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隆煤矿煤层开采技术毕业论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709694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134.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亿隆煤矿煤层开采技术毕业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亿隆煤矿煤层开采技术毕业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亿隆煤矿煤层开采技术毕业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亿隆煤矿煤层开采技术毕业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亿隆煤矿煤层开采技术毕业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亿隆煤矿煤层开采技术毕业论文.docx

《亿隆煤矿煤层开采技术毕业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亿隆煤矿煤层开采技术毕业论文.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亿隆煤矿煤层开采技术毕业论文.docx

亿隆煤矿煤层开采技术毕业论文

亿隆煤矿煤层开采技术毕业论文

 

第1章矿井概况

1.1井田地质特征

1.1.1矿区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

霍州煤电集团洪洞亿隆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矿井)位于市西北约35km。

井田位于洪洞县西北部韩侯村村东,行政区划隶属万安镇。

地理坐标为:

北纬:

36°21′06″-36°23′13″;东经:

111°33′49″-111°36′07″。

矿区距洪洞县城16km,其间为乡级公路,沥清路面,在洪洞县城附近与108国道连接,交通条件较为便利。

此外,南同蒲铁路从洪洞县城附近经过。

详见交通位置图1-1-1。

 

1.1.2矿区的地形与气象

井田地处吕梁山脉中段东部的黄土丘陵地区,区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属黄土垣地貌,最高点位于矿区西北部韩侯村北,标高+705m,最低点位于区东北部冲沟,标高+575m,相对高差130m。

本区属大陆性暖温带气候,四季分明,昼夜温差较大。

气象部门观测结果表明:

年平均气温9~12℃,最高气温可达38℃,最低气温-24℃,7月份平均气温为25~26℃,1月份平均气温为-5~-6℃,年平均降水量428.03mm,年平均蒸发量1587.03mm,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结冰期为11月至次年3月,无霜期约180天,最大冻土深度53cm。

最大积雪厚度为12cm。

夏秋季多东南风,冬春季多西北风,最大风速18m/s。

1.1.3井田地质概况

本区位于霍西煤田万安详查区,根据目前板块构造研究成果,其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板块(Ⅱ级)过渡块体(Ⅲ级),洪洞区块(Ⅳ级)的北部,是-裂陷盆地的组成部分。

中生代的燕山运动在霍州矿区形成的基本构造特征是断裂发育,并伴有开阔的波状起伏。

断裂走向多为北东-北北东及北东东向,东部多为西北盘下降大致平行的阶梯状正断层,西南部多为东南盘下降的正断层。

东、西两侧的霍山断层和罗云山断层基本为北北东向,区断层受次级隆起的影响,由北东向折转为北东东向。

共获得1号煤层先期开采地段资源/储量538万t。

其中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111b)387万t,占总量的72%,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77万t,“探明的”+“控制的”464万t,占总量的86%,推断的蕴经济资源/储量74万t。

井田主要可采的1号煤层的先期开采地段达到了勘探程度。

1.1.4井田地质概况矿井地质

区几乎全部被新生界地层覆盖,以中更新统为主,北部沟谷有上更新统地层,在南部零星出露上、下石盒子组地层,地层发育情况以区以往钻孔揭露的情况自下而上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一)地层

1、奥陶系(O)

中奥陶统峰峰组(O2f)

下段岩性为灰及深灰色泥灰岩及石膏层,夹薄层块状石灰岩,石膏层多为纤维状。

上段为深灰色厚层状石灰岩,中、下部多为角砾状灰岩,夹薄层泥灰岩,顶部有铁质浸染呈褐色。

2、石炭系(C)

中石炭统组(C2b)

本组平行不整合覆盖于奥陶系地层之上。

一般厚度15.14~32.88m,平均24.80m。

由灰色及浅灰色铝质泥岩和深灰色泥岩、粉砂岩及不稳定的薄层石灰岩组成。

底部多为铝质岩。

具鲕状结构,可见有星散状和结核状黄铁矿,镜下鉴定95%由一水硬铝石组成。

中部以泥岩为主,夹薄层不稳定的石灰岩和煤层,微观鉴定石灰岩90%为泥晶方解石和9%的生物碎屑,其碎屑成分有:

腕足类碎片及刺、瓣腮类、有孔虫、三叶虫、苔藓虫、珊瑚、海百合等。

顶部多为泥岩、粉砂岩。

从岩性、岩相及生物化石组合分析,属泻湖海湾沉积。

上石炭统组(C3t)

整合覆盖于组地层之上。

K1石英砂岩底至K7砂岩底,一般厚度74.05~98.32m,平均89.16m。

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

岩性主要以灰黑色泥岩、粉砂岩、煤层及石灰岩为主,夹有厚度变化较大的细-中粒砂岩。

根据本组岩性、岩相及沉积旋迴特征,分为三段,叙述如下:

a、组下段(C3t1)

K1石英砂岩底至K2石灰岩底。

一般厚度13.00~33.74m,平均23.63m。

底部石英砂岩(K1)呈灰白色,细-中粒、致密坚硬、质纯,镜下鉴定石英占95%左右,胶结物为方解石占5%左右,具暗色泥质线纹显示的斜层理及缓波状层理,厚度变化大。

其上为灰黑色泥岩、粉砂岩夹9+10号及11号两层稳定可采煤层,间夹1-3层细粒砂岩及不稳定石灰岩。

泥岩、粉砂岩中含大脉羊齿Neuropterosgigantea栉羊齿pecopterissp大隆脊曲颚刺streptoghathoeusoppretus,优美曲颚刺streptoghatnoluselechtuus及不完整的封印木属轮叶属、芦木属。

b、组中段(C3t2)

K2石灰岩底-K5砂岩底,厚度26.98~40.02m,平均33.77m。

岩性主要由两层石灰岩、泥岩、粉砂岩和薄层砂岩组成,夹1~2层局部可采的薄煤层。

K2为厚层状生物碎屑石灰岩,厚度7.72~11.35m,平均9.31m,上分层生物碎屑达80%左右,夹燧石条带,其下为含钙质的薄层泥岩,下分层含泥质较高泥晶基质达60%左右。

富含蜓科动物化石,如:

假希瓦格蜓:

pseudoschuagerirasp,长似纺锤蜓:

quaasifusulinalangissin,含不完整的有孔虫、介形虫等。

经鉴定微体生物有:

长隆脊曲颚刺、欣德刺、瓦保恩曲颚刺、纤细曲颚刺等。

K2-K3石灰岩间夹细粒砂岩、黑色泥岩及不稳定的8号煤层。

K3石灰岩厚度3.10~5.35m,平均3.94m,主要成分为泥粉晶方解石,含生物碎屑。

K3-K5砂岩间以粉砂岩为主,夹不稳定的7号薄煤层。

c、组上段(C3t3)

K5砂岩底-K7砂岩底,厚度25.20-45.25m,平均32.70m。

以黑色泥岩、粉砂岩为主,夹薄层砂岩及海相泥岩,含不稳定的5号、6号不可采煤层。

其岩性为钙质泥岩或泥灰岩,部分地段相变为泥岩,富含菱铁矿结核,岩性以富含粘土物质的泥晶方解石及生物碎屑组成,富含动物化石碎片。

为组上部良好的辅助标志层。

3、二叠系

下二叠统(P1)

a、组(P1s)

整合覆盖于组之上,K7砂岩底-K8砂岩底。

厚度27.41~50.80m,平均35.44m。

岩性以深灰色泥岩、粉砂岩和灰、灰白色细-中粒砂岩为主,夹1号主要可采煤层及两层薄煤层,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

K7砂岩为灰白色细-中粒砂岩,厚度1.20~13.85m,平均4.12m。

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石英、长石总含量占60%以上,含少量云母和锆石,胶结物以结晶方解石充填在碎屑间,次园状,分选性中等,大型斜层理。

本组下部多以黑灰色粉砂岩、泥岩为主,夹有2号煤,局部见有菱铁质结核。

中部多以灰色中-细砂岩为主,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常见有斜波状层理,含较多的煤屑,分选性和磨园度均较差。

上部以黑色泥岩、粉砂岩为主,夹有1号煤,本组泥岩和粉砂岩中含植物化石轮生楔叶:

sphenophgLlumuertioillatum,带羊齿:

tainiopteris,织羊齿:

Emplrctopteris,华夏羊齿:

Tingincarbonica等。

b、下石盒子组(P1x)

与下伏组地层呈整合接触,由K8砂岩底-K10砂岩底,一般厚度70.70-118.50m,平均90.27m。

据岩性岩相的差异可区分为上、下两段。

下石盒子组下段(P1x1)

K8砂岩底-K9砂岩底,厚度31.20~51.30m,平均41.03m。

底部K8砂岩为灰、灰白色细粒砂岩,其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总计占70%以上,含少量云母和粘土矿矿物,孔隙式及基底式钙质胶结,次棱角状-次园状,分选中等,斜层理,厚度0.80~8.12m,平均3.63m,局部为中粒砂岩。

其上由深灰色、灰色粉砂岩、泥岩及薄层细-中粒砂岩间互成层组成,下部夹有极不稳定的薄煤层。

泥岩和粉砂岩中有栉羊齿、华夏齿叶、朝鲜羽羊齿、科达狄瓣轮叶等植物化石及残片。

下石盒子组上段(P1x2)

K9砂岩底-K10砂岩底。

厚度30.40~68.00m,平均50.89m。

底部K9砂岩为灰白色微带绿色细~中粒砂岩,由石英、长石及粘土矿物组成的杂砂岩,以杂基支撑基底式胶结,分选较好,次棱角-次园状,含有机质黑色条带,显示斜层理,厚度1.30~7.20m,平均3.64m。

其上为灰、灰绿色粉砂岩、泥岩和灰白色微带绿色的细中粒砂岩相间互层,泥岩和粉砂岩中含有不均匀的紫色斑块。

下部K9砂岩之上有一层不稳定的厚层中粒砂岩(即K9′),为K9砂岩的辅助标志。

本段顶部有一层位稳定的铝质泥岩,呈灰白色含粉红色及紫色斑块。

具鲕状结构。

俗称桃花泥岩。

是其上K10砂岩的辅助标志层。

上二叠统(P2)

a、上石盒子组(P2s)

与下石盒子组地层成整合接触。

岩性以灰绿、紫色的泥岩及粉砂岩为主,夹灰绿色中-细粒砂岩。

根据岩性及岩性组合特征将该组分为三段。

上石盒子组下段(P2s1):

K10砂岩底-K12砂岩底。

厚度159.55~162.44m,平均160.88m。

底部K10砂岩为灰白色厚层中粒砂岩,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云母及绿色矿物次之,钙质胶结,分选中等,呈次棱角状,直线型斜层理,厚度1.83~16.62m,平均7.56m,变化较大,其上为灰绿色、紫红色混杂的粉砂岩、泥岩,夹薄层灰绿色砂岩,中部夹灰及深灰色泥岩及粉砂岩条带。

上石盒子组中段(P2s2)

K12砂岩底-K13砂岩底。

厚度121m左右。

底部K12砂岩为灰白色、黄绿色、厚层状细粒砂岩,成分以石英为主,粘土质胶结,底部含小砾石,斜层理发育,厚度4.45~16.05m,平均9.13m。

其上为紫红色、黄绿色粉砂岩及泥岩间互组成,夹2~3层细粒砂岩。

上石盒子组上段(P2s3)

K13砂岩底-K14砂岩底,厚度93m。

底部K13砂岩为灰绿色中-粗粒砂岩,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底部含细砾,粘土胶结。

其上为灰绿色、紫红色泥岩、粉砂岩夹薄层中细粒砂岩组成。

b、石千峰组(P2sh)

区万安断层以东赋存,最大厚度50m。

底部K14为灰绿色微含紫红色细-中粒砂岩,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粘土质胶结,次园状,分选中等。

其上为紫红色泥岩和灰绿色粉砂岩组成,裂隙中充填有次生石膏。

4、第四系(Q)

中更新统(Q2)

底部为一层砂砾层,其上为浅红色亚粘土,亚砂土类钙质结核层。

厚度为45-70m。

上更新统(Q3)

底部多为砂层及砂砾层,其上为灰黄色亚粘土、亚砂土,上部为次生黄土和耕植土。

(二)构造

1、区域构造

本区位于霍西煤田中西部万安详查勘探区的东南边缘。

属祁吕贺山字形构造前孤东翼的汾渭断陷盆地的侧。

煤田东、西两侧受霍山断层和紫荆山断层及次一级罗云断层控制,北受灵石隆起的影响。

另外又由于地壳相对升降运动的差异性,形成一系列的与汾渭断陷成正交或斜交方向的断裂和褶皱。

万安详查区构造形迹以阶梯状正断层为主,伴生有地垒、地堑和背、向斜构造,总体构造为走向北东、向北东倾伏的复背斜。

2、井田构造

本井田被北东向断层切割成台阶状构造,结合钻孔的煤层标高控制,确定井田北部发育一对轴向北东的背向斜,井田中部发育一条轴向北东的向斜,南部发育一条轴向北东的背斜。

地层倾角一般6~12°,局部可达30°,地表及钻孔中未发现陷落柱,现将井田的断层及褶曲分述如下:

(1)断层

韩侯正断层

位于井田西北部侧,走向北东30°,为西盘下降的正断层,落差150-180m,倾角70°,由于黄土覆盖,该条断层由钻探工程控制。

区外北部有成对的W-14和W-15号钻孔,中部W-29号孔K3石灰岩下部石英砂岩与中奥陶统峰峰组地层接触,落差150m,南部71号孔中K3石灰岩与中奥陶统峰峰组石膏带接触。

万安正断层

位于井田东部边缘,据万安详查勘探成果及电法控制,该断层东南盘下降、西北盘上升,属正断层,走向N35-40°E,倾向南东,落差180m,倾角70°,由于位于东南边界附近,进入井田很少一部分,故对井田资源影响不大。

F1正断层

西部韩候村附近电法勘查控制,为东南盘下降的正断层,断层走向N35°E,倾向南东,倾角70°。

向东北延伸,推断断层落差为100~120m左右,倾角70°。

F2正断层

西部F1断层东部以南,补4、YL3-2、YL1-2等钻孔控制,断层走向N40°E,倾向NW,向东北延伸出井田,断层落差10~30m,倾角70°。

F3正断层

位于井田南部,万安断层以西,原韩侯煤矿在生产过程中,井下揭露,该正断层走向N57°E,倾向SE,倾角80°,落差30m。

F4正断层

位于井田北部,YL1-2钻孔揭露,北西盘为上升盘,南东盘为下降盘,断层走向为N33°E,倾向SE,倾角70°;落差为15m,自9+10号煤层底部至11号煤层层位,钻孔中缺失11号煤层。

断层特征详见表2-1-1。

表2-1-1断层特征一览表

断层名称

断层位置

断层产状

落差

(m)

延伸长度(m)

控制程度

走向

倾向

倾角

韩侯

正断层

井田西北部

N30°E

NW

70°

150-180

3500

钻孔控制

万安

正断层

井田东部边缘

N35-40°E

SE

70°

180

2000

钻孔控制

F1正断层

井田西北部韩侯村附近

N35°E

SE

70°

100-120

3600

钻孔控制

F2正断层

井田中部—东北部,F1断层以东

N40°E

NW

70°

20-30

3500

钻孔控制

F3正断层

井田南部,万安断层以西

N57°E

SE

80°

30

800

井巷揭露

F4正断层

井田北部,F2断层以东

N33°E

SE

70°

15

430

钻孔控制

(2)褶曲

井田多被第四系黄土层覆盖,其褶曲是结合钻孔的煤层标高控制确定。

S1向斜

位于井田北部,轴向NE,区延伸1500m,北西翼倾角为30°,南东翼倾角为25°,向北东方向倾伏。

S2背斜

位于井田北部,轴向NE,区延伸1950m,北西翼倾角为25°,南东翼倾角为22°,向北东方向倾伏。

S3向斜

位于井田中部,轴向近北东向,区延伸2800m,北西翼倾角为22°,南东翼倾角为14°,向北东方向倾伏。

S4背斜

位于井田南部,轴向近北东向,区延伸2300m,北西翼倾角为14°,南东翼倾角为13°,向北东方向倾伏。

(四)岩浆岩

依据万安详查时工作成果及地质填图,该区无岩浆岩活动。

综上所述,井田褶曲宽缓,断层较发育,未发现陷落柱及岩浆岩体侵入,井田构造总体属中等类型。

1.1.5水文地质特征

(一)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1、水文地质单元划分

霍州矿区位于吕梁山和霍山隆起带之间,吕梁山和霍山出露有太古界、元古界和下古生界的寒武系和奥陶系地层。

亿隆井田位于霍州矿区的南部,汾河西侧,地貌形态为中低山区,地形切割强烈,沟谷纵横,地形复杂,井田的西北吕梁山大面积出露碳酸盐岩层,成为区域地下水的补给区。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吕梁山碳酸盐地层补给区地下水向东南径流,在团柏井田中部沿北西方向存在有奥灰岩溶水天然可移动的分水岭,北东侧岩溶水流向郭庄泉排泄,南西侧经由亿隆井田流向龙子祠泉排泄,形成以郭庄泉和龙子祠泉为排泄基准的水文地质单元。

龙子祠泉位于市西南13km的西山山前,西山属吕梁山脉,泉水出露于山与盆地交接处的坡积物中,出露标高465.20-472.19m,泉水无色、无嗅、透明、水温17℃,矿化度0.66-0.79g/l,PH值7.2-7.9,属硫酸盐重碳酸盐钙镁型水。

根据(1978-1987)实测资料,流量4.37-6.04m3/s,平均流量5.20m/s,90年代为1.08m3/s,2000-2003年平均流量为3.125m3/s,2006年平均流量为3.36m3/s,呈逐年下降趋势。

泉水补给来源于吕梁山大面积分布的寒武、奥陶系岩溶含水岩,泉域北起姑射山,南至关王庙,西起五麓山断裂带,东至吕梁山山前断裂带的吕梁山南段广大地区,泉域面积3050km2,其中寒武奥陶可溶岩裸露面积1340km2。

2、区域含水层

(1)奥陶系石灰岩溶裂隙含水层

区域东南部广泛出露且为地下水补给区,本含水层含水丰富,水质好,为区域主要含水层,井田水位标高在515~520m。

(2)上石炭统石灰岩溶裂隙含水层组

主要为组三层石灰岩含水层,其含水性随埋藏深度和所处构造位置不同而变化,为区域主要含水层之一。

(3)二叠系砂岩裂隙含水层

区域广泛出露,多见有小泉水出露,具有一定含水性,但一般富水性较弱。

(4)第四系冲积洪积含水层

多分布于较大沟谷及两侧一级阶地,大多含水性较好,为村镇工农业用水的重要水源之一。

3、区域隔水层

隔水层有组铝土质泥岩或铝土岩,2号煤层底板至K2灰岩之间的粉砂岩、泥岩等;组顶界以上泥岩、粉砂岩等组成。

(二)矿井水文地质条件

1、井田地表水

井田无地表水流,仅有两条北西向冲沟,较大为东北角冲沟,均延伸数公里,雨季可出现水流,向东南流入汾河,矿井井口均建在远离沟谷,因此,不存在洪水灌井的现象。

2、含水层

井田的周围含水层自上而下有:

(1)全新统(Q4)砂砾石孔隙含水层

为近代冲(洪)积层,主要分布在河谷地段。

岩性为亚砂土、砂及砾石层,厚度10~45m,井田东的舞阳河下游许村水井,抽水涌水量5.62L/s,单位涌水量是3.56L/s.m,水质为重碳酸盐钾钠钙型水,水位标高544.43m,地下水水位一般随地形而变化为浅层含水丰富的孔隙潜水含水层。

(2)上石盒子组(K12)砂岩裂隙含水层

厚度变化大,多在地形高处出露,风化裂隙发育,地下水受大气降水直接补给,在沟谷受地表切割以间歇性泉水出露,在已揭露的钻孔中裂隙不发育,钻孔消耗量一般在0.1m3/h以下,属较弱富水性裂隙含水层。

(3)上石盒子组(K10)砂岩裂隙含水层

层位稳定,厚度变化大,最大厚度18.83m,平均厚度6.88m,岩性为灰白色长石石英粒砂岩,风化裂隙发育,受大气降水补给,地形切割以泉的形式排泄,西南部泉水流量达210L/s,水质为重碳酸盐钠镁钙型水。

钻进消耗量一般在0.30m3/h以下,属弱富水性裂隙含水层。

(4)下石盒子组(K9、K8)砂岩裂隙含水层

层位较稳定,岩性为灰白色、长石石英细-中粒砂岩,含水层位于1、2号煤层以上,K8砂岩厚0~11.20m,平均厚2.94m,东南部浅部地带风化裂隙发育,含水性增强,深部地带裂隙不发育,钻进消耗量一般小于0.50m3/h,钻孔抽水试验单位涌水量为0.01L/s.m,K9砂岩一般厚5.92m,位于K8砂岩以上32m左右,含水情况与K8相似。

因此,K9、K8砂岩属弱富水性裂隙含水层。

(5)组(K3、K2)石灰岩溶隙含水层

K3石灰岩为8号煤层的顶板,厚0.42~4.57m,平均厚1.32m,岩性为深灰色,块状、质较纯或质纯、裂隙不发育,钻进消耗量一般小于0.3m3/h,只有701号孔达0.3m3/h,因此,属含水性弱的含水层。

K2石灰岩为9、10号煤层直接充水含水层,厚2.75~11.40m,平均厚8.90m。

岩性主要由泥粉晶方解石及少量生物碎屑组成,含生物颗粒泥粉晶结构,块状构造,裂隙发育,有9个钻孔出现了大于5.00m3/h,且大部为全漏,占钻孔的37.5%,另详查孔在西南部也为大漏或全漏,钻孔抽水试验,降深7.10(702)~102.85(XL1-3)m,单位涌水量0.011(YL1-3)~0.0013(702)L/s·m,水位标高+517.09~+530.10m,水质为SO4-Ca型,因此,为弱—中等富水性溶隙含水层。

(6)中奥陶统石灰岩溶隙含水层

奥灰岩溶裂隙水是煤系地层下伏的主要含水层,是开采下组煤(9+10、11号)的主要威胁,奥陶系碳酸盐岩在矿区总厚617m,井田共施工水文孔3个,供水井1个,主要目的是为控明对开采下组煤层有充水影响的峰峰组,西部端井田ZK702号孔揭穿该组,奥灰揭露厚度65.09~205.32m,岩溶埋藏标高+160~+480m,根据探岩溶孔和水文孔,对其岩性、含水性及相对隔水层自上而下描述:

峰峰组上段(O2f2)块状石灰岩溶隙含水层组

该段厚度39.69~53.95m,平均厚度38.63m,岩性为深灰色、灰色、致密、块状、质纯、裂隙发育,具有强裂的溶蚀现象,物探测井DLW曲线呈低阻反映,HGG曲线呈现低密度反映,一般发育2-4层溶隙层,组成第一含水层组,受下团柏断层导水影响,径流条件好,岩溶裂隙发育,多数钻孔消耗量出现大漏或15.00m3/h的全漏,井田抽水试验单位涌水量1.~9.59L/s·m,水位标高+518.28~+518.94m,水质为硫酸盐重碳酸盐钠钙型。

井田断层为性断层,为导水断层,因此,该段属强-极强富水性溶隙含水层。

峰峰组下段(O2f1)泥灰岩石膏层相对隔水层

厚度一般60m左右,厚度分别为44.64和124.20m,通常在中间夹岩石膏层,层位稳定,致密坚硬,该段沉积环境为滨海相或海岸相沉积,成份大都为白云石、石膏等矿物,粘土含量亦显著增大,纤维状石膏一般以薄层状、脉状、网状与泥灰岩交织在一起,该段为良好的相对隔水层。

上马家沟组厚层状石灰岩溶隙含水层

分为上、中、下三段,厚度154.4~250.0m,平均厚度239.45m,上段以石灰岩为主,灰黑色灰岩夹白云质灰岩及泥质白云岩,溶洞裂隙发育;中段豹皮状灰岩,灰岩夹薄层白云岩,溶洞较发育,下段角砾状灰岩,角砾状白云岩泥灰岩,含石膏条带。

邻近回坡底井田(西北向距本井田约10km)钻孔抽水试验单位涌水量0.465~0.688L/s.m,属中等富水性含水层,水位标高在+520.29~+525.45m,PH值7.23~7.60,水化学类型为SO4.HCO3-Ca.mg型为主.属中等富水性的溶隙含水层,推断井田围奥灰水位在+515~+520m。

3、隔水层

11号煤层至O2含水层之间的隔水层,是由铝质泥岩、粉砂岩、泥岩、石英砂岩等致密岩层组成,厚度15.14~35.86m,一般厚24.80m,其间有一层致密坚硬的石英砂岩,裂隙不发育,平均厚2.88m,具有良好的隔水性能,通常情况下,垂直方向使11号煤层以上含水层与奥灰岩溶水不发生水力联系。

1号煤层至K2石灰岩之间隔水层,是由致密的粉砂岩,泥岩组成,具有良好的隔水性能,在无断裂贯通情况下,垂直方向使2号煤层以上含水层与K2含水层不发生水力联系。

奥灰地层的第一、二含水层组间的隔水层,由致密状泥岩灰岩膏层组成,隔水性能良好。

1.2煤层的埋藏特征

(一)煤层

1、含煤地层

石炭系上统组(C3t)和二叠系下统组(P1s)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叙述如下:

a、石炭系上统组(C3t)

下段(C3t1)

K1石英砂岩底至K2石灰岩底,厚度13.00-33.74m,平均26.63m。

主要由灰白色石英砂岩、灰黑色泥岩、粉砂岩、灰白色中粒砂岩、1-2层薄层石灰岩及煤层组成。

底部为K1石英砂岩。

顶部为9号、10号煤层,中下部为11号煤层。

  

中段(C3t2)

K2石灰岩底至K4石灰岩顶,厚度26.98-40.02m,平均33.77m。

岩性主要以K2、K3、K4石灰岩、泥岩、粉砂岩、中细粒砂岩及薄煤层组成。

K2石灰岩全区稳定,含燧石结核,K3石灰岩本区局部有相变,厚度有一定变化,K2、K3石灰岩间夹粉砂岩、泥岩和中粒砂岩及8号煤层。

K4石灰岩在本区不发育,K3、K4石灰岩间夹泥岩、铝质泥岩及7号煤层。

上段(C3t3)

K4石灰岩顶至K7砂岩底,厚度25.20-45.25m,平均32.70m。

下部为灰色细粒砂岩,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及6号煤层。

上部为灰黑色泥岩及5号薄煤层。

b、二叠系下统组(P1s)

K7砂岩底至K8砂岩底,厚度27.41-50.80m,平均35.44m。

底部K7砂岩为灰-灰白色中细粒砂岩,下部为深灰色泥岩及钙质泥岩,含少量植物化石,上部由深灰色粉砂岩、砂质泥岩、细粒砂岩及1、2、3号煤层组成,含丰富的植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