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汇总.docx
《高等教育心理学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心理学汇总.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等教育心理学汇总
一、名词解释
1.高等教育心理学:
研究高等教育情景中学生的学与教的心理基本规律的科学。
2.观察法:
即自然观察法,是指在自然的生活情境或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被试(学生)的外部行为表现(语言、行为和表情),从而对其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3.实验法:
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的影响的方法。
4.个案法:
是对单个被试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的研究方法。
5.心理发展:
狭义上来说心理发展只是个体从出生到成年期间所发生的积极变化。
6.心理结构:
是各种心理因素以一定的方式结合形成的整体,它代表一定的心理水平。
7.人生观:
是人们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8.学习:
广义的学习是指任何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实践和训练获得,有经验而英气的比较持久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的过程。
次广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
狭义的学习专指学生的学习,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掌握前人积累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培养个性和思想品德的过程。
9.接受学习:
指在教学系统中,学习内容以某种定论或确定的形式呈现,学习者对传授者所传递的经验进行吸收加工,确立起相应的经验结构。
10.发现学习:
指在缺乏经验传授的条件下,学习者通过独立思考、探索、发现、创造经验的过程。
11.机械学习:
是指学习的内容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等无实质性联系,学习者在缺乏先前经验的情况下完全靠死记硬背来进行学习。
12.观察学习:
是指观察别人的行为方式及其行为后果(受奖或受罚),并在某种情境中作出或避免作出与之类似的行为方式。
13.动机:
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14.学习动机:
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15.学习需要:
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它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
16.学习迁移:
也称训练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式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实质上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17.形式顺利说:
在各种官能之间,或者说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着一般性的思维技能;通过训练这种一般性思维技能,是可以促进其发生迁移的;迁移是不条件、自动发生的。
18.学习定势说:
认为先前学习对后继同类或类似学习的影响,是由在先前学习中所形成的学习定势造成的。
19.经验整合说:
学习迁移的过程就是一个经验的整合过程,经验整合的实质就是要构建一种一体化、网络化的心理结构。
20.表象:
表象也成意象或心象,是外界事物与空间有关的连续信息在人的大脑中的表征
21.命题:
认知心理学家一般都认为陈述性知识所反映是事物的意义(通常是语言信息),在人的记忆中关于事物意义的知识通常是以命题的形式来表征的。
命题是指词语表达意义的最小单元。
22.命题网络: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命题与命题之间有共同成分,这种共同成分通过一定的动词、名词或介词等关联词连接起来构成命题网络
23.图式:
在人的长时记忆中,表象与命题、情节知识与语义并不是彼此孤立地分别进行存储,相反,他们往往是围绕一定的主题组成具有一定结构层次的大的知识单元。
图式是由信息组成的单元,是大的知识结构,它能够运用于广泛的情景之中,是加工信息的基本框架。
24.上位学习:
当认知结构中已形成了几个概念,现在要在这几个原有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容程度更高的命题时,便产生上位学习或总括学习。
25.下位学习:
如果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容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新知识与旧知识所构成的关系是一种类属关系,又称下位关系,这种学习便为下位学习。
26.并列结合学习:
当新的命题与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特殊概念既不能产生从属关系,又不能产生总括关系时,它们在意义学习中可能产生联合意义,这种学习称为并列结合学习。
27.学习风格:
指学习者持续一贯地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28.成就动机:
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美状态的动机,即一种以高完美标准要求自己力求取得活动成功为目标的动机。
29.控制点:
指人们在归因过程中对控制自己行为的原因和心理力量的看法。
30.继时性加工:
指认知主题对外界信息逐一进行加工从而获取意义的信息处理方式。
31.分析:
是指学习者在头脑中把认识的概念、观念或问题分解为若干部分、特征或方面,这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
32.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由一定情境疑难引起的,需要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对这一情境予以顺利排除的过程。
它通常具有四个基本特点:
问题情境性、目的指向性、操作序列性和认知操作性。
(P181)
33.功能固着:
功能固着是一种从物体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
当一个人熟悉了一种物体的某种功能后,就很难看出该物体的其他功能。
(P182)
34.酝酿效应:
当一个人长期致力于某一问题解决而又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如果他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暂时停下来去做别的事情,几小时、几天或几周之后,他可能会忽然想到解决的办法,这就是酝酿效应。
(P183)
35.原型启发:
是一种创新思维方法,指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产生新的设想和创意。
生活中所接触的每个事物的属性和特征在头脑中可形成“原型”。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问题解决者在“原型”中获得一些原理的启发,使其结合当前问题的有关知识,形成解决方案,从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原型启发理论有助于人们更清楚的认识创造性的思维过程,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
(P183)
36.戈登技术:
又称教学式头脑风暴法或隐含法。
它是由美国人威兼•戈登创始的,是一种由会议主持人指导进行集体讲座的技术创新技法。
其特点是不让与会者直接讨论问题本身,而只让讨论问题的某一局部或某一侧面;或者讨论与问题相似的某一问题;或者用“抽象的阶梯”把问题抽象化向与会者提出。
主持人对提出的构想加以分析研究,一步步地将与会者引导到问题本身上来。
37.创造力:
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各种信息,生产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产品的能力。
38.头脑风暴法:
又称“智力激励法”,是奥斯本提出的一种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力法。
其做法是鼓励解决问题的人提出各种各种的想法,甚至包括离奇、荒唐可笑的想法,只要它还是一点合理的成分,有一线导致创作的希望,都不拒绝。
其基本原则是,在集体解决问题的课堂上,暂缓做出评价,以便于学生踊跃发言,从而引出多种多样的解决方案。
39.品德: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P189)
40.道德:
道德是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去世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人们按照这些行为规范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言行,并以此来要求和评价他人的举止。
(P189)
41.不良品德:
所谓不良品德,是指大学生存在违反某种道德准则、甚至犯有严重的道德过错,但尚未达到违法犯罪程度的行为表现。
42.自我意识:
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概括地说,自我意识包括个体对自身的意识和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两个方面,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系统,是人的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
43.自我调控:
是主动定向地改造自我的过程,也是个体对待自己态度的具体化过程,是通过内部语言进行的,是主动改变“现实我”以达到“理想我”的过程。
44.人际关系:
就是人们在相互接触和交往过程中,彼此间相互影响所形成的一种心理上的联系,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距离,反映了人们寻求社会需要满足的心理状态。
45.群体心理:
是指由若干人组成的,为实现共同目标利益而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人群结合体,在社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干预倾向。
46.社会助长:
也称社会助长作用,是指个体对他人的意识,包括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47.群体极化:
是指群体成员中原有的某种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48.从众:
指人们在群体压力的影响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即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49.心理健康:
是指个体心理活动在自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
具体包括无心理疾病和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两层含义。
50.神经症:
是一种由于精神因素造成的非器质性的心理障碍。
包括有神经衰弱、强迫症、恐怖症及疑病症等表现。
51.恐怖症:
是指对某些事物或特殊情境产生十分强烈的恐惧感,这种恐惧感与引起空间的情境通常极不相称,让人难以理解。
52.就业心理:
是指在考虑就业问题、为获得职业做准备及在寻求职业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
53.就业指导:
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包括有提供相关信息、经验及意见,帮助个体选择职业,落实就业岗位。
广义就业指导包括有人力资源市场调查,预测社会需要量,汇总、传递就业信息,个体评估,培训技能,推荐、组织招聘等有关就业的综合性咨询、服务活动。
54.角色:
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身份,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权利来履行相应社会职责的行为,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的身份以及由此而确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是个体的社会职能、权利和义务的集合体。
55.教师角色:
指教师自身和社会包括国家、学校、家长和学生对教师群体行为模式的一系列期望,教师既是一种社会角色,也是这一角色的承担者。
56.社会心理角色:
指由人们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和态度模式。
57.教育机智:
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以及能根据新的、意外的情况作出反应,果断地采取恰当的教育和教学措施的能力。
58.一般教学效能感:
是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
59.教师威信:
包括教师的职业威信和人格威信,是因教师本人的人格特性而令学生尊重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是教师对学生在心理上和行为上所产生的一种崇高的影响力,是指德才兼备的人通过一贯的言行表现出的优良品质,受到众人的尊敬和信赖。
60.教师专业发展:
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现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61.教学:
包括“大教学”和“小教学”,小教学主要指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大教学的概念除了课堂上师生的相互作用过程外,还包括教师的课前准备、课后评价和补救性教学等工作。
62.有效教学:
是应用最小的人力、物力和时取得相对于具体教学场合、条件来说是最佳的教学效果,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方面获得成功。
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无效益的唯一指标,这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思想。
63.直接教学:
指教师直接地将信息传递给学生,尽可能有效地分配课堂时间,以实现一系列明确界定的目标。
64.教学监控策略:
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达到预期目标,对教学全过程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而采取的教学谋略或措施。
65.教学监控能力:
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目的而在教学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66.教学反思:
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从而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进而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
67.教学评价:
指学校中用于测量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所有方法,包括教学检查、随堂测验、期末考试、出勤情况、课堂表现等。
68.主体性教学评价:
包含三方面含义:
①教学评价必须把学生受教育以后所获得的主体性发展水平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②教学评价不仅要成为衡量和评价学生主体性发展水平的工具,而且应该成为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有效工具;③在对学生的“他评”中,不仅要把学生看成是一个被评价对象、一个客体,还要把他们看成一个有个性特点的主体。
69.强迫症:
以强迫症状为特征的神经症,指患者主观上感到某种不可抗拒和被迫无奈的观念、情绪、意向或行为的存在。
二、简答题:
1.1简述高等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特点。
1)教育任务不同;2)教育对象不同;3)社会职能不同;4)地位作用不同;5)培养方式不同
1.2简述高等教育的功能。
1)文化传承的功能;2)文化选择的功能;3)文化批判的功能;4)文化创造的功能
1.3简述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征。
1)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2)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反映高等专业教育特色的教育心理学;3)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大学生;4)高等教育心理学要为实现高校的社会职能和教学方法提供心理学依据
2.1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1)个体心理发展的先天与后天规律
2)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因与外因规律
3)个体心理发展的量变与质变规律
4)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规律
2.2简述大学生观察力的特点。
答:
1)观察的目的性、自觉性显著提高
2)观察具有准确性和深刻性
3)观察具有坚持性和敏锐性
2.3.简述大学生记忆力发展的特点。
1)意义记忆占主导地位
2)记忆的敏捷性和准备性迅速增强
3)记忆的持久性和准确性显著提高
2.4.简述大学生想象力发展的特点。
1)想象具有一定的现实性;2)想象目的明确;3)想象内容丰富;4)想象的创造性显著增强
2.5.简述大学生思维力发展的特点。
1)理论型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逐渐占主导地位;2)创造性思维有了明显发展;3)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进一步增强;4)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显著提高
2.6.简述大学生意志力发展的特点。
1)自觉性普遍提高,但还存在惰性
2)理智成分大大增加,但自制力仍显得薄弱:
3)有勇敢精神,但毅力相对不足;4)独立性显著提高,但同时伴有依赖性;5)果断性显著增强,但带有冲动性
3.1加涅对学习是如何分类的?
根据学习结果的不同将学习分为:
①言语信息的学习。
言语信息是用语言文字表达的信息。
这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
②智慧技能的学习。
指运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
这是关于“怎么办”的能力。
③认知策略的学习。
即个体用来指导自己的注意、知觉、学习、记忆和思维等内部认知过程的能力。
它是学习如何学习。
④运动技能的学习。
表现为平稳而流畅,精确而适时的动作操作能力。
⑤态度的学习。
表现为个体对某种事物、人物及事件的选择倾向。
3.2.我国学者对学习是如何分类的?
1)知识的学习;2)技能的学习;3)行为规范的学习
3.3.桑代克“联结—试误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2)学习的本质是尝试与错误;
3)联结的建立遵循一些学习规律,桑代克提出了三条主律:
准备率、练习率、效果率
3.4.经典性条件反射规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获得;2)刺激泛化与刺激分化;3)消退和恢复;4)延缓与调整;5)高级条件作用
3.5.斯金纳是如何定义强化的?
纳金斯认为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强化物则是一些刺激物。
强化有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之分。
3.6.格式塔学派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格式塔的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有:
1)学习是对问题情境的整体知觉和理解,是对完整结构的组织,而不是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
2)学习的过程是顿悟而不是试误。
学习不是对个别刺激作个别反应,而是对问题情境的整体知觉和理解前提下做出的有组织的反应。
3.7.布鲁纳认知发现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1)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2)学习包括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3)教学要使学生理解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4)教学要掌握基本的教学原则:
动机原则、结构原则、序列原则和强化原则;5)提倡发现学习
3.8.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有哪些?
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他认为学校中学生的学习就是有意义学习。
而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①学习材料本身必须是有逻辑意义的;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材料的适当知识基础;③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3.9.观察学习的过程和条件是什么?
观察学习的过程:
注意过程;
保持过程;
运动再现过程;
动机过程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榜样的示范行为进行的,因而榜样的条件会影响学习。
理想的榜样应具备的5个条件:
榜样的示范特点突出、生动鲜明;
榜样的示范要符合学习者的年龄特征;
榜样的行为对于学习者来讲要具有可行性;
榜样的行为要具有可行性;
榜样的行为要感人,使学习者产生心理上的共鸣
3.10信息加工理论如何解释学习?
加涅认为学习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分成若干阶段,每一阶段需进行补贴的信息加工,在各个信息加工阶段发生的事件为学习事件。
3.11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共识有哪些?
构建主义是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新发展。
1)知识观——知识相对论
2)学习观——意义的生成与构建
3)学生观——有准备的头脑
4.1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包括哪两个方面?
两者的关系式怎样的?
两个方面:
学习需要与内驱力;
学习期待与诱因
两者关系:
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是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两者密切相关。
学习需要是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最根本动力,在学习动机结构中占主导地位。
学习需要是产生学习期待的前提之一,正是那些有待满足的学习需要与那些个体感到可以达到目标的感觉,相互作用形成了学习期待。
学习期待指向学习需要的满足,促使主体去达到学习目标。
因此,学习期待也是学习动机结构的不可少的成分。
4.2学习动机的种类有哪些?
高尚的、正确的动机与低级的、错误的动机;
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4.3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有哪些?
学习动机的多元性;
学习动机的间接性;
学习动机的社会性;
学习动机的职业性。
4.4强化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有何局限性?
主要观点:
动机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冲动力量,并特别重视用强化来说明动机的引起与作用,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
局限性:
无论是外部的或内部的强化,都有正强化与负强化之分,并与惩罚有着千丝万缕的,在学习中要能合理的增强正强化,利用负强化,减少惩罚,提高学习的学习动机水平,改善他们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
4.5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主要内容:
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里。
4.6成败归因理论有哪几个维度?
其理论价值与实际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个维度:
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三个方面:
一是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二是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个体的心理特征和个体差异;三是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行为。
4.7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是前四种需要基础上产生的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人心胸开阔、独立性强、具有创造性;他们知道自己的需要,能意识到自己实际上是怎样一个人,自己的使命是什么。
从学习心理的角度看,人们进行学习就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即通过学习使自己的价值、潜能、个性得到充分而完备的发挥、发展和实现。
因此,可以说自我实现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动机,自我实现理论也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项主要的学习动机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在某成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低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而正是这些因素会成为学习的自我实现的主要障碍。
所以,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以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扰因素。
4.8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主要观点:
自我效能指个人根据以往经验,对某一特定工作或任务,经多次成败的历练后,确信自己有能力成功处理的主观判断。
其研究表明,个人在目标追求中面临一项特殊工作时,对该项特殊工作动机的强弱,取决于个人对其自我效能的评估。
4.9自我价值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核心观点:
首先,自我价值感是人们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其次,区别对待成功与失败,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以维护自我价值感;再次,学习对能力与努力的归因随年级而变化。
5.1学习迁移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举例说明。
四种类型:
特殊迁移和一般迁移,特殊迁移是具体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这种具体的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范围较小。
一般迁移是指概念、原理或态度的迁移,这种观念或态度的迁移范围较大。
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横向迁移又称“水平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向在难度上大体相似而又不同的后继学习发生的迁移,简单的说,是指知识、技能在相同水平上的迁移。
纵向迁移又称“垂直迁移”“累积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向不同水平的后继学习发生的迁移,是由简单的知识和技能学习向复杂的知识和技能学习的迁移,是低水平技能向高水平技能的迁移。
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
正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积极影响;负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消极影响;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作用或抑制作用;零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没有产生任何影响。
5.2学习迁移具有哪些作用?
有助于完善学习理论;
有助于促进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观和品德观。
5.3共同要素说、经验类化说、关系转换说是如何解释学习迁移的?
共同要素说认为:
只有当学习情境与迁移测验情况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另一种学习。
经验类化说认为:
桑代克所强调的共同元素并不是迁移发生的充分条件,它只是迁移的必要条件;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即主体所获得的经验的内化。
关系转换说认为:
“顿悟”关系是学习迁移的一个决定因素,即迁移不是由两个学习情境具有共同成分、原理而自动产生的某种东西,而是学习者突然发现两种学习之间存在的关系的结果。
6.1表象的一般特征有哪些?
①表象能够表征空间上的立体信息和时间上连续的且不断变化的信息。
②表象能够进行多种形式的心理运作。
③与实际知觉相比,表象所表征的信息往往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概括性,往往不够完整,不够精确。
④对复杂的物象或图像所形成的视觉表象具有一定结构层次,这种结构层次的存在往往会对人的心理表象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歪曲。
6.2命题及命题网络的特征是什么?
答:
认知心理学家一般都认为陈述性知识所反映是事物的意义(通常是语言信息),在人的记忆中关于事物意义的知识通常是以命题的形式来表征的。
命题是指词语表达意义的最小单元。
命题与命题之间有共同成分,这种共同成分通过一定的动词、名词或介词等关联词语连接起来便构成命题网络。
事件的抽象意义信息就是以命题网络形式储存在人的记忆之中,人们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就是对记忆中已有的命题网络的组合和提取。
6.3图式的特征有哪些?
答:
图式是由信息组成的单元,是大的知识结构,它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