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格律十讲.docx
《诗词格律十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词格律十讲.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词格律十讲
诗词格律十讲
第一讲诗韵和平仄
诗写下来不是为了看的,而是为了“吟”的。
古人所谓“吟”,跟今天所谓朗诵差不多。
因此,诗和声律就发生及其密切的关系。
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声律,而所谓声律只有两件事:
第一是韵,第二是平仄。
其中尤以平仄的规则最为重要;可以说没有平仄规则就没有诗词格律。
现在先请大家读几首唐诗:
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相思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江南曲李益
嫁得瞿唐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这是三首五言绝句。
在这些诗里,逢双句押韵。
所谓押韵,就是把同一收音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是放在句尾。
韵的作用是构成声音的回环,也就是形成一种音乐美。
例如《登鹳雀楼》,“流”字读liú,“楼”读lóu,都是收音于ou的;《相思》,“枝”字读zhī,思字读sī,都是收音于i的。
这就显得非常和谐了。
有时候,依照现代普通话的语音去读并不和谐,这是因为时代不同,语音有了发展。
例如《江南曲》,“期”字读qí,“儿”字读ér,很不和谐,但是如果依照上海话的白话音来读“儿”字,就十分和谐了,因为上海白话“儿”字念ní,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了唐代的古音。
至于讲到平仄规则,就必须先说明什么是平仄。
古代有四个声调,即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平声以外,共余三声都是仄声(仄就是不平的意思)。
平声大约是比较长的音,而且是一个平调,不升也不降;其余三声大约是比较短的音,有升有降,因此形成了平仄的对立。
诗人们利用这种对立来造成诗的节奏美。
上面所引的三首五言绝句是依照同一个平仄格式写成的。
每首只有二十个字,其平仄格式如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字外带圈表示可平可仄,字外带框的表示押韵,下同。
)
有一件事值得注意:
在普通话里,平声已经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入声已经消失了,分别归入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
平声好办,只要把阴平和阳平同等看就是了。
入声归入上声、去声的也都好办,反正上、去两声也都是仄声。
唯有归入阴平、阳平的入声字就非查字典不可(可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同音字典》)。
大概平仄格式上标明仄声而普通话读平声的字,多半是古入声。
这三首诗中的入声字是“白”、“日”、“入”、“欲”、“目”、“一”、“国”、“发”、“撷”、“物”、“得”、“妾”。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国”、“发”、“撷”、“得”,它们在普通话里都变了平声,而它们所在的位置是规定要用仄声字的。
这三首诗是严格依照平仄格式写成的。
一般地说,每句的第一个字可以不拘平仄。
试看第一句第一个字,“白”、“嫁”是仄,而“红”是平,第三句和第四句的第一个字,这里三首诗都是用了仄音,但是在其他唐诗中也有用平声的。
唯独像“平平仄仄平”这样一个五言平仄句式(在这三首诗中是第三句),第一个字只能用平声,不能用仄声,否则叫做“犯孤平”。
这一讲所讲的是最基本的东西。
讲的虽然是五言,但是可以类推到七言。
讲的虽然是绝句,但是可以类推到律诗。
讲的虽然是诗,但是可以类推到词。
诗词格律十讲第二讲五言绝句
绝句都是四句。
五言绝句可以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
现在先谈律绝。
律绝一般之用平声韵,而平仄格式则有四种。
第一讲里所讲的平仄格式是第一种: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这里有四种句式:
第一种句式是平仄脚,第二种句式是仄平脚,第三种句式是仄仄脚,第四种句式是平平脚。
这四种句式是所有变化的基础,四种五言绝句都是由这四种句式错综变化而成的。
第二种五言绝句只是把第一中的前半首和后半首对调了一下: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听筝李端
鸣筝金栗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第三种五言绝句基本上和第一种相同,只因首句用韵,所以首句改为平平脚: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塞下曲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行宫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溪居裴度
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
红尘飞不到,时有水禽啼。
第四种五言绝句基本上和第二种相同,只因首句用韵,所以首句改为仄平脚: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闺人赠远王崖
花明绮陌春,柳拂御沟新。
为报辽阳客,流芳不待人。
在四种平韵五言律绝当中,以第一种最为常见,其次是第三种。
其余两种都是少见的。
去了平韵律绝之外,还有一些仄韵律绝。
现在只举一个例子: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忆旧游顾况
悠悠南国思,夜向江南泊。
楚客断肠时,月明枫子落。
律绝只有四种句式,即使是仄韵的五言律绝,也不超出这个范围。
依照这四种句式写成的诗句叫做律句,凡不用或基本上不用律句的五言绝句可以称为“古绝”。
古绝不拘平仄,在押韵方面即可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
例如:
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拜新月李端
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
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
《夜思》是平声韵,《拜新月》是仄声韵。
“疑是”句“平仄仄仄平”,“细语”句“仄仄平仄平”,“北风”句“仄平平平仄”,都不是律句。
诗词格律十讲第三讲七言绝句
七言绝句也是四句,总共二十八个字。
七言律绝是以五言律绝为基础的。
跟五言律绝一样,七言律绝共有四种平仄句式,这只是在五字句的前面加两个音:
如果是仄起的五字句,就把它变成平起的七字句,如果是平起的五字句,就把它变成仄起的七字句。
试看下面的比较表:
平仄脚:
五字句——□□(仄)仄平平仄
七字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平脚:
五字句——□□平平仄仄平
七字句——(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脚:
五字句——□□(平)平平仄仄
七字句——(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脚:
五字句——□□(仄)仄仄平平
七字句——(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绝句也有四种平仄格式,跟五言绝句是相一致的。
不过,七言绝句以首句押韵为比较常见,所以次序应该改变一下。
第一种七言绝句是: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题金陵渡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杜牧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第二种七言绝句是把第一种的前半首和后半首对调,并且使首句仍然收平脚,第三句仍然收仄脚: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秋夕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第三种七言绝句是第一种的变相,只是把首句改为不押韵(这一种比较少见):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忆江柳白居易
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
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
第四种七言绝句是第二种的变相,只是把首句改为不押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仄韵七绝颇为罕见,这里不举例了。
七言绝句每句的第一字都是不拘平仄的,第三个字在许多情况下也不拘平仄,因此相传有这样一个口诀: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但是,这个口诀是不全面的,在正常的情况下,第五个字不能不论;更重要的是仄平脚的句子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犯了孤平。
凡是不合于这里所讲的都是变格,在第六讲里还要谈到。
诗词格律十讲第四讲五言律诗和长律
我们在第二讲中讲了五言绝句,这里再讲五言律诗就非常好懂了。
五言律诗共有八句,四十个字,比五言绝句(指律绝)的字数多一倍,可以说两首五言绝句合起来就是一首五言律诗。
按发展情况说,应该说五言绝句是五言律诗的一半;但是,为了说明的方便,我们说五言律诗是五言绝句的双倍也未尝不可。
跟五言绝句一样,五言律诗也有四种平仄格式。
第一种五言律诗等于第一种五言绝句的两首: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第二种五言律诗等于第二种五言绝句的两首: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新春江次白居易
浦干潮未应,堤湿冻初销。
粉片妆梅朵,金丝刷柳条。
鸭头新绿水,雁齿小红桥。
莫怪珂声碎,春来五马骄。
第三种五言律诗等于第三种五言绝句加第一种五言绝句: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终南山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北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第四种五言律诗等于第四种五言绝句加第二种五言绝句(这一种比较少见):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风雨李商隐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律诗中间四句要用对仗。
所谓对仗,就是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等。
关于对仗,后面还要专题讨论。
长律是超过八句的律诗,有长到一百六十韵的。
两句一押韵,一百六十韵就是一千六百个字。
有一种试贴诗规定五言六韵(清代规定五言八韵),那是应科举时写的。
例如:
湘灵鼓瑟钱起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清。
长律的平仄很容易知道,因为它只是把五言绝句加起来。
例如五言六韵的长律就等于三首五言绝句。
除头两句和末两句以外,中间各句都是要用对仗的。
长律一般只是五言诗,七言长律非常罕见的。
诗词格律十讲第五讲七言律诗
七言律诗,就其平仄格式说,是七言绝句的扩展。
七言律诗共有八句,五十六个字,比七言绝句的字数多一倍,正好把两首七绝合成一首七律。
七言律诗也有四种平仄格式。
第一种七律等于第一种七绝加第三种七绝: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望蓟门祖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第二种七律等于第二种七绝加第四种七绝: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第三种七律等于第三种七绝的两首: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客至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遣悲怀元稹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第四种七律等于第四种七绝的两首: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阁夜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七律跟五律一样,中间四句要用对仗;至于头两句和末两句,一般不用对仗。
特别是末两句,像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那样的情况是很少见的。
讲到这里,我们可以把律诗、绝句的平仄规则总结一下。
平仄有“对”的规则和“粘”的规则。
单句称为出句,双句称为对句,出句和对句加起来叫一联。
第一联称为首联,第二联称为颔联,第三联称为颈联,第四联称为尾联。
出句的平仄和对句的平仄必须是相反的,叫做对。
下联出句的平仄和上联对句的平仄必须是相同的,叫做粘。
当然,在“粘”的时候,第五、七两字(在五言则是第三、五两字)的平仄不可能相同;在“对”的时候,如果首句入韵,首联出句和对句第五、七两字(在五言则是第三、五两字)也不可能相对。
总之,我们可以拿每句的第二个字作为衡量对粘的标准。
知道了粘对的道理,要背诵口诀(平仄格式)就不难了。
只要知道了第一句的平仄,全首诗的平仄都可以按照粘对的规则背诵如流。
即使是百韵长律,也不会背错一个字。
违反粘的规则叫做“失粘”(广义的“失粘”指的是不合平仄,这里用的是狭义);违反对的规则叫“失对”。
唐人偶尔有不粘的律诗、绝句(如王维的《渭城曲》),但是不足为训,因为一般的律诗、绝句总是粘的。
至于失对,则是更大的毛病,唐人虽也有个别失对的情况,那或者是模仿“齐梁体”(律诗未定型以前的诗体),或者是诗人一时的疏忽,后人是不能引为口实的。
诗词格律十讲第六讲平仄的变格
上面说过,前人做律诗、绝句有个口诀时:
“一三五不论。
”这是就七言说的;如果是五言,那就应该时“一三不论”。
其实仄平脚的五言第一字或七言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犯孤平。
至于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按常规来说,也是要论的,但是在这些地方可以有变格,就是在本该用平声的地方也可以用仄声,在本该用仄声的地方也可以用平声。
例如: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值得注意的是:
如果时平平脚,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仍以用仄声唯一,否则末三字变成平平平,而三字尾连用三个平声是古风的特点(见第八讲),最好律诗、绝句不要用它。
现在讲到三种特别的句式。
这三种句式是不合于前面五讲中所列的平仄格式的,然而它们时律诗、绝句所容许的。
(1)五言出句二、四字同平,七言出句四、六字同平。
——依前面五讲的说法,仄仄脚的律诗,在五言是“(平)平平仄仄”,在七言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但是,这个格式有一个最常用的变格,就是:
五言:
平平仄平仄
七言:
(仄)仄平平仄平仄
这是把五言第三、四两字的平仄对调,七言第五、六两字的平仄对调。
对调以后,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不再时不拘平仄的,而是必须用平声,例如:
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城阙辅三秦,烽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咏怀古迹(其三)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种句式多数被用在尾联的出句,即律诗的第七句,绝句的第三句。
(2)五言出句二、四字同仄,七言出句四、六字同仄。
——依前面五讲的说法,平仄脚的律句,在五言是“(仄)仄平平仄”,在七言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但是,这个格式也有一个变格,就是:
五言:
(仄)仄平仄仄
七言:
(平)平(仄)仄(平)仄仄
这里五言第二、四两字都用仄声(全句可以有四仄,甚至五仄),七言第四、六两字都用仄声。
但是,有一个附带的条件,就是五言对句第三字,七言对句第五字必须用平声。
例如:
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草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夜泊水村陆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讲到这里,我们知道“二四六分明”的口诀也不完全适用了。
(3)孤平拗救。
——所谓孤平,指的是五字句的“仄平仄仄平”,七字句的“仄仄仄平仄仄平”。
由于除了韵脚以外,只剩下一个平声字,所以叫做孤平。
凡不合平仄的句子叫做拗句。
拗句和律句是反义词。
孤平的句子也是拗句的一种。
但是,拗句可以补救。
补救的办法是:
前面本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就在后面适当的位置用上一个平声意味抵偿。
所谓孤平拗救,是指仄平脚的句子五言第一字用仄,第三字用平;七言第三字用仄,第五字用平,即:
五言:
仄平平仄平
七言:
(仄)仄仄平平仄平
试看下面的例子:
夜泊山寺李白
危楼高百尽,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回乡偶书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孤平拗救常常和二、四字同仄的出句(在七言则是四、六字同仄)同时并用,向上文所引孟浩然的“往来成古今”、陆游的“双鬓向人无再青”都是。
这样,倒数第三字(如孟诗的“成”字,陆诗的“无”字)所用的平声非常吃重,它一方面用于孤平拗救,另一方面还被用来补偿出句所缺乏的平声。
上文所讲第一种特殊句式,五言第三字用了仄声,第四字就必须补一个平声,而且第一字不能再用仄声,也是这个道理。
我们应该白变格和例外区别开来。
变格是律诗所容许的格式,甚至能用于试帖诗;例外则是偶然出现的,如杜甫的“昔闻洞庭水”,孟浩然的“八月湖水平”。
有时候,诗人可以写一些古风式的律诗,完全不拘平仄,叫做“拗体”。
但拗体是罕见的,这里不详细讨论了。
平仄的变格相当复杂,我们了解这个,主要为了欣赏古人的律诗、绝句。
至于自己写诗,自然不一定要用变格。
诗词格律十讲第七讲对仗
绝句用不用对仗是自由的;如果用对仗,一般用在首联。
律诗中间两联必须用对仗,在唐人的律诗中偶然也有少到一联对仗的,那只是例外。
至于对仗多到三联,则是相当常见的现象,特别是在首句不入韵的情况下是如此。
三联对仗,常常是首联、颔联和颈联。
例如:
旅夜书怀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着,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谷口书斋寄榻补阙钱起
泉壑带茅茨,云霞生薜帷。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
家僮扫罗径,昨与故人期。
野望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对仗首先要求句型的一致。
例如杜诗首联“细草微风岸”,这是一个没有谓语的句子,必须找另一个没有谓语的句子(这里是“危樯独夜舟”)来对它。
又如颈联“名岂文章着”,“着名”这个动宾结构被拆开放在一句的两头;对句是“官应老病休”,“休官”这个动宾结构也拆开放在一句的两头,才算对上了。
又如钱诗颔联“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竹怜”不是真正的主谓结构,“山爱”也不是真正的主谓结构,实际上是“怜新雨后的竹,爱夕阳时的山”,这样它们的句型就一致了。
对仗要求词性相对,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上文已经讲过了。
此外还有三种特殊的对仗:
第一是数目对,如“万里悲秋常坐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第二是颜色对,如“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第三是方位对,如“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名词还可以分为若干小类,如天文、时令、地理等。
例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星”对“月”是天文对,“野”对“江”是地理对。
又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夜”和“年”是时令对。
凡同一小类相对,词性一致,句型又一致,叫做工对(就是对得工整)。
例如“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这是工对。
邻类相对也算工对,例如“一去柴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朔”(北方)对“黄”是方位对颜色;又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日”对“春”是天文对时令。
两种事物常常并提的,也算工对,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对“鸟”是工对;“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人”对“马”是工对。
有所谓借对,这里借用同音字为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