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单知识点复习.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722742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6.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单知识点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教育学单知识点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教育学单知识点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教育学单知识点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教育学单知识点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单知识点复习.docx

《教育学单知识点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单知识点复习.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单知识点复习.docx

教育学单知识点复习

教育学单知识点复习

1、中国古代“内法论”的代表人物是孟子。

2、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后世产生了生源的影响。

3、建国以来,我国小学教学改革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改革教学方法。

4、一个国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普通实施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的义务形式称为普及义务教育。

5、我国于1986年第一次讲课外活动正式列入课程总计划。

6、“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7、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以“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

“三基”是指:

读、写、算。

8、分为两个阶段的学校教育层次是初等教育。

9、当代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

10、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11、学校在课堂教学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是课外活动。

12、试图以心理学“统觉”原理说明教学过程的是赫尔巴特。

13、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工作总要求是教学原则。

14、第斯多惠说“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则叫人发现真理”这体现了启发性原则。

15、在素质教育中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核对学校工作起着导向。

动力和保证作用的是学校德育。

16、“父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体现了德育的疏导原则。

17、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在1862年。

18、学校中开展各类活动的最基本的基层组织是班级。

19、教育制度化的形成是以学校教育系统为标志的。

20、学校进行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活动。

21、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薛志成山的标志是:

废科举,兴学校;《钦定学堂章程》;《奏定学堂章程》颁布。

22、学校教育制度在形成上的发展经历的过程是:

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

23、我国建国以后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着重开展的工作有:

普及小学教育、学制改革实验、教学改革试验。

24、教学口语应具备的特点有:

科学性、艺术性、思想性、启发性。

25、我国对小学生身份的法律定位有三个层次:

是国家公民、是未成年工民、是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26、课程的编制应考虑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何止是结构的内在逻辑性,以保证学校课程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27、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间接经验,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反映了教学中传授科学文化与丰富学生感性知识;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的关系。

28、班主任了解学生的方法一般有四种:

观察法、谈话法、书面材料和学生作品分析法、调差访问。

29、自我教育能力的构成因素包括:

自我评价、自我刺激、自我调控。

30、我国目前中小学教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

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31、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学。

32、1995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33、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着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34、在教育的诸要素中,学生和教师是其最基本的要素。

35、我国小学课程的设计必须做到高度的科学性和高度的思想性的统一。

36、隋唐以后盛行的科举制度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

37、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国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38、低年级自学生心目中具有天然的权威性,它是教师进行教育的重要条件。

39、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导师是以及结论的得出,完全由学生自己来做,重研究过程甚于注重结论,这种课程是研究型课程。

40、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41、学生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具有特定的社会属性。

42、我国近代小学开端于1878年。

43、“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反映了封建社会教育具有等级性的特点。

44、认为人的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最根本动因的学者是佛罗伊德。

45、课程论测重研究教什么。

46、为了解决名词、术语脱离事物,抽象概念脱离具体形象,理解脱离感知等矛盾,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注意贯彻直观性原则。

47、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是“知识设计的根本原理”的教育思想是终身教育。

48、在我国,教学的基础是知识的接受。

49、“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反映了环境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

50、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教学工作的总要求是教学原则。

51、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必须具有学科知识素养。

52、学校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教育活动,具有鲜明的社会性。

53、毕业考试前夕,学校咨询人员对平时比较容易几张的同学进行集体辅导,讲授自我放松、缓解紧张的方法。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问题预防。

54、班级授课制出现以后长生了班主任。

55、为班级授课制奠定理论基础的是夸美纽斯。

56、难题提供了试题的平均通过率信息。

57、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58、学校是语言的发展达到较为完备的文字形态后出现的。

59、珍贵教育的主要标准是学校系统。

60、学校产生的条件有:

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有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文化发展到一定水平、出现了文字。

61、三结合教育合力的基本形式是:

互相访问、通讯联系、家长会、教育讲座、家长学校。

62、关于“五四”以后小学教育发展状态描述正确的是修业6年、前4年为初级,后2年为高级。

63、人的身心发展包括:

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

64、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体现了国际社会对青少年儿童权利的重视,反映这一核心净胜的政要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

65、小学课程设计要体现科学性、思想性的高度统一。

66、教学活动的构成有:

上课、作业、辅导、成绩评定。

67、建立学生档案一般分为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四个环节。

68、学校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教育活动,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

69、国家为保证学生的受教育权而做的努力有:

为所有学生提供正常教育机会、关注贫困生设立帮助基金、关注残疾学生设特殊教育机构、及时提供所需物质条件。

70、注重身心和谐发展,内容较丰富,方法较灵活的教育是雅典的教育。

71、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

72、内发论在中国古代的代表人物是孟子。

73、自尊心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内部动机。

74、学生是课外活动的主体。

75、辅导的方式主要有集体和个别辅导两种。

76、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77、主张尊重儿童个性,恢复古希腊重视美誉的传统的学派是人文主义学派。

78、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79、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是由理性、意志、情感三部分组成的,其中理性是灵魂的基础。

80、启蒙思想家卢梭宣扬自然主义教学理想的作品是《爱弥儿》。

8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学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

82、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的是康德。

83、能为人的发展提供无之前提的是遗传。

84、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教师。

85、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的指标是区分度。

86、隋唐以后使得政治、思想、教育更加制度化的是科举制。

87、主张恢复古希腊重视美育的传统的是人文主义。

88、在我国教育史上,最早把小学教育规定为义务教育的是在1904年。

89、“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强调的是遗传决定论。

90、凡是需要知道的食物都要经过事物本身来教学,体现了直观性教学原则。

91、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

92、将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讲道德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93、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作用,对儿童而言是通过教育实现的。

94、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热爱学生。

95、对学生进行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96、年轻时的夸美纽斯就具有强烈的民主主义四星,强调教育的自然性。

97、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

98、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教育专著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编写的。

99、按使用的教学方法可以讲课分为:

将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复习课。

100、我国目前小学教学原则包括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以及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01、柏拉图认为人的灵感有理性、意志、情感三部分组成的。

102、柏拉图把人分为三种集团或三个等级,即:

哲学家、军人、劳动者。

103、备课要写好的三种计划是:

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

104、衡量一节好课的标准时:

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恰当、语言标准生动、组织紧凑合理。

105、关于巩固性原则的描述正确的是“学而时习之”、巩固要在理解基础上进行、重视组织各种复习、在扩成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级技巩固。

106、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有:

讲明道理,疏导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表扬为主,正面教育。

107、主题班会的组织,一般要经过确定主题、精心准备、具体实施、反馈评价这几个阶段。

108、课外活动的特点有:

自愿性、灵活性、自主性、多样性。

109、清政府下决心推行现代小学开始于1898年。

110、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做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111、推动个体有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的动力是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性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112、建立在不同的教育哲学理论基础上的课程论及课程的历史传统,对课程产生重要的结构性影响。

113、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知过程。

114、班主任是校长、教导主任的有力助手。

115、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意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6、夸美纽斯于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奠定了班级授课制的理论基础。

117、美国教育家洛克在其著作《教育漫话》中提出著名的“白板论”。

118、杜威强调在教育中以儿童为中心。

119、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和人口素质高低的是基础教育。

120、洛克的教育思想体现在他的《教育漫话》中。

121、我国实施义务教育的法律保障室《义务教育法》。

122、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的理论是内发论。

123、认识自然与社会性的统一体,个体的早期发展更多的体现了自然属性。

124、学校教育的基础是课程。

125、智力也叫做认知能力,其核心是思维力。

126、“学不liè躐等”、“不凌节而施”是循序渐进原则的集中体现。

127、开放性和群众新、多样性和补偿性、实用性和融洽性属于社会教育的特点。

128、我国的《义务教育法》于1986年颁布。

129、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学校是文士学校。

130、我国义务教育的年限是9年。

131、把“基因复制”看做确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的是威尔逊。

132、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出形式。

其特殊性之一使他们的学习是一种规范化学习。

133、注重学生基础学力培养的课程是基础型课程。

134、认为“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只就开始”的教育学家是夸美纽斯。

135、允许成绩优秀的学生跳级,体现了因材施教原则。

136、明代以后使科举考试形成固定格式的是八股文。

137、实施义务教育需要一系列的办学条件。

其中最重要的是办学经费和师资。

138、文化发展对学校课程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内容的丰富、课程结构的更新。

139、皮亚杰将人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几个阶段即:

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

140、学生是具有发展的潜能、需要的人。

141、制约课程的因素有:

社会、知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142、关于启发性原则的描述正确的是:

激发和应到学生自己去寻找正确答案、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应用知识。

143、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主要有:

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144、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持外铄论观点的代表人物有:

荀子、洛克。

145、孔子的主要教育主张包括:

“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wǎnɡ罔”“思而不学则殆”。

146、柯尔伯格认为的道德认知经历了三个不同水平的发展过程即:

前世俗水平、世俗水平、后世俗水平。

147、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应具备的条件有:

政治思想素养、职业道德素养、学科知识素养、广泛的文化素养、教育专业素养。

148、学生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具有特定的社会属性。

149、班主任是各任课老师的协调者。

150、教学是传授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

151、“道而弗牵、強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要求出自《学记》。

152、班集体是训练班级成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最好载体。

153、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的课外互动式学科活动。

154、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语言的发展到达较为完备的文字形态后,便出现了学校。

155、建国后为了尽快普及小学教育,我国采取了两个基本方针,其一是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

156、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认本能,它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因。

157、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产生作用的结果的理论是多因素相互作用伦。

158、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最高表现形式是人不同于动物的创造性。

159、个体实践活动中,最高层次的是社会实践活动。

160、儿童入学后必须以学习为主导。

161、“私有、两爱、两精神”的教育目的出自《中国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62、“白板说”是外铄论的典型代表,其倡导者是洛克。

163、人身权的最基本权利是身心健康权。

164、教科书的主体部分是课文。

165、直接认知被评价者的最好方法是观察。

166、测验主要以笔试进行。

167、中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形态出现在夏代。

168、《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发表于1993年。

169、“因材施教”体现了人的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170、教师职业最大的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171、反映测验结果的可靠程度的指标是信度。

172、夸美纽斯主张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173、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杜威和《民本主义与教育》。

174、我国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始于20世纪60年代后。

175、杨贤江于1930年出版的教育学著作是《新教育大纲》。

176、《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于1995年通过。

177、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有:

美国的高尔顿、美国的霍尔、奥地利的弗洛伊德。

178、根据课程任务,可以把课程分为:

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179、教授法可分为三种方式:

讲述、讲解、讲演。

180、品德的构成因素主要有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181、操作评定的一般步骤是:

学生自评、小组评议、班主任评价、信息反馈。

182、苏格拉底教学包括:

苏格拉底的讽刺、定义、助产术。

183、根据课程的管理制度或制定者,可将课程分为: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184、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

教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注意启发、讲究语言艺术。

185、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钻研材料、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186、德育的途径有多种,主要有:

思想品德课、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少先队活动、班主任工作。

187、德育目标是实施德育的出发点,也是检验的鱼是否达标的标准。

188、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189、库姆斯等人陈述的非正规教育的概念,即伊里奇所主张的非学校化观念,都是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

190、提出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正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

191、建国以来,小学教学改革所言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92、小学教育目的是小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193、传统教育强调的是掌握知识的数量和准确性。

194、1878年,张焕伦所创办的商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近代小学的开端。

195、遗传是指从商贷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196、前苏联教育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是指儿童已达到的发展水平与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197、教学过程是一种特定的认知活动。

198、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上课。

199、主张“有教无类”,以“仁”为核心的最高道德标准的中国古代教学家是孔子。

200、大教育的最高目的限定为“心灵的和谐达到完美的境地”的教育家是柏拉图。

201、“博学于文,约之于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中国古代孔子的教学主张。

202、学生的社会地位属于学生的权利。

203、学校组织教学工作,确定工作步调的依据是课程计划。

204、夸美纽斯教学论的基础是个体认识论。

205、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

206、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是以《民本主义与教育》的发表为标志的。

207、《普通教育学》是卢梭的教育学代表作。

208、小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小学教育内容。

209、揭示了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发展认知的创立者是瑞士心理学家洛克。

210、学生最主要的角色权利是受教育权。

211、重在发展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课程是基础型课程。

212、“以僧为师”“以书为师”是古代印度的教育特征。

213、罗马国灭亡以后,西欧为了更好的布道,设立了众多的教区学校,适当讲授读写知识。

214、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的反映在《论语》中。

215、义务教育的实施,使小学教育具有了强制性。

216、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

217、墨家对于多的知识的理解认为主要有:

“亲知”“熟知”“闻知”三种途径。

218、遗传素质的成熟对身心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个体的器官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先天素质在发展中逐步成熟、有些早期运动机能是直接建立在成熟基础上的。

219、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

爱岗经验、正确的教育观、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高超的教育能力。

220、学校课程的设置直接受制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221、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

222、德育过程中的矛盾有: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

223、学生档案有两种:

集体档案、个体档案。

224、道家的教育主张内容包括:

“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225、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有:

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做出社会规范、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具有延时的功能。

226、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念包括:

现代的教育观、现代的学生观、现代的教育质量观。

227、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

228、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力量,他会对学生产生终身影响。

229、社会时代发展的状态与需要,是形成不同时代学校教育课程总体结构体系重大差别的重要原因。

230、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231、个别教学的优点在于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232、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其最大的优点在于效率高。

233、确定主题是开好班会的基础,精心准备是开好班会的关键。

234、明确的共同目标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

235、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具有更大的自主性。

236、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小组活动。

237、墨家以“兼爱”和“非攻”为教。

238、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是战国后期的《学记》。

239、主张“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学”的教育家是杜威。

240、教师不得随意宣扬学生缺点,私拆学生信件等,这是因为学生享有隐私权。

241、小学教育所处的年龄段一般称为童年期。

242、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

243、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崇高的职业道德素养。

244、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是教师的言行。

245、当代教师的素质集中体现在教师的专业素养方面。

246、在我国最早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教育问题的是杨贤江。

247、教育教学中只是追求“齐步走”,违背了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248、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

249、主张按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分拣段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的是亚里士多德。

250、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251、盲人的听觉、触觉非常灵敏,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

252、教师的行为举止之所以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对其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因为学生具有向师性。

253、衡量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的指标是区分度。

254、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

255、个体身心发展的某一方面技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称为关键期。

256、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

257、学校课程的目的在于尽可能满足社区、学校、学生的差异性,因而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参与性。

258、谈话法可分为两种:

复习谈话、启发谈话。

259、锻炼的主要方式有:

练习、委托任务、组织活动。

260、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

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261、在赫尔巴特的影响下,形成了以传统教育为中心的特点,即:

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262、课程计划的制定依据是: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

263、分组教学的主要类型有:

能力分组、作业分组、学科分组。

264、综合课的组成一般包括:

组织教学、复习过度、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

265、我国小学德育的方法主要有:

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

266、20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呈现的新特点有:

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

267、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晋代衣冠成古丘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268、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

269、20世纪以后,义务教育普遍向中等教育延伸。

270、实行义务教育的根本条件是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71、使遗传提供的发展的可能性变成现实的因素是环境。

272、由于学生是未成年人,因此他们的独立人格和独立地位经常被忽视,常常处于从属和依附的地位。

273、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和逻辑结构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274、教学认知的客体以课程教材为基本形式,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凝聚的精神客体,具有中介性。

275、教师掌握教材有一个深化的过程,一般要经过懂、透、化三个阶段。

276、开展课外活动时,学生参加与否,不具有强制性。

277、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天然的权威性。

278、我国将小学分成初等小学和高等小学是在1912年。

279、1904年请政府颁布的《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中规定初等小学的修业年限为5年。

280、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的观点是外铄论。

281、中国古代“外铄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荀子。

282、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283、与课堂教学相比,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具有更大的自主性。

284、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斯宾塞。

285、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是指课程类型。

286、“人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这说明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87、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是教学活动。

288、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学法体现的教学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