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行业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71035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7.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绵城市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海绵城市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海绵城市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海绵城市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海绵城市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海绵城市行业分析报告.docx

《海绵城市行业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绵城市行业分析报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海绵城市行业分析报告.docx

海绵城市行业分析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可任意修改编辑!

 

2016年3月

 

目录

一、海绵城市建设是解决城市内涝、修复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5

1、海绵城市建设是解决城市内涝、修复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5

2、中央高度重视海绵城市建设7

3、地方政府积极配合9

(1)缓解城市内涝,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地方政府建设海绵城市的出发点10

(2)通过构建城市“海绵体”,可以提升城市水源涵养能力,有效降低城市用水压力,节约城市用水10

(3)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可以提升城市发展质量,拉动当地经济增长11

二、低影响开发系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12

1、雨水径流总量控制率是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考核指标12

(1)海绵城市由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构成12

(2)低影响开发(LID)雨水系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也是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13

(3)雨水径流总量控制率是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考核指标14

(4)国家制定海绵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标准,并规定试点城市需达到控制率指标要求14

2、低影响开发系统由渗透、储存、调节、传输、截污净化五种技术路径组成17

(1)低影响开发技术根据功能可以划分为渗透、储存、调节、转输、截污净化等五类技术路径17

(2)透水铺装是渗透技术路径的代表之一,要求在铺装的过程中尽量保持原有路面的通透性19

(3)湿塘储存技术路径的代表之一,指具有雨水调蓄和净化功能的景观水体19

(4)渗管/渠是传输技术路径的代表之一,指具有渗透功能的雨水管/渠20

(5)植被缓冲带是截污净化技术路径的代表之一,通常为坡度较缓的植被区21

3、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具有公益性质,需要政府主导投资22

(1)应用低影响开发措施可以降低暴雨排放许可费用22

(2)降低洪泛成本22

(3)降低合流制溢流控制成本22

(4)降低过滤成本23

(5)降低防暑成本、增加舒适度23

4、海绵城市投资规模57万亿24

三、园林行业受益于海绵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投资增加25

1、美国绿色费城计划中,超过60%的投资额应用于绿色基础设施投资26

2、2020年以前,海绵城市建设给园林行业保守估计带来13%的业务增量27

3、现阶段我国市政园林和地产园林存量市场规模总和接近4000亿元,两者所占的比例接近27

四、行业相关企业27

1、建筑类企业28

(1)绿色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提升使得园林公司受益28

(2)优秀市政设计、地下施工能力企业受益于地下管网施工改造28

国务院2015年10月16日部署海绵城市建设指导意见,提出5点要求:

1)提出总体目标要求。

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实现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要达到目标要求。

2)加强规划引领,提出将雨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城市规划刚性控制指标。

3)三是统筹有序建设,明确提出工程措施和生态措施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重点任务。

要求在城市新区建设中全面推进,老城区结合棚户区和危房改造、老旧小区更新等,以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体治理为突破口,整体推进。

4)完善支持政策,大力推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

中央财政积极引导,地方政府加大支持力度,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

同时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列入专项建设基金支持范围,支持企业发行债券等用于海绵城市建设。

5)明确了城市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在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中的职责,抓好组织措施。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由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构成,其中低影响开发系统是指通过对雨水的渗透、储存、调节、转输与截污净化等功能,有效控制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

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需要采用“渗透、滞留、储蓄、净化、利用、排放”等多种方法来构建城市“海绵体”:

1)建设绿色屋顶、透水铺装来增加雨水渗透性;2)铺设下凹式绿地、植草沟滞后径流高峰;3)恢复湿地、建造蓄水池增加雨水储蓄能力;4)加快污水处理、整治河道提升水源净化能力;5)完成雨污分流、改造旧城地下管网提升城市排水能力。

总之,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结合绿色与灰色基础设施建设多种方法,降低地表径流比例。

按照国务院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我们估算到2020年海绵城市累计投资规模14万亿,到2030年57万亿。

根据国务院部署,到2020年需要实现20%城市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标准,2030年80%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标准。

2013年底全国城市建成面积478万平方公里,保守假设每平方公里投资15亿元(试点城市每平方公里19亿投资),静态预估2020年对应14万亿元投资额,2030年对应57万亿元投资额。

一、海绵城市建设是解决城市内涝、修复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

1、海绵城市建设是解决城市内涝、修复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具有吸附功能,海绵城市的建设也是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对雨水进行吸附,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功能。

解决城市水系涵养水源能力降低、城市干旱缺水问题严重和水体污染问题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出发点。

在传统摊大饼似的城市建设模式下,破坏了城市原有的水体和自然环境,不合理的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导致植被破坏、不透水面增加,河湖水体破碎化,地表水与地下水连通中断,极大改变了径流汇流等水文条件,使得城市水系涵养水源的能力降低。

地面硬化是引发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不透水的硬化地面直接减少了城市绿地面积,阻断了雨水补给地下水的途径,使地下水位难以回升,加剧了城市的干旱缺水和地面下沉的问题。

此外,雨水冲刷带来的大量的污染物质,也会给城市生态系统造成严重污染,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污染更加严重,城市水系也需要治理和修复。

以上三点原因构成了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出发点。

2、中央高度重视海绵城市建设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海绵城市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2014年2月住建部发布《住房和建设部城市建设司2014工作要点》,提出建设海绵城市的新概念;2014年10发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该文件十分详尽的阐述了海绵城市的建设提供了技术要求并提供案例支持。

中央对海绵城市给予专项补贴,试点直辖市每年6亿,省会城市每年5亿,其他城市每年4亿,对采取PPP模式达到一定比例的,增加补助10%。

2014年12月财政部印发《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一定三年,具体补助数额按城市规模分档确定,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另外对于采用PPP模式达到一定比例的,将按上述补助基数奖励10%。

16个海绵城市试点公布,建设时间表确定。

2015年1月,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和水利部决定启动2015年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申报工作并发布《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申报指南》,有超过130个城市申报海绵城市试点工作;2015年4月,通过竞争性评选,排名在前16位的城市进入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范围,按行政区划序列排列分别为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2015年10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吹风会,提出建设海绵城市五项要求,计划3年内投资865亿元,最终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具体规划目标是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要达到海绵城市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要达到目标要求。

3、地方政府积极配合

减缓城市内涝、节约城市用水,提升城市发展质量、拉动地方经济发展使得地方政府建设海绵城市动力充足。

(1)缓解城市内涝,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地方政府建设海绵城市的出发点

我国降水年际变化大并且季节分布不均,夏季降水占到全年的60%~80%,除此之外,我国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带来了暴雨洪水频发、洪峰洪量加大等风险,导致每年夏季成为内涝多发时期。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2008-2010年期间,全国城市中有213个发生过不同程度的积水内涝,其中137个城市发生了超过3次以上的内涝。

积水深度超过05m的城市占到了746%、积水深度超过015m的占90%以上,积水时间超过30分钟的占79%。

北京7·21特大暴雨导致79人遇难,直接经济损失百亿元以上。

因此我们认为地方政府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来缓解城市内涝、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需求是十分迫切的。

(2)通过构建城市“海绵体”,可以提升城市水源涵养能力,有效降低城市用水压力,节约城市用水

在我国,年降雨量低于400毫米以下干旱半干旱地区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49%,据水利部统计资料显示,全国超过670座城市中有400座供水不足,110座严重缺水,在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有30个长期受缺水困扰。

我国绝大多数城市面临着较大的用水压力,通过构建海绵城市,在降雨时通过雨水集聚、存储、综合利用降低城市用水压力。

(3)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可以提升城市发展质量,拉动当地经济增长

在我国,城市建设中“重地上轻地下”、“重面子轻里子”的粗放发展长期存在。

对于建成区而言,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以说是弥补过去城市建设的“欠账”;对于规划新区而言,借助海绵城市建设的契机,直接规划建造满足要求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发展质量。

同时,海绵城市的建设本质上是城市化建设的升级版,将会带来大量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拉动地区经济发展,中央也对海绵城市的试点建设城市给予补贴,因此地方政府建设海绵城市的需求充足,积极配合响应中央海绵城市建设计划。

因为我们认为针对近些年来频繁的城市内涝问题,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在积极作为,通过密集的政策出台来鼓励引导海绵城市的建设,我们相信未来政府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推动作用还会逐步加大,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的投入也将不断增加。

二、低影响开发系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

1、雨水径流总量控制率是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考核指标

(1)海绵城市由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构成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是指通过对雨水的渗透、储存、调节、转输与截污净化等功能,有效控制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是人们观念上的海绵城市;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即传统排水系统,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共同组织径流雨水的收集、转输和排放;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用来应对超过雨水管渠系统设计标准的雨水径流,一般通过综合选择自然水体、多功能调蓄水体、行泄通道、调蓄池、深层隧道等自然途径或人工设施构建。

通俗的讲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主要控制高频率的中、小降雨事件,来完成对雨水的吸附;中型暴雨需要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与包括传统排水系统的管渠、泵站等灰色雨水基础设施等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共同配合,而针对十年一遇甚至百年一遇的暴雨则需要构建超标雨水径流系统实现对雨水的综合控制,也需要低影响开发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系统共同配合来降低风险,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三个系统并不是孤立的,也没有严格的界限,三者相互补充、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