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学常规实践的研究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724776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学常规实践的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学常规实践的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学常规实践的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学常规实践的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学常规实践的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学常规实践的研究研究报告.docx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学常规实践的研究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学常规实践的研究研究报告.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学常规实践的研究研究报告.docx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学常规实践的研究研究报告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学常规实践的研究”研究报告

1、课题研究的背景

新课程培养的目标是:

“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这段话较为客观地阐述了新课程背景下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学生道德的修养,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智能的发展以及个性的培养,都已成为人的全面发展培养目标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要造就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显然仅仅依靠传统的知识传授教学模式和教学常规已经不适应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了,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形成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规范,已成为我国新时期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任务。

新一轮的基础课程改革在我们五常市已成功实施一轮,我镇上下也因势利导,广泛宣传,实践着现代教学理念,呈现出整体积极推进课改的良好态势。

在此非常时期,新的教学观念是否完全渗透到常规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在教学常规执行教过程中有了哪些新的变化,课堂教学是否真实有效,学校该如何突破旧的限制,如果能够发现教学常规中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那么在教学质量上将会得到最大限度提升。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将“小学教学常规实践的研究”作为课题研究方向,以求实现教学质量提升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互动双赢。

二、课题界定

教学常规,是指在学校教学全过程中诸如制订教学计划、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核、教研与评价等方面所必须具备的最正常的规范性教学行为,或者说是应该遵循的最起码的教学规矩,教学常规是教学经验、教学策略和教学规律的具体化、规范化和可操作化。

它体现了现代教学思想、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完美统一。

“教学常规”,在这里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普通教学常规”,二是“学科教学常规”。

本次研究的主要是指“普通教学常规”。

即备课(包括制定学期教学计划)、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个别辅导与课外活动的组织、学生学业考核与评价、教学反思等环节。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以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依据。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

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如果将“最近发展区”理论作些“扩展”,那么可以认为,只要有研究团队将教师引入为教师非常熟悉且具有相当认知基础与实践体验的教学常规研究活动之中,教师就会很快实现相邻两个发展阶段的过渡,顺利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专业发展状态。

以美国学者Lewin于提出的“没有无行动的研究,也没有无研究的行动”的著名论断为研究依据。

行动研究具有研究过程的系统性与开放性、研究方法的兼容性等特点。

另外,行动研究的从类型看大体上可以区分成独立进行的行动研究和联合性的行动研究。

本课题将实行独立研究与联合研究相结合,以教研组为平台,充分的发挥领导、教研员和教师的作用。

行动研究将使得整个研究优势互补,点面结合;既有理论思考,又有实践体验。

3、协同学理论

以德国物理学家哈肯的协同理为依据。

协同理论创始人哈肯认为,在一定条件下,诸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合,能够使整个系统形成一种具有特定功能的自组织结构。

以教研组为平台,教研组成员广泛参与的课题研究构架,其显著特点在于研究指令直接由教研组内部发出,能够最大限度地使教研组及其组内成员形成一个共同的课题研究实体,将研究活动引向深入。

四、研究目标与内容

1、研究目标

探究新课程教学规律,构建新新课程背景下新的课程教学常规,建立有效的新课程教学管理机制,创建有效的教学模式及评价机制,让新课程教学步入一个高效、有序、可持续发展道路。

2、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根据课题特点及与我校的实际情况,拟将下列问题作为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通过对学校近几年来课程改革活动、教学常规管理的历史性考察、整理,深入探讨隐藏于教学常规内部并制约着教学常规发展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的办法。

(2)立足教学常规工作及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身特点,从教育科学的规律层面出发,探讨教学常规研究的有效教学模式。

(3)从理论与操作两个层次探讨科学的教学常规方法与教学常规研究方法。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方法

1、研究对象

根据当前教育发展需要,以及学校实际情况,课题研究研究对象为本校全体师生,其中教师既是被研究的对象,同时也是课题研究的参与者。

2、研究方法

(1)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它主要通过实践者自身的实践进行的一种研究方式,是“计划——行动——实施——观察——思考的自我反思的螺旋循环”。

我们将行动研究分为这么几个步骤:

自主选题——确定课题——制定活动计划——活动展示——活动研讨——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寻找对策——验证对策,并以制度化的形式加以实施和落实。

(2)运用调查研究法,通过对学校教学常规存在的问题的调查分析(问卷调查、访谈),发现问题,制定研究计划。

(3)运用个案研究法,通过对典型案例素材的搜集、分析、整理与撰写,总结、提炼有一定借鉴意义的案例;同时通过项目组成员的亲身操作和体验,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4)在实验阶段还辅以比较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等。

六、研究步骤与措施

鉴于学校教学工作是个长期工程,各项制度和机制的建立及教学模式的形成也同样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本课题研究从2010年起,至2013年年底。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将时间和具体内容进行了调整。

1、准备阶段时间:

2010.3——2010.12

实验任务:

(1)调查了解,掌握初始情况,撰写调查报告。

确定研究方向,制定研究计划。

在广大师生中进行针对性的调查了解,梳理问题。

一方面为课题研究的实施提供一些参考,同时也为课题完成后检测研究效果提供一个参照依据。

①调查学生。

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学业成绩及其他综合素质的测试,并通过问卷与谈话形式,了解学生对教师表现在教学常规方面的态度、方法、能力等的评价。

②调查教师。

通过问卷或访谈,了解教师对教学常规工作的认识,以及对学校近年来的教学常规工作评价,着重了解教师认为教学常规工作中存在及急需解决的问题,包括自己在常规教学工作中和教务处在常规教学管理中的问题。

(2)邀请专家指导,进行开题论证。

于3月底或7月初,邀请7市相关专家来校进行课题指导,并举行研究前的开题论证。

(4)引导教师根据自己对教学常规工作的认识及自身的研究兴趣,并基于教学常规调查显示出的问题自主地确定常规教学研究主题,并制定具有指导意义的研究方案。

具体要求如下:

①语文、数学、英语、品德、科学五个学科各确定一个常规教学研究主题,研究的主题必须基于常规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②除教研组确定教研主题外,教师个人还必须基于教研组研究主题下,或自行选定一个自己在教学常规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作为课题进行研究。

成果:

调查问卷、调研报告、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2、研究阶段时间:

2011.1——2012、12

第一阶段:

2011.1——2011.7

实验任务:

(1)组织学习,实施全体动员。

3月中旬,举行一次全体教师参与的课题研究动员会,并分别组织课题负责人、课题组成员和实验教师参与的课题培训。

(2)课题主要研究人员在对学校“教学常规”进行历史性研究的认识基础上,从研究的可行性与实用性方面对课题研究方案进行仔细审核。

(3)各教研组或教师个人的研究方案获准之后,于3月初立即开展研究工作。

(4)课题研究人员全面了解各教研组和教师个人的开题情况,对未真正行动的课题予以督导。

(5)各教研组和教师于7月份开展阶段性研究小结。

实验方法:

理论学习、调查对比、行动研究

成果:

实验报告教学常规管理量化表学科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第二阶段:

2011.7——2011.12

实验任务:

(1)各学科教研组或实验教师在开展课题研究工作过程中及时调整研究方案。

研究的技术路线为:

发现教学常规方面的一个问题,设想一个解决的办法,在教学常规管理中实施这个办法并及时调整。

(2)课题研究指导成员全面了解各教研组和教师个人的开题情况。

(3)2011年7月和2011年12月,各开展一次阶段性研究小结。

要求教研组全体成员充分交流研究心得,分析得失,教研组要求上交书面小结报告。

成果:

调整后的研究方案论文阶段性总结

第三阶段:

2012.1——2012.12

(1)课题主要研究人员在教研组和实验教师阶段性分析的基础上,调查并收集数据对实际效果进行阶段评估,并及时调整课题研究方案,提出更具有针对性的研究要求,以便指导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

(2)学校视研究过程的具体情形,不定期地邀请市课题专家到校进行相关指导。

(3)例行学习、督导、汇报制度,全面落实研究方案,验证实验成果。

成果:

课题研究评估方案系列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学科教学模式

3、总结阶段(2013.1——2013.7)

实验任务:

(1)提出课题验收申请。

(2)2013年3月各学科教研组和教师完成研究任务,并提交研究结题报告。

(3)2013年7月有针对性地组织一次师生调查了解,掌握历经两年的教学常规实践的研究成效。

在师生中开展的调查了解方式与内容基本与开题前相同,目的在于检测研究活动对师生发展是否真正带来影响。

(4)分类整理三年来的文字、图片、以及音频、视频资料,并对这些材料进行检索、统计、分析、形成研究报告,并接受课题验收。

(5)2013年8月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并接受课题验收。

成果:

(1)案例、论文及经验材料。

(2)常规教学研究的系列制度与学科有效教学模式。

(3)结题报告。

七、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一)完善了教学常规管理的系列制度,让教学常规管理更加科学规范。

几年来,学校在教学常规管理的继承与创新,重组与重建等方面不断探索,进一步完善了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机制。

特别是通过几年的课题研究和实践,使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逐步趋向有序化、科学化、规范化。

依据“小学有效教学”学科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和老师们一起探讨、深入理解“有效教学”的精髓,从思想上深刻认识“有效教学”的必要性,树立有效教学理念,抓实“备课、上课、作业、辅导、检测”五大环节。

课题组以《五常市中小学教学工作若干规定》和《五常市中小学教学管理工作指导意见》为行动指南,每学期开学初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此类文件,从思想上引导大家认识到:

作为教师没有持之以恒遵守“规矩”的毅力,就很难使自己形成严谨踏实的教风;作为学生没有自觉守“规”的恒心,同样很难使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了让教学常规真正为教学服务,课题组成员分工明确,教学常规管理专人负责,坚持将教学常规管理一抓到底,严格制定各种管理制度,保证常规管理持之以恒地实行。

同时,课题组基于解决学校教育实践问题的过程,瞄准教学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根据工作要求制定并完善了《杜家镇中心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此制度细化了《教师备课制度》、《上课制度》、《作业批改制度》、《辅导学生制度》、《教学质量监测制度》、《教学反思制度》、《听课制度》、《评课制度》、《教学常规检查制度》、《校本教研工作制度》、《校本研修制度》、《教育科研制度》等一系列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二)提炼出了一套适合师生发展的学科教学模式。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

(1)“精读课文”的教学基本模式:

“初读课文,畅谈收获——合作探究,解读文本——巩固梳理,拓展应用”。

模式解读:

精读课文的教学基本式(常式),即“初读课文,畅谈收获——合作探究,解读文本——巩固梳理,拓展应用”。

该流程可以用一课时完成也可以用二、三课时完成,具体讲:

篇幅短小语言精练优美的文章可用一课时完成(一课时即能体现出精读课文的教学基本式);篇幅较长又难懂的课文可用二至三课时的时间进行教学,但原则上以两课时为主,在两课时的教学中基本式的后两个流程可以有机地分散到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中,为保持结构的完整性最后一个流程也有可能在第一课时中体现,这要视情况而定。

(2)“略读课文”的教学基本模式:

“自读—交流—积累(扩展)”。

模式解读:

“略读课文”的教学基本式(常式),即“自读—交流—积累(扩展)”。

在此基础上,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及学生的实际,还可采用若干个便于操作的具体的教学模式(变式),如自主选择式、质疑解疑式、重点阅读式、自测互评式等。

提倡用一课时的时间进行教学。

即先由学生充分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然后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或交流自读体会,或就课文的内容、写法展开讨论;最后视课文的特点安排积累、扩展、延伸方面的练习或实践活动。

通过这三个阶段的学习,使略读课文的教学达到以下基本教学要求:

第一,概览全文,了解大意;第二,捕捉、交流重要信息;第三,有针对性地积累语言,或向课外扩展延伸。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创设情境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展示交流内化提升——回顾整理拓展应用

模式解读: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主要任务:

1、创设情境——激活思维就是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具体教学目标,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音像、图画、故事、游戏、操作、问题等形式,精心创设恰当的数学情境。

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创新思维;2、研究情境——发现问题就是引导学生充分结合数学情境,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及学习经验,引发学生思考,运用多种方式或手段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信息,并对数学情境中的信息进行数学化整理,而后指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第二环节: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主要任务:

1、自主探究——分工合作就是教师充分利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理念,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上一个环节学生提出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独立的数学思考。

在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导学生分工合作,进行小组探究。

小组探究要由各小组组长组织实施,要求组长要面向全体,控制全局,明确分工,指导学生独立思考,根据每个同学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基础,利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和经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初步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案;2、组内交流——解决问题就是在分工的基础上,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展示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并指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

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对比,对争议性问题进行探讨,小组长要掌握交流的顺序和讨论的节奏,做好记录,逐步补充和完善,不断修改和提升。

把小组学习的结果进行总结,小组同学共同探寻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并形成小组意见。

小组推选出小组发言人,准备代表小组向全体同学展示交流小组意见。

第三环节:

“展示交流,内化提升”。

主要任务:

1、小组展示——汇报交流就是全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将各小组在“合作探究”过程中的成果和质疑充分展示出来;2、师生探究——内化提升就是在小组交流以后,对于各小组的研究成果教师和全体同学共同探究。

小组之间可以互相质疑,互相补充,对于相同意见指导学生不要重复。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调控全局,注意在关键环节点拨提升。

不同的小组“合作探究”的质疑不尽相同,有的比较简单,有的比较复杂。

对于简单的,学生又能解决的,可以让其他组的同学给予帮助加以解决;对于复杂的,学生难于理解的,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手段先教给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再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再探究。

这样一步步趋于问题的解决,直至完全解决问题。

第四环节:

“回顾整理,拓展应用”。

主要任务:

1、回顾整理——总结反思就是引导学生根据课堂学习的内容和活动情况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的回顾、归纳、总结、整理和反思,从而达到系统知识的目的。

结合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回顾知识的同时,还要对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进行回顾总结;2、深化提高——拓展应用就是在回顾整理之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设计一定数量的习题,对所学内容进行及时巩固。

习题的设计要注意基础性、现实性、趣味性、针对性、层次性和科学性。

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加强点拨和提升。

并适当设计相关的深化内容让学生独立探究,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拓展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英语学科愉快教学法

本模式的环节与操作方法是:

(1)Warmupandrevision(热身和复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热身活动,热身活动的时间长短,可根据学生的学情及教学内容而定)

(2)Leadin(导入)常用的导入方式有:

悬念导入;直接导入;情景导入;故事导入:

;歌曲导入;多媒体导入等。

(导入应做到简练、激趣,并能引发学生的思考)

(3)Presentationandpractice(呈现新知模仿操练体现讲练结合)每一模块的新知识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及认知规律进行单元间知识的调整、活用教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除此之外,还可打破模块与模块之间的教学内容。

(4)Consolidation(展示教学成果——应用)根据所学知识创设恰当的情景或布置相应的任务,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或类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掌握语言,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主要形式有:

表演课文、改编对话、调查采访、情境表演、话题讨论等。

(5)Homework(作业)除常见的作业外,教师应多布置一些动手操作、说说做做、调查、特色作业(如单词卡片、英语小报)等形式多样的作业。

4、新课程标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三种基本模式

模式

(一)“创设情境——模拟表演”式教学模式

本模式适合于“我们在社会中成长”这一领域中的社会常识的学习。

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虚拟生活场景,即虚拟生活中的一些活生生的事例;另一种是模拟社会角色,即在课堂上让学生模拟社会角色,现场表演。

模式

(二)“参与实践——体验探究”式教学模式

“创设情境——模拟表演”适合在课堂中进行,而“参与实践——体验探究”教学模式,适合于课外实践活动。

本模式是学生走出课堂,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模式(三)“综合学习——合作讨论”式教学模式

《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社会活动、社会环境部分,将地理、历史、社会常识和法律常识等知识融为一体,其中所涉及的领域包罗万象。

因此,在教学中要实现与语文、数学、音乐、美术、自然、科技、哲学等学科的整合,开展综合性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进而进行合理的归纳综合,实现儿童个体的社会化,是这一模式的主旨。

该模式从以下四个环节进行:

①课前收集,自主整理;②创设情境、激情引趣;③小组合作、交流讨论;④课内巩固、课外延伸。

5、小学科学“做中学”教学模式

此教学模式是指以“做中学”理念为指导,以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其中“做”既是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又是知、情、意的统一,还是“手脑并用”的过程。

这里的“做”是指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包括问题情景的创设、观察与实验的设计、实验材料的准备与搜集、实验的操作与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搜集证据及实验结果的分析、科学结论的归纳与概括、科学现象的解释与科学知识的应用等实践性学习的活动。

而其中的“学”泛指广义的学习与发展,具体指探究奥秘、获取新知、亲历过程、体验情感、发展思维、培养能力,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全面提高。

此模式共分五个环节,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动手探究——合作交流——拓展延伸。

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充分的活动、有着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自主表现的机会,相信学生能行。

该模式适用于小学三至六年级的所有探究类科学课。

(三)将教师的论文、教学设计、反思、案例等汇编成册。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非常注重材料的积累和整理,目前已将一些过程性材料集结成册。

其中有《教学论文精选》、《学科整合案例集锦》、《有效教学课例精选》、《教学设计集锦》、《教育叙事汇编》、《教学反思集锦》、《教学论文精选》、《阅读新课标与解析教材》、《演练广场》等。

(四)促进了课题组教师和实验老师的专业成长。

该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我校教师素养的群体优化和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近三年,我校教师在市、县级执教公开课超过20节,参加市级教学竞赛的有几十人次,一批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磨炼中茁壮成长,曾多少次参加市级教师学科素养大赛。

随着课题研究的推进,我们边实践边反思,边实践边总结,撰写科研论文己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三年来,教师撰写案例、反思等近千篇,教师的论文也是频频见于报刊杂志,其中李学春老师撰写的《浅谈在新课程校本培训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在中国教育发展研究上刊登,《新课程校本研究应以专题研究为主渠道》在哈尔滨教育上刊登;刘恩超校长撰写的《立足农村实际夯实课改工作》在哈尔滨教育上刊登;刘丽新副校长撰写的《新课程背景下的农村语文教学》在哈尔滨教育上刊登;李海波、于晓秋撰写的《教师应该怎样进行教学反思》在黑龙江教育综合上发表;那秋妍撰写的《传热比赛》教学设计与反思在黑龙江教育小学教学案例与研究上发表,《以科学探究为主渠道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在中国青年教师协会上发表。

(五)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了学生综合素养。

我们创建的五个学科的教学模式既关注教师课堂中的课程实施(教的层面),更关注学生学习进程中的发展(学的层面),立足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上述模式的推广与应用使得教师教得轻松,教得有效,学生学得愉快,学得活跃。

转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学生能在教师提供的学习情境中,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与同学进行相互的交流,对自我和他人的活动过程、结果进行评价反思,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和方法,进而实现了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2)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式的变化。

表现在许多学生的读书、作业、收集信息、与人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或正在发生着积极的变化,学习习惯更加良好。

学生在阅读、操作、讨论、演算、思考、陈述、评价等方面,都逐步具有了自己的方法,观察、思维、计算、写作、归纳、应用等学习能力明显增强。

许多学生养成了预习、自学的良好学习方式。

(2)由于教师改变了传统的评价方法,注重给学生提供自我评价的机会,学生自我评价的意识大大增强,此外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还学会了客观的评价他人,发现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学会了正确接纳同学的意见。

(六)进一步规范了学校教学常规管理,提高办学水平。

为了进一步突出课题研究的实效性,课题组提出了“加强学校管理,向管理要效益”的理念。

课题组成员深入各基层学校,开展教学常规工作检查评估,在检查过程注重树立典范,诊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向学校、老师提出反馈和整改意见。

2010年9月在中心学校举办“教学管理现场观摩会”,为各校在学校管理方面提供互相学习与借鉴的机会。

通过两年来的检查与督促,诊断与改进,各校的教学常规管理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学校的管理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从而大大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

八、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1、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研究时间较短,内容较泛,经验不足,使得研究的成果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是教师的科研意识不够,课题研究目标模糊,研究过程较为被动。

三是“专家引领”方面还很欠缺,因而教师的教学素养成为制约课题深入实施的瓶颈。

2、今后设想。

在全镇各小学推广应用,进一步完善,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基本策略和学校管理策略,进而提高全镇各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