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710975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讲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2讲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2讲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2讲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2讲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2讲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docx

《第2讲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讲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2讲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docx

第2讲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第二讲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内容: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概述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体制

一、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概述

(一)关于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及其二者关系

经济制度:

亦称“社会经济制度”。

指人类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它是一个社会的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的基础。

在政治经济学中对经济制度有两种规定:

一是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制度,它反映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

当今各国的社会经济制度,从本质上分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两类。

二是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

一般是指,一国经济结构和组织管理经济活动的方式方法、组织形式、组织机构的总称。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但是,经济制度与一定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直接联系,是一种深层次的生产关系;经济体制是一种表层次的生产关系,属于经济运行中的制度安排。

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下,经济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

经济体制作为形式反映经济制度。

它的变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可能像经济制度那样稳定。

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实行同样的社会经济制度,其经济体制会有差异。

同样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也有不同样的经济体制模式。

经济体制的变化不一定改变经济制度的属性。

(二)关于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

一国经济结构和组织管理经济活动的方式方法、组织形式、组织机构的总称。

我国的经济体制包括所有制结构的形式、经济运行调节体制、价格体制、劳动工资体制、商业体制、金融体制等。

我国解放后实行高度集中的以行政管理为主的经济体制;1978年12月我国开始实行经济体制改革;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那么,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及其基本要求呢?

经济体制改革:

从本质上说,是在本质经济关系保持不变的前提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对经济运行关系所进行的调整。

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

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要求,一方面,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进行调整。

如社会主义下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探寻公有制的多种实现方式,明确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还处在初级阶段。

另一方面改革经济体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实现经济制度关系的本质要求。

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一)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及其本质特征

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资本对雇佣劳动的统治、资本对剩余价值的占有与分割,构成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

1、制度基础:

生产资料私有制

(1)生产资料所有制:

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体系。

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并支配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决定着产品的分配和交换关系。

作为一种经济制度的特征,生产资料所有制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

在一个社会中,可以有多种所有制存在,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决定该社会的性质。

(2)所有权:

作为法律用语是指对象的排他性,一个人或某个集团垄断地占有某物,从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对该物处理。

作为经济用语是指人们占有某物并据此实现的经济利益关系。

 现实经济中,有两种基本的要素所有权,即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劳动力的所有权。

 经济学分析中的所有权包括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和企业家等在内的生产要素的所有权。

所有制和所有权的关系:

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所有制的性质和内容决定所有权的性质和内容。

(3)产权:

在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人们在生产资料上形成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处分、转让、收益等关系,受到成文或非成文的法律的承认和保护,在法权方面就分别表现为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处分权、转让权和收益权。

这些权利都同一定的财产关系相联系,也被称为财产权利、财产权或产权。

  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中,产权作为财产权利有如下规定:

第一,所有权表现为在一定经济关系中的个体或团体对生产条件的排他的占有或归属关系。

第二,财产权利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第三,产权对财产主体有实现利益的要求。

马克思的产权理论特别关注产权的公有和私有的属性。

 现代西方产权理论:

 现代西方产权理论的出发点是私人产权,但它所分析的产权与经济运行密切相关,突出在两个方面的产权制度安排:

第一,产权是人们在交易过程中获取的一定的收益权利,具有可转让的特征。

第二,产权是由一组或一束权利组成的,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等,形成产权结构。

我们将这种由一束产权组成的结构称为权能结构。

出资者权利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是现代市场经济下产权制度的典型特征。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2、本质特征:

雇佣劳动制度

雇佣劳动制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

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度是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劳动成果的剥削制度。

为什么雇佣劳动制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

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直接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

由于资本家掌握了生产资料,而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不得不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生产活动。

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一样,是作为资本的生产要素存在的。

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不仅创造出自己的工资收入,而且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出利润。

因此,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度是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劳动成果的剥削制度。

可以说,资本主义是以雇佣劳动制度为特征的剥削制度。

无论资本主义的具体形式如何变化,雇佣劳动制度是始终不变的。

事实上,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中,雇佣劳动制度覆盖的范围是不断扩大的。

这表现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受雇于资本家的劳动者的人数的增加,以及受雇者在全部就业人口中的比重的增大上。

3、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质特征的不同认识        

马克思曾对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作了经典性的分析: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资本家对剩余价值贪得无厌的追求,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切主要方面和一切主要过程。

列宁提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更高阶段的理论和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腐朽的资本主义的论断。

(参见马克思:

《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680页;列宁: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全集》第2卷,第808页)        

对列宁关于帝国主义论断的评价,学术界存在着一些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的论断,与资本主义的客观发展趋势并不一致;另一种意见则认为从长远看,列宁的论断还是正确的,但不能对它做机械的定论。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列宁的论断是根据当时的情况做出的,应该从实际出发,经过研究分析,做出新的结论。

(张卓元主编:

《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87页)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学术界有学者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有以下几点:

(1)商品生产高度发展。

(2)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本质内容是剩余价值生产。

(3)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并以世界市场作为其活动的空间。

(4)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还有观点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雇佣劳动制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资本主义是以雇佣劳动制度为特征的剥削制度。

(姜国祥:

《资本主义制度新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变化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演变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自由资本主义

(1)资本主义自由竞争体制的特征

 ①资本的自由流动,使资本家都可以通过高效率的经营来争得市场;

②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可以使资本家更有效地剥削工人,降低劳动成本;

 ③商品的自由流通,建立了统一的全国市场,并进而建立了世界市场,可以使资本家更好地实现剩余价值;

④市场机制可以使得资本主义经济更有效地运行。

(2)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的局限性

第一,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是建立在小资本经营基础之上的。

单个小资本本身就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障碍。

第二,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由于没有控制市场的力量,价格几乎成为竞争的惟一手段。

无限制的价格竞争也导致企业效益的下降和生产力的破坏。

这也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体制不可克服的矛盾。

      

 第三,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企业完全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这就决定了企业行为的短期性和企业精神的狭隘性。

这不可能不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

第四,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以无限制的竞争为特征,任何一个厂商都没有控制市场的力量,因而也就排斥任何经济的“计划性”,任凭市场的自发调节。

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社会供给和需求的失衡,并进而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

2、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1)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向垄断发展的必然规律

自由竞争必然会引起生产集中,而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自然而然引起垄断。

 这就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向垄断发展的必然规律。

(2)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成为生产和资本集中的物质基础。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频频爆发,进一步加剧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已成为资本主义全部生活的基础,资本主义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标志着自由市场经济的终结,使得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转向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这种转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是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的转变;另一方面是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向国家干预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转变。

这种转变的根本原因,仍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的进一步发展。

(2)国家对经济生活干预的后果

国家对经济生活实行了普遍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这导致了资本主义历史上最快速的发展,但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到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的局面。

这就导致以国家干预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困境。

七八十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出现自由主义思潮,并导致经济自由化浪潮。

资本主义经济体制面临进一步调整。

(三)现代资本主义的新特点

1、资本社会化

(1)股份制的新特点

进入20世纪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股份公司开始成为资本主义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并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①法人持股率上升,个人持股率下降;②职工股份制的实行和股权进一步分散化;③股份经济国际化。

 股份公司的普遍化,使得以单个私人资本为基础的古典资本主义开始转化为以社会资本为基础的现代资本主义,资本出现了社会化的趋势。

(2)资本社会化的重要特征

第一,资本积累方式的社会化;第二,资本占有方式的社会化;第三,资本生产方式的社会化; 第四,资本管理职能的社会化;资本社会化的发展,是资本主义私有制适应生产社会化的要求而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范围内所进行的调整和发展。

2、国家干预全面化

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干预成了被广泛接受的经济政策。

国家干预的主要形式:

 政府作为宏观调控主体,通过财政预算形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并由此对生产资源的使用、个人收入的分配以及整个宏观经济运行产生重要的影响。

(财政政策)现代资本主义国家还经常利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货币政策)在有的国家和有些情况下,资本主义国家还直接兴办国有企业,制定具体的产业政策,比较深入地介入了经济运行过程。

(产业政策)

3、资本国际化与经济全球化

随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建立并逐步完备,资本国际化和全球化成为了现代世界体系的重要特征:

(1)形成资本国际化的原因

 第一,新科技革命推动了国际分工日益向行业内部专业化发展;

 第二,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的巨大发展则进一步促进了资本的国际化;

第三,国际经济一体化也是促进资本国际化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2)经济全球化及其实质内容

经济全球化是指资本、技术、信息等各类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和配置,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它具体表现为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等方面。

经济全球化最实质性的内容是金融全球化,即资本流动的全球化。

4、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新变化的不同概括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对经济、政治等体制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与改良,使得资本主义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变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特点。

对于这些新变化,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概括和探讨。

 有学者对这些变化总结为资本社会化;国家参与全面化;资本国际化与资本全球化。

(参见逄锦聚等:

《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52--155页)

有学者从资本主义社会收入分配方面进行了探讨。

认为在企业内部的初次分配关系上,政府积极出面调和劳资双方之间的矛盾,以促使他们之间尽可能达成相互的谅解;在国民收入再次分配上,政府借助于立法与行政手段,通过税收、社会保险、社会补贴、社会救助及建立福利国家等方式来加大对国民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

(韩保江:

《当代资本主义收入分配制度创新的内在机制》,《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1年第3期。

有学者从劳资关系方面进行了探讨。

认为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各国普遍注意改善劳资关系,推进“劳资合作”,出现了管理民主化的趋势。

(四)对资本主义新变化、新特点的基本认识 

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变化,体现了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使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继续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但是,不管资本主义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雇佣劳动制度的本质特征没有变,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还会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

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一般特征

1、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预测

第一,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是社会主义“绝对必须的实际前提”。

第二,消灭私有制,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直接占有全部生产资料。

 第三,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生产。

由于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实行计划调节,商品货币关系已失去了存在的理由。

 第四,产品归劳动者共享。

在第一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即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在高级阶段,由于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的觉悟极大提高,生活消费品实行按需分配。

第五,阶级和国家逐步消亡,整个社会将过渡到自由人的联合体,最终实现每个人都得到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

2、实践中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一般特征

(1)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的不断发展。

(2)建立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公有制形式和所有制结构。

(3)实行与生产力发展要求和所有制关系相适应的分配形式。

(4)建立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二)从实际出发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的一般规定性为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共同遵循的一般原则。

但是,社会主义各国的具体国情是不同的,社会主义制度赖以建立的基础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发展阶段等都有差异,所以,在进行社会主义探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在遵循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性的同时,必须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建设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何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通过长期的社会主义实践和艰苦的理论探索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们这样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那个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规定性:

第一,从社会性质来说,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我们所进行的一切改革和建设事业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都要不断趋近而不是偏离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

第二,从发育程度和发展水平来看,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还存在诸多不相适应的部分,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阶段。

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而采取不合实际的路线和政策。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决定因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社会主义国家的全体或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和支配的一种新型的所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是由劳动者在全社会或社会的部分范围内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获得经济利益。

为什么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

四个“有利于”、两个“是”:

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有利于社会化大生产的进行,有利于保证劳动者在生产资料占有上地位的平等,有利于劳动者之间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结成新型的互助合作关系,有利于保证社会生产目的和劳动成果分配的社会主义性质,是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基础,是全体劳动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提高的基本条件。

第二,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与这种状况相适应,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为什么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创造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有重要作用。

  如何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体制性障碍,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市场准入)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国民待遇)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 以充分发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作用,支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民法;刑法)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企业制度)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政府方面)非公有制企业要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保障职工合法权益。

(企业自身)。

 3、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要作到:

“两个毫不动摇”、“一个统一”

第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第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第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

(四)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学术争鸣

1、对落后国家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不同认识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在的国家取得胜利,学术界有不同的认识。

一种观点认为,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可以跨越完整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进入社会主义,这是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与实践上都已经解决了的问题。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社会主义不可能在落后的经济基础上建造。

因为世界革命过程是从世界经济体系的某些发展程度很低的部分开始的,那里无产阶级比较容易取得胜利,但新关系的形成却比较困难。

在不发达的前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历史已经证明确实不可能建造高级于资本主义的真正的社会主义。

对于上述后一种观点,有的学者予以反驳。

认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首先进入社会主义不是“历史的歧途”,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越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进入社会主义,但必须清醒地看到:

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后,必须用相当长的时间去实现资本主义阶段所应该完成的生产社会化、商品化、工业化和现代化,及其相应的民主法制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任务。

有的学者认为,把社会主义革命在落后国家取胜这一历史事实当作“原罪”加以谴责的作法是错误的。

(参见肖荣王秀云:

《关于落后国家实现“双跨越”的若干思考》,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解里轩: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解放军报》2001年1月3日第1版)

2、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与艰巨性原因的认识的不同角度

对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与艰巨性的原因,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

有的学者认为,不发达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首先遇到的棘手的问题就是工业和商业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程度低,自然经济比重大,半自给、半封闭的小农经济大量存在。

其次,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存在“一个世界、两种制度”竞争共存和反复较量的大格局。

(参见宋才发:

《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艰巨性溯源与评析》,《社会主义研究》1998年第2期)

 有的学者认为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主要是因为:

当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以后,怎样在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社会主义所必须解决好的首要问题;封建主义在各方面的影响和制约;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对社会主义的挑战;民主政治、法制建设、当代资本主义新发展、新科技革命和民主社会主义的挑战。

(李济琛:

《社会主义首先在落后国家建立后所面临的历史性挑战》,《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还有的学者提出如下原因:

条件的落后性影响了经典作家所设想的理想的社会主义体制优越性的发挥;社会主义体制用理想性掩盖了由落后条件所造成的落后性;把并不理想的制度理想化和绝对化,从而阻碍了社会进步和这种不完全理想的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姬金铎:

《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思考》,《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3、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的不同概括

 对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学术界曾有不同角度的总结和概括。

有的学者认为,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教训可以概括为:

一是离开本国实际、照抄照搬的教条主义;二是脱离本国生产力实际,一味拔高生产关系,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

(参见王伟光:

《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教训》,《人民日报》2000年08月24日第九版)

有的学者认为,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的误区主要是:

所有制问题上推行单一的公有制,搞“一大二公”,排斥和阻止非公有经济的发展;在经济管理体制问题上,建立了高度的计划管理体制;在分配原则问题上,把按劳分配理解为平均主义的分配,把按劳分配当作一种唯一的分配方式,只注重和强调劳动分配而忽视和没有让其它生产要素参与社会分配;在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问题上,不注重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

(张雷声:

《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高校理论战线》2000年第11期)

有的学者认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

首先,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代发展、本国实际的结合;其次,要把握住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和加强和完善共产党的领导;还应该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加强对外开放。

(陈纯柱:

《社会主义实践中的误区及其历史使命》,《探索》1999年第3期)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体制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