陆的边疆跟农村是他们想象的状态,他会觉得落后。

但是我自己的感觉是,一旦人到了这些地方来之后,他会发现,其实跟他想象是不一样的。

(录音止)

三月的草原已经渐渐从寒冬中苏醒过来,夜色中的草原小镇轻风拂面,不远处的教学楼里传来阵阵读书声。

夜深了,张立齐仍在和焦校长、陈主任热烈讨论着。

三个月后,他将结束在内蒙古的支教,回到北京大学继续学业,重新出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