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docx
《第六章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六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学习者的内部机制
对语言习得过程和学习者语言特征的研究——对比分析、偏误分析、运用分析、话语分析
对目的语学习者中介与语的研究
学习者个体因素的研究
外部因素
(语言习得环境的研究)
生理:
年龄
认知
情感
智力
语言学能
学习策略
交际策略
认知方式
认知学习策略
元认知策略
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
审慎型与冲动型
歧义容忍度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动机
态度
性格
融合型动机
工具型动机
积极态度
一般态度
消极态度
内向和外向
自尊心和抑制
焦虑
移情
视觉环境
听觉环境
语言环境
人文环境
目的语社会环境
非目的语社会环境
课堂教学的环境
社会大环境
一、对比分析(50-60年代)
代表:
拉多
定义:
对比分析是将两种语言系统进行共时比较,以揭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
1.
学生的难点教学的重点
目的:
预测两种语言间的差异所造成的学习中的难点,在教学中采取预防性措施;反过来又促进了对目的语的研究。
2.
强调对语言的结构进行客观、静态的描写
只集中于语言形式而不注重意义
理论基础和步骤
理论基础
结构主义语言学
阻碍性的干扰——汉字
介入性干扰——词形变化表示动词“时”的概念
语言是一种习惯,习得第二语言意味着克服旧的习惯并形成一套新的习惯,而在形成新习惯的过程中,原有的习惯就会产生迁移作用。
行为主义心理学
步骤:
描写;选择;对比;预测
3.在教学中的应用——“难度等级模式”
第一语言——目的语
举例
1
两种语言的相同成分,正迁移
2
二合一
第三人称he、she——ta
3
有——无(介入性干扰)
[][]英语词形变化表示动词“时”的概念
4
有——重新认识
被动句中除被、叫、让外,还有“是……的”
5
无——有(阻碍性干扰)
声调;汉字;“把”字句;补语
6
一分为二
visit——参观、看望、访问
4.意义:
(1)对不同语言的比较,使人们对语言现象的描写和研究、对语言特征的了解更为深入
(2)发现了学生学习的难点,揭示了教学的重点,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
局限性:
(1)对比分析的主要观点:
两种语言的相同之处产生正迁移,不同之处产生负迁移;两种语言的差异越大,干扰越大,学习的困难越大。
两种语言差别大,但干扰反而小,掌握的准确度要大。
(2)学习者困难和错误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只研究第一语言对目的语学习的迁移作用。
(3)只对语言的表层结构进行对比,不全面。
(4)最大问题是把学习者看作机械刺激的对象,不重视对学习者的研究。
对比分析
偏误分析
错误产生的原因
第一语言的干扰
研究重点
两种语言的对比
语言错误
二、偏误分析
1.偏误:
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和水准。
偏误分析:
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与规律。
偏误分析的主要内容:
规律性的偏误是中介语特征的反映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是规则形成的过程,即学习者不断从目的语的输入中尝试对目的语规则做出假设,并进行检验与验证,逐渐向目的语靠近并建构目的语的规则体系。
语言学基础:
普遍语法理论
心理学基础:
认知理论
理论基础
语内偏误:
由于对目的语规则掌握不全或因错误推断而造成的偏误
语际偏误:
由于第一语言的干扰造成的偏误
显性:
明显带有结构形式错误的句子
隐性:
语法虽然正确、但在一定的语境或交际情境中显得不恰当的句子
2.偏误分析的具体步骤:
搜集语料;鉴别偏误;对偏误分类;解释产生的原因;评估偏误的严重程度,是否影响到交际
偏误的分类
3.偏误的来源
母语负迁移:
学习者在遇到困难时,由于不熟悉目的语规则而求助于第一语言知识去理解并运用目的语。
举例:
目的语语音的学习;英语的重要在第一个音节
过度泛化:
学习者采用推理的方法,把新获得的目的语不适当地套用在目的语新的语言现象上而造成偏误。
举例:
第三声变调;把ju、qu、xu、yu省去的读成u
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文化因素负迁移:
由于文化差异造成语言形式或使用上的偏误。
举例:
中国人是姓在前名在后;道别时说送客才用的“走好”、“慢慢走”
迁移
过度泛化——语内干扰
简化:
学习者故意减少他们认为目的语冗余的部分,或将带状语、定语成分的复杂句分成几个简单句。
学习策略
学习环境的影响:
教师不够严密的解释和引导,教材的科学性不强,课堂训练偏差
保持沉默
代替的办法:
以简单句代替复杂句
举例:
尽量不用“把”字句;
尽量不用可能补语“我吃不下了”
回避:
对某一语音、词汇、句式或某一话题没有把握,就尽量避免使用
方法
交际策略
语言转换:
学习者无法用目的语说清楚时,就在目的语中夹杂第一语言的词
3.对待偏误的态度
(1)全面认识偏误的本质
看到偏误的积极意义
对比分析:
偏误是学习者无法控制第一语言习惯的顽强表现,把偏误看成是学习上失败的表现。
对偏误的正确看法:
a.不可避免性——偏误是第二语言习得中必然现象,伴随习得过程的始终
b.对认识习得过程的意义——偏误反映了学习者的目的语体系即中介语的发展过程
c.对交际的影响——学习者追求的是成功的、但不一定是完美的交际
教师对学生语言偏误的态度
a.鼓励学习者积极进行语言交际,不要怕犯错误而不敢大胆地运用语言
b.教师有责任帮助学习者改正偏误(化石化现象),加速中介语的发展,促进第二语言学习过程
(2)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对偏误的预测并提供正确的示范,让学生正确地模仿、记忆和运用以克服偏误。
(3)纠正学习者的偏误,既要先分析偏误的性质,还要看偏误发生的场合,采取不同的纠正方式。
最好的办法是启发学生自己发现并改正偏误。
5.偏误分析的意义与局限
意义:
(1)是对比分析的继承和发展
(2)改变了对偏误本质的认识:
防范、避免偏误——强调偏误的积极意义,把偏误看成是了解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和习得规律,中介语研究的重要手段
(3)丰富了第二语言教学理论;有利于教学实践的改进与提高
局限:
(1)正确与偏误的区分标准很难确定
(2)对各种偏误的研究很不平衡
(3)对偏误的来源分析还不够
(4)最大弱点——只研究中介语的偏误部分,而且是横切面式的静态分析,并未研究中介语的正确部分
三、运用分析和话语分析
1.运用分析——研究学习者一方的语言表现为目的
定义:
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运用目的语的全部表现(既包括偏误部分也包括正确部分)进行分析,从而揭示中介语的发展轨迹。
研究范围:
对英语语素习得顺序和对英语某些句法结构发展进程的研究
局限:
只研究句子平面而且仍只侧重于语言结构,脱离了语境,特别是抛开了直接引起学习者语言行为的语言输入,无法全面地分析学习者的语言表现。
2.话语分析——研究交际活动双方应接的连贯表达为目的
代表:
哈奇(E.Hatch)
观点:
语言习得最重要的途径是语言交际,即第二语言学习者与以该语言为母语者之间的交谈。
强调研究言语行为和功能。
研究领域:
语境分析;课堂话语分析(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之间);
话语研究(母语者);
学习者——话语功能分析(表达);交际策略;言语行为分析(功能)
第二节学习者的个体因素
一、生理因素
母语习得的关键期假说:
从2-12岁青春期开始前,人的大脑处于语言功能侧化过程中,具有可塑性,能使儿童自然地习得母语。
观点:
第一、不同年龄的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方面具有不同的优势。
优势
结果
儿童
模仿力强,短时记忆力强,敢于表现自我
善于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自然而有效地习得语言,语音、口音方面有优势
成年人
理解分析能力强
善于规则的学习,理解较难语言内容有优势
第二、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根本因素是学习时间的长短,并非学习开始的早晚
第三、个体差异的存在,很难确定习得第二语言的最佳年龄段
第四、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学习者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发挥其优势,克服其弱点
二、认知因素
1.智力
包括:
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和创造力。
2.语言学能
卡罗尔的语言四学能:
语音编码解码能力;强记能力;语法敏感性;归纳能力
3.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
学习策略:
语言学习者为有效地掌握语言规则系统,发展演艺技能和语言交际能力,解决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而采取的各种措施。
元认知策略:
学习者通过计划、监控和评估等方式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反思和研究。
是学习者对自己能力特点、对认知任务和认知策略的认知,并通过认知活动中的体验,对认知过程和认知策略进行自我监控和调节,一保证学习活动的成功
求解:
对新语言材料通过已有的语言知识和具体语境进行假设,并通过各种办法进行验证
推理:
通过思维活动内化规则,可能出现偏误的迁移、过度泛化和简化等策略
记忆:
记笔记、朗读、复述、比较、复习
实践:
通过大量练习或语言交际活动,从模仿、重复到运用
监控:
发现语言或交际方面错误并加以纠正
认知学习策略
茹宾
计划:
根据认知活动的性质、任务和应达到的目标制定活动计划,确定认知策略。
如预先了解教材内容,确定重点并进行预先演练
监控:
自我监控,注意理解和表达的正确
评估:
根据学习成绩的反馈发现自己学习方法的问题
调节:
调节学习策略和学习进度
元认知策略
回避;简化
语言转化;母语目的语花;母语直译——依赖母语解决问题
语义替代;描述;造词;重复;使用交际套语;利用交际环境——以目的语为基础
等待;体势语;使用其他语言;求助于对方
交际策略
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研究的意义:
(1)进一步加强了对学习者认知的认识,深化了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研究
(2)无论学习策略还是交际策略都是可以训练和培养的。
4.认知方式
定义:
人们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
(1)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
场独立性:
易于从整体中发现个别的认知方式,善于剖析食物和问题,把整体与部分区别开来,能集中于某一部分二不受其他部分的干扰。
(只见树木不见林)
优势:
分析能力强,能从一定的语境中把语言项目分离出来,长于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学习语言形式。
自信心强,富于竞争性,善于考试。
场依存性:
易于感知事物整体的认知方式,倾向从宏观上看事物并把事物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
(已忽视个别而不能很好地解决具体问题)
优势:
长于在自然语言环境中习得语言,他们关心别人,善于跟别人交往,易于在交际过程中潜意识地习得语言。
(2)审慎型与冲动型
(3)歧义容忍度
定义:
对模糊不清或有歧义的问题的接受与容忍的程度
歧义容忍度高的人能接受与其理念和知识结构不同的观点和意见,能接受互相矛盾的内容,能恰当处理复杂、模糊的事物。
三、情感因素
1.动机
定义:
动机是推动学习者学习并达到掌握第二语言的一种强烈愿望。
内部动机:
来自个体对所做事情的兴趣和对其意义的认识。
外部动机:
外部因素作用的结果,如别人的影响、奖赏、惩罚等
近景动机:
与学习活动直接联系、具体、局部的动机。
如应付考试或与同学竞争名次。
——时间短,范围小,但十分强烈
远景动机:
与长远目标特别是有社会意义的目标相联系。
如立志为学术界做出贡献。
——有较深的思想基础。
融合型动机:
为了跟目的语社团直接进行交际,与目的语文化有更多的接触。
甚至想进一步融合到第二语言社团中成为其一员。
工具型动机:
把第二语言用作工具的实际目的,如查阅资料,找工作,改善自己的社会地位等
个人兴趣爱好或者旅游等临时性动机
包括四方面:
目的、要达到目的的愿望、对学习的态度和努力行动。
如何激发学习动机:
第一,充分利用学习者已有的动机,并使其进一步增长。
对于有内部动机的,当结合表扬等外部动机加以巩固;对于仅出于兴趣爱好的,则引导与其理想志愿相结合,并使当前学习成为有意义、有价值的活动。
第二,语言是交际工具,学习第二语言最根本的动力是交际需要。
第三,教师的教学活动是直接增强学习者学习动机的因素。
教师运用启发式,使课堂教学生动;加强语言交际活动,提高学生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结合语言教学进行文化因素教学。
第四,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多给学习者以成功的机会并及时加以肯定。
对有困难的学习者则要让他们看到自己在前进,增强学习信心。
第五,适当运用竞争机制,在课堂中开展学习竞赛。
2.态度
定义:
是个体对某种客观事物了解得基础上产生情感上的评价性反应,是构成动机的主要因素之一。
影响学习态度的几方面:
(1)对目的语社团和文化的态度。
包括目的语文化、历史、社会和人民是否有好感,甚至向往其生活方式和精神文明。
(2)对目的语的态度。
认为它有交际用途,语音优美,结构和表达方式多样,学习该语言可接触新事物。
(3)对课程和教师、教材的态度。
态度的分类
积极态度:
有较强的内部动机,表现为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
一般态度:
因外部因素改变了原来的态度,仅能要求自己把语言课程作为一般学习任务完成,缺乏兴趣、主动和热情。
消极态度:
因外界压力被迫学习,对学习有一定的反感,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一有机会就想放弃。
3.性格
(1)内向和外向:
教师对于不同性格的学生,一方面要因材施教,发挥其长处;另一方面要适当鼓励其吸收性格对立一面的某些特点。
(2)自尊心和抑制
自尊心:
个体对自身价值的自我判断。
自尊心强,即充分肯定自己存在的价值,对自己持肯定、积极的态度。
抑制:
个体的一种防御外部伤害、保护自我的心理屏障。
青春期——生理、认知和情感上的挫折增多——个体意识到不仅要认识自己还要认识周围的环境与社会——自我意识增强,自我保护的抑制心理增强
语言自我(圭奥拉):
对自己语言的认同。
(3)焦虑
第二语言学习中的焦虑表现为交际焦虑、考试焦虑和对负面评价的焦虑。
适当的焦虑会增加学习的动力和上进心。
缓解焦虑的办法:
A.能看到有利条件和已取得的成绩,对完成任务有信心;
B.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对困难有足够的估计并想出克服困难的方法和措施
(4)移情
定义:
设身处地领会别人的思想和感情。
运用第二语言交际,除了认知和情感方面的差异外,更存在双方在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需要运用更多的移情来理解对方的文化和语言结构特点。
学习者暂时放弃自己的一部分个性特征并建立新的个性特征。
(如要获得地道的目的语语音,移情必须刻意模仿洋腔洋调)
小结:
学习者应拆除自我保护的心理屏障,勇于接受新事物;
老师应创造条件增强学习者的灵活性,降低抑制、减少焦虑,增强其移情能力。
第三节语言学习环境
语言环境
人文环境:
目的语社会的物质文明、人际交往、风俗习惯、文化历史传统
视觉环境:
报纸、书籍、电脑、广告
听觉环境:
广播、电视、电影、戏剧
社会环境
目的语社会环境
非目的语社会环境:
在语言输入、自然语言资源的提供、语言运用机会
课堂教学的作用和局限性
课堂语言环境,主要指由教师、教材和学习者相互间所提供的目的语语言输入及学习者用目的语进行各种操练和交际性的语言活动。
优势
局限性
能充分利用长期积累的教学成果
不都是真实的语言材料
有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和帮助
接触目的语的时间极有限
重点语言形式的掌握
不能给学生所有的语法规则
强调教授语言规则,符合成人的思维和学习特点
最根本缺陷:
难以提供真实的交际情景,难以进行真正的交际活动
新的教学体系
正规语言学习:
目的语的基本知识、规则及一部分言语技能
自然习得:
语感、地道的语音,对语言文化因素的把握,语言交际能力的获得
自然习得
课堂教学:
如何用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去解决问题,如何在课外扩大汉语知识并提高运用汉语的能力。
课外活动
社会语言环境里的交际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